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基础作文范文通用7篇

更新时间:2024-01-12 19:15:2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社会学基础作文范文 第一篇

中国的社会学,社会学中的中国

我阅读的这本《乡土中国》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_年10月第一版,应该是目前最新版的《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将其汇编入《人民文库》,并在出版前言上说,“引领着当时的思想、理论、学术潮流”,“在当下仍具有思想性、原创性、学术性以及珍贵史料价值”。作为党的第一家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作出这样的评价应该可以代表官方给予了费老和《乡土中国》的极高肯定。当然,费老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学界已经有所推崇,无需再有官方的评价。

费老在后记中强调说,《乡土中国》和之前研究的不同,“《生育制度》可以代表以社会学方法研究某制度的尝试,而这《乡土中国》却是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并指出《乡土中国》是同Mead女士根据美国的事实而撰写的《美国人的性格》一书形成比较。虽然费老强调自己在《乡土中国》中进行的是比较研究,但在全书中到处可以看到从结构和功能来解释的视角。在最影响后人的《差序格局》这一篇中,费老在讨论“私”的问题时说,在中国“从上(城市)至下没有不害这个毛病的”,“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不仅仅在讨论“私”的问题上,费老是从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上考虑的,在讨论“愚”的问题(《论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时费老就指明“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还有讨论乡村道德问题(《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讨论权利和民主问题(《长老统治》)等等,中费老最后都归因到了所谓的“乡土本色”和“差序格局”这社会结构的格局上。所以虽然费老做的是比较研究,但可以看书费老终究还是站在结构功能的视角上。这也许正如费老所言,“在比较研究中,先得确立若干可以比较的类型,那就是依不同结构的原则分别确定它所形成的格式。”一定的结构分析和格式建构是比较研究的基础。

费老将问题归结于社会结构的格局上。而在阐述中国社会结构上,费老建构了两个概念——“乡土本色”和“差序格局”。正如费老在重刊序言中所述,“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在

英文中可以用Ideal Type这个名词来指称。Ideal Type的适当翻译可是说是观念中的类型,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它并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

所谓“乡土本色”,便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一些本质性的特征和属性。在乡土社会中人和空间的关系最显著地特点就是不流动。因为在“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而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则是孤立和隔膜。但这种“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不同与美国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整体上看,乡土社会最大的特征便是熟悉,或者称之为“gemEinschaft”“ 有机团结”“礼俗社会”。费老解释说,“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地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种熟悉社会在空间上表现为地方性。而“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本色》)时间上表现为生活定型。“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到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须能在一个比他年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再论文化下乡》)。这种熟悉可以分为两种,对人的熟悉(faceto face group)和对物的熟悉。如果说对物熟悉便导致乡土中人“不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那么可是说对人的熟悉导致乡土中人对人熟悉:不创造笼罩万有的规则,例如法律。这也导致了乡土中人土气的一种特色:信任。“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各个人在这里通了家。”“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是的可靠性。”事实上,费老陈述乡土性,认为乡土是中国的基础,但也强调乡土性并非中国社会的全部。“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邪恶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乡土本色》)同时不排斥其他的影响力量,“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殊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重刊序言》)

我虽然没有机会接受费老的亲自讲授,可我也想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如果乡土性是中国 社会的最基本的属性,那么它根深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在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潮流中,不少人离开了乡土,但“土气”未改。梁漱溟先生曾说过,西方社会的基石是科学和宗教,而中国没有宗教,只有伦理。韦伯在研究各个社会的宗教时也指出,中国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宗教,他认为在中国社会起到宗教功能的是儒学,也因此他在著作中暂且称之为“儒教”,并把它视为中国社会的宗教。我们知道儒学在社会控制和社会维持层面恰恰依靠的就是伦理道德。宗教得以维持的依据是教义和信徒的信仰,而伦理的根本依据则是血缘。费孝通老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中指出,在中国地缘是血缘的延伸。所以我认为中国如果真有类似公众家庭的存在,那么其形式不仅仅只有家庭宗教这一种,同乡联合也应该是重要的形式之一。同乡联合,或者称之为“老乡会”,就是以地缘为存在依据,以中国乡土的伦理为基石的。在市场 经济和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传统伦理在社会维持和社会控制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乏力。在个人层面,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寻找生活的准则上出现了迷茫,我认为他们最后就皈依了宗教。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中国信仰宗教的人越来多,家庭宗教兴盛等现象。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人依然坚持着中国传统,他们远离家乡但以正是因为依然带有中国传统的理念,自觉地需找老乡以伦理为基础组成“老乡会”。正是同乡联合以伦理基石,所以我认为同乡联合较之家庭宗教更具有中国本土 文化的特色。

丹尼尔贝尔试图建立公众家庭来缓解以经济冲动和宗教冲动为主要内容的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矛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家庭宗教中寻找灵魂依托和精神慰藉。可是在中国的主题文化中,人们主要还是在同乡联合中寻找社会满足(西方社会人们需要的精神层面的满足由宗教提供,而在中国这一满足由伦理提供)。在同乡联合中的人们时常在周末、假期或红白喜事聚在一起,聊天、娱乐、发泄自己对 工作周围现实的不满,感慨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的冲击等等。人们在这里找到类似家乡家族中的叔伯、哥嫂、弟妹、侄子侄女等等。人们会自觉根据自己在伦理序列中位置来扮演角色,而这一社会行为无需像家庭宗教中那样刻意学习教义和规范,这是在社会化中自然习得的,在中国人俗语中这被称为“做人”。人们在同乡联合中找回中国的乡土味。在周末聚会时,同乡联合范围小,而在红白喜事这样的大事是,同乡联合范围大,有时可以大到整个在异乡的老乡(比如在北京的所以湖北某市籍的老乡)。当然这还跟主人的影响力和地位相关,这非常贴合费老在阐述差序格局提高的“范围边界变化自由”,更证明了同乡联合更具中国本土色彩,更能触角中国社会的本质特色。

当然,我提出的“同乡联合”也只是一个Ideal Type。费老在讲述Ideal Type时说,“这个概念(Ideal Type)的形成既然是从 具体事物中提炼出来的,那只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我称这是一项探索,又一再说是初步的尝试,得到的还是不成熟的观点,那就是说如果承认这样去做的确可加深我们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那就还得深入下去,还需要花一番功夫。”我会沿着自己这一思路思考研究下去。费老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中说,中国社会学的 发展之道就是研究中国社会中特有的现象 心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以及在现实中的体现。这是我极其感兴趣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不是一个脱身于西方社会的社会理论就能解释的了得,中国应该有来源于自身社会的社会理论和社会学。

看了“社会学学术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社会学基础作文范文 第二篇

社会学是什么?

