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4
2022-10-27
2022-10-31
2022-10-21
2022-11-19
更新时间:2023-02-10 09:10:3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xc
2022-11-24
2022-10-27
2022-10-31
2022-10-21
2022-11-19
关于重阳节古诗(通用14篇)
关于重阳节古诗 篇1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赏析
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时。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 他席他乡 、 那从 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 人情已厌南中苦 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 鸿雁那从北地来 ,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运用了 无理而妙 的写作手法,虽然看似 无理之问 ,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这两句的确很妙。因为错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 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 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关于重阳节古诗 篇2【唐】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撏白发真堪笑,
牢锁黄金实可哀。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关于重阳节古诗 篇3九月十日即事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 小重阳 ,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 太苦 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 逐臣 ,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 两重阳 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主要表现了作者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关于重阳节古诗 篇4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菊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作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关于重阳节古诗 篇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菊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作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关于重阳节古诗 篇6出自现代诗人毛泽东的《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 天难老 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 人生易老 只是与 天难老 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古
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 天难老 。其次, 天难老 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 就是片段, 难老 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再次,明白了 天难老 的涵义,也就明白了 人生易老 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 人生易老 ,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象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在这壮大,它是由 岁岁重阳 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便又看到: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 岁岁重阳 逗起的, 人生易老天难老 ,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不达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 今又重阳 ,犹略似 日月依辰至 而 战地黄花分外香 ,那就横扫千古了。为什么 战地 的 黄花 会 分外香 呢?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但却绝对不是 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 胜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 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可同杜甫的 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 ,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 公堂 ,毛泽东联想到的是 春光 。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秋风劲 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 胜似春光 ,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江天 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 言外意 , 味外味 ,其妙处是 味在咸酸之外 。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关于重阳节古诗 篇7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译文:
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
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
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
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
作者:顾炎武(1613~1682年),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曾自署蒋山佣。
关于重阳节古诗 篇8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关于重阳节古诗 篇9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 诗仙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李杜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关于重阳节古诗 篇10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译文:题诗在红叶上让它带着情意承受御沟的流水飘走,观赏菊花的人醉卧在歌楼上。万里长空雁影稀疏,月亮落了远山变得狭长而显清瘦,暮秋时节到处都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衰败的杨柳,寒秋的鸣蝉,天地间一片哀愁,这时节,有谁肯送酒来和我一起解忧?
作者: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 刘卢 、 姚卢 。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
关于重阳节古诗 篇11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干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关于重阳节古诗 篇12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引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关于重阳节古诗 篇13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作者:卢照邻(632年-695年),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 王杨卢骆 ,号为 初唐四杰 。
译文: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在异乡共同喝着花酒,看见鸿雁天上南来,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简析:与王勃诗同席而作。人意北归,鸿雁偏又南飞,不正加重人们的情感?祈福的花酒正用来浇愁。
关于重阳节古诗 篇1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
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