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5
2022-12-13
2022-12-08
2022-12-20
2022-12-20
更新时间:2023-10-08 14:33:4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2-12-25
2022-12-13
2022-12-08
2022-12-20
2022-12-20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生活条件,有好有坏。而贫穷会让一个人的心态变得消极。若要扶贫,那么就要先给他们送志气,先改变他们的陈旧思想。
时代在快速发展,但仍有一些偏远落后的山区里,生活条件并不好,交通不方便,教育水平也低下,当地的人缺乏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而导致当山区外的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内部却并没有太多的改变,让当地的生活无法得以改善。回想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若想要群众脱贫,那么应该对处在贫困中的群众进行思想引导,将“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但“不怕穷”的陈旧观念和习俗,犹如一道“文化的枷锁”,很大力度地压制一些贫困户脱贫的意愿与动力。
在那些贫困地方的人,以当地的自然条件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很难过上山区外界的好日子。并且有人会安于现状,很是满意当前的生活,并不想做出改变。这样的想法让贫困地区内部人员动力不足,毫无志气可言,给扶贫增加了难度。虽我们有扶贫的想法,但他们“不怕穷”的想法让他们不愿去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一消极的想法让人早已缺乏了“人穷志不穷”的信念,缺乏活力。所以若要真正实现脱贫就要先扶志,之后再扶智。
若只是扶贫而不扶志,即使通过我们的资源改变了他们现状,但最终没有志气的他们还是会回到原状,并没有达到真正扶贫的效果,只是昙花一现。在扶贫的过程中,应先给他们灌输志气和信心,让他们明白,他们可以通过自己自强不息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比之前更好的生活。精准扶贫这一项目可以更深入地展开全面的工作,去感化他们,在无形中慢慢地转变他们的观点,慢慢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在其过程中,让他们明白所谓的命运不可能一开始就注定的,后天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可以改变的。让他们明白幸福不可能空降,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
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3.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养成相结合,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制度,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加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4.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校园文化,引领社会风尚。
5.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强化师生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6.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坚持育心和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7.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教育立法,加强法制教育,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
8.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心师生,提供靶向服务,解决师生学习工作提出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9.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把“扶困”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资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培育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10.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把组织建设和教育引领结合,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发挥学校党委的核心作用,院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联系服务,凝聚团结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各项工作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一、开展扶志行动,全面激发内生动力
1、深化扶志教育。充分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及新时代西畴精神,持续不断教育引导群众。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推动感党恩进村入户、扶志诚信进村入户、扶智自强进村入户、文化文明进村入户,引导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全省每年评选1万户“勤劳致富之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予以表扬激励,积极营造崇尚劳动、勤劳光荣的良好氛围。
2、改进帮扶方式。树立“谁干支持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动员干”的政策导向,坚持“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多干多酬”,杜绝简单给钱给物或无条件送股分红的帮扶方式,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同时,采取生产补助、劳务补贴、奖励激励等方式,引导群众自立自强、发展致富。
3、开展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结合实际修订村规民约、建立乡村建设公约,革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引导农村群众自觉遵守公序良俗、知法守法。倡导实干兴家,多角度开展家风文化建设,发挥家庭育人功能。
4、积极推行“积分奖励”。全面建立“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激励引导机制,把遵规守法、移风易俗、诚信勤奋等纳入积分奖励内容。村级集体经济分红,定点帮扶单位、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向脱贫地区捐赠的资金、物资分配,原则上与困难程度和表现积分挂钩。
5、惩戒不良行为。建立失信约束惩戒机制,对违反法律法规故意隐瞒个人家庭信息、冒领套取政策扶持、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等行为,依法依规处置。对无正当理由连续3次拒不接受相关部门就业岗位推荐的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按照程序暂停其获得政府部门帮扶资格,属低保对象的,由县级民政部门减发或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违反社会公德,属村民自治范畴的,按照村规民约处理。
二、强化扶智措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1、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统筹机制。县级建立由党委和政府牵头的“六个统一”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机制,统筹各相关部门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对培训机构和参加培训并取得证书的劳动力,按照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提供“菜单式”培训,鼓励有培训意愿的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参加多个职业技能培训。每两年举办一届全省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积极培育一批知名劳务品牌,形成“一县一品”品牌效应,力争全省有10个以上全国知名劳务品牌。
2、健全培训就业帮扶快速响应机制。综合运用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及时掌握帮扶对象培训就业需求,做到早发现、早培训。完善政府救助平台培训就业帮扶功能,让有培训意愿的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能简便地提出掌握或提升劳动技能的培训申请,及时获得培训,掌握至少1项劳动技能,及时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人员实现就业,已就业人员稳定就业,符合条件的享受就业帮扶政策。
3、改进培训方式。依托企业、园区、扶贫车间认定一批实训实作培训基地,授予相应培训资质,并给予相应补助。采取“培训十上岗”“孵化式”“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开展个性化、灵活性的实作培训和以工代训。加强对培训考核过程、考核结果和证书发放的监督检查,不断规范培训考核程序,严厉惩治虚报冒领、套取培训资金等行为。确保经过培训后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100%掌握 1项劳动技能、获得1项职业技能认定,就业率达90%以上、家庭年收入增幅高于所在县(市、区)农村家庭年收入平均增幅。
4、保障充分就业。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巩固与东部沿海省市的劳务协作关系,建立常态化的跨区域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制定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支持发展一批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到20_年实现每个脱贫村有1个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扩大涉农项目建设、管护以工代赈实施范围,规范扶贫车间管理,多渠道促进就地就近就业。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护路员等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等管理机制。建立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中有就业意愿劳动力的就业情况按月调度通报机制,确保全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不低于20_年年底水平,确保有就业意愿和劳动力的脱贫户、农村低收入“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
5、优化就业结构。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服务保障、考核评价机制,促进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县外就业。确保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外出务工人数不少于上一年度,到2025年,县外就业人数超过60%,其中省外就业人数年均增长5%,实现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县外就业岗位推荐全覆盖。
6、加大“两后生”职业教育和就业帮扶力度。对脱贫户、农村低收入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两后生”),实行职业教育和就业全链条、全覆盖帮扶。统筹衔接省内外教育资源,积极开辟“两后生”招生绿色通道,确保“两后生”90%以上接受职业教育。严格落实国家免学费和奖助学金政策,在专业选择上给予及时指导,确保完成职业教育的“两后生”90%以上实现稳定就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