社会学是纯学术的

大学的课堂一般不会教给我们一些确定不移的东西。如果它所提供的都是我们知道的不变的东西,那么我们将会丧失求知的欲望并且会显得自大无比,以为我们已经知道一切事情了。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了解什么,就必须小心谨慎并且避免自己滑入纯理论的深坑

大学里有许多纯学术的学科。之所以这些学科是_纯学术的_,是因为它们只存在于大学之内,并且研究者和辩论者聚集在此探讨问题。之所以还是_学科_,是因为它们大多已经有一段很长的历史并积累了很多知识传统,因此都有系统而且严谨(因而是_学院派的_)的研究视角。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物理学、数学、艺术通常都被认为是纯学术的学科。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关注的焦点,其中所使用的视角都极为不同,每一种视角都研究现实的不同侧面。因此每一种视角都会强调一部分东西而忽略另一部分。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发展,化学将现实看做化学物质的混合物,生物学将世界理解为基因和环境。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视角可以面面俱到地把握现实的各个侧面,但是每一门学科都提供了有用的视角。

社会学是一门纯学术的学科,是一门存在于大学中的学科。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有人认为更早)。它已经积累了很多知识,并发展出一整套观察和理解世界的系统方法。对很多人来讲,社会学是一种很有用的视角;对有些人来讲,社会学提供一种激情,因为它总是能够促使人们把它应用到现实生活与自己的经历之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

社会学关注社会现实

社会学试图理解人类这种存在物,它关注我们所经历的社会生活。社会学并不是将个体的个性视作其行为的缘由,而认为社会互动、社会模式(比如角色、阶级、文化、权力与冲突)以及持续的社会化是个体行为的动因。比如,社会学家会观察人们在互动中演化出来的各种规则与预期以及他们所共享的价值观。社会学家注重个体作为_学习者的角色_,即他们在当代美国社会是如何变成_中产阶级_,成为一个标准的男性或女性,这一演变过程在历史上又是怎样的。我们注意到,当行动者处于不同的群体或组织中时,他们的行为模式发生了变化,他们受到这种不可避免的社会化过程(组织中的人们塑造他们的企图)的影响。社会学始于这样的一种理念,即人们在其生活的社会情境之中被理解,他们都是会受到互动、社会模式与社会化影响的社会性动物。

大多数人习惯于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他们会认为行动应当是从个体特征而不是互动或社会模式的角度加以理解。从这种视角出发,人们会将某一宗教_的大规模自杀活动的原因归结为宗教狂热主义或者有吸引力的领导与非理性的病态追随者导致的。虽然这确实解释了一部分原因,但是社会学家相信任何一个宗教群体必须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类型、一种有着共享文化的有组织的群体,在其中个体之间通过社会互动相互影响;或者被理解为一种结构,人们在其中占据各种位置并根据自己所应扮演的角色采取行动,以符合他人的期待,由此受到一种权力结构的影响,就像其他社会群体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例子中看出这种差别。社会学家一般不关注那些进_的人身上具有什么特点,而是对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更感兴趣:穷人的_社会位置_如何影响犯罪行为;社会中的权力在判定犯罪行为时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社会学家会研究犯罪率,社会中法律和罪犯的角色,社会中惩罚与矫正的历史与理念,犯罪惩罚体系的运作及其在维持秩序和(或)保护社会的财富与权力中的作用。

因此,社会学是一种视角,是一门纯学术的学科,在社会情境之中研究人类。

社会学提出三个问题

理解社会学的一种方式是找出将这门学科统合在一起的那些因素。在我看来,将这门学科统合在一起的,是人们经常尝试着对人类及其行为提出三个问题:人是什么?社会(或者所有的社会组织)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从社会学诞生那一天起,社会学家就一直试图理解人类的本质--人是什么?法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人类是在社会中被社会化的。社会构成了我们的本质。我们遵循社会的准则、道德观念、_导与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变成了社会。查尔斯•库利和乔治•赫伯特•米德这两位知名的美国社会科学家强调,人类自生来就处在未完成的境况之中:人类的本质是习得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获得的。互动伴随着人的一生,所以当遇见不同的人、遵循不同的规则和理念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变化。通观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学家一直专注于人类本质这一问题,最终形成的答案是:人类是社会的、社会化的、伴随着社会互动而不断在变化的。

是什么东西将社会统合在一起的呢?秩序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可以合作?这是社会学关注的第二个问题。很多人将这个问题称作_秩序问题_。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开始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但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展开,我们开始学习社会中的生存之道。社会的运作方式变成了我们自身的生存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我们理解社会秩序的起点,但是事实比这更加复杂。秩序通过我们所建立的社会模式,我们所创造的规则、真理与结构得以形成。秩序通过家庭、传媒、学校、政治领袖、宗教得以维持。仪式、规则、惩罚以及持续不断的互动支撑着秩序。卡尔•马克思,另一个早期重要的社会学家指出了强力与操控对秩序形成的重要性。马克斯•韦伯关注合法性权力的角色,这最终意味着秩序在社会中得以形成,是因为人们愿意服从那些他们认为是代表着社会的人和事物。大多数社会学家关注社会秩序的本质问题。

第三个问题也是将社会学统合在一起的问题:为什么社会中会存在不平等?其结果会是怎样?社会不平等是否内在于社会组织之中?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得以维持的?社会不平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它是如何影响个体及其行为的?马克思认为不平等存在于所有的阶级社会之中;韦伯认为不平等持久地存在于任何组织之中。有些社会学家认为不平等是达成秩序的必要条件,所有的社会学家都认为不平等是导致变迁的重要原因。社会学家常常关注不平等得以维持的条件与方式及其对个体的作用。许多社会学家认为不平等是社会不公正的来源,几乎所有的社会学家都认为不平等存在于所有社会组织之中。

当然,将这门学科统合在一起的还有另外的一些问题,但是这三个是最为基本的。认真地探究这些问题会使你从一个比较好的起点理解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内容。

社会学是一种视角,是一门纯学术的学科,关注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类。社会学认为人类的本质之中最为核心的是其社会性的一面。社会作为一种秩序不断地发展演变,不平等对于理解社会与社会问题是一个关键点。

