2022-10-15
2022-10-18
2022-10-03
2022-11-13
2022-10-04
更新时间:2023-02-18 10:12:4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2-10-15
2022-10-18
2022-10-03
2022-11-13
2022-10-04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教育体育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城乡义务教育总体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义务教育段学校95处。其中初中21处,小学74处;城区31处,农村64处。全市共有初中在校生31979人,小学在校生61179人;义务教育阶段共有教师6551人。2023年,我市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验收。全市所有初中、小学均达山东省标准化学校的要求,所有学校已通过了“青岛市现代化学校”的验收。目前,正在推动新一轮青岛市高水平现代化学校的创建。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加快城乡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步伐。
全域统筹,优化布局,从2023年起,制定出台了《中小学规划布局方案(2023-2023年)》、《胶州市推进公共服务教育均等化实施意见》等10多个文件,强力推进薄弱校舍改造,将中小学校舍建设每年列为政府实事工程,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我市新建、改扩建了一批中小学校,使全市中小学接纳能力日新月异,学生及家长的幸福指数逐年增高,获得感与时俱进。为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加学位供给,2023年,研究制定了《胶州市中小学建设计划(2023-2023年)》,明确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在2023底全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的基础上,2023年我市新建、改扩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7所、中小学食堂25所,包括启动龙湖项目小学、空港小学、空港初中的新建和三屯小学的扩建,完成黄河路小学、经济技术开发区初中主体建设,启用瑞华实验初中新校。
(二)推进城乡中小学高水平现代化学校一体化建设。
积极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现代化学校的创建工作。根据青岛市的部署,自2023-2023年,利用三年时间,使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学达到青岛市中小学高水平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为做好创建工作,我们制定下发了《胶州市关于建设青岛市高水平现代化学校的实施方案》,就创建范围与标准、评估原则与要求、验收程序与实施等一揽子事项进行了具体布置。我们实行了新的评价方式,将20%的城区优质学校(共19所,其中小学15所、初中4所)和20%的乡镇薄弱学校(共19所,其中小学15所、初中4所)结成联盟学校,实行捆绑式评价。组织专门人员对19对共38所参加高水平现代化学校创建的单位进行了全面初检。
更新学校教育管理理念,推进《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学校章程落地生效,加强学校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建设这五大委员会建设,并实现了五大委员会建设全覆盖。
优化教师队伍,每年拿出650万元(2023年850万)用于干部教师培训,通过分学段分学科对全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干部教师进行培训、城区学校教师赴农村支教、农村学校教师进城挂职锻炼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目前,市教育体育局已印发《胶州市教师“百千万”精准培训工程实施意见》,全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干部教师培训28000人次;全面启动教师支教及挂职锻炼工作,目前已安排200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360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560名教师已在新岗位开展工作。推进国际交流改革发展。发挥胶州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作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岸国家、上合组织国家相关学校、学生国际教育交流工作,每年选派中小学5-10名干部、教师赴国外研修,每年组织3-5个学生团体赴国外研学。
(三)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一体化发展情况。
加大跨区域合作办学力度。共有20处城区学校与农村中小学结对帮扶,实现了捆绑式发展;实施集团化办学,成立了一校三区的“振华教育集团”;与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合作,2023年新启用了“山东师范大学瑞华实验小学”;实施名校办分校办学模式改革,每年选派5名城区副校长到农村村级小学担任校长,城乡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开展以教研协作为主体的小学大学区制建设。将全市划为东西南北四大学区,成员学校实现了全覆盖,由部分城区名校和镇处结为协作体,由名校长牵头、学科带头人引领组织区片研讨活动,做到城乡教学同频共振、资源共享、同步发展。实行以学术研讨为主体的初中联盟建设。将全市25处初中(含民办)分成3个学术研讨共同体,每个共同体有1所学校为主导,其他学校共同参与,每月固定时间由承办学校具体组织研讨活动。实行集中研讨、分散实践、一期一主题、每期建档案的管理模式。
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先后投入1.3亿元,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为5万多名学生、7000多名教师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为全市中小学建设同步课堂各一间,实现了全覆盖。2023年,在30所中小学建设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并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教学。此外,我市已有10所学校建立了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开展机器人教育;有32所学校、100多个教学班,正在探索电子书包的常态化应用;全市已建成数字化综合图书阅览区50个;有101所学校通过青岛市教育局智慧校园评估验收。
(四)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一体化投入情况。
建立健全了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每年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初中1100元,小学900元。对学生规模不足300人的学校,按300人核定公用经费。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资金管理,所有资金全部用于中小学建设。2023年,完成改造“薄弱学校”6所,全面完成改薄任务。继续实施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补助范围统一扩大到30%,初中寄宿生生活补助每生每年1250元。
设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项目,用于义务教育学校维修改造、抗震加固、改扩建校舍及其附属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部分学校硬件条件。目前,拨付资金796万元,已完成实验小学等12所学校设施加固或维修工作,少海小学、九龙小学等学校设施加固或维修工作正在进行中。
(五)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三项“机制”情况。
