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07 16:21:3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规定: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2023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选择。

  2023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今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疫情就是命令。1月16日首例疑似病例报告后,省委省政府立即作出部署,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24日全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26日省委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设立应急指挥部并下设13个工作组(专班),全面加强统一指挥,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有力有效开展防控工作。我们坚决停止春节期间大型活动和聚会聚餐,关停景区景点和公共文化场馆。运用大数据和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迅速查找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全省城乡做到了“找得到、管得住、服务好”。坚持“四早”和“四集中”原则,坚持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全省确定1049家发热门诊和226家定点医院、准备8745张床位,并运用5G技术开展远程指导和会诊。坚持依法防控,及时公开发布疫情信息,认真回应群众关切。多渠道筹集医疗防护物资,及时保证免费救治患者和群众防护需要,坚决遏制了疫情扩散势头。

  春节后,我们率先实施差异化防控策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分区分级防控,出台精准防控100条措施。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抓好春耕生产,灵活安排企业复工复产,加强群众生活生产物资调度储备和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涉疫违法行为。出台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系列政策措施,口罩日生产能力由疫情初期的42万只提升到后来的2000万只,防护服、红外测温仪等医疗防护物资生产能力快速提升,有力地保障了疫情防控需求。始终保持道路交通畅通,积极实施“春风行动”,主动对接广东、浙江等10个省(市)互认健康证明,组织“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实现2374万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2月下旬以来,针对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国内个别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我们加强专业化防控,细化社会化防控措施,强化首站首诊首问责任,做到信息收集、卫生检疫、隔离观察、医疗救治等工作无缝衔接,对境外入川人员实现从“国门”到“家门”的闭环管理。3月18日以来,183个县(市、区)保持低风险状态,省内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全面复工,各类学校正有序开学复课,医疗机构恢复正常秩序,全省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全面恢复。截至5月6日,全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61例,治愈出院558例、死亡3例;目前尚有未解除隔离的无症状感染者8例,在接受医学观察的各类人员204例。面对新发传染病很大不确定性,我们要全力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

  回顾近4个月的疫情防控工作,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根本保证。这场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省委直接领导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有力保障。各级领导干部担当担责、身先士卒,城乡基层党组织闻令而动、筑强堡垒,形成了共克时艰的中流砥柱。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奉献,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强大力量。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舍小我为大家,齐心协力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广大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不畏艰险、不辞辛劳,守护着一方平安,传送着人间温暖;广大企业家踊跃捐款捐物,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更令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全省70多万医疗卫生人员冲锋在前、无私奉献,上千名医疗卫生人员驰援湖北、黑龙江战斗在第一线,医疗专家远赴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吉布提开展援助,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四川人民的优秀儿女。

  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科技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基层党员干部,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指战员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四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敬意和诚挚感谢!

  二、关于2023年工作

  去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圆满完成了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46616亿元、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和10%,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7%。全省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的“两个翻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重大进展。

  我们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全省政府系统认真开展主题教育,做到思想认识、检视问题、整改落实、组织领导“四个到位”,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精心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激发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爱国热情,汇聚起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力量。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担负党建主体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抓好“以案促改”,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归并减少督查检查考核事项,抓好审计常态化“经济体检”,全省性会议和省级发文压减三分之一,一般性支出压减55亿元。

  法治建设更加深入。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4件,制定、废止省政府规章6件,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974件、省政协委员提案1083件,建立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省政府网站绩效第三方评估排全国第2位。政务服务更加高效。如期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权力减少51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国家省市三级互联互通,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3个工作日以内,证明事项进一步精简,“天府通办”注册用户达1107万,全省依申请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达98%,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

  我们坚持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对经济运行的统筹调度得到加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及时召开全省重点项目、减税降费助推工业高质量发展等现场会,细化完善工作措施,派出工作组对困难地区和企业进行帮扶。新增减税降费约800亿元,多渠道开源节流挖潜增效,克服财政收支矛盾,实现了“三保一优”。投资消费持续扩大。实施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三年行动,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加快建设,成贵高铁全线通车,巴中恩阳、甘孜格萨尔和宜宾五粮液3个机场通航,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主体工程完工,广元港建成投运,阆中机场、成自宜高铁、渝昆高铁、“新三直”特高压工程和龙塘、江家口水库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促进消费升级,持续开展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夜间经济、首店经济、康养经济等新兴消费蓬勃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占比达5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0.4%,外贸规模创历史新高、增长13.8%,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2.6%,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

  我们全力以赴打好三大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精准脱贫取得关键进展。投入1500多亿元,实施19个扶贫专项。开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扎实抓好问题整改。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和省内对口帮扶持续深化。50万人实现脱贫,31个县摘帽验收,藏区贫困县全部摘帽,四川藏区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进一步增加,沱江水质显著改善、87个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达85个、水环境质量创“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重大风险有效防控。政府债务规模严格控制在限额内,完成隐性债务年度化解任务。出台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稳妥有序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重点企业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取得成效。

  我们大力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区域协同开放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干支联动更加紧密。组建区域协同发展投资引导基金,推进46个重大项目(事项),成都“主干”引领辐射作用增强,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特点显现,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加快,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经济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特色鲜明。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更加深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浙粤桂渝黔滇等省份合作,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超过1万亿元。马尔康至青海久治等高速公路开工,进出川大通道达34条。自贸试验区建设更加扎实。出台自贸试验区条例和45条支持措施,中央赋予的159项改革任务实施率达97%,6项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对外开放合作更加务实。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成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友城论坛、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全国工商联主席高端峰会等活动成果丰硕,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3%。全省开行国际班列3186列,成都国际铁路港、宜宾、泸州综合保税区和南充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新获批在川设立外国领事机构2家、达19家,新落户世界500强企业5家、达352家,新增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29对、达311对。双流国际机场新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2条、达126条,旅客吞吐量达5585万人次,其中出入境旅客突破700万人次,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展到11个市,四川与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全面深入。

