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5
2022-07-09
2022-11-16
2022-11-19
2022-11-22
更新时间:2023-03-13 16:57:2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3-15
2022-07-09
2022-11-16
2022-11-19
2022-11-22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将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面总结“十三五”实施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今年3月起,市政府组织市发改委对“十三五””规划终期实施情况进行预评估,经评估,“十三五”规划确定的40项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1.13项指标完成好于预期。分别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森林覆盖率,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劣Ⅴ类水体比例。
2.18项指标年底能完成规划目标。分别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进步贡献率,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人均预期寿命,耕地保有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森林蓄积量,县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率,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3.9项指标完成困难。分别是:
地区生产总值预计800亿元以上,未达目标50亿元,年均增长9.8%,未达目标1.2个百分点;
全员劳动生产率预计5万元/人,未达目标0.5万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44.1%,未达目标1.9个百分点;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预计24.18%,未达目标10.82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249亿元,未达目标21亿元,年均增长10%,未达目标2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72亿元,未达目标8亿元,年均增长13%,未达目标2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预计0.35%,未达目标9.65个百分点;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32000元,未达目标5000元,年均增长8.6%,未达目标3.2个百分点;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12859元,未达目标2141元,年均增长9.59%,未达目标3.61个百分点。
完成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支撑GDP的主要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批零住餐增速滞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预计我市今年增幅难以达到往年平均水平,严重影响“十三五”年均增长11%目标的实现,同时,进出口和消费总额大幅下滑,完成规划目标较为困难。
二是地方财政基础薄弱,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障压力大,城镇化发展仍有差距。
三是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市仅有6户战略性新兴企业和4户新型服务企业,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四是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农业生产成本、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压力较大。针对我市部分指标完成较为困难的情况,市政府在2023年5月印发了《关于确保“十三五”规划纲要各项主要指标完成的通知》,对全市“十三五”指标进行预警,要求能完成的指标要进一步巩固加强,完成困难的指标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力争完成。
(二)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指导下,我市深入贯彻***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着力落实“六稳”“六保”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1.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023年的502亿元预计增至2023年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约9.8%,五年累计增长300亿元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32000元以上,较“十二五”增1077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13000元以上,较“十二五”增4937元,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均比2023年翻一番以上。
2.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9.4万户36.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8县(区)28个乡(镇)562个村顺利摘帽,全市实现高质量脱贫,“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创造了“一步跨千年”的发展奇迹。
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边疆人民“百年铁路梦”即将实现,覆盖8县(区)和沿边口岸“能通全通”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航空客运成为全省第三个“一市两场”的州市,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备,临沧迎来了发展史上第一次跨越。
4.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凸显。示范区创建“五大行动”17项工程加速推进,多领域多批次重点项目得到省级支持正在加快实施,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四梁八柱”不断完善。
5.对外开放、民生及社会事业等实现重大突破。对缅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沿边小康村建设获得省委省政府及国家发改委等部委高度认可,教育、就业、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本土无传染和边境零输入的成效。“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临沧作风”得到充分展现,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大好局面。
二、全力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
自去年启动“十四五”规划以来,市政府扎实组织推进规划编制各项工作,总体进展情况良好。
(一)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去年6月我市与全省全国同步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了多批次“十四五”规划培训和专题调研,完成了37个重点课题研究,初步确定了28个重点专项规划(待省级专项规划确定后对应调整我市名单组织编制),与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等主管部门进行汇报,确保我市规划与省规划相互衔接。同时,全力以赴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这一重点工作,目前已草拟形成《纲要》基本思路。
(二)积极谋划储备重点项目。围绕规划项目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谋划项目,梳理出我市“十四五”规划项目3773项,计划总投资1.8万亿元,项目数及投资额均超出“十三五”规划2倍以上(“十三五”规划项目1239项,计划总投资7723亿元)。