社会学是一门科学

纯学术的学科有一些是科学,另一些则不是科学。自从社会学诞生的那天开始,社会学家都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然而,作为一门_科学_,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在此,我们试图通过揭示五个方面的原则来描述何为科学。

第一,科学的目标是通过审慎的、规范的方式理解世界。虽然科学通常被用来改变世界以及解决问题,但是其首要目的仍然是理解世界。科学之所以得到发展,是因为很久以前人们就认为对于世界的偶然性观察通常是被误导的、不正确的。科学试图控制个人的偏见,并且超越这种偶然性观察。认为社会学是科学也就是意味着宣称社会学试图以一种审慎的、规范的方式理解人类。

第二,证明是科学接受某一理念的必要条件,并且这种证明必须是经验的。人们在生活中通常经历一些非科学的事情,比如一些智者会告诉你什么是不好的,你的经验会提醒你哪些观点是不好的,你的直觉认为某些事情是不好的。社会学这门学科所积累的一些观点,也就是本书中的大部分观点,是通过长久以来累积的证据慢慢发展而来的。这些证据必须是经验的证据。这就意味着证据必须是通过人类的感官能够收集到的。通常我们会认为这些证据必须是可观察的。科学不同于宗教,后者是基于信仰、权威的理念,有时会是不合逻辑的。科学也不同于一些非科学的学科,比如哲学、数学,这些学科是建基于一种很好的逻辑之上的。逻辑当然是科学视角的一部分,但是科学家试图追求更多的东西:经验观察是证明的基础。社会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发展出一系列检验工具,比如实验、调查、访谈、个案研究、数据分析。因此,其研究结果必须是可观察的、可与他人共享的。

第三,科学应当被认为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者们相互检视、批判对方的工作,不断辩论,以此建构知识主体。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学者们聚在一起互相讨论彼此之间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并出版著作以便更多人加入讨论。

第四,科学尝试一般化。科学家们努力超越具体的情境,以此将他们的研究结论与其他情境建立关联。科学家们将疾病、重力、动物、植物、星辰以及人类一般化。社会学则将角色、少数群体、革命、社会变迁、阶级、社会权力、家庭以及宗教等一般化。人类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虽然所有的事物本质上都是独特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可以仰仗我们的智慧做一些一般化的努力。社会学尝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一般化努力。

第五,科学尝试对事件进行解释。真正的科学会告诉我们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某类特定事件的影响因素本质上是什么。比如,韦伯观察到基督新教是如何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涂尔干观察到低度社会整合是高自杀率的重要原因。社会学家试图解释犯罪、教育成就、社会变迁及冲突等现象的原因。他们同样也揭示了种族主义、男权主义、贫困、社会化、社会角色等对其他现象的影响。科学试图发展出解释因果关系的理念。

社会学从一开始就宣称自己是一门科学,因此受到上述这五个原则的引导。社会学家_干_科学的方式与其他学科存在极大的差异。比如,社会学家中很少有人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的(就像是天文学一样)。相反,社会学常常依赖于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进行的_试验_(比如平权行动、用校车接送外区儿童上学、隔离教育、启蒙教育等),依赖于调查、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各种组织机构认真收集的资料数据等。社会学试图从历史文献中得出一般化结论。社会学是一门存在歧义的、有创造力的科学,它试图与那些只是简单地接受从其他科学借来传统技术的做法区别开来。

对于很多人来讲,马克斯•韦伯的工作是社会学科学取向的最好例证。韦伯作为一个德国的社会学家面临着个人的两难困境,他试图突破这种困境:他能否同时既是科学家又是政党政治活动的参与者?政治参与会不会牺牲科学的客观性?致力于客观性会不会成为他回避当时重要的社会议题的借口?最后,一个人如何在成为一个社会学家的同时又可以为建立一个美好社会而工作?韦伯是这样解决这一冲突的:他强调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必须是价值无涉的,这意味着每一个社会学家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必须悬置他的价值立场。我们应当努力探究事物本身是什么,而不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是什么。韦伯清醒地知道,价值取向不可能完全被控制住,但是这仍然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韦伯教导我们说,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社会学家应当秉持一定的政治立场。比如,我们应当为正义、平等、自由与其他值得追求的目标工作,但是这种努力应当尽可能与我们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努力分离开来。因为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们必须致力于描述与解释人类社会。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纵然好听,但如果我们不能努力控制来自自身的偏见,我们又怎么确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同样,韦伯认为科学是一种探求本质的组织化和系统化的方法。

虽然科学宣称试图寻找真理,但是从根本上说,科学从未达致其所要追求的真理。科学是一种出色的理解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从来就不是完美的。虽然作为科学家,我们必须努力控制自己的偏见,但是我们所做的任何一项科学调查--我们所提的问题、所使用的概念、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都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发现。因此,我们所谓自己发现的真理从来就不可能是纯粹的最终答案。这一事实适用于所有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韦伯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倡导一种开放的科学,其中可以运用许多方法、可以采用很多视角、可以使用许多概念。韦伯认为,科学所存在的歧见是克服我们的偏见的一种有效途径。他指出,科学家终其一生必须有这样一种思想准备,即他们的观点很可能被别人的所替代,因为新的证据不断被发现,从而修正、改变或替代我们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得出的结论。对于韦伯而言,科学并不是真理;它是一种不完美的方法,但是在探究事物的时候往往是最好的。对于试图寻求确定性的我们而言,这一事实是令人沮丧的!

