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3
2022-07-14
更新时间:2023-11-05 15:28:0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3
2022-07-14
我的驻村故事:从“教师”变“金书记”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20_年3月,我从一名站在三尺讲台的教师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凉江人”。两年多来,我在村里修路建水池、跑项目和资金、发展产业,与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走村串户访民情察民意,晚上组织群众召开院坝会讨论着全村的脱贫致富经。很快,就成为贵州省赤水市凉江村民熟知并时时念叨的“金书记”。
初来乍到的责任与定位
放下行囊,我开始进村入户走访,仅用两个月的时间,遍访完全村所有村民组的群众,第一时间掌握了全村所有贫困户的信息。我发现凉江村的贫困“病因”在于村民的“思想贫困”,注重“志智双扶”才是扶贫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为提高凉江村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我立即召集村组干部和群众行动起来研究对策“对症下药”,梳理了凉江村脱贫致富的十几条建议,确立了“凉江美好新未来”的目标任务。
路通了,山上风景独好
“致富定要先修路”。在凉江村,落后的通组路是制约全村发展致富的“瓶颈”,路通了,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命线也就通了,扶贫工作就更好开展了,这不仅是群众们的心声,也是扛在我肩上的责任。驻村两年多来,我携手村支“两委”主动与上级_门对接,争取到大大小小10余条产业路项目落地凉江村。
为尽快打通凉江村每个村民小组的产业路,我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群众不辞辛苦,每天汗流浃背,冒着被蛇咬的危险和被蚊虫叮咬的痛苦,白天爬山穿越丛林规划路线,晚上入户调解修路占地事宜,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起初,部分群众因为修路占地没有赔偿不理解,在驻村工作队的感召下,凉江村村民脱贫的愿景也被激发出来,大家纷纷无偿拿出自家的土地。
经过两年的努力,全村建成硬化公路100余公里,形成“四纵八横”的交通运输网,解决全村每个村民组出行难和竹原料运输难题,年带动全村竹产业经济产值近700万余元。
现在,路通了,财就通了,老百姓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思想自然也就通了,干群关系更近了,群众工作更好做了。
产业壮大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高涨了
没有产业和项目支撑,决战脱贫攻坚就是一句空话。为了选准产业路子,我多次带领村支“两委”外出考察,通过对市场调研,立足于全村19950亩丰富的竹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的“十百千万”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乌骨鸡(规模1万羽)、生态冷水鱼(规模2万斤)、金钗石斛(规模21万株)等特色种养殖优势产业。同时引进竹加工厂来带动群众发展致富。
面对村里农产品销售滞后的问题,我立刻充当起销售员的“角色”,带领村支“两委”跑市场,不顾白天与黑夜,不论路途多遥远,拿起村里养殖的林下乌骨鸡到赤水、贵阳、都匀的酒店、超市、学校、机关食堂开展推销。村里的农特产品销路逐渐打通,仅仅是自己的派出单位贵州省供销社、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及自己的朋友圈每年都要为村里订购近15万余元的乌骨鸡。为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还帮助村里农特产品注册了商标,取名为“凉江山宝”。
为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20_年,又帮助村里找到了另一条致富“良药”路子。看到村里有大面积溜荒闲置的土地后,整日思索着如何带领群众把这些土地有效利用起来,有了想法后,说干就干,邀请专家到村里对闲置的土壤进行考察化验,发现本地土壤、气候适合种植中药材头花蓼。通过到贵阳市、毕节市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市场信息后,与村支“两委”把目光聚焦到发展药材头花蓼种植上,决定再带领全村群众发展这种“短平快”产业增收致富。为了打消群众的疑虑,我挨家挨户上门做动员工作,用了2个月时间分组召开20余场群众会,不断给群众讲透头花蓼种植发展的致富经。为让贫困群众有启动发展资金,不断地跑部门要资金,在自己的努力下,向派出单位争取的帮扶资金按时到位。通过引进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保障销路畅通,给农户吃下了“定心丸”。上半年,全村800亩药材头花蓼如期种下,每年带动群众增加经济收入可达165万余元,大家认可了这一条致富“良药”路。
双脚沾满泥土,心中装满民情。看到群众们的致富路越来越宽,增收渠道越来越广,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的内心充满喜悦之情。
我深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以踏石有痕之力,用青春热血奋战在田间地头,只为看到百姓生活的改变。
李根香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既是建档立卡户的帮扶干部,也是新村一组的包组干部,在整个脱贫攻坚工作中认真负责的完成每一次统计、每一次入户,争取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最好。下面我想从三个角色来谈谈脱贫攻坚中我个人的感受。
一、普通的基层干部的角色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参加工作3年多将近4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乡社会事务办工作,主要从事民政、残联、科技、食药品四个部门的工作,也是为民服务窗口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面对繁杂的本职工作和形形色色的群众,有时甚感有心无力、疲惫不堪。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低保每月的动态调整,有进有出,低保中建档立卡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每月比对,每一项数据都要求精准再精准,及时再及时。在这反反复复的折腾中学习到了一项项新技能,不断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磨炼了为人处世的心性。