  我们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更加有力。工业“5+1”产业体系基本构建。聚力培育16个重点产业和数字经济,京东方绵阳6代线、吉利乘用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五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增长9.6%,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率先突破1万亿元。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筑业总产值达1.47万亿元。农业“10+3”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粮食总产量近700亿斤,建成高标准农田395万亩。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川茶川菜川果川药等经济作物总产值增长6.5%。出台生猪保供和恢复生产系列措施。服务业“4+6”产业体系初步形成。4大支柱型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6大成长型服务业不断壮大。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4%。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建设,社会融资规模新增9653亿元,存贷比提升3.61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增长16.2%,境内外上市公司新增13家。文旅融合发展开创新局。召开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出台“1+1+ 2”政策,命名10个“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十大文旅品牌,旅游总收入增长14.7%。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产业快速发展。九寨沟景区恢复开放,新创5A景区1家、4A景区32家。

  我们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创新,全社会活力持续迸发。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效显著。国务院授权的30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总体完成,20条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和通航飞行网络建设取得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结构性去产能任务基本完成,分类处置“僵尸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组建四川国际博览集团、省港航投资集团,省属国企利润总额增长19.5%。持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开展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试点,一般工商业电价下降11.7%,减轻全社会用电负担216亿元。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第三次国土调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任务完成,供销社双线运行专项改革通过验收。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激发。极深地下实验室、子午工程二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和159项重大成果转化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建成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950余家,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超过3万个,科技型中小企业9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30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达1.8万亿元。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条措施,开通维权服务平台,建立民营企业评议政府部门工作机制,新增市场主体98.9万户。

  我们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城乡融合呈现良好势头。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特色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出台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政策,地区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县(市、区)77个、超500亿元的18个、超1000亿元的9个。乡镇区划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把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作为全省重大基础性改革,优化乡镇区划设置,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已减少乡镇1170个,减幅约30%。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建成1.6万个“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改造农村土坯房58万户、农村危房16万户、农村厕所118万户,41.4万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清产核资,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15家,新认定省级传统村落177个。扎实开展“大棚房”和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城镇建设得到加强。制定全省城镇住房发展规划,棚户区改造19.9万户,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项目959个、地下综合管廊166公里。在18个地级以上城市启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新增省级特色小城镇37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成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推进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岸线保护,加强沱江、岷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新建成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省市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治理石漠化和旱区土地64.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5044平方公里。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力度加大。抓好沙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治理草原生态1646万亩,修复退化湿地4.5万亩。开展川西北民生项目木材替代行动,林木采伐减少30%。河长制湖长制常态化推进。开展“清四乱”行动,与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建立跨界河湖联防联控机制,严厉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绿化全川行动深入开展。退耕还林还草24.6万亩,营造林93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0.8个百分点,建设竹林风景线17条370公里。

  我们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治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筹集资金近1000亿元扎实办好30件民生实事。新改建农村公路2.5万公里,所有建制村通达邮政快递。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举措,城镇新增就业107万人。重视农民工服务保障,122个劳务大县设立农民工服务中心,“蜀乡亲”手机客户端上线运行,开展专列专车、走访慰问、根治欠薪、证照办理、专场招聘五大专项行动。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社会救助惠及500多万名困难群众,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新建幼儿园1906所,165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验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高,新增普通高校7所、达126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上涨势头得到控制,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加快完善。四川大剧院、成都城市音乐厅等建成投用,新增3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举办四川电视节、世警会等活动,扎实抓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筹备,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体育活动和赛事明显增加。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落地四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7%、20%。有效应对长宁地震、甘洛山体垮塌、乐山和雅安特大洪灾、汶川山洪泥石流等多起自然灾害,有力维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强化药品安全监管。“七五”普法深入推进,完成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不断强化。完成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国家试点,创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80家。完成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任务。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共建工作进一步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得到健全,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刑事案件下降11.3%,平安四川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妥善化解信访突出问题。24个集体、30名个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支持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参事文史、哲学社会科学、档案保密、地方志和地质测绘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主要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突出,稳定经济增长压力增大,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实体经济尤其民营经济困难较多;有的地方财政运转困难,金融风险不可忽视;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入托、上学、看病、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还没有妥善解决,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能力建设仍有待加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也存在不少短板;营商环境亟待改善,政策落实不到位时有发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我们将高度重视、直面问题,努力做好今后各方面工作。

  三、关于2023年目标任务及考虑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特别需要指出,今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前所未有。当前,世界疫情还在扩散蔓延。受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全面下行,不确定因素陡增;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有效需求不足,外需萎缩,中小微企业困难较多,稳住经济基本盘压力增大;我省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下降3%,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3%,大幅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困难、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同时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省面临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有着较大空间。

  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和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根据多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走势基本一致的情况,我们提出: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5%左右,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持续抓好常态化防控,坚决堵住境外疫情输入,扎实做好城乡社区防控工作,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力量防治作用,强化无症状感染者发现与管理,落实复工复产复学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的防控责任,提升公众自我防护的科学意识和能力,严防疫情反弹。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积极进取,及时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研判,把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作为工作着力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牢牢把握主动权,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

  各位代表,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化危为机、真抓实干,聚焦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用好国家宏观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充分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全省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四、关于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建议

  第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尽锐出战、全力冲刺,努力破解疫情带来的新困难,确保剩余的7个县摘帽、300个村退出、20万人脱贫。