扣除前期项目488项(总投资3734亿元),“十四五”具备实施条件和不具备条件但需创造条件实施的项目共3285项,计划总投资14266亿元,其中:续建594项,总投资3693亿元(2023年四季度计划开工164项,总投资945亿元);新建2691项,总投资10573亿元(2023年计划开工1310项,总投资4370亿元;2023年至2025年计划开工1381项,总投资6203亿元)。同时,按照省级储备规划项目库清单要求,申请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455项,总投资3736亿元;申请纳入省级“十四五”规划项目1041项,计划总投资6503亿元。
(三)全面开展规划《纲要》起草。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剖析谋划临沧“十四五”规划,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一个跨越”“三个定位”统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四个突出特点”,紧扣临沧的“三个阶段性特征”,按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组织开展“十四五”规划《纲要》起草工作,目前已形成了《纲要》基本思路,具体内容如下:
1.发展目标和指标设置。围绕“实现跨越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制定“十四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初步提出“十四五”经济保持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3年经济总量迈上1000亿台阶,到2025年经济总量迈上1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万元以上;对应省级30项规划指标,提出我市34项规划指标(根据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需要,在省级指标基础上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可比价增加值、规模以下工业可比价增加值、旅游总收入4项指标)。
2.空间发展格局。按照市委主要领导指示要求,结合临沧实际,对应省“十四五”规划“做强滇中、搞活沿边、多点支撑、联动廊带”的十六字发展空间布局,提出了我市“打造一核、打通一轴、构建两带、多点支撑”的“如意型”发展空间布局,即:打造孟定国际化陆港型口岸城市,打通中缅国际大通道临翔至清水河段铁路高速公路对外通道主轴,构建以孟定为核心的沧源耿马镇康永德沿边城镇带和以临翔主城区为中心的凤庆云县临翔双江一体化城镇带,联动“两带”以外的乡镇为经济多点支撑。
3.主要任务。初步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十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是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全面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宣传,在3个民族自治县和镇康县完成全国示范县创建的基础上,争取把临沧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二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以“三大保卫战”为抓手,实施好生态保护和修复,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森林蓄积量达1.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其它环境考核指标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三是持续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实施好对外开放“四个先行”,着力推动“五通”建设,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努力将孟定建设成为国际化陆港型口岸城市,将南伞口岸、永和口岸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5%以上。
四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把推进工业化作为临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重要举措,抓好高原特色农业加工、进出口加工和新兴产业三大工业产业体系建设。优化提升4个开发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工业向开发区集中。落实工业招商、企业培育、要素保障等措施,提升服务工业企业能力。争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五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构建“‘1+8’+‘66’+‘5个100’+‘特色小镇’”的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城乡规划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
六是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推动临沧成为“大循环、双循环”战略链接点和重要支撑点,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保障,发挥现代化“乘数效应”。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创新型临沧建设和“数字临沧”建设,增强临沧经济社会发展新机制、新动能,打牢临沧现代化发展基础。
七是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持续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培育茶叶、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文化旅游、高原特色现代农业4个千亿元产业,蔗糖1个五百亿元产业,绿色能源、烟草、现代物流、数字经济、房地产业5个百亿元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八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贯彻乡村振兴“20字方针”,不断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做优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市40%左右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美、发展美、风气美”临沧样板基本形成。
九是全面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临沧铁路、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实现全市铁路通车39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730公里以上。力争全市水库总库容达7.8亿立方以上,电力总装机达900万千瓦,对缅供电量7亿千瓦时左右。建设孟定和临翔区域性国际现代物流集散地和综合物流门户枢纽。着力推进以5G网络覆盖、4G补盲工程和数字智慧化应用为重点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临沧创新发展基础。
十是持续提高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水平。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000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90元以上。加快建设法治临沧、平安临沧、和谐临沧,持续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离市委、市人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目前还存在规划思路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市县规划不够衔接、项目真实性和可行性有待提高、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在下步工作中,市政府将紧紧把握好市委浩东书记对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提出的“七对关系”要求,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倒排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各项工作。
(一)组织编制重点专项规划。加强与省级对接,待省级专项规划确定后,结合我市实际,对应省级增补市级重点专项规划名单,与《纲要》同步编制,通过专项规划编制,为《纲要》提供重要支撑。
