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5
关于2023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通用3篇)
2023-06-09
2023-03-05
2023扫黑除恶督导组 2023关于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反馈问题的整改报告
2023-03-06
2023-03-12
更新时间:2023-12-28 14:10:1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3-05
关于2023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通用3篇)
2023-06-09
2023-03-05
2023扫黑除恶督导组 2023关于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反馈问题的整改报告
2023-03-06
2023-03-12
一是强化思想理论武装。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坚持领导干部领学带学督学。二是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印发《韶关市气象部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施工作方案》,举办5期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10项清单,领导班子到基层党支部督导党史学习教育11次。开展全市气象部门党史知识竞赛,组织召开“学党史、谋发展、开新局”专题研讨会。三是把党史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3个基层党支部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1人获全国气象工作先进个人,1人在20_年省科普讲解大赛获一等奖,1人在全省气象科普讲解大赛中获第1名。
(二)全力以赴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
出色完成20_年年初的寒潮天气过程、5月19日到20日暴雨过程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有效降低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损失。发布气象卫星遥感热源点信息通报115期,帮助林火实现“打早、打小、打了”。实施地面火箭作业65次,发射火箭弹267枚,协调飞机增雨作业12架次,在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空气质量改善、消除冰雹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高质量推进恶劣天气交通应急处置试点工作
建立了浓雾、雨雪冰冻、强降雨三类恶劣天气的预警数值模型与浓雾AI智能图像识别模型和恶劣天气监测、预警、管控、发布、处置、反馈、评估等工作闭环,实现了高速公路恶劣天气监测智能化,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高速公路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模式和经验。
(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气象科普矩阵
新丰县和南雄市科普馆完成建设并开放,乳源科教体验中心完成主体建设,韶关市、翁源县气象天文科普馆分别获“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全市建成(在建)7个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广东省内拥有最多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地市。各科普馆累计开放约120 场,接待总人次约 万人次。
(五)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一是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建设有序推进,目前业务用房主体建设已完成主体验收工作。二是探索开展韶关气象卫星遥感综合应用试点市建设工作,已派出2名业务骨干到省局相关部门进行卫星遥感业务和生态气象业务专题进修,核增地方气象机构事业编制工作正在推进中。
二、20_年工作安排
(一)不断强化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坚持政治引领,一起谋划,确保党建与业务“一盘棋”。牢固树立气象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理念,坚持围绕国家需求和人民需要发展气象事业的战略思维,把气象工作放在事业发展的大局和韶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谋划,确保党建和业务融为一体、高度统一。
(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落实好韶关市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先行示范市和韶关气象十四五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统筹做好全年防汛抗旱、重大活动保障等气象服务工作。
(三)探索开展气象卫星遥感综合应用试点市建设工作。开展面向农业、林业、环境、水利等行业的遥感监测评估业务,加强对南岭地区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生态灾害等生态因子的气象监测评估、预报预警和决策咨询等服务,建立粤北遥感生态业务体系,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为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提供气象支撑。
2.做好常态化人影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甬政办发〔20_〕8号)文件,制定《余姚市20_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周年方案》,完成年度任务,定期开展人影安全检查,做好相关记录;完成人影点标准化建设的验收,人影火箭业站点安全等级均达到I级。人影作业和人影装备采购储运使用规范、作业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率均达标。为缓解我市7~8月出现的异常高温干旱天气,增加水库蓄水和降低森林火险气象风险等级,共10余次赴梨洲街道上王岗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共计发射火箭弹12枚,烟炉作业5轮次(燃烧烟条22根)。
4.进一步深化部门联动合作。加强与应急管理、水利、资规等部门的联合会商,共同做好小流域洪水、地质灾害、春耕春播和交通安全的预报预警工作,一年来与资规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6次,与水利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9次;同时,与余姚市森林防灭火办联合会商10余次,并每周制作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测专题服务材料,为市森防办开展火险预警防御提供依据,累计发布决策内参42期;与市农业农村局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加强部门合作,做好粮食安全、特色水果、作物病虫害等气象服务工作。每周向市生态办传送大气环境扩散条件评估与预报服务专题服务材料,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气象支持,累计制作专题材料40期。
5.继续强化履行防雷和升放气球领域社会监管职责,持续推动气象法治建设。一是规范气象行政审批。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和审批时限,规范开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单位资质认定和活动审批等行政审批行为,落实政府委托购买防雷审批中介服务。二是推进防雷安全重点单位“三个一”管理。开展防雷安全重点单位专项检查和石化行业领域防雷安全隐患专项治理行动,截至10月底,防雷数字化档案建设100%、防雷安全风险码平台推广应用100%,共计开展系留气球升放单位安全检查1次,联合综合执法局开展气球升放活动专项检查1次,易燃易爆场所检查110家次,其中联合应急管理局联合检查3次,联合经济与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联合检查12次,共计开具防雷隐患整改通知书7份,完成整改7家。三是根据“大综合一体化”改革要求,及时划转气象处罚事项,主动对接综合执法部门,签订行政处罚事项划转协定书,落实31项处罚事项的相关资料共享,建立联合巡查、检查等协作配合机制。四是开展气象法治建设与宣传,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地生效,行政许可案卷评查优秀;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监管,提升企业雷电防御知识宣传和日常风险防控能力。五是开展雷电灾害调查和鉴定工作。定期上报雷电灾害情况、发布年度雷电公报;主动联系雷击受灾户开展灾情调查,尤其针对农村防雷提供上门指导服务,科普雷电知识,今年已开展3轮次雷灾调查活动,涉及十余户村民。