科学因此是一个调查过程,它试图去理解现实的本质。科学尝试做到_客观_:从其本身捕捉和理解_客观事实_,而不是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其上。显然,与其他理解世界的方式一样,科学是不完美的。与许多其他视角不一样的是,对于科学这种视角来讲,客观性非常重要,科学家们常常试图反思其研究中的预设及其不完美的地方。举个例子,科学关注促使事情发生的自然原因(它假定所有自然发生的事件都是由其他自然缘由引发的),并且科学在其研究进程中只愿意接受经验证据(因为它假定诸如直觉与主观形式不足以达成理解)。这种视角在理解世界并揭示其中的规律方面,有时候是非常有用的。但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科学只能够解释一部分现实,而不是全部。

科学研究对于理解世界而言是一种开放性的视角,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可以被争论的。最终胜出的科学观点往往是被经验证据反复论证并被科学家共同体仔细审查过的。然而即使是这样,科学也有它自身的问题。比如,科学家经常关注那些非常琐碎的事情,这些事情从常识的角度来看很容易被理解;他们常常没有关注那些更为复杂且重要的事情。再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研究老鼠比研究人要容易得多,为什么不能通过研究老鼠来理解人呢?有时候一个有创意的观点往往会被忽视,因为_每个人都知道_专家们所发现的。另外,科学家共同体是由少数有权威的学者把持着的,他们常常控制着研究的问题域。同时,在研究中也会存在伦理问题,比如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权或动物权利,有时候也会有政府或者其他利益群体假借研究之名歪曲事实或者否定某些政策。

虽然科学存在上述问题,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其在理解现实中的重要作用的口实。社会学家使用的独特的、有创意的科学研究方式也不能让我们忽视这样的现实,即社会学是一种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科学方法。

社会学的意蕴:一个小结

让我们在这里停下来总结一下社会学是什么。这一部分介绍了社会学是一门纯学术的学科,也是一种研究视角。社会学关注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世界,它强调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因此受到社会互动、社会模式以及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社会学家关注三个核心问题,即人类的本质问题、社会秩序问题以及社会不平等产生的原因与造成的结果。社会学家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互动以及社会问题。最后,社会学是一门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社会学采取特定的方法观察研究这个世界,这种方法强调客观性、证据、观察、一般化、解释以及一群自我批判的竞争性学者共同体。

本文摘自(美)乔尔·M·卡伦著 张惠强译《社会学意蕴》。

虽然科学宣称试图寻找真理,但是从根本上说,科学从未达致其所要追求的真理。科学是一种出色的理解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从来就不是完美的。虽然作为科学家,我们必须努力控制自己的偏见,但是我们所做的任何一项科学调查--我们所提的问题、所使用的概念、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都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发现。因此,我们所谓自己发现的真理从来就不可能是纯粹的最终答案。这一事实适用于所有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韦伯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倡导一种开放的科学,其中可以运用许多方法、可以采用很多视角、可以使用许多概念。韦伯认为,科学所存在的歧见是克服我们的偏见的一种有效途径。他指出,科学家终其一生必须有这样一种思想准备,即他们的观点很可能被别人的所替代,因为新的证据不断被发现,从而修正、改变或替代我们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得出的结论。对于韦伯而言,科学并不是真理;它是一种不完美的方法,但是在探究事物的时候往往是最好的。对于试图寻求确定性的我们而言,这一事实是令人沮丧的!

科学因此是一个调查过程,它试图去理解现实的本质。科学尝试做到_客观_:从其本身捕捉和理解_客观事实_,而不是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其上。显然,与其他理解世界的方式一样,科学是不完美的。与许多其他视角不一样的是,对于科学这种视角来讲,客观性非常重要,科学家们常常试图反思其研究中的预设及其不完美的地方。举个例子,科学关注促使事情发生的自然原因(它假定所有自然发生的事件都是由其他自然缘由引发的),并且科学在其研究进程中只愿意接受经验证据(因为它假定诸如直觉与主观形式不足以达成理解)。这种视角在理解世界并揭示其中的规律方面,有时候是非常有用的。但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科学只能够解释一部分现实,而不是全部。

科学研究对于理解世界而言是一种开放性的视角,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可以被争论的。最终胜出的科学观点往往是被经验证据反复论证并被科学家共同体仔细审查过的。然而即使是这样,科学也有它自身的问题。比如,科学家经常关注那些非常琐碎的事情,这些事情从常识的角度来看很容易被理解;他们常常没有关注那些更为复杂且重要的事情。再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研究老鼠比研究人要容易得多,为什么不能通过研究老鼠来理解人呢?有时候一个有创意的观点往往会被忽视,因为_每个人都知道_专家们所发现的。另外,科学家共同体是由少数有权威的学者把持着的,他们常常控制着研究的问题域。同时,在研究中也会存在伦理问题,比如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权或动物权利,有时候也会有政府或者其他利益群体假借研究之名歪曲事实或者否定某些政策。

虽然科学存在上述问题,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其在理解现实中的重要作用的口实。社会学家使用的独特的、有创意的科学研究方式也不能让我们忽视这样的现实,即社会学是一种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科学方法。

社会学的意蕴:一个小结

让我们在这里停下来总结一下社会学是什么。这一部分介绍了社会学是一门纯学术的学科,也是一种研究视角。社会学关注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世界,它强调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因此受到社会互动、社会模式以及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社会学家关注三个核心问题,即人类的本质问题、社会秩序问题以及社会不平等产生的原因与造成的结果。社会学家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互动以及社会问题。最后,社会学是一门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社会学采取特定的方法观察研究这个世界,这种方法强调客观性、证据、观察、一般化、解释以及一群自我批判的竞争性学者共同体。

本文摘自(美)乔尔·M·卡伦著 张惠强译《社会学意蕴》。

社会学基础作文范文 第三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_年3~6月,我校护理学院20_级护理本科(1)、(2)班学生200名,其中,男生14名,女生186名,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0.31±0.52)岁。

1.2方法

1.2.1教材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朱丹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护理社会学》,教材共17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社会学基本原理、方法等;下篇针对特定人群,如青少年、精神疾病、艾滋病人及护理人员等讨论其社会问题。共20学时,每周2学时,共10次。

1.2.2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本课程的评价方式由形成性评价(占总成绩70%)和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30%)组成。形成性评价分四部分:考勤10%,课前分享20%,讨论20%,小论文20%。第1次上课时随机将所有学生分成10个小组,并要求以后上课时按小组坐。

(1)考勤:由学生每次上课前签到,在每次下课后收回。满分10分,缺勤一次扣1分;

(2)课前分享:从第2次课起,每次上课前给学生20min分享其查阅的有关护理社会学的内容,包括相关的新闻报道、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评论家的观点等。可以直接口述或制作PPT汇报,同学分享结束后由教师做简短的评价,并鼓励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言的次数纳入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发言4次记小组12分,之后发言每增加一次增加1分,发言的个人在小组得分的基础上每发言一次加1分,满分20分。使用PPT或者英文分享每次计2分;

(3)讨论:讨论的主题和时间提前告知学生,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时的参与度、积极性、发言情况打分。满分20分;

(4)小论文: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索一篇有关护理社会学的文献,并描述其研究类型、研究方法,并对其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满分20分;(5)论文:课程结束前,要求学生根据已经学习到的知识,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社会学问题,设计问卷或者访谈提纲,进行研究、分析,描述现状,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撰写调研报告。满分30分。

