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5
2023年党组理论中心组计划_2023年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6篇
2023-03-12
2023-03-12
2022-11-15
2022-11-15
更新时间:2023-03-10 16:55:0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3-05
2023年党组理论中心组计划_2023年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6篇
2023-03-12
2023-03-12
2022-11-15
2022-11-15
【摘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对目前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进行了分析,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现状
1.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缺乏可持续性
在现有的很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当中,有很多是出于督促大学生尽快找到工作的目的出台的,往往都以临时就急、特事特办的面目出现,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治标不治本,缺乏长期实施的根基。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为促进大学生临时就业的过渡性工作岗位就面临着工作期满后毕业生需重新就业的尴尬问题。例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苏北计划、西部计划、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购岗计划等,他们虽然在报考研究生、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从现实来看未必一定取得成功,重新就业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一旦期限结束后,他们将面临户籍和档案迁移、人际关系缺失、社会保障异地接转、就业信息不灵等诸多困难和障碍。这也许是很多大学生宁可做“北漂”、“上漂”,也不去西部、基层就业的主要政策障碍,如果不能打破这个现实桎梏,这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的可持续性将难以得到保证。购买资金由地方参照当地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在各级政府就业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省对经济薄弱地区在省级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适当补助。但是三年期满后由于省补资金不再拨付,像苏北等经济薄弱地区无法承担庞大的经费继续聘用,即使继续聘用给予的待遇也很低,导致这些毕业生短暂就业后再次失业或者不安心工作,把工作放在一边埋头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缺乏稳定性。
2.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执行不到位
我国现有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非常丰富,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发现,一些政策“看上去很美”,但由于缺少科学规范、便于操作的精细化措施,在实践中面临着无法落实的困惑。高校毕业生初次自主创业的,必须经营6个月以上,带动其他劳动者就业且正常申报纳税才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的税费减免政策按江苏省现行政策规定只有对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够享受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的人员,必须是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但是实际上,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房产等抵押物,因而也没有太大的信誉值,中小银行多数不愿意贷款给大学生所创办的小微型企业,融资比较困难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行动。
3.支持大学生就业的配套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户籍、社保制度改革滞后,大学毕业生在应聘工作、购买房屋、车辆购置、子女入学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户口,而社会保障状况也往往与所在单位的性质和效益挂钩,从而限制了大学生的流动就业选择。
二、制定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建议
1.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纳入当地就业工作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加强考核和监督。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拓展产业就业岗位
结合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和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沿海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就业机会,支持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专项岗位对接活动。
3.深化细化有关政策
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剥离其中夹杂的歧视性规定,促进大学毕业生异地就业创业。同时,进一步细化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的操作流程和优惠细则,对诸如大学生“村官”报考研究生或公务员时到底加多少分、如何实现优先录取,支援西部期满后留任如何保证编制,跨省流动如何实现等政策措施,都应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细则,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4.落实各类优惠政策
加强财政、人保、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的沟通协作,细化操作流程,增强可操作性,把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实现普惠化和最大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用于创业培训、初次创业补贴、创业租金补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创业型城市创建等。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用于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
5.优化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对高校毕业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各地、各高校还要针对女大学生特点,强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公平。
6.加强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落实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免费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公务员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考免收其报名和体检费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等政策。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予以审视,究其问题的产生需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相应要求进行理性分析。总之,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在创造良好大学生就业环境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企业需增强社会责任感吸纳更多的毕业生;高校需深化教育改革且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竞争力;大学生要主动转变就业观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最后,笔者相信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一定可以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慧.社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中国政治学院学报,2023(4):28.
[2]杨伟国.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政策激励.中国高教研究,2023(10):84.