为贯彻落实^v^^v^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责任意识,围绕“敢想会干为人民”,我局专门召开了中层以上干部工作务虚会,科学谋划20_年工作。
2.探索建立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创建之路,以“县级气象台”业务标准建设镇街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中心(镇街气象台),提升镇街有效防灾、主动减灾的意识和能力,解决人手不足问题的同时有效实现基层气象防御轻量化运行。在坦洲试点成效的带动下,目前包括东凤镇、翠亨新区、大涌镇、三乡镇、黄圃镇、港口镇、神湾镇等多个镇区都主动提出建设需求,正在积极沟通开展示范镇创建工作。
3.夯实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解决地市一级气象部门能力有限,缺乏科研技术实力支撑难题,积极推进中山气象研究与应用创新中心建设,得到市政府批复同意建立,并由市财政予以515万的开办经费支持。同时通过提前布局创新中心已落实的20_年实施项目包括承接各镇区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建设的服务项目等6个项目,为创新中心的可持续运营奠定基础。
4.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可持续稳定的地方财政投入保障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符合气象工作特点的支持机制。20_年,共安排我局及下属单位的市财政预算资金达6082万元,确保了《中山市“十四五”规划》《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部分)气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_—20_年)》等气象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
发挥“民生气象风雨相伴”党建品牌效应,坚守“三农”初心,围绕乡村振兴,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瞄定需求,精准发力,注重研学服务共促,部门联合共享,以气象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助力吴中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东山镇吴巷村、金庭镇农村农作局、金满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党组织开展支部共建,统筹党建资源,凝聚党建合力,做深做细为农服务。今年我局的党建品牌被江苏省气象局党组命名为“江苏省气象部门优秀党建品牌”。
六、20_年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围绕《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要求和“十四五”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具体的重点工作为:
20_年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v^精神,持续贯彻落实^v^^v^重要指示精神,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持续强化《纲要》落地实施,深入开展“质量提升年”行动,坚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精准高效服务保障“五大任务”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v^精神,用工作实效拥护“两个确立”、体现“两个维护”
一是持续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按照^v^部署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发挥党组示范带动作用,明确学习重点,开展专题研讨,推进学习成果转化为具体政策举措。各级气象部门要统筹事业发展和服务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各项工作,胸怀全局、抓实重点、突出特色,推动党的^v^精神在全区气象部门创造性贯彻落实。二是巩固深化《纲要》落实成果。细化落实《纲要》目标任务分工方案,建立各单位定期报告制度,实施挂图督战。强化三级协同联动,以工程立项、区部合作、局市合作、评估评价、试点先行、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等为抓手持续发力,确保《纲要》落实取得更大成效。推动“质量提升年”行动向纵深开展。三是强化“两项举措、两个抓手”。以持续推进高分卫星应用体系建设和加强影响预报服务为举措,着力提升基层气象现代化水平和业务服务能力;以深化气候服务和民航气象服务为抓手,全面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质效。四是加快推动“十四五”重大工程落地实施。以项目带动发展,实施好综合气象观测、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等中国气象局在我区落地项目。加强与各级发改部门沟通,推动“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立项实施。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加大争取各级财政对气象工作支持力度。
(二)完善无缝隙智能预报业务,构建新型预报业务体制机制
一是发挥精准预报龙头作用。建立健全气象业务“主动、互动、联动”工作机制。构建集约高效、扁平协同的预报业务流程,推动暴雨预警信号调整和属地化发布。二是强化精准预报能力建设。完善全要素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提升大城市精准预报能力,推进常规要素预报向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延伸。提升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和分流域、分类型、分灾种的精准预报能力。推进次季节预测、流域面雨量预测等气候业务能力建设,打造集约高效的综合气候业务一体化平台。三是强化短临监测预警业务。深入发展智能预报技术,推进雷达、风云卫星资料应用。积极参与数值预报统筹研发,加强模式产品解释应用,提升本地数值模式性能。四是加强预报业务科学管理。完善全要素、全流程、精细化检验评估业务,强化预报与检验评估的互反馈。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引导和激励预报员转型创新。常态化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复盘总结,做好全区预报竞赛工作。
(三)提升精密监测能力,加快建设综合立体智能协同的观测系统
(四)推进气象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升基础支撑和数据服务能力
(五)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一是全力以赴做好防灾减灾救灾气象服务。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深化面向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和决策服务。推进普查成果多领域深层次应用,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影响预估服务。二是推进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建设。推动盟市、旗县政府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强化重大气象灾害递进式监测预警,开展精细到乡镇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部门应急联动、停工停课等制度。三是加强预警信息靶向发布能力。持续推动应急广播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做强“应急广播+微信企业号”传播模式,提升面向偏远农村牧区的预警信息覆盖率。四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落实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规划,强化气象灾害避险科普工作。
(六)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气象服务保障成效
