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5
关于2023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通用3篇)
2023-06-09
2023-03-05
2023扫黑除恶督导组 2023关于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反馈问题的整改报告
2023-03-06
2023-03-12
更新时间:2023-12-02 17:36:05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3-05
关于2023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通用3篇)
2023-06-09
2023-03-05
2023扫黑除恶督导组 2023关于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反馈问题的整改报告
2023-03-06
2023-03-12
优化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增加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监测台网密度。重点在粤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井下型地震观测台站建设,布设烈度观测站,建立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加快建设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主要地震活动区域形成地震预警能力。运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对现有地震观测台网软硬件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推进测震台网和强震台网的“两网合一”,进一步提升速报能力,并实现“全要素速报”,即地震三要素自动速报、人机交互速报、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速报、烈度速报、灾情快速获取及速报等。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建立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监测技术平台,提供地震灾害预警报及紧急处置等技术服务。加强对长期、中期以及短临地震活动的预报预测研究,建立与政府应急管理风险决策相结合的地震预报体系;大力推进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与实践,坚持多学科、多途径,专群结合,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
——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以上,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以上。
——开展灾害性天气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的监测和临近(0—3小时)预报业务,台风和区域性暴雨等中小尺度灾害天气预报时效达到3天,短期预报质量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突发小尺度气象灾害预警时效达到1小时以上,准确率达90%以上。
——常规气象信息的公共气象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突发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85%以上。
——气象灾害对全省GDP的影响率在20_年基础上减少25%.
“十一五”期间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强热带风暴(台风)、暴雨洪涝、低温雨雪冰冻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多发,局部地区干旱和森林火灾连发,灾情历史罕见,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
面对复杂的防灾减灾形势及重大灾害挑战,全省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是:建立健全省减灾委员会、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以及各类防灾减灾组织机构,形成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防灾减灾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各类、各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基本形成省、市、县三级防灾减灾预案体系;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推进江海堤围加固达标工程,全省县级以上城区防洪格局基本形成,主要江河防洪(潮)能力进一步提高;实施广东省立体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和南海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防震减灾工作有新突破;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力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沿海防护林建设、珠江防护林建设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初步建成生物防火网络,有效控制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不断完善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体系,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大力提升;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不断增强,自然灾害科普宣传和区域交流合作全面推进;圆满完成四川抗震救灾对口支援等工作。
一、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工作,不断提高法律意识
一年来,我县防震减灾法制工作,以宣传国家《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条例》和江苏省地震工作地方性法规等为抓手,以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法律意识为目的,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年初,县政府召开全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部署全年工作任务,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会上,与各乡镇场分管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状。出台了《泗阳县20xx年防震减灾工作要点》。一年来,县领导两次专题听取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汇报,上下半年各一次召开由成员单位参加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对防震减灾工作进行部署,要求采取多种形式,认真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不断推进我县防震减灾法律建设,全面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法律意识。
2、建立行政执法队伍。成立了由县地震局、科技局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参加的执法领导小组,使防震减灾执法与执法监督有人抓、有人管。
3、建立执法检查制度。我们把执法人员分组包干,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防震减灾执法检查和监督,达十次之多。
4、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今年10月份两人参加县_组织执法人员培训,掌握执法的法律依据和执法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建立行政执法公示制度,从而保证行政执法工作健康运行。
二、搞好地震监测预报,努力创造优良环境
1、加强监测台网设施建设。我县农场165震情监测站,设备陈旧,严重影响监测效果。县政府专门下拨专项经费,对该站点的监测设备实施进行改造,使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的信息分析处理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张家圩镇和新袁镇新建两处宏观观测点,配备了设施,明确责任人。
2、加强办公设施建设。今年以来,县地震局先后增加了电脑、传真机、数码相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建立电子信箱,与县科技局联合建立了“泗阳农村科技服务网”,全年地震信息资料传输系统运转正常。
