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成语故事

更新时间:2022-12-15 12:26:4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xc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一起来看看中华经典成语故事,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1、三顾茅庐(刘备)

  [释义]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辨形] 庐;不能写作“芦”。

  [近义] 礼贤下士

  [反义] 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用法] 用作褒义。有时可用于讽刺某些人摆架子;一次两次请不来。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1)刘厂长~;终于把身怀绝技的老工人请回厂。

  (2)新任厂长~;终于把他请出来当总工程师。

  [英译] call on sb。 repeatedly

  [成语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2、孺子可教(张良)

  [释义] 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3、四面楚歌(项羽)

  [释义]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 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正音] 楚;不能读作“cǔ”。

  [辨形] 楚;不能写作“触”。

  [近义] 腹背受敌山穷水尽

  [反义] 安然无恙旗开得胜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见“腹背受敌”(329页)。

  [例句] 我们利用有利地形;又调来几支队伍;使敌人陷于~的绝境;不得不缴械投降。

  [英译] be utterly isolated

  [成语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4、老当益壮(马援)

  [释义] 老:老年;当:应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壮盛;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 《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正音] 当;不能读作“dànɡ”。

  [辨形] 壮;不能写作“状”。

  [反义] 未老先衰

  [用法] 含褒义。多用来赞扬老年人的工作精神。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郭大夫虽然离休了;但他~;仍然工作在第一线上。

  [英译] have a green old age

  [成语故事]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 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5、投笔从戎(班超)

  [释义] 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投:扔掉。

  [语出] 东汉时的班超扔掉手中的笔决心去边疆从军打仗;建立功业。见《后汉书班超传》。

  [正音] 戎;不能读作“jiè”。

  [辨形] 戎;不能写作“戊”。

  [近义] 弃文就武

  [反义] 解甲归田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奔赴抗日的前方。

  [英译] give up the pen for the sword

  [成语故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6、暴殄天物(商纣王)

  [释义] 暴:残害;殄:灭绝;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万物。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 《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正音] 殄;不能读作“zhēn”。

  [辨形] 殄;不能写作“珍”。

  [近义] 挥霍无度挥金如土

  [反义] 克勤克俭精打细算节衣缩食

  [用法] 表示不爱惜财物;随意糟蹋。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1)吃馒头还要剥皮儿;这不是~吗!

  (2)敌人把大量食品倒入河内;简直是在~。

  [英译] waste natural products

  7、暗渡陈仓(刘邦)

  [释义] 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宝鸡市东;为关中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①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亦比喻军事或其它方面的秘密活动。②也比喻男女私通。

  [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正音] 仓;不能读作“chānɡ”。

  [辨形] 渡;不能写作“度”。

  [反义] 明目张胆明火执杖

  [用法] 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1)我军终以~之计奇袭了敌军白虎团。

  (2)许多军事家;都善于运用“明修栈道;~"这一计谋。

  8、嗟来之食(黔敖)

  [释义] 嗟:不礼貌的招呼声。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正音] 嗟;不能读作“jué”。

  [辨形] 嗟;不能写作“蹉”或“磋”。

  [近义] 盗泉之水残羹冷炙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贫病交加的朱自清;宁肯饿死;也决不吃~的骨气;永远值得赞扬。

  [英译] a handout

  [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9、怒发冲冠(蔺相如)

  [释义]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近义] 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 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例句] 战士们看到班长牺牲了;一个个~;发誓为班长报仇。

  [成语故事]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这块壁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壁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10、手不释卷(刘秀、吕蒙)

  [释义] 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正音] 卷;不能读作“juǎn”。 [近义] 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反义] 不学无术

  [辨析] ~和“孜孜不倦”都可形容人“好学的样子”;但~是具体的;语义范围很小。而“孜孜不倦”是非具体的;语义范围很大。

推荐阅读:

  农历七月半鬼节的16大禁忌

  成语故事:杜渐防萌

  一身是胆的成语故事

  丹朱化鸟的神话典故

  关于七夕节的古诗句大全

  不稂不莠的成语故事

热门标签: 中华 成语故事 经典
中华经典成语故事.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