  坚决攻克最后的深度贫困堡垒。挂牌督战凉山州脱贫攻坚,6月底前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农村危房改造住房建设任务,对“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发现问题逐项清零。综合施策解决特殊困难,优先支持贫困群众务工就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抓好控辍保学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继续铁腕禁毒、有效防艾。凉山彝区脱贫关系全省大局,我们要紧盯目标,决不松劲懈怠,坚决打赢深度贫困歼灭战。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摸排疫情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影响,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加大后续扶持力度,深化拓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和省内对口帮扶成果。做好脱贫攻坚普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第二,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充分用好国家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机遇,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稳定外贸外资,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补短板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三年行动,加大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抓好700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重大项目争取和储备。基本建成天府国际机场,同步推进“两场一体”运营筹备。建成成宜、攀枝花至云南大理等高速公路,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000公里。加快成自宜、成兰、川南城际内自泸段、成昆扩能等铁路项目,达州机场迁建,“新三直”特高压、白鹤滩水电站和岷江犍为、龙溪口航电枢纽等项目建设。争取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成都至西宁铁路、乐山机场等项目尽快开工。加强电源电网建设,确保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用电。强化省市县联动和要素保障,用好国家扩大专项债券规模、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等政策。着力疏解投资堵点,健全促进民间投资工作机制,规范有序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帮助民营企业纾困解难转型发展。落实民营经济20条、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13条等政策措施,视情适当延长部分政策措施执行期限、扩大政策适用范围,加大减负、金融、财税等支持力度,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帮扶。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实施领导干部联系商(协)会制度,开展民营企业评议政府和政策落实第三方评估。探索实施“金融顾问”制度。继续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政府依法签订的协议和作出的承诺必须履行到位,坚决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鼓励领导干部为民营企业点对点帮助解决困难,让更多的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健康成长。

  促升级激活消费需求。实施消费提升行动,稳定传统大宗消费,支持开展“汽车下乡”、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培育汽车影院、线上旅游等消费热点。帮扶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稳回升。支持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夜间经济示范区等新场景,改造提升步行街,鼓励传统百货店、老旧工业厂区等改造成新型消费载体。建设城乡市场流通网络,提高农村电商发展水平。营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抓好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提升“四川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更大规模“川货出川”。

  优结构稳外贸稳外资。落实稳定外贸发展9条措施,支持重点外贸企业全面复产达产,推动医疗防护用品出口。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经贸合作,加大重点国别市场拓展力度,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抓好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编制外商投资指引,创新线上招商,有序恢复线下招商,提升利用外资水平。

  第三,千方百计保居民就业。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持续加深,坚决把稳就业摆在当前工作的突出位置,打好“组合拳”,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全面落实国务院应对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22条等各项稳就业政策。动态摸排受疫情影响的失业人员底数,及时纳入就业援助范围。支持企业间短期用工余缺调剂,帮助个体工商户正常营业。引导大型企业特别是省属国有企业挖掘就业岗位潜力,大力开发乡村保洁、生态护林、道路养护等公益性岗位。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有效利用各级农民工服务平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网络招聘活动,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推动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招聘、面试、录用方式,支持企业、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设立见习岗位。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支持劳动者灵活多样实现就业。统筹做好下岗工人、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

  强化就业保障。成立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督促落实,压实促进就业工作责任。加大就业补助资金和稳岗补贴投入力度,统筹用好就业创业、职业培训、失业保险等方面资金。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抓好就业形势监测研判,做好化解失业风险的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

  第四,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川渝一盘棋”思维,抓住机遇、勇担使命,唱好“双城记”,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与重庆协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两中心两地”,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科学做好规划编制。积极参与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谋划好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路径。推动编制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规划。支持达州、广安、遂宁、资阳、内江、泸州等地与重庆区(县)加强合作,新建一批新区、合作区和示范区,推动川东北渝东北、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和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共同实施一批支撑性引领性重大项目。

  推动重点领域先行突破。加快成渝中线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成南达万、西渝高铁四川段和南充至重庆潼南、内江至重庆大足高速公路等项目开工,做好渝昆铁路四川段等项目建设,打造成渝1小时通勤圈。推进成渝地区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金融中心、西部科学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加快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推进通关一体化。联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安居乐业的高品质宜居地。

  深入推进干支联动。建立财税分享激励、用地指标协同供给等机制,促进设施互通、产业协作、开放共享、环境共治。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推动成都东部新区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加快天府新区高质量发展,强化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分工协同。推进川南经济区开放平台共建共享,加快内自同城化,建设宜宾三江新区。促进川东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攀西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和安宁河谷综合开发,突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主体功能。

  第五,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是我省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务必紧盯既定方向,打造一批特色支柱产业。

  聚焦工业“5+1”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制造强省建设,重点抓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推动“一芯一屏”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发展软件产业,抢占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网络应用和超高清视频等产业高地,加快建设数字四川和智慧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电科成都产业基地、惠科8.6代线、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恒力新材料产业园、中兴能源、天府国际生物城、资阳口腔产业园、万华化学西南基地、药明康德产业基地、京东西南智能运营结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精准电价政策,建设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壮大绿色载能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进一步提升川酒品牌形象,让川酒香飘天下、享誉海外。

  突出农业“10+3”擦亮金字招牌。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创建国家级2个,新增省级30个以上,带动市县建设300个以上。实施“川字号”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建高标准农田380万亩,完善“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加快现代农业种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等产业发展。推进天府农博园、省种质资源基因库等重点项目。落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压实“菜篮子”市长责任,确保全省粮食产量稳定,生猪生产恢复到常年水平。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务必满足全省群众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为全国农产品供应作出贡献。

  提升服务业“4+6”优化产业结构。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制定服务业发展系列政策。实施“互联网+服务业”、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等“八大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体旅游4大类服务业,培育发展科技信息、商务会展、人力资源、川派餐饮、医疗康养、家庭社区6大类服务业。推动成都、绵阳、泸州等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发展,开展服务业百强项目、企业、品牌创建。促进咨询、会计、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组建四川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险资入川规模。加快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眉山乐高乐园、攀枝花红格运动康养等项目建设,培育音乐动漫、旅游演艺、特色民宿、研学旅游等新业态。

  第六,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创新。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提升全域开放水平,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充分释放发展潜力,着力培育新动能。

  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完成四川电力交易中心股份制改革,推进增量配电和输配电价改革。完善天然气、页岩气开发利益共享机制,促进能源资源就地转化。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优化省以下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探索建立财政产业发展资金分配与项目产出效益挂钩机制。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地方国有金融资本实行集中统一监管。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入市。做好事业单位等方面改革。