1.健全了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制定《胶州市教育体育局等四部门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23-2023年)加强乡村老师队伍建设的通知》(胶教体通[2023]24号),全部为农村教师配备了班车;落实了农村教师岗位补贴,每月人均约400元;班主任补贴每人每月800元;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举措,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建立免费体检制度,以学校为单位每年为教职工免费查体一次;在评优选先、职称评定、专业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2.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我市一直坚持“两为主”方针,坚持以居住地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在随迁子女入学方面与当地市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
3.加强控辍保学和乡村儿童关爱保护机制。
(1)对经过民政、教育等部门确认的33名留守儿童实行关爱保护机制,在全市8所中小学设置了留守儿童关爱室,配备桌椅、图书、电话等相关设施,建立了相关工作机制,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健全了学习帮扶、心理健康关爱等措施。教师与留守少年儿童结对子,一学期多次对其家访,了解家中情况,对有困难者,学校给予帮助。学习上,班级组织班干部与之交朋友,互相讨论交流学习,促使留守儿童成绩稳定且不断提高。
(2)实施关爱农村学生民生工程。一是加强校车规范管理,实现了农村标准校车全覆盖。按照青岛市和胶州市两级财政1:1的比例足额及时发放补贴资金,每年需市财政补贴4000余万元,惠及2万余名学生。二是继续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实现了农村学生免费饮用奶全覆盖。每年政府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惠及6个乡镇47所学校的约3万名孩子。三是多方争取资金,实现了农村学校标准保安全覆盖。加强农村学校安全设施配备,2023年底实现一键报警系统、监控系统全配备。四是启动农村中小学营养午餐改善计划,实现了农村中小学营养午餐全覆盖。制定了《胶州市农村中小学营养午餐实施方案》,联系青岛市教育局,邀请营养专家制订带量食谱。从2023年3月4日起,在全市推广营养午餐计划,胶州市的3.1万名农村学生,吃上了由市划拨专项财政资金推广的营养午餐:小学生、初中生的营养午餐标准分别达到8.5元和10.5元,家长只需承担1元钱。市教育体育局将农村营养午餐的实施情况列入学校年终考核。目前该项工作运转良好,学生、家长满意度高。五是实施城区中小学生校内托管,实现城区学生托管全覆盖。制定《胶州市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工作实施方案》(胶教体字[2023]30号),自2023年3月4日起,在我市9处局属学校和原5个办事处(阜安、中云、云溪、南关、北关)的14处学校实施课后校内托管。服务时间为周一至周五学习日(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除外)下午放学后约两小时。目前,我市参与小学生人数达到33962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54.4%,参与率高居青岛各区市第一名。
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厚爱,民政及时救助,学校教师关爱到位,我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
(六)城乡义务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情况
截止目前,我市所有中小学皆为山东省标准化学校。在学校治理结构改革方面,实施了校长负责制,实行了按章程自主办学,校校设立了校务委员会,健全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学生委员会(少先队)和学术委员会。继续落实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交流推进县管校聘工作实施意见》(胶教体字[2023]67号),加快推进“县管校聘”工作,全面激发胶州教育改革发展活力。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机制,力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良性互动。
(七)切实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1.抓好规划建设,健全防控机制,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制定《胶州市中小学建设计划》,积极推动新老城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实现滚动建设、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专班作用,制发《关于建立控制大班额长效机制工作方案》,建立解决大班额问题长效机制,确保不出现反弹。
2.加大师资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免费师范生、部属师大毕业生、全国骨干教师的招聘力度。发挥课时量公示督查工作专班作用,开展全市课时量督查工作,进一步挖掘潜力,合理增加教师工作量,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加快“县管校聘”推进力度,严格按照按师生比、班师比核定学校人数,统筹调配促使教师合理流动。增加农村教师进城挂职学习名额,在新考录教师分配政策上向城区倾斜,进一步缓解城区学校师资紧张问题。
3.加强招生入学管理。继续实施起始年级招生审批制,完善“义务教育招生信息采集系统”,根据学校招生计划,按照学位批次先后顺序接收入学。继续设立中小学招生缓冲区,由家长和学生自愿选择分流到学位充足学校。利用青岛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由基教科组织相关人员审核热点学校的入学材料,将权力上收,为基层减压,杜绝范围外学生通过非正常手段入学。对学位紧张的学校,统筹安排,原则上小学对不能接收的学生就近分流,由其他有学位的学校接收;初中采取分流到周边农村初中的方法,保障城区热点学校的班额控制在省定标准以内。对学位充足的学校,空余学位由市教育体育局统筹安排。
4.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严格控制校际间学生流动。各中小学班额已满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再接收转入学生,开学后新来的满足户口和住房条件的学生,由当地教育办或市教育体育局就近安排到其他学校就读,等学段结束时再按其户口、住房情况安排。如确需转入(如高层次人才子女),须经局党委研究决定。根据青岛市教育局的要求,普通高中不再招收借读学生。充分发挥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专班作用,进行不定期、不定时、不通知督查,督查结果纳入年终考核。
三、城乡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因解决大班额,带来学校功能室严重不足。超班额学校都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实行了扩班达到标准班额,部分学校特别是城区中小学的功能室、实验室等占用较为严重,对我市加强实验教学工作、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青岛市高水平现代化学校,以及各校开展社团活动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二)农村生源递减现象明显,教育质量存在差距。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逐年减少,相应的农村学校就读生源逐年递减,农村教育面临生源质量、师资流动等问题,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制约。加之农村环境因素,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方式等与先进学校存在差距,相应带来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三)学校管理城乡存在差距。虽然经过近几年的高层次培训,广大农村干部教师的素质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全市村级小学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方面要着力督促干部教师紧跟现代代学校建设步伐,完善学校现代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要更新教育理念,强化提升素质,用现代学校制度武装头脑、付诸实践。
