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5
2023年党组理论中心组计划_2023年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6篇
2023-03-12
2023扫黑除恶督导组 2023关于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反馈问题的整改报告
2023-03-06
2023-03-12
2022-11-15
更新时间:2023-06-12 13:56:5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3-05
2023年党组理论中心组计划_2023年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6篇
2023-03-12
2023扫黑除恶督导组 2023关于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反馈问题的整改报告
2023-03-06
2023-03-12
2022-11-15
篇一:《“千人计划”人选申报条件》
附件
“千人计划”人选申报条件
一、创新人才(长期项目)申报条件
创新人才(长期项目)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5岁,20_年1月1日以后全职回国(来华)工作,已与用人单位签订意向性工作合同,并符合以下条件:
1、重点创新项目申报人选条件
(1)在国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或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
(2)在重大专项涉及的领域,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或拥有市场开发前景的自主创新产品;
(3)在海外承担过与重大专项相关的重大项目,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
说明:重点创新项目主要指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同时包括我省承担的国家863和973项目、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区域专项等。
2、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申报人选条件
(1)在国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
(2)具有世界一流研究水平,近5年在国际重要核心
刊物上发表过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
(3)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掌握重要实验技能或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
说明:重点学科主要指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主要指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可参照以上条件。
3、企业、金融机构申报人选条件
(1)在国际知名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2)拥有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升级的重大科研成果;
(3)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资本运作经验,在业界有较大影响。
二、创新人才(短期项目)申报条件
创新人才(短期项目)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5岁。除符合第一条所列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金融机构申报人选条件外,短期项目申报人选同时应符合以下条件:
1、申请的短期项目须系国家科技、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急需、紧缺领域的领军人才或学术技术带头人;
2、在国内工作单位固定,有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能做出实质性贡献;
3、已与用人单位签订至少连续3年,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2个月的工作合同,并明确合同期内工作成果知识产
权的归属。
4、20_年7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
三、创业人才项目申报条件
1、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学位,不超过55岁;
2、拥有的技术成果国际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具有产业化开发潜力;
3、有海外创业经验或曾任国际知名企业中高层管理职位,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
4、为所在企业的主要创办人且为第一大股东(股权一般不低于30%,一家企业只能申报一名创业人才);
5、企业成立1年以上、5年以下,其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已处于中试或产业化阶段。
四、“青年千人计划”引进对象和条件
1、属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周岁;
2、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
3、申报时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
4、引进后全职回国工作;
5、为所从事科研领域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为该领域学术或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
对博士在读期间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应届毕业生,或其他有突出成绩的,可以破格引进。
“千人计划”政策图解
千人计划介绍: 20_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凝聚共识,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建立高效工作机制,在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分层次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千人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从20_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入选者作为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引聘对象(详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聘暂行办法》(校字〔20_〕23号))
相关待遇标准一览表
“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ICT专委会20_年年会在广州顺利召开
附:最新最权威“千人计划”名单(一至五批) 20_年6月15日,“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_年年会在广州萝岗区举行,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人计划”学者,就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后简称ICT专委会)重点工作和智能系统技术等相关主题进行研讨。
会议得到了广州市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心,广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广州市人才局局长张栋,广州开发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朱平,“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副会长张辉出席本次会议并致辞。“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ICT专委会主任、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在会上做ICT专委会工作报告,总结了ICT专委会20_年开展的工作,提出20_年重点工作:专家创新创业协同合作。
本次年会有效增进了“千人计划”专家间的交流与互动,为日后可能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会议还商讨了专委会20_年工作计划及工作重点,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更好地发挥出“千人计划”专家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到目前为止,“千人计划”已经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在部分国民经济建设领域实现了突破,切实加快了民族科技的进步。