3、加强资料分析处理。建立短、临预报和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工作方案及震情跟踪异常落实制度。认真进行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的信息检测、传递、分析和处理,保证我县境内及周边地震形势及时得到会商,提高我县预报的能力。
4、加强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议。以“三网一员”和“志愿者队伍”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全县每个乡镇都配备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共建立28支志愿者队伍。
三、开展地震灾害预防,扎实落实各项措施
1、积极实施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认真编制防震减灾工作规划。积极实施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2、认真做好地震安评工作。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按规定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把建设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城市基本建设程序,进入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窗口”管理,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环节上为震灾预防把关。
3、加强对乡镇民居房屋抗震设防的指导。县地震局利用科技三下乡、科普宣传周到农村宣传如何搞好抗震设防,编印了《农村建房抗震要求读本》下发到各乡镇,精心制作了二十多块宣传图框,巡回到农村搞宣传。
四、加大地震应急救援,打造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1、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完善救援体系。年初,县政府修定了《泗阳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抗震减灾指挥部,县长任总指挥,县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任副总指挥和成员。同时,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生命线工程部门、易产生次生灾害部门、大中型企业医院、学院等单位,也相继修定本系统应急预案,县局备案全额79个。
2、兴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开展地震灾害预测工作。去年10月份我们先后到海安、东台、苏州等地考察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已拿出方案拟在市民广场和森林公园建立标志明显、功能齐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组织专家针对全县地质、建筑、交通、人口等综合因素开展地震灾害预测工作。
3、建立地震应急指挥系统。配备了车辆、通信工具、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照明设备等应急指挥所需的通信和交通工具。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中,做到组织、人员、经费“三到位”。在地震应急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做到组织、责任、措施“三落实”。在信息传输系统建设中,进一步改善了信息传输条件,提高了震情灾情的快速反应能力。
4、定期进行检查,认真组织演练。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对应急工作坚持每半年检查评比一次,并将考评结果报县目标办,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依据,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全县各乡镇、各有关单位对地震应急工作的.重视程度。上半年在泗阳中学等28家学校进行地震应急模拟演练,从方案制定,组织指挥,现场实施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广大师生地震应急反应能力。
五、动员社会力量,营造全民防震减灾氛围
1、认真开展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的创建工作。今年,在多次的研究和讨论下,确定今年的创建学校为泗阳中学高中部。在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严格分工,明确责职,扎实推进,目前,此项工作正在开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2、切实加强防震减灾社区宣传阵地建设工作。为进一步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地震预防、应急能力、自救互救能力及鉴别地震谣言的能力。专门围绕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精心准备了相关的文字、图片及地震科普知识材料,在县繁华地段开展防震减灾宣传阵地建设工作,以这种宣传形式来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3、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利用 “”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等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全年共计发放图书650册,资料2600篇,开办讲座12次,设台咨询台28次,悬挂横幅36幅,在各类报刊、简报、网络上刊登防震减灾信息和宣传稿件66篇。目前,我们坚持每天更新一次“泗阳科技网站”防震减灾有关内容,每周在《宿迁日报》C版上开辟两期“泗阳科技”专栏,每月编发一期《泗阳科技快报》,系统的向社会各界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六、创新工作思路,全面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县防震减灾工作,我们立足县情、立足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现状,树立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建立健全与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1、泗阳县地震监测信息中心挂牌成立。
20xx年10月,经泗阳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在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增挂“泗阳县地震监测信息中心”。为全民事业单位,股级建制,隶属县科学技术局(地震局)。
2、宣传教育举措有力,亮点频现。
① 编印《地震三字经》一书,将防震减灾知识与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生动活现的漫画有机结合,通过形体语言展现出来,配以郎郎上口三字经,宣传效果更加突出,深受社会群众喜爱。
②编印书签。轻质超薄、耐磨纸张,配以绶带的书签。图文并茂,文字简洁易懂使学生在看书阅报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了解防震减灾知识。广大学生深爱有加,首批二万枚书签被广大学生认领一空。
③制作台挂历。借助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台挂历,开展宣传活动,更是让老百姓喜闻乐见,促使广大群众不断掌握防震减灾知识,进一步增强减灾意识。20xx年10月,我县编印的防震减灾知识台历被省地震局评为优秀科普作品,获得二等奖。
3、抗震设防管理进入县行政服务中心窗口
我县抗震设防管理在全市率先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泗阳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办法》,精选窗口工作人员,配备办公设备、印制宣传手册,制定了规范的操作程序,严谨服务承诺,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深受广大客户赞扬。自设置窗口以来,受理15件,办结15件,接受客户赠送旌旗4面,表扬信6封。3次被行政服务中心评为文明窗口,窗口工作人员2次被评为示范标兵,2次文明标兵。
4、积极处置地震谣传。针对每年雨季或遇有发生地震可能的气象环境,以及遇有周边地区发生有感地震时,群众对发生地震的可能性疑虑较多,担心较重。
我们一是保持24小时值班,耐心给群众解释情况。
二是利用电视和宣传车向全县发出公告。
三是给县两办值班室、乡镇党政值班室和县有关企事业单位值班室发出书面通知,统一答复口径。四是安排各乡镇、社区信息员,走村入户搞宣传。由于处置及时,方法得当,地震谣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得到平息。
5、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
