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0
【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03-18
2023-01-16
2023-03-16
更新时间:2023-06-30 18:55:0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3-20
【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03-18
2023-01-16
2023-03-16
扶贫就是要突破困难,实现扶贫。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脱贫攻坚参考文献列表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摘要:贫困是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都在努力地研究减贫的方法和途径。我国也面临着贫困问题的困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贫困的制约。20_年,我国攻坚脱贫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在此关键时期,返贫现象时有发生,那么只有不断发挥金融的扶贫作用,在金融扶贫方面注重效率,不断优化和完善金融扶贫方式,才能使攻坚脱贫这个大任务真正完美收官。
关键词:金融扶贫 精准扶贫 农村金融
一、金融扶贫与精准扶贫基本关系
(一)基本概念
1.精准扶贫的定义。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式扶贫而言的,是指对不同贫困地区、不同外部环境、贫困户不同程度的贫困状况,对扶贫对象运用科学的程序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具体操作中,首先通过工作人员大量的走访调查和入村入户实地考察找出真正的贫困户。其次,明确已定位贫困户的贫困程度、生产能力等,确定好帮扶措施。最后,将精准管理体现在扶贫的每一个过程,比如资金利用、帮扶效果等。
2.金融扶贫的概念。金融扶贫,顾名思义就是用金融措施和手段进行扶贫。金融扶贫的模式尚未明确定论,但目标却在实践中达成一致。即政府通过规范制度和政策引导,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进行农村扶贫工作,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与生产生活相关金融产品并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
(二)内在关系
1.精准扶贫是金融扶贫的一个前提。精准扶贫是对农户现在的生产能力、生活状况以及农村地区自然、社会环境进行调研之后,进行科学判别,最后对帮扶对象实施精准的动态管理,使其最终摆脱贫穷。精准扶贫是进行金融扶贫的一个前提,我们只有做到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细管理后,才能根据每个地区的特点、每个贫困户的特点,制定必要的金融产品和准确的金融措施,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的状态,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好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作用。
2.金融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个分支。现阶段,虽然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从精准扶贫的手段來说,金融精准扶贫是由金融机构针对特定扶贫对象的需求及特点,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在金融产品及服务上不断创新满足贫困户需求,并因地制宜,使贫困地区能够持续获得成本较低的优质金融产品及服务。精准扶贫的实现需要各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其中金融扶贫在进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贫困地区展开金融精准扶贫,使得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加强农村资金的流动,对激活并催化农村金融市场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金融扶贫与精准扶贫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没有精准扶贫,金融扶贫无法准确地进行;没有金融扶贫,精准扶贫无法发挥自身最大效用。金融扶贫与财政扶贫不同,财政扶贫一般是提供无偿性资金给贫困户,而金融扶贫是依据贫困地区金融市场运行和服务的特点,结合国家政策性向贫困农户提供信贷资金和保险等服务。资金的帮扶并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作为一种支持的手段,激励农户通过自己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项目,重点培育贫困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获得金融支持的贫困农户一定是那些愿意生产并且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人群,这就需要精准识别。完全缺乏生产能力的人金融支持效用不大,只能通过财政性资金或者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所以金融扶贫的对象必须明确,精准扶贫才能帮助更好地实现金融扶贫。
精准识别、定位扶贫对象后,怎么帮助其摆脱贫困状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其中金融扶贫在这之中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金融机构具有信息和资金优势,可以在扶贫工作中利用金融平台实现信息互通、高效运作,快速地对农户进行定位,对其投资的项目进行规范的审核及防范,有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快速实施、准确实行。
二、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理论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减贫脱贫的研究开始得较早,现阶段理论已经相对完善。主要是从金融精准扶贫的影响因素、金融减缓贫困的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1.金融精准扶贫的影响因素方面。J.Jalan(20_)在研究中得出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金融扶贫的相关政策、主体责任及相关的金融担保机制。BrunMLoveI(20_)认为在贫困地区,金融环境比较落后,金融产品的多元化有所欠缺,贷款的支持力度尚待提升,这些是影响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因素。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影响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因素有金融扶贫的相关政策、金融扶贫主体所面临的责任、相关的担保机制、贷款的支持力度等。
2.金融减缓贫困的运作机制。金融减缓贫困的运作机制可以分为两种,直接运作机制和间接运作机制。直接运作机制是通过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来减缓贫困。Jalilian和kirkpatrick(20_)认为经济增长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金融中介工具,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措施来促进贫困的减缓。DFIF(20_)认为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供信贷来拉高储蓄率,从而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JeanneneyS.G.和Kpodar(20_)致力于研究金融对缓解贫困的作用,并指出贫困群体在商业银行进行储蓄得到的利息可以作为自己收入的来源,金融对于贫困具有减缓作用。
(二)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对于金融扶贫相关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向侧重于研究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创新金融扶贫的对策等方面。