1.2.3评价课程结束后,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满意程度,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为96.67%。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8名学生进行访谈,听取学生对该评价方法的看法和意见。

2结果

2.1学生成绩(表1)其中仅1人(0.5%)考勤得9分,分享得分为满分20分的有98人(49.00%),总分70分以下1人,70~79分53人(26.50%),80~89分137人(68.50%),90分以上9人(4.50%)

2.2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满意情况(表2)82.76%的学生对《护理社会学》课程的开设及其评价方式实施的情况总体上满意,95.69%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转变为师生合作、学生合作和学生自主学习。80.2%的学生认为这种评价方式是合理的,19.8%的学生认为评价方式无所谓。

2.3学生访谈结果8名同学均对在《护理社会学》课程中实施的形成性评价持肯定意见,认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题氛围活跃;7人认为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展示自己的观点和PPT,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心;6人认为通过课堂分享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3人认为小组人数多,个人可以分享的次数有限;1人认为作业太多。

3讨论

3.1形成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护理社会学》是一门人文社科类课程,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上述结果中显示的绝大部分学生能准时到课,以及近一半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分享,可能与通过形成性评价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提前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积极思考,总结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根据分享和讨论的内容调整教学内容,或者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自愿将时间放在学习上,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效率,这可能也是70%以上的学生的课程得分在80分以上的重要原因。绝大部分学生非常满意这种“展示性”强的学习方式。

3.2形成性评价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素养既往的终结性评价让大部分教师以期末成绩高低来衡量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课程及相关知识的程度把握并不了解;而形成性评价让教师根据学生互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兴趣,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主动思考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的改革。为了掌控课堂节奏,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对教师的知识视野、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另一方面也调动了教师教学的成就感,对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3.3注意评价内容和次数的科学性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形成性评价一定要适时适度,评价的方式、次数和内容都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护理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可能是因为在大学之前的各阶段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我国学生习惯于教师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愿发言或提问,因此为了鼓励学生能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应设计合理的评价内容和次数。例如本课程第1次讨论的主题为“风俗习惯”,教师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经历积极主动分享,让学生增强“展示”的自信心,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第2次和第3次讨论的主题以授课内容为中心,分别是“如果你是患者,你认为如何提高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你认为如何解决护理人员的社会问题”,讨论内容由浅入深,学生讨论热烈,分享积极。

3.4存在的问题本次形成性评价中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如何将学生自评和互评纳入评价手段中,以及如何让评价的各个部分构成比重合理化还需要进一度的研究和探讨。此外,班级规模大势必难以保证评价过程中人人参与,如果增加评价次数,容易造成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工作量增大而难以坚持。所以,进行大班教学的护理院校还需对评价的时间和频次进一步求证。

社会学基础作文范文 第四篇

论文摘要:运用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近10年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刊载的体育社会学研究论文进行内容分析,揭示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状况。结果表明:近10年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论文数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热点为体育群体的社会学研究;经验研究略多于理论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国;体育社会学;体育类核心期刊;研究热点;研究方法

体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同时也是体育社会科学体系的一门基础学科。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体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体育社会学才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时至今日,我国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总体来看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还不成熟,和国际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学术差距较大。

20_年,《_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同年,《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要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加强学科建设。以此为契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体育社会学作为体育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对近10年(1997—20_年)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主题与方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与分析,揭示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热点与方法。

1研究方法

1.1内容分析法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过程分为以下6个步骤。

(2)选择信息源。选择1997—20_年1O年间9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与科学》、《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以“体育社会学”和“体育社会科学”为主题,检索有关体育社会学的论文,并对此进行整理,共计667篇(不含评论、译文、讲座、书评等),登记论文相关信息,并对其内容进行归纳分析。

(3)选择分析单元。采用整篇文章为分析单位。

(4)建立分析类目。在参考中国与外国体育社会学教材的基础上,借鉴《美国教育研究的设计与评估》中《社会教育理论和研究》内容分析中使用的编码表,并根据体育社会学研究的论文特点及研究目的,对20_年的22篇和20_年的20篇论文进行预读后并进行预编码,且在随后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形成编码表。

(5)建立量化系统。采用“类别尺度”,即用给每个类别打分的方法统计。给类别所赋的数字仅表示类别,无数量值,目的在于把文字语言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符号,再使用统计分析法统计各类别出现频数。

(6)对内容评分。评分是把一个分析单位归入一个分类中。制定一份标准表格,认真填好分析单位分布表。记录时逐个文献登记,然后再统计。

1.2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法的研究过程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1)分析资料。依照量化系统特征,确定资料处理方法。本文将对研究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EXCEL软件统计各类别出现频数。

(2)解释与检验。研究人员对量化数据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分析,主要对不同内容体进行横向比较,但对于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进行纵向的历史比较。

2体育社会学论文年代分布与资助状况

2.1论文年代分布

某领域期刊论文的时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科技论文是对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的理论分析和总结,发表的科学文献数量是评价群体科研能力及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调查显示:10年间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波浪式的上升趋势,其中1997年23篇,1998年34篇,1999年30篇,20_年52篇,20_年54篇,20_年84篇,20_年101篇,20_年82篇,20_年93篇,20_年114篇。从20_年起,论文数量增长百分比均超过10%。

2.2论文基金资助情况

基金资助论文比是科技期刊质量管理重要的客观评价指标之一。调查得知,667篇体育社会学研究论文中有221篇是基金资助论文。受到国家、教育部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有154篇,占论文总数的23.1%;省级基金项目资助论文占8.7%;市级基金项目资助论文占2.7%;院校级基金论文占2.2%。

3近l0年体育社会学研究主体

社会学基础作文范文 第五篇

摘要:对全国15所高等院校的157篇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和总结其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方法运用的特征为:根据论文需要选择方法,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形成以主体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多元方法体系;注重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以提高学位论文的科学化;重视问卷调查方法的运用,提高学位论文的实证水平。

关键词: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研究生;研究方法;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_)02-0127-04