(二)持续谋划储备规划项目。紧紧围绕国家、省“十四五”规划和“两新一重”等最新的项目政策投资导向,继续谋划储备“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并加强向上汇报衔接,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规划并获支持,为实现《纲要》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三)克期完成《纲要》编制。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在现有基础上,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省最新规划导向,进一步修改完善基本思路,经市政府11月初审定后提交市委,11月完成市委建议草拟和审定,12月完成规划《纲要》编制并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审查,2023年2月提交市人代会最终审定后发布实施。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规划编制的时间节点要求,扎实推进《纲要》修改完善、专项规划编制和项目完善储备各项工作,确保按时向市人代会提交“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最终审定,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奠定基础。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县行政审批局自**年3月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严格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十三五”期间工作情况及“十四五”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开展情况
(一)顺利入驻新办事大厅
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完成了新政务服务大厅的装修并于**年9月12日正式入驻,大厅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进驻21个部门,工作人员50余名,共开设34个服务窗口,涵盖涉税业务、企业注册、社会事务、公共服务、联合审批等政务服务。
新政务服务大厅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引领,在功能上更加人性化、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化。新增信息查询、身份证识别办事系统、排队叫号分流机等商务智能化服务设备,使办事流程更加便捷智能化,实现查询打印一体机自助办理,既满足企业群众“一站式”办事需求,更实现了政务服务信息化、办事渠道无障碍化。
(二)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情况
我县政务服务大厅现有12个独立窗口,涉及税务、市监、国土、住建、环林、交通、水务、文旅广、卫计、发改、农牧、公安等部门。财政、人社、教体、民宗、民政、经信、应急管理、司法、人防等9个部门以综合窗口形式进驻政务中心。由于部分职能部门存在怕失权、怕失利的思想,找出种种借口,不愿将所有事项进入中心。目前,共有123项行政审批事项、32项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政务大厅。从目前的办事效率、办事流程来看,有的部门行政审批权没有集中到行政审批股室,行政审批股室也没有整建制进驻政务中心,仍需要到原单位相关股室办理,窗口“收发室”现象依然存在。个别部门“两集中、两到位”仍未真正落到实处,对窗口授权程度不充分,进驻事项“明进暗不进”,服务窗口“只挂号不看病”,办事群众在中心窗口、局办公地“两头跑”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窗口制度落实情况
为进一步提高窗口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中心要求窗口工作人员严格落实“三项制度”:一是落实首问责任制。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窗口首问责任制度,推行首问事项接待制、一次性告知制、登记制、办理制和去向留言制,确保首问责任制落实到位。二是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度。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事项,严格按承诺的时限办结,坚决杜绝久拖不办、办而不结的现象。三是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事前预防、事中跟踪和事后检查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投诉畅通、查处高效、结果透明、处理到位的效能投诉查处工作机制,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有令不行、有纪不遵的行为,确保政令畅通。
(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便民服务厅、村便民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情况
按照《甘孜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甘孜州贫困退出实施方案〉的通知》(甘脱贫办发〔**〕85号)文件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通知》(九府办函〔**〕84号)文件精神及贫困县脱贫摘帽“一低三有”验收标准,统一规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代办点的内部装修、制度建设、事项进驻;各乡镇在软件达标方面做到了有章可循,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年,全县18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顺利完成,使用对口援建资金226万元。
(五)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运行监管
按中央、省、州对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开展了政务中心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业务应用相关工作。要求全县政务服务单位和窗口工作人员认识到应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是新时代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工作载体,必须紧跟步伐落实;政务服务各单位全部开通平台,统一政务服务事项名称、条件、权限、材料、流程等,做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无差异、均等化政务服务。要求窗口人员全部会使用平台、办理事项全部进入平台,确保窗口工作人员能在政务中心窗口进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完成具体操作。为做好与省、国家平台深度对接的前期工作,县行政审批局积极配合省、州整改在四川省一体化数据平台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问题明细进行任务分解,通过群、qq群、电话通知的方式告知部门异常事项,要求部门对照异常事项清单,及时做好整改。
(六)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性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工作的补充通知》要求,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400万元-100万元人民币的,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60万元人民币的,勘察、设计和监理服务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40万元人民币的,实行固定价随机发包。目前,我县政务中心所涉及招投标活动只有固定价随机发包。固定价随机发包采用摇号方式确定实施单位,摇号过程全程有行业主管部门和项目批复部门参与监督,并全程录音录像,确保了公正、公平、公开。自**年10月以来,我县共受理固定价随机发包项目20件,涉及资金3859.46万元。
(七)12345政务服务热线工作开展情况。
我局高度重视12345政务服务热线工作,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认真受理每一个工单,认真回复每一个电话,认真接待每一个来客,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努力做好了群众服务工作。截止**年12月上旬,县行政审批局累计受理12345政务服务热线工单22件,已办结22件,办结率100%。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受限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省级部门整合不到位,一网通办方面工作滞后。
二是“两集中两到位”未完全到位,造成办理提速受阻。有的审批事项需回局里由专人审批,窗口只负责收发材料,影响了办结效率的提高。
三是由于开标室场地限制,导致固定价随机发包工作开标现场不规范。
三、“十四五”期间工作初步计划
