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市场经济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共同形式(1)论文

更新时间:2023-02-02 13:27:45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xc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这一创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实没有直接讲过,但是马克思关于三大社会形式学说对于我们理解这一转轨提供了启示。我国创立并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实践表明,发达的市场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共同形式。

一、人类社会只有经过商品经济才能进入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的一个基本观点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观察当代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形态以及我国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应该全面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马克思对于社会形态的划分,是有多种依据和划分序列的。这里只谈谈他大致同时提出的两种社会形态划分学说。一种是他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以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为依据,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五种经济社会形态的学说。后人将之概括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五种经济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的序列。这种划分是大家熟知的,也是广为流传和普遍采用的。

但是,还应该注意马克思的另一种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这就是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以人的发展程度为依据,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式或三个阶段的学说。 马克思关于三大社会形式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107-108.)马克思提出的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学说和三大社会形式学说的时间相距不足一年半。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形态的这两种划分序列并不矛盾和排斥,也不存在哪一种划分更重要,或者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学说已经取代了三大社会形式学说的问题。

马克思说的三大社会形式或社会发展三个阶段,是以社会主体的个人的发展程度,即个人是否获得全面发展和具有自由个性作为标准或依据进行划分的。从经济上说,这种划分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人们交换活动方式从而经济关系的发展和演变。这种划分说明:起初,由于生产力低下,个人没有战胜自然界的力量,不得不依赖并从属于共同体,个人没有独立性。这表明个人发展程度很低,马克思把这个阶段称之为最初的社会形式即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不独立的个人,凭借血缘关系和对他人的依赖建立联系,这时个人之间只有劳动交换,没有产品交换,从而人们直接地交换彼此的活动,个人劳动直接地表现和实现为社会劳动,这意味着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原来自然发生的个人对共同体的依赖、从属关系解体,个人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建立在对物的依赖性的基础上的。

这表明个人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是不全面、不自由的,马克思把这个阶段称之为第二大社会形式或社会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生活在社会中的已获得一定独立性的个人,通过交换自己生产的产品实现劳动交换和建立社会联系,从而人们间接地交换彼此的活动,个人劳动间接地表现和实现为社会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最后,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原先单独的个人变为联合起来的个人,他们共同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和生产能力,并成为他们的共同的社会财富,从而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并获得完全的自由个性。在这个发展的阶段,人们又直接地交换自己的活动,个人劳动直接地表现和实现为社会劳动。这表明个人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实现了人类的最高理想,马克思把这个阶段称之为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或第三大社会形式。 个人发展程度是社会生产力发 展的标尺。马克思说的个人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应地也是人们经济关系的形式发展的三个阶段。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式或三个发展阶段序列,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样一条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以上三大社会形式或三个阶段体次相继前进,决不能从生产力低下的、人们在狭小范围内发展着的第一大社会形式或第一个阶段,跳越过人们建立了普遍社会物质交换和全面关系的、能够满足人多方面需要的、存在发达分工体系的第二大社会形式或第二个阶段,而直接过渡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个人全面发展的第三大社会形式或第三个阶段。从人们劳动交换的社会形式而言,人类社会决不能从自然经济或半自然、半商品经济,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经济,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

所以,马克思用人的发展程度作为标准和依据,来衡量社会发展程度和划分社会发展阶段,是科学的。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以上两种划分序列,对于正确认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采取的经济形式,有重大现实意义。我国解放前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都很不发展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序列来看,属于第五种即社会主义社会,但从三大社会形式序列来看,仍然属于第二大社会形式或第二个发展阶段。这种情况同马克思原来设想的社会主义并不完全符合,或者正如有学者所说发生了“错位”现象。也就是说,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从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序列来看不同于资本主义,但从三大社会形式或三个发展阶段序列来看,又同资本主义处于同一社会形式即第二大社会形式或同一个发展阶段即第二个发展阶段上。过去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钱中,只依据马克思关于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学说,不考虑马克思关于三大社会形式学说,结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走了不少弯路,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纠正过来。 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种划分序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一个重大启发是,在认识本国社会发展阶段、确定理论政策和创建马克思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时,将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学说和三大社会形式学说结合起来考虑,可能是一种新思路。也就是说,在考察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不仅要看到它们在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性质上的根本区别,而且要看到它们在社会经济形式上又有相同的地方。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经济已经发展为更高层次的发达商品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大大超越了马克思生活时代的发展水平,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存在。在像中国这样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这些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初没有预料到的。因此,我们党将我国现阶段社会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三大社会形式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二、当代世界各国实践表明发达市场经济是普遍共同的经济形式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从16世纪诞生,到现在已有500年的历史。以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马克思提出的三大社会形式序列的第二大社会形式或第二个阶段。从人们的劳动交换关系的形式来说,尽管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就早己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它成为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却属于资本主义社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商品生产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出现,价值规律已经在长达5000~7000年的时期内起作用。那么,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当代的商品经济又处在一个什么阶段上? 关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传统看法认为,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或有三种类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商品生产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跨越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就将消亡。