1.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方面。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认为我国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地区资本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均、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信用观念缺失、信息不对称等。董翠英(20_)提出抵质押物难以合理处置,融资环节无法正常进行,信用观念的缺失,资金外流严重,供需周期不匹配是金融扶贫面临的难题。
2.创新金融扶贫对策方面。在金融扶贫的对策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集中于改善金融环境、引进优秀人才、完善金融扶贫保险保障机制、发展绿色金融等。陈正源(20_)认为要从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助推金融创新、大力提高科技水平,推进金融事业发展等方面改善金融扶贫工作。李海婴(20_)通过研究农村地区金融精准扶贫,认为通过健全精准识别,不断改善金融环境,能够有效解决在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帅师(20_)认为商业银行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以此来促进组织结构的完善,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三、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理论研究意义
贫穷问题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如果不加以控制与解决,会造成社会不稳定。许多贫困地区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相重合,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农村精准扶贫的作用,助推贫困地区如期实现小康,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
(一)助推扶贫模式的转变
金融精准扶贫不仅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扶贫项目的建立,帮助贫苦农户养成市场经营意识与责任意识,彻底摒弃以往的“等靠要”思想。金融精准扶贫下的贫困治理机制,将政府、金融市场、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等各方优势和利益结合了起来,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积极有效的。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合理配置众多市场资源,大多数贫困户在脱贫的过程中有积极寻求扶贫资金的动机,金融精准扶贫正好将两者优势互补,致力于将金融与产业、财政、扶贫政策等无缝对接,带动经济资源向目标产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集中,一改传统扶贫模式的不可持续性的缺点,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二)推动建立贫困地区的诚信体系建设
在金融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凭借自身独特的信息优势,在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项目进行贷前资质审查、风险评估、贷后跟踪追查等,往往能精准到贫困地区政府以及贫困户个人,有效地规避了传统扶贫中财政资金被挪用的弊端,有助于建立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诚信体系。
(三)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
由于我国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步伐一直停滞不前,归根结底,资金匮乏是农村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然而,现阶段我国财政资金有限。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最好办法,就是要激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机制和市场环境形成,搭建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的桥梁。金融精准扶贫不仅可以破解农村改革的资金难题,也让“三权”抵押质押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利于将农村改革和扶贫问题有机结合,变“被动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葛志军,刑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寧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_(O5):157-163.
[2]普超.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模式有哪些?[J].国际融资,20_(09):42-45.
[3]冯金辉.我国政府金融扶贫模式的创新[J].中国商论,20_(23):22-23.
[4]董翠英.金融精准扶贫瓶颈[J].中国金融,20_(23):100.
[5]陈正源.现阶段推进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实践探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04):97-102.
[6]李海婴.农村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探析[J].经贸实践,20_(19):150-152.
[7]帅师.金融扶贫的创新路径—交通银行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人民论坛,20_(10):116-117.
摘 要: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采用职业教育扶贫的方式来进行细部脱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职业教育实际扶贫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脱贫效果,该文首先分析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策略,以期为目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提供相关的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 扶贫措施 帮扶机制 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_)09(a)-0211-03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westernregionofChinahasadoptedthevocationaleducationpovertyalleviationmethodtocarryoutdetailedpovertyalleviationreforms.Althoughsomeresultshavebeenachieved,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intheactualvocationaleducationpovertyalleviationprocessthatseriouslyaffecttheeffectofpovertyalleviation.Thisarticlefirstanalyzesthewesternregion.Theproblemsexistingintheprocessofvocationaleducationtohelppovertyalleviation,andthentoexplorethestrategyofvocationaleducationtohelppovertyalleviationinthewesternregion,inordertoproviderelevantreferenceforthecurrentvocationaleducationtohelppovertyalleviationinthewesternregion.