  推动开放发展取得新突破。召开全省开放发展大会,出台深化对外开放系列政策。积极推动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抓好中德、中法、中意、中韩、新川等国别合作园区发展和中国—欧洲中心建设。做好成都国际铁路港、宜宾、泸州综合保税区和南充保税物流中心(B型)筹建工作。用好各类开放平台,推动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加快隆黄铁路改造,与渝桂黔等省份携手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南向开放主通道通畅能力和物流效率。统筹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效能。争取更多的领事机构或签证中心落户成都,促进更多跨国企业区域总部落户四川。

  大力提升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制定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争取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在川布局。健全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产业技术攻关,开展区块链等重点技术行业示范,加快成都超算中心建设。建好中国(绵阳)科技城、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深化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带动通航产业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出台扩大高校院所科研自主权的政策措施,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打造各类孵化载体,促进“双创”升级发展,激励各类人才在四川创成业、创好业。

  第七,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为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向融合发展转型的新路子。

  推动“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畜禽粪污资源利用、村庄清洁“五大行动”和路、水、电、气、通讯“五网”建设。探索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农村动力电全覆盖,让越来越多的乡村亮起来、美起来、富起来。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分类区制定方案,培育一批经济强县。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加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联动,提升县域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开展“小县优城”试点。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设区。

  推动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双百工程”,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改造棚户区10万户、老旧小区4000个46万户。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推进城市地下或立体停车场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发挥城镇化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作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越来越多的老乡真正过上城里人的日子。

  第八,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省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增强上游意识、建设生态屏障是我们的重大历史责任。

  全力加强污染防治。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确保污染防治攻坚战约束性目标全面完成。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实现省级生态环保专项督察全覆盖,加强生态环境派驻监察。深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推进河(湖)管理保护示范县建设,扎实做好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工作。

  强化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建设。深入推进长江廊道造林和生态屏障重点县建设,完成无序开发小水电清理整顿,开展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整改提升入河排污口。加强黄河流域及川西北高原湿地草原生态保护。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两山”基地创建。做好九寨沟地震、长宁地震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深化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创建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整合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大规模绿化全川,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沙化、石漠化等综合防治。推进铁路、公路沿线环境治理。

  强化绿色发展保障。完成省级和“五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市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规划编制。强化“三条红线”刚性约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农村乱占耕地清理整治。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防止环境污染问题反弹回潮,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

  第九,确保兜住民生底线和持续加强公共服务。高度重视疫情对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注重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保障好基本民生,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继续做好民生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抓好30件民生实事。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实施乡村客运“金通工程”,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提升农村公路管理服务水平。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制度,加快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进一步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启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七大工程”,补齐婴幼儿照护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低保人员、优抚对象、困境儿童、受灾群众等群体生活保障,做好基本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集中开展走访救助,对基本生活困难人员给予临时救助,解决群众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筑牢全省生物安全防线。深入实施健康四川行动和疾病预防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远程诊疗设施建设,健全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改革,实现三医改革联动,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形成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创新爱国卫生运动的方式方法,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面,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启动义务教育教师“安身工程”“安心工程”,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深化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产教融合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提升特殊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建设长征干部学院、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整体提升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及周边环境。加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打造智慧广电媒体。打造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丰富群众身边的文化体育活动,实现村级农民健身设施全覆盖。加快成都东安湖体育中心建设和院校运动场馆改造,为办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做好准备。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升科普工作水平,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发展妇女儿童、青少年、红十字事业,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做好档案保密、参事文史、哲学社会科学、决策咨询等工作。

  第十,深入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把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作为重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完善乡镇运行机制和经济发达镇相关改革政策,做大做强中心镇。稳步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创新现代乡村治理制度。推动街道职能转变,让社区把更多精力用在服务群众上。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安全、高效的城市运行体系,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包容、更温暖。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压实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责任,稳妥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开展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落实城市主体责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刻汲取“3·30”西昌森林火灾教训,认真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全面排查治理火灾、洪灾、地质灾害、安全生产等各类隐患,严格落实责任,坚决遏制灾害事故多发势头。实施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修订完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运用现代科技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严守食品药品安全底线,让群众生活得更安全更放心。

  深化平安四川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惩治突出违法犯罪活动,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深化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恐怖、反邪教斗争,深入开展禁毒斗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源头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和处置能力,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关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着力加强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对标对表党中央的大政方针,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增强斗争精神,强化使命担当。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反对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和“袍哥”文化,营造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

  着力推进依法履职。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评估。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和规范化建设。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坚持依法统计,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认真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制定重大决策出台前向人大报告工作制度,实现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县级全覆盖。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各界舆论监督,让政府在阳光下高效运行,做到人民政府为人民。

  着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对标国家营商环境指标体系补短板、强弱项。自贸试验区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成“互联网+监管”平台。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投资项目“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看”。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完成政务服务“一窗受理”改革,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推动“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统筹省直部门信息化建设,整合数据资源,聚力打通“信息孤岛”。

  着力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政府工作日益复杂繁重、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克服本领恐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增强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充分发挥各级行政学院的作用,有计划分步骤开展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

  着力强化廉政和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持之以恒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精文简会,减轻基层负担。以推动工作落实为导向,提升督查检查考核实效,引导和监督干部积极履职尽责。推进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全省各级政府继续压减一般性财政预算支出和“三公”经费,减少政府开支,建设节约型机关,管好用好钱袋子,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老百姓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越是面对困难挑战,越要增强必胜信心。让我们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省委决策部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而不懈奋斗!