一是夯实气象为农牧服务基础。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完善与农牧部门会商研判机制,做好分作物、分区域、分灾种、分时段的精细化农牧业气象服务。推广应用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服务技术。开展大宗作物、特色作物分品种的精细化区划。发挥气象科技优势,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各项工作。二是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以城市内涝为重点,推进呼和浩特、包头、赤峰大城市气象服务,带动全区城市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加强与能源部门合作,做好能源生产、运输、调度等环节能源保供气象保障。继续做好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大力发展公众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气象服务,推进气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深入开展“气象+”赋能行动。推进气象服务融入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牧、交通、文旅等部门决策部署和行业发展,提升服务深度和广度。加强信息共享和联防联动,强化国家能源集团、华电集团等央企和内蒙古电力公司、蒙能等区直骨干国企气象保障服务。四是做好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组织做好航天发射回收、体育赛事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水平
一是不断提升气候应用服务能力。建立气候资源普查、区划、监测和信息统一发布制度,探索打造清洁能源预报服务基地。二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等影响评估,强化农业等行业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研究,完善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气候资源影响评价技术。三是加强“双碳”气象服务。建设二氧化碳通量监测标准数据集,加强碳源碳汇监测评估,指导盟市局积极参与地方“双碳”工作部署。四是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气象监测评估服务。聚焦干旱、沙尘暴、火灾、洪涝、雪灾等气象及衍生次生灾害,开展卫星遥感精细化定量监测评估。加强内蒙古黄河流域、“一湖两海”和察汗淖尔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服务。强化荒漠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气象服务。五是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加强与生态环境部门共建共享,做好呼包鄂、乌海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和大气自净能力监测评估服务。
(八)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建设,发挥趋利避害服务保障效益
1.加强业务规范的执行,预测报质量稳步提高。落实每周一次国家站巡检制度,风塔维护人员持证上岗,进一步完善国家站、风廓线雷达、大气成分及67个区域站等在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信息化平台(天元)的信息,定期维护微雨雷达、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酸雨等设备;完成了国家站探测环境评估工作,探测环境保护良好。1月1日至10月15日地面测报业务错情率0%,业务报表经审核无错。国家级自动站正点资料传输及时率,稳定运行率,观测数据业务可用性,小时数据传输及时率区域站,大气成分,臭氧,负氧离子,农田小气候站,传输及时率均达标;风廓线雷达、闪电定位仪等设备可用性达标。会商系统运行正常,对外服务信息系统完成等保定级备案工作。预警信号精细化到乡镇,占比达100%,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时间提前量295分钟、大风预警信号准确率,时间提前量2349分钟;重大灾害性天气无漏报,较好地完成了省、市局对预测报工作的考核要求。
20_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v^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孙绍骋书记专题听取工作汇报,王莉霞主席实地调研指导工作。在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气象干部职工共克时艰,锐意进取,克服了严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各项业务服务管理工作稳定运行,得到庄国泰局长批示肯定。
一年来,我们着力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纲要》取得良好开局。各级气象部门紧紧抓住贯彻落实《纲要》的窗口期、机遇期,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会议精神,李秉荣副主席主持召开全区贯彻落实会议。自治区和各盟市政府通过召开会议、印发贯彻意见或方案等方式推进《纲要》落实。将《纲要》落实与“质量提升年”行动结合起来,与高质量气象现代化试点建设结合起来,纳入综合考评任务,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强化多方协同,持续深化局市、部门、局企、局校、军地合作,形成贯彻落实合力。1项工作获评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特别优秀成果。
一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区气象事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三级事业单位机构整合重组、职能优化调整工作全面完成,整体工作平稳有序。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首创“三时段、三地域、三要求”工作模式。新型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双周调度,月总结”和适时信息反馈机制,加强“云+端”技术能力建设。深化雷达气象业务改革,标准格式雷达产品正式运行,定期检验评估机制初步建立。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制定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推广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探索推进省级科研所改革,积极打造全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科技体制改革激发活力,四项科研业务能力提升方案印发实施,1个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6个项目获评省部级科研项目,地方科研经费投入创历史新高,19人入选中国气象局东北冷涡专项攻关团队,9人获评正高级职称,3人入选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1人入选自治区“ 新世纪321人才工程 ”。
一年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自治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通辽市极端天气应对条例》作为全国首部应对极端天气的地方立法正式施行。高质量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普查数据纳入基层防灾减灾平台,普查成果在多领域实现应用,作为典型省份2次在全国专项工作会上交流发言。与应急、水利合作开展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联合多部门进一步规范暴雨、山洪、城市内涝等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流程,完善重大气象灾害“叫应”服务机制,成功应对全区5次较强区域性暴雨过程,干旱、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服务获得肯定。