他们把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划分为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 主义商品生产两个阶段。20世纪1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它们在实践中认识到,现阶段的社会主义还不能消灭商品和货币,还需要利用价值规律。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明确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但强调它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有根本区别。这一理论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重大影响,总不敢理直气壮地发展商品生产,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挂钩,某些国家在特殊时期甚至主张取消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宣布: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学家提出商品经济发展三阶段论,将迄今为止的商品经济发展历史划分为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三个阶段或三种类型。

但在理论研究和著述中,总是强调这三种商品经济类型的不同,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根本区别;对于这三种商品经济的共性只简单地提及,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共性只有少数人探讨过。其实,我国既然要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上述这些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应该深入加以研究。首先要研究这三种商品经济的共性和个性,考察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其次还要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共性和个性,考察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关于上述三种商品经济的共性,我国学者将之归纳为以下诸点:生产者的劳动采取价值形式,商品交换遵循等价原则,商品生产者具有本位利益,商品生产者进行自主经营,与货币经济共同存在,经济活动受市场调节,通行自由竞争原则,经济具有开放性,等等。对于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马克思作了经典分析,集中表现在他提出的两种流通公式上,前者为W-G-W(为买而卖),后者为G-W-G'(为卖而买)。

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前者建立在生产资料小生产者私有制和个体劳动的基础上,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追求使用价值以满足生产者自身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交换时贯彻等价原则,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基础上,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资本价值增殖,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剥削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而等价交换仅仅存在于流通过程。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研究者总是强调它们的性质根本不同,如所有制、生产目的、作用和后果不同等等;至于它们的共同点,学者们很少论及。 但是,我国也有少数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80年代初,卓炯作为我国最具创见的经济学家之一,首先提出“扩大商品生产”概念,为研究近现代商品经济理论,特别是为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共性开辟了一条拓荒之路。他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从简单商品生产到扩大商品生产。

从逻辑形式来看,简单商品生产的对立物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如果把简单商品生产说成是小商品生产,那么它的对立物是大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都属于扩大商品生产,这是它们的共性,不同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因此,如果按生产资料所有制来划分,则是小私有制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商品经济(注:卓炯: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68-73.)”。

可见,卓炯对商品经济发展历史进行划分时有两个标准,一是按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生产规模来划分,则有简单商品生产和扩大商品生产两种类型;二是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来划分,则有前述商品经济的三种类型。他的创见和突破在于前一种划分,类似于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一样。按生产规模来划分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符合从过去的小商品生产到后来的大商品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卓炯按生产规模划分商品经济类型的优点在于,既能把历史上的简单商品经济和后来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区别开来,又能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共性寻找出来。但是,扩大商 品生产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一个共性,但却不能涵盖和概括它们的主要共性;它是考察它们共性的一个切入点,但并没有直接点击到它们的核心。

根据16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研究和揭示商品经济发展各阶段的共性和个性、一般性和特殊性,在划分发展阶段或类型时,采用包容性较宽的用语似乎更好,可以首先把历史上迄今的商品经济划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为了与发达商品经济相对应,可以把简单商品经济理解为不发达商品经济。 发达的商品经济也就是发达的市场经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这里涉及到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个概念的异同及其关系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曾经热烈讨论过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大同小异的两个概念。从这两个概念的主词商品和市场来说,它们是不可分离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通过市场实现,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没有商品就不会有市场出现,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商品存在,所以商品和市场是一bìng@①产生、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同一种经济关系的形式,在概念上并无实质性区别。但从这两个概念提出的过程来看,它们的含义又是有区别的。

