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3
2022-07-14
更新时间:2023-10-23 09:16:2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3
2022-07-14
叶圣陶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注意和思考。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到了80年代,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的提出,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等时代新观念的形成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开始从宏观的角度、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角度,来审视语言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是一种被人们称为“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构思和改革方案出现了。
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观”下设计的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一体两翼。张孝纯认为,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应由三部分组成:1.语文课堂教学;2.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语文学习环境。实施完整的语文教学就是要: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2.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所谓“一体”,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包括范文教学、参读教学、习作教学、语文考试考查等项,其中以范文教学为核心;所谓“两翼”,其一是以课外阅读为重心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其二是对学校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和社会语文环境的利用。张孝纯说:“一体两翼,不可或缺:无体则失去主导,无翼则不能奋起。”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及其设计的整体改革方案,在河北省邢台八中进行试验,结果证明是有成效的。从1983年到1993年,10年改革实践,张孝纯和他的主要助手张国生领导试验组的同志,构建了“大语文教育”从整体到局部的种种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同时还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影响不断扩大。
“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确认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契合。在此指导思想之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关注以下六个方面:
一、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做学问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为人师者,应德才兼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让学生深知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综观古今中外,多少学问一流、拥有渊博知识的人却因德行欠缺,做尽祸国殃民之事。少年儿童作为祖国的花朵,能璀璨绽放当然是国之大幸。倘若灿烂绽放的是一朵_,那就会成为一种灾难。因此,文化的沃土应当培育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未来之花。否则,就是教育的悲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在常规教学中,教会孩子如何判断是非荣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此指导自己的言行,做学问才能有坚实的道德后盾。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二、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进行整合,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把多读多写放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要求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针对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可见,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语文能力的培养看似复杂,实质上都是对语言的积累、内化和运用。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在内容上和措施上有着不同之处。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宗旨是为了让少年儿童在家中能做个好孩子,在校内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手共进。家庭教育应当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学校则应侧重于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是和谐的一个整体。作为连接家庭和社会的枢纽,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而教师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小学语文教师的关键作用毋庸置疑。
四、关注学生的内心和外在表现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根据学生的各种表现作出判断,联合家长的力量共同教育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走上迷途的孩子得以回归正道。一堂语文课上,一个顽皮的孩子不断地给老师制造麻烦,不停地为班集体抹黑。我们不能简单地下定论:这就是一个行为习惯相当糟糕的无药可救的孩子。我们应该通过家访、电访、面谈等多种途径,与家长取得联系,并结合其他任科老师的印象,找出问题的症结,再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否则,孩子的一生有可能就因为我们一个武断结论而被毁。
五、将语文与其它各学科相融合
语文学科和许多学科密不可分,在学科知识、内容方面有很多交集,有很多互补的地方。因此,以语文学科为主体,向其它学科进行多元渗透,学科间进行有效整合,是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文包罗万象,知识涵盖面极其宽泛。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精心捕捉学科间的“渗透点”或“留白点”,向相关学科发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逐步丰富自身的教学底蕴,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
六、重视网络的学习和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教育领域更是信息技术欣欣向荣的一方土地。一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懂得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教会学生运用网络来学习,让学生在网络中去探求不懂的知识,并学会与人交流、讨论,会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作文输入电脑并打印出来。
犯法,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做过的一件事。
而犯罪呢!它是一颗长满刺的玫瑰,美丽诱人,但是会让我们流血流泪。
不要自以为是地说:“我们是未成年人,犯罪没有关系。”在此,我要严肃地告诉你:“不,你说错了。18周岁以下的我们是不能犯这8种罪的:杀人、放火、抢劫、投毒、撅水、故意伤害造成他人重伤和爆炸。”
不也不要满不在乎地说:“我一定不会做这些事情。”因为,就拿我们认为离我们最遥远的投毒来说吧。
曾经有多少人这么认为过:_有什么了不起,我一定能抵制它,那写吸毒的人一定是非常不坚强的人。但是,又有多少这么认为过的人能逃出_的魔掌中呢?不要认为它离我们遥远,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呀。说不定,在无意中,_已经走进你的生活。
与法律作朋友,与犯罪作战斗。我们要知法、懂法、用法,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
星期三,下午最后一节课,老师让我们看安全教育的动画片,在动画片还未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在写作业。
安全教育动画片开始了,我们就认认真真地 看起来。有一天,阿傻在出去旅游之前喝了一杯药,上路不久就感觉头晕,他想:“难道是刚才吃的药有问题?”