县政府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xx年,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抗震救灾指挥系统、应急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建立防震减灾信息网络。在地震部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县政府拨款2万余元用于地震基础设施改造,科技部门列2万元专项解决科普创建、执法检查和办公条件改善等经费不足问题,使防震减灾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全面推动我县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农业有害生物短期预测预警准确率达95%以上,中期预测预警准确率达90%以上,长期预测预警准确率达80%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和无公害防治率均达以上,成灾率控制在‰以下。
——防控农业生物灾害,粮食作物病虫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经济作物病虫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森林火灾年均受害率控制在‰以下。
——铲除新疫情(点),控制危险性生物灾害蔓延并减轻其危害。
我省地处“典型气候脆弱区”,是各种自然灾害多发省份之一,主要灾害有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干旱、寒冷、地震、地质灾害、赤潮、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灾种多、灾期长、发生频率高、灾情重。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时空分布、发生频率和强度出现新变化,今后我省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将进一步加大。预计“十二五”期间,我省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仍呈增多趋势,热带气旋、暴雨洪涝、低温雨雪冰冻、局部地区干旱等灾害风险将更加频繁,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还将高发,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背景依然存在,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
20_年底前,以现有省市两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为基础,充分依托省政务大数据中心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一张图”管理;建立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地质灾害实时在线智能化监控;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指挥会商系统,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可视化、一体化的指挥功能。最终建成“四级(省、市、县、镇)联动”“四位(监测、预警、预报、采集)一体”“三员(管理人员、巡查人员、群测群防人员)共享”的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化、信息化、精准化、便捷化管理目标,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撑。(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并负责落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应急管理厅、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和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等参与)
进一步完善市、县、乡镇的预测预警及指挥协调体系,加强乡镇“三防”能力建设,在全省1500个镇(街道办)配置防汛视频会议系统,全省县以上防汛部门建设防汛应急移动视频采集系统。对全省大中小型水库、重要堤围、渔港以及“三防”设施的重要部位进行全程实时监控。开发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利用成熟的遥感、测报和信息技术,建设低温冰冻应急监测系统,实现低温冰冻灾害信息的自动采集、存储、传输、处理等功能。
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心在基层。目前,广东全省已有15572个行政村(社区)开展“十个有”建设,即村村有喇叭、有应急报警器、有组织机构、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图、有明白卡、有应急值守、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全省已创建1366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5900多个,覆盖人口亿。
王中丙介绍,为了打通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一公里”,广东还将进一步推动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深入推进乡镇(街道)“四个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求每个镇都要有一个应急管理指挥平台、一个组织机构、一支应急队伍、一个应急仓库,最终实现“四个一”全覆盖,逐步打通“最后一公里”。
《规划》中提出,广东还将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推动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把安全责任向单位、向家庭、向个人延伸,提升基层自救互救能力;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实现基层安全风险网格全覆盖。
“广东省地形复杂,有山地,有平地,也有海,所以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重点建设、发展航空力量。”王中丙表示,在过去航空应急力量建设为平安广东的建设作出了不少贡献,这方面仍将是广东“十四五”时期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广东省投入10亿元购买了14架直升机,其中就有9架是用于应急管理工作。
《规划》中提到,将构建“空地一体的航空救援体系”。“我省将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通过购买急需机型、统筹各方力量、集约利用资源,基本形成指挥反应灵敏、功能结构合理、力量规模适度、各方积极参与的应急航空力量体系,为联合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提供航空应急资源保障。”王中丙说。
在未来,航空救援将重点用于执行空中指挥调度、空中消防业务、空中搜寻救助、空中重载吊装、空中应急通信、空中跨区救援等任务。
应对灾害性天气要“看得清”“报得准”“防得好”
一直以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对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李阳介绍,我省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城市建成区面积、消防救援出警量均居全国第一。“我们制定了到2025年实现专职消防人员占全省总人口比例达到‰的整体目标,新增约万人。目前,全省共359个乡镇未设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消除乡镇消防力量空白点,落实‘一镇一队’消防力量建设目标。”
在消防救援站建设方面,广东将通过省财政扶持和地方财政自筹的方式,实施老区苏区消防救援站改建、扩建达标工程,加大老旧队站改造力度,实现“均衡发展、整体提升”。
精准、高效、权威的气象预报预警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据介绍,目前广东天气预报综合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对于短历时、突发性、极端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仍存在短板。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广东省气象局一级巡视员梁建茵表示,“十四五”时期,广东将从多方面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能力。一方面是要建设更加精密的气象监测体系,努力实现灾害性天气“看得清”,补齐粤东西北地区监测能力短板。另一方面,是要强化气象预报预警技术支撑,努力实现灾害性天气“报得准”。为此,广东省气象局将全力建设、打造“天聪”系统(气象灾害智能预报系统)、“御天”系统(智慧防灾系统)、“知天”系统(智慧服务系统)。
此外,广东还将不断健全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主动响应机制,努力实现灾害性天气“防得好”。其中尤其要健全预警联动社会响应机制,联合高影响行业制定极端气象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建立基于极端气象灾害天气预警的自动停工、停产、停运机制。