(四)教育科研城乡存在差距。近年来,胶州市农村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与城区学校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差距,在历届的青岛市、胶州市级立项课题中,农村学校占比仅 %。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学校较城区学校对教育科研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学校长远发展的科学规划,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个别学校过分重视教学成绩的快速提升,认为教育科研提升教学成绩较慢,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仍然比较依赖,而不敢借鉴和使用先进的理念和做法。这些认识造成学校没有把教育科研工作摆在学校工作重要位置上来抓,必然影响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需完善。部分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奖励制度缺失或不足,譬如,论文的发表,课题的研究等,认为这是教师个人的事,学校没有必要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三是教育科研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从某些农村学校的教科研活动记录中看出,学校开展教育科研主要以学习为主,而且学习内容以学校安排为主,忽视了教师的需求,缺乏现场观摩、案例研讨等形式,活动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教师从中收益不是很大,所以教育科研活动实效性不强,教师参与度不高。四是部分农村教师缺乏专业追求。农村学校的一部分老教师知识储备、教学观念等比较落后,对教育科研缺乏认识,不能把握教育科研与教学、与教师自身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有的教师存在错误观点,认为,教育科研是科技人员搞得事,与教师无关;部分农村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教学,只要教好学就行了,教出好成绩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教育科研是教学之外的负担。观念认识的落后,导致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之路不明确,视野宽度不够,缺乏对自身专业化持续发展、提高的追求,参加教育科研的动力不足。
(五)农村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短板。目前我市农村家庭教育的环境不理想,家庭教育的效果不太令人满意。一是家长素质较低者偏多,家庭缺乏教育氛围。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而留驻农村的居民普遍学历较低,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现在读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家长们如是说。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家长在农闲时沉湎于搓麻将、打扑克。农村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籍,父母亲平时不看书读报的占绝大多数。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提高较快,但有书房或书桌的学生并不算很多。据统计,我市农村学生有自己独立书房或书桌的学生仅占32%。
还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农村很少接触新事物,价值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再加上“隔辈亲”也容易造成对孩子的溺爱和迁就,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孩子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以胶州市远家阿洛村为例,该校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的学生总数超过该校学生总数的50%。
二是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有一大半的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问孩子学校里的事了。
据了解,有一小部分的家庭,当家长主动闲聊时,孩子能认真回答问题;大多数情况是,如果家长不问,孩子也不会主动述说;极小部分的家庭的孩子看到家长无事,则会主动述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有相当部分的孩子则是躲避家长,怕挨训斥和责骂。这种情况在初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三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的学习,轻素质的培养。大多数的家长,自己文化层次低,自己觉得社会地位低,所以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他们认为,读书、考试是唯一的出路。他们觉得,在学校里就应该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等考试要考的学科。对于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技能、综合实践等则不是太重视。对孩子的品行,特别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
四、下步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落实建设计划,加快城区学校新建、改扩建步伐。
随着二孩政策、户籍政策改革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特别是2023年底青岛胶东机场转场运营,以五大新动能战略发展平台为支撑的“一区两带”加速融合发展,重大项目、新建小区将带动城市人口进一步加速聚集,伴随着城市人口学位需求的不断扩大,城市与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倒挂现象必将更加突出,城区及李哥庄镇等重点镇中小学校的学位压力也将更加凸显。再加上解决大班额带来的部分学校特别是城区学校功能室不足等问题的叠加,使得学校建设越来越紧迫,需尽快使落实《胶州市中小学建设计划(2023-2023年)》,解决城区学校学位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城乡科研联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破解教师专业水平、教研水平不均衡等困境,充分发挥服务协调功能,多措并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实施全市大集备活动。为让全市老师具备审视课堂的宏阔视野、拥有组织课堂的高超策略,教研室利用2023和2023年寒暑假组织了初中、小学所有文化课学科的骨干名师进行了全市大集备,内容包含每课时的课件、教案、学案、习题训练等教学资源。通过名师引领,打造城乡集备一体化模式。大集备活动,整合了全市教学优质资源,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了“教学共同体”, 改善了教研生态,确保了新课程的教学优质高效,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义务教育均衡的一条有效途径。该经验在2023年青岛市小学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进行了交流。
