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0
2023-01-11
2023-01-08
2023-01-12
2023-01-09
更新时间:2023-05-22 10:41:1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1-10
2023-01-11
2023-01-08
2023-01-12
2023-01-09
春节翩翩而至,旧岁渐渐而逝。春节的到来,伴随着我的祝福,满怀希望的望眼幸福,携手快乐欢度这个春节的的伊始,我们大声喊出"春节快乐"!《家乡的春节作文1000字高中》是i乐德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记得小时候春节是一年来心里最盼着的节日,因为过春节有很多好吃的、还可以穿新衣服、还可以不用上学、可以和邻居家的小孩到处去玩、可以去走亲串友。春节也是我们家乡最热闹的时候,我的家乡----被誉为“鼓子秧歌”之乡。
腊月29下午7点左右是驱赶“年兽”的时候,那时候的春节最愿意干的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相传“年兽”当年就是被“福寿禄”三星用“炮竹”吓跑的,所以每当过年都会有放“炮竹”这个风俗。
每次过年赶“花花集”(腊月25)都要跟爷爷要一堆鞭炮,买回家之后不等正点,我们那些小子就开始放响了,村里鞭炮一响浓浓的年味就有了,比谁家买的鞭炮多,谁家买的鞭炮响,那时候虽然害怕鞭炮,但是还是愿意玩。
腊月25,这一天除了敢“花花集”买菜、买响、买对联、买年画、买灯笼、买新衣服之类的东西,还要扫屋子。新年新气象,要除旧迎新,把屋子里的灰尘都打扫干净,收拾的和新屋子一样,看着就舒服。
腊月27、28,也是我们村里这些小子最喜欢的时候,这两天家里要煮肉、包大包子、炸麻花、炸藕荷、炸点心之类的,准备过几天伺候亲戚,这一天还要把对联贴上,大门和屋门都要贴上,买的漂亮的年画也都糊上,漂亮大红灯笼也都挂在大门外。这两天也得理个发,然后去澡堂子搓个澡,除旧迎新除掉过去一年身上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腊月29晚上就热闹了,这天晚上要“摆贡”每户家里都端几样好菜来上贡,摆贡要摆三天,贡位写着玉帝、灶王爷、财神爷啊,再点上香,然后全家人全了烧纸、磕头,这样贡位就摆好了。上完贡就是自由时间了,叫上自己一个院里的兄弟姐妹凑一桌喝酒、吃菜、聊天,吃完了打牌一直打 到明天早上。
年三十也叫除夕,这一天中午一家人在家做一桌子菜,吃菜喝酒,晚上就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了,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喝着酒,外面有放烟花和鞭炮的,浓浓的过年气氛这时候是最浓的时候,当“春节联欢晚会”零点敲跨年钟的时候,这时候改下饺子吃水饺了,这时候通常每家每户都会放烟花。
初一是挨家挨户在村里拜年的时候,那时候记得跟着大人去挨家挨户的转,初二就是去姥姥家拜年了,姥姥家今天人特别多,老姨们都凑到一块去拜年---热闹。
在我们家乡还有一个风俗就是“鼓子秧歌”。鼓子秧歌是“元宵节”这一天的表演节目,但是大家都会之前准备准备演练一下,所以初七、初八走完亲戚就可以训练鼓子秧歌了,同一个镇上的每个村子都会出一支秧歌队伍到镇上比试一下,然后到县上和市里去表演,表演节目有打鼓、打锣、打叉子、踩高跷、顶伞、挑货郎、扮小丑、猪八戒背媳妇、耍伞、炮手、举旗等,众多闹元宵节目。那时候卖小吃的都会跟着秧歌队伍走,卖甘蔗的,糖葫芦的,卖酸楂的等,这时候是我们这些小孩兴的时候。
记忆中的春节都是浓浓的过年气氛,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慢慢的搬上了楼房,想做的这些事情也受到了条件的限制,慢慢的就很少有人去做了,年味也慢慢的在变,“花花集”也慢慢的变成了大型超市,年夜饭从家里也搬到了饭店,大鼓、叉子也换成了音响,孩时炸的好吃的也都是现成的了。
我出生在一个团结、和睦、充满正能量的大家庭。从我记事起,每年春节大家欢聚一堂,共同辞旧岁、迎新春是全家人最享受的一段时光、最难割舍的亲情记忆。其中,20__年的春节最为难忘,我们全家人齐聚在三叔高祖浩经营的工厂,参与、见证三叔和工人们不计报酬、无论得失的火速“跨界驰援”,一同感知家国同心、携手“过关”的中国年。