KeyWords:Vocationaleducation;Povertyalleviationmeasures;Assistancemechanism;Povertyalleviation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好的扶贫政策都不如教育扶贫更加彻底,可以说教育扶贫才是摆脱贫困的根本。职业教育主要是以传授专项技术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采用职业教育扶贫的方式来进行细部脱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职业教育实际扶贫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脱贫效果,因此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提升职业教育助力并稳定脱贫的效果,直至永远脱贫而不再返贫是西部地区教育扶贫工作重点应解决的问题。
1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职业教育对贫困对象识别准确度不足
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过程中精准的识别贫困对象是其扶贫的基础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职业教育对于贫困对象的识别能力有限,无法做到准确的识别,主要原因是目前大部分贫困对象的资料都是有相关的基层政府或者村委会提供的,只要在基层政府或者村委会开具相关的贫困证明,就可以享受职业教育的学费减免以及助学金等扶贫政策,而对于这些信息的准确性以及时效性职业教育机构并没有很好的证实办法。这些贫困信息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因为贫困情况是一个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动态信息,如果基层政府以及村委会不能保证信息数据的时效性就很可能造成一些已经脱贫的对象还在享受扶贫政策,而一些新添的贫困对象却被忽略。二是所谓的贫困证明信息过于笼统,没有很好的办法证实贫困对象的致贫原因,无法有效地判断其脱贫能力,这也给职业教育助力脱贫带来一定的困扰。
1.2职业教育推进扶贫措施缺乏精确度
虽然現阶段西部地区政府大力倡导职业教育助力脱贫,也相应地出台了各种扶贫政策,但是在职业教育实际进行的脱贫过程中所采取的扶贫措施缺乏精确度,仅仅是局限在一些学费减免以及助学金、补助金等的发放上,这种扶贫措施过于单一,而且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上也都实行统一的标准,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扶贫措施,同时职业教育扶贫与其他方式扶贫的结合力度远远不够,这样就导致职业教育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一问题与前面提到的对贫困对象识别准确度不够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不能有效地掌握贫困对象的致贫原因所以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政策[1]。
1.3职业教育开展教育扶贫成效略显不足
所谓的职业教育助力脱贫就是指通过职业教育来提升贫困对象的素质和专业技术,从而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此摆脱贫困的困扰。所以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在开展助力脱贫时必须要充分地了解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有效地制定教学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使职业教育扶贫能够与实际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真正做到“授人以渔”[2]。但是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实际扶贫过程中并没有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结构进行充分的了解分析,没有从长远扶贫方向进行考虑,虽然在经济方面给予了贫困对象一些帮助,但是在教育培训方面并没有与当地实际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导致职业教育助力扶贫的效果并不理想。
2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策略
2.1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根据国家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众多贫困家庭中造成其贫困的主要原因有疾病、技术匮乏、劳动力匮乏以及资金匮乏,这些主要的原因中因为技术匮乏导致的贫困占总数的22.5%,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对于西部地区脱贫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西部地区整体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助力脱贫的需求,因此西部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一是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从法律层面以及优惠政策方面给予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大力支持,使职业院校能够有法律和政策方面的保障。二是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职业院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办学设备提高办学水平,给予教师足量的待遇保障,使职业院校整体教学条件能够得到基本的改善,能够为职业教育扶贫提供基础的保障,从而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扶贫的效果。三是西部地区基层政府及村委会等要加强对贫困对象信息的全面采集,可以通过建立局部地区贫困对象信息普查系统来实现对贫困对象的信息采集,主要采集信息包括贫困对象的致贫原因以及他们的技术需求等,必须要保证信息的全面和真实性,同时要做好信息的实时更新,保证所有贫困信息能够实现动态的变化,对于后期的就业扶持等方面也做好跟踪记录,保证为职业教育扶贫提供真实有力的信息依据。 2.2职业教育构建“一对一”帮扶机制
