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14 11:11:0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农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人群聚居地。农村是相对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关于推进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推进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志愿服务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深入理解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意义,如何在自己新的工作岗位上推动农村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开展,如何提升工作和服务质量,现我将在现工作单位(xxxx镇)志愿者服务工作调研情况及自己的理解作如下报告。

  一、对自愿者服务活动的理解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从事志愿工作是慈善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工作看成一种单方面的施予;

  把志愿者当作"廉价劳动力";

  认为只有那些不愁衣食及有大量空余时间的人,才有资格或才会参加志愿工作。其实,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及责任。参与志愿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及“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助己”,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开拓大同社会。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跨世纪事业,他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致力于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立足于社会关注、党政关心、青年能为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是新形式下共青团工作服务社会的新探索。

  一、推进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xx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的实施,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而志愿服务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如何让农村志愿服务工作规范长效,如何在城乡资源不平衡的情况下确保志愿服务参与多元化、服务精准化,如何让志愿服务精神落到实处、扎根民心,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已成为我镇推进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完善志愿者队伍。

  经过近年的发展,农村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组织框架日趋完善,形成了镇级协会、村级服务站、村小组队伍的三级志愿服务管理体系。镇级志愿服务协会负责统筹制定全镇志愿服务工作计划、指导监督各村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加强志愿服务项目的扶持,村级服务站根据实地需求,统筹志愿服务队伍,制定年初计划,确保志愿服务项目精准化,村小组队伍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不断增强活动的丰富性,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公益事业,传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二)拓宽志愿组织类型,发挥志愿组织优势。

  以村为基本单位,整合辖区资源,形成了“1+n”志愿者组织模式,由村委会作为村级志愿服务站的组织管理者和具体实施者,村团委、妇联、民兵连、社区教育学校、司法调解委员会等群团组织,村老年协会、残疾人协会、社工组织、新市民等民间组织共同参加,优势互补的志愿者组织模式。

  (三)优化志愿服务内容,确保志愿服务精准。

  农村志愿服务不同于城市,紧紧围绕农民——服务对象作为开展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了以环境卫生、公共管理、矛盾纠纷调解、心理咨询、养老等一批公共事务服务项目,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低保户、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众开展的扶贫济困帮扶活动,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农民转换观念、适应发展开展的系列就业技能培训、法律科学文化素质培训、防洪防火应急救援培训等新市民培育活动,组织开展无偿献血、义务植树、健康体检、公益捐赠、公益创投、文化下乡、全民体育等一批公益慈善服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志愿者工作重视不够,农村志愿服务参与意识较低。部分干部志愿服务工作认识还不到位,抓农村志愿服务工作方法不多,城乡发展不平衡所固化形成的农村不需要志愿服务的观念还存在,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力度不够,没充分地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民即作为服务的主体,也是服务的对象,生活水平和质量较城市低,小农思想固有观念仍有、粗放随意的生活习惯长期存在,没有更多的时间和考虑志愿者工作。

  (二)农村志愿服务工作“形式化”,组织建设成“空壳”。

  农村志愿服务组织设立主要是适应上级要求而不是群众实际需求,片面将志愿服务“数字化”和“量化”,以注册志愿者数量、活动次数等作为考核评优依据,进而形成的是更多的“僵尸”志愿者和“空壳”志愿者队伍,而系列考核标准和以资料、线上测评系统为主的志愿者服务考评系统让农村志愿服务工作更加趋于“形式化”,让志愿服务变成“资料服务”,让群众满意变成让上级满意,让服务群众成为服务上级,严重脱离志愿服务初衷。

  (三)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缺乏褒奖激励制度。

  志愿服务虽讲究奉献、爱心,不讲回报,但志愿者大多数依然期望得到社会的回报,而这个认同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回报,更需要精神上的认同。而反观当前社会先进典型的宣传学习氛围并未能形成人们自主、自觉地争当志愿者,从事公益事业的号召力,如果说当前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起步阶段,一些强制性的示范引领活动不可避免,由此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支持也同样不容忽视,当前缺乏有效的财政激励机制,专用于推动、扶持志愿服务工作的财政投入不足,导致许多活动无法开展,部分志愿服务组织只有空壳,突出表现在农村志愿者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

  四、关于下一步开展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财政支撑,完善公益事业保障体系。

  一是要加强宣传,构建多方参与的支撑体系。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引导高校、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志愿者工作,设立志愿者事业财政专项资金保底。二是要建立褒奖激励型的公益事业保障体系,可通过搭建公益事业服务平台,实行志愿服务奖惩结合的管理机制,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度,政府也要探索建立积分兑换机制,保障从事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的物质奖励和社会价值认同。

