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1
2022-11-24
2023-01-16
2022-10-27
2022-10-31
更新时间:2022-08-12 15:08:0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投稿 下载doxc
2022-10-01
2022-11-24
2023-01-16
2022-10-27
2022-10-31
清明教学设计(集锦14篇)由“i乐德范文网”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 清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篇2: 《清明》教学设计《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个生字。
2.读背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像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说、读、背等方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
导读、导析法。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磁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从《清明》导入
1.齐背《清明》。
2.回忆学法。
请同学们好好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清明》这首诗的?
(1)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2)借助工具书边读边理解诗意。
(3)认真赏读,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表演读、交流。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走进古诗
1.简介作者。(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
2.学生初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初读《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各自试着朗读《江畔独步寻花》。
2.听录音带,划出节奏。
3.投影播放文中插图,并配以朗读录音,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品读《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插图展开想象。
2.同桌或小组间互相说一说诗意。
3.全班交流
(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春光把人熏得又懒又困,我倚仗着暖洋洋的春风在游春。
(2)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花一丛一丛地盛开着,仿佛是没有主人,你究竟是喜爱深红色的桃花还是那浅红色的桃花呢?
五、感悟春光美
1.学习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想?
2.把这美丽的春景图画一画。
《清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个生字。
2.读背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像画面。
过程与方法:
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想像,读懂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
导读、导析法。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磁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投影出示插图,并配以古典音乐,尽可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
2.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清明》这首诗的资料拿出来,互相交流。
二、走进古诗
1.学生各自试着读读《清明》,注意准确地读认“魂”“借”“牧”“遥”。
2.听录音,学生划出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根据刚才听的录音朗诵,学生进行反复自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4.同桌之间相互示范读,互相指正。
三、走进诗中
1.自读自述
学生结合工具书自读自悟全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清明》所表现的画面和情境进行描述。
2.互读互述
同桌或小组间相互讲、相互说自主品味诗句的收获。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3.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反映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找一些关于清明的诗句。
篇3:《清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扩展学生视野,了解有关清明的知识。
2、通过对清明诗的学习,训练诗歌鉴赏的方法。
3、了解民族节日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默写有关清明的诗歌: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你在清明节参加过哪些活动
祭祖,扫墓,踏青,春游
通过阅读你了解到清明节还有哪些活动呢
荡秋千蹴鞠植树插柳放风筝
(三)简介清明节的来历:
春秋,晋献公的妃子骊姬,奚齐,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重耳――晋文公。
晋文公忘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下令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四)有关清明的诗文你读过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1、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精要赏析]
[问题检测](1)后人评论该诗时,认为第二句的”独“字有很重要的作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加以评述。
(2)该诗最后一句颇为精妙,请你谈谈它的妙处。
[参考答案](1)”独“交代了自己的处境,从而写出了孤独寂寞而思乡念家的思想感情;是上句”空“的延伸,又是下句”想“的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
(2)末句以景作结,景中见情,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思归之情,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含蓄蕴藉。首句写身边事,眼前景,末句遥想寒食故园的景色,首尾呼应,自然圆合。
2、寒食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精要赏析]
[问题检测]
古人评价此诗说:”此时看似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但诗人情感已蕴于其中。“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全诗初看,确是注重寒食景象的描写,但民间,宫中寒食之景的对比,也写出权臣的特权,暗含讽刺,表达出作者对唐王朝后期宦臣当权的政治弊端的不满。
3、寒食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精要赏析]
[问题检测]
(1)说说孟诗开头一句写景的作用。(2)从抒情方式和诗的内容两个角度比较两诗的不同。
[参考答案]
(1)以乐景写哀情。为后句写自己远在他乡,在孤独贫寒中过寒食节作反衬。
(2)抒情方式上说,孟诗”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是直抒胸臆,韩诗中寓情于景,寄情于事,含蓄委婉。
从内容上说,孟诗表现是自己在他乡的贫寒生活;韩诗描绘的则是上层社会达官显贵在寒食这一天的生活情景,其内涵就较为丰富。
(五)自读诗歌: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迁移训练]
我国每个节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从下面几个节日中任选两个,各用一句话表现它们的特点,表达要富有意蕴。
[示例]重阳节:拄杖登山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树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四青年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秋节:
答题示例
清明节:
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纷纷清明时节雨,点点滴滴落心头。杏花村里酒飘香,清明时节人断肠。
逝者的生命在我们的心中续延,我们的思念如同细雨绵绵。
植对节:今日栽下千棵树,来年形成万里荫。种下绿色的希望,创造幸福的未来。树木树人,百年大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植一棵树,增一抹绿色,添一份期待。
中秋节:两岸共赏月,一心盼团圆。月到中秋圆,亲人心相连。月亮圆月饼圆,年年岁岁盼团圆。菊花香桂花香,时时刻刻望故乡。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一缕英魂万古传。龙舟竞发千帆舞,汩罗江畔吊屈平。
六,思考话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节日就是一种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是在有意无意中延续这种文化。面对圣诞节和情人节,面对端午节和中秋节,我们学子们的态度却呈现出强烈的反差:重”洋“节而轻”土“节。
请以”土节和洋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
篇4:《清明》杜牧教学设计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提升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加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悟诗歌美。
活动准备: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视频课件教材或者PPT。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看视频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个节日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引导幼儿自由回答)
2. 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 教师播放视频课件(PPT)请幼儿观看。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二)出示主题课件,引导小朋友观看视频教材,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视频,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 出示主题课件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 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 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 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 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活动结束
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参考资料:
清明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源自于上古时代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又称踏青节、祭祖节。这时,天气转暖,人们换上了轻薄的衣装,纷纷外出踏青郊游祭祖。虽然是一个肃穆的节日,也是人们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在古诗《清明》中就很好地表达了这样的景象,那么相关的课件又是怎样的呢?