二是强化区片教研。为实现城乡教研一体化,推进教育均衡,不断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初中在全市初中学校实施以实验初中、第二实验初中、六中、七中为龙头的“四大区片”教研。各初中学校在龙头学校的组织下,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活动的方向,制定出扎实、详实的区片教研方案,开展了同课异构、提升学科素养研讨、优秀教学管理经验交流等务实、高效的教研活动。小学将全市74所小学按照强弱搭配、整体均衡原则,划分为11个联动教研片区。每个片区由一所城区教研强校牵头,携手乡镇6、7所学校构成一个校际教研共同体,形成了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教研互动局面。11所龙头校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给农村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如第四实验小学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组织了“复习研究专题”、“习作研究专题”、“说明文研究专题”、“童话故事研究专题”等专题研讨,真正起到中心辐射作用;香港路小学通过组织片区内学校参观互访、共同教研、精品试题资源共享等合作活动,引领片区的教师队伍向专业化、优质化、均衡化发展;北京路小学通过“一来”联片校走进北京路小学,一起进行“精品教案”主题研讨会,“二去”到联片校送课、听课、评课,“三研讨”,组建区片微信群,隔空研讨,实现教研方式的延伸突破。
三是组织名师送教。为放大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加快城乡教研一体化进程,本学年中小学组织 “名师联家乡” “名师开放”、“城乡交流”等活动达50余次。
四是进行同步课堂在线教研。通过“在线同步课堂”平台,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实体教室连为一体,进行实时互动教学,采取“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研组织模式,逐步使“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和常态化,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覆盖薄弱的乡镇学校和教学点,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教学点缺师少教的问题,助力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发展,提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逐步缩小乡镇差距和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本学年,中小学各学科举行同步课堂20余次。
五是实行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每位教研员选取2所本学科薄弱学校,定期到学校随堂听课、评课,参加集备,为学校提供诊断服务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对标深圳,创新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新路径。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搞好试点。兼顾学校共同意愿,将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名校集团),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校产管理等方面统一管理,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名校”等多种形式,输出名校品牌、理念、管理、文化、师资等,实现名校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教育投资多元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快速扩充,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二是深化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创新区域内名校集团化办学路径。名校集团化战略框架下,根据共建共享的原则,指导所属优质中小学、幼儿园根据现有条件和发展目标,梳理并重新缔结新的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巩固相对稳定的成员单位,完善互助共同体协议延续机制、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的运行机制、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对跨区域互助共同体实施教育督导,深化互助共同体内部“课题引领、接纳培训、网络在线、主题研讨、特色共享”,切实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段学校、幼儿园办学质量和水平。三是结合市情,因地制宜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出台具有区域特征的鼓励支持政策,实现区域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参与面,推广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新教育共同体、“学校发展群”、教育联盟等区域内名校集团化办学新模式。深化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内涵,优化集团“捆绑考核”等绩效评价机制,强化核心学校的辐射引领功能,提升区域内教育发展整体水平。
(四)重视家庭教育,搭建平台,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办好家长大课堂,构建家长学校案例教学课堂模式,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月主题活动。建立互联网时代学校与家庭沟通的信息化桥梁,实现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组建家庭教育专家队伍、研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落实乡村学校家校共育种子老师万人培育工程。
2023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沙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得到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等中央主要媒体多次报道和推介长沙“三农”工作经验。
一、主要举措
(一)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作为全市主题教育核心学习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切实将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担当,严格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湖南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对打好“三大战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控非洲猪瘟等总书记关心关注的工作,结合长沙实际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意见或方案,全力推动***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转化为长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二)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议、办公会议对重点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10月26日组织各级党组织书记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观摩推进会,切实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领导。