“十四五”期间,我局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要求,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完善优化政务环境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营造更加宽松的营商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
1、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按照“成熟一项划转一项”和“应划尽划”的原则,做好行政许可权力划转等工作,理顺行政审批服务局与业务主管部门、监管部门、执法机构、政务服务中心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审批和监管部门的职能界定与划分,建立行政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相对分离、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向各类组织和自然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2、推行“综合窗口”服务模式。在县政务大厅推广“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综合窗口”服务模式和“ems快递”统一送达的服务机制。
3、实现权责事项“颗粒化”管理。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事项梳理和流程再造工作,根据机构改革后各部门职能变化情况,及时对已完成梳理的行政许可、审核转报、备案和服务类事项进行调整完善,强化清单动态调整;对未完成梳理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检查、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裁决等事项,按照“颗粒化”管理要求,编制统一、规范的办事指南;进一步丰富完善县级“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事项清单。
(二)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继续加大承接中省州下放行政许可事项的力度,对明确取消的行政许可事项,坚决取消;对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做好承接,持续推动我县行政审批工作提速提效。
(三)加快推进线上“一网通办”和线下“只进一扇门”。
1、规范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运行。对标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标准规范,配合省州升级完善县级政务服务平台,满足县级和基层站点使用需求。
2、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办理。按照“只进一扇门”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管理标准化、大厅建设标准化、大厅管理标准化、政务服务流程标准化、政务服务信息公开标准化、政务服务考核标准化等,统一监督管理,统一服务标准,凡非涉密且与企业经营、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应当全部进驻实体政务大厅集中办理。加快政务信息共享,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四)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
开展梳理涉及群众和企业办事的10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编制“最多跑一次”和“零次跑”事项清单目录,力争实现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提供的材料压缩60%以上。按照“一事一流程”的原则,配套制定审批服务指南,明确承办科室、申请材料、办理流程、承诺时限等各项内容,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特别是对市场服务类事项审批时限进行大幅压缩,证照类事项较法定审批时限压缩42%以上,其他事项办理时限大幅压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五)努力完成县委、县政府布置的其它工作任务。
一、农业“十三五”目标规划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县从重点推进“1115”主导扶贫产业配套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为“11122”主导扶贫产业配套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扶贫全覆盖。即从“100万亩竹、100万头家畜、100个乡村旅游点、50万亩果蔬”四大主导产业优化为“100万亩竹、100万头家畜、10万亩蔬菜、20万亩花椒、20万亩酒用高粱”,配套发展中药材、烤烟、食用菌、水果等优势产业确保产业扶贫全覆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按10%递增,到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0元以上,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实现全面小康。
二、农业“十三五”目标完成情况
(一)经济增长指标完成情况。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提前超额完成“到2023年实现33.3亿元”的规划目标。**年末第一产业增加值29.73亿元,**年末第一产业增加值36.06亿元,2023年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40亿元,年均递增6%左右;二是预计能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0元的规划指标。**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87元,**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157元,预计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0元,年均递增10%左右,基本完成“到2023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0元”的目标。
(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战略任务推进情况。一是农业产业布局不断完善。我县结合自然资源禀赋,将各类产业按海拔高度和区域优势进行“带状分布”。实施“11122”产业扶贫工程,即以方竹为“一县一业”,大力发展有机红粱、花椒、生态畜牧渔业和乡村旅游,配套发展中药材、经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辣椒等特色产业。按照南部发展红粱、种草养畜,北部发展花椒、中药材,中部发展果蔬,东部以园区为引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坝区发展粮食作物、蔬菜、草本中药材的布局安排,紧扣方竹、花椒、红粱、辣椒等重点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形成“一县一业、多业并存”产业格局。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通过产业布局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完成新造竹任务,总面积达到100万亩;种植花椒20万亩;种植有机红粱12万亩;种植商品辣椒4万亩;常年种植蔬菜34.45万亩次、食用菌1000万棒;种植水果基地12万亩;常年种植烤烟4.53万亩,收购烤烟9.33万担;生态畜禽存栏158.7万头(只、羽),出栏239.74万头(只、羽),完成肉类总产量7.22万吨。三是坝区结构调整引领示范良好。突出“四新一高”、紧紧围绕“六看”要求,精心选择坝区产业。完成九坝镇成家坝、龙塘坝和茅石镇镇中关坝区2000亩豇豆高产高效基地建设;完成官仓坝区5000亩商品辣椒高产高效基地建设;完成狮溪黄坪坝、夜郎镇夜郎坝3000亩优质稻基地规划,目前优质稻已经移栽100%左右;完成海校街道“藕鱼”建设230亩;完成娄山鞍山坝和楚米园田坝400亩城郊蔬菜基地建设。全面启动8个坝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高产高效坝区示范,引领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纵深发展。四是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县现有农业企业328家,其中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12家;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37家,其中成熟型64家、成长型473家。