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
2022-12-11
2022-12-24
2022-12-19
2022-12-14
更新时间:2023-02-22 09:39:5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xc
2022-12-12
2022-12-11
2022-12-24
2022-12-19
2022-12-14
抗疫英雄李兰娟事迹
篇一:
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2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
日前,记者采访了李兰娟的一些同事和乡人,还原她在这些天里马不停蹄地逆行武汉,大无畏战“疫”的故事。
1月25日,大年初一,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夏履东江犹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江水清澈轻缓,错落有致的民房倒映在江面上,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晚上6点,一辆浙A牌照的汽车驶入夏履桥村。车上下来的正是李兰娟院士和她的爱人郑树森院士、儿子郑杰。
每年春节,她一定会抽空回家乡和亲属团聚,吃上一顿团圆饭。但今年这顿团圆饭,才吃了1个小时,全家人就匆匆赶回杭州。
夏履桥村党总支书记邱建忠闻讯前去看望李兰娟院士。干练的短发,亲切的笑容,还是熟悉的那个李兰娟,不过,她的面容里却透露着一丝疲惫。
这些天,在战“疫”打响后,李兰娟一直奔波于前线: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判断,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0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点,武汉市就实施了这一措施。
1月22日,凌晨2点,她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她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
1月24日,她再次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会议。当晚也就是除夕夜9点多,她从北京返杭,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夏履镇党委书记、镇长趁着李兰娟回乡的机会,前去拜访这位夏履乡贤,一番寒暄,交谈了半个小时,李兰娟院士三句话不离疫情。
“从李院士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她与病毒在赛跑。”邱建忠说,往年春节,李兰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几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团圆饭后,就又去为疫情奔波了。“她还再三叮嘱我们,叫家乡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李兰娟曾说,她是夏履的儿女,她的根在这里。
夏履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成炳告诉记者,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院士都会带着一帮乡贤名医聚集在夏履镇卫生院,为父老乡亲开展义诊。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四五年。在李兰娟院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夏履镇卫生院与浙大一院也在开展业务往来。
柯桥传媒集团记者叶红曾经通过电话采访过李兰娟。“李院士很忙,通过相关部门帮忙联系后,她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第一句话是:‘你好,我是李兰娟。’一口绍兴味的普通话,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李兰娟的微信名就叫‘夏履桥’。”叶红说。
篇二: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在武汉的疫情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巾帼英雄。
她们占了医疗团队的半数,分散在抗疫的一线上。
小编想起了一张格外低调的苍老面孔。
17年前,她曾是抗击非典的核心;17年后,她再次出现在抗击新型肺炎的一线上。
她的名字,我们每个人都不该遗忘。
她就是,李兰娟。
2月5日,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发布了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
根据初步测试,阿比朵尔、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
消息得到了近4万的转发和67万的点赞。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有人发帖“李兰娟利益输送儿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后来经辟谣为假消息。
一边,是有人在背后造谣。
另一边,是已经73岁的老人,仍浴血奋战在第一线。
01
“我来的目的就是降低病死率”
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带领团队一行5人再度出发,驰援武汉。
这已经是她近期第二次奔赴武汉防疫前线。
“李院士是主动请缨,她今晚9时上火车,不是高铁。”2月1日晚,电话那头,忙碌中的助理吕老师说。
晚上9点从杭州出发,次日凌晨4时抵达武汉,5时后抵达驻地。
上午9时,她不顾车马劳顿,没有作片刻休息,立即和浙江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领队曹启峰等会面,详细听取了浙江医疗队工作情况介绍。
图片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杨子宸 摄
她说,“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降低病死率,病人能康复,社会就不会恐慌。”
她说,“希望武汉的危重症病人得到救治。”
她还说,“现在也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那边的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自己还没考虑过。”
02
曾经的赤脚医生
李兰娟,1947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如今已经73岁了。
她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父亲患有眼疾,无法劳作,仅靠母亲卖山货供应家人。
李兰娟从小聪慧,成绩优异的她,被保送到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
但她看到家里困难重重,母亲背着山货步行30多公里维持家用,狠下心来,决定辍学。
班主任不忍,帮助她靠助学金,读完了初中。
初中毕业之后,她的第一第二志愿都是填的中专,因为她想尽快走上社会去打工,替家里减轻负担。
但那一次中考,她考得太好了,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被杭州第一中学录取。
那个时候,父母手里只有5元钱,连学费都付不了。
又是热心的老师,减免了她的学费,还发助学金,帮助她坚持读完了高中。
高中毕业后,她遇上了文革,没法升学,于是她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当一名代课教师。
她看着老乡们农活繁重,终日劳作,患上腰背疾病,便联系浙江省中医院学起了针灸。
短短数月,她就将整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还在下课的空闲,为大家针灸,缓解疼痛。
恰逢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大家都推荐她来做村里的这个“赤脚医生”。
要知道,代课老师每个月工资24元,可“赤脚医生”只有5个工分,相当于每天只有1毛钱,收入悬殊,怎么选?
