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更新时间:2023-07-02 18:56:4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当前及今后时期,高质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是重塑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应深刻认识“乡村”与“农村”之间的差别,突出典型宣传、提升乡村产业效益、重构乡村建设主体、城乡融合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五个重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一、充分认识“乡村”和“农村”之间的差别

  “农村”和“乡村”仅一字之差,寓意却大不相同。具体来看,“农村”与“乡村”内涵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地理学上的认知差异。乡村范围大于农村,包含乡(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乡村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二是直观印象的认知差异。“农村”最容易想到的是“脏、乱、差”,相比于“农村”,“乡村”的表述更为中性和客观,也更具文化气息,传达出人们对于乡村“恬淡、自在、朴素、平凡、温暖”生活方式的向往。三是建设内容的认知差异。“农村”侧重经济形态、产业结构的描述,相比而言,“乡村”是一个兼备经济性、政治性和文化性的地域概念,建设内容更为宽泛。四是建设主体的认知差异。传统农村建设主体基本是本地农户,对于乡村而言,主体除广大的农民群众外,还涵盖了诸多新乡贤、大学生和工商企业主等其他类型的“新农人”。五是承载使命的认知差异。相比农村,乡村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蕴含着推动中华文明演化的原动力,传承和发扬着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

  实际工作中,将二者概念内涵混淆的情况常有发生,致使多地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依然沿袭着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旧有理念,这势必会对新时代乡村建设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理清“乡村”和“农村”之间的差别,充分认识“乡村”的全局性、兼容性和深厚性,有利于从更宽的范围发展乡村产业,有利于拓宽乡村振兴的主体,有利于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从而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几点建议

  一是突出乡村振兴样板的典型宣传与学习。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乡村差异性以及乡村振兴的不同面,分类树立样板和比学赶超对象,放大比较优势,培育形式各异的“样板群”,促使各地在突破关键环节、解决难点问题上能够寻求到可借鉴方案,让经验模式“看得见、摸得着”,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超有对象,最终形成契合自身实际和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模式。

  二是突出提高乡村产业体系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产品、优质品、专用品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绿色农业,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依托乡村特色资源禀赋,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健全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具有鉴赏价值的文化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产业尽量留在农村,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三是突出重构乡村建设主体。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强化本地人才培育,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植一批扎根农村的“田秀才”“土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培育“新创客”,争取更多新乡贤、新农人、高校毕业生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中来。

  四是突出城乡融合发展。重塑城乡关系和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主干道和综合枢纽。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持续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强化制度供给,打通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充分实现乡村资源要素内在价值,挖掘乡村多种功能,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是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乡村振兴的治策之本。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和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投入机制,发挥乡村振兴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打捆使用各类涉农资金,通过担保、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乡村振兴。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疏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肠梗阻”。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最近,山东省在乡村振兴方面动作频频,近日,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召开了《乡村振兴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山东试图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乡村振兴的标准体系,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基层治理研究的政治学在读博士,看到这样的消息,我既欣喜又担忧,欣喜之处在于,农村的发展太需要专门的政策扶持了,这对于广大农民而言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但是,相较于欣喜,我有更多的担忧,我在之前的《山东为什么在衰落》一文中提到,山东目前存在比较普遍的思想意识问题,虽然最近两三年,省政府大刀阔斧的出台了大量改革措施,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意识的转变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我对山东目前思想意识转变的判断是“上动,下不动”,简单说来,省政府着急,但是中层以下的干部和群众不着急,仍旧奉行原本的观念生活。

  在这种背景下,我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担心省政府急于改变现状,密集出台的措施是否真的贴合实际?二是担心,出于利民初心出台的措施,层层执行到乡村后,是否真的会产生惠民的效果?