一年来,我们深入推进“四个助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平台投入运行,生态气象服务示范建设全国试点任务圆满完成。气候可行性论证成效显著,全区110个园区(区块)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全面完成,论证成果在970个建设项目中得到应用。能源保供气象服务不断深化,与自治区能源局建立沟通合作机制,有效降低高影响天气对能源保供造成的不利影响。强化交通安全气象保障服务,与公安交管局、交通厅联合提升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服务能力。农牧业气象服务效益显著,成立保秋粮气象服务工作专班和农业气象服务专家组,精细气象服务助力全区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成立全国首个县级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示范推广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服务技术,项目在自治区和东北主要产粮区推广应用,得到庄国泰局长充分肯定。生态气候品牌创建取得新进展,额济纳胡杨林入选全国首批15个“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兴安盟获评“全域避暑旅游目的地”,敖汉旗通过“中国天然氧吧”认证。大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建设,预警信息发布综合人口覆盖率达。花粉浓度气象指数预报产品获李秉荣副主席批示2次。
在做好以上六项重点工作的同时,我们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立体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建设、人工影响天气、重大服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正式实体化运行,人员划转、编制批复、经费保障等全部到位。全区新增增雨飞机1架、无人机1架。积极争取华北区域人影工程建设任务,自治区财政出具《国家高性能增雨飞机运维保障经费承诺意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显著,全区增雨作业影响区面积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21亿吨,防雹保护区面积万平方公里,防雹效益亿元。
重大活动保障赢得赞誉。选派6名业务骨干参与北京冬奥会现场气象服务,全力做好空气质量保障任务,1个“优秀集体”、6名“优秀个人”获中国气象局表彰。选派专家进驻东风航天城,强化军地联合会商,守护神舟十三、十四号飞船“安全回家”。
财政支持保障和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克服经费压减和严重疫情影响,全年各项经费收入稳步增长,年度总收入、中央财政投资、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科技服务收入均创历年新高。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示范、补短板、基层台站建设等项目有序推进。赤峰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中心投入应用。兴安盟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业务用房完成封顶。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基地主体工程建设完成。
统筹疫情防控与业务服务发展有力有序。面对全区波及范围最广、涉及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严峻疫情,区局党组坚决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第一时间启动特别工作状态,做实“三分三备”,动态调整防控举措,强化对下工作指导。全区各级管理和一线业务服务人员冲锋在前、不畏艰险、敢于担当,保障了疫情期间全区业务服务管理工作稳定运行,专项工作得到中国局领导高度肯定。
综合管理工作取得实效。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人事档案、职称管理、工资审批等系统上线运行。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再获佳绩,自治区本级和所有盟市气象局全部被评为节约型机关。中央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上线运行。财务审计工作扎实推进。气象标委会被自治区市场^v^评为A类标委会。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应急值守、科普宣传、机要保密、后勤管理等工作成效明显。老干部两项待遇得到落实。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以^v^同志为核心的^v^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v^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v^^v^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v^总理多次对气象工作作出批示。各级党委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过去的五年,是全区气象部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深入、党建与业务更加融合、党建促发展成效更加凸显的五年;是服务新发展格局更加融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高效、气象事业发展更加优质的五年;是气象现代化水平更高、创新驱动发展更加协调、“气象+”格局融合更加紧密的五年;是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落实更加有力、科技服务转型发展更具成效、支撑保障事业发展更加强劲的五年;是科学治理更加完善、各项改革更加深化、事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的五年。五年来,全区气象部门广大干部职工谋发展、敢担当、善作为,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做出了积极贡献。
突出政治引领,聚思想凝共识。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全面落实^v^^v^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v^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团结带领全区干部职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代表,党建工作走在区直机关前列,工作经验在区直机关作典型交流。
突出系统思维,谋长远谱新篇。坚持系统观念和统筹谋划,先后提出了“三个突出”“三个坚持、三个强化”“四个助力”等发展思路,为全区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自治区政府印发出台《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与发改委联合印发全区气象“十四五”发展规划,全面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明确了未来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通过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有力保障了全区气象事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突出主动融入,保安全促发展。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坚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生态气象、卫星遥感、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信息化等品牌业务跻身全国先进行列,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保障有力,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赢得赞誉,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提质增效,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回收、自治区成立70周年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任务,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突出支撑保障,抓项目保民生。立足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定位,发挥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优势,中央和地方对气象工作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投入逐年增加,为“保民生、保运行、保重点”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树立项目带动发展理念,山洪、雷达、补短板、气象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大数据平台、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平台等一批中央和地方重点项目推进实施,有力支撑了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按照“巩固传统服务、发展优势服务、开拓新型服务”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气象科技服务转型升级,气候可行性论证、新能源气象服务、高分数据应用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服务保障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突出科学治理,强基础优环境。