商品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专门研究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制定了完整科学的商品货币理论,认为商品货币关系的实质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人们劳动通过产品交换而建立的一种生产关系的特殊社会形式。后来,列宁把人们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作为一种经济形式称之为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概念则主要是西方经济学家使用的。20世纪20~30年代以后,比较经济学或比较经济制度学提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这两个对立概念,用来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说明二者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方式不同:资本主义用市场来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活动,称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用计划来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活动,称为计划经济。可见,市场经济的本质含义是指与计划经济相对立的、由市场及其机制来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活动的一种形式或体制。

即使从市场经济概念的这个含义来说,它与商品经济概念也是一致的,是专指商品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特征。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是对同一关系——商品货币关系从不同角度考察而得出的不同用语:市场经济是从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方式来说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由市场机制调节人们劳动交换关系的市场经济。从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方式的角度来看的商品经济的这一含义说,那么它们就没有什么发展阶段的高低之分,说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的提法,其根据似乎并不能成立。然而,就市场经济概念提出的时间来说,实际上它指称是已经有400多年历史的发达的商品经济。在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与资本主义结合的发达的商品经济才称得上是市场经济,把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称为市场经济则比较勉强,充其量只能是不发达的、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所以,与资本主义结合的发达的商品经济,其实也就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二者在发展阶段上是一致的。 在西方国家,发达的商品经济或发达的市场经济已经存在了5个世纪。在20世纪最后20年,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发达商品经济或发达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共同采取的经济形式。

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或发达市场经济的区别主要是:(1)在生产技术上,前者是建立在落后技术和手工劳动基础上的个体小生产;后者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2)在所有制上,前者是个体小私有制;后者是日益社会化的所有制,或者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或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3)在存在领域上,前者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经济社会形态中不占主导地位,只作为附属经济成分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存在;后者则与资本主义经济或社会主义经济结合在一起,在全社会范围内存在。(4)在经济活动的 目的上,前者是为了获得相等价值的使用价值,以保值为目的;后者是为了追求更大的价值,以价值增殖为目的。(5)在市场范围上,前者只形成狭窄的有限的地区市场,后者则形成广阔的完整的国内市场体系和不断扩大的世界市场。(6)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前者是在自然经济统治下的小生产者的自由竞争和市场自发调节;后者是资本自由竞争和市场自发调节,并逐步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7)在生产规模上,前者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后者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上面讲的发达商品经济不同于简单商品经济的七个特点,正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共同点或共性。它们的区别点或个性有:(1)所有制基础不同,前者是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后者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或社会所有制,现阶段中国则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2)追求价值增殖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资本家个人发财致富;后者是为了社会整体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3)在收入分配上,前者是少数资本家剥削大多数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占有社会财富的大部分,劳动者仅获得维持生存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只占有社会财富的一小部分;后者在本质上是劳动者平等地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但在一定历史阶段允许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4)在社会后果和最终目的上,前者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社会成员贫富鸿沟加深;后者发展趋势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对于已经存在了5个世纪历史的发达商品经济或发达市场经济如何划分阶段?

过去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由于划分依据不同而有多种发展阶段划分的序列;而单从发达商品经济或发达市场经济形式这一角度来划分阶段,则很少有学者做过。我认为,对它同样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如果从市场经济概念原来的含义,即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的方式来看的商品经济的角度,那么则可以依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方式的变化,把发达商品经济或发达市场经济的500年历史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从16世纪资本主义诞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方式基本上是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可以叫做市场调节主导的市场经济。

(2)20世纪初,特别是20~3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方式除市场调节手段外,又有了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手段,可以叫做国家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前者可以理解为发达市场经济的近代形式,后者可以理解为发达市场经济的现代形式,或者叫做现代市场经济。当今世界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是:包括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几乎都实行市场经济形式,一些国家早已建立了发达的市场经济,一些国家已经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另一些国家正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就是说,除已经建立起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外,其余大多数国家正向建立发达市场经济的模式前进。总之,从当前实践和今后一段较长时期的发展趋势来看,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普遍的共同的形式。