20__年1月24日,除夕之夜,一向爱热闹的三叔一直在紧皱着眉头打电话,家里的氛围就像电视里滚动播出的新冠疫情信息一样令人焦虑不安。第二天是农历大年初一,三叔宣布了他的决定:工厂要运转起来做医用隔离衣,并无偿捐赠给疫情防控最需要的地方。
乍听消息,我们全家人都很惊讶。三叔经营的服装公司主要生产童装,虽然也为国外客户代工过医用隔离衣,但没有国内医用隔离衣的生产资质。加之工厂的工人大多在休年假,想要快速做到满负荷运转,实现“跨界驰援”谈何容易。短暂的沉寂之后,全家人决定跟着三叔一起“过难关”。“看着拿命去救人的医生急缺医用隔离衣,我又能生产,真是在家一刻也待不住,一家人一条心,咱家都是好样的。”三叔激动地说。
来到工厂,我们全家人分头忙碌起来,连续多天吃住在厂房里。三叔压力,既要联系紧缺的原材料,还要与国外客户协商订单延迟问题,一连多天,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堂哥、堂嫂则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工厂的日常管理,负责联系在平度市过年的设计师和工人,每天要打上百个电话;我的爸爸、妈妈及婶子们四处奔走购置消毒液、口罩等开工必备的防疫物资;而我更是被委以重任,负责对接生产证照的办理及受捐助医疗机构的需求。当听到多家湖北省的医院急需医用隔离衣的消息,当看到平度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开通“绿色通道”,不到一天就办好了原本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备案,我深切感受到了大家的期待与支持,体会到小家与国家、个人与城市的同频共振、命运与共。
经过10多天的努力,“跨界驰援”变成了可能。20__年2月9日,三叔将第一批下线的600件医用隔离衣无偿捐给武汉市的战“疫”一线。此后一个多月,三叔先后将15000余套医用隔离衣和近6000双防护鞋套无偿捐赠给湖北省、四川省、重庆市等地的医疗机构,捐赠的防疫物资估算价值近300万元。在每一笔捐赠物资上,我们全家人都会轮流写上相同的话语,“都是捐赠的,不用还”,每每写这几个字,我们都为三叔的决定而骄傲,更为全家人别样的“新春团聚”而自豪。
三叔的事迹经过朋友、工人们口口相传,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20__年2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播出了三叔的故事,我们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和鼓励。而每次有领导走访或媒体来访,问起有什么困难,三叔都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很好,没有困难。”一直到20__年6月,工厂开始慢慢恢复正常业务时我们才知道,三叔当初为了尽快生产出医用隔离衣,不仅高价购入了原材料,还推掉了300多万美元的国外订单。“做事做人都得知恩图报,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把企业做大做强,国家有困难,我们报恩哪能谈条件。”三叔总是这么说。
20__年的国庆节恰逢中秋节,我们全家人回到工厂,挂上过年才有的红灯笼、中国结和福字,简直比过年还热闹。轮到三叔敬酒时,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国家好了,什么时候都是春节,一家人团结一心,什么时候都有过年般的幸福。”
是呀,只要家国安好,每时每地都能过上团圆、美满的中国年。
20__年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新年的红灯笼高高挂起,在这个阖家欢乐、团圆喜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洒扫房间、购买年货,准备着欢度新年。时光荏苒,转眼间已度过了儿童时光,小时候的过年情景历历在目。随着社会发展,每过年又不断出现着新的春节记忆,细数我与年味的“记忆同框”,一张张回忆照片诉说着:年味一直都在!