他想起来了,他已经把该吃的药都收拾到背包里了,刚才吃错了药中毒了。他赶紧用木棒敲嗓子眼把刚才吃的药吐出来。然后喊救命请人帮忙把他送到了医院。另一个故事讲的是圆圆喜欢玩捉迷藏,有一次她藏到了下水道里,阿傻和玲玲找了半天才在井旁发现圆圆已经在井里晕倒了,还闻到了一股臭鸡蛋的味道。玲玲问阿傻哥:“你怎么不下去救圆圆呢?”阿傻哥说:“别说救人了,我下去没准自己都会中毒上不来了。”
我津津有味地看完了动画片在想,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处处都有,一不留神就会给我们造成伤害。列如:吃错了药,要及时救护,不然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轻的会休克,重的便会死亡;在我们玩捉迷藏的时候,也要注意安全,不要往非常危险的地方去躲藏,如果你藏在了一个有毒气的地方,就会因为中毒而导致死亡。如果你藏在一个没有氧气的地方,就会因为缺氧而导致死亡。我们不仅要远离危险,还要学会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潘涌(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以下简称“潘”):就理论背景而言,积极语用教育观既来自国外语用学又超越之。1977年,荷兰出版《语用学学刊》(Journal of Pragmatics),标志着语用学学科诞生。亦可译为“言语施行论”,主要研究言语行为。语用学是对语言学的新发展,构成言语教学论的理论基础。语用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陆续译介到大陆英语教育界,在英语教育界比较流行,在汉语文教育界较少提及,更没有展开本土化的系统研究。语用是言语行为,语用学是结合一定的语境而对言语行为的意图、意义和交际价值所作的动态研究,语境、背景、话题、交际方、话语是其基本要素。我不是简单照搬国外语用学的理论。“积极语用”与国外语用学的区别是:从侧重口语交际行为扩展到综合、立体的“全语用”,以及“自觉语用”“深度语用”等。
就时代背景而言,积极语用教育观的提出是基于对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思政中心论”“语言工具论”“语识中心论”和“语感中心论”等汉语文教育思潮的批判性反思。在汉语文教育实践中,长期以来趋同化输入、共性化输出的基本范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表征为青少年汉语思辨、运用、创造诸能力全面弱化的母语教育的危机,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公共问题”。
积极语用教育观又是在前瞻文化强国的时展远景中酝酿而成的。除了有所参考国外语用学外,其理论基础还来自积极心理学、超越论教育学、“表现性目标”课程论以及时间美学等。
罗:就是说,积极语用教育观不是照搬国外的主张,而是中国化了的。那它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的要素?
潘:一般言语行为的表达效果是由三个要素的乘积所形成,就是:言语动机、言语情感、言语能力。言语行为的表达力是由这三个要素的乘积构成而不是它们的机械累加或堆积。我们可以给出一个语用方程式:
语用行为=语用动机(0~100)×语用感情(0~100)×语用能力(0~100)
这个语用行为方程式,简洁地说明了从消极语用到积极语用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言语区间,语用主体的动机、情感和语用能力三要素之乘积决定了语用行为的效果。所谓积极语用,是表达主体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而以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等为形式特征,因而富于创造活力的主动完整的表现性言语行为。积极语用包含“自觉语用”“全语用”和“深度语用”三个相对独立、有机融合的子概念。
罗:潘教授,您是说,积极语用包括“自觉语用”“全语用”和“深度语用”这三个层面,那这三个层面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潘:“自觉语用”是指任何言语行为都是受动机支配的,动机驱使着人的言语行为。“自觉语用”对我们语文教师的启示,就是要积极唤醒学生的表达意识,使之能够拥抱母语、享受母语,满足用母语表达自己深思真情的那种愉悦感和成就感。“全语用”是指人的言语行为是一种完整、立体式的言语行为,包括两个层面即“内语用”与“外语用”“输入型语用”与“输出型语用”。“深度语用”就是指言语行为达到一种理想化的境界,即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之间高度吻合,是思想品质和审美品质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也就是孔子所谓“文质彬彬”。“文”就是言语形式,“质”就是言语内容。当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两者融为一体,就达到了言语行为的极致。
罗:潘教授,听了您的解释,我们渐渐明白了“自觉语用”“全语用”“深度语用”的特点。但是,“积极语用教育观”与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观”有什么不一样?