三、资本和剩余价值也是发达市场经济的共有范畴

前已说明发达市场经济是当代世界各国共同的经济形式,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不相同,那么,它们有没有共有经济范畴呢?当然,首先因为它们都实行市场经济形式,不言而喻,商品经济一切范畴,如商品、价值、货币、市场等等都是它们的共有范畴。可是,《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核心范畴,如资本和剩余价值能否成为发达市场经济的共有范畴并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资本和剩余价值是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共有范畴的问题在实践中已经解决。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范畴已经正式载入 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现在的问题是,这样做是否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当代实践新发展出现的这个问题,因为已经超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进行理论概括的时代,我们既不应该要求前人那时就做出完全符合现在实际的回答,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受前人结论的束缚而不再进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探索。因为马克思《资本论》的任务是揭示19世纪中叶以前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他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特征的意见只是一种科学预测,这些预测应该接受实践检验,并根据新的实践加以发展。

这样做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恰恰在于,《资本论》为我们解决当前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据以前进的出发点。马克思是运用辩证逻辑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般和特殊相结合是一个重要方法,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之中。当我们考察马克思对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两个范畴本身进行分析时,发现它们又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 关于资本。资本的一般性是指它是一种能够增殖的价值。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研究了资本范畴的一般规定性。在他看来,“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但是他在分析资本这种生产关系时,首先撇开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在最一般、最抽象意义上,从流通过程的层面上,分析了资本的属性。马克思在讨论货币转化为资本时,为了发现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的不同,认为应该“先考察资本的一般规定”。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个价值额,也是货币,但与单纯的价值不同,与单纯的货币也不同,资本的一般规定就在于,它作为价值成了运动的主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劳动保存自己,并使自己“增殖”(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510.)。《资本论》第1卷第4章在研究“资本的总公式”时,在叙述“劳动力的买和卖”之前,从比较资本流通公式和简单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入手,从价值流通过程的角度,揭示了资本的一般规定性,说:“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176.)《资本论》第2卷第4章在谈到“资本是一种运动”这一观点时给资本下了一个定义:“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着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122.)资本的这一完整定义,显然有两个层次,首先它是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其次它是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建立在剥削雇佣劳动基础上的生产关系。

前一层次可以理解为资本的一般属性,后者可以理解为资本的特殊属性。资本的特殊性是指它是资本家所有的和进行生产的条件,是剥削和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手段,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性的含义从生产过程的角度,解决了资本作为能够增殖的价值是怎样增殖的,其来源是什么的问题。《资本论》第3卷最后一篇从社会历史的高度指出:资本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920.)所以,说资本是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殊属性的范畴是完全符合马克思原意的。 关于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就是马克思说的“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251.)。

这是对剩余价值一般性的经典解释。马克思还说过,如果我们把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的“独特的资本主义性质去掉,那么,剩下的就不再是这几种形式,而只是它们的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990.)这表明马克思本人也主张对剩余价值这些 范畴进行抽象,发现它们的一般性并成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的共有范畴。当然,马克思讲得最多的是剩余价值的特殊性,即它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体现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自己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往往在资本的一般性即能够增殖的价值的含义上使用资本范畴,说明其他社会形态里的经济现象。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经常提到前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古老的资本形式。尽管那时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却使用了商业资本、生息资本(高利贷资本)等这类用语,以说明它们也是一种能够增殖的价值,从而拓展了资本范畴的适用范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全国解放前后也经常在一般含义上使用资本范畴,用来说明革命胜利后的经济现象。毛泽东认为建国后“国家银行的资本”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张闻天在分析东北经济情况时,为了与“私营资本”范畴相对立,提出了“公营资本”范畴,还使用了“国家资本”概念。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经济政策方面规定:“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版,8.)在这里,使用了“国家资本”概念。1950年1月,中苏两国在新疆合资设立金属和石油公司,刘少奇给毛泽东的报告谈到双方出资问题时,使用了“资本”、“中国资本”、“苏联资本”等概念(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版,98.)。