今年以来,积极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申报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新增家庭农场20家,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20个。成功引进广东天农集团落户我县实施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引进贵州胜久源公司实施全产业链肉牛项目、引进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施食用菌灰树花项目,“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得到推进。五是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签订合同12.25万户,签订率96.2%,颁证12.09万户,颁证率95%。全县共127个村参加“三变”改革,参加农户78703户334482人(其中贫困户10250户36386人),农户耕地入股面积51923亩,财政投入用于试点村的资金并量化到户形成股金2795万元,“三变”改革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609元。组建了216个村(社区)股份经济联合社,创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20个,实现100%的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0%的贫困人口入社入企。六是坚持摘帽不摘政策,巩固脱贫攻坚城固。全面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就2023年第一批共计整合涉农资金8291.88万元,重点扶持有机高粱、坝区基础设施建设、辣椒、生猪、肉牛和羊羊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一是整合涉农资金1437.25万元,建设有机高粱基地10.35万亩、建设加工厂7间,预计带动贫困户5902户。二是整合涉农资金2248.13万元、申报坝区奖补资金1700万元,预计带动贫困户455户。三是整合涉农资金100万元发展辣椒产业,预计带动贫困户39户;四是整合涉农资金1430.5万元发展优质肉牛产业,预计带动贫困户2159户;五是整合涉农资金3000万元发展生猪产业,预计带动贫困1000户;六是整合涉农资金76万元发展肉羊产业,预计带动贫困户38户。
(三)乡村振兴工作完成情况。产业兴旺。**年全县实现农村土地产出率为8.36万元/公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91.6%;农业劳动生产率为4.44万元/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为45.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4.65%;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628.51万人次,年均增长26.72%;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主营业务收入3.1亿元;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81%;强推500亩以上坝区结构调整,引领全县产业方竹、生态畜牧、有机高粱、花椒、蔬菜等5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快速推进。生态宜居。**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73%(其中、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为59.96%;村庄绿化覆盖率为35.7%;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的行政村为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9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5.2%;30户以上自然村寨4G网络覆盖率100%,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的行政村占比45.8%。乡风文明。**年全县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为93.4%。县级及以上文明村151个、占比为66.22%,文明乡镇21个、占比为91.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为58.3%。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为10.2%。治理有效。**年全县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为100%;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为100%;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占43%;有村规民约的村占100%;集体经济积累超过50万元以上村67个,集体经济强村占比为29.25%;“三变”改革覆盖率为100%;乡村平安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社会稳定。生活富裕。**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57元,农村恩格尔系数38%,城乡收入比2.44。
(四)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经营主体不强。近年来,我县农业经营主体虽然发展迅速,但普片规模偏小、实力较弱、管理不规范、组织比较松散,以产投集团为中心的龙头企业带动性正在形成。二是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妇女,文化素质普片偏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短缺,特别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较少。三是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不高。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规模化逐渐体现,但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不够,农村电商集聚效应不强,存在电商人才缺乏、农村物流不畅、缺乏必要的冷冻仓储设备等问题。
三、“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设想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形势与任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设置一批有价值、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为“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编制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思路。按照“突出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强化龙头带动、完善开发机制、规模集约经营”的调整路子,深入实施“11122”产业扶贫工程,大力发展有机高粱、花椒、生态畜牧渔业、中药材、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等重点产业,打造“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继续按照南部发展红粱、种草养畜,北部发展花椒、中药材,中部发展果蔬,东部以园区为引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坝区发展粮食作物、蔬菜、草本中药材的布局。持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片带,集中建设具有竞争实力的产业带、产业群、产业园。
(三)战略目标。
到202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3亿元以上,年均递增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00元以上,年均递增10%以上;规模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30亿元,加工转换率达60%以上。
到2025年,全面提升“11122”全产业链建设工程。即:全面提升100万亩方竹全产业链工程;全面提升20万亩有机高粱全产业链工程;全面提升20万亩花椒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工程;全面提升100万头优质肉牛、生猪、肉羊全产业链工程,肉类总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全面提升规模商品蔬菜10万亩,带动蔬菜面积达到40万亩次以上;配套提升水果基地10万亩全产业链工程;食用菌达到5000万棒以上;投产茶园面积1.5万亩以上。