  名词解释和说明

  (1)“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四集中”: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

  (3)“春风行动”:原指每年春季进行的招聘等就业促进行动,这里指为统筹做好道路运输疫情防控和农民工返岗出行保障,按照“省级统筹、属地负责”和“政府牵头、部门协同,统一组织、供需对接,全程管控、安全温馨”的原则,成立由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和公安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组织实施“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

  (4)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的“两个翻番”目标:《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到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3年翻一番以上。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718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5461元、5140元。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4661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154元、14670元,由此,全省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提前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两个翻番”目标。

  (5)“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从2023年5月底开始,自上而下分两批进行。根本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总要求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具体目标是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

  (6)“以案促改”:在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后,深入剖析发案原因,研究案发规律,罗列问题清单,找准制度漏洞,制定整改方案,发挥查办案件治本功能。

  (7)“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8)“双随机、一公开”:在市场执法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9)“天府通办”:四川政务服务的品牌,包括四川政务服务网、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及支撑体系、移动客户端及各类小程序,目标是实现全省政务服务全域可办、一网通办、一次办成。

  (10)“最多跑一次”: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办理一件事,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从提出申请到收到办理结果全程只需一次上门或者零上门。

  (11)“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12)“三保一优”: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优结构。

  (13)“新三直”特高压工程:四川水电外送通道,指雅中—江西、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14)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和“万企出国门”。

  (15)“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16)新获批在川设立外国领事机构2家:尼泊尔、希腊。

  (17)“5+1”现代工业体系:“5”指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万亿级支柱产业,“1”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18)“10+3”现代农业体系:“10”指推进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3”指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等产业支撑。

  (19)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广汉市、邛崃市、安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20)“4+6”现代服务业体系:“4”指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体旅游4大支柱型服务业,“6”指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川派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家庭社区服务6大成长型服务业。

  (21)“1+1+2”政策:即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23-2025年)》《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以及《关于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

  (2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指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

  (23)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西南交通大学1项,电子科技大学1项。

  (24)“大棚房”:以农业大棚为名进行非农业建设。

  (25)新建成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都市金牛区、大邑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宝兴县。

  (26)“清四乱”行动: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清理整治。

  (27)“蜀乡亲”手机客户端:四川农民工服务平台移动端(可在四川农民工服务网下载),具备信息服务、在线办事、互动交流三大功能。

  (28)新增普通高校7所: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广元中核职业技术学院、攀枝花攀西职业学院、资阳口腔职业学院、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

  (29)“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0)“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旨在帮助民族地区学前适龄儿童学会普通话,消除语言障碍,为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打下基础。该行动于2023年5月开始在凉山州试点,目前已实现全覆盖。

  (31)“四不摘”: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

  (32)“两场一体”运营:推进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空地一体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工作,提高两场互联互通水平,打造高品质的联程联运示范枢纽。

  (33)“一芯一屏”:“一芯”指集成电路,“一屏”指新型显示。

  (34)“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五横”指都江堰供水区、玉溪河供水区、向家坝供水区、长征渠引水、引大济岷(含引青济岷)5个西水东引供水工程,“六纵”指武都引水、升钟水库供水区、亭子口水库供水区、罐子坝水库供水区、大桥水库供水区、通口河引水6个北水南补供水工程。

  (35)天府农博园:即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四川农博会举办地,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

  (36)省种质资源基因库:位于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建成后可保存农、林、牧、渔、草种质资源40万份。

  (37)服务业“八大行动计划”:即“互联网+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功能提升、中心城区转型发展、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服务消费升级、服务业标准领航和服务业“三百工程”行动计划。

  (38)“小县优城”:是指对人口数量少、居住分散且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县(市、区),按照形态优美、功能完善、产业强劲、环境宜居、治理有效的要求,统筹实施城市化提升行动,建设一批富有独特魅力、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化县城。

  (39)城市生态修复“双百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计划到2023年底,在全省城镇规划区内建设100个城市山体森林公园、100个城市水体湿地公园。

  (40)污染防治“八大战役”: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

  (41)“两山”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42)“三条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43)30件民生实事: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重点事项,确定30件当年实施、当年完成的民生实事,包括减免非民族自治地区幼儿保教费、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等。

  (44)“金通工程”:乡镇及建制村通客车的提质升级版,以统一乡村客运标识、统一招呼站(牌)、统一车辆外观、统一从业人员标识为抓手,以建设美丽清新、安全绿色、便捷优质、精细管理乡村客运为主要任务,建人民满意乡村客运服务体系。

  (45)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七大工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扩面增效工程、机构养老服务提档升级工程、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工程、养老服务功能拓展工程、养老消费促进工程、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综合监管能力提升工程。

  (46)三医改革联动: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

  (47)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在免费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免除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公办幼儿园3年保教费和公办普通高中3年学费,并为所有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经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和民办普通高中,按公办幼儿园和公办普通高中的财政补助标准给予等额补助。

  (48)“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49)“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省残联开展的精准服务残疾人工作模式,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一人一策”服务。

  (50)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2023年11月省政府出台《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3年)》,实施十大任务14个重点项目,目标是:通过3年建设整体提升全省应急救援能力水平。

  (51)新时代“枫桥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运用自治、法治、德治等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做法。

  (52)“证照分离”: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相对脱钩”,形成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的证明体系。

  (53)“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看”:通过四川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程网上办理、效能全程网上监管,对重点项目施工现场进行视频查看。

  (54)“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

  (55)节约型机关:今年3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方案》,引导干部职工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今年4月,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印发了四川省实施方案,目标是:到2023年,全省75%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达到创建要求。

  2023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和省人大常委会安排,受省政府委托,现就2023年预算调整方案及1至6月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审查。

  一、2023年预算调整变动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

  1.全省预算变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以来,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未发生变动,仍为4120亿元。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为9593.4亿元,加上中央增加下达我省专项转移支付补助137.3亿元,全省支出预算变动为9730.7亿元。在此基础上,加上中央增加下达我省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794.5亿元、新增调入政府性基金3.1亿元,减去结转资金决算数较快报数减少的6.2亿元,全省支出预算变动为10522.1亿元。

  中央增加下达我省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主要包括:特殊转移支付262.4亿元、交通运输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117.2亿元、均衡性转移支付89.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70.9亿元、农林水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59.3亿元、贫困地区转移支付33.6亿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28.6亿元等。

  2.省级预算调整。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以来,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未发生调整,仍为795亿元。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为2818.4亿元,加上中央增加下达我省专项转移支付补助137.3亿元,减去增加下达市县专项转移支付补助311.4亿元,增减相抵后省级支出预算减少174.1亿元,变动为2644.3亿元。在此基础上,省级支出预算有以下调整因素:一是中央增加下达我省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794.5亿元、新增调入政府性基金3.1亿元,相应调增支出预算797.6亿元;二是增加下达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639.7亿元、结转资金决算数较快报数减少17.8亿元,相应调减支出预算657.5亿元;增减相抵后,省级支出预算增加140.1亿元,按预算法有关规定调整为2784.4亿元。