二、帮扶干部的角色
我的挂钩户是小水井新村三组20__年建档立卡户明雄兵,家庭人口4人,父母均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儿子年幼。刚挂钩该户的时候家庭比较贫困,房屋级别为C级危房,明雄兵作为一家之主常年在外务工,薪水微薄,再加上爱玩的本性,日子自顾不暇,根本无暇顾及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家中仅靠父母采点茶叶、种点包谷、喂几头猪维持,生活一贫如洗。
自挂钩以来,多次入户,从一开始调查了解家庭人员基本情况、收入来源、家庭财产状况等详细信息,到后来动员该户改造房屋,带工程队伍实地到户量地基、做建房规划,再到后来动员在外务工的明雄兵回家创业,无数次的沟通交流让我们从普通的干群关系变成了亲戚朋友,也让“不太完整”的家庭变得完整,即可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更让家庭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观。作为一名帮扶干部,感到十分欣慰。
三、包组干部的角色
我所包的组是小水井村委会新村一组村民小组,新村一组是20__年从赛岗村委会、木城坡村委会因地质灾害搬迁重组的村民小组。新村一组现有常住人口72户32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户75人,20__年脱贫5户19人,20__年脱贫5户21人,20__年脱贫7户31人,20__年脱贫1户4人,现已实现全部脱贫。
包组工作是三年来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8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之前小水井村委会挂钩单位不具备履职条件,每一次入户、填表、调查、做工作都是一个人完成,填表、算收入到心力交瘁,档案反反复复修来改去,一遍又一遍改到怀疑人生。所幸,所有努力没有白费,前期的辛苦和努力使我对村情更为熟悉,对每户建档立卡户人员基本信息、收入来源、财产状况掌握的更为详细,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让后期的工作开展更为得心应手。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绝大部分的群众是纯朴的,是用心配合支持工作的,但一部分群众的思想有待转变,感恩意识极差,牢牢抓住某一项享受不到的政策,而对享受的诸多政策却只字未提。我认为对这一部分群众应该对加强感恩教育,让他们知道“等、靠、要”思想不可有,所有的好日子都是靠自己双手奋斗得来。
以上是我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心得体会,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皆是从点点滴滴工作中总结得出。脱贫攻坚之战告一段落,但未来还有更多的攻坚战需要我们参与,不努力的青春不完美,告诉自己: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人生是一种攀登的历程,需要昂首阔步的信心,还要有低下头,弯起腰,做好攀登的韧劲,只有这样自己的人生才能走出一片光明的坦途!人生又是一种尝试,不要轻易的服输,不要说“我不行”,而要坚定的说我行!没有挫折的人生其实并不完美,只有真正尝试到了失败的痛,才能彻底领悟到成功的甜,才有了酸甜苦辣的交汇,人生才会更深刻,更有意义,更值得回味。
我是一个从平凡的乡村走出来的孩子,父母亲都不是文化人,也就只能干力气活把我和妹妹供着上学。可凭着家里的几亩田和这些力气活赚的那几个钱是无法供我们姐妹上学的,父母一再坚持要送我们上大学!他们一遍又一遍对我们说,就是拼尽全力也要让我们完成大学学业,可我们姐妹俩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不是那么容易挣得的,尤其是对于他们——年近半百的父母来说更是天文数字!但是,他们毅然决然的接受了这份重担!
踏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我就告诉自己:在这里,我要做个坚强的人,不要让家里的父母操心,时刻谨记父母为我所做的牺牲!
的是,我获得了国家三等助学金,它像一阵及时雨,滋润了我的心田,给我带来了言之不尽的鼓励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使命感,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爱心的受益者也必然会成为爱心传递者。
目前我虽承受着贫困,但我明白出生的家境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富足的家庭,衣食无忧,然而现实不是这样绝对如人所愿,每个人甚至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我虽贫困,但我明白贫穷并不是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我来!奋斗,我行! 其实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所以——坚定信念,才是开创理想的顶点。
在茫茫人海中,我相信天道酬勤总能做到那些想做的事情,自强不息总能活出自我。只要心够坚定,意够坚决,又何惧天高地阔?
今年,“精准扶贫”也成为了人们常提的网络流行语,回到山村里,墙壁上都是“扶贫开发,利国利民”“消除贫困,同步小康”等标语,字都用红字漆出来,显得格外明显。
虽说“精准脱贫,不落一人”,但还是有些人因政府发了补助资金,就享清福,养老了。就比如我们村的赵大爷,他们家因看病欠了别人钱,一向过着多穷的生活,欠下的债已经拖了五六年了,成为了精准扶贫户,用政府的补助资金还了债,却又揭不开锅了,只得等再发补助金了。去年过年时,干部送去扶贫物资,但他们一家还是吃了,用了个精光,干部几次相劝,他也不听,最后因旧病复发,逝世了。
在脱贫过程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错的,只有乡民配合,脱贫就一定成功。李哥哥他们家收到了干部的补助,高兴极了,为家中买了些物资后,就都拿去给李哥哥上学用。李哥哥也发奋图强,终于不辜负家人的期望考上了大学,现在李哥哥在城市里开了一家公司,生意很火,他们一家非常感谢“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他们走进了小康生活。
现在,许多农村人都因精准扶贫户,村子拆迁分到了一套楼房和一些钱,让他们有舒适的环镜和生活,接下来的生活也要靠他们自己努力。
许多人都过上了好生活[],他们都特别感谢政府,感谢精准扶贫政策,在村子里,脱了贫的人,就帮助那些贫困户。不由得说,“精准扶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帮助。
让我们手拉着手,共同脱贫,共同进步,一起进入小康生活。让我们争当二十一世纪的时代锋,加油!