  我曾在全国多地进行实地调研,累计田野调研时间超过500天,可以说我的硕博期间都在和农民打交道,基于我以往的经验,对于山东的乡村振兴计划,我想在这样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一、乡村振兴不能仅仅满足于“看起来漂亮”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是常谈常新的问题,国家对于乡村的扶持其实一直没有停止,从以往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到现在的“乡村振兴”,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点关注问题。

  在以往的建设中,存在着不少将乡村建设等同于“乡村亮化工程”的做法,把靠近马路的房屋涂上新漆,给村里修修篱笆,种种花,就算新农村建设了。

  我曾经跟随清华大学的调研团前往中部某省份进行“美丽乡村”专题调研,当地官员带我们去本地的一个样板村参观,一进村子,家家户户两三层小楼,房屋外体统一刷了新漆,看起来漂亮整洁。但是走进房屋一看,里面“家徒四壁”,屋子里面是斑驳的水泥墙,屋里屋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我问村中的一个阿姨,“美丽乡村”建设后和建设前比有什么区别?阿姨不假思索的回答“没区别,房子都是自己盖的,村里只是给旧房子刷刷漆,派人打扫一下路面。”

  在我看来,这就是典型的面子工程,村庄看起来好看了,长了官员的面子,但是对农民的生活没有实际的利好,不仅如此,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对农民生活更不利的影响。

  比较常见的有,为了村庄的干净整洁,强制性的规定不允许养鸡、养鸭,不允许在户外堆放柴火等等“损招”,这逼得很多村民只能将鸡鸭养在家里,将柴火堆在厢房、院里,加剧了火灾隐患,对农民的生活没有产生有利的影响,反而增添了不少麻烦,这样的农村建设要不得!

  乡村振兴不能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如果只能选一个,里子比面子重要!

  二、乡村振兴不等于“赶农民上楼”

  最近几年,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官员将乡村振兴简单的理解为“赶农民上楼”,至于农民愿不愿意,过程公不公平,上楼后生活变好还是变坏则不在考虑范围内。

  我曾在山东日照和枣庄的农村社区进行调研,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简单归结为这几点:

  第一,上楼赔钱。很多地方的农村社区建设,采用的是对农民的老宅进行补贴,然后由农民自行购买新楼房的方式,但是问题在于,补贴的钱额度很少,一般一平米几百块,整个老宅的补偿款不过几万块,但是购买楼房的费用远远不止这个数额,村民被迫自掏腰包,购买新房,有一些家庭贫困的根本就买不起楼房。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惠及农民,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还是为了圈地卖楼?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人,我们的乡村振兴政策一定要始终围绕“为农民谋福利”的原则,实实在在的惠及农民。

  第二,上楼生活成本增高,生活质量下降。我们都知道,农村的生活成本是比较低的,粮食、蔬菜自己种,鸡鸭牛羊可以自己养,吃水也可以自己打井。上楼之后,农民的生活成本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上楼并不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甚至会剥夺一些收入来源,增添生活负担,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上楼后花钱越来越缩手缩脚,生活质量出现了显著的下滑。

  第三,生活更加不便利。不少地方的新农村社区,只是将农民赶到了楼房上,但是,农民依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该种地种地,该种菜种菜,没有了原本敞亮的院子,一些农具、机器存放起来很不方便,尤其是上下楼的搬运很麻烦。对于这些依旧依靠农业为生的人,上楼对他们而言往往弊大于利。

  第四,乡土情的消失。在我看来,农村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左邻右舍之间浓浓的“人情味儿”,我家饺子包多了,送你一点,你家菜吃不了分我一些,农村的邻居之间有着一种朴素又热烈的情谊,这恰恰是忙碌的城市缺乏的。我所调研的农村社区,由周围11个村子的村民组成,大家上楼后,仍旧是和自己原本村庄的村民联系来往,至于左邻右舍,如果不是本村的,就如同城市里一样陌生,那份朴素的乡土情正在消失。