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财政支持还远远不够,这只是改善了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但是对于教学水平以及管理水平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所以要想更好地实现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的效果,相关政府部门还应该在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以及教学管理水平方面给予一定的帮扶。在此可以采取东部地区对应西部地区进行一对一帮扶或者发达地区对应贫困地区进行一对一帮扶等。对于具体的帮扶援助政策政府应该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不仅要进一步拓宽帮扶的范围,同时也要加强帮扶的深度,从而有效地提升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在政府现有的相关帮扶政策以外发达地区的相关政府部门也要担负起扶持贫困地区的责任,积极鼓励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与贫困地区职业院校进行有效联合,并制定相应的帮扶机制,比如,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教师进行轮岗换岗制度,两个院校的学生进行定期的学习交流活动,在管理方面采取联合管理等方式,从而有效实现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帮扶目的[3]。
2.3推进职业教育扶贫与其他扶贫方式的结合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的过程中在扩大职业教育优势的同时还要充分地与当地其他扶贫方式有效结合,才能使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产业扶贫也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扶贫政策,但是通过对以往产业扶贫的发展来看,很多贫困对象虽然在产业扶贫的相关政策下实现了脱贫,但是由于他们过分依赖政府给出的相关政策,一旦脱离政策的帮助便很快地再次陷入贫困,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相关产业的技术能力,所以职业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的有效结合以后可以帮助贫困对象掌握相关的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4]。二是加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扶贫与移民扶贫的有效结合,因为西部地区之所以贫困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劣,让这些贫困对象移民到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也是解决他们贫困的有效途径。但是环境改善后他们依然需要掌握生存之道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针对移民地区。市場发展需求来帮助贫困对象掌握一技之长,提升他们的就业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当地环境相融合[5]。
综上所述,有效地开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策略研究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视度,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帮扶,使职业教育扶贫在西部地区脱贫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江吉林.“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扶贫:行动逻辑、现实困境及变革路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_,39(1):61-65.
[2]季飞,吴水叶.大扶贫背景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工具选择——基于贵州省21份文件的文本量化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_(1):92-100.
[3]瞿连贵.从职业教育扶贫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内容分析、问题反思及前景展望[J].成人教育,20_,38(11):75-80.
[4]范骁珺.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_.
[5]曾勇.中国东西扶贫协作绩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_.
[6]胡凤君.教育扶贫政策执行成效及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_.
[摘要]贫困人群逆向选择是我国扶贫攻坚工作中频繁遇到的一大问题,严重阻滞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文章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贫困人群出现逆向选择的原因。通过构建经济博弈模型,深入研究了政府与真假贫困户在扶贫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关系。结果显示:信息不对称是出现逆向选择问题的前提条件,假贫困户的盲目性与利己性是出现逆向选择问题的根本原因,政府监管力度不足是出现逆向选择问题的外部條件,而提高假贫困户的欺瞒成本和贴现因子是抑制逆向选择行为发生的有效途径。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博弈模型;逆向选择;欺瞒成本;贴现因子
[DOI]10.13939/j.cnki.zgsc.20_.05.016
1引言
贫困是阻碍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地消除贫困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逐渐进入攻坚期,扶贫救济力度也进一步加强。面对着巨大的扶贫利益诱惑,加上政府难以对所有贫困人口信息进行精确识别,部分非贫困人群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去冒充贫困户来获取政府救助,造成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如何避免在扶贫过程中出现逆向选择问题,不仅涉及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且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2贫困人群逆向选择的原因分析