假如我有一万元钱,我不会自己贪污,也不会买东西送给亲朋好友,而是奉献给在贫困山区生活的有困难的小朋友。
我会用这些钱让他们读书,学会基本知识;再给他们买许许多多的厚衣服,不让他们在寒冷的冬天冻得瑟瑟发抖;我还要买鞋,不让他们赤着脚或穿着破鞋去上学……
当然,他们最不能缺少的是学习用具,要想让他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需要在他们还是祖国的花朵时来培养,如果他们连学习用具都没有,怎么能出人投地呢?
我还会给他们买一些《十万个为什么》让他们知道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
在此,我还想把关于祖国文化的书买来给他们看一看,让他们也了解一下新中国的知识与文化,从而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中国曾经历过多少磨难和欺凌,也让他们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
虽然金钱来之不易,可是能买到许许多多的东西,但爱是买不到的。只有世界多一点爱,多一份关怀,都来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在幸福中生活,让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幸运的儿童。我相信雨后一定会出现彩虹!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是在20_新年贺词上引用的话。自从临近毕业到如今,曾无数次谈论过时间流逝之快,快得如一匹疯马,只能眼看着任它远去。就像小时候盼望过年,盼着盼着就已经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年岁。如今不在盼望,只祈祷时光慢些吧。
网上比较火的一句评论说“上大学以后,故乡只有冬夏,工作以后,故乡只有冬天”,这话大约是说进了很多人的心坎里。
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人,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家远去。每年遇着春节这样盛大而充满仪式感的节日才有回家团聚的机会。我和众多的上班族一样,在临近年关的时候匆匆赶回已经阔别半年之久的家中,走时到处苍翠如幕,归时百草枯黄。
在近家的路口,瞧见常常坐在大树下眺望远方的大爷,如今已然80高龄,只是如今却不再直愣愣的眺望远方,而是拿着一把半旧的扫帚打扫路边的落叶。见到我这个归乡人,笑着和我打招呼,笑得让脸上的沟壑似乎都挤到一块去了。我连忙跨步上前问候他,为何在这寒冬腊月在这寒风中扫落叶。大爷说,往年一年到头,也没什么好期盼的。如今当地政府的各种慰问和补助让他的生活不再只是寒冷和孤独,也能有一个过年的样子了。
而后又道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古语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人老无力,没有什么能够回报国家和政府的,只能在身体状况还算可以的日子,扫扫道路两旁的落叶,毕竟日子好了,也应该有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我沉默一小会,想到自己既是站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人,也是脱贫攻坚的受益人。如今见到家乡的人和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是从另一面对自己工作价值的肯定和鼓励。
匆匆回乡,尽管时节短暂,但却在心中注入了定心针和强心剂,带着新的心情踏上新的征程。
道家思想一直主张要道法自然,不为功名利禄,追求”绝对自由”。庄子在逍遥游中就以“鲲‘自拟,阐述了自己对自由的理解。有人认为,贫困者不配论自由,我认为不然。自由与贫困并不矛盾,人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
“绝对自由”并不受物质财富的制约,物质的贫困阻挡不了自由的脚步。众所周知,林肯出生在肯塔州一个伐木工家庭,迫于生计,他先后当过店员,村邮务员等多种工作,但堪萨斯内战激起了他斗争的热情,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物质的束缚而却步,甚至提出“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而斗争”的政治主张,他不仅为自己谋自由,更是为人类谋自由。马克思曾高度评价林肯说:“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可见,出身的贫寒依旧是可以追求自由的,只要拥有一颗坚定的心,定能斩断自由之路上的荆棘。
精神的自由,甚至可以让人走出贫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他们个个生而贫困潦倒,但精神不死,自由就将至。他们可以安贫乐道,即使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因为他们的思想是自由的,他们胸中有大志,有理想,看得到人生道路上的曙光。何谓逍遥?就是一个人挣脱了功名利禄,权势地位,在精神世界中悠然自得,不再受这些约束。在这一点上儒道两家不约而同,只是儒家更倡导入世的思想,而庄子强调的是出世。
然而,有一种贫困,是永远也追求不到自由的,那就是思想上的贫困。有人将庄子的绝对自由,理解为随波逐流,消极避世,这是一种精神贫困的表现。生而为穷人,思想若是贫困,终日守株待兔,那只会更贫困;生而为富人,思想若是贫困,终日游手好闲,那也定会变得不自由。可以说,思想的贫困比贫困本身更可怕。这一点可以参照我国脱贫攻坚的战略。在这场硬仗中,我国的目标不仅仅存在于从物质贫困中走向自由,更强调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这样的“双脱贫”是我国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见,自由和贫困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质,也不会束缚精神的自由。很喜欢《自由在高处》中的一句话:“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以贫困并不可怕,至少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由。
“背包哥”的故事
——记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兴合村党支部书记李瑞
破草帽,双肩包,烂摩托……这就是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兴合村乡亲们口中的“背包哥”,也是兴合村党支部书记,他叫李瑞。
“在哪里都是工作,你与其在外面背井离乡受人冷眼,还不如回来建设家乡,我们也老了,需要有人照看!”