课前准备:一些关于清明节的图片,如祭祖,下雨绵绵的场景,行人匆匆的等等。
准备一首轻音乐,略带忧伤的。
开场:我们祖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清明》来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扩展阅读: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篇6:古诗清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教师顺势板书
二、一读――解诗题
1、指名读课题――清明
2、了解有关清明的习俗
3、自由读古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三、二读――悟诗情
1、学生字。
2、学生自读古诗,自读自悟,并生生交流。
3、全班交流:
1)体会诗人的心情,体会诗人“欲断魂”的原因。并重点指导朗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体会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三读诵诗韵
1、把整首诗连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打开书自己试一试。
2、指名配乐读,看谁能和诗人心意相通。
3、全班读一读。
4、背一背,分组诵读全诗。
篇7:古诗《清明》教学设计活动准备
古诗教学的自制PPT。
幼儿前期经验准备: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活动目标
能正确熟读古诗。
通过欣赏古诗、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清明节人们扫墓的心情。
活动过程
一、入场
听《琵琶语》学古人漫步进场,感受古曲的气氛。
教师:现在我们听着优美的古曲,慢慢的进场,然后轻轻地找个座位坐下来。
二、了解清明节的风俗
教师:之前清明节,我们放了一个小长假,那请你们回忆一下,清明节你和家人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播放”清明介绍PPT“,教师做相应的小结。
教师:小朋友说了很多清明节做的事,我们看看其他人会做些什么呢?
教师:清明节这天,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带着悲伤的表情,手捧着鲜花去祭拜去世的亲人……所以,清明节要去扫墓,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敬与怀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后,人们的心情都比较难过和悲伤。
三、学习古诗,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1.完整欣赏古诗两遍。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在清明节人们会做的事情,那古时候的诗人,在清明节这天会做些什么呢?
欣赏古诗朗诵。(播放课件)教师:请小朋友看大屏幕,刚才电脑里的老师已经把《清明》这首古诗诵读了一遍,现在请你们跟着老师再来读一遍,老师念一句小朋友跟一句。(播放古诗背景)幼儿跟着教师诵读。
2.看背景图,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幼儿看图自由回答。
3.句卡配对,进一步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图卡,引导幼儿发现诗句与画面的匹配关系(2)观察图片,幼儿为诗句匹配图片。
教师:如果要给这些句卡宝宝找图片朋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找。谁能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教师:谁能为”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第三句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对应哪一幅画面?
教师:那是谁回答老爷爷的?那个小孩。哦,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对应的就是第四幅图片了。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古诗和这些图画的关系了吗?原来图片上的内容说的就是古诗中的内容。
四、朗诵古诗
1.幼儿整体诵读。
教师:那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清明》(出示字卡),写这首诗的诗人叫杜牧,他是唐代很有名的诗人现在我们一起看着图片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2.记忆大考验两遍。
3.幼儿跟读两遍。
4.表演读。
教师:你们读得真好听。那现在我们边读古诗边做动作,我们来表演一下这首古诗吧!