与春联“记忆同框”,年味是儿时的欢乐。小时候,一年兴的时候莫过于春节了,春节对于儿时的我意味着压岁钱、小零食、花衣裳,还可以和小伙伴们尽情玩耍。每当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免不了要贴春联,现在的春联样式丰富,又是立体版又是贴花版,小时候的春联样式大多是手写或者简单的印字,但也充满了传统节日的喜庆气氛。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小时候与弟弟贴春联。那时候贴春联的工具还比较传统,首先是要跟着姥姥熬浆糊,只见在厨房里的灶炉边,我和弟弟一人手持大勺子一人手持小刷子搅和着一锅热气腾腾的浆糊,厨房里充满了我们童趣的笑声。熬完浆糊端出门去,为了避免天气寒冷浆糊凝固,还要不停地搅拌,快速地刷在春联上,稳准狠地把准位置,“往左一点,再朝上一点……”经过我们一条“流水线”作业,春联才算贴好,看着自己的工作成果,我俩还要洋洋自得一番,比一比巷子里谁家的春联贴得好。咔嚓!一张与春联的“记忆同框”,是儿时最甜蜜的年味。
与饺子“记忆同框”,年味是团圆的幸福。过年最有仪式感的事情,莫过于准备一顿年夜饭了。孩童时期,总是能看见家长们在厨房里忙活,最是让人垂涎欲滴的莫过于油锅里翻炸着的丸子、酥鸡,姑姑姨姨们再做上几道可口小菜,当然还有内蒙古最重要的炖羊肉。一大家人坐上饭桌上畅谈新年计划,孩子们还要再说几句吉祥话讨个好彩头,团圆的年味儿在年夜饭桌上越来越浓。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不同风俗,对于北方人来说过年必须要吃的一定有饺子。初一早上,全家人都早早地到姥姥家一起包饺子,有的和面擀皮儿,有的切肉剁馅儿,我和哥哥弟弟则跑来跑去地帮着递饺子皮,再学模学样地包几个七倒八歪的饺子,一家人忙忙碌碌却也是最幸福的时刻。有趣的小风俗是老人们总要在饺子里再包几个硬币,吃到硬币的人则预示着他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福气满满,小时候吃不到硬币的我着实是羡慕了一翻,如果你来这边吃饺子可要小心别被硬币咯到了牙哦。咔嚓!一张与饺子的“记忆同框”,是儿时最幸福的年味。
与红灯笼“记忆同框”,年味的小镇的新衣。谈起大过年,整个小镇都变得有仪式感起来,脑海里最深刻的是家家户户门前的红灯笼。一到过年,我家总是要在门头挂上一盏红灯笼,夜晚从窗边望出去,每家每户也都亮着红灯笼,喜庆之余更添温馨味道。今年夜晚步行时,突然发现道路两旁也都挂好了红灯笼,有的街道是传统的中国结样式,“____”三个大字让现代的发展与传统的优美在小小的灯笼上融合展现。还有的街道先是传统的大红灯笼样式,再往上便是一幅火红的国旗上印着“____”的宣言,__的为民心声以充满年味的形式又一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上。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红灯高悬、步步成景,小镇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咔嚓!一张与红灯笼的“记忆同框”,是此时最喜庆的年味。
一张纸与年味记忆点的同框照片构成了我的春节相册,不论是儿时过年吃到一颗奶糖就能幸福一天的滋味,还是此时家中样式丰富的年货,回家过年一起吃顿团圆饭的幸福年味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传统的节日与时代的创新有机融合,年年岁岁、推陈出新,年味儿永远是每个中国人心中记忆最深的味道。
“腊八粥过几天,哩哩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烀猪肘,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没错,这就是春节。——题记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过法。大连有大连的过法,山东有山东的过法,北京由北京的过法……,而我今天要说的,是浙江的春节。
我们浙江在放假就已经算是开始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此刻都热闹了起来,人群渐渐多了起来,每个商店都忙得不可交开,店员们接待完这个,又接着去招待那个了。
到了腊八这天,春节的大幕终于渐渐拉开了。这一天,大家都起得很早,五谷杂粮店更是很早地开门营业,早在五更时分,店铺中的人流就络绎不绝了。孩子们刚起来,就闻到香喷喷的腊八粥了。腊八粥是由不下数十种五谷杂粮制作而成的,仿佛在展示农业收成。除此之外,还要将酱油和醋混在一起加上糖和蒜,密封起来,留着过年用。
腊八过后,家家都在收拾,一直到小年,开始进行春节的“彩排”,大家吃了一堆丰盛的晚餐,就开始逛街,去买好吃的,好玩的,小孩子们特别喜欢逛街,因为他们喜欢这些小玩意儿,尤其是一些糖果们,有些小孩竟把一个大包里全部塞满了糖果、小吃和玩具。到八点,小孩们开始放鞭炮、烟花,巨大的鞭炮声响使人震耳欲聋,美丽的烟花也让人眼花缭乱,不可不谓是热闹,不可不谓是隆重。这时又进发了一队烧纸祭祀死去亲人的人,他们纷纷掏出纸,找一个地方烧了起来,顿时,一缕缕轻烟飘飘然地飞上了天空。直到十一二点钟,这种热闹的气氛才渐渐的消失。