有理想有抱负的他,起初在外地打拼,在与父亲打电话谈心时,父亲无意间的一席话让他恍然大悟:与其在外背井离乡就业,不如回来建设家乡!他毅然辞掉在外的高薪工作,背起背包选择回乡,从此,这个背包就陪伴着他走遍了兴合村的田间地头。
背包里背的是“建设”
兴合村地处偏远山区,山高谷深,道路崎岖,属深度贫困村。初次上任的李瑞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了全面掌握兴合村的基础设施现状,不管天晴下雨,他每天都乐此不疲地奔走在田间地头,和群众拉家常话里短……村里没有一条产业路,村民们栽种的农作物要通过人挑马驮才能运出大山。面对这样的现状,他决定在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下狠功夫”。
“我一定要修一条产业路!”他在村支“两委”会议上拍胸脯承诺道。他从此起早贪黑,穿梭田间地头,看看产业路修到哪里最合适,最能惠及群众,摩托车上不去的地方就手足并用爬上去查看地形。终于,李瑞借着兴合村作为20_年贫困村出列的契机,积极争取扶贫资金余万元,成功修了一条3公里的产业路,解决了群众的生产运输问题。同时,为了解决灌溉用水的问题,20_年,在李瑞带领村支“两委”通过多渠道筹得资金万元,修建100立方水池6个,解决了兴合村三组、四组群众农业用水的问题。
背包里背的是“发展”
面对兴合村产业基础薄弱、自然资源匮乏的现状,在思考如何发展兴合村产业的问题上,李瑞总是彻夜难眠,只要一想到“好点子”,他就立马去找村主任商讨。
“我们这个年轻书记呀,真的不简单,精力旺盛,头脑灵活,发展思路也很清晰,总是一心想着要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大家都对他赞不决口呐!”每每提及“背包哥”,村主任就一顿夸。
这天,兴合村项正明急冲冲跑过来拉着他的手说:“李书记啊,我们兴合村在这角落里,路不好,基础条件又差,还缺水,我们老百姓可都是靠天吃饭啊,你要帮我们想想其它的发展门路啊!”
李瑞答应了项正明,但是面对想发展但发展难的“困境”,他还是一筹莫展。在了解安顺塘约的发展路子时,李瑞感觉兴合村产业发展找到了出路。他利用山区转型的发展机遇,深入推进“三变”改革,采取“村级公司+贫困户”的模式,与群众共商流转土地种植百香果,将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到贫困群众入股公司,通过分红的方式参与。
他心里已经绘就了发展的宏伟蓝图,把这个好消息在群众大会上公布的时候,群众的反应与他的想象大相径庭,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大部分群众会强烈反对。
四组村民项玉文说:“百香果是什么东西,我们从来没见过,谁知道种这个东西值不值钱,而且土地流转费用不高,我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听到项玉文这么一说,大部分群众也强烈反对,群众会议不欢而散。
吃了闭门羹的李瑞并没有因此放弃,为彻底改变群众落后的思想,打消群众顾虑,他白天跑各个单位筹备村级公司的事情,晚上就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向群众讲清楚政策,讲解集体发展产业可以降低发展风险,除了有土地流转收入和分红收入,还能在村级公司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工作,增加收入。
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与乡亲们磨破了嘴皮子,吵的吵闹的闹,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三组村民张明亮说:“李书记,看到你为了我们的发展操碎了心,整天东奔西跑,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我们大家是很感谢你的,我自告奋勇第一个先入股公司,跟着你干,我相信我们会成功的!”