在这方面,王中丙表示,广东省三防办、省应急管理厅将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全年紧盯雨情、水情、风情变化,完善提升短临预警能力。“一旦有预警,我们就要强联动。”对于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等极端天气,落实预警与响应挂钩,当气象预警信号发布时,及时组织会商研判,根据需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按预案快速、高效开展安全管控、人员转移等工作,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记者】黄叙浩 许宁宁
【通讯员】粤应宣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投入力度
(三)强化科技支撑
(四)加强防灾减灾队伍队伍建设
(五)加强宣传教育
为认真贯彻落实_、_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_—20_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我省丘陵山地多,地势起伏大,部分山坡陡峭,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同时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威胁严重。截至20_年7月26日,全省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5865处,威胁总人口万人,潜在经济损失亿元。其中,威胁100人以上的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482处(特大型52处、大型430处),威胁10人至100人的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2560处,威胁10人以下的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2823处。
我省粤东西北地区地形多为中、低山和丘陵区,人多地少,居民建房多依山削坡而建,存在大量削坡建房风险点,韶关、河源、梅州、茂名、肇庆、清远、云浮等地尤为集中。
推进各地、各部门自然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实现与省级应急指挥平台互连互通。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不断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加强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与运输工作协调机制,构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与运输体系。加强受灾群众生活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救灾资金长效保障机制,完善灾害救助政策,加强救助和捐助物资的使用和监管,提升灾害救助质量和受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
建立以“3S”(GPS、GIS、RS)技术为基础的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生物灾害数据库和生物灾害预测预警模型。完善危险性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网络体系,推动省级监测预警和信息中心建设,加强对全省疫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建立动态疫情数据库,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发布疫情预警信息;加强生物灾害监测,建立病虫档案,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对危险性有害生物实施严密监控。
健全省、市、县、镇、村五级林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完善地面人工监测病虫情网络、航空监测网络和林业生物灾害卫星遥感监测网络。建立林业有害生物信息传输网络平台,构建林业有害生物GIS信息处理及遥感监测软硬件平台,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分析处理及航空、航天遥感信息获取、处理。推进监测预警和检疫体系建设,完善省级监测预报指挥中心和检疫检验与风险评估中心、区域监测预报与检疫监管中心和市级检疫除害处理基地建设。建立省级应急指挥视频系统和市级远程监控系统。开展基于RFID技术的疫木追溯系统建设试点。
着力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防灾减灾工程,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高标准的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力争到20_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防灾减灾水平明显提高,灾害损失对GDP的影响率明显降低。
——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全省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土地利用、资源管理、能源供应、城乡建设和扶贫开发等规划中体现防灾减灾的要求。
——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较“十一五”期间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GDP的比例控制在1%以内。
——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信息发布能力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各类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信息平台与省应急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
——救灾物资储备与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灾后恢复重建选址严格开展灾害风险评估,新建、改扩建工程普遍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的设防要求。
——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素质明显增强,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网络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普普及率达80%以上。
——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和机构进一步完善,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均建立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
20_年底前,以行政村(居委会)为单元,建立由乡(镇)长担任责任人、由村干部担任管理员、由群测群防员担任专管员的“三员共管”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学校、旅游景区(点)、水利设施、交通设施、医疗机构等也要建立包含责任人、管理员的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
健全群测群防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复查的“三查”工作制度,为群测群防专管员配置简易监测工具和移动巡(排)查终端,建成更加完善、覆盖全省隐患点和风险点的群测群防体系。
(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牵头,省教育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文化和旅游厅、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厅等参与,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记者了解到,《广东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是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的首个五年专项规划。
在发布会上,王中丙指出,“十四五”时期,我省安全生产形势仍处于脆弱期、过坎期,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各类灾害事故风险叠加耦合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广东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将下降1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将下降33%。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要控制在1%以内,应急航空救援将实现1小时覆盖全省。这一系列目标将如何实现?