各市直部门明确“一把手”负责,县、乡两级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工作领导机构,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严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定不移落实“四个优先”原则,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择优调任市直农口部门负责人到区县(市)党政班子,将17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破格提拔为乡镇班子成员。在要素配备上优先满足,对引进的农林领域高精尖领军人才给予100万资金奖励,安排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的15%保障农业用地需求。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2023年市级安排财政资金21.88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同比增长23.8%;启动全省首支市场化运作的农业投资基金,落实股权投资1亿元;联合蚂蚁金服实施农村惠金融项目,累计发放贷款约15亿元。
(四)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规划引领作用。出台《长沙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2023年)》,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突出抓好村庄规划修编提质,制定《长沙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启动镇村国土空间规划全覆盖两年行动计划,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在3个乡镇、61个村开展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试点,预计到2023年底可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
(五)全面建立实施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机制。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要求,出台《长沙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建立对各区县(市)党委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体系。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到各级绩效考核,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清单,组建11个专项推进组开展常态化督导,采取评优、奖补、通报、约谈、问责等多种方式,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二、工作成效
(一)脱贫攻坚全面推进。统筹推进本市脱贫和对口帮扶“两个战场”脱贫攻坚战,预计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64人,帮扶的8个贫困县2023年有望脱贫摘帽。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深入整改中央巡视和督查考核发现问题,落实贫困学生资助2067.3万元,累计救助大病患者4.4万人次,落实1578户存量危房改造,每月发放29825名兜底保障对象补助资金897万元。大力推进“两业”扶贫。铺排产业扶贫项目553个,认定就业扶贫车间95家,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360人。切实担当省会扶贫责任。落实对口帮扶龙山县项目302个,到位帮扶资金1.6亿元;组织7个区县(市)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帮扶项目77个。
(二)现代都市农业全面发展。以“一县一特”产业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六大强农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长沙绿茶、宁乡花猪、浏阳油茶、望城蔬菜、小龙虾和花卉苗木六大“一县一特”产业链,新改建万头宁乡花猪养殖场7家、标准化长沙绿茶优质茶园2万亩、望城蔬菜基地2万亩和小龙虾养殖基地6.8万亩。稳定发展基础产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0.7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超过250万亩;落实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规范禁养区划定,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全力恢复生猪产能。加快发展融合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总收入预计超过2500亿元;累计创建星级农庄187家,长沙县浔龙河村获评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旅客量预计超过3000万人次。
(三)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以“五治”为切入点,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力量“治厕”。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22万户,改厕数量全省第一。宁乡市改厕五统一、四不准、三必改、两底线、一原则的“54321”工作标准在全省推介。分类减量“治垃圾”。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覆盖率达到92.8%。长沙县获评2023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在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疏堵结合“治房”。大力推进“一户多宅”“空心房”清理拆除,2023年来累计拆除27263户,拆除复垦面积5766.89亩。综合施策“治水”。大力实施生活污水、小微水体、江河流域“三水同治”,全面推广三格化粪池+堆沤池+隔油池+人工湿地的“三池一地”治理模式。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等14家中央网络媒体对长沙“治水”工作成效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全民参与“治风”。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过程,浏阳市书香村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望城区静慎村“九贤治村”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