看到乡亲们从开始的反对到慢慢的接受,到最后的支持,他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20_年,兴合村通过“三变”改革发展百香果种植276亩。看到产业发展的前景,他又组织群众栽种药姜、黑木耳共计260余亩。现在,兴合村发展特殊作物种植2500亩,覆盖贫困户428户,发放分红资金万元,支出农户务工费用30余万元。
“种植百香果还是可以的,我们不仅有土地流转的费用,每天在百香果基地务工还有80元的收入,最主要的是挨着家照顾老人小孩,我们大家啊,都很感谢李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之前反对栽种的项玉文笑着说到。
背包里背的是“小康”
按照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安排,兴合村计划搬迁240户1258人。然而,当地群众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模式,面对群众的百般“刁难”,他深感压力重大,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
搬迁对象郭真武说:“我不愿意搬迁,你们也不要来动员了,说什么我都不会搬的”,就连兴合村四组组长梁龙全都说:“搬迁每人只有20平米房子,一家人都住不下,更不要说养猪养鸡了,我也不愿意”。
李瑞深知,搬迁是块硬骨头,为了最大程度消除群众的顾虑,他第一个响应政策,第一个抽房搬迁到了沙子安置点,让搬迁群众思想上有所松动。随后采取“车轮战”的方式,带领村支两委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搬迁,不管白天黑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哇,这个房子真白,窗子好大,还有阳台,进来都是柏油路,不像我们家那里还是黄泥巴路。”搬迁对象冯成江对抽到的房子赞不绝口,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谢谢李书记,我还是第一次住这样的房子,环境好,空气好,自来水,厕所都在家里面,真的是太方便了。楼下还有广场,这里真的是太好了。”之前一直反对搬迁的梁龙全笑眯眯地说到。
一家、两家、三家、四家……在李瑞的工作日志上,每天都会新增搬迁群众的名字。
在李瑞的带领下,兴合村搬迁群众越来越多,他们不仅享受到了安置点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就近解决就业难题,生活越过越好……
看到乡亲们搬出贫困、搬进小康,李瑞脸上泛起了久违的笑容!
背包里,背的是责任,背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背的是回乡建设的初心,背的是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最让全国人民关注是近1亿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之路。近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显著进展,同时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这两句朴实的话,出自_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国家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
“三农”工作的一个难点是扶贫,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也是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部分。但是,完成新一轮扶贫攻坚任务,仅靠原有的单一措施、常规手段,已难以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以改革创新思维与精神,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
以改革创新精神与思维实现精准扶贫,就要积极拓展扶贫方式与方法。既要实打实地落实扶贫责任,因材扶贫,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更要端正导向,完善思路。要把扶贫开发与落实农村改革各项任务结合起来,寻找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中扶贫开发的有效模式,探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丰富农村金融改革支持扶贫开发的内容方法,走出一条有特色、更见实效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精准扶贫,就要结合培育现代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一个主要方向。脱贫的关键是增收,农村增收的未来方向是现代农业培育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扶贫,既要找准当地农业优势资源,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改善的有机融合;更要有效利用现代农业和产业发展引进的科学技术、新理念新思维,发挥产业带动支撑作用,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提高素质,形成扶贫工作新态势。
“兴建三峡工程,根治长江水患”。三峡工程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强国理想,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梦想了70年、论证了40年、争论了30年”的三峡工程,动态移民120多万人,数量如此巨大的移民,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级难题”,但我们还是完美解决了。那么,靠的是什么呢?
在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历史上,任何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工程建设都必然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然孕育出震撼人心、传之千古的伟大精神。三峡工程亦然,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四种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我最想写的是移民后的艰苦创业精神。
上百万的移民不得不为了国家而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搬去异地,重建家园,不艰苦奋斗行吗?答案不言而喻。我的婆婆属于就地后靠的移民,那里集中居住着数十家,移民后,他们在后山上开荒,而今,那片本来很贫瘠的山坡上,新开发的脐橙果园郁郁葱葱,仅每家每户的水果收入就上万元呢。
三峡移民后,百万移民没有消沉,没有抱怨,没有坐等,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挥洒汗水,自力更生。这艰苦创业的移民精神,正在目前的脱贫攻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广大农民正在艰苦创业奔小康的号角声中,创造着自己的美好未来。
作为新一代国家少年,我们应该弘扬三峡移民精神,努力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为祖国作出更多奉献!
开学了,大家都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开始新的学习。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我们的教室是宽敞的,学校为我们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我们领略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先进,使我们的学习更加轻松,更加高效!
下课了,我津津有味地阅读着老师刚发地《少年报》。忽然,有一条消息映入我的眼帘:“陕西山区三百名失学儿童渴望上学。”旁边还特写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小女孩有一双大大的眼睛,眼睛里充满着渴求知识的光芒,这双眼睛的背后,更能感受到几分忧伤。从报道上得知:陕西山区的孩子生活穷困潦倒,居然连一支铅笔都买不起,只能用木棍顶替……
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湿润了;在我们的周围许多同学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一支铅笔用了不到两次就扔掉重买;刚买的新书看了不到两天,就之至于不理。
第二天,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几个好朋友,我们一致决定将每年的六月二日定为助学节。这一天,大家请来了来自山区的儿童到校园和我们一起过节。每位同学都从家中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封面上都写上了各自的祝愿,还涂上了绚丽的色彩!有的同学将自制的书签夹在书中送给他们,上面有各位同学联系地址。大家都愿意为帮助失学儿童尽各自的微波之力。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学习经验。山区的小朋友还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大家唱啊,跳啊!歌声,笑声久久回荡在操场上空。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帮助那些贫困的失学儿童。
一天晚上,我在电视节目上看到贫困山区的孩子没钱上学,没钱买书……可他们很爱读书,我非常想给他们一点帮助。
我家里的课外读物已经放了一书柜。扔了?太可惜;卖了?我不同意;送给邻居?不行,邻居家小孩还没到那个年龄,说不定还不跟我在一个学校上学,用不到这些书。
我坐在凳子上想了一会儿。突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可以无偿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这样不仅可以把书送出去,还可以帮助那里没钱读书的孩子在家里可以读上书,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妈妈突然走了过来,对我说:"想什么呢,这么开心?""我想到怎么处理这些读过的课外书了!"妈妈听了,微笑着点了点头。我接着说:"我可以把它们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我还把它们分成了几类:童话故事类,拼音汉字类,还有知识文学类等等。"妈妈给我竖起了大拇指。
我现在几乎可以想象到那些孩子们的样子了,手捧着心爱的读物,目不转睛,一张张脸上挂着多么幸福的笑容啊!