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先导性作用,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新型业务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各项改革举措扎实推进,制约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破除。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培养了一大批业务尖兵和技术骨干。创新工作持续发力,连续获评全国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奖,营造了谋创新、促发展、提能力的良好氛围。气象法治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数量居全国前列,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方案,把贯彻落实最_中央精神、__视察江西重要讲话和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上级部署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制定“五级五清单”,将工作清单量化,每月上报完成进度,保证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努力推动彭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建和基础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开展。
坚持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推进党建和基础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开展,以党建引领业务、财务、纪检、安全、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一样都不落下,进一步深化活用“党建+”模式,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岗位上争先创优。
(一)做好本职工作,提升基础业务质量,确保气象服务工作优质高效。
20_年以来,我局立足岗位实际,致力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监测预警的水平和质量,认真做好“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服务工作,积极、主动为各级政府、联动单位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气象信息,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快捷、全方位的公众气象信息,多次得到县领导在大会上表扬和肯定。到目前为止,共发布制作各服务材料110余期,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60余次,服务人次近60万次。对已出现的雾霾、雷电、雷雨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均提前准确发布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调查上报灾情。
1、基础业务工作保持稳定。
在20_年以来,我局持续开展的“每周一练,每月一考”的综合业务岗位练兵,努力提高业务人员业务水平。优化业务流程,健全管理机制,提升支撑能力。当前我局测报业务运行稳定,无重大差错和责任事故发生,资料上传及时、准确,报文数据传输及时,自动站数据上传及时率达99%以上,各项业务考核指标全面达标。
2、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优质高效。
3、主动出击,人工增雨抗旱魔。
自7月以来,我县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七成以上。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41天,较常年同期偏多天;国家站出现日最高气温≥40℃的高温天气日数2天,分别出现在8月18日、8月22日,日最高气温均为℃。省气候中心MCI气象干旱监测显示,我县已达特旱气象等级,属于1961年以来历史之最。森林火险等级达到最高级别五级,且持续居高不下。部分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陆续出现困难。彭泽县气象局主动作为,自7月旱象抬头以来,派出人影小分队近40次,出动人员近150人次,抓住有利天气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8次,发射火箭弹64枚,作业后雨量明显增大,累计雨量达到约30毫米,一定程度缓解了旱情和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利于生态保护和农作物生长。
4、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工作。
利用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等,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增强了群众、学生、农民的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5、召开气象信息员培训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当前开展2次气象信息员培训。一是在5月25日联合应急局开展信息员培训;二是在6月18日彭泽县气象局联合县水利局、应急局,举办全县气象信息员、协理员、水利员培训班。两次培训共计100余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员、协理员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规范气象信息员管理,使信息员、协理员们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掌握了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有更形象的了解。
(二)积极对接,发挥气象作用,助力地方发展。
彭泽县气象局是一个主要服务作用于地方的部门,同时实行双重财务体制。作为扎根在地方的驻县单位,彭泽县气象局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与地方衔接,助力做好各项地方事务,发挥气象部门应有作用。
1、积极开展安全督查工作,将防雷安全监管责任落到实处,共同撑起安全屏障。一是积极促进分管县领导与县教育局、应急管理局等11个部门签订《行业防雷安全责任书》,要求各成员单位及有关管理部门切实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加强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的监管,确保防雷重点单位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全覆盖。二是通过每季度气象部门组织的片区执法检查、联合彭泽县港航管理分局检查等方式,积极对危化企业、易燃易爆、人员密集场所等开展全覆盖安全大检查,将防雷、防静电安全方面进行了宣贯和检测检查。当前对55家企业进行了行政执法检查,对不合格单位、企业进行通告,责令其整改到位,督促企业加大主体责任的落实。
2、加强基建管理工作,确保气象站建设稳妥开展。气象站新建业务用房6月18日完成验收,预估11月完成竣工决算,年底前入固定资产。
3、打造彭泽矶山化工园区气象服务新模式,发挥气象优势优化营商环境。已完成,并继续坚持。一是加密布设监测设备。在矶山工业园区新建设一套降水、温度、风向、风速四要素区域气象监测站,实现24小时不间断采集矶山园区气象要素,为园区暴雨、大风、高温、冰冻等气象灾害及衍生的防汛、地灾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精准的气象数据,进一步提高园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二是提高气象预警覆盖率。通过对接和谋划,拟计划在园区布设1套气象应急预警电子显示屏,3套气象大喇叭,气象预警100%覆盖全园区。三是扩大气象短信服务对象范围。将园区所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领导、安环部负责人纳入县气象预报预警手机短信重点服务对象。四是制作发布专业气象服务材料。针对矶山工业园区特殊性,早部署、早预报、早发布,对台风、暴雨、大风、雷电、高温、防汛、地灾等风险较高灾种及时精准制作发布专业气象服务材料,提高园区应对能力。五是积极应用新媒体发布气象信息。建立化工园区气象服务管理微信工作群,将园区各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纳入其中,定时或不定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及气象相关法律法规、上级文件精神等。