千人计划名单: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王晓东: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医学科学杰出首席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
吴仲义:芝加哥大学生态与进化学系主任
林鑫华: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教授
许瑞明: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教授,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
吴瑛: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系讲习教授
刘景月: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授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刘兴胜:半导体美国康宁公司研究开发中心任高级研究科学家
丁洪:美国波士顿学院物理系教授美国物理学会Fellow
谢心澄:美国Oklahome State University 讲座教授美国物理学会Fellow 杨贞标:生命科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
苏党生:化学工程德国马普Fritz-Harber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时玉舫:免疫学新泽西州立医科大学特聘教授
崔铮:英国卢瑟福国家实验室微结构中心首席科学家,微系统技术中心主任
朱慧珑:IBM半导体研究和开发中心(SRDC)
林安宁:芝加哥大学Ben May癌症生物学系教授
郑国庆:日本冈山大学物理系教授日本大阪大学、东京大学客座教授
戴鹏程:田纳西大学先进材料联合研究所讲座教授美国物理学会Fellow
刘德荣:依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 IEEE Fellow
杨广中: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主任教授 IEEE FELLOW
张元亭: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部主任教授
刘峰: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糖尿病系统生物学教授
严晋跃:能源工程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
倪明选: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 IEEE Fellow
张荣光: 生物物理阿贡国家实验室教授
Michael Lynn Arnold:乔治亚大学遗传学系教授
椿范立:能源日本国立富山大学教授
李学龙:图像与信息处理伦敦大Reader
王卫: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化学系教授
周维佳: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空间自动化与机器人中心教授{“千人”计划}.
丁玉龙:英国壳牌石油公司技术顾问、宝洁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
陈杰:思比科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廷军:美国国家雪冰数据中心资深研究员,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署与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联合研究院院士
孙文科: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副教授
Roy Anthony Periana:美国佛罗里达Scripps研究所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张彦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学院教授
傅阳心:芝加哥大学病理学系教授
刘正新: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
赵予生: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高级科学家
张明华:纽约州立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欧亚科学院院士
刘平:材料物理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教授
张宗超:美国国家实验室催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周晓洪:美国伊里诺大学芝加哥医学中心磁共振研究室主任
郭后扬:美国Tri Alpha Energy 新型核聚变能源研究开发公司首席科学家
金平实:薄膜及纳米材料学日本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铁学熙: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三级科学家(终身高级科学家)
施建成: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计算地球系统系统科学学院研究员
秦禄昌:美国北卡来罗纳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刘学峰:IBM高级工程师
清华大学
施一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讲习教授
宋永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曾任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
胡小平: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 IEEE Fellow
王力军:德国马普学会光学所所长、爱兰根大学教授 OSA Fellow
张奇伟:生物信息学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教授
罗永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专业博士 (创业类)
李兆平:计算神经科学伦敦大学教授
吴励:澳大利亚墨尔本霍尔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鲁白: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儿童健康与人类发育研究所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
危岩:德雷克塞尔大学讲席教授先进聚合物与材料化学研究中心主任
尤力:物理佐治亚州理工大学教授
黄子为:纽约州立大学药学系系主任教授
文一:康奈尔大学经济系教授、美国储备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
孙伟:生物工程、CAD/CAM 德雷克塞尔大学讲席教授
苑纯:生物医学影像华盛顿大学教授
张首晟: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
王小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
佘振苏: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教授
陈十一: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fellow
陈松蹊: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统计学终身教授
黄国和:加拿大政府能源与环境领域首席科学家里贾纳大学工学院副院长
邓兴旺:细胞和发育生物学耶鲁大学教授
龙漫远:生物信息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张东晓:俄克拉荷马大学石油和地质工程系米勒讲席教授拉萨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
郑春苗: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教授美国地质学会Fellow
侍乐媛: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系教授 IEEE FELLOW
卢志扬:南加州大学大卫帕克讲座教授国际生产工程学院院士
刘峰: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机械与航空与太空工程系教授
刘征宇: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
高佳红:核磁共振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教授
罗光湘:肯塔基大学分子病毒与免疫学研究室主任教授
牛谦: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物理系讲座教授
肖瑞平: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杜瑞瑞:美国Rice大学物理系教授{“千人”计划}.