(四)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壮大。铺排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乡村服务型“四型”项目352个,消除“薄弱村”291个。夯实发展新基础。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清理核实集体资产276.85亿元,清查经营性资产81.69亿元、建设用地162.28万亩;基本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完善发展新组织。有序开展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开展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专项培训,“带头人”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探索发展新路径。长沙县探索形成物业经营型的“抱团”等六种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浏阳市沙市镇东门村以村级经营性资产入股企业发展体育运动休闲农庄,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80万元;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发展土地合作型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采取“龙头企业+土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荷花虾”养殖,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带动8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五)乡村治理全面加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宁乡市大成桥镇、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浏阳市沿溪镇沙龙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党小组“活力指数”星级管理,推行农村党员“先锋指数”星级管理,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创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中心2个、所112个,建设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100个,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乡)”等创建活动,打造形成浏阳市“幸福屋场”、长沙县“乐和乡村”、望城区“时代乡贤”和“十美”乡村、宁乡县“善行楚沩·幸福宁乡”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配备专职驻村辅警888人,实现“一村一辅警”全覆盖,有效巩固农村地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
(六)城乡融合全面深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初步打通,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面推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463家。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自愿退出、有偿使用、跨村跨镇流转。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浏阳市累计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69宗、2610亩,成交总价款3.82亿元,农村集体和农民获得收益1126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质。新增农村通自来水人口11.91万人,完成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936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实现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100%、光纤宽带通达率100%。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76所,新(改)建乡镇卫生院16家、村卫生室83家,建设60个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702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当前,长沙市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乡村规划整体水平不高。有的规划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公共事业等与实际脱节;有的规划和执行“两张皮”,没有发挥引导约束作用。二是农业产业有待提质增效。上市农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企业数量不多,经营主体支撑带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作用还不强。三是乡村基层治理基础仍然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部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群众主动自觉参与村组自治的积极性不高。
三、下步工作
2023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长沙市将以***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坚决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加快推进长沙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进一步强化政策精准落实,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着力健全长效扶贫机制,提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易地搬迁后扶工作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防止返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开启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二)聚焦补齐农村短板。全面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超过90%,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覆盖率达到100%,推广普及“三池一地”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一户多宅”“空心房”全面整治到位,乡风家风民风持续改善。着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加强乡村通信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补齐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聚焦发展富民产业。建设和提升长沙绿茶、宁乡花猪、浏阳油茶、望城蔬菜、荷花虾和花卉苗木六大现代农业产业链,聚力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规模养殖场,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一批支撑“一县一特”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上市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完善企业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聚焦夯实基层基础。巩固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实施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基层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深化农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提升村规民约积极作用。
(五)聚焦深化农村改革。深入实施乡村人才引进培育行动,支持农民创新创业,鼓励各类专业人才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广土地合作经营,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涉农资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尊敬的各位领导、人大代表:
