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3
2022-07-14
更新时间:2024-01-20 11:12:3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3
2022-07-14
在我家保险柜最角落的地方,藏着一个朱红色精美的小盒子,盒子上面有鎏金镶边,看着就很高贵。你肯定很好奇,这里面装有什么金银珠宝?可恰恰相反,这里面珍藏的是一串其貌不扬、再普通不过的佛珠手链。
然而就是这串放在一堆佛珠中间,就很难再找到的普通手链,它是我家的“传家宝”。
这个传家宝,由8颗精心磨圆的红木珠子串成,每颗珠子通体亮泽,质地光滑,呈浅猪肝色。虽然它对别人家来说很普通,但它对于我们全家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它是外太公留给我们的宝贝。
说起这个传家宝的由来,得从奶奶小时候讲起。奶奶只读了二年级,就被外太公叫去帮忙卖豆腐。外太公做豆腐的手艺精湛,做出的豆腐远近闻名,很多人大老远走路过来找他买。他起早贪黑,依靠这门手艺,辛苦养活了当时一大家子十口人。长大后的舅公,为了纪念外太公,就把那块做豆腐的木板拿去加工了几串佛珠链子,每家分得一串。奶奶就把这串珍贵的手链用小盒子珍藏着。
爸爸小时候有一年把它拿出来玩,之后就弄丢了。奶奶听说了之后,疯狂地到处找,眼泪也止不住地一颗颗掉下来,当天晚上不吃不喝,翻箱倒柜,直到把它找出来。从此奶奶就把它锁进了保险柜。并且把它留给我的爸爸,希望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就是我家的传家宝,对于别人来说极其平凡,对我家来说却是比奇珍异宝还珍贵的宝物。每当看到它,我就想起那个辛劳持家、勤俭善良的外太公。我们不仅要把宝物传下去,更应该把外太公的勤俭节约一代代保持下来!
一门技艺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探索,也是一种文化的标志,技艺承载了太多的文化责任,一门技艺的创新与发展,要经过多少岁月的淘洗,历史的变革,时光的蹉跎,每看到这些古老的技艺,还在为人坚守,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对于历史的敬意了吧。
剃头俗称“理发”,这一古老的技艺,相传南北朝时期就有这样的传统,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正式的学名,称为削发而已,而后,这一行业,逐渐走向成熟,我国的第一个理发店,清朝顺治年间建成,从清朝开始,商业形式的理发开始出现。
进入21世纪之后,理发成为“美发”这一新的名词之后,其行业逐渐壮大起来,危机也随之开始出现,现代元素的过多侵入,开始失去了对理发行业最根本的继承。
现在的我们,只要花上一点钱,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剪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造型,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流行风,真正从根本上讲,这也许是对于历史的断裂,技艺精神的磨灭。
我们村子里面,基本也都去大一点的美发店去了,而我,总是到我们这里一个快给别人剪了一辈子头发的人手里理发,有人认为,其技术水平差,没有档次,但我一直以为,他也许是少有人对于理发技艺的完整传承了,这样的一个师傅,从我记事开始,就从来都是在坚守这份职业,哪怕现在形势并不好,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职业,当然,也有人劝过他,但他都是一笑而过。
在很多人的蔑视与异样的眼光之中,依然风雨无阻地去坚守自己的职业,几十年来,理发的价格从来没有变过,每次都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我想,在他的心中,这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这么简单,这更是在坚守一份职业操守,传承一份文化精髓。
什么是技艺的传承,技艺的传承,不仅仅需要过硬的技能,更需要的是,一份认真,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态度,传承的不仅是技艺,传承的更是一种精髓和文化。
中华民族已有五千的悠久历史。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一代又一代,一朝又一朝,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孕育出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而华夏汉服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四早上,许多身着汉服的少男少女,步态从容地走进校园。不用慌张,不用惊叹,那是我们学校在举行首届“汉服文化节”。当下许多人对汉服很陌生,也很排斥。这个节日就是让我们认识汉服、了解汉服文化,体验古人的服饰,走进古人的生活。
下午第三节课,在阶梯教室里,“汉服文化节”正式拉开了序幕。首先我们进行了猜字谜环节,如:“一人腰上挂把弓——夷”;“一口吃掉牛尾巴——告”等等。我们真正认识到了汉字绝妙的结构、美轮美奂的字形,以及汉字的博大精深。
朗朗上口的《千字文》是一部杰出的文化经典,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等。听,历史春秋社团的同学们,在优美音乐的伴随下齐诵《千字文》,那清越的声音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古文的音韵美,更让我们增长了知识、明白了道理,激发我们刻苦学习、勇攀高峰。
突然,台上的彩灯亮了起来,节目的高潮来了,“集英汉服秀”开始了,只见一个个的模特鱼贯上台。通过这场古装秀我们认识了端庄典雅的曲裾;舒适宽松的常服;俏丽修长的襦裙;淡雅瑰美的对襟;庄重严肃的深衣等等。各不相同的款式,绚烂繁多的颜色,美妙绝伦的花纹和做工,让我们对汉服的认识又增添了许多。
汉服文化节不仅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汉服,更感受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了解了华夏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应时时刻刻有礼,谦逊,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华夏美德!