鄂维南: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和应用数学及计算数学研究所教授
刘小博:数学美国圣母大学教授
丛京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系校长讲习教授 ACM Fellow IEEE Fellow 上海交通大学
Robert Parker: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机械 ASME & AAAS Fellow
邵志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生物 AAAS Fellow
倪军: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吴贤铭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主任
吴国雄:英国伦敦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
刘惠春:凝聚态物理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黄佩森:机械工程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系教授
季向东:美国马里兰大学基础物理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物理学会FELLOW
辛军:本田汽车公司北美技术中心主任工程师、项目总监
李杰:能源辛辛那提大学L.W. ScottAlter讲座教授 NSF I/UCR智能维护系统中心主任 蔡申瓯:数学纽约大学教授
罗勇:美国休斯顿SBM-IMODCO公司水动力与系泊部项目经理
陆键:交通工程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
王晋:TECHNIP集团公司美国分公司高级主任工程师,首席结构师,海海洋平台技术高级专家
谢汉萍: 显像显示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电机学院院长讲座教授, IEEE FELLOW
韦悦周:核乏燃料后处理
日本东北大学教授
谢晓岚:法国圣.埃蒂安国立高等矿业大学工业工程与健康工程系主任
何小刚:台湾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刘荧: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
高维强:Genentech实验室主任和资深科学家
俞良莉:马里兰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主任
复旦
马红: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生命科学教授
魏庆义:德州大学M.D.Anderson癌症中心流行病学系教授
沈健:磁性纳米材料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教授
冯建峰:生物信息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授
谷迅:遗传发育与细胞生物学学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
沈文辉:法国科学研究中心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系主任教授
王城:经济学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
张颖:传染病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郑志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心肺血液病研究所教授
刘健祥:植物科学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
章伟雄: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计算机系、遗传学系教授
郑立荣:微电子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技术学院主任教授
余思远: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光子学和光通信技术教授
蒋宪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郑俊华:环境科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方述诚:管理科学与工程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系讲席教授
文舸一:加拿大RIM公司预研部主任,独立顾问
吴永时:美国犹他大学物理系杰出教授
徐敏:光学系统集成与检测 Elcan公司任高级工程师
余建军: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学研究员 OSA Fellow
姜世勃:纽约血液中心病毒研究室主任{“千人”计划}.
浙江大学
彭金荣:新加坡分子及细胞生物研究院功能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
顾敏:澳大利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斯威本大学光电子学教授
邹鸿生:美国肯塔基大学结构电子学实验室主任 ASME Fellow
李尔平:新加坡国家高性能计算科学研究院电磁与电子研究室主任 IEEE Fellow 彭笑刚:材料化学
美国阿肯色州大学化学与生化学系讲习教授
张富春:凝聚态物理理论
香港大学物理系主任
陈骝:空间、聚变等离子体
美国加州大学Irvien分校教授
何赛灵:光子晶体
瑞典皇家工学院教授
沈炳辉:DNA修复相关的蛋白诱导因子美国洛杉矶国家医学中心教授
包刚:数学密西根州立大学教授
郑方阳:俄亥俄州立大学数学系教授
冯新华: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
李明定:弗吉尼亚大学杰出教授、神经生物学研究部主任
李延斌:阿肯色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系教授{“千人”计划}.
高福荣: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系教授
吴劳生: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环境科学系教授,加州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骆季奎(Jack Luo):英国剑桥大学工学院电子系研究教授、MEMS方向学术带头人;布尔顿大学终身教授、CMRI中心研究主任
朱志伟:水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千人”计划}.