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行简要的情况介绍,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及实践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发展,提出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力争用10年时间把全市1043个行政村全部建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此基础上,我区积极探索振兴乡村之路,先后开展村企合作、产业导入、产业培育、名镇名村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工作。其中,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态宜居的村庄环境,产业兴旺的农村经济,治理有效的基层组织,共建共享的文明乡风,顺利通过广东省“两年基本实现目标”的绩效评估,获评“优秀”等级,“农村有产业、农民有就业、农村有环境、农村有服务、农村有治理” 的五有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做法及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针对农村产业“空心化”、村庄“空巢化”,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不热、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问题,我区首创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城村人”融合为发展导向,利用社会资本激活农村资源资产活力,实现农村发展“第二次飞跃”:
一是推动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区委、区政府大力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作风,通过第五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等重要会议,将乡村振兴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予以部署,制定并印发组织实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提神”、“弄通提能”“做实提效”工作方案,经过大量的摸底调查、研究,创新提出以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法,并率先与碧桂园、华侨城达成合作共识,实施乡村振兴试点项目。
二是高标准全域谋划乡村振兴。在区委、区政府牵头下,各镇、街道迅速开展资源排查,掌握家底,并结合各行政村资源禀赋,制定《镇(街道)全域乡村振兴三年总体规划方案工作表》,明确了试点片区、产业定位、具体工作、发展规模,按照全区102个行政村统一按照市场化模式分三年(2023年30%、2023年40%、2023年30%的行政村覆盖比例)推进。根据中央、省、市精神,结合我区实际,高标准谋划制定《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压实责任。举全区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2023年惠阳区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方案》,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纳入到有关绩效考核工作,通过落实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把产业振兴最终成果落到促进农民就业、增产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推动农村农民生活富裕。
四是打造试点推动全面开花。随着试点项目的推进,我区以市场化模式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开花,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落实各类乡村项目共计77个,其中已开工建设30个,初步形成以田园综合体、文化旅游、商业商贸、电商物流、现代金融、城市更新等多种业态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
三、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一)推进乡村振兴人员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一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到中央下到基层都非常重视,但是还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例如乡村振兴对于基层特别是村委书记、小组长来说,是个新鲜事物,缺乏相应的认识。但往往工作的开展,他们是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如果意识不转变,那么乡村振兴落地就比较困难。因而在组织保障上不仅需要锻造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担当,真抓实干,还要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深入开展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强建优,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并且发挥乡贤作用,鼓励乡贤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创收。
(二)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财政保障是重要因素。根据资源摸排,目前我区存在三种类型农村情况:第一类城镇化程度较高,以二三产为支撑的准城中村;第二类资源丰富,但发展滞后,需导入产业激发发展动能的村庄;第三类是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薄弱村,亟需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村庄。我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将村庄捆绑导入产业形成规划编制规划发展。然而占大部分比例的第三类型的农村,虽然随着政府的逐年增加投入,农村面的村巷道、路灯、垃圾处理、学校等硬性条件逐渐完善,但是重大基础设施覆盖面、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等还相对滞后。乡村公共服务与城镇相比,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不均衡,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机制进行精准施策,将乡村振兴建设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同时科学系统整合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三)农村土地利用问题。当前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土地利用工作中,存在村庄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村庄规划期限不一致,且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用地的需求远远超过村土地利用规划实际建设用地规模,无法发挥村土地利用规划在“多规合一”中“底盘”作用,导致实际编制的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难以落地实施。此外,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和用地审批时限过长,程序复杂造成部分重大建设项目无法及时落地。对此,建议市级层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指导意见。
下来,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继续拓展乡村振兴范围,积极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惠阳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为全市乃至全省走在前列主动担当、多做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