诶,我应该怎样把课外书送到那群孩子们身边呢?你们给我想想办法吧!
【驻村故事】此心安处是吾乡
草树知春,姹紫嫣红。三月的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丁家碥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中分外美丽。从码头坐船行进在碧波荡漾的白龙湖中,远处眺望那樱花丛中隐约可见一面党旗飘扬的村委会,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我不由得感叹: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热爱,三年了,风雨同行,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如此让人流连。此心安处即是吾乡,我与丁家碥的故事由此缓缓展开……
第一书记是称谓更是责任
时光荏苒。回想三年前接到单位派我任丁家碥村第一书记的通知后,我既有忐忑又有期待。作为退役军人的我,一直很想为群众干些实实在在的好事,但又怕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足,得不到群众的认可。我把这些顾虑给妻子说了后,妻子说:“你去嘛,把你当兵时候的胆子拿出来……”是啊,我曾是军人,临阵退缩是大忌,贫困是我们国家现阶段最大的“敌人”,我应该冲锋在前。于是,我踏上了新的征程,也开启了我和丁家碥的故事。
丁家碥村依山傍水,对很多不熟悉的人来说好像是“世外桃源”。但在用一个月走遍这里的土地后,我深深认识到“贫困”带给大家的艰难。丁家碥村是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村,下游宝珠寺水电站蓄水发电后,原来河谷地带良田沃土被淹没,大部分农户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源,所剩农耕地多属贫瘠的山地。搬迁后,大多数农户分散居住在800米以上海拔的半山地带,基础设施耗资大、建设难,严重制约了该村的经济发展,加之湖水阻隔,农业生产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交通运输成本高,农副产品交易难,老百姓出行难。
压力就是动力,使命呼唤担当。记得我到村工作不到两个月,迎来了第一次脱贫攻坚检查,当检查组人员问70多岁的母全先大爷知不知道驻村第一书记是谁时,母大爷有些迟疑地说:“我不晓得呢”。当时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这时站在一旁的我说:“母大爷,那你晓得我是哪个不?”母大爷笑着说到:“咋个不晓得呐,你是我们的赵书记,是来帮我们的,我眼睛不好,但是一听见你的声音就知道你是哪个。”检查组的工作人员笑着说这就叫“闻声辨人”,帮扶工作能达到这种效果,老百姓满意度肯定也就高了。一瞬间,我觉得这两个月的奔波劳累都值了。
这次的事情更加坚定了我的工作信心,我同村“两委”班子因村施治、因地制宜,在项目投资和产业发展上进行详细规划,把丁家碥当自己家乡一样来规划、一样来建设。几番努力,通过积极联系派出部门发挥行业优势,同时争取交通、农业等其他项目资源,为丁家碥村争取了扶贫避险解困资金468万,帮扶资金26万元。
脱贫摘帽是目标更是承诺
时间不等人。实现脱贫摘帽退出,是丁家碥全村人民的目标,也是我身为第一书记对他们许下的郑重承诺。
承诺必践诺。为了利用好各项来之不易的项目资源,在五月的炎炎烈日下,我把村文书何志文拉上一道,背着相机、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收集群众意见搞规划。这天,我们走到二社韩锡文老大爷家时,老两口非要留我们吃饭,我们再三推辞,没想到韩大爷生气的说:“你们这么热的天气还为我们做事,饭都吃不上,那我们也太没有人情味了!”一时拗不过,我们只得“从命”。当七道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的时候,我们都惊讶了,要知道韩大爷和老伴儿都快80岁了,做这么一桌菜太不容易了。看着婆婆快掉光的牙齿,一时间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一桌饭菜包含了太多深情厚谊,也给了我莫大的动力。
连续两个礼拜近37度的高温“烘烤”,本来当兵后就黑的我又被晒黑了一大圈,隔壁村的支部书记都仁能见到我说:“赵书记,你确实是个实干家,我还很少见到像你这样年轻的干部这样不怕吃苦搞工作的呢!你这样下去小心回家娃都不认识你了……”我笑着和他开玩笑的同时,心头一盘算,才发现已有个把月没有回去看我那快两岁的“小棉袄”了,但这边的群众也是我的亲人,他们同样离不开我。我坚信,脱贫攻坚路上,那些“小别离”一定能成为“大幸福”!