(三)积极推动政府发文,从政策上保证气象工作运行
8月推动出台《彭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彭泽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
三、工作中不足。
(一)资金不足。县财政拨付的人员经费仅在编在职人员有约2000元/人/月的地方津补贴,在职和退休老干部的绩效、季节性用工、维持性经费等缺口大。
(二)人员紧缺。目前在职在编人员6名,人少事多、身兼数职、工作压力大,单位缺人运转困难等问题突出严重,人员均是超负荷运转。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局将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气象局党组工作部署,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持续压实“两个责任”,履职尽责,推进党建与基础业务建设深度融合,党建+业务工作开展。
2、加强软实力提升,打造特色气象现代化。加强防雷安全监管力度;持续全面推动“631”灾害性天气预警应急叫应机制;推动市气象局和彭泽县人民政府签订新一轮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
3、加强硬实力建设,体现气象新面貌。推动气象站新建业务用房工程后续工作。推动“十四五”规划项目建设逐步落地:一是争取地方资金新建+升级改造共计8个区域气象站;二是将气象站升级打造成为“党建+气象+本地特色”气象公园;三是积极将气象信息融入地方视播一体应急大喇叭预警系统,进一步畅通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渠道。
2.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成效显著。在多次灾害性天气过程气象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气象“吹哨人”的作用,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认可。“”强降水来临之前,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专程到中山市气象局视察,与广东省气象局局长庄旭东进行视频连线。随后,郭文海书记现场听取了工作汇报并给予充分肯定。庄旭东局长在中山市气象局报请的工作报告中批示“中山市局面对入汛以来最强特大暴雨,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服务效果好。”在市三防调度会上,中山市副市长叶红光表示“气象部门此次预报预警服务及时准确,发挥了很好的专业作用”。
3.强化局校合作,推进科研能力有突破。20_年,立项市级课题10项;申请省气象局课题5项;完成科研成果登记1个;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环珠江口城市群“海陆风型”臭氧污染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等3项课题。年内,发表科研论文9篇,其中SCI发表1篇,核心期刊1篇。科研成果转化卓有成效,创新实施引育工程,开展柔性引才工作,从中山大学引进台风预报、城市内涝等多个科研团队,组建中山气象研究与应用创新中心科研队伍,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
1.进一步加强气象决策服务。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对气象决策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提前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提高高影响天气快速服务的智能化支撑服务水平,提升灾害性天气特别是易造成山洪地质灾害的强降水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努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预警的时效性。同时要继续做好地质灾害等级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和全市性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假日气象保障服务等工作。
2.进一步提高公众预报服务水平。开发具有针对性的预报服务产品,加强和完善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服务载体,拓宽服务领域和覆盖面。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为广大市民生产、生活和安全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
3.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水平。继续在梁弄镇横坎头村 “余姚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和余姚正大开展“点对点”精准化为农服务,加强特色水果气候品质研究投入,深入开展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全力提升我市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4.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开展以水库蓄水、农业抗旱、森林防火和生态环境改善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在上级气象部门指导下,积极实施人工烟炉增雨试验。
(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突出
今年我市春秋季降雨严重偏少,尤其是7月中旬以来,降雨严重偏少,出现了严重旱情,我局全力抢抓每次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紧密联系了农业农村、水利、应急等部门,及时掌握农情进度、水情和森林火险趋势,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抓住每一个有利时机,全力开展人工增雨等气象服务。年内共实施人工增雨作业17次,发射增雨火箭弹34枚,为保障农业用水、增加水库蓄水、降低森林火险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完成桂平气象站业务用房项目建设
桂平气象站业务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350万)从4月开始开工建设,经历了5、6月的多次强降雨天气,7、8月高温天气,工程建设一度缓慢,但是桂平市气象局全体干部职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后期积极组织协调和督促施工方严格质量、加快进度,目前已基本完成建设,预计十二月初进行验收,明年年初投入业务使用。业务用房的投入使用,将全面升级改善桂平市气象局台站面貌,提升现代化气象业务能力和水平。
(三)切实做好乡村振兴工作
继续优选帮扶干部,选派骨干陈健武同志驻村。全体职工认真落实帮扶责任,在做好群众工作、落实惠民政策、拓宽致富门路、为民办实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出谋划策,为河口村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全年共为38户帮扶户申请“以奖代补”,奖补金额约万元;帮助17名学生申请雨露计划万元; 7户脱贫户申请小额信贷35万元;88人区外务工交通补贴万元;12人就近务工补贴万元。同时局领导郑巧、李晓明积极参与“万名干部回故乡 带领群众建家乡”活动,按要求开展乡村振兴指导工作。
(四)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深入学习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和^v^^v^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专项整治监督检查整改,完善了公务接待和公车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一月一专题”党风廉政教育,大力推进清廉桂平气象建设,配合上级气象部门做好纪检体制改革工作,确保改革工作在桂平市气象局落地见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按要求规范开展“三会一课”。着力“四风”建设,不断提升干部作风。不断加强党支部队伍建设,年内接收入党申请人一名,讨接收预备党员一名。继续巩固拓展模范机关和“福浔州▪幸福气象”党建示范品牌。