  在我看来,“赶农民上楼”与前面提到的“乡村亮化工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乡村振兴如果仅仅停留在“建楼、住楼”的层面,那远未触及实质,仍旧是面子工程。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的五大要求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产业兴旺”,这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如果没有配套的产业,那么匆忙赶农民上楼的结果只能是增加了农民负担,远离了乡村振兴。

  但是产业振兴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不要说农村,即使在城市内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本天然的会朝着优势地区聚集,乡村想要实现产业振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也不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方式就可以完成的。

  我认为乡村振兴急不得,需要因地制宜的寻找地方特色,寻找产业突破口,然后总结经验,进行适当规模的推广,它应该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而不是在上面规定了一个标准,然后就能实现的。并不存在着一个放之四海皆准,只要照着做就能成功的的乡村振兴方案。

  三、乡村振兴切忌“一刀切”

  这一点与上一点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着一个放之四海皆准,只要照着做就能成功的的乡村振兴方案,也不存在着一个适用于所有地方的乡村振兴标准。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听到山东省正在研讨制定乡村振兴标准时,感到忧虑多于欣喜的一个直接原因。

  我很担心,一旦制定出了一套标准,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思想的作用下,各地的执行人员,会刻板的按照这一套标准去卡位,甚至对乡村进行一些不可逆的破坏性改造。

  事物总是有利有弊的,前些年,我们对城市的市容市貌进行了大力度的整治,整治后,城市更干净整洁了,也更安全了。但是同时,我们再也见不到各色各样的店招牌,见不到忙忙碌碌的小摊小贩,见不到以前那种熙熙攘攘、充满烟火气的城市了,如今的城市已经变得千篇一律。

  现在,轮到农村了,我很担心,在一套统一标准要求下,经过大力整治之后,农村也变得千篇一律,各地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旅游变成了没有灵魂的位移。

  在农村发展问题上,并不存在着唯一正确的方式,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振兴方式,有的村庄靠旅游,有的村庄靠养殖业,有的村庄靠种植业,有的村庄靠文化产业等等,这是一个各显神通的过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要求所有村庄,也不能贪多,非要要求村庄符合五个标准才够。

  只要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方式都可以支持,对于各地的特色、民俗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在千篇一律的钢筋丛林社会,特色才是最有力的吸引点,也是村庄发展的未来动力,不能为了适应标准而本末倒置,破坏了村庄的特色。

  四、乡村振兴要倾听农民的心声

  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是农村真正的主人,要实行乡村振兴,要发展和建设农村,应该给予农民充分的尊重,倾听农民的心声,而不能仅仅是通过专家商议就得出结论。

  事实上,大部分学者都是远离乡村,生活环境相对优裕的,他们的所思所想并不一定符合乡村的实际,符合农民的心声,在事关农民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应该让农民参与进来,我建议,可以公开征集农民对于乡村振兴的看法、意见,而且这种征集不能仅仅是省层面的,应该下沉到县乡,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实事求是的讨论每一个村庄的问题与发展。

  这也是践行我们“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实践方式,在重大事项上,先民主发声,然后集中讨论应对,充分发挥我们的优越性,这是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需要。

  五、不能满足于打造几个样板村

  省政府提出要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之后,各市也纷纷提出打造多少个样板村。样板村的打造,有一定的合理性,打造样板村的意义在于,通过试点先行的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然后进行适度的推广,从而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效果。

  但是,乡村振兴的实施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打造几个光鲜亮丽的样板村”的阶段。打造样板村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与隐患。

  第一,打造样板村的实质是拿全体纳税人的钱给少数人用。每一个样板村的打造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而且,打造的样板村一般都是原本基础就比较好的村庄,在农村中,它们属于条件好的,也就是说,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打造样板村是“劫贫济富”,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帮助原本就基础较好的村庄发展成为标兵,而最穷的村庄得不到实惠。

  第二,样板村需要巨大长期的维护费用。出于政绩、信心等层面的考虑,对于打造成功的样板村,政府通常会持续的拨款维护样板的形象,而这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会很大程度的挤占其他村庄的资源。