大半年的努力,丁家碥村完成村道、社道、入户路、码头、文化室、文化院坝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27户的风貌改造建设。发展黑猪养殖500余头,黄羊养殖300余只,脆红李种植100余亩。全村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17年底,丁家碥村迎来“大考”。期间,我经常几个礼拜不能回家,入户核实、整理资料,一天比一天忙。有一次入户途中由于风浪太大,我们乘坐的小船在湖上猛烈地晃了起来,吓得大家大气都不敢出。等终于靠了岸,大家全身都湿透了,大风一吹,冷得直哆嗦。村主任沈莉强一边上牙磕着下牙一边说:“我们……这是……用生命在扶贫呀!”爱开玩笑的村文书何志文打趣地说:“不要怕,扶贫路上有你也有我”。大家哈哈大笑一阵,继续赶路,工作的热情很快驱散了刺骨的寒意。在忘我工作中,丁家碥村顺利通过年底的验收,我也完成了对大家的承诺。
勇于担当是坚持更是本色
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亲情。20_年汛期来临不久,全县范围发生特大洪灾,丁家碥村受损严重,很多产业发展刚有起色的贫困户面临着“返贫”的风险。而此时我的小女儿刚出生不到两天,还因发烧住进了新生儿监护室治疗。
看着手机里村主任发过来的受灾情况,我下定决心,要第一时间回到村上去,和乡亲们一起对抗洪魔。告别了流泪的妻子和还在监护室的女儿,我冒着风雨迅速奔赴到丁家碥,组织人员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同时邀请地质队专家一同入村查灾。洪灾过去后,我又向派出单位县自然资源局争取到130余万元地质灾害项目资金,治理了4处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点,确保了19户5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灾期间,村上的养殖户何天堂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我看到了他们在了解灾情时,有的腿肿了,有的淋雨感冒了,都没有休息,都在坚持走村串户,一刻没有停下……但他们说,这是该做的事!我在这里想对他们说,你们辛苦了,灾难会很快过去的。你们不是孤军奋战,丁家碥的群众将和你们一起战斗,希望你们幸福平安……”这段话,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记录,也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20_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突然发生。疫情当前,群众生命安全高于一切,不顾家人的担心,我第一时间驱车从老家赶到了丁家碥村,组织村里党员组成突击队,带头在村设立卡点值班值守,从正月初三开始就一直坚守。村里口罩紧缺,我通过多方渠道购买到口罩300余只,及时发放到了村民手中。值守换岗后,又和村社干部及党员对全村110名返乡人员进行逐一核查、入户宣传。因为交通出行不便,疫情期间,为了保障全村群众的生活物品,我们又当起“带货郎”,给全村人员代购生活物资,并送到每家每户,确保群众在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减少与外界接触。
岁月不居,奋斗不止。丁家碥的樱花又开了,在樱花丛中,你会看见一条条干净的村道、一处处整洁的院落、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这些就是我和丁家碥的故事,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这个故事一定会更加精彩!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既是建档立卡户的帮扶干部,也是新村一组的包组干部,在整个脱贫攻坚工作中认真负责的完成每一次统计、每一次入户,争取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最好。下面我想从三个角色来谈谈脱贫攻坚中我个人的感受。
一、普通的基层干部的角色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参加工作3年多将近4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乡社会事务办工作,主要从事民政、残联、科技、食药品四个部门的工作,也是为民服务窗口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面对繁杂的本职工作和形形色色的群众,有时甚感有心无力、疲惫不堪。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低保每月的动态调整,有进有出,低保中建档立卡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每月比对,每一项数据都要求精准再精准,及时再及时。在这反反复复的折腾中学习到了一项项新技能,不断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磨炼了为人处世的心性。
二、帮扶干部的角色
我的挂钩户是小水井新村三组年建档立卡户明雄兵,家庭人口4人,父母均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儿子年幼。刚挂钩该户的时候家庭比较贫困,房屋级别为C级危房,明雄兵作为一家之主常年在外务工,薪水微薄,再加上爱玩的本性,日子自顾不暇,根本无暇顾及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家中仅靠父母采点茶叶、种点包谷、喂几头猪维持,生活一贫如洗。
自挂钩以来,多次入户,从一开始调查了解家庭人员基本情况、收入来源、家庭财产状况等详细信息,到后来动员该户改造房屋,带工程队伍实地到户量地基、做建房规划,再到后来动员在外务工的明雄兵回家创业,无数次的沟通交流让我们从普通的干群关系变成了亲戚朋友,也让“不太完整”的家庭变得完整,即可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更让家庭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观。作为一名帮扶干部,感到十分欣慰。
三、包组干部的角色
我所包的组是小水井村委会新村一组村民小组,新村一组是年从赛岗村委会、木城坡村委会因地质灾害搬迁重组的村民小组。新村一组现有常住人口72户32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户75人,年脱贫5户19人,年脱贫5户21人,年脱贫7户31人,年脱贫1户4人,现已实现全部脱贫。