5.古诗接龙。
五、认字活动
学习”明“字。
教师讲述”明“的字源故事。
教师:”明“在甲骨文中是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表示日月照耀、明亮的意思,也解释为带来光明。金文和小篆的名字是由月和一个窗形的结构组成,意思是月光照进窗内,表示光亮之意。现在的明字则确定为日月之明了,一般用为光亮之义。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字宝宝读什么呀?(明)(六)结束活动:欣赏歌曲《清明》。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清明》,它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活动延伸
学习歌曲《清明》
篇8:古诗《清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个生字。
2.读背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像画面。
过程与方法:
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想像,读懂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
导读、导析法。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磁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投影出示插图,并配以古典音乐,尽可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
2.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清明》这首诗的资料拿出来,互相交流。
二、走进古诗
1.学生各自试着读读《清明》,注意准确地读认“魂”“借”“牧”“遥”。
2.听录音,学生划出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根据刚才听的录音朗诵,学生进行反复自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4.同桌之间相互示范读,互相指正。
三、走进诗中
1.自读自述
学生结合工具书自读自悟全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清明》所表现的画面和情境进行描述。
2.互读互述
同桌或小组间相互讲、相互说自主品味诗句的收获。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3.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反映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找一些关于清明的诗句。
篇9:古诗《清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全文结构紧凑,语言生动精练,把这幅名画写得具体、细致,栩栩如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重、难点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并想象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对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阅读一篇课文来欣赏一幅世界名画——《清明上河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这幅画是我国艺术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幅画到底画些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呢?读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己试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注意读准带注音的字的字音。
2、指名读课文,正音指导。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默读思考: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
2、讨论、交流
⑴、这幅画画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第二部分描绘了汴河上和河面的拱桥上的一派繁忙的景象,第三部分描绘了汴河两岸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⑵、这幅画的特点: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将浩大繁复的场面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无论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惟妙惟肖。
四、精读重点段落,想象大意
1、从描述图画内容的三段文字中,自选喜欢的一段,读熟读懂。
2、讨论交流读懂的内容和不明白的问题。
3、自己练习口头描述图画中所画的场景,描述时尽量加上自己的想象。
同位互相交流、练说。
4、师:谁愿意扮演解说员,向游人介绍你喜欢的那个场景?
指名交流。
师引导评议:介绍时是否展开了想象,是否比较形象地描绘出了图画上的场面。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自读最后一段,想想读了以后有什么体会,与同学交流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及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六、自由朗读课文,图文对照欣赏名画
七、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画面内容。
板书设计:
市郊景象 农民繁忙
清明上河图 汴河两岸 欣欣向荣 极其珍贵
整座街市 繁荣昌盛
篇10: 清明杜牧教学设计活动准备
古诗教学的自制PPT。
幼儿前期经验准备: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活动目标
能正确熟读古诗。
通过欣赏古诗、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清明节人们扫墓的心情。
活动过程
一、入场
听《琵琶语》学古人漫步进场,感受古曲的气氛。
教师:现在我们听着优美的古曲,慢慢的进场,然后轻轻地找个座位坐下来。
二、了解清明节的风俗
教师:之前清明节,我们放了一个小长假,那请你们回忆一下,清明节你和家人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播放”清明介绍PPT“,教师做相应的小结。
教师:小朋友说了很多清明节做的事,我们看看其他人会做些什么呢?
教师:清明节这天,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带着悲伤的表情,手捧着鲜花去祭拜去世的亲人……所以,清明节要去扫墓,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敬与怀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后,人们的心情都比较难过和悲伤。
三、学习古诗,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1.完整欣赏古诗两遍。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在清明节人们会做的事情,那古时候的诗人,在清明节这天会做些什么呢?
欣赏古诗朗诵。(播放课件)教师:请小朋友看大屏幕,刚才电脑里的老师已经把《清明》这首古诗诵读了一遍,现在请你们跟着老师再来读一遍,老师念一句小朋友跟一句。(播放古诗背景)幼儿跟着教师诵读。
2.看背景图,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幼儿看图自由回答。
3.句卡配对,进一步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图卡,引导幼儿发现诗句与画面的匹配关系。
(2)观察图片,幼儿为诗句匹配图片。
教师:如果要给这些句卡宝宝找图片朋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找。谁能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教师:谁能为”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第三句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对应哪一幅画面?
教师:那是谁回答老爷爷的?那个小孩。哦,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对应的就是第四幅图片了。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古诗和这些图画的关系了吗?原来图片上的内容说的就是古诗中的内容。
四、朗诵古诗
1.幼儿整体诵读。
教师:那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清明》(出示字卡),写这首诗的诗人叫杜牧,他是唐代很有名的诗人现在我们一起看着图片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2.记忆大考验两遍。
3.幼儿跟读两遍。
4.表演读。
教师:你们读得真好听。那现在我们边读古诗边做动作,我们来表演一下这首古诗吧!
