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7
2022-10-31
2022-11-19
2022-10-21
2022-11-06
更新时间:2023-02-08 14:35:3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xc
2022-10-27
2022-10-31
2022-11-19
2022-10-21
2022-11-06
在日常生活中你需要注意哪些安全图标和急救知识?(通用5篇)
在日常生活中你需要注意哪些安全图标和急救知识? 篇1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提醒劳动者注意安全,国家以GB2893 82和GB2894 82分别颁发了《安全色》和《安全标志》标准,并在工厂和其他劳动现场广泛采用安全色和安全标志。因此,劳动者应熟悉安全和安全标志,趋利避害。
一、安全色
(1)安全色是表达安全信息含义的颜色,用来表示禁止、警告、指令、指示等。其作用在于使人们能够迅速发现或分辨安全标志,提醒人们注意,预防事故发生。安全色不包括灯光、萤光颜色和航空、航海、内河航运以及其他目的所使用的颜色。
(2)安全色和对比色的用途
(1)安全色规定为红、蓝、黄、绿四种颜色,其用途含义列表如下:
安全色的含义和用途
颜 色 含 义 用 途 举 例
红 色 禁 止
停 止 禁止标志
停止信号:机器、车辆上的紧急停止手柄或按钮,以及禁止人们触动的部位
红色也表示防火
蓝 色 指 令
必须遵守的规定 指令标志:如必须佩带个人防护用具
道路指引车辆和行人行驶方向的指令
黄 色 警 告
注 意 警告标志
警戒标志:如厂内危险机器和坑池边周围的警戒线
行车道中线
机械上齿轮箱的内部
安全帽
绿 色 提 示
安全状态
通 行 提示标志
车间内的安全通道
行人和车辆通行标志
消防设备和其他安全防护装置的位置
注:①蓝色只有与几何图形同时使用时,才表示指令。
②为了不与道路两旁绿色行道树相混淆,道路上的提示标志用蓝色。
(2)对比色规定为黑白两种颜色,如安全色需要使用对比色时,应按下表规定:
安全色与对比色的共同应用
安全色 相应的对比色
红 色 白 色
蓝 色 白 色
黄 色 黑 色
绿 色 白 色
在运用对比色时,黑色用于安全标志的文字,图形符号和警告标志的几何图形。白色即可以用作红、蓝、绿的背景色,也可以用作安全标志的文字和图形符号。
另外,红色和白色、黄色和黑色的间隔条纹是两种较醒目的标示,其用途如下表所示:
间隔条纹标示的含义和用途
颜 色 含 义 用 途 举 例
白色 红色 禁止超过 道路上用的防护栏杆
黄色 黑色 警 告
危 险 工矿企业内部的防护栏杆
吊车吊钩的滑轮架
铁路和道路交叉道口上的防护栏杆
在日常生活中你需要注意哪些安全图标和急救知识? 篇21、安全标志的意义和作用
安全标志是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所构成,用以表达特定的安全信息。此外,还有补充标志,它是安全标志的文字说明,必须与安全标志同时使用。
安全标志的作用,主要在于引起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注意,预防事故发生。但不能代替安全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航空、海运、内河航运上的安全标志,不属于这个范畴。
2、安全标志的类别
安全标志分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和提示标志等四类。现将其情况,分述如下:
(1)禁止标志
禁止标志的含义是不准或制止人们的某种行动。其图形和含义如下图所示(注:图形为黑色,禁止符号与文字底色为红色):
(2)警告标志
警告标志含义是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其图形和含义如下图所示(注:图形、警告符号及字体为黑色,图形底色为黄色)。
(3)指令标志
指令标志的含义是告诉人们必须遵守的意思。图形和含义如下图所示(注:图形为白色,指令标志底色均为蓝色):
(4)指示标志
指示标志的含义是向人们提示目标的方向。其中包括消防的提示7个,其图形和含义如下图所示:(注:消防提示标志的底色为红色,文字、图形为白色)
在日常生活中你需要注意哪些安全图标和急救知识? 篇3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类工伤事故。为了及时正确地做好事故现场急救工作,每个职工都应掌握一些最常用的急救知识。
1、急救原则:先救命、后治伤。
2、急救步骤:止血、包扎、固定、救运。
3、常用急救方法:
(1)包扎:伤口包扎绷带必须清洁,伤口不要用水冲洗。如伤口大量出血,要用折叠多层的绷带盖住,并用手帕或毛巾(必要时要撕下衣服)扎紧,直到流血减少或停止。
(2)碰伤:轻微的碰伤,右将冷湿布敷在伤处。较重的碰伤,应小心把伤员安置在担架上,等待医生处理。
(3)骨折:手骨或腿骨折断,应将伤员安放在担架上或地上,用两块长度超过上下两个关节、宽度不小于10~20厘米的木板或竹片绑缚在肢体的外侧,夹住骨折处,并扎紧,以减轻伤员的痛苦和伤势。
(4)碎屑入目:当眼睛为碎屑所伤时,要立即去医院治疗,不要用手、手帕、毛巾、火柴梗及别的东西楷擦眼睛。
(5)灼烫伤:用清洁布覆盖伤面后包扎,不要弄破水泡,避免创面感染。伤员口渴时可给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经现场处理后的伤员要迅速送医院治疗。
(6)煤气中毒:立即将中毒者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让其仰卧,解开衣服,但勿使受凉。如中毒者呼吸停止,则施行人工呼吸抢救。
