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5
关于2023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通用3篇)
2023-06-09
2023-03-05
2023扫黑除恶督导组 2023关于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反馈问题的整改报告
2023-03-06
2023-03-12
更新时间:2023-12-14 08:24:4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3-05
关于2023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通用3篇)
2023-06-09
2023-03-05
2023扫黑除恶督导组 2023关于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反馈问题的整改报告
2023-03-06
2023-03-12
升级功能架构适应全省、全国范围需求
此次福建代表团以全团名义建议升级泉州市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全国性“寻根”平台,对于项目工作人员而言是肯定,也是鼓励。
钟文玲表示,下一步,将启动项目二期前期调研工作,完善平台架构和功能设置,将平台提升为全省、全国性架构,扩大数据库建设范围和规模,适应全省、全国范围需求;按“公益+商业”思路进行市场化拓展、云服务拓展等,规划建设寻根文化园;计划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建设寻根体验馆,直观展示侨胞海外播迁史和项目规划及建设成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寻根体验馆建设计划于今年启动,建成后,游客不仅可以体验“一键寻根”功能,探寻家族历史,还可以生成属于自己的简易族谱,打印带回与亲人分享根脉故事。
攀龙李氏、梅岭张氏、岭头吕氏、桥头许氏、武城曾氏……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五楼的资料室里,分门别类摆放着从全市各地征集来的族谱。在资料室外的办公区,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对族谱进行扫描入库。
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一期)项目管理小组综合组副组长、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吴凯东表示,目前平台已经征集、扫描了100多个姓氏的族谱近9000册。这些族谱有的是征集来的,有的是群众捐赠的,其中不仅有泉州本地的族谱,也有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族谱。
在办公区的凳子上放着一箱泛黄的古式线装族谱,上面写着“南安诗山坊前黄氏族谱”。“这套民国版的族谱是我们刚刚征集来的,是著名侨领黄正泉先生家族的族谱,一共有24册,保存得很好,非常珍贵,扫描后我们会归还给族亲。”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馆员梁春光说,“从族谱看,诗山坊前黄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天顺年间。”
而位于市区刺桐路的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一期)项目建设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分别将扫描后的族谱信息录入电脑。“录入后,我们要对信息进行两次校对和一次抽校,确保族谱信息的准确,最终实现族谱数字化。”吴凯东说,“目前,项目已经完成40万页族谱的数字化,约占总量的25%。”
该项目是国内首创官方公益性寻根平台。泉州通过广泛考察调研,了解海外侨胞寻根需求及寻根服务、姓氏族谱信息化前沿成果,不断论证项目可行性,力求实现“一键寻根”。
一是科学规划项目。“寻根平台”建立较为完善的平台构架和设置,规划建设谱牒文献、姓氏宗祠、宗亲社团、重点侨村3D全景影像、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侨商侨智和归侨侨眷等方面海量信息数据库。
二是打造强大的搜索引擎。“寻根平台”项目是综合族谱、侨情、重点侨村信息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综合搜索平台,基于族谱、侨情、地名等基础寻根数据,打造高效的数据采集和质量分析系统,降低采集成本,提升搜索能力,实现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深入搜索和智能学习。
三是完善数字化作业流程。项目将扫描后的族谱、文献等档案资料进行科学切片,建立团队协作的数字化录入模式,并通过系统软件,打造科学、标准的数字化作业流程,为寻根检索赋能。目前已征集、扫描90多个姓氏族谱8000多册,数量居福建全省各收藏机构前列。
四是拓展延伸平台功能。“寻根平台”在为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等寻根对象提供寻根谒祖线上线下服务的同时,还将开发“公益+商业”模式,积极链接市场,同步规划寻根文化园,建设“世界华侨华人族谱馆(包括平台智库、文献修复中心等)”“寻根文化体验馆”“海丝国家华裔文化交流中心”,建成集姓氏文化、寻根谒祖、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海丝文化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吸引海外华侨华人寻根谒祖、考察旅游,拉动线下相关产业发展。
平台成效初显各界反响热烈
