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5
2023年党组理论中心组计划_2023年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6篇
2023-03-12
2023扫黑除恶督导组 2023关于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反馈问题的整改报告
2023-03-06
2023-03-12
2022-11-15
更新时间:2023-06-07 20:01:3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3-05
2023年党组理论中心组计划_2023年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6篇
2023-03-12
2023扫黑除恶督导组 2023关于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反馈问题的整改报告
2023-03-06
2023-03-12
2022-11-15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_民政局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工作计划【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近日,民政部印发《全国民政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_—2025年)》。规划明确,到2025年,民政普法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的法治素养显著提升,民政服务对象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和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民政相关领域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
全国民政系统法治宣传教育
第八个五年规划(20_—2025年)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全国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规划实施以来,各级民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组织实施《全国民政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_-20_年)》,民政系统普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民政干部职工和民政服务对象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普法工作机制更加健全,依法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推进新时代新阶段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对加强民政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做好民政系统法治宣传教育意义重大。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据《中央宣传部 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_—2025年)>》要求,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民政法治宣传教育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紧紧围绕服务“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以提升干部群众法治素养为重点,以增强普法针对性实效性为着力点,以健全普法责任制为保障,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民政普法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工作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民政普法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贴近人民,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坚持服务大局,紧扣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围绕民政事业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提高普法质量,促进民政事业在法治轨道上高质量发展;坚持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将普法与立法、执法一体化推进,与加强依法治理有机融合,融入民政日常管理服务之中。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民政普法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的法治素养显著提升,民政服务对象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和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民政相关领域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
二、民政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内容
(一)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引导民政系统干部职工领会重大意义、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践行实践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各级民政部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作为民政系统干部培训重点课程,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模范践行,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加强宣传解读,通过媒体报道、开展交流、举办讲座等形式,运用各类媒体平台特别是民政系统所属媒体平台,发挥基层普法阵地作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走深走实。
(二)突出宣传宪法。深入持久开展宪法学习宣传,组织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学习宪法文本,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加强宪法实施案例宣传。结合“12·4”国家宪法日,组织开展“宪法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并推动学习宣传常态化。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增强维护宪法权威的自觉性。
(三)突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民法典作为民政系统普法重点,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大力弘扬民法典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推动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准确把握核心要义,不断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积极参与“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重点宣传好民法典中涉及民政的法律条文。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积极作用,结合开展公益宣传、专题培训、民政服务机构开放日活动等方式,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四)深入宣传与民政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有关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平等保护、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防范风险、社区管理服务、防治家庭暴力等方面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社会救助、儿童福利、未成年人保护、残疾人福利等方面法律法规,增强全面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的法治意识。大力宣传城乡基层治理、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慈善事业等方面法律法规,为全面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大力宣传婚姻登记、收养登记、殡葬服务、养老服务等方面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治在全方位强化基本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大力宣传行政区划、地名管理、界线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助力加强相关专项行政管理。加大新出台法律法规规章解读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度,为法律法规正确实施奠定基础。
(五)深入宣传党内法规。突出学习宣传党章,教育民政系统广大党员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尊崇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加强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学习宣传,注重党内法规宣传同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协调。把学习掌握党内法规作为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列入“三会一课”内容,在考核党员、干部时注意了解相关情况,促进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常态化、制度化。
三、提升法治素养