林叶刚:浙江博尔塑胶有限公司(创业类)
仇旻:光电瑞典皇家工学院教授
付敏跃:澳大利亚纽卡斯尔(Newcastle)大学电气工程系的讲习教授 IEEE Fellow 宋海卫:The 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新加坡 senior investigator 车声雷:TDK株式会社材料与工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研究员
中国科技大学
潘建伟:德国海德堡大学玛丽.居里杰出讲习教授
赵政国: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系研究员
罗毅:瑞典皇家工学院生物技术院教授
张振宇: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美国田纳西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教授
陆亚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泉城分校教授
秦宏:重离子聚变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
李卫平:图像及视频编码算法美国硅谷八达网络公司副总裁IEEE FELLOW
严以京:蛋白质折叠动力学香港科大教授
顾华: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系教授
林福江: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张劲松: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系教授
张瑞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数学系教授
陈秀雄:微分几何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
王海林: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张铁龙: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张捷: Geotomo地球物理系统公司总裁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科学家
华中科技大学
王擎: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教授、克利夫兰临床医院心血管遗传中心主任
胡斌:美国田纳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客座研究员,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成员、美国能源部、空军基金评审成员
李亮: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全球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程一兵: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材料工程系教授,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何际平: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神经联接与脑控制研究中心主任
吴跃:先进材料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物理与天文系主任(B类)
郑辉:贝勒医学院教授
汪宁: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室主任教授
杨天若: 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袁小明: 通用电气(GE)公司中国研发中心主任
曲荣海: 美国GE公司全球研发中心高级专业工程师
沈平: 光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
李洵: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电子与计算工程系教授 刘胜:机械 Wayne州立大学教授 ASME Fellow
南京大学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 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
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就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情况下,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需资源。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用较短时间拥有一批世界一流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已达121万余人。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在主要发达国家约有20多万人学成后留在海外工作,其中45岁以下、具有助理教授或相当职务以上的约6.7万人;就职于国际知名企业、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具有副教授或相当职务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约1.5万人。这些留学人员虽然长期在海外工作、生活,但其中许多人始终心系祖国,有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的愿望。近年来,一大批在海外学习、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回到祖国,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为以留学人员为主体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各地区各部门
要充分认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当前面临的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措施,围绕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更宽广的眼界、更宽广的思路和更宽广的胸襟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二、分层次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要凝聚共识,充分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性,采取有力措施,建立高效工作机制,在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分层次、有计划进行。 中央层面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下简称“千人计划”),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从20_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若干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在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部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40-5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创业机制,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实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国家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做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引进项目。同时,要制定实施专项计划,重点引进本行业本领域发展急需和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研究制定实施本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海外
高层次人才。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要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推出一批特色项目,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业。
支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
三、坚持重在使用,切实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条件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热情关怀、放手使用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环境和氛围,努力做到待遇招人、事业留人、情谊感人、服务到人,使他们能够全力以赴地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做出成绩。 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商业金融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吸纳到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和特长的岗位,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符合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担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的领导职务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主持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申请政府部门的科技资金和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咨询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国家标准制订、重点工程建设,参加国内各种学术组织等。大力推动科研工作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和管理机制。根据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领域和工作性质,实行弹性考核制度,避免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实行协议薪酬制,有条件的用人单位还可以实行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
各地区各部门要制定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妥善解决海外
高层次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并建立专门服务窗口,解除他们回国(来华)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
对千人计划中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专门政策、采取特殊措施,为他们提供相应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符合千人计划标准的,经有关部门评审后,可纳入千人计划。
四、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抓紧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有利时机。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抓住机遇,把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成立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和有关主管部门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负责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在中央组织部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承担工作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千人计划的具体实施,指导各地各部门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也要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本地区本部门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要将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纳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联系专家的范围,完善联系办法,建立服务机制。对作出重大贡献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要以适当方式进行宣传和表彰。要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建立与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系的有效渠道,充分发挥有关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和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联系,为他们回国服务、来
华工作牵线搭桥。各级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千人计划”短期项目实施细则
为支持不能全职回国(来华)工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短期为国服务,现就实施“千人计划”短期项目作出如下规定。
一、引进条件
“千人计划”短期项目是“千人计划”的重要补充。在“千人计划”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长期项目为主、短期项目为辅的原则。申请短期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1、系国家科技、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急需、紧缺领域的领军人才或学术带头人,符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中组发[20_]28号)规定的引进标准;
2、在国内工作单位固定,有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能作出实质性贡献;
3、已与用人单位签订至少连续3年、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2个月的工作合同,并明确合同期内工作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
二、申报程序
1、“千人计划”短期项目的申报主体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央企业;
2、用人单位物色人选并签订正式合同后,填写申报书,按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程序申报。
三、待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