2.1政府与贫困人群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是目前我国扶贫工作中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与具体的扶贫对象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处于委托人地位的各级政府由于监管成本高、核查范围广、花费时间长难以对贫困人群的财产情况进行仔细稽查,往往会通过“一锤子拍板”的方式来识别扶助对象。而作为代理人的贫困人群,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可能谎报或隐瞒自己的资产情况,从而获得扶贫资源带来的巨大收益。由此可知,政府与贫困人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扶贫工作中出现逆向选择问题的前提条件。
2.2假贫困户的盲目性与利己性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央财政用于扶贫的资金也随之增加,如图1所示。1986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仅为19亿元,而到了20_年,这个数字飞涨到667亿元,近三十年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飙升了30倍。而一方面我国的贫困人口也因为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逐年下降,这意味着政府对每个贫困对象的扶助力度愈来愈大,所拨付的扶贫资源也愈加丰厚。面对扶贫利益诱惑以及真贫户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假贫困户往往会出现机会主义倾向,动用社会关系向扶贫帮扶机构“打招呼”“套近乎”,进而冒充真贫困户来攫取扶贫收益。在扶贫利益和获利心理的驱使下,假贫困户甘愿冒着不被社会与法律认可的风险,去与真贫困户争夺扶贫资源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所以,假贫困户的盲目性与利己性是扶贫工作中出现逆向选择的根本原因。
2.3政府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政府在整个扶贫工作中主要负责扶贫对象的核查以及扶贫资源的分配,所以政府能否精确识别扶贫对象对进一步优化扶贫资源配置和提升扶贫工作的实际成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尚未完全建立起贫困对象的识别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政府难以负担高昂的监督成本,去核查贫困人群的真实情况和扶贫资源的具体使用;二是尚未建立起针对类似于逆向选择等扶贫怪象的法律法规;三是缺乏相应的反映渠道,扶贫工作涉及许多利益集体的相互博弈。政府监管力度不足是扶贫工作中出现逆向选择的外部原因。
3贫困人群逆向选择的博弈分析
3.1贫困人群逆向选择博弈模型假设
博弈的参与者为政府与贫困人群,其中贫困人群包括真实贫困户以及通过相关手段取得扶贫资格的假贫困户。假设对于政府而言,所需要进行扶助的对象中真、假贫困户的比例分别为a与1-a,政府扶助真、假贫困户所得到的收益分别为B、-B。而对于贫困人群而言,根据平衡假设原理,政府对其扶助力度同样为B,由于假贫困户需要伪造自身贫困信息,存在欺瞒行为,需要付出一定的期瞒成本c,所以假贫困户的实际收益为B-c。
4结论与建议
4.1主要结论
贫困人群在扶贫过程中出现逆向选择问题主要有政府与贫困人群之间信息不对称、假贫困户的盲目性与利己性、政府监管力度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通过构建一次博弈与重复博弈模型,可以通过提高假贫困户的欺瞒成本与贴现因子来增加其冒充贫困户的风险,从根本上抑制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提高扶贫攻坚实效。
4.2对策建议
首先,加强政府监管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舆论力量参与贫困对象识别工作。政府应当针对现有扶贫工作中所凸显出的逆向选择问题,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同时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引导社会舆论力量保障贫困识别工作顺利实施,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舆论参与的贫困识别监督体系。
其次,构建奖罚并存机制,加大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力度。在长期博弈中,当下的假贫苦户也有可能由于各种因素变成真贫困户。通过提高假贫困户的期瞒成本与贴现因子,既可以让他们减少欺瞒行为,又让他们更加看重未来的价值,进而让贫困人群意识到说真话可以得到奖励,说假话必将受到惩罚。
最后,健全公开申报机制,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度。改变以往先确定贫困扶助对象再进行实际帮扶的做法,采用三步走的形式:先进行贫困情况摸底,后公开申报扶贫项目,再经过民主评议确定扶贫对象,使整个申报流程受到全程监督,从而增加非贫困户冒充贫困户的风险。实行扶贫干部责任制,使每个扶贫干部对其确认的贫困对象进行精确识别,通过增加机会成本,杜绝假贫困户“浑水摸鱼”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胡雅静.农村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_(11):128-132.
[2]高明,唐丽霞.多维贫困的精准识别——基于修正的FGT多维贫困测量方法[J].经济评论,20_(3):76-82.
[3]王治和,王丹,张强.贫困对象精确识别的演化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_(7):213-219.
[4]任新民,贺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纳什均衡与制度建构[J].思想战线,20_(3):164-170.
[5]申超,李兆隆.山西省贫困地区人群逆向选择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展望,20_(10):64-68.
[作者简介]程冲(20_—),男,汉族,河南商水人,就读于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研究方向:信息经济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