自“寻根平台”建设以来,已成功帮助马来西亚羽坛名将李宗伟、马来西亚虚拟现实技术专家庄以仁教授、加拿大华人参议员胡子修等50多位侨胞找到家乡的亲人。众多海外、港澳台地区社团前来参观谱牒文献书库和族谱扫描、录入等数字化流程,高度评价建设“寻根平台”的重要意义,纷纷表达了支持项目建设的意愿,截至目前,已累计捐赠资金达1670万元。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新的起点上,“寻根平台”将运用信息化技术优势,进一步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凝聚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巨大能量,为传播中华文化、华侨文化,凝心聚力同圆共享中国梦发挥积极作用。
去年4月,泉州市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并在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对外公开亮相。这在全国是一项创举。
平台建立以谱牒方志为核心,包括姓氏宗祠、宗亲社团、3D影像、海内外侨情等方面信息的数据库,可高效、快捷地为海外侨胞寻根谒祖提供服务。项目启动以来共征集、扫描100多个姓氏、8000多册族谱。拟完成的400个村12800个点位的影像采集,目前已完成42个村、131处标志性建筑的拍摄工作。项目正式亮相当天,就有一位侨胞通过系统“寻根”,并成功找到祖籍地。
“我从哪里来”,是每一个海外游子都会思考和拷问自己的终极问题。温州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李勇在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工作期间,曾参与“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建设的课题研究工作。
据李勇介绍,该项目是以石狮彭田村为试点村,摸索经验后,进而扩展到整个泉州。在其负责的《石狮彭田村族群源流暨谱牒文化调研》课题中,她系统梳理了该村自17世纪迄今400余年蔡氏族人海洋移民的历史,研究了他们的移民进程、流向和分布,以及参与家乡经济、教育、文化建设的贡献。当她看到一本本尘封族谱重新发挥价值,南洋华裔通过平台族谱的数字化建设,得以实现“一键寻根”,重新踏上祖籍国的土地,认祖归宗时,深受触动。
“‘寻根’工程的系统开展,不仅有利于学术研究,还将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建立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通的永久通道,增进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的情感认同、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李勇说。
据悉,自“寻根平台”项目启动以来成绩斐然、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已成功帮助马来西亚羽坛名将李宗伟、马来西亚虚拟现实技术专家庄以仁教授、加拿大华人参议员胡子修等50多位侨胞找到家乡的亲人。众多海外、港澳台地区社团前来参观谱牒文献书库和族谱扫描、录入等数字化流程,高度评价建设“寻根”平台的重要意义,纷纷表达了支持项目建设的意愿,截至目前,已累计捐赠资金达1670万元。
福建建设“寻根”工程水到渠成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里就诉说的乡土之情,是中华民族绕不开的文化宿命,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亦是如此。
“‘寻根’,对‘根’的重视,是人的基本情感需求,也是中华文化价值体系的特色,具体表现为对家族、祖先的崇敬和尊重。‘根’体现了最深层次的认同。”华侨大学讲座教授、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庄国土从另一个层面解读了“寻根”的意义:“鉴于海外华侨华人离开家乡的时间越长,家园意识在客观上会逐渐淡薄,强化‘根’的意识,既是海外侨胞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他认为,福建向海外移民历史早、势头强,自宋代以来,福建便引领了中国向海外移民的势头;闽籍侨胞人数众多,目前1580多万闽籍侨胞相当于福建人口总量近40%;闽籍侨胞的经济实力强,“根”的意识重。此外,福建有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与侨密切相关的高校,福建对华侨华人的研究,对海外华人的了解领先全国。
作为侨务大省,福建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凝聚侨心、发挥侨力,侨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惠侨便侨政策层出不穷、涉侨活动在八闽大地遍地开花:多年来持续打造闽侨青年精英海丝情、“和谐侨社”海外侨领研修班、海外闽籍华商“一带一路”研修班等品牌活动;20_年,华侨回国定居办理量位居全国首位;20_年,福州在全国率先开通海外110,实现零距离为侨解忧;华侨华人发展论坛将在闽举办……
“福建建设闽籍华侨华人‘寻根’工程有天然的优势,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有基础,有积极性。福建代表团向大会提交支持福建建设闽籍华侨华人‘寻根’工程的建议适得其所,适得其人。福建有经验、有水平建设好闽籍华侨华人‘寻根’工程。”庄国土对福建建设闽籍华侨华人“寻根”工程充满了信心。
(朱婷 李敏 邓金花)
去年项目亮相第四届中国数字峰会当天,就有一位侨胞通过系统寻根,成功找到祖籍地。据统计,目前已有50多位侨胞和港澳台同胞,通过谱牒数据资源找到了家乡的亲人。
除了族谱信息的数字化,平台还完成了侨情与港澳乡情普查工作,正组织数据录入,同时全面开展重点侨村和涉侨标志性建筑3D影像采集工作。“我们已经组织人员踩点了90个重点侨村,经摸排、筛选,采集了190多栋涉侨标志性建筑的3D影像。”
“今年我们计划完成400个重点侨村3200个涉侨标志性建筑的影像采集,让海内外乡亲通过线上平台可以‘一键’找到乡愁记忆,为下一步寻根谒祖、招商引资做好铺垫。”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一期)项目管理小组组长、泉州市侨联副主席钟文玲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