[3]董元梅.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23(09):126-127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这也向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就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指导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从个人的发展和价值体系来看,就业对毕业生来说,意味着检验十几载的寒窗苦读成果,意味着能否将所学投之于实践、用之于社会,意味着可否有实现人生理想的机遇和平台。从家庭角度来看,对于普通父母而言要培养一个大学生无疑是倾注了二十载的精力和财力,能否解决孩子的就业问题意味着大半辈子的含辛茹苦是否得到应有的回报。
一、目前就业状况特点
1.各专业就业情况参差不齐
各专业的就业率极不均衡。一次性就业主要是应用类的专业,另外考研率较高也成为其提升就业率的重要因素;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如音乐、艺术,需求量小是这些专业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但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原因也不容忽视。
2.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较往年增大
现在部分学生打算先就业后择业,在逐步积累的过程中给自己准确定位,为自身下一步的创业打下基础,虽未签订正式协议,但以灵活方式就业。
3.各地区就业状况不均衡
高校毕业生择业地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就业地点多选择在东部地区,只有少数在欠发达地区就业。
4.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趋于现实
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近年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较以往有所增加,到私营企业的比例明显增加。很多毕业生择业已经不再局限于党政机关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也开始着眼于一些有发展前途的私营企业以及乡、镇等基层单位。
5.主动不就业的学生增加
这部分学生主要由于当年考研不顺利,干脆选择了暂不就业,做一名“校漂族”,同时准备考研。“校漂族”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就业的压力,但其负面的影响更大:一是强化了学生就业的“不主动性”和“逃避性”;二是影响了学校的初次就业率;三是给在校的未毕业学生提供了一种“不主动就业”的错误导向。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积极性不够是就业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教学实体单位领导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就业工作是学校、就业专职部门的事情,没有认识到学院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充分调动起全院教职工参与学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未能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就业的共识和格局;对就业工作在人员和经费方面存在着不到位现象;能够积极外出考察,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则少之又少。学院教师常常身兼数职,疲于奔命,既影响工作效率,也打击工作积极性,对待就业工作则疲于应付,无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就业服务。
2.就业指导、推荐工作存在欠缺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在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基础上,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推荐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时缺乏针对性,多数时候还停留在信息发布、通知毕业生面试的层面,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人、毕业年级辅导员很少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信息的利用率。
3.专业、课程设置面临新问题
从经济结构的调整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一些传统的产业逐渐衰退,而一些新兴的产业逐步兴起,在这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社会对低技能、低素质的人才需求逐步下降,而对高技能、高素质的新型人才需求逐步上升。而学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滞后,未能及时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短期内很难培养出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这些情况都对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4.地区差异加大就业工作的难度
人才总是向那些发展机会多,经济待遇高的地方流动,而且经济发展得越快,可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其吸纳人力资源的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毕业生就业受学校所处地方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巨大。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和魅力欠缺,其他沿海院校则不同,经济发达,吸纳、消化毕业生的能力远大于内地。
5.专升本的毕业生就业遭受冷遇
近几年,很多用人单位提出不要专升本的毕业生,其他的一些用人单位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仍以各种理由将专升本学生拒之门外。
三、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1.注重教育,加强指导,强化服务。
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一直是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难点。应进一步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引导力度,组织毕业生认真学习上级关于当年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文件和政策,结合毕业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注重抓好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纪律教育。
学校主管部门全面行使职责,通过讲座、定时咨询、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作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根据学生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对毕业生进行思想上的指导和求职的理论、技巧、政策、程序上的指导以及课后的咨询。
2.彻底转变观念,以实际行动促进就业。
教学实体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直接管,分管领导具体抓,学院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管理体制,积极落实“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齐抓共管”的工作方针。要动员全体教职工关心并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校范围内逐渐形成“全员责任”意识,使大家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学生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责任,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广泛搜集用人信息,开辟就业市场,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就业献计献策。领导、教师要深入到毕业生中,对毕业生个体情况充分掌握,帮助学生端正择业心态和确立就业目标,引导毕业生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能够转变就业观念、择业标准,客观地对待就业形势。
3.引导学生就业走向农村。
我国农村各级各类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与实现农村小康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巨大需求极不相称。应组织学生到农村去,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介绍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广阔前景。目前政府出台了很多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广大学生认清形势,端正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到农村建功立业。
4.全面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实现就业观念和就业现实对接。
长期以来就业指导仅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只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仅限于文件的传达、信息服务和手续的办理上,服务对象也仅限于毕业生,忽视了对在校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职业准备的前期指导,毕业生仓促走入社会,增加了毕业生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的适应期。加强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必须是以职业发展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即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在全程化就业指导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按照当前的就业现实切实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尤其是下列几种观念的转变:(1)从“精英学子”到“普通员工”的转变;(2)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转变;(3)从一次就业定终身到动态就业的转变;(4)从国企向私营的转变;
5.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应把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更加重视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环节,注重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实际应用、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集中进行素质训练和培养,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
6.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评估机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工作评估和反馈机制,制订详细的就业工作评估机制,对就业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到招生、培养等环节,努力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互动。
总之,高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办学的指导思想,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使就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坚持正确导向,完善政策,使大学生就业工作向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龙鹏举.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3年.
[2]唐黎,田园.浅谈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年10期:54-55.
[3]李少奇.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23年.
[4]莫荣,刘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发展,2003年08期.
对学校推荐实习,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是可以完善学校就业信息平台;
二是各院系直至班级要设置就业指导员,形成网络;
三是开展就业培训,尤其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接轨方面的培训;
四是开展就业扶助,对就业困难学生实行“一帮一”扶持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