  (二)加强志愿者培训,探索专业人才指导模式。

  由镇街统筹,联合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对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各项理论和技能培训,包括志愿者的基本概念、志愿者活动的发展情况、志愿服务的宗旨、信念及《志愿服务条例》等,不断提高农村志愿者的服务水平,确保志愿者能完整的把握志愿精神,从而更加有效参与志愿服务。

  (三)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志愿服务意识。

  在农村,积极拓展志愿服务工作领域,加快推进志愿服务社会化进程。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也应成为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认识志愿服务,增强志愿服务意识,参与志愿服务。首先,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以整治农村环境、帮扶困难群众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其次,要发挥农村乡贤引领作用,推举德高望重、德才双馨的“老辈子”担任志愿者队伍的领头羊。最后,依托信息网络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的优越性,在网络平台发布志愿服务活动倡议,吸引社会人士广泛参与。

  关于推进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摘要]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十八大三中全会再次提到要努力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这就将志愿服务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本报告,在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徐州涉农社区为例,调查徐州市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在调研中发现涉农社区的志愿服务水平与经济状况并不适应;政府在管理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加强宣传、完善绩效评估等措施政府还可以在推动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政府涉农社区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D6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23)30-0341-01

  涉农社区,是指城市化进程中的演替式边缘社区,前身是政府主导的“农转非”社区。由于征地拆迁,这部分原先属于农村的村庄在短时间内迅速转变为城市社区。但大部分仍沿用着农村的政府管理方式。这些地区的志愿服务现状如何;志愿服务水平是否在城市化的过程得到提高;政府对这些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过程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应对,本报告将以徐州市的涉农社区为例着重探讨这些话题。

  一、问卷调查情况

  涉农社区居民中有42.9%的居民认为自己需要志愿服务。而高达36.6%的居民认为自己不需要志愿服务,剩下的则认为需不需要无所谓。可见涉农社区居民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意识并不是很高。这是涉农社区志愿服务水平较低的一个很大原因。

  有34%的涉农社区居民希望志愿服务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而在“物质上的切实的帮助”仅仅占到了25.3%,还有28.5%的涉农社区居民说不清楚。因而可见,涉农社区居民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主要还是精神方面的安慰。志愿服务组织对于涉农社区居民的精神上的服务仍可加强。同时,通过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访谈中了解到,他们提供精神方面的帮助多集中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而忽视了人数在涉农社区中占相当比例的广大青少年、妇女的精神文化需求。因而在这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仍可以有所作为。不过看下面一道题可能对于涉农社区居民的需求情况又会有新的了解。

  下面,关于政府是否应该引导志愿服务的问题。

  有81.4%的居民认为政府“应该对志愿服务进行引导”。仅有4.8%的居民反对政府对志愿服务的管理。结合下一道问答题“请您谈一谈您了解的政府关于志愿服务的政策有哪些?您认为这些政策有没有效果?”的回答上,400位被调查者,大多数没有填,或者填的“不太清楚”仅有不到10位回答了这个问题,回答的多为“政策还好,但是执行不力”,“村民没有享受到政策优惠”等。可见,涉农社区的居民虽然认同政府管理和引导志愿服务,但是对于目前的政府管理引导志愿服务的情况并不是很满意。

  以泉山区申请微公益创投项目为例(微公益创投是微公益领域的创业投资,它是指企业或基金会为创业过程中的社会企业注资,帮助其成功创业,并通过投资间接地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公益创投在运作方式上类似商业投资行为,它与商业投资本质的区别在于其投资目标的非营利性:微公益创投不要求回报,或者将投资回报继续用于公益事业)。泉山区51家志愿服务组织申请到了微公益项目,每个项目可获得资金2000到10000元不等,而涉农社区提出申请的只有不到10家。因而涉农社区的志愿服务组织在资金上相对于城市社区的志愿服务组织要缺乏很多。同时,政府对于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仍待完善,尤其是在激励机制的运行实施上仍有很多困难。

  二、主要观点

  通过调查,本报告形成以下主要观点:

  1.多数涉农社区居民接受志愿服务的数量不多,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解认识不足。