(五)安全生产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认真学习新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年内多次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活动,做好党的^v^安全生产和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年内无安全事故。强化社会管理,开展了防雷安全专项检查和城区公共场所防雷安全检测,提高雷电灾害防御能力。认真做好行政许可工作,全年开展了11个新建易燃易爆危化工程的行政许可服务,服务对象满意度达100%,营造良好。
(六)大力开展气象宣传工作
按照上级关于将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作为常态化工作要求,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气象科普活动。20_年以来,联合防汛办、应急局等部门共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3次,发放气象灾害防御指南等科普资料1500多份,惠民5万余人;通过气象大喇叭播放科普气象知识30余次,增强了群众自身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1.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做足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一是做好春耕春播气象服务,制作《春耕春播天气专报》、春播天气短信发送给农业大户、协理员,通过微信公共号、微博发布或转发春耕春播天气关注重点、农事提醒。二是提供茶叶采摘气象服务,农气服务团队多次赴茶叶大户调研服务需求,并根据茶农实际需求,制作精细化霜冻指数预报,及时做好强天气发生后的灾情调研工作。三是提供樱桃生育期服务,继续将余姚果乡园生态农场作为服务示范基地,开展保姆式精细服务。根据近年的观测经验,形成业务化流程,制作樱桃观测业务手册。另外今年还通过“中国天气”“浙江天气”等微博加大梁弄樱桃宣传,进一步提升了梁弄樱桃品牌的受众面。累计发布农事天气短信35条,樱桃专题服务材料6期。不定期与果乡园基地农户交流服务20余次。四是开展杨梅生育期为农服务,一方面组织农气人员定期实地调研,分析气象条件对杨梅产量、品质的影响,另一方面深化杨梅专题气象服务产品,先后发布杨梅花期预报、成熟采摘预报、杨梅采摘气象指数产品;共制作专题服务产品5期,杨梅采摘气象指数产品15期,农事提醒和建议短信17次。五是做好正大余姚小麦收割期气象服务,联合慈溪市气象局开展正大集团小麦收割气象服务工作,联合发布《小麦采收期专题气象服务》材料7期,并根据天气情况,通过微信群做好短临天气服务工作。今年建成我市首个稻田农业气象观测站,能够精密监测区域气象变化,为园区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收割提供精细的气象数据,有利于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农业生产安全高效。
3.以气象科普服务团队为依托,创新气象科普服务形式。一是推出“余姚气象”微信视频号,联合共青团余姚市委、余姚市科学技术协会、余姚市妇女联合会等部门举办余姚市“气象小主播”征集活动,以“气象小主播”为依托,推出《四明节气说》、《风云周末》系列科普视频,激发学生对气象知识的学习兴趣。截至10月15日,累计推出视频32个,阅读量8万余人次,点赞量4千余人次。二是开展常态化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将深奥的气象科学变成看得见、学得会、用得着的气象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气象灾害的认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科学防御能力;团队有余姚市科普专家讲师团成员3人,今年共计在余姚市实验学校、鹿亭乡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5次气象科普讲座,科普受众群体700余人,发放气象科普书籍2000余册。三是开展气象科普“四进”活动,“进机关”为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等作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讲座,“进企业”切实抓实抓好辖区内防雷安全重点单位防雷减灾科普工作,“进社区”在5·12防灾减灾日、6·16安全生产活动日、全国科普日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等咨询活动,“进农村”以民法典为宣传重点助推乡村振兴。四是推进余姚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以梁弄镇横坎头村“初新营地”为依托,打造农业气象主题科普点,助力获评“余姚市科普示范企业”。
1.突出政治建设,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统筹推动局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与余姚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保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举措和成效,局党组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贯彻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最新讲话精神作为党组会第一议题、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第一课题”、主题党日和周二夜学“第一主题”,常学常新、笃信笃行,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党组成员按照余姚市委市政府要求全部签订《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3.加强宣传教育和作风建设。利用警示教育、远程学习、宣传展板、红色观影等方式,组织开展气象部门第35个职业道德教育月和第21个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每位党组成员对全体党员干部宣讲主题党课。落实我局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针对酒驾、“四风问题”等开展专题警示教育,日常工作中保持对党员的监督检查。提醒干部职工筑牢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组织开展内部正风肃纪检查活动。完成重大建设项目——“地面泛在感知集成观测系统升级项目”集体约谈。
4.强化党建宣传和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宣传窗、宣传长廊、党员活动室、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持续开展好党建宣传、廉政文化和气象文化等亮显工程。坚持精神文明和气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继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加强对团员青年和妇女工作的组织指导,形成共青团和妇女工作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今年1人入选宁波市巾帼建功标兵,成功创建余姚市级青年文明号。目前正在创建余姚市“巾帼文明岗”和“工人先锋号”,年底验收。
围绕提升预警能力、补监测盲区,加密监测设备来建设新型自动气象站、交通气象自动站、城市内涝自动监测预警设备以及配合苏州市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做好吴中地区的相关配套建设。
2.持之以恒,全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加强气象与应急、水务、旅游、农业等部门需求衔接,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行业化、个性化。继续加强与水务局联系,推进城市内涝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3.立足本职,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继续完善为农服务试验基地建设,继续做好农产品气象指数保险,深化“吴果果”品牌建设,提升全民防灾意识。以服务“一号任务”太湖生态岛建设为导向,加强对水体和湿地生态环境气象评估,全力做好“太湖时令水果采摘季”的气象保障服务。
4.围绕安全,提高社会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持续开展防雷和升放气球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化易燃易爆等场所防雷安全监督检查,加大防雷安全领域行政处罚力度,全面提高防雷安全监管水平。
5.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设。以党建为统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重点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意识形态教育。常态长效开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突出党建业务融合和党建品牌效应。