(一)加强教育引导。加强民政系统领导干部法治宣传教育,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坚持领导班子带头学法,将民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推进法治建设情况列入年度述职重要内容,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加强民政系统工作人员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相关规划和各类培训,强化与履职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习,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教育,保证法治培训课时数量,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组织开展城乡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负责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相关法治培训。根据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群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其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二)推动实践养成。推动将公民法治素养基本要求融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社会组织章程等社会规范,融入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管理和各项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婚俗改革,培育文明向上婚俗文化;依法办理婚姻登记,保护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推进殡葬移风易俗,及时整治殡葬领域突出问题,引导群众依法办理丧事活动,推动殡葬业依法健康发展。指导开通未成年人保护热线,组织开展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增强全社会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养老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殡葬服务机构、婚姻登记机关、社会组织登记服务大厅等民政服务机构和服务窗口法治宣传教育作用,让群众在民政日常服务管理中增强法治观念。
(三)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落实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要求,将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与诚信建设相衔接,通过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婚姻登记、养老服务、慈善捐赠等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对守法行为的正向激励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制度,开展违法失信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推动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尚。把崇法向善、坚守法治等要求纳入民政系统相关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评选条件,大力宣传与民政工作相关的尊法守信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
(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民政系统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示范作用。在民政服务机构、社区服务设施场所中,更充分体现法治元素,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合发展。依托民政网络平台,加大民政法治文化网上宣传力度。抓住清明节、儿童节、重阳节、国际社工日、全国助残日、中华慈善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倡导制作推进婚丧习俗改革、宣传地名文化等有民政特色、有传播影响力的作品和节目,讲好民政法治文化故事,广泛宣传法治精神。注重发挥城乡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在法治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四、提高普法针对性实效性
(一)在立法、执法过程中开展普法。把普法融入民政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对社会关注度高、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凝聚共识。对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加强解读,回应社会关切。把普法融入执法过程,宣传普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相关法律规范,在执法办案程序中向行政相对人、案件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普法;在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中,加强普法宣传。加大以案普法力度,落实以案释法和典型案例发布制度,使典型案例依法解决过程成为普法公开课。
(二)在社会治理中开展普法。指导村(社区)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增强群众依法自治观念,打造基层普法阵地、引导成风化俗。引导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不断强化法治意识、规则意识,推动社会组织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尊法守法意识。增强应急处置法治意识,指导民政服务机构广泛开展公共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救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方面法治宣传教育,促进民政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在应急状态下依法行动、依法办事、依法维护秩序。
(三)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开展普法。发挥社会组织在普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相关社会组织结合自身宗旨、业务范围、会员特点等宣传民政领域法律法规,鼓励成立公益性普法组织。畅通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参与普法途径,配合有关部门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增强社会普法力量。加强对社会力量开展普法的管理服务、组织引导和资金项目扶持,配合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投入、公益赞助等相结合的社会普法机制。
(四)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媒体作用。注重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分析民政服务对象法治需求,精准有效强化普法供给。利用好全国“智慧普法”平台和“中国普法”两微一端等普法资源,加大民政普法信息推送呈现力度。鼓励开展普法短视频征集活动。利用“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民政全媒体传播体系,开展全方位、全天候、多层次、立体式普法宣传,增强普法效果。
五、加强民政法治宣传教育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民政部门要把普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落实本规划的具体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发挥民政部门内部法治宣传教育协调机制作用,定期听取汇报,及时解决普法工作难题。强化民政部门与同级司法行政、新闻宣传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普法协同配合。各地民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主动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抓好各项重大普法任务落实。把普法工作经费列入本部门预算,按规定把普法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建立健全行政机关法律顾问制度。加强普法工作日常指导和监督,及时发现、总结、推广经验。
(二)落实普法责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完善普法责任清单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细化普法内容和工作措施,推动普法工作落到实处。推行“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鼓励民政服务机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加强相关人员学法用法,加大对服务对象普法力度。民政系统所属媒体要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加强普法宣传、法律权威解读,促进媒体公益普法常态化、制度化。
(三)加强普法能力建设。加强民政干部普法意识和普法能力,把普法任务要求作为民政干部培训和执法人员培训必备内容,培养普法工作骨干。鼓励结合实际充实民政普法宣讲力量,组织符合要求的专家学者律师等,深入基层开展民政普法活动。加强民政普法工作规律性、应用性和对策性研究,为提升普法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人感受不到你在普法,才是好的普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_—2025年)》指出,“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普法之于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定位,既意味着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更意味着必须定向精准,靶向施策。
近年来,上海在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中,创新引入营商环境思维,以普法对象的获得感为评价标准,不断开创“融入泛在、同生共长”的普法与依法治理新格局,真正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站位和要求。
一、民之所望,普法所向
一是大数据发现真实的法治需求。上海与12345市民热线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大数据平台,发掘市民的法律堵点与痛点,提升普法的针对性。如“好心人投喂流浪猫,后者伤了人,谁来承担责任?”是12345后台数据统计中占比较高的问题,涉及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饲养动物致害责任”相关内容。这提醒我们,要重点宣传民法典,更要找准宣传重点,避免老百姓看到法条,仍然无法理解。因此,鉴于12345蕴含着大量的法治宣传信息,我们决定由他们向我们共享数据,我们则为他们的话务员普法,丰富其知识库,提升一次性解答率,从而实现双向赋能,彼此成就。
二是注重在本系统培养普法骨干。深入挖掘基层优秀法律人才,成立普法宣传骨干队伍,组织开展民法典逐条解读培训,提前收集、集中回应基层实务工作中的法律难题。目前培训范围已扩大至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以及“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单次培训达7000余人,可以说广为覆盖、效果明显。制作推出的22期民法典脱口秀短视频,相关点击量、转发量、收看人数等关键传播统计数据屡创新高。其中崇明区司法局钱易文的创作,被人民日报微博端直接转发,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前列。
二、愈接地气,愈有活力
一是讲述接地气的普法内容。上海率先作为,提升法治权威,制定出台全国首部医疗卫生人员权益保障领域的省级政府规章——《上海市医疗卫生人员权益保障办法》。把普法融入立法,用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的话代替概括性的法律表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清晰的含义,用接地气的普法内容不断发声。