科学方法的进步必然带来体育科学的突破,正确地运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将更能有效地提高科研质量,更有效地解决体育科学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1]。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包括了几十门已经成熟和接近成熟的学科,和数十门在发育成长的新兴学科[2]。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几乎都是应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等定性分析方法,少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且总体水平不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问卷调查和数量统计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问卷调查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应用更多[3]。然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量与日俱增的21世纪,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在过去5年中全国招收了近千名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研究生和近百名博士研究生[2]。截至20_年,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有8个,占总数的32.0%,硕士学位授予点有65个,占总数的27.3%。因此,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重视和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促进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创新,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本研究随机抽取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157篇为研究对象,其中硕士论文114篇,博士论文43篇,对论文中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新时期研究生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研究方法运用的情况,归纳和总结其特征。

1 研究方法总体运用状况

体育科学中的具体研究方法是指针对某一领域运用的手段和技术。根据其运用的范围又可分为基本研究方法与特殊研究方法,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用于收集资料与实事的方法(例如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和分析资料与实事的方法(例如理论分析、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等)[4]。根据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频数统计(表1),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频数最高的前5种相同,依次为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其他还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等。

根据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统计可知,文献法被运用频数最多,排在研究方法的首位,在11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频数为109次,95.6%的论文运用了这一方法,所有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运用了文献法,这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性质是分不开的。文献资料法是通过查阅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期刊、图书、图片等资料,把所收集的各种资料来源进行鉴别、分析整理,运用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逻辑推理,阐明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弄清事实的真相,把握事物的相互关系,概括出某种规律性的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基本思路。文献资料法所具有的这些性质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相吻合的,所以在各类研究方法中运用频数也是最高的。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往往为了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系统严密的调查,一般可通过座谈、询问、填表、观察统计等方法。在11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调查法的频数为95篇,占硕士学位论文总数的83.3%。从表2可见,问卷调查法是学位论文最常用的调查法,有59.6%的硕士学位论文和72.1%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运用了这一方法,说明问卷调查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有42.2%的硕士学位论文和55.8%的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访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个别访谈、座谈、函询等,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直接与调查对象的访问谈话来收集其课题所需要的研究材料,并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有36.0%的硕士学位论文和50%以上的博士论文运用专家调查法。在专家调查法中,大部分研究生运用了特尔菲法,专家相互隔离和匿名填答问卷,使专家能充分独立地发表意见,在体育发展战略和体育管理决策的学位论文中较多运用这一方法。同时,部分研究生论文还运用了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调查法。近年来,个案研究受到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的重视,通过某种行为或事物单一案例的深入调查,可以探索行为或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在研究优秀体育教师、奥运冠军等个体成长过程,可以体现这一方法的价值。可见,调查法受到研究生的青睐,他们可以根据具体研究课题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调查方法,以保证学位论文的有效完成。

在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多样化的趋势下,系统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也有出现,为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证。还有部分研究生从课题实际出发,运用了软件工程法、预测法、生命周期法、行动研究法、社会测量法和教育人种志方法等形式多样的研究方法,为学位论文的完成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体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体现多样性,表现为3种、4种或5种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据统计,有97篇硕士学位论文运用3~5种方法,占被调查硕士论文总数的85.09%,最多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了7种研究方法,但也有12篇硕士学位论文只运用了2种研究方法;有36篇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4~6种研究方法,占被调查博士论文总数的83.72%,其中还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7种研究方法,由于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因而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明显比硕士学位论文更多样。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多种方法的组合分

析,发现2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为主,3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结合为主,四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结合为主,5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为主。总之,研究生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灵活运用,以期达到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运用的特征

(1)根据论文需要综合多种方法。

研究方法的运用必须与研究课题的内容一致,才能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从157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分析,大部分论文能够从课题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研究课题的方法,例如学校体育、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等研究领域的论文主要以调查法为主,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专家调查等具体调查法,收集了大量论文需要的实证资料;而体育史、体育社会学等领域的论文主要以逻辑分析法为主,通过比较与类比法、抽象与概括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等具体逻辑方法,探索内部的规律性;特别是近年来,部分研究生的跨专业、跨学科选题,在学位论文中运用了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观察法等方法。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科研方法、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使研究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问题,寻求多视角去解决问题。特别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大部分论文采用了4.6种的研究方法,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博士学位论文运用较单一的逻辑思辨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理论层面探讨的状况,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3~5种研究方法为主,也体现了方法运用的综合化和多样化趋势。总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从运用单一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到运用综合的方法描述或解释复杂现象,揭示变量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反映了在研究方法运用上的进步。

(2)以主体研究方法为基础,体现方法学的创新。

社会学基础作文范文 第六篇

谈中国社会转型期对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一、体育体制改革与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关系

政治在国家和政党活动的活动中担任重要的角色,无意对体育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中国,群众体育的领导权由国家性质决定;人民享有群众体育的权利由国家制度决定;群众体育事业的基本性质和根本任务由党和国家的根本宗旨决定;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由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决定。而现时群众体育发展的大环境,是在国家大力倡导和积极支持下形成的,这在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进步上起到了有力而巨大的作用。群众篮球运动作为在中国群众体育事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的部分,毋庸置疑受到了政治的重大影响。

二、经济发展水平与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群众篮球运动的影响

调查中显示,大多数的专家均认为影响着群众篮球运动的发展的显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经济是社会发展和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群众篮球运动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作为群众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水平无疑对此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经济发展所能够为群众篮球运动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有着关键性作用。再者,经济发展决定了个人经济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对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建设,以及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等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和社会投向群众体育事业经费的机率越高,投向场地设施建设经费的机率也越高。另一方面,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受到限制。而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收入水平是挂钩的。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对群众篮球运动有显著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对群众篮球运动的影响

就一般规律可言,体育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我国群众篮球运动的发展模式是由社会经济的体制从根本上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苏联的体育模式,形成了符合计划经济体制的高度集中的体育模式。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代的总体社会结构中,国家基本占用了全部重要资源并对全部的社会生活实行着全面的管理,在此环境下,包括群众篮球运动在内的群众体育在规划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之内。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过度强化了政府的宏观操控,因而抑制了社会群众参与群众篮球运动的积极性,也让寻求社会支持的渠道受到了阻塞。另一方面,微观管理事物对政府的群众体育管理机构造成了影响,使群众体育宏观管理的职能受到了削弱。面对这种矛盾,一场从根本上的变革势在必行。于80年代中期起步,为了使原来高度集中的模式得到改革,国家进行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体育模式改革。并且这个由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并充满生机的体育模式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三)职业篮球运动与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关系

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提高促进普及,二者相辅相成,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篮球运动中,普及会受到宣传、体育健身观念、场地设施等因素的制约。提高也会受到其它因素的限制,如科技、选材、训练方法等。