(7)触电:发现有人触电时,应立即关闭电门或用干木等绝缘物把电线自触电者身上拨开。进行抢救时,注意勿直接接触触电者。如触电者已失去知觉,应使其仰卧地上,解开衣服,使其呼吸不受阻碍。触电者呼吸停止,则应进行人工呼吸。
在日常生活中你需要注意哪些安全图标和急救知识? 篇48月26日上午,浙江省温州市大南路高乐大厦前发生一起两车追尾事故,一辆面包车连续两次追撞前面的轿车,前车被撞到路边的绿化带上。原来,后车第一次撞到前车后,后车司机错把油门当成刹车,使前车再一次被撞。
相关知识
对司机来说,能及时踩刹车是一项重要技能。新司机开车动作连贯性差,在驾驶过程中碰到突发情况,甚至会忘了一些基本动作,很容易因为紧张而将汽车油门错当成刹车猛踩。
在一些由误把油门当刹车踩引发的交通事故中,肇事者竟然是老司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大多是由疲劳驾驶或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
刹车和油门都由右脚控制,一紧张起来很容易弄乱。 这是很多新司机的困惑。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人自作聪明,想出分别用左右脚踩刹车、油门的办法。
对此,某驾校教练认为 千万使不得 。他分析,如果开手动挡车,司机驾驶时要么踩刹车,要么踩油门,两种动作不可能同时出现,所以只用右脚就可控制,而左脚则要不时地控制左边的离合器。自动挡车没有离合器,从理论上讲似乎可以将刹车、油门分别用左右脚控制,但如果形成这种不良的驾驶习惯,一旦驾驶手动挡车时,司机极易 精神错乱 ,把油门当刹车踩或把刹车当油门踩的可能性倍增。
交警认为,新司机应养成只要抬起油门就将右脚移到刹车踏板上的习惯,不能将右脚放松直接放在驾驶室地板上,这样可以避免在处理紧急情况时找不到刹车,而误把油门当刹车踩的情况。
司机开车时要注意力集中,要看得远一些,一般要观察到150米以外,注意前方车辆的动态、前方是否有路口和学校等,在必要时提前减速,尽量避免急刹车;如果后边有车,提前踩一脚刹车,可以提醒后边车辆,防止被后车追尾。
要避免把油门当刹车踩,司机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保持右脚不空,即只要在开车,右脚不在油门上就一定在刹车踏板上;二是及早做刹车准备,只要没有加油、收油,就要及时把右脚放在刹车踏板上,不要将右脚搭在油门上滑行;三是注意路面情况,遇到红绿灯、人行横道时要提前减速并做好刹车准备,这样就可以避免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误操作。
在日常生活中你需要注意哪些安全图标和急救知识? 篇5提及 安全 二字,也许每个人脑中浮现的是不一样的画面,心中涌起的是不一样的感触。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的一篇文章,某企业的领导要求每一位员工的桌子上必须放上自己最亲密的人的照片。这样一条小小的规定,不仅没有分散员工的注意力,反而带来了工作效率的显着提高。为什么?因为员工们把自己的爱融入到了枯燥的工作中。当他们面对压力带来的沮丧时,是办公桌上的全家福激发了他无穷的潜能;当他们咀嚼着失败的苦果时,是办公桌上的微笑给了他重新挑战的勇气;当他们面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时,是办公桌上那张熟悉的面孔给了他迎难而上的力量。
每天,我们的工作都是坐很长时间的汽车,下到各个变电站去进行设备的维护调试,和看不见,闻不到的电打交道。一丝疏忽,将带来无法想像的后果。听到 安全 二字,大家的心都会有一阵抽搐,因为他们曾亲眼目睹事故的发生,他们曾看到过亲爱的同事远去,他们有的甚至还是车祸的亲历者。说到压力,我相信没有人会比他们更了解个中滋味。也许是我胆小,也许是我经历太少,提到 安全 ,我不愿意去回忆那些事故通报中所描述的血的事实,泪的教育。要让一个人把安全从嘴上内化到心上,光敲警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能触碰到他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如果也让他把爱融入到危险暗藏的工作中,我相信还是能改变些什么的。
在司机开车上路时,在工作人员进入到工作地点时,请您放慢车速,暂停脚步,请想一想生命中对你最重要的人,想一想你最亲密的人。你想到了吗?你的父母在等着你下班回家和他们共叙天伦;你的丈夫在等着你和他一起散步,一起看球赛,你的妻子已经做好了你最喜欢的饭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等着你去接他,调皮的他还会跟别的小朋友炫耀他有个了不起的管电的爸爸,你的孩子睡前还要妈妈给他讲故事;你的恋人正在你们约好的地方等你赴约;你的朋友刚刚才发来短信问候你最近过得怎么样 他们等的是你能安全的,毫发无损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人,是情感的动物,能将他打动的就是爱。用爱去诠释 安全 就是最人性化的关怀。上至领导,下至同事,让我们用 嘱咐 去代替 交待 ,用 叮咛 去代替 提醒 ,用 爱 去诠释 安全 ,让我们生命中最亲密的人能够永远绽放相片上最灿烂的笑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一篇: 驾驶车辆需要注意什么事情?怎么行驶才能避免事故发生?
上一篇: 综述:中国人理性对待“十一黄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