二是融合全民普法与法治实践。上海不断把普法工作融入人民群众更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我们注重提升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的联动性、耦合性,以聚焦法治、问题导向、实践为要、复制推广为原则,探索运用项目化方式,就破坏房屋承重结构行刑衔接等问题深入研讨,就解决“停车难”“加装电梯”等问题难题形成基层依法治理案例,不断总结推广人民城市建设、超大城市治理的法治经验。
三、利益衡平,价值引领
一是创新推广智能化评估模式。顺应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新趋势和智慧普法新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新模式,从被动接受材料报送,转向智能化评估。全网抓取并采集被评估单位的普法工作轨迹,全覆盖实施普适性评估。打造可量化、可比较、可竞争、可改革的“上海模式”。
二是不断实现价值的塑造与引领。普法,既是心灵的修炼,也是价值的引领。上海广泛开展相关专题活动,以“扶助老人无须自证清白”社会热点为普法样本,采取法治副校长讲授法治公开课的模式,为青少年法治教育注入更有力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中,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和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在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新飞跃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广泛吸收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民守法普法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强调要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普及宪法知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宪法意识。强调要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强调要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强化依法治理,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强调普法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阐明了法治宣传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全民普法的思路举措、重点任务、工作要求,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开展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指明了方向。
五年来,广大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七五”普法规划实施完成,宪法宣传教育、民法典普法等重大主题法治宣传扎实开展,“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繁荣发展,法治乡村(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提供了重要基础。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更加需要法治保驾护航。今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_—2025年)》,对做好今后五年普法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组织实施,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要求,扎实有效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法治观念,努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一、增强政治自觉,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全民普法工作
习近平法治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的旗帜和灵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切实贯彻到全民普法工作全过程,落实到“八五”普法工作各方面,确保法治宣传教育的正确方向。
第一,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是全民普法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全民普法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到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在哪里,普法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职能作用就发挥到哪里。要宣传阐释好党的领导的宪法依据和宪法地位,宣传阐释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重大意义,宣传阐释好我们党成立一百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第二,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民普法工作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全民普法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要坚持普法为了人民,促进人民权益的依法实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高效能治理、人民高品质生活。坚持普法依靠人民,走好新时代全民普法的群众路线,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努力形成人人参与普法实践、人人共享普法成果的生动局面。坚持普法成效由人民来评判,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普法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标准,努力做到普法内容为群众所需、方式为群众所喜、成效为群众所赞。
第三,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全民普法工作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全民普法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充分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要着力讲清楚这一道路是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讲清楚我们的人民民主观、公平正义观,宣传好人民群众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讲清楚我们坚持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西方“宪政”有本质不同,决不能搞西方的“宪政民主”“三权鼎立”“司法独立”。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阐释,引导干部群众在全面依法治国向哪里走、走什么路这一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上,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们必须牢牢抓在手上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全面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教育体系,增强全党全社会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编写出版《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等权威读本,组织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开展系统研究,扎实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理化学科化。要深入基层开展有特色、接地气的宣讲活动,组织新闻媒体通过专题专栏、权威访谈等形式进行阐释解读,充分发挥各类普法阵地的作用,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更好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二、突出工作重点,持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公民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进程和社会治理成效。要加快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立足实际、综合施策,教育引导人们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发自内心信仰和崇敬宪法法律。
1.抓好抓实公民终身法治教育。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让法治教育实现有效覆盖。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守法,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加大法治教育力度,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要把法治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体系,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增强公民权利和义务相一致观念,增强公民公共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家庭是公民法治素养养成的起点,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家庭教育体系,发挥好家庭作为人生第一所学校的作用,充分挖掘家风家教、家规家训中的法治内涵,让法治观念在每一个家庭深深扎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好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活动,引导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宪法知识,深刻领会宪法精神,坚定宪法自信,增强宪法自觉,维护宪法权威。民法典是民事生活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要加强民法典学习宣传,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能力。党内法规是广大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要以党章、准则、条例等为重点,深入开展党内法规学习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既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又严格遵守党章党规。