20_年11月11日
一是推进农业政策性气象指数保险,逐步完善气象灾害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广泛宣传、多方协调、优化流程、拓展方案,打造品牌等多种手段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开展“直通式”服务,全年为400余家新型农业主体、农户及保险公司等服务单位提供气象决策及预警预报信息、实时气象监测数据;主动对接服务全市60家农业龙头企业, 提供点对点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及气象安全隐患排查服务;三是积极挖掘生态气候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如《神湾禾虫-中国气候生态优品》《神湾菠萝-岭南生态气候优品》《中山脆肉鲩-岭南生态气候优品》等等;四是服务创一流营商环境,开展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完成古镇镇灯都产业新城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五是筑牢防雷安全生产防线,将 340个重要场所纳入监管,推进实施防雷安全清单式管理,印发《中山市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名录》《中山市防雷安全重点单位防雷安全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监管的重点范围和对象,推进实施防雷安全工作清单式管理,夯实重点单位防雷安全责任体系;六是服务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全省率先实现重点单位气象监测防控综合服务全覆盖,为全市44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防控综合服务;七是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完成基本气象数据整理、8大灾种数据的审核、复核及汇交均工作,目前普查成果在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区域评估、防灾减灾示范镇建设方面都得到有效应用;八是将气象科普有机融入气象为民服务中,持续性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科技下乡等“六进四送”线上线下科普活动,覆盖了19个企业,24个镇街,300多所学校,科普送达人群超100万人次。
二、20_年工作计划
^v^^v^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20_年中山市气象局将持续围绕一流的作风、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开展气象工作,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一)深入学习党的^v^精神,围绕三个创新营造一流的作风
深入开展党的^v^精神学习,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以党建创新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突破,以文化创新为纽带,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担当作为、清正廉洁、团结友爱,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
(二)科学谋划发展,围绕“监测精密”打造一流的装备
1、加快推进“中山市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信息发布中心”建设,目前一期天文台、天象厅已作为20_年十项民生实事完成建设,对外开放工作全部就绪。二期主体工程建设也已完成并移交。20_年将加快推进气象科学馆布展和业务区的建设,力争打造一个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信息发布中心。
2、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中山)大气成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气象观测、科研和应用能力,强化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基础支撑作用,将持续开展中山市空气质量分析(气象条件)决策报告工作,并继续完善与市生态环境局重污染天气会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三)重视业务科研,围绕“预报精准”练就一流的技术
1、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环境气象、天气气候、雷电预警、生态遥感和智慧气象服务等5个科研创新团队作用,目前已立项市级课题10项;申请省气象局课题5项;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环珠江口城市群“海陆风型”臭氧污染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等3项课题。20_年,我们将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业务上的关键技术问题,引领气象业务科技良性发展。
2、稳妥有序推进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职责,以全面正确履职的要求深化气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气象现代化的气象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气象行政管理职能。 目前基本完成下属事业单位改革,明年将推进内设机构改革。
(三)积极推进桂平市气象高质量发展。今年5月,^v^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_-2035年)》,《纲要》围绕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_-2035年)实施意见》。10月,贵港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贵港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_-2035年)。国家、自治区、贵港市都明确了今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我局将着力推进各项目标任务在桂平市落地见效,加快推进桂平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桂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桂平市气象局
20_年12月31日
(一)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及时、主动、到位
全力以赴做好决策气象服务。坚持把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放在首位,强化值班值守,加强部门应急联动,认真落实叫应机制,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
20_年,我局共启动7次应急响应和9次重大气象信息报告党政负责人程序,制作发布气象服务材料204期,发布预警信号209次,发送服务短信382条。尤其5月下旬至7月上旬,桂平市遭遇多次强降雨过程,我局不断强化强降雨三小时精细化服务,及时发布气象监测预警信息,主动叫应地方领导,在“防大汛 抢大险 抗大灾”方面展现了责任与担当。及时、主动、精细、到位的服务工作得到自治区气象局、贵港市气象局、桂平市领导和各部门各乡镇多次肯定。
(二)完成桂平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和发布
完成了桂平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发布,填补来了桂平市城区暴雨强度公式的空白。暴雨强度公式的发布,将为桂平市城区的排水和防洪设计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城市雨水排水规划设计和提高防灾减灾、防洪排涝能力,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强化设备保障,充分发挥气象大喇叭宣传主阵地。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持续做好区域自动气象站和气象预警大喇叭维护工作,区域自动气象站及时率达99%以上,大喇叭在线率达到。每日通过气象大喇叭播放疫情防控、新冠疫苗接种、防一氧化碳中毒、防溺水、防诈骗、森林防火、消防、医疗保险参保、养老保险参保、征兵、满意度等宣传2000余次,充分发挥气象大喇叭的社会效益,牢牢守住正能量宣传主阵地,为建设和谐稳定的桂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