  我们应该牢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质是帮助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里的农民指的是所有的农民,不是特定的样本与标兵,对于有能力靠自身发展成为样板的村庄,可以扶持,但是如果村庄后继乏力,也应该允许它自然退出,不能浪费公共资源,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惠及更多的人。

  乡村振兴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工程,在工业化浪潮中,振兴乡村是一件一定程度上“逆势而为”的行为,需要极大的智慧与耐心,也需要社会不同层面的充分参与,乡村振兴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长远打算,切莫好心办了坏事。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三农”工作始终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和核心,而乡村振兴正是“三农”工作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延续。只有乡村得以振兴,才能实现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随着发展的步伐越来越深入,许多深藏在乡村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也渐渐凸显,主要涵盖以下几点: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环境治理能力不足。部分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建成较早,由于缺乏资金、管护运行费用高,乃至出现了不敢用、不好用、不能用的情况;部分地区垃圾治理人员、设施、设备配备不足,存放的垃圾长期难以得到清理转运,在大量人员返乡时期表现尤为明显。

  2、生产生活条件差异。近年来,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水泥道路“组组通”、电信宽带“户户通”、改水改厕“家家到”、清洁饮水“人人有”,但在教育、医疗方面,城乡差距仍然明显。

  二、乡风文明培育脱节。

  1、文化素质偏低。乡村群众特别是留守人群文化素质水平仍然偏低,在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中难以做到自知自觉,焚烧秸秆、违规建设等情况依然存在,文明乡风培育存在难点。

  2、文化生活单调。乡村相对于城市来说,文化娱乐活动少,文化生活形式单调,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从而滋生聚众赌博等不良现象。

  三、扶贫治理有待深化。

  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是怎么产生的?除了因病、因灾、因学等原因外,懒也是原因之一。有些贫困户牌可以打、酒可以喝、但活不能干,等靠要思想严重,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产生脱贫又返贫的情况。

  四、要素支撑力度不足。

  1、政策制约。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进行“放管服”改革,但基层政府权力小、事情多、责任重的情况仍然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乡镇二十万以上的项目就需要县区审核批准,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2、资金短缺。仅仅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对提振乡村经济无疑杯水车薪,除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外,乡村企业融资难,社会资本引入慢也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人才匮乏。薪酬待遇少、生活条件差是存在于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现实难题。乡村本土的人才多数都流向了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外面的人才更是不愿意进来,人才匮乏导致乡村经济提振缓慢。

  五、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1、干部配备不足。乡、村两级是直面群众的最前沿,事情多且繁杂,与之对应的却人员配备不足,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屡见不鲜。样样干,样样优本就是个伪命题,“多快好省”不是社会主义。

  2、形式主义泛滥。某些领导干部认为文件就是留痕、材料就是政绩、拍照就是功劳,由此导致了大量的材料和报表,牵制了基层干部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3、激励机制欠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的多错的多是某些机关干部的直观感觉,不论对错如何,它首先反应的是激励机制的欠缺,没有能够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为此,我建议:

  一要补足基础设施短板。

  1、稳步提升环境综合治理能力。环境综合治理离不开政府的主导、离不开群众的参与、离不开社会的支持。要在“强”字上下功夫,坚持政府主导,强化资金投入;要在“广”字上下功夫,引导群众参与,引入社会资本;要在“长”字上下功夫,持续深入治理,形成长效机制,

  2、切实改善落后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可以结合已经成型的先进典型,塑造契合自身实际的乡村特色,如打造“集体农庄”、“特色村落”。

  二要加快乡风文明培育。

  1、要“沉身触底”。领导干部要“沉下身子”、“触及底层”,要深入到乡、村、组、户,率先垂范,走在前面,把文明乡风吹进群众心田,要长期不懈反复持续抓,深入挖掘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形成良性示范带动效应。

