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0
【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03-22
2023-01-16
2023-03-18
更新时间:2023-07-29 19:23:3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3-20
【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03-22
2023-01-16
2023-03-18
地震知识与自救班会课反思【8篇】
通过学习地震知识与自救班会课,学生掌握地震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知道地震前的征兆有哪些,通过学习知道了地震来临时应躲避在什么地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震知识与自救班会课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课为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但我仔细看了教材后,发现本课的课容量比较大,又要研究火山,还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变化。我认为本课安排一课时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所以我对本课资源进行重组,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地球内部的运动》,我觉得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因为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肤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像教材中有些课那样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并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课内容又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又应该是我们教师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激发重现与加强。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的图片的观察,与学生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想,直至认识本质。只是对于学生我高估了,与本地的科学教学有点脱钩。也可以说,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里还很空白。因此,教学流程不很流畅,甚至影响了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因为合理存在的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经验的不足,处理的不恰当,不及时,调控不自如,让听课老师误解了是重难点把握的不恰当,这很正常。由于时间上的安排考虑,结合学生实际,我删减了部分内容,如没有播放火山喷发的录象,没有加入对地震的预防知识讲解,没有给学生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和外国科学家对火山和地震的研究与成果,象火山带的分布、火山的类型、历史上发生的著名事件,真如前面所讲,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不是遗憾,有时间会在第二课时适当渗透,相信这样做也不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精彩。关键是通过我的教学,学生各种探究能力提高了,学会了自主探究,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只有老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能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算是我教学的成功。
地震这节课的课型和火山的课型差不多都是实验探究的课型。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不容易进行猜想地震的原因。因为在上课的时候,我们给出的图片都是或者相关地震的视频,但是我们看到的都是地震形成的破坏的外在情况,这样学生根据这些现象进行才是,确实有些难了。我想想虽然猜想有点难,但是当时在一直引导学生要按照我的想法进行猜想,一直认为需要得到我需要的猜想,因而浪费不少口舌。我想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应该更加的细致,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对于问题的猜想,老师一定要多设想学生可能会有什么答案,然后怎样去回答。要多准备这样的功课,我想效果就会比较的好了。
在学生的猜想的中间,有的学生猜想有可能板块运动的原因。学生的进行正确的猜想,但是还是比较的笼统,还有需要进行问,然后进行继续猜想。我本想让学生按照我的设计进行猜想,但是学生猜想不出,而我没有准备其它的想法,这个时候,我只有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了。我想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准备不同的方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就是说我们的指导学习不是呆板的,而是根据情况适时的进行调整。这样才是好的课。因为学生的反应不同,每个班级的也都不同,因此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能够更好的学习。
在教学中,由于时间较为紧张,我们没有进行防震知识的学习,我想这个方面需要加强。
《火山和地震》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没有切身感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的很少。学生对火山地震的了解仅仅是依靠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对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等具体内容的了解不深入。可是学生对此又非常感兴趣。因为一提到火山地震,尤其是20_ 年的汶川大地震,学生马上就会想到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的危害,就会陷入那种情景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能让学生主动去学。
本课的内容较多,我删繁就简,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我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教学。贯穿于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依靠教材,还有多媒体视频,以及三人小组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 、在教学自救知识时稍显匆忙,应让学生模拟演习参与其中;
2 、由于公开课自身稍有紧张,课堂语言有几处不够准确、不够精炼。
这就要求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具体分析,综合比较,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争取做一名合格的科学老师。
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设计教案,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引领着学生顺着正确的思路来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我预设之外的一些问题。如在导入新课后,我设想学生猜测地震的成因时,学生能说出可能是地下的岩层受到震动产生的,或者地面受到震动产生的。而实际上学生却一无所知,此时我应该让学生联系火山的成因进行猜测,揭示出是在受到压力的作用下才产生的,从而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见学生没有猜出来,只好直接告诉学生,把学生引到自己预先设想的教学思路上来。没能达到随机应变顺势利导的教学效果,这一方面反映了自己课堂教学机智不足、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备课时只关注了书本、关注了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没有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这堂课我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探究”过程应得到很好体现
这一整堂课,就是学生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模拟实验、分析数据、交流资料,都应体现科学性,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观察,归纳,分析数据,根据获得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体现出科学价值。
2、恰当正确的引导学生。
在这堂课上,应紧抓教学环节,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试验中的木棍或竹片相当于什么?”;“岩层(木棍)在什么程度下会断裂?”;“断裂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 目的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走,引导他们理解老师的意图,准确实验、探究,最后顺利完成任务。
我还要让学生采用自学教材的方法,研究“避震小常识”。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这样,学生进行研究就有明确的目的,为本节课的成功研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利用书本,这个有力武器去自学。在这里,教师逐渐放手,退到幕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也是“评价者”。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重要的发现。