5.古诗接龙。
五、认字活动
学习”明“字。
教师讲述”明“的字源故事。
教师:”明“在甲骨文中是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表示日月照耀、明亮的意思,也解释为带来光明。金文和小篆的名字是由月和一个窗形的结构组成,意思是月光照进窗内,表示光亮之意。现在的明字则确定为日月之明了,一般用为光亮之义。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字宝宝读什么呀?(明)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清明》,它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篇11:清明杜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板书设计: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篇12:清明杜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
2、学生课前预习:
(1)将《清明》至少读三遍:一读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二读读正确、流利;三读有节奏地读给家长听。
(2)将《清明》及注释抄写在本子上。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元日》,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古诗,齐背古诗《元日》。
《元日》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春节,《元日》描写了春节哪几个场面?点燃爆竹、喝屠苏酒、把旧的对联换成新的对联。
2、了解作者: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3、出示《清明》指名读、齐读,师评价。
4、识记书写生字。
(1)出示我会认生字:“牧、魂、酒”生读、师正音。集体再读。
(2)出示会写生字“欲、魂、借、酒、何、牧”,指导学生书写,生书空。师强调关键笔画,学生组词。
5、出示《清明》,男女生赛读。师评价。
6、出示诗的节奏,指名按节奏读、集体有节奏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大声朗读古诗《清明》:
(1)用横线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指名回答(纷纷)
(2)用圆圈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特点的词。生回答(断魂)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学习一、二行古诗。
(1)点击重点词语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3)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师生交流。
(4)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三、四行古诗。
(1)点击重点词语:借问、遥指。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四、课堂演练: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 )朝的( )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五、小结学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六、板书设计:
景 雨纷纷
清明
人 行人 诗人 牧童
七、作业布置
1、将“欲、魂、借、酒、何、牧”规范书写332、
2、背诵并默写《清明》
篇13:清明主题班会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时,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制作清明果,了解清明的习俗;通过亲子游戏了解春天是播种的好时节,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从而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二、活动主题:
制作青果,感受春天。
三、活动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习俗,感受清明节的氛围。
2.了解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四、组织成员名单
1.策划组组长:
会长成员:
组织委员、宣传部长
会务组组长:
财务部长成员:
吴老师、中班段各班阿姨职责:
做好各类物资的准备和管理工作;对制作清明果、运动会现场进行布置。
3.游戏组组长:金爱娜成员:吴老师、刘老师、金老师、邵老师职责:
按规程要求接受运动员报名;组织好游戏项目。
4.农具展览组组长:朱老师成员:中班段各班老师
5.宣传组组长:宣传部长成员:
中班段家委会委员4个负责摄影。
6.安全组组长:
安全部长组员:
中班段各班园级家长委员
五、亲子活动时间、地点:
拟定于4月2日上午8:40在幼儿园大操场进行
六、活动流程:
8:008:30幼儿入园,8:308:40到操场集中。园长讲话会长讲话亲子操:
减肥操9:009:50制作清明果
1.制作前各自去班里洗手。
制作清明果要求:
美观、有创意。
3.制作清明果30分钟。
4.休息10分钟10:0010:40亲子游戏项目春耕规则: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接力赛,每班以家庭为单位分为两组,一组在起点,一组在终点。家长和幼儿分别当大牛、小牛,各自手持跳跳袋、羊角球,一对大牛、小牛从起点一起跳至终点处,将游戏道具传给第二个家庭,来回依次进行,哪个班先跳完哪个班为胜。运粮食规则:
以班级为单位,两个家庭为一组,1号、2号家长运用箩筐把1号的孩子运到对面,然后把对面2号家庭的孩子运回来;再将箩筐传给3号、4号的家庭,然后3号4号的家长又把3号的孩子运到对面,把对面4号家庭的孩子运回来,依次进行,先完成的班级为胜。10:5011:30品尝青明馃、家长吃青明馃比赛。
1.每班选出4名家长进行吃清明果比赛。
每轮4人,共4轮。
3.规则:每人吃5个,最先吃完的为胜。11:30结束活动,下午请各位家长自行带孩子到烈士陵园扫墓。
八、注意事项:
1.每人自带制作青明馃的材料
2.由于活动需要,能在农村借到手推车、蓑衣、耙等农具的家长请下周一交给班级老师。
3.为了方便活动,请孩子和家长当天穿运动鞋,家长负责孩子的安全。