  省级增加下达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主要包括:特殊转移支付262.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89.3亿元、农林水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77亿元、教育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52.6亿元、均衡性转移支付48.4亿元、卫生健康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42.5亿元、贫困地区转移支付30.1亿元等。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1.全省预算变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以来,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算未发生变动,仍为2600亿元。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预算为4351.6亿元,加上中央增加下达我省转移支付补助351.3亿元,减去新增调出资金3.1亿元、结余资金决算数较快报数减少的155.7亿元,全省支出预算变动为4544.1亿元。

  中央增加下达我省转移支付补助包括:抗疫特别国债351亿元、彩票公益金0.2亿元、彩票发行机构业务费0.1亿元。

  2.省级预算调整。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以来,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算未发生调整,仍为54.6亿元。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预算为154.5亿元,加上中央增加下达我省转移支付补助351.3亿元,减去省级增加下达市县转移支付补助380.8亿元、新增调出资金3.1亿元,省级支出预算调整为121.9亿元。

  省级增加下达市县转移支付补助包括:抗疫特别国债351亿元、彩票公益金12.5亿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11.6亿元、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2.8亿元、民航发展基金2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0.4亿元、旅游发展基金0.5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1.全省预算变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以来,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算未发生变动,仍为107.9亿元。因结转资金决算数较快报数减少3.1亿元,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预算由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79.6亿元变动为76.5亿元。

  2.省级预算调整。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以来,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均未发生调整,仍分别为11亿元、8.1亿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以来,全省和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预算均未发生变动。全省收支预算仍分别为5108.5亿元、4907.2亿元;省级收支预算仍分别为3429.1亿元、3453.7亿元。

  (五)地方政府债务

  1.一般债务。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核定我省2023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6886.9亿元,较2023年新增482亿元。为筹措资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省政府拟在国务院批准我省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内,2023年新增举借一般债务482亿元,扣除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新增举借的一般债务277亿元后,此次拟新增举借一般债务205亿元。此次新增举债构成为:通过中央政府直接转贷向国际组织借款收入6.2亿元(省级1.6亿元、转贷市县4.6亿元),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198.8亿元(省级45亿元、转贷市县153.8亿元)。

  2.专项债务。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下达我省第4批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新增限额630亿元。为筹措资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省政府拟新增举借专项债务630亿元,并全部转贷市县。

  按此举借债务后,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增加205亿元,由10522.1亿元变动为10727.1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增加46.6亿元,由2784.4亿元调整为2831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预算增加630亿元,由4544.1亿元变动为5174.1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预算未发生调整,仍为121.9亿元。同时,我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加至12899亿元,距国务院目前已批准我省的2023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4053亿元尚有1154亿元空间,债务率低于100%的风险预警线,债务风险继续处于可控范围。

  以上835亿元全省新增地方政府债务举借方案和2023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请予审查批准。

  二、1至6月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至6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14亿元,为预算的51.3%,增长-5.7%;省级收入398亿元,为预算的50.1%,增长-5.9%。

  全省地方税收收入 1468.5 亿元,增长-9.1%;非税收入645.5亿元,增长3%。其中:增值税收入523.6亿元,增长-16.6%;企业所得税收入321.7亿元,增长5.1%;个人所得税收入68亿元,增长0.4%。

  1至6月,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月累计增幅分别为0.9%、-7.3%、-12.7%、-11.9%、-8.9%、-5.7%,从2月起已连续5个月负增长。后几个月,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加上国家将前期出台的部分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延长到年底,财政收入增长压力依然较大。

  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至6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74.5亿元,完成预算的45.4%,增长-14.6%;省级支出626.8亿元,完成预算的22.1%,增长-18.7%。省对市县转移支付补助4062.1亿元,为2023年全年的87.1%。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下达39.4亿元,其中:省本级使用23.4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补助16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补短板、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1至6月,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261.1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57.8亿元),为预算的48.5%;省级收入26.6亿元,为预算的48.8%。

  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295.2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1148.4亿元),完成预算的44.4%;省级支出52.1亿元,完成预算的42.7%。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1至6月,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亿元,为预算的22.3%;省级收入0.3亿元,为预算的2.7%。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有企业根据上一年度经审计的财务决算数据计算国有资本收益,并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后缴入国库,收入缴库时间一般在6月以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国有企业财务决算完成时间较往年滞后。目前,各级国有企业已完成财务决算,正在陆续组织收入上缴。下一步,财政部门将会同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国有资本收益在规定时间内应收尽收。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2.7亿元,完成预算的29.6%;省级支出0.2亿元,完成预算的1.9%。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1至6月,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003.4亿元,为预算的39.2%;省级收入1263.1亿元,为预算的36.8%。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2303.9亿元,完成预算的46.9%;省级支出1687.9亿元,完成预算的48.9%。

  三、落实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预算决议初步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省各级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抓好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按照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查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各项目标任务以及大会关于预算的有关决议,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和经济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支持疫情防控常态化,保障打赢防疫阻击战。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法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迅速筹集资金全力支持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1月28日省级财政开启资金拨付绿色通道,紧急向市县调度疫情防控资金10亿元,确保各地不因财政资金延误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截至6月底,全省各级已安排疫情防控资金58.5亿元,用于防疫设备物资购置、医疗救治、防疫人员临时工作补助等方面。创新发行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专项债券151亿元。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在国家授权范围内研究制定车船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印发《关于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帮扶企业渡过难关的通知》,组织开展检查评估,坚决打通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中梗阻”,1至6月全省新增减税降费约544亿元。落实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13项政策措施,推出小微企业“战疫贷”政策,截至6月底全省发放“战疫贷”约198亿元,财政贴息后实际贷款利率为3.8%,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约2.8万户,预计将稳定和带动就业超30万人。