可见,建国前后,我国重要文献和党的领导人并不认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特有范畴而忌讳使用它,而是在通常一般意义上即企业经营所需本钱、资金来理解它的。 后来对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作绝对化理解,拒绝在一般性上使用它们的始作俑者,是斯大林主持编写的、于1954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本教科书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这一立场出发,在资本主义部分中,只强调资本范畴的特殊社会性,完全否认它们具有一般适用性;在社会主义部分中,宣布“资本、剩余价值、利润、生产价格、雇佣劳动、劳动力价值等等表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范畴已经消失”(注: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M].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版,435.),甚至认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等范畴也不复存在了。

取代它们的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公共财产、生产资料、产品等大量物质形态的范畴;因为还承认有商品、货币存在,也使用了一些价值形式的范畴,如基金(生产基金、流通基金)、货币资金、赢利、成本、价格、社会纯收入等等。可见,教科书作者试图用一整套全新的范畴代替《资本论》中的范畴,以表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苏联教科书的这些观点和作法,深深地影响着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理论界。 在这里,不应该忘记那时及其后我国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这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做出的贡献。首先要提到的是无产阶级理论家张闻天,在庐山罢官之后的1963年,在深入钻研《资本论》及其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关系两重性学说(注:张闻天文集[M].第4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第1版,441-461.)。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两重性以及内在矛盾的发展规律”是《资本论》研究的主题;并认为《资本论》是“解剖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典范”。他还认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特殊形态中揭示出生产一般,不但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而且也指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以及适用于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

因此,《资本论》中的许多范畴,除表现资本主义特殊以外,还表现出社会化大生产的共性,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他针对苏联教科书在社会主义经济学中绝对排斥《资本论》范畴的作法,尖锐地指出:“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人企图用全新的概念和范畴去代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使用的一切概念和范畴,这种尝试,看来没有十分必要,而且也难以成功,因为这些概念和范畴除了表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以外,还表现社会生产 的一般性。”还要提到的是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孙冶方,他在60年代初也对苏联教科书进行了严肃批评,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里只提及一点,即剩余价值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的观点,他说:“依照我的逻辑,既然承认‘剩余产品的价值’的说法,那么,甚至剩余价值一词也可以采用。”(注:孙冶方:社会主义经齐论稿[M].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189. )卓炯在80年代初,更系统地提出关于扩大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的观点。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同属扩大商品经济,资金、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等等是它们的共有范畴。对于剩余价值,他坚持马克思所说它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物化的剩余劳动的理解。他认为剩余价值有两重性:作为劳动过程的剩余价值是一个经济效果问题,而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剩余价值才是一个剥削问题。他这一观点在经济学界引起很大争论,现在已被多数人所接受。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资金才是扩大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这就是说,资金作为扩大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剥削工人的资本,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表现为发展生产、增进社会福利的“社本”(注:卓炯: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77-82.)。卓炯用“社本”与“资本”相对立,后来还有人用“公本”与“资本”相对立,多数人用“资金”与“资本”相对立,这表明前人在对“资本”是否现代发达市场经济的共有范畴这个问题上的探索是多么艰难。

我认为,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方法,根据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现阶段世界各国仍然并将继续处于发达市场经济阶段,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它的一般性的共有范畴;与此相联系,由它们派生的许多范畴,以及相关的经济理论、经济规律也具有一般性和共同作用。当然,在不同基本经济制度下,它们又具有特殊性,其内含、性质、表现会有所不同,运用于实践时的作用、后果也会不一样。其理由简单归纳如下: 首先,这是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科学方法论得出的结论。马克思研究方法中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的辩证分析方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这一方法说明,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性是特殊性的基础,特殊性是一般性的表现。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研究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但资本主义经济又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因此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必然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的方面,另一是撇开资本主义特殊性的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发达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的方面。正是后一方面,为我们现在研究社会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必须指出,在马克思时代,他没有预见到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也没有预见到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还要保留和发展商品经济。所以,我们现在提出将商品经济划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或发达市场经济两个阶段,以及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发达市场经济的共有范畴等等,并不是马克思原来就有的观点,而是根据马克思提供的方法论研究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实践而得出的认识。