包组工作是三年来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8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之前小水井村委会挂钩单位不具备履职条件,每一次入户、填表、调查、做工作都是一个人完成,填表、算收入到心力交瘁,档案反反复复修来改去,一遍又一遍改到怀疑人生。所幸,所有努力没有白费,前期的辛苦和努力使我对村情更为熟悉,对每户建档立卡户人员基本信息、收入来源、财产状况掌握的更为详细,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让后期的工作开展更为得心应手。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绝大部分的群众是纯朴的,是用心配合支持工作的,但一部分群众的思想有待转变,感恩意识极差,牢牢抓住某一项享受不到的政策,而对享受的诸多政策却只字未提。我认为对这一部分群众应该对加强感恩教育,让他们知道“等、靠、要”思想不可有,所有的好日子都是靠自己双手奋斗得来。
以上是我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心得体会,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皆是从点点滴滴工作中总结得出。脱贫攻坚之战告一段落,但未来还有更多的攻坚战需要我们参与,不努力的青春不完美,告诉自己: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人的一生中经历许多的事情,有哭、有笑、有哭、有乐,但是如果非要选一个重要的话,我的选择将会是笑。
虽说笑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笑容却是万万不能的。我曾在一本书上看过一个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我已经淡忘了,但是我知道是他的成功取自于他的笑容。
在日本的一家保险公司,有一个普通的员工。他的业绩是0,因为业绩不好,他不得不露宿在公园的长凳上。但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对过路的人微微一笑。有人认为他是乞丐,有人认为他是疯了,更有甚者认为他是色狼。但他却毫不动怒,依然把他的笑容献给每一个人。
有一天,一个大公司的老板对他的笑容发生了兴趣,便问他:“你都睡的公园了,还有什么可以笑的?”那人说:“我的业绩不好,却有地方睡觉,有东西吃,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吗?”老板又问:“那么请问需不需要我的帮助?”“不了,只要你买我一份保险就行了。”就这样老板买了他的保险并且将保险推荐给他的朋友。
从此这名推销员的业绩直线上升,最终他成为了日本销售业绩最好的销售员。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是怎样推销保险吗?不是!它告诉我们笑容的作用——一个平凡的微笑,却能创造出一片属于你的不平凡的天地。
在生活中千万别吝啬你的笑容,让它为你创作成功的人生,为你的人生画卷添上彩虹般的一笔。
让你的笑容绽放,在贫困中绽放,让“贫困”这个恶魔远离你。让“笑容”这个天使,常挂在你的脸上。
我们首先到村支部书记家。他家养有13只鸡,一只猫,一只狗还有一头猪。他家的条件在村里还算优越的,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更别说村里的贫困户了。我、爸爸和一位爱心人士,由村支书领路,走访了一些贫困户,询问他们急需什么物资。老巴村有100多户人家,我们走访了50户,这里的村庄坐落在连绵起伏的大山里,路曲折蜿蜒,我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访完毕。贫困户中,有的家庭饭都吃不饱衣也穿不暖;有的六个人就靠一个人抚养;有的家庭住在危房里,而且房子很狭窄,只有一间睡房,却要住九个人;有些孩子穿得十分单薄、破旧,脚趾都从鞋子里探出来头来;有一个老人独自在家,得了病都不能去看病,根据他说的病情症状,大人们判断像是胃癌;还有一位得了白内障的孤寡老人,靠村里每月给的两百元做生活费,他不开支电费、水费、液化气费,别人帮他打水,他只能吃方便面,因为他不看见煮饭……爸爸和爱心人士都把他们的困难一一记下来,准备号召一些爱心人士捐资捐物,在春节前送一批物资给贫困户过年。
这次,我亲眼目睹了贫困户的生活现状,觉得他们活得真艰难、真受罪。没走访之前,我都不知道我们柳州还有这么贫困、这么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我想我们有义务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今后我不再乱花钱,认真学本领,报答老师教育之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效祖国,多捐钱捐物去帮助生活困难的人群,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参加义工活动——和山区的孩子结对。一大清早,我们出发赶到缙云和山区孩子见面。一进缙云县委大楼会议室就看到那些身材瘦小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整等着我们。缙云关工委的周老师说:“谢谢杭州网的义工来我们缙云,帮助那些孩子们……”
我把精心准备的文化用品交给了郑乐盈,她很高兴地收下了,我们俩还交换了通讯地址,约定以后要经常写信联系。 我去参观他们的家了,他们的家在山上。窄窄的山路,又弯又长,路边不时的有鸡、鸭还有大狗在散步。一块块的山地上种着桑树或者青菜,还有收割后的稻垛散落在地里。到了竹余村,就看到一间间黄泥墙青瓦房,我们走在村子里狭窄的石子路,来到古老而又陈旧的房子前感觉阴冷冷的。走进去,我眼前一片黑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臭气,许久我才看清里面的格局,一间起居室里面堆了很多番薯、白菜,一间厨房,一个大土灶,边上还有个猪圈,怪不得那么臭呢!屋子里没有洗衣机、电脑、连电视机也没有……
虽然他们的居住条件不好,但是小郑同学也在努力地学习,希望她和我一起考上大学,带着全家走出大山。希望她长大后也做一名义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 我一直相信爱的力量是最伟大的,它可以改变一切、它不会消失,因为它一直在人间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里发芽、茁壮的成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