潘:第一,“听说读写观”缺少对学生思想能力的必要重视,将语用行为仅仅视为一种外部感官的言语行为。如果片面注重“听说读写”,只能陷入一种技术主义教育的泥淖,是忽视生命主体思维和情意元素的技术主义的狭隘思路。而言语行为从来不是人的感官的简单技术行为,更是一种智慧生命的心灵闪光,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思想和情感能量的释放。所以,传统“听说读写”云云,就是忽视了对学生内在思想力的重视和培养。
第二,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置,将输入型语用与输出型语用看作是同等关系,就是忽视了表达力的目标指向,这是片面的误导。久之,必然致使语文课程形态主要以阅读课为主,写作课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庸,而口语交际教学则完全缺失。这样一种汉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狭隘格局陷入了接受型、偏废了输出型,最严重的是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基于阅读和倾听的表达能力的培养。输入型语用固然重要,但它无非是为输出型语用作必要的积淀,只有经过长期的语用实践转化为更重要的表达力时,输入型语用才对智慧生命具有意义。否则,人就降格为留声机、电脑软件一类的工具了。“说”和“写”是指向,是语用行为的目的,“听”和“读”是其基础和条件。古往今来,唯有语言的表达力才是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最后达成人自身价值的最主要能力。
在“听、读、视、思、说、写、评”七字语用能力体系中,外语用包括“听、读、视、说、写、评”,其中的“视”即“读图能力”,看视频能力;而内语用即指“思”。外语用中的“评”很重要,汉语文教育最缺少的是培养学生对外在事物的独立评判能力,尤其是深刻、缜密、严谨的独立评判能力。以前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其实是蒙学教育的一种混沌读书法,这样的混沌读书法,其实湮没了中国历代的思想者,数千年来都出不了善于建构思想体系、撰写体大虑周宏伟作品的思辨性人才。
罗:原来我们往往提到的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潘教授,您又加上了“思”“视”和“评”,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潘:刚才已经提到,语用有内语用和外语用之分。就内语用而言就是“思”。而外部的语用是通过人体感官来实现的,因而输入性语用除了“读、听”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疑需要加入一种“看视频”的能力或曰“读图”的能力,简称为“视”。全球化时代,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图像占据了我们阅读量很高的比例。我们通过“读图”来接受大量信息并在去芜存菁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视”的能力是全球化时代对每一个现代公民的特殊要求。
在输出型语用能力方面,我特别强调一个“评”字。除了“说、写”,这个“评”尤其显示突出的地位。在中国,在汉语文教育中,大部分的“说、写”能力并不是“评”,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更倾向于让学生作出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再现、复制,忽视作为独立主体对外在事物的个性、深刻、创新而又缜密的评判。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重新认识人对外部事物、现象等等的主观印象和评价。人,正是在与各种人物、事物与物象的价值联系中建构自己的评价体系。每个人都可以在源于特殊文化心理基础上而秉持自己的独立原则和立场,从特殊的立场出发去评判这些人物、事件――这就是至为宝贵的“评论”能力。世界的多维性来自主体评论的多元性。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中小学的母语教育乃至大学教育都严重忽视基于自主人格和自由思维的独立评论能力之养成。我反对简单记忆、机械背诵而高度注重“评论”,正是基于对母语教育乃至整个蒙学教育的批判性反思。当然,输入性语用能力与输出性语用能力,两者不可完全分离,更切忌对立。“视、听、读”是输出性语用的一种基础,“说、写、评”是基于输入性语用而超越之的目标指向。
罗:潘教授,听您这样一说,我们明白了积极语用不同于平时我们传统所说的“听说读写”,它还应包括“思、视、评”。
潘:是的,作为积极语用,其实包含着三层意思:其一是唤醒语用行为的动机;其二是构建全面、完整、主动的语用能力体系;三是追求语用品质的卓越,即将深刻、创意的思想内容与清新、鲜活的言语表达形式完美融合。只有这三个方面都达到了,才可以说是积极语用。假如连自觉的表达意识都没有,如果这种意识还陷于昏昏然沉睡之中,学生的语用行为只是停留在复述、再现、描摹层面,那么,充其量就是一种“消极语用”层面,即所谓被思考、被体验、被表达。尽管某个人在说话,其实是别人的思想借其嘴巴而“复述”出来的――学习过程异化成对“他者”思想的复述――这当然是“消极语用”。
小学的作文教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日常生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现今,“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写作文”是对大多数小学生面对作文的深刻描绘。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希望能和大家共同交流分享,以期相互促进。
小学生的生活是“家庭―学校”式生活,这种生活模式导致其所见所闻有限,下笔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时间长了就产生对作文的畏惧感。因此,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能结合自身观察和经历写好作文,语文老师就要让其养成热爱生活、热爱观察的好习惯。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习作二――“将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形成一篇习作”。民风民俗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可以通过倾听别人的谈话、自己的课外阅读以及亲身感受了解到一些节日习俗、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有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等,就绝不会在写作时无话可说。所以平时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其具有一双慧眼,而且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今天,更需要学生扩宽信息来源渠道,多方面、多视角搜集信息,了解信息。