其次,这是对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实际做出的概括。当代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另一些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有些国家属于经济发达国家,而大多数国家则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正如前文所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或体制,像资本、利润(剩余价值的现象形式)是普遍通用的概念。既然各国普遍实行市场经济,那么,它们必然奉行市场经济理论,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市场经济政策,因此,市场经济理论中的一些范畴和规律,必然成为各国经济学的共有范畴和规律。像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使用的商品、价值、货币、市场和资本、剩余价值这些基础范畴,可以为现代发达市场经济继承和使用,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还要指出的是,目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像资本、利润(剩余价值)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并且进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这是客观事实。

理论界要做的,是对这种实践做出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和阐释。所以,本文的上述概括,并不是单纯的理论推导,而是对当代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实践做出的符合实际的理论概括。 最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目的是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此不仅要扩大再生产,而且要追求经济效益,增加资金积累,因此资本或资金的保值增殖是国家和企业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是增殖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些一般含义,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应该大胆地运用于社会主义经济。

第二,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用现代发达市场经济通行的理论和范畴是很自然的事。我国现在有各种所有制企业,除公有制企业和私有制企业外,还有国家控股的、各种所有制互相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对于各种所有制企业,特别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来说,进行经营活动和建立经济联系,必须有统一的经济范畴、概念、用语、指标,否则将寸步难行。在一个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如果对于国有、公有经济成分使用“资金”、“社本”、“公本”,对于私有经济成分使用“资本”,这将如何具体操作?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的经济,不仅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和发展“三资企业”,而且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打交道等等。如果我们的经济范畴不与国际经济接轨,自立一套范畴,这又将如何操作?可见,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事业,迫切要求我们提出一套符合现代发达市场经济的范畴,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谈得上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

推荐阅读:

  浅析当前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及发展之路(1)论文

  由世界产权贸易市场引发的法律思考(1)论文

  快速上涨的CPI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1)论文

  依靠外贸促进体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1)论文

  国际货运代理业服务创新探析(1)论文

  关于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交互影响

发达市场经济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共同形式(1)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生物化学中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教学探析论文

生物化学中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教学探析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蛋白质化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及蛋白质分子结构自身知识结构的特点,从教学环节、课件制作、高效利用课堂时间等方面对蛋白质分子结构教学进行探讨,希望对提高生物化学中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教学质量有所帮助。关键词:蛋白质分子结构;教学环节;课件制作生物化学是学习生命科学的一

理工论文2023-01-18

薰衣草化学成分探讨

薰衣草化学成分探讨, 薰衣草香味浓郁而柔和,无毒副作用,被广泛用于香水、护肤品、洗发液等多种日用品中,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薰衣草化学成分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一气相色谱一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结合保留指数(Rl),建立了新疆不同品种薰衣草化学成分的快

理工论文2023-01-18

化学小论文格式范文

化学小论文格式范文,导语: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由i乐德范文网论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小论文格式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摘要: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课程“小论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有益尝试。本文对分

理工论文2023-01-18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切实加强安全管理的工作力度,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中很大一部分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管理办法,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石化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摘 要:就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石油化工行业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而该行业的事故发生率很高,因此,加大

理工论文2023-01-18

燃料乙醇工艺的化学工程分析

燃料乙醇工艺的化学工程分析, 乙醇是有多种用途的有机物,在饮料、香精以及医疗上均有应用,伴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危机以及新能源的探索开发,乙醇以其成本低、环保等优点逐渐在燃料这一用途方面得到了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关于燃料乙醇的化学工程问题,在具体的分析中首先对燃料乙醇在发酵过程中的化学工程进行分析,其次对燃料乙醇在

理工论文2023-01-18

天然氨基酸的化工应用

天然氨基酸的化工应用, 丙氨酸的市场应用潜力广阔,其下游产品的经济效益显着,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探究天然氨基酸的化工应用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丙氨酸是一种天然-氨基酸,在食品、医药、生物及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需求和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检索、分析丙氨酸应用方面的专利文献,总结了以丙氨酸为主的天然氨基酸在制备

理工论文20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