3、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
在逃生演练前,我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先让学生假象并讨论:在逃生时,如果大家都涌向门口会出现什么后果?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学生通过交流,明白了如果同学们都涌向门口,那样谁也不会逃出去,应让他人先逃,让靠近门口的人先逃,自己躲在坚固的桌子下,这样才能使每一个人的生命得到保障。为了更进一步让他们体会这种情感,还让他们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完文章后,使每个学生深深体会到:比生命更重要的是高尚的情操。
这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教学。用图片导入新课,在讲述火山的成因这一环节,我采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就是火山喷发的内因、喷发物、火山的利与弊以及火山的类型。
本节课贯穿于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依靠教材,还有多媒体视频,以及日常积累的知识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由于是这学期才从事科学教学,在环节的实施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且语言没有激情,太死板,这样就达不到预计中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真备课,花别人几倍的精力去备课。大量阅读优秀老师的教案,以及课件等等,然后备课。再去听别的老师的课,然后修改自己的教案。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尽量避免语言上的错误,避免口头语。
第三,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多讲,尽量把他们知道的知识都讲出来。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有学生经常举手回答问题,抢着回答问题,他的知识面明显比别的学生要广,如果让他回答的话,别的学生根本没有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因此我故意不提问他,孰不知,这样会严重打击他的积极性,以后在提问问题的时候,我会说一句,老师知道你懂,所以我们把这个机会让给别的同学。
最后,上完一节课一定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具体分析,综合比较,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
5月12日,汶川8.0级的大地震让我们记住了这个不平凡的日子。地震中有太多的悲伤,太多的沉重,也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与震撼。在地震中,我们国家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响应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然而,面对那么多血淋淋的生命,却令我们不得不深思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全校性的地震演习活动,一方面提高大家对这种灾难的安全认识,另一方面也让大家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其实也不是地震演习,因为老师播放了N多次说是消防演习的广播。但是到了操场,校长说的却不是消防知识,而是地震应急逃生的知识。)
天灾是可怕的,生离死别仅仅发生在一瞬间,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当演习开始时,大家在班委的组织下,有秩序地从教学楼逃到空旷而宽敞的操场上。大家似乎都在很投入地参与进这种活动中。毕竟,这种灾难的降临是瞬息万变的,死与生的距离是那么靠近又是如此的遥远。或许在下一秒你就将被废墟压倒,无情的天灾,令我们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在逃生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在与生命赛跑,在与时间竞争。想想汶川的大地震,事先没有一丝征兆,仅仅是在那一刹那间,上万条鲜活的生命就被无情地带走了。在这无比的沉痛背后,在这种灾难的教训下,让我们更加沉思,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
通过这次的地震演习,让我们更深刻地体验到了,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无助和渺小的生命。在灾难面前不要低头,要顽强地走到最后,与灾难抗争到底!
地震防护与自救属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本次活动中,学生通过填写本学期关注的问题,在全班进行了筛选,最终一致通过要开展“地震防护与自救”活动。然后通过在老师指导下,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同时挑选责任心强,有一定协调能力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进行。在组长的组织下学生有序开展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并按照方案收集信息,在班上交流汇报,采取知识测试和模拟演练训练学生的应急能力,最后把收获和知识等方面材料制作成一份手抄报,并对活动进行评价反思。整个活动,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学生经历了采访、整理等一系列学习与研究的过程,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闻所得,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珍爱生命的意识。
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 在实践中感受课程魅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了实践,道理讲得再好,孩子也不会真正去喜欢它。所以在本主题中,我创设了学生模拟地震演练,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
2. 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本次活动充分发挥组长的组织能力。无论是平时的收集资源或是小组组织讨论,或是汇报,组长均能对组员进行分工,并能及时提醒帮助那些任务不能及时完成的同学,
不足:
在收集资料中,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而且同学收集信息的途径很多局限于网络探
地震来临如何逃生
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底下就可以。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附近等。
3.做好自我保护。镇静选好躲避处,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大震前会出现地光、地声、地面的初期震动等现象,这是地震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报。一般来讲,从地下初动到房屋开始倒塌会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差,称之为救生时间。只要事先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地震来临时抓住时机,冷静判断,正确选择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可能劫后余生。
预防地震安全防护小常识
1 、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2、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3、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4 、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
5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6、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
7 、注意躲开广告牌、街灯、物料堆放处。
8、要躲开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
燃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毒气泄漏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在公共场所如何逃出地震
公共场所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口相对集中,而地震最主要的直接危害就是,房屋倒塌,造成屋内的人员产生伤亡。在群众集聚的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最忌慌乱,而应有组织地从多路口快速疏散,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相互压挤而导致人员伤亡。
在商场、影剧院、体育馆(场)、展览馆、博物馆、车站、码头、机场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除了门口的人员可迅速跑出外,其他人宜采用就近躲避法。躲避的主要方法是:
(1)蹲在立柱旁边,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或者迅速进入安全区内。
(2)蹲或趴在排椅下(旁边)。
(3)蹲在结实的柜台,坚固的书架,牢固的物品、运动器具旁边。
要注意用背包等物品或手保护头部;要注意避开吊灯、吊扇等悬挂物;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商品陈列柜;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易碎品的货架;不要一起拥向楼梯、出口,避免拥挤,避免踩踏伤亡。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一旦被震倒建筑物埋压,应克服恐惧心理,坚定生存的信心,根据自身所处条件,尽力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力争及时脱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