思来想去,李兰娟还是觉自己更喜欢医学,便无怨无悔的当起了“赤脚医生”。
为了给大家省药钱,她自己上山采药,每种药材的疗效,她都清清楚楚,丝毫不差。
400多户人家,只有她一个医生,只要哪家有人生病,不管刮风下雨、深更半夜,李兰娟都会上门诊治。
乡亲们说她其心若兰,心系苍生。
1970年,她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学习。
03
如今的业界泰斗
1973年6月,26岁的李兰娟,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
因为成绩优异留校,被分配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主治医师,成为正式的医生。
李兰娟有多牛?
她发表过400余篇SCI论文,主编中国几乎所有传染病学教材,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1、她用十年的时间将人工肝技术引入国内,并改进为“李氏人工肝”,在医学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2、对Li-ALS的应用,使重型肝炎治愈率从11.9%上升到78.9%,挽救了无数患者。
3、创新性的将干细胞技术用于治疗呼吸衰竭、肺纤维化的重症病人,从死神中把患者给抢了回来。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中国,病死率高达80%。
李兰娟心急如焚却无能为力,作为医生,她还常常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
有一次,一个重症病人大出血死去,由于满身是血,连家人都不敢靠近。
李兰娟主动上前帮忙整理遗体,却意外被遗体衣服上的勾针戳破了手指,她立刻将血挤出,并及时打预防针,才避免了感染。
在一次救治一位重症肝衰竭、昏迷不醒的患者过程中,李兰娟大胆尝试用血液净化的技术给病人治疗,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让她看到了拯救同类型病患的希望。
1986年,她决定成立自己的团队,专门研究人工肝。有关部门表示支持,给了一个“青年科研经费”,起步资金只有3000元。
那时李兰娟还不到40岁,拿着捉襟见肘的经费,还要应对国内外诸多专家的质疑……花了十年时间,人工肝技术终于成功研制。
和如今一些拿到一手数据马上去发论文的学者不一样,人工肝技术研制成功后,她甚至没有申请什么专利,而是选择毫无保留地把这门技术分享给了全国的医生。
04
SARS力排众议
2003年,非典爆发期间,李兰娟院士是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
她得到消息,杭州市出现了三名疑似非典患者,当天晚上组织医生讨论,确诊为非典患者。
确诊完之后,李兰娟院士马上做了一个惊人的决断,把这三位患者接触过的1000多人,全部进行隔离。
当时的舆论一片哗然,但李兰娟力排众议,快速下达指令,并且督促下面的人,立刻、马上执行。
仅仅用了一晚上的时间,1000多名密切接触者全部被找到并且隔离。
后来事实证明,李兰娟院士做得太对了。
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
不仅如此,她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控制激素的使用,创造了SARS“零严重后遗症”的奇迹。
后来,李兰娟院士这一系列大胆创新的举动,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专门进行了报道。
但对于SARS,李兰娟有个遗憾,虽然她当时要求研究人员连夜采样,进行深入的细菌分析和研究,成为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但疫情病原最后却是外国人鉴定出来的。
这给她提了个醒,疫情之后,李兰娟和团队创建了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开始关于传染病方面的研究。
这样再遇到类似疫情时,他们就能迅速地响应起来。
2023年,长三角地区爆发的不明原因的呼吸道感染,李兰娟团队5天之内便发现了H7N9禽流感病毒病原体,锁定了病毒来源。
在她的建议下,关闭活禽市场,控制病毒扩散。
2个月内,她和团队成功研制出H7N9流感疫苗种子株,成功控制住疫情。
李兰娟院士还独创了“四抗二平衡”疗法,抗病毒治疗、抗休克治疗、抗低器官功能衰竭、抗继发感染,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微生态平衡,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73岁的李兰娟迅速带队驰援武汉。
对于亲友的担心,她说:“我还有口罩,我懂得怎样隔离,懂得怎样防护,我还要到医院去。”
她的团队一个月内分离到三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我们日夜兼程,把原来治疗SARS、H7N9的经验都用上了。”
疫情肆虐的日子,她的每一天都是在和时间赛跑,每一刻都在从死神手中抢人,她身负着无数人的希望,总是竭尽全力去打出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05
伉俪情深
虽然很多亲友反对李兰娟再去武汉,但她的丈夫却始终站在她这边。
得知其中李兰娟院士要准备奔赴疫情前线,直面最大的危险,默默地下厨,为心爱的妻子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李兰娟打趣丈夫是手术刀改厨刀,她明白,丈夫心疼她的身体,担心她的安危,却更理解她的选择,支持她的工作。
李兰娟院士的丈夫郑树森先生也是一名院士,在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中有着很高的盛誉。
一位是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位是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
两人是医学界的神雕侠侣1975年相遇并结为夫妻,至今已经相伴45年。
1975年,两人结婚,婚后,李兰娟鼓励丈夫去香港攻读博士,自己一个人工作养家。
儿子郑杰回忆那段时间,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日子特别清苦。
李兰娟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四口,公公在老家生病了,李兰娟也不跟丈夫诉苦,抱着两个孩子就去给老人挂针。
后来,两人虽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但工作都很忙,结婚几十年,连场电影都没一起看过。
每天上午8点准时到达医院,深夜一两点钟回家,这就是这对院士夫妇的常态。