  2.多数涉农社区居民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意识仍有待提高。

  3.多数涉农社区居民在经济上的困难要大于精神上,但是希望志愿服务组织能够提供精神上的帮助。

  4.志愿服务组织服务对象有所局限,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妇女的志愿服务需求被忽视。

  5.多数涉农社区居民对于志愿者持一种满意和欢迎的态度,但是对于志愿服务的现状并不是很满意。

  6.多数涉农社区居民也认为政府应该管理引导志愿服务,但是对于政府管理引导的具体政策并不是很了解,也很难提出建议。

  7.多数涉农社区在志愿服务方面相比于城市社区在资金政策支持方面没有优势。

  8.区政府管理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在志愿服务宣传、资金支持、绩效评估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三、对策探讨

  1.对于涉农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了解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将资金更多地用于对志愿服务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服务的目的、意义与精神,进而也可以提高涉农社区居民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意识。

  2.对于涉农社区居民接受志愿服务的次数比较少的问题,政府可以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志愿服务的受众,不局限于固定的群体,让更多的人接受志愿服务,让更多的群体得到志愿服务的帮助。

  3.调查发现涉农社区居民对于志愿服务的态度与政府在居民中的形象密切相关,若想提高涉农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认同与需求意识,提高政府本身的形象非常重要。同时志愿服务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政府形象也是十分有好处的。因而对于政绩比较突出,群众满意度较高的政府可以抓住机会,进一步提高涉农社区志愿服务水平;而对于群众满意度比较低的政府也可以通过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塑造政府形象。

  4.政府可以在涉农社区的志愿服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培育志愿服务者、引导志愿服务者成为志愿服务组织。同时也可以将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服务规范化,合理分配志愿服务资源,将管辖地区内的志愿服务资源形成一个规范的系统,有序引导。努力使其覆盖全区,减少重复服务这种浪费志愿服务资源的情况。

  5.对于涉农社区居民的需求与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不一致的问题,政府可以在引导志愿服务组织主动提供服务的同时鼓励涉农社区居民自己联系志愿服务组织。将涉农社区居民的需求状况给志愿服务组织,同时也将志愿服务组织能提供的服务以及其联系方式、地址公布给居民,方便其自主联络。

  6.政府可以在建立统一完善的志愿服务评估标准上多做些努力。充分考虑志愿服务行为的公益性、非营利性,通过完善绩效评估更好地激励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

  四、结语

  志愿服务作为新生事物,是伴随经济发展,人们需求日益多样化而来的。在社会发展中,对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涉农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演替式边缘社区,在各方面的城市化过程中,志愿服务水平的提高对于解决涉农社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本次调研表明,政府在涉农社区志愿服务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政府只有更加规范化地管理引导,加强对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视,涉农社区的志愿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新亮,王英,肖立新.青年志愿者行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3(10)

  [2]谭建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09)

  [3]张勤.我国志愿者组织在推动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作用[J].学习论坛.2023(11)

  [4]康秀云.美国培育积极公民的志愿服务路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23(07)

  [5]修宏方.城市社区服务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分析[J].学术交流.2023(08)

  关于推进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爱默生说过:“此生最美好的一种报偿就是任何对别人的真诚帮助,必然也是对自己的帮助。”志愿服务事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团培养广大青年服务意识的重要内容。为探索新形势下志愿服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志愿者活动的成果和志愿者活动所遇见的问题,探求培养青年志愿服务意识和有效开展志愿者活动的途径,为我团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支持,笔者借助在阳原县团委挂职的有力时机,开展了探讨阳原县青年志愿者服务为主题的调研。现汇报如下: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为主要形式,调查对象为阳原县18——25周岁的青年。调查问卷回收率达92%。

  二、调查结果概述:

  本调研从青年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累计次数,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志愿者心理状态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7.34%的受访者了解志愿者服务活动;82.9%的受访者对志愿者服务活动充满热情,6.3%的受访者对志愿者服务活动不太热衷,5.5%从未参加过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所有受访者中,95.27%的受访者没有定

  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习惯。从上面一组数据可以看出:阳原县青年的志愿者活动普及度较高,但参与度较低;认知度较高、参与热情高,但随意性较大而专业性欠缺;

  三、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机制尚不健全。总体来说,当前的志愿者服务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还没形成统一规范的招募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项目机制、奖励机制、档案管理制度、代表大会制度、工作会议制度等,使得志愿服务的团队管理不足、凝聚力不够强、组织机构分工不够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市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管理尚不规范。一方面登记注册不规范,有的志愿服务已开展多年,到现在也没有登记注册,这样直接影响志愿服务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评价体系不规范,对志愿服务者的评价全市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公平、公正实现有效的激励。