1.群众篮球运动对竞技篮球运动的基础作用

“水无源不流”,此道理在篮球运动中也得到体现。没有群众篮球运动的基础,竞技篮球运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调查问卷中显示,大部分专家认为,群众篮球运动的普及,在发展我国竞技篮球中将会起到显而易见的基础性作用。

根据历史资料数据显示,群众篮球运动从50年代起迅速发展,在50年代末达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这一时期的竞技篮球运动也在国际大赛中屡获佳绩,接近了世界强队水平。在群众篮球运动全面倒退的70年代,竞技篮球运动水平也跌入低谷。进入80年代后,群众篮球运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竞技篮球运动也走向高峰。然而,据研究结果表明:群众篮球运动对竞技篮球运动的基础作用并不是明显地同步,而是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社会学基础作文范文 第七篇

1研究方法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中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在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展现,越是那些“习惯性”的问题越有可能在较多的学位论文样本中被发现;而某些存在弊端但得到“普遍认可”的写作模式只有通过与其他学科专业的比较才能甄别。鉴于近年来体育人文社会学在方法论和研究旨趣上与社会学趋同,而后者的积累要雄厚得多,所以我们选取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分析的参照。这一比较研究的思路在理论上面临的质疑主要有2个方面:1)社会学与体育人文社会学是2个不同层级的学科,按照目前的流行观点,社会学是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而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体育学的二级学科,两者既然不在同一层次,当然也就没有可比性;2)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体育人文社会学涉及了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非社会科学的领域,两者的性质大不相同,放在一起比较不免有“鸡同鸭配”的味道。我们承认,这2种质疑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而言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但是本文的关键着眼点不是“学科”,而是“专业”,要比较社会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2个不同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范式,从而为提高体育人文社会学乃至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寻求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2研究类型比较若按照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划分研究类型,则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297篇属于后者,相比之下,社会学论文中只有140篇属于后者(P<0.01)。体育人文社会学过于偏重应用对策研究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一点与学界已有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认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不仅“现状调查”研究过多、缺乏深度分析,而且证明研究多、反驳性研究少,总结研究多、预测研究少。重应用对策、轻基础理论的问题不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常见,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不少见,导致“对理论的重视不足”“多学科理论选取无原则”“学科隶属不清”“理论引述不合理”“忽视基本理论假设”“不重视理论概念的界定”“缺乏理论框架”“理论回归不足”“欠缺理论升华能力”等问题。在应用对策研究上的热衷表现了对现实和社会需求的重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轻视基础理论研究是不可取的。学位论文研究不同于社会相关部门发布的课题,后者通常是实用取向的、关注实践操作,而前者必须建立在“学理”的探讨之上,而学理探讨不可能绕开理论“关怀”。20_年修订的《_学位条例》在规定的学士、硕士、博士3个级别学位的学术水平要求中,“基础理论”都被置于首位,而且随着学位级别的提升,对基础理论掌握的要求也从“较好”提升到“坚实”和“坚实宽广”。如果将学位论文作为考核学位申请者学术水平的主要依据,应用对策研究则很难体现基础理论掌握情况,特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中的很多应用对策研究只不过是调查报告而已,理论基础十分薄弱。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偏好相适应的是论文中对策内容的突出: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241篇有着独立的“对策(或建议)”部分,而社会学论文中只有139篇(P<0.01)。许多所谓的“对策或建议”就是“引起重视、加强管理、搞好宣传教育、提升自觉性”等空话、套话,并未经过深思熟虑,更未进行任何实践探索和检验,甚至与论文中研究结果严重脱节。