(四)拟定的“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重要研究课题。
专题一:如何提升“11122”全产业链建设提升工程
1、如何推动100万亩方竹全产业链建设,把“一县一业”的方竹产业扶贫工程提升为富民工程。
2、如何结合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建设,肉质肉牛、肉羊融合发展,把100万头牲畜产业扶贫工程提升为富民工程。
3、如何结合我县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把我县10万亩商品蔬菜全产业链扶贫工程提升为富民工程。
4、如何推动20万亩花椒全产业链建设,把花椒产业扶贫工程提升为富民工程。
5、如何推动20万亩有机高粱全产业链建设,把有机高粱扶贫工程提升为富民工程。
专题二:“十四五”期间,如何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1、怎样把永久性基本农田、两区规划、建设用地、水利实施建设、农业设施用地等有机结合,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推动“十四五”农业产业发展。
2、怎样充分利用山地特色,推广山地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3、如何结合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强农村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
4、如何结合绿色防控,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及畜禽防疫体系建设。
专题三:“十四五”期间,怎样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专题四:“十四五”期间,怎样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专题五:“十四五”期间,怎样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专题六:“十四五”如何培育壮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传承保护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构建移风易俗长效机制,树立乡风文明新气象。
专题七、“十四五”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强化乡镇管理服务能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专题八、“十四五”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专题九、“十四五”如何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
三、2023年工作打算
(一)强化耕地保护,确保稳定粮食生产。严格落实基本农田和“两区”划定保护制度,杜绝“两区”地块“非粮化”,加强耕地地力补贴的发放管理,积极向上争取农田水利设施项目补齐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短板,确保全县全年种植粮食83万亩以上,总产量达21万吨以上。
(二)坚持规划引领,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持续围绕“11122”产业扶贫工程和“抓中间、带两头,以加促销、以销带产”的总体发展思路,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不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一是种植有机高粱20万亩、商品蔬菜(不含辣椒)10万亩、辣椒12万亩(其中商品辣椒5万亩)、种植食用菌2000万棒以上;稳定发展烤烟4.2万亩、统筹发展中药材3万亩、投产茶园面积达1万亩以上、规范管理经果10万亩以上。二是持续推进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肉牛全产业链项目和肉羊产业,累计完成投产年出栏4800头生猪育肥场150栋,引进美国PIC种猪2600头,全面完成能繁母猪8500头规模种猪场4座,建成108万吨饲料加工厂1座,启动年屠宰200万头生猪屠宰深加工厂建设,力争建成1个生猪交易平台。到2023年年底,实现生猪存栏达100万头、肉牛存栏12万头、肉羊存栏16万只。三是按照市委“四新一高”工作目标和“321”优良组合模式,严格落实“坝长制”,持续推进“蒜N”复合轮回种植方式和“联村党委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不断提高坝区产出值,实现坝区年总产值达1.3亿元,亩均产值达1万元。四是加大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和县域龙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工作力度,新增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持续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不断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新增县级以上农民示范专业合作社10家;培育家庭农场累计达1000家,申报市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家以上,不断推进高粱、蔬菜、生态畜禽、食用菌等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现全县农产品规模以上加工转化率达55%以上。
三、强化服务指导,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技专家服务APP系统平台,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实时监控、精准管理、实时服务,着力推动大数据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落实“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实行一个产业一个核心技术团队、一条科学发展路径、一套技术支撑方案。示范推广多熟种植、绿色防控、农艺农机融合等技术,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县乡快速检测站、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站、动物疫情测报站和村级疫情测报点建设,配套完善监测信息发布系统。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强化农产品品牌推广
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可追溯和绿色防控体系。控制化肥使用量,提高土壤质量,严格管控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除草剂使用,大力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现花椒、方竹、高粱、大蒜等产业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守牢非洲猪瘟、草地贪饿防线和安全生产底线,启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五、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源
一是持续推进“三变”改革,打造农村“三变N”改革升级版,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深化股份经济联合社利益联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实现群众利益分红。二是完成全县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监督管理,强化违法占用耕地建房的分类处理,推进农村建房健康发展。
六、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建设美丽宜居村庄
一是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现村级公共卫生厕所利用率达100%,户用厕所利用率达90%以上。二是持续推进“五清一改”行动,实现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的行政村达95%、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村规民约达100%。三是切实推进畜禽粪污治理工作,确保规模场养殖畜禽粪污利用率达90%以上。四是规范全县垂钓行为,强化渔业监管力度,扎实推进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四是全面完成总投资8631万元的农村面源污染项目,推进农药、化肥减负行动,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督监管,推进农村面源治理工作向纵深方向迈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