为此,“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深入推进应急组织、法规预案、救援力量、物资保障、航空救援、智慧应急、区域防控、安全监管、灾害防治、安全文化等十大体系创新发展,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强化物资、航空、信息化、文化等关键要素支撑,加强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自然灾害重点灾种风险防治体系建设。
与此同时,立足“抢大险、救大灾”,广东还将推动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快速响应、现场处置、灾害救助、社会协同、科技支撑、队伍保障、监管执法、基层应急等十大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推动应急管理事前科学准备、事中及时响应、事后精准救助等全流程能力现代化建设。
其中,在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方面,广东将建立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机制和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优化城市各类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布局,建立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风险防控平台,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我们将加快推进‘一网统管’建设,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省’,同时,还要强化智慧应急联合创新,推动全省指挥中心建设,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的需求,实现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王中丙强调,“十四五”期间,广东将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用好应急管理信息化“制胜一招”。
积极拓展海洋环境专题服务领域,重点建设省级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专题服务系统。完成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远程会商专线连接,构建国家_与省之间以及省有关部门之间的快速网络信息通道。落实警戒潮位和潮位基点核定工作,建立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及评估和海平面公报发布机制。启动海洋环境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开展省内海洋环境基础地理信息专项调查、沿海高程测绘、实地勘测验证和信息集成工作。选择7-9个县(市、区)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编制海洋灾害风险区划,探索建立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评价制度。建立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对因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灾害加剧、生态丧失等问题的对策研究。加快推进地震海啸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省级海啸预警机制,建立地震海啸信息及核扩散预测信息转发制度,制订海啸应急预案。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地勘单位的技术优势,推进自然资源部门与地勘单位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自然资源部门都有一支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队伍支撑保障。(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牵头,省地质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有色金属地质局、广东煤炭地质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广东总队、核工业二九〇研究所等参与,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按照“降低存量风险,坚决遏制增量”的思路,深入排查削坡建房风险点,加强综合治理。20_年底前,在既往削坡建房排查工作基础上,全面推进削坡建房风险点排查,重点完成粤东西北地区和珠三角部分地区(惠州市的龙门县,江门市的恩平市、台山市、开平市和肇庆市所有的县〈市、区〉,下同)共86个县(市、区)的排查,加强台账管理,制定综合治理措施。20_年底前,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集中组织开展农村削坡建房综合整治,基本完成万处(户)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
各级住房城乡_门负责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出台农村削坡建房技术指引。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工作中,结合村庄安全和防灾减灾要求,划定灾害影响范围和安全防护范围,提出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的措施;编制包含削坡建房风险等级认定标准的削坡建房地质灾害风险防御指引,指导群众科学选址,对形成的削坡采取有效护坡措施;进一步加强削坡建房的用地管理和对违法用地的查处,从源头上遏制新增削坡建房风险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要积极配合农村削坡建房避险搬迁工作。
(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等参与,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建设一批植物检疫重点实验室,增强对农业有害生物的基础研究和防控能力。加强农业有害生物区域性预警与控制;建立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和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以松材线虫病和薇甘菊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为重点,充实防治装备,健全防治队伍,全面落实防治责任,积极推行无公害防治技术措施,加大松材线虫病疫点林改造力度,积极开展有害生物预防和除治,最大限度减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损失。建设有害生物省级防治指挥中心1个,区域防治指挥中心18个,防治重点站27个,防治一般站27个,配备防治车辆和必要的防治器械、物资等。实施松材线虫病、薇甘菊、松突圆蚧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2000万亩。
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高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加强天基、空基遥感探测系统和地基探测系统;建设气象多灾种综合监测平台,加强大风、大浪、海雾和风暴潮等灾害监测。积极落实《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认真做好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环境综合观测区和南海海气观测区气候变化的观测工作。建立强对流天气中小尺度综合分析系统,加强高敏感、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加强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丰富公众服务产品,加快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总的来看,我省防灾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与社会需求还不相适应;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未能有效实现防灾减灾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灾害防御、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等基础能力建设相对薄弱;城乡基层社区综合防灾能力亟待提高,部分基层队伍力量薄弱;灾害应急指挥协调、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及发布能力有待提高;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高新科技应用不够广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实效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加强。
