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6
2023-05-30
2023-03-15
2023-03-07
2023-06-05
更新时间:2024-01-22 20:34:1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3-06
2023-05-30
2023-03-15
2023-03-07
2023-06-05
音乐,这个永不落伍的话题,更是成为了今天的主题。新的音乐走进了人们的视眼,融入了人们的心灵。但是却还有许多人排斥着这种新时代的“声音”。或许时间是这一切的制造者。许多人认为:如今的流行音乐很杂乱,完全失去了艺术所拥有的特征,失去了艺术所拥有的高雅。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只是人们带上了有色的眼镜,去看待年轻人所看待的流行乐。
如:现在掀起的这鼓“嘻哈”音乐风尚。许多人认为这sunnyvale是在说歌,毫无艺术价值。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我对于艺术的诠释看来是大错特错。
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造就了人们对于音乐的不同理解。
音乐的风潮在不断的更新,的确,老歌好听可听耐听,但是,新潮流的音乐也未常不是一种艺术经典的起步?那么我们为什么总要去抵制它?
流行乐融合了当今青年人对于艺术的一种崭新独特的诠释:青春,向上,充满真情,活力,真实~~~~这些便是流行乐所拥有的独特的魅力!
新一代的音乐创作者,他们用各自对于音乐的执着与热爱,将自己的想法,以及对生活,对世界,对人性~~~~~的理解,将生活之中平凡的点点滴滴融于音乐,去创作出独具一格的作品,这便是流行乐所体现的创造性。
新歌手,他们用各对于音乐的理解唱出对于音乐的诠释。我想,这些五花八门的音乐诠释是不应该受到排斥的。是的,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更不应该受到时间的束缚。
古典与流行并没有矛盾,他们是音乐的不同表现类型。古典乐让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更加辉煌耀眼,而流行乐更让当今的青年人陶醉痴迷。这便是音乐所不可抵制的魅力。追星成为了时尚的潮流,便是流行音乐得到一种大范围普及的体现。这表现音乐的到了大多数人的喜爱。音乐从“高雅”变为了“平凡”。这使得艺术成为了大众化的享受,这便是音乐走近人们的短短几年内取得的硕果。
这足以证明流行乐拥有的魅力与感染力是多么大!它达到了艺术所要达到的大众化,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艺术,投身于音乐,去用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来陶冶情操。
音乐,走进大众化的时代,流行乐功不可没!
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在音乐学科领域中,“唱、弹、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唱”即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唱”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能给学生带来最直接的美的感受。“弹”即键盘弹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只有教师具备娴熟的、能为各种风格的歌曲伴奏的即兴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只要是教师边弹边唱示范过的歌曲,学生都会学得特别快。
歌唱教学也是音乐教师应有的、起码的教学基本功,在音乐教学中具有示范性和激励性。“跳”即舞蹈表演能力。《新课标》强调师生的互动性,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音乐教师的舞蹈表演能力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的特点,从而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演音乐,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并让学生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因材施教,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体验是提高课堂
教学高效性的关键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因为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能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能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
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适合用情境化的手法来表现。因为音乐具有不确定的特性,不同的学生对相同音乐作品的理解差异很大,如果教师一味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手法,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也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大多做得比较浅,最后还是“言归正传”,把学生自由驰骋的思维拉回来,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下去。
在这几年的教学课改中,课改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音乐教育的主题是创造。以创造性为主线的模式教学才能体现现代音乐教育的特色。具有创造性主题的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此,我在教学中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一个“学”字,落实一个“教”字,努力追求教学和谐的氛围,教学相长的境界。
新课程教学观倡导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就要有团结学生、依靠学生、尊重学生的艺术,既要善于听从学生的意见,又要善于进行科学分析,听取意见中的精华,丢弃其中不合理的东西。只要是正确的意见,就要积极采纳。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