  2、要“齐抓共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硬”,不能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要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可以多征求群众意见,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把乡村群众从酒桌、牌桌上拉到有益活动上来。

  三要推动扶贫提档升级。

  1、增强乡村群众“造血”功能。要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施策。多采取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帮扶举措,增强群众“造血输氧”能力,激发其内生动力。可以效仿古法,邀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三老”,加强对工作的规范监督和对普通群众的教育感化。

  四要强化各项要素支撑。

  1、简政放权。要深入解决基层特别是乡、村两级权、事、责不匹配问题。要善于“简政”,而不是层层加码,不能只“放事追责”,动辄属地管理,而要敢于放权,上级部门阵线前移,寓服务于管理。

  2、拓宽渠道。要出台针对性政策,做好与金融部门的衔接,解决乡村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引入社会资本,挖掘优势特色,摆脱完全依靠财政投入的老路子。

  3、“引”“育”并举。一方面要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核心人才待遇,把人才引进来,另一方面要加强本地人才的培育,使人才留得住。

  五要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1、把人配备进来。要适度放开人员招聘名额,增加乡、村工作人手,应对好日益复杂、日趋繁杂的乡村事务。

  2、把人解放出来。上级政府要尽可能的少开会、少发文、少报表,使基层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形式任务”中解放出来。

  3、把人激励起来。要讲情怀更要讲胸怀,要讲奉献更要讲贡献,要肯定基层工作人员的努力和付出,不能搞空口白牙,说大话空话,特别是村一级干部,任务重、待遇低,要适当的增加报酬和奖励,比如招商引资奖励、村办企业管理人员持股等。

  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但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眼下各地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过程中,也出现了乡村振兴技术化、工程化的倾向,把城市规划套用到农村规划中,不考虑到农村特色和农民需求,看起来顶层设计搞得很好,但事实上却没法落地,这种情况要坚决避免。”

推荐阅读:

  对七七事变的感慨

  结构化思维在前瞻性项目建设中的运用

  学校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对班子成员的意见建议对医院领导班子的意见建议

  银行关于“远程集中授权”的思考

  简洁的个人离职申请书范文

热门标签: 乡村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高校党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体验是指在阅读和练习后写下的一种接受性写作。语言的阅读体验与数学笔记相似体验是指将学习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和记录来反思学习内容,类似于经验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校党史学习心得体会的文章5篇 ,欢迎品鉴!高校党史学习心得体会篇1  20_年注定

心得体会 2023-05-31

河南暴雨学生党员心得体会【3篇】

中国共产党党员,简称中国共产党党员、共产党员或共产党员。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河南暴雨学生党员心得体会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河南暴雨学生党员心得体会篇1  灾情就是命令。在这场抗洪救灾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万

心得体会 2023-05-31

吴蓉瑾事迹心得体会【十篇】

Model是一个中文单词,发音为Kǎimó它意味着榜样、榜样和法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吴蓉瑾事迹心得体会的文章10篇 ,欢迎品鉴!【篇一】吴蓉瑾事迹心得体会  她扎根基础教育27年,组建小学生红色讲解员社团,16年来培养千名小讲解员童音,

心得体会 2023-05-31

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历史学习心得体会【十七篇】

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学思想,诞生于16世纪初。它主张全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和资产,其管理和分配以公共利益为基础。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历史学习心得体会的文章17篇 ,欢迎品鉴!第1篇: 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

心得体会 2023-05-31

百年党史学习体会研讨交流发言范文七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百年党史学习体会研讨交流发言的文章7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第一篇: 百年党史学习体会研讨交流发言  20_年,学习主席一系列重要演讲的学习,我个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学习主席演讲,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了新的中央领

心得体会 2023-05-31

百年党史心得体会集合10篇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政党史,是一部特殊的历史。它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的历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百年党史心得体会的文章10篇 ,欢迎品鉴!百年党史心得体会篇1  这次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们党的光辉历程,

心得体会 202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