加快建设海洋灾害立体观测网,着力提高海洋观测能力。在沿海重要经济带、海洋保护区、灾害脆弱区建成由5个中心站、11个基本观测站和1个备用观测点组成的岸基海洋观测站网,逐步推进集岸基观测、空中遥感、浮标观测、浅海观测、深海观测于一体的海洋立体化观测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省级海洋防灾减灾业务数据汇集平台、精细化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产品制作平台、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产品发布平台建设,初步建成集漫堤风险预报、海洋灾害评估、赤潮预警、海啸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防灾减灾辅助决策平台。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具体请省自然资源厅牵头负责并按规定报批。省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指导本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编制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本行动方案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自然资源、住房城乡_门在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工作中,要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的沟通,及时共享工作进展、信息资料;应急管理部门要有针对性地预置好救援队伍和救援物资,并结合应急救援工作经验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意见建议。
(二)强化规划及用地保障。各地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施,村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应严格遵循村庄规划和防灾减灾要求,村民宅基地选址必须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削坡建房风险点避险搬迁用地的保障力度,允许使用预留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施避险搬迁的农民住房所需用地指标由省统筹保障。避险搬迁用地确需修改国土空间规划的,可按规定程序申请办理。
(三)做好资金保障。省有关单位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持资金。粤东西北地区、珠三角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搬迁补助资金、工程治理资金、专业监测资金、削坡建房排查整治相关资金和全省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资金、防治技术装备和群测群防简易监测工具购置资金,通过统筹中央、省和市县资金等多渠道解决,纳入预算予以保障。省财政资金安排由省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省财政厅另行研究并按程序报批。珠三角其他地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搬迁补助资金、工程治理资金、专业监测资金、削坡建房排查整治相关资金和各地其他资金(包括专业监测设备的运行维护资金、群测群防专管员补助资金、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经费)均由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财政统筹解决。同时,加大社会化筹资力度,引导和动员群众自筹互助开展避险搬迁,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等方式,支持低收入农户避险搬迁。
(四)加快项目实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项目立项、审批、资金拨付等环节加快办理,推动项目尽快实施。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规范项目管理,省财政支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要严格按照《广东省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全部纳入项目库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省自然资源厅负责治理工程项目库管理,按照年度下达综合治理任务;各地级以上市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治理工程入库项目的统筹申报、监督管理、竣工验收和信息公开工作;各县(市、区)自然资源部门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做到项目计划、补助政策、招标过程、竣工验收和资金使用“五公开”。要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各项管理规定,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
(五)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深群众特别是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对综合治理工作的认识,提高避险搬迁积极性,形成群众积极配合、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附件:1.各地级以上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表
2.全省在册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搬迁明细表
3.全省在册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明细表
4.全省在册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明细表
——防洪(潮)排涝目标。防洪潮标准地级以上城市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县级城市、工业区和第二、三产业聚集区基本达到50年一遇,中心镇达到20年一遇。县级以上城市、珠江三角洲中心镇和重点易涝区排涝能力基本达标。
——基本建立山洪易发区监测预警通信系统,落实紧急防洪预案,选择部分山洪灾害重点区域继续进行试点建设。
——发生中等干旱时,城乡生活、工业生产用水有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遭受大的影响;发生严重干旱时,城乡生活用水基本有保障,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发生特大干旱时,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保证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用水。
以河源市作为试点地区,积极探索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搬迁的新思路,开辟快速、高效的工程治理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率先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群测群防体系和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全省各地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提供经验。河源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协调,编制试点实施方案,确保试点工作落地见效。(责任单位:河源市人民政府、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并负责落实,省教育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负责指导支持)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防灾减灾。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各类自然灾害过程各阶段的特征,科学制订防灾减灾措施,规范有序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调查、工程防御、群防群测、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协同推进防灾减灾各方面、各环节的工作。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各领域、各区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集中资源,优先解决防灾减灾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