  (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5+1”现代工业体系,下达工业发展资金21.9亿元支持512个项目扩能扩产、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印发财政支持“10+3”现代农业体系三年推进方案,构建以“财力统筹、破解瓶颈、激发活力、提升绩效”为目标的财政政策机制,1至6月下达“10+3”产业发展资金17.5亿元支持现代农业项目。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召开川渝财政部门协作会议,明确共同推动重大事项责任清单,研究起草跨区域合作项目财税利益分享框架协议。转变财政支持方式,启动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举办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专场对接活动,发布三批次重点股权投资推荐项目清单,推介重点培育企业近200个、重点股权融资项目230余个,涉及股权融资需求超过1200亿元,20支省级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79个,投资超过180亿元。实施国家重点保障企业贷款贴息、骨干商贸流通企业贷款贴息、中小微企业再贷款贴息、中小企业贷款损失补助等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支持800余户企业获得贷款超过70亿元。加快新增债券发行使用,财政部提前下达我省的新增债券1487亿元已于5月中旬发行完毕,截至6月底第1批提前下达的新增专项债券已全部拨付到项目,第2批拨付进度达到93%,全部用于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出川铁路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1107个重大项目。

  (三)兜牢市县“三保”底线,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对市县“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实行“三单列三专项”预算管理新机制。在继续实行工资和扶贫支出专户管理基础上,从4月起对基本民生支出实行专项库款保障管理,截至6月底累计向3个专户调拨资金1471亿元,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上半年下达30件民生实事资金711.4亿元,占计划安排的95.2%,实际拨付505亿元,占计划安排的67.5%。支持落实援企稳岗、“春风行动”、线上就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十条、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十三条等政策,截至6月底省级已安排48.5亿元支持保居民就业,拨付稳岗补贴资金25.7亿元。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540元/月、4200元/年分别提高至590元/月、4680元/年,阶段性扩大价格临时补贴范围并将标准提高1倍。出台《四川省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方案》,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最低补贴标准提高30元。安排40.6亿元支持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主要用于水电路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造、公共区域修缮、建筑节能改造、加装电梯等方面。支持做好地震、洪灾、泥石流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安排31亿元保障九寨沟地震、长宁地震、汶川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金沙江白格堰塞湖等灾后恢复重建资金需求。

  (四)聚焦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下达15个扶贫专项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900亿元,为年初计划的111%,集中财力支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开展财政脱贫攻坚大排查,制定《关于坚决履行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十九条措施》,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财政扶贫政策落地见效。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下达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乡村奖补资金11.5亿元,安排4.9亿元对35个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予以奖补,安排6.1亿元支持培育6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健全与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的投入保障机制,突出财政投入重点,支持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标志性战役。坚持生态保护修复整体性和系统性,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开展政府债务限额空间和隐性债务变动情况核实,针对性制定2023年防范化解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风险工作计划。发行再融资债券544亿元,足额安排预算保障到期债券还本付息。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隐性债务实施借新还旧,有效缓释融资平台公司到期债务风险。制定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操作规程,建立隐性债务问责跨部门联动机制,加大违规举债追责问责力度,有效发挥警示震慑作用。建立全省库款运行动态监测机制,滚动排查库款支付风险隐患。启动实施防范化解基层国库资金运行风险两年行动,建立重大产业和基础建设项目支付报备制度,保障基层国库资金稳定运行。

  (五)加强直达资金管理,确保直接惠企利民。管好用好直达资金,严格控制资金使用方向,加强项目申报审核,结合全省市县受疫情影响减收、“六保”任务增支、“三保”需求、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项目需求等情况,第一时间细化资金分配方案,精准用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帮助企业、个体工商户解决实际困难,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将直达资金用到最困难的地方和最急需的领域。全省所有市县全部开设直达资金专户,实行预算单独下达、资金单独调拨,建立直达资金台账,确保安全规范使用。加强直达资金监控,完善监控信息系统,严格实行按月报告制度,对市县直达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等情况实行全链条监控。截至6月30日,我省收到中央直达资金1709.6亿元,已全部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其中特殊转移支付262.4亿元、抗疫特别国债351亿元。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财政制度。按照《四川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快推进年度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有序推进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研究起草了教育、科技领域改革方案,积极对接落实中央关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领域改革部署。制定出台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省与市县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明确过渡期到期后现行省与市县增值税分享比例保持不变,调整完善了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完善地方税体系,按照资源税法授权,积极推进资源税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研究制定四川省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开展国有资产综合报告编制。加强国有金融资本集中统一管理,搭建涵盖党建管理、人事管理、资本管理等3大板块6个方面28项具体职能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职能框架,研究制定省级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清单、投资项目管理清单和行权规则。持续深入推进市县财政改革两年攻坚计划,截至6月底纳入攻坚范围的8个方面73项改革任务完成进度超过95%。

  (七)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非刚性非急需的一般性支出,全省已压减98亿元,压减比例达到16%,其中省级压减21亿元,压减比例达到18%。督促推动市县政府和省级部门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力争财政资金早投入、早见效、早日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对10个省级部门16个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对90个部门190个项目开展绩效目标重点复审,组织省级122个预算单位全面开展整体支出绩效自评,督促开展2023年绩效评价发现问题整改工作。依法接受审计监督,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开展2023年省本级预算执行和总决算草案编制等各项审计工作,动态跟踪抓好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和完善政策的参考。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贯彻《四川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全面落实《四川省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实施办法(暂行)》。加快推进落实预算联网监督相关要求,积极做好预算联网监督数据规范制定、系统建设、功能拓展等工作。

  四、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一)提前通知部分债务举借及使用

  截至5月18日,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举借的新增债务1487亿元已全部发行完毕,涵盖3年、5年、7年、10年、15年、20年、30年7个期限品种,其中10年及以上期限债券发行量达1305.8亿元,占比为88%,债券平均期限16.2年,较2023年水平延长了8.4年,债券期限更好匹配项目周期,地方政府债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债券平均发行利率为3.38%,在债券平均期限大幅延长的情况下,利率水平仍较2023年下降8个基点。首次采用分期还本方式发行30年期新增专项债券,从债券发行后第6年开始分期偿还本金,合理匹配项目收益与还款周期,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又节约了利息支出,进一步提升了新增专项债券发行兑付管理水平。