经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口头语言发展优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因此,在日常的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特点,让学生多说,在多说的基础之上再让学生写作,而且说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同桌对说、个人自说、班内交流等,说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作文的实质内容,可以包括选题的原因,大致的提纲等。我们现在所使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就非常重视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即口头作文的训练,任何一篇习作都是要求在与大家交流的基础之上,然后再进行习作。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其效果是明显的,通过说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了,学生的写作内容更加丰富了,而且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渐渐提高。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良好的素材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习作四要求学生“以‘学会生存’四个字进行联想,说说从报纸、杂志、媒体上所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如何应对,并行文”。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没有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没有通过阅读搜集必要的信息,那么进行口头交流以及写这篇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阅读教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通过导读、课例点评、读写例话、基础训练等环节教会学生读书的技巧;另一方面,在课外还要多开展读书活动,给学生指定相关书目,例如国内外的名著,让学生学写读书笔记。
小学生对于外界的评价是非常重视和敏感的,老师应重视作文的批改工作,并通过批改工作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现阶段比较理想的评改模式是:首先,学生自评,学生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等,通过自己检查推敲,一般是可以发现的;然后,同学间交互评改,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无拘无束,可以充分阐述彼此的见解,通过彼此的互相评价,无疑能给自身以启发,进而对习作进一步修改;最后,教师在前两次评价的基础上给予认真的评价,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表扬其文中的闪光处,用商量讨论式的语言指出文中的不足,这样,学生不仅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即使是文章中的不足,商量式的评语也能让学生容易接受,之后会更加仔细地进行推敲,对文章进行完善。
总之,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需要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完善,只有做到了以上四点,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才能真正获得较好的成效,进而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今天上午8:30,我和妈妈一起准时收看了《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讲座。我知道了“人格”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学会要勇敢面对挫折,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我们要珍惜父母之爱,同学之情,努力学习,学会感恩。我们更要懂得人间亲情的珍贵,懂得心怀感恩的重要。
妈妈的话:
今天和孩子一起看了于丹老师《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讲座。于丹老师说:“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寻一种生命的快乐和尊严。”
通过于丹老师的讲述和举例阐述,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家长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价值。”懂得了“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开发,其实这是我们大家都企及的一种教育的境界。”“我们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好老师和好家长完成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建立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不是家长的教训。”......
是啊!一碗米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一碗水可以煮出不同的答案,一个孩子可以成就不同的人生。作为父母,我们不仅有责任教育孩子阅读、书写......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心里气氛。我们一定要遵从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实走好每一步!
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陪伴,是一种理念和鼓励,而最终的成全,是每个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灵。在人群中去学会爱,在山水中去发现永恒,在社会的规则中去勇于承担,在这一切中,去建立人格!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老树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位老树爷爷,然后出示老树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她说我们要保护环境。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张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