早餐是两人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即便这样,他们也很少讨论家庭琐事,跟多的谈话内容是这样:
“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
“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机去北京。”
因为研究主业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医院,夫妻俩有时也通过电话联系,相互转诊。
这让病人觉得很幸运,因为“一下子有两位院士给自己看病”,而更加合理对症的治疗方案,也使得不少患者得以奇迹般地康复。
两人从各自名字中各取一字,成立了树兰医疗集团,并创立了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理事会,设立了树兰医学奖。
每年对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国籍(含港、澳、台地区)杰出科技人才进行奖励,以此培育国际一流的医学科学家。
两人一生奉献医学,还不忘培育鼓励后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李兰娟说郑树森家务不行,但医术精湛,医德也好,遇到家境贫困的重病患者,常常设法减免医药费,还多次自掏腰包。
郑树森说李兰娟算不上贤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但对她在医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或许只有这样无数次的风雨同舟,才会有今天的相濡以沫。”
当被问到夫妻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时,李兰娟不假思索地回答:“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因为早就已经志同道合,所以无需多言,只有支持。
06
国之脊梁,我辈楷模
疫情当前,已经73岁的她,每天只睡3个小时。
李兰娟院士到达武汉后,带领她的团队,没日没夜的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
经过3小时的讨论,治疗方案终于确定。
第二天一早,李兰娟带领团队,对部分危重病人实施救治。
她仔细交代需要注意的细节,并嘱咐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
对于大家的关心,她只是回答“没有问题。”
她一直在全力的“担心”别人,却不愿让别人“担心”她分毫。
记者:好好保重啊。
李兰娟:没问题,放心好了。家里人都担心我,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
汤灵玲:李院士你太逞强了,您比我们大几十岁呢。
李兰娟:没有问题。
记者:您就睡3小时太少了,多睡一点。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说:
“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 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
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想起白岩松和李兰娟院士的对话,白岩松说,为什么湖北的病死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省份?
李兰娟院士回答说,是因为湖北的医疗资源和医生数量不足导致的,这也是她那么想要去武汉去的原因,她想把最先进的医疗团队带到那边,她想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血带到那边......
别人都想逃离武汉,而她的眼里只有武汉现在有多危急,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生死。
另一边,她的儿子郑杰,把母亲送上去往高铁之后,眼中闪着泪光。
记者问他想说什么,他说希望母亲和武汉都能够平安,说着说着,他就哽咽了.......
她也是个有丈夫、有儿子、有家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
但她为了更多的人,为了更多的家人,不顾一切,冲到了第一线。
她把自己当做一道墙,一道挡住病毒和黑暗的墙。
让我们走在阳光下,沐浴在春风里。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在这次疫情抗击战中,很多人只知道钟南山院士。
而我想说的是,钟南山院士当然值得我们尊敬,但是请别忘了,还有一个叫李兰娟的女英雄。
国家困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
敢于做实事,更敢于说真话。
她说:酒精可以杀灭病毒,并不等于劝大家喝酒。
她说:最快一个月可研制出疫苗。
她说:没毛病,不要乱吃药(双黄连口服液)。
她说: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就是最大的快乐。
正是因为有了李兰娟这样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我们对这场战役充满信心。
希望医务人员保重身体!所有在前线和疫病对抗的人员加油!一定平安归来,致敬!
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以下是本站分享的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2、4月27日,由全国少工委主办,团省委、省少工委等承办的少先队开学第一课在浙江举行。李兰娟院士在课堂上讲述了抗疫故事,教授防疫知识。全省少先队员同步收看。 “人类的生存史就是与感染病斗争的历史……”系着少先队队员送上的红领巾,李兰娟用PPT为孩子们介绍起新冠病毒的特征和临床表现。从4万余各地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立,从“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措施,李兰娟结合自身经历回顾抗击疫情的全过程,告诉少先队员们要铭记为国家和人民挺身而出的英雄。当下正是复学季,她又向孩子们科普与人交流保持1.5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在密闭和人口聚集的地方佩戴口罩、多开窗通风、勤洗手、注意咳嗽礼节、加强体育锻炼等7条日常防护措施。
抗击疫情一封家书范文围绕2023年阻击疫情作文800字例文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