2.3论文结构比较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最流行的结构由如下几个“标准”模块构成:1)前言(用来导入研究问题,说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2)文献综述(用来述评前人相关研究);3)研究对象与方法(用来介绍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有时被硬性地分成“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个独立部分);4)研究结果与分析(用来描述研究的主要发现,并进行一定的分析探讨);5)结论(对研究发现进行概括);6)对策与建议(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设想和措施,时常和结论并为一个部分);7)声明与致谢(用来向那些对本研究提供帮助的人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有的论文还分成“引用文献”和“参考文献”);9)附件(可能附加一些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访谈记录、数据统计结果和重要文件等)。我们将这种论文结构称为“常规结构”,它明显模仿了自然科学的实验报告等文体,具有格式统一、思路明了等优势;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思维自由、理论创造和文学造诣,消解了学科的“人文”特性。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295篇是常规结构,社会学论文中则有247篇是常规结构,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2.5研究技术比较鉴于问卷调查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2个学科中均受到高度重视,在此重点探讨与之有关的研究技术。问卷调查法主要适用于搜集人们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量化研究手段,它在问卷设计、检验、发放、回收、编码和分析等各个环节均已形成了成熟的技术规范;然而,在2个学科尤其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问卷调查法成为技术问题最为集中的环节。为了发挥推论总体的效果,问卷应采取概率抽样(如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等)的方式,但从内容分析结果看,2个学科的论文在抽样方法上普遍未做详细交待。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无1篇采取概率抽样方法;而社会学论文中有50篇采用此方法(P<0.01)。以非概率抽样方式(如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滚雪球抽样等)进行问卷调查将使定量资料的推论价值大打折扣,许多统计检验方法也就丧失了用武之地。一些论文声称自己是“随机”发放问卷,但实际上不过是“随遇”甚至是“随意”发放。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多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学位论文未详细交待问卷发放、回收的细节,如邮寄发放或当面发放,研究者执行调查还是访问员调查。从我们的实际经验看,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极少有人进行入户调查,委托他人(主要是未经过专门培训的熟人)发放问卷的情况极为普遍,这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失控和失实。在问卷有效回收率的计算上出现了2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种用有效问卷占发放总问卷的百分比作为有效回收率;另一种则用有效问卷占回收问卷的百分比作为有效回收率。2种做法的分布情况见表2。我们认为有效回收率是一个反映抽样方案执行程度的指标,所以它的计算理应综合预期样本数(发放总问卷)和有效问卷数2方面的信息;而第2种计算方法忽略了预期样本数,因而是不妥当的。设想如下的极端情况:总共发放问卷1000份,只回收了100份,回收问卷全部有效,则有效回收率按第2种计算方法为100%。若只看这一结果会误认为调查非常成功,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失败的调查。从2个学科的比较情况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中有更多的论文采用了第2种计算方法。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在运用问卷调查时另一个“个性化”的习惯是对问卷进行如同心理学量表一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问卷的信度一般包括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2种,尤其重测信度较为常用。问卷效度包括表面效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三者都较为常用。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进行了问卷重测信度检验的有126篇,进行了结构效度检验的有127篇;而相比之下,在社会学论文中进行问卷重测信度检验的只有21篇,进行结构效度检验的只有18篇。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热情”远大于社会学论文,然而在检验方法上出现了很多纰漏。多数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重测信度检验并表述如下:随机抽取30名调查对象进行了第2次问卷调查,然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2次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相关系数R=0.8888,可见重测信度较高,能够满足研究需要……。上述表述是难以操作的。首先,在一般情况下,在统计学中R相关系数是指积距相关系数,而它要求参与计算的变量必须是定距以上测量等级,但社会调查问卷中的多数变量都是定类或定序的,有些甚至是字符串型的、开放式答案的,根本就无法直接参与复杂的统计计算。其次,当分析2个定类或定序变量间相关时一般不会使用积距相关系数,2个定类变量的关联程度常用θ、Q、C、V、λ或者τ相关系数衡量;而2个定序变量的关联强度常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Gamma、肯氏τ系数或者d系数来衡量,不同测量等级的变量就需要计算不同的相关系数。很显然,整份问卷不分变量测量等级只计算R相关系数的方法是欠妥的。再次,即便在忽略问卷题目测量等级差异的情况下,也无法直接得出一个唯一相关系数。因为通常情况下,一篇硕士论文使用的问卷不会少于20道题目,又由于是重测,所以每一道题目都是在前后2次测量结果之间计算相关系数,这样有多少题目就会有多少相关系数(还不包括那些无法进行运算的题目)。许多硕士论文中只提供了唯一的未阐明计算方法的相关系数,这是有“无中生有”之嫌疑的(SPSS并非不能计算出整份问卷的唯一重测系数,但是需要复杂的操作设置,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无独有偶,在问卷结构效度检验上也出现了技术错误。结构效度又称构造效度、建构效度,这一词语由Cronbach和Meehl于1954年首创。所谓结构效度是指测验对于人的假设属性或理论概念测量到的程度。测评结构效度一般要经历如下步骤:1)对所欲测量的属性根据某种理论提出假定的结构;2)根据假定的结构拟定测量工具;3)寻求测量结果与其他评定之间的关系;4)根据测量结果验证假设结构中的各种因素是否成立;5)修改测量,重新实施有关步骤。结构效度的评价依赖于测量结果,而非专家的意见,但是许多硕士学位论文在未进行调查的情况下借助专家意见检验结构效度,这是不恰当的。导致这一技术错误的原因是研究者混淆了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的概念。内容效度是指根据理论基础及实际经验对测试工具是否包括足够的项目而且有恰当的内容分配所作的判断。内容效度研究的目的是要评估测试是否充分代表了所要测试的内容范围,需要建立在大量文献查阅、工作经验以及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多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评议。从我们的内容分析结果看,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125篇采用专家判断对结构效度进行检验,这一数字远高于社会学论文(4篇)(P<0.01)。在定量资料的分析技术上也存在一定不足。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170篇“声称”使用了“数理统计法”,但是多数论文只进行了简单的单变量描述统计,有一定双变量或多变量分析的只有52篇;在社会学论文中,有一定双变量或多变量分析的有49篇,使用更复杂统计方法的有56篇。相比之下,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在数理统计技术运用上显得过于“简单”。

推荐阅读:

  行书的自述作文范文优选12篇

  房屋租赁合同范文作文大全(通用6篇)

  关于花的作文是范文75篇

  物理小论文范文作文通用26篇

  逛文具店作文范文(优选24篇)

  湖北幼儿综合作文范文(优选8篇)

热门标签: 范文
社会学基础作文范文通用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五年级作文题目500字:西北的雪

我见过飘飘洒洒的飞雪,欣赏过细如牛毛的小雨,却很少看到过这样迷人的晨雾。今天早上,刚走出家门,我便隐入了一片白茫茫的晨雾之中。晨雾把大地笼罩得严严实实,没有一点儿缝隙。走向河边,对面的大山好像在和我玩捉迷藏怎么也找不着,涓涓细流的小河,被它的“新衣服”迷住

500字作文2023-04-27 16:04:21

五年级小学生作文题目:重生闯地狱

★本文是i乐德范文网小学生作文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小学生作文题目:重生闯地狱》,供大家学习参考。 [小编提示]更多小学作文请点击i乐德范文网以下链接:小学生写景作文|小学生写人作文|小学生写事作文|小学生写物作文|小学生读后感|日记|周记  现在,每当

小学作文2023-04-27 16:04:38

小学生写人作文范文500字【三篇】

写人作文主要是通过对人物以及具体事例的的描写和来反映人物的特点。下面是i乐德范文网分享的小学生写人作文范文500字【三篇】,一起来看一下吧。【篇一】  我的爸爸和别的爸爸有点不一样。对我凶起来的时候非常的狠,但对我好的时候又让我感到甜蜜。  爸爸的眼睛特别

小学作文2023-04-27 16:04:37

小学生感恩祖国作文范文400字【三篇】

感恩祖国给我们的好处,感恩祖国给我们富裕生活,感恩祖国为我们做出贡献!i乐德范文网为大家提供《小学生感恩祖国作文范文400字【三篇】》,欢迎阅读。【篇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每当唱起这首《义勇军进行曲》时心头都会泛起阵阵敬意。  中国是一个

小学作文2023-04-27 16:04:36

五年级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我这个人

五年级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我这个人有一个小姑娘,她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跳起绳来,一甩一甩的真有趣,一对黑黑的眉毛,长着两只大眼睛,还戴着一副眼镜,一个鼻子,一张又小又红的嘴巴,两边还有一对耳朵,她特别喜欢上网打电脑,学习新的知识。她有一个特别的兴趣,就是

小学作文2023-04-27 16:04:38

二年级小学生作文题目:荡口古镇半日游

★本文是i乐德范文网小学生作文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小学生作文题目:荡口古镇半日游》,供大家学习参考。 [小编提示]更多小学作文请点击i乐德范文网以下链接:小学生写景作文|小学生写人作文|小学生写事作文|小学生写物作文|小学生读后感|日记|周记  下午,

小学作文2023-04-27 16: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