2.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实践养成是关键。要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在参与法治实践中体验法律、学习法律,逐步认同法治、信赖法治、践行法治。基层依法治理是离人民群众最近、形式最生动的法治课堂,要加快法治乡村(社区)建设,推进依法治校,深化依法治企,把依法解决基层群众身边事的过程变成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过程。网民法治素养如何,是公民法治素养的晴雨表。要深化“法律进网络”,完善网络管理制度规范,依法治理网络乱象,引导广大网民文明上网、理性表达。日常生活最能涵育公民法治素养,要把宪法法律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积极引导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把法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自觉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在生活点滴中养成守法习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普法宣传,筑牢了疫情防控的法治防线。要认真总结经验,做好公共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治等方面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依法行动、依法办事。要针对防灾减灾救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加强社会应急状态下专项依法治理,全面提高依法治理能力。
3.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要认真抓好落实,结合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尚。道德建设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基础,要坚持以道德建设固本培元,把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文明创建工程,推进诚信建设,引导人们崇德守法、诚实守信。要强化社会规范的约束,发挥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作用,更好规范、调节、评价人们的言行举止。要及时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对败德违法者要依法依规严肃惩戒,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要创作推出一批法治文艺精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
三、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普法工作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贴近人民需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创新普法理念、机制和方式,做到精准普法、有效普法、高质量普法。
一是创新普法理念。普法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具有引导性、普惠性和公益性。要树立服务为本理念,在普法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在服务中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要树立供需平衡理念,在精准分析掌握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基础上,开展对象化、分众化普法宣传,推动普法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普法宣传,才是有效管用的。要树立有效传播理念,既注重宣传“文本法”,更考虑人民群众的“内心法”,通过动人情、暖人心的普法宣传,通过解答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法律问题,推动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防止自说自话、无效传播。
二是创新普法机制。这是提升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必须强化系统观念,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一盘棋”,奏响“大合唱”。要推动普法与立法、执法、司法有机融合,在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充分开展实时普法、跟进普法,把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过程变成全民普法的过程,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每一次法治实践中感受法治精神。要完善普法与管理、服务融合机制,推行“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促进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加强对管理服务对象、对本行业本单位人员的普法,寓宣传教育于管理服务之中。要完善社会普法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普法的积极性,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投入、公益赞助等途径,支持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
三是创新普法方式。普法方式直接决定普法效果,要坚持什么方式管用就用什么方式,以群众视角和语言开展精准普法。在长期普法实践中形成的有效做法要坚持好、不能丢,比如针对农村地区空巢家庭多、留守老人和儿童多等特点,可以多运用喇叭、广播、标语等方式,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让普法沉下去、暖起来。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要用好用活新媒体新技术,以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视角开展智慧普法,建设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让普法传开来、热起来。以案普法生动直观,要完善以案释法制度和典型案例发布制度,推动旁听庭审常态化,培育以案普法品牌,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读,使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让普法实起来、活起来。
四、加强组织实施,推动“八五”普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普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确保“八五”普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要着力提高思想认识。这几年,各地各部门对普法工作的认识越来越深化,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要充分认识全民普法的重要性必要性,把全民普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作为一项硬任务抓紧抓实,真正做到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要把普法作为提高公民素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工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克服松口气、歇歇脚的懈怠情绪,以常态化推动实现长效化。要深刻认识全民普法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先导性,更加注重通过法治宣传教育防患于未然,推动化解社会矛盾,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二要着力压实普法责任。组织实施好“八五”普法规划,必须进一步健全制度、明确任务,压紧压实责任。要推动落实普法领导责任,把普法工作纳入本地区本系统法治建设总体部署,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宣传、司法行政等普法主管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强化组织推动、督促指导的职能,为各地各部门开展普法做好服务、创造条件。要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引导各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频道、重要时段设置普法专栏专题,针对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事件及时开展权威准确的法律解读。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全面推行责任单位年度履职报告评议制度,切实提高评议质量。要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固化上升为制度,加快推动法治宣传教育立法,为普法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要着力强化基层工作。全民普法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普法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主要表现在基层。必须树立强基导向、效果导向,构建以基层为重点的工作体系,推进重心下移,夯实普法工作基础。要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平台阵地,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的作用,常态化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普法宣传工作。要对普法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鼓励地方和基层聚焦问题开展差异化探索,及时选树、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要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引导规范社会资金参与等形式,支持边疆法治文化长廊建设和普法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好“中国宪法边疆行”“法律走边关”等活动,不断提高边疆地区干部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四要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认真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配齐配强法治宣传教育专职人员,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业务培训,下大气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宣传教育人才队伍。加强各级普法讲师团建设,选聘优秀法律人才充实普法讲师团队伍,组织开展专题法治宣讲活动。加强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支持退休法官检察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开展普法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定期培训和管理制度,帮助提高普法能力和水平。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者,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普法工作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