小年以后,家家都忙碌了起来,使过去几天消耗的食物恢复了起来,又买了各种糖和零食、玩具和鞭炮,这可是孩子们高兴极了。除夕前一天,每一家都挂好了春联,春联是有每个家里书法写得的人写的,几个大字写的龙飞凤舞,再配上崭新的红纸,可谓是美观至极。
春节真隆重。家家户户都把所有的灯点亮了,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服,门上贴着大大的红色“福”字,门外挂着对联,门内挂着年画。每一个人都回家过年,不论有什么重要
的事,全都回来了。腊八泡的蒜起了作用,酱油带了些翡翠的颜色,酱油也渗进了许些辣味,使每一个人的胃口都好了起来。那天晚上烟花升上天空,爆竹声连绵不绝,再加上春晚这道年夜大餐,是除夕成了一个“无夜之夜”,这一晚,几乎没人睡觉。到第二天凌晨,会有人去庙里拜佛,祈求一家平安、幸福。
到了正月初一,往外望去,看到了红色的海洋。这时,每个人都在休息,但时不时地会有人窜门拜年。到了下午,大家都去看看表演,表演个个都是在表演中国最传统的节目。
转眼间,元宵节到了。每一家都挂上了花灯,每一盏灯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图案,若此时有人从远处看,这里是一个光的城市。这一天,许许多多的人家开起了窗户。边欣赏着美丽的圆月,边品尝着美味的元宵,可谓是色味俱到,美丽异常。
随着元宵节的结束,春节的大幕渐渐合拢了,但是热闹的气氛却是到了开学才完全消散。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它将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我永远深爱着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千年前,王安石的一首《元日》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新年元日热闹欢快、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时光荏苒,一千年后,春节——这个被称为全球盛典的节日则是所有华夏儿女心中最期盼的日子,而回家过年便是春节最温暖的写照。
“没有一种感情比亲情更浓烈,没有一种温暖比得上过年回家”,当年节的脚步一步步临近,过年的气氛一天天浓厚,回家过年成为了在外打拼漂泊的游子最自然也最奢侈的念想,而这个念想也让中国人衍生出了地球上规模的人类迁徙——春运。无论人潮多拥挤、路途多艰辛、旅途多劳累,为了回到温暖的“家”,路上辛苦点又算得了什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异乡人,不论你是求学、是创业、是打工,不论这一年你是成功还是失落,一年到头最期盼、最温暖、最渴求的就是回到家、见到亲人、吃到家乡菜。
小时候还不那么清楚的了解过年到底是什么,只是单纯的期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好玩的,过年有新衣服、新鞋子,甚至连犯错都不会得到过多苛责。记得那个时候一到过年,爸爸总是背着大包小包,扶着晕车的妈妈,抱着同样晕晕乎乎的我去爷爷奶奶家。在村门口一下车,远远地就能看到攥着一把糖、满是笑脸的爷爷,还有在100多米外的家门口等着、望着、守着的小小身影的奶奶,每当这个时候,旅途的劳累、身体的不适、行李的沉重仿佛一下子都消散了。慢慢地,我长大了,去了外地求学、结交了新朋友、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下了可爱的宝宝,回老家的次数慢慢变得少了,但是不论我走得多远,只要过年回去,爷爷依然会攥着一把糖在村口迎接我,奶奶也依然会“傻傻”地在家门口守候,一如小时候一样,那个时候我真正的体会到了为什么“过年”要“回家”。
“最难是别离,难奈别离多。”中国人对于“家”总是比其他国家有更多的眷恋和感怀,它根植于华夏儿女骨子里的基因,那是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是杜甫的“月是故乡圆”,是张九龄的“切切故乡情”,是五千年的文明让“家”有了特殊归属感。而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快速飞驰的交通工具、方便快捷的通讯设施似乎让家的距离缩短了,但是又好像离得更远了。想想你有多久没有吃到妈妈的菜了、有多久没有陪爸爸下过棋了、有多久没有见过发小了、有多久没有和爷爷奶奶唠唠嗑了。长大之后,你总说忙,忙工作、忙社交、忙赚钱,忙到最后连过年都不能回家,但是你有发现妈妈的白发好像比之前更多了吗?你有发现爸爸的后背好像比之前更佝偻了吗?你有发现爷爷奶奶的饭量比之前更少了吗?你要知道,生活没有尽头,我们忙的速度是永远赶不上时光的脚步的,忙虽然无可厚非,但是过年回家比忙更重要。
每一次远行都因想念而启程,每一张车票都因想念而生成,每一趟列车都因想念而存在,春节将至,让我们整理行囊、收拾行装,一起回家,过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