  发行的1487亿元债券中:一般债券277亿元,分别为3年期26.3亿元、5年期20亿元、30年期230.7亿元,主要用于支持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196.77亿元,生态环保3.09亿元,社会事业26.15亿元,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50.99亿元;专项债券1210亿元,分别为5年期9.36亿元、7年期125.5亿元、10年期575.39亿元、15年期237.55亿元、20年期105.68亿元、30年期156.52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74.23亿元,能源项目9.21亿元,农林水利155.63亿元,生态环保138.35亿元,社会事业277.22亿元,冷链物流15.97亿元,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438.12亿元,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27亿元。

  从投资拉动看,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放大效应在6倍左右,专项债券在组合融资项目的放大效应在4倍左右,专项债券在其他项目的放大效应在2倍左右。2023年提前下达的新增专项债券1210亿元,预计将拉动投资3000亿元左右,其中:用于项目资本金和组合融资165亿元,预计可拉动投资900亿元左右;用于其他项目1045亿元,预计可拉动投资2100亿元左右。

  (二)此次拟新增举借债务及使用

  此次全省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为828.8亿元(一般债券198.8亿元、专项债券630亿元),需支付债券发行费9116.8万元;按照目前同期地方政府债券利率测算,预计2023年至2050年需支付利息259.4亿元,本息合计1088.2亿元。债券期限结构将按照财政部规定,结合债券市场情况合理确定。

  财政部要求,新增地方政府债券使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方向,依法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优先用于支持重大在建项目和补短板,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集中支持公路铁路、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和各类中央明令禁止的项目支出。目前,全省各级正在按照上述要求抓紧编制债券使用方案,待最终项目安排确定后将按规定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按照“谁使用、谁偿还”的原则,市县政府负责偿还转贷债券本息并支付相应发行费;省级用款部门(单位)负责筹集债券还本付息资金,省级财政负责支付省本级发行费。

  (三)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2023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举借政府债务筹措资金,将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领域建设和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对稳投资、促消费、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等具有重要作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人大常委会、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给予了高度关心支持,为加快债券资金发行使用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提升了债券发行时效。下一步,将继续贯彻落实预算法、《四川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有关规定,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精心组织安排,切实做好地方政府债券分配、发行和管理工作,按规定举借和使用国际组织借款,持续强化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风险管控,主动接受人大监督,认真落实本次会议审查意见和相关决议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底线。

  一是加快已发行债券资金使用进度。精心做好新增债券对应项目调度工作,指导市县将新增债券资金重点用于急需资金支持的方面,推动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通过加强约谈通报、挂钩债券额度分配等措施,加快债券资金使用进度。对因疫情影响不能及时使用的债券资金,按程序调整用于急需资金的在建项目,切实发挥债券资金效益。

  二是加强重大优质项目储备。严格落实“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和要求,对符合政策规定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及时评审补充入库,严把专项债券项目质量关。总结推广铁路等重大项目发行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的成功经验,用好专项债券项目配套融资和用作项目资本金政策,最大限度发挥专项债券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

  三是做好后续债券发行工作。提前预约发行窗口,统筹兼顾合理确定债券发行期限,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做好项目准备、债券评级、信息披露等各项前期工作,加快债券发行,为继续向中央争取更多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防控。严格落实政府债务偿还责任,确保到期政府债券及时足额偿还。指导市县科学制定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年度实施方案,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积极争取将我省部分地区纳入建制县隐性债务化债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隐性债务实施借新还旧,强化违法违规举债责任追究。

  五、下一步财政重点工作安排

  上半年,全省各级各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三保”支出、疫情防控、脱贫攻坚、重大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保障到位,财政运行总

推荐阅读: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的报告三篇

  2023年度意识形态工作报告

  网络工程师证书_实习网络工程师总结报告

  【大学生认识实习报告】大学生邮局实习报告

  卫校学生自我鉴定|卫校学生实习报告

  大学毕业生人数_大学毕业生银行实习报告范文

2023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5月酒店话务员工作计划开头

电话服务在酒店对客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话务员必须以热情的态度、礼貌的语言、甜美的嗓音、娴熟的技能,体质高效地为客人提供服务。可以说,电话是对客服务的桥梁,话务员是“只听其悦耳声,不见其微笑声”的幕后服务员。因此,话务员必须具备较好的素质。  1)齿清楚,

酒店工作计划2023-04-10

2023年春季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开头例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本着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动力,以课题为载体,以新的课改理念为导向,继续以深化课堂和教学改革为主题,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各年级备课组为依托,充分发挥教研组,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扎实有

工作计划2023-04-10

幼儿园中班保育员个人工作计划开头

一、养成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1、清洁卫生习惯养成饭前便后及手脏时洗手的习惯,学会自己卷衣袖,在老师的指导下会用洗手液洗手,不咬指甲,不把玩具放入口中,用毛巾洗脸,保持衣服整洁。2、良好的进餐习惯要安静愉快进餐,坐姿自然,正确使用餐具,左手扶碗,右手拿汤匙,喝

个人工作计划2023-04-10

实习班主任工作计划开头语2023

一、深入班级  1.在前三天内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主体思想,学习现状,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和后进生。方式:找原班主任了解情况,开班干部会议,找学生个别谈话,悉心观望。  2.做好日常的班级工作,指导早读,检查卫生,批改周记,中下午有空找学生聊天,晚

工作计划2023-04-10

社区老年大学工作计划格式

我社区老年人协会于201x年10月成立。在201x年里,协会在镇老年协会、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的关心支持下,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总要求,因

社区工作计划2023-04-10

教研员个人工作计划开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及实施新课程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初中教育教学实际,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出发点,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落脚点,求本、务实、创造性地开展初中研训工作。

个人工作计划202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