  (三)宣传尚不到位。目前,我市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报道志愿服务活动比较少,特别是如何倡导大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更少,没有形成一定的氛围。据一位退休师傅说,他很想志愿参与诸如市内交通劝导、环卫监督这类活动,但不知怎么加入。

  (四)志愿者服务时间相对集中

  青年志愿者大部分属于有工作的人群,有外出打工者,有公务员、教师、医生等有公休时间的职员。他们的服务时间集中在双休日或国家法定假日。与志愿事业社会化、功能化、事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在存在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志愿者都是利用空余时间从事义工

  工作,但由于受到本职工作的时间限制,所以很多工作无法开展。

  (五)志愿者服务类型不足

  志愿者服务类型集中在医疗卫生服务、资讯服务等方面。从志愿者服务的实际效果来看,这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而对农村现在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近些年来越来越凸显的问题关注的很少,甚至志愿者本身并没有认为这是他们需要服务的对象。

  (六)广大青年对志愿者服务事业的认可与关注的程度有待提高。很多人对志愿者服务的内涵缺乏充分了解,或者简单地将其与“学雷峰”等同起来。有些受助者将志愿者服务当作廉价的劳动力,更有甚者对此持怀疑、批评甚至于冷嘲热讽的态度。在整个社会欠缺一种足够的鼓励的情况下,连有些志愿者本身也顾虑重重、摇摆不定,很多志愿者在参与服务队时,不敢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更怕单位同事和家人知道。

  四、意见与建议:

  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善。虽然“青年志愿者”的形象已经为大家普遍了解和熟悉,但真正领会志愿者精神,能够把志愿者活动当作个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则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量不重质,内容雷同且较为机械化,不能很好地与大学生的优势和兴趣结合,管理松散缺乏持续性、规范性、专业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

  (一)志愿者队伍建设。没有高素质的个体,就没有高素质的整

  体。为此,应该把各志愿者队伍把招募素质高、热心服务群众的志愿者作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抓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为提高志愿者队伍质量,保障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报名人员认真进行资料审核,严格按照中国志愿者协会《推行注册志愿者制度的实施方案(试行)》要求,一律进行网上注册登记,并在网上可以查到各志愿者的相应资料。为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把一批具有专业特长、热心服务群众、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吸纳进来。

  (二)针对现有志愿者活动组织乏力,活动雷同的问题,组织者应提高专业程度,重视志愿者活动的组织与规划,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切实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而非浮于形式或过于追求题材的实效性、轰动性。除了广泛开展各种服务类活动外,志愿者活动的组织也应当注重自己的特色和职能,尽量发挥组织方的优势特点,最大程度地创造价值而非仅仅把志愿者视为免费的劳动力。

  (二)在志愿者的组织过程中,前期应该公开活动的详细规划和志愿者的选拔标准;活动中应充分保障志愿者的安全和权益,并在必要时安排相关培训;后期也应做好反馈和沟通工作。提高整个过程的透明度和志愿者的参与度。此外,组织者应具有长远的、全局的目光,合理安排活动日程,尽量避免在假期、纪念日“一窝蜂”地展开活动,平日活动稀少的冷热不均现象。

  (三)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长期管理,做好志愿者活动的时间纪

  录,成效评估并及时反馈,加强行为规范和相关技能的培训,提升队伍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凝聚力。一方面最大限度满足志愿者的期望与需求,以精神激励为主,精神与物质鼓励并举,使志愿者的努力得到承认;另一方面还需做好志愿者精神与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工作,真正让更多人领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志愿者服务中去。

  (四)作为志愿者,应当正确认识志愿者活动的性质和意义,不对其抱太多功利性的期望和要求。一旦决定参加志愿者活动就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使命,不能因活动的公益性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觉参加志愿者培训,友善对待服务对象和其他志愿者,形成志愿服务的习惯而不仅仅将其当成心血来潮的生活体验,这将有助于其在志愿者活动中提升自己,收获快乐。在志愿者活动的选择上,应避免好大喜功的心态,一味挑选大型活动,而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活动,实现自身价值动,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别!

  调研人:牛伟2023年7月21日

推荐阅读: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公司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报告范文

  乡镇2023年组织委员述职述廉报告

  幼儿园领导班子综合述职述廉报告

  个人述职述德述廉报告(精选)

  “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整改自评报告

热门标签: 农村 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