4.一如既往,做好文明榜样,保持场内清洁,做到文明观众,遵守良游戏秩序。
小百科: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篇14:清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
1、知道清明节为什么要给革命烈士扫墓,能积极参加祭扫烈士活动,永远怀念革命烈士。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清明节、革命、烈士、四季常青、整整齐齐、恭恭敬敬、行礼、解放、幸福、英勇、怀念”等词语的意思。
3、能将排列错乱的词语整理成句子,会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词义。能将排列错乱的词语整理成句子,会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难点 :能积极参加祭扫烈士活动,永远怀念革命烈士。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1、2段中的7个生字,理解“清明节、革命、烈士、四季常青”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解全文内容,能正确朗读1、2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揭题:8、清明节,学生齐读课题。
2、释题:清明节是春天的一个节气,在每年的四月的四、五、六日,也是我国的民间流传的节日,这一天要给死去的长辈扫墓。[那么,今天这篇课文讲给谁扫墓?为什么扫墓?扫墓时,我门应该怎么做?先来听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大事?(清明节那天,老师带着同学们到革命烈士墓前去扫墓。)
2、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填空。
清明节,老师带着()去()。天空中()小雨,通向革命烈士墓的小路旁,开着鲜艳的杜鹃花。
2、指名回答。
3、这里的“我们”指谁?(少先队员)“扫墓”是什么意思?(在烈士墓前举行纪念活动)“飘着”换上“下着”好吗?(飘着更显得雨小,这正是春雨绵绵的季节特征。)[知道杜鹃花即映山红。]
4、指导朗读。
5、教学生字。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同学们冒着小雨,来到了烈士墓前,到了烈士墓前,他们看到了什么地方的什么?又是怎么样的?
1、学生自学课文,用简笔画画一画烈士墓的景色。
2、交流自学结果。理解“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是指革命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光辉事迹、伟大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知道像刘胡兰、邱少云等为正义事业牺牲的人都是革命烈士。]
3、指导朗读第二段。
4、教学生字。
五、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生字词。
2、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3、4段中的6个生字,理解“整整齐齐、恭恭敬敬、行礼、解放、幸福、英勇、怀念”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3、4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字词。
2、齐读课文1、2段。
二、学习第3段。
来到烈士墓前,同学们是怎么做的?
1、自学第3段,完成填空。
我们整整齐齐地()队,()纪念碑前,()亲手()的花圈。我们恭恭敬敬地向烈士墓()。
2、读读填上去的词,这些词说明了什么?(我们对烈士的尊敬。)
“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尊敬严肃而有礼貌。)[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说扫墓的经过。”]
3、指导朗读。(我们读这段话时,要注意填上去的词要读得慢一点。)
指名读、评议、齐读。
4、学习生字。
5、小结:扫墓的时候,我们是先徘好队,再来到烈士墓前,接着献花圈,最后恭恭敬敬行礼。]
三、学习第4段。
1、读第四段,思考:为什么要给烈士扫墓呢?
2、理解:“为了祖国的解放”指什么?(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打垮国民党反动派。)“人民的幸福”指什么?(使人民过上好日子,不再受苦、受难。)
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烈士们是怎么做的?(烈士们不怕牺牲,非常勇敢。)
4、烈士们的愿望实现了吗?
小结:革命烈士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英勇地献出了生命,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怀念”是什么意思?(思念、常常想到。)他们指(革命烈士)。
6、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这一段。
7、学习生字“幸、福”。
四、齐读全文。
五、指导书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将排列错乱的词语整理成句子。
2、会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评议。
3、齐读。
小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继承烈士的遗志,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我们每年应该去扫墓,怀念烈士……
二、指导第四题,扩句练习。
1、指名读例句后,让学生说说上下两句有什么不同。(在“花圈”前增添了“亲手做的”。)增添了这些词语后,有什么好处?(比原句更具体了。)
2、读第1句,问:对照例句,这一句要怎样扩充?(在树木前扩充“怎么样的”,如:高大的,枝叶茂盛的等。)
3、完整地说说扩充后的第1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扩充。
4、按上述方法指导扩写第2句。
5、按先说后写的方法,独立完成作业 。
三、指导整理句子。
四、完成课作。
五、自由读课文。 [
板书: 14、清明节
四周 小松柏排好队
烈士墓 四周 (四季常青)的松柏 墓前 纪念碑 >永远< 献花圈
墓前 (高大)的纪念碑碑上八个大字 怀念 行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