今天,老师开了个雌鹰争章的活动,我想把礼仪章给我自己。知道为啥吗?我可不是自卖自夸,我可以举几个案例给你们哦。
案列一:上个星期,我去金仓湖放风筝,我和小庄都快渴死了,我求妈妈给我买瓶脉动,妈妈买了两瓶脉动,我想:好像尖叫更好些。我就对售货阿姨说:“阿姨,请问能不能换一瓶尖叫,这样方便妈妈和我一起喝。”阿姨和气的说:“小朋友真有孝心和礼貌,给。”
案列二:上个学期老师就让我们进校门时要做到四点。一:跟爸妈说再见。二:跟保安叔叔打招呼。三:跟红领值日岗敬队礼。四:见到老师说老师好。这四点我一直做得很好,有一天吃午饭时,校长就当着老师和同学们的面表扬了我。我心无比自豪,而且因为校长的话心里暖暖的。
今后我还会坚持做好礼貌和礼仪,并且做到孝心。亲爱的同学们,看不如动,一起去争章吧。
每家每户,都有个必不可少的风气——家风。“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正所谓无规不成圆,无矩不成方。但有一件事,却一直铭记在我的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记得还在我五岁的时候,我可是个“好吃嘴”。妈妈每天都会给我五角钱,我每次一拿到钱,心就飞到小卖部去了,把钱用完了,我往往又会去找妈妈要,然而妈妈却不给,我给妈妈端茶送水的讨好她,却还是没能如愿,那时候感觉妈妈很小气,明明自己那么多钱,却不愿意给我一点。
然而有一次,我从门缝里看见这样的一幕:妈妈把一个精致的小盒子放在衣柜上。出于好奇,等妈妈出来的时候,我立刻藏了起来,见妈妈进了厨房后,我马上跑到房间里,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上了,终于,站上板凳,我如愿以偿地拿到了那个神秘的盒子,并轻轻的打开了它,而看到里面的东西时我的眼睛都瞪直了,钱!好多的零钱,我偷偷的拿了一元钱,又把盒子,小心地放了回去。,心想妈妈应该不会发现。下午我出了门,妈妈就叫住我,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他的妈妈每天给她零花钱,虽然零花钱很少,但是小女孩并没有存着。而是立马用了,还偷了他妈妈的钱,你觉得他做的对吗?
我被妈妈说的越来越心虚,妈妈的眼睛好似可以看穿一切,我手心里握着的钱也被我的汗水浸湿了,我小声地说:“她,她做的不对……”妈妈摸摸我的头,我的脸顿时烧了起来,羞愧的低下了头,眼泪不争气的流了下来。当着妈妈的面去吧盒子拿了过来。把早已湿透的一元钱放了进去,我不敢抬头直视妈妈的眼睛,从此,妈妈每天给的五角钱,我都会存着,不会乱花。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定要严谨,守住自己的家风,这就是我家的家风!
一天,我放学回到家,准备写《小学生钢笔习字册》,可是翻遍了书包,“咦,我的钢笔怎么不见了?”我在房间里喊道:“妈妈,我的钢笔又丢了,赶紧给我买一支钢笔噢!”
不一会儿,妈妈拿着一支钢笔走了进来。这支钢笔已经很旧很旧了,外壳上有磕碰的痕迹,握笔的地方因为无数次磨擦,已经磨得发亮,就连外壳上“英雄”两个字都暗淡得叫人难以辨认。我不禁有些疑惑,这是哪来的旧钢笔?
妈妈见我一脸不解的样子,向我解释道:“这支钢笔已经有三十年啦,还是妈妈十岁生日时,外公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呢。妈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可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拥有一支钢笔。那时候,买钢笔得到城里的商场,文具专柜里才能买到。哪像你现在,想要买什么手机上手指点一点,不要出家门,就能送上门来。所以啊,我一直格外珍惜这支钢笔,它可是陪伴了我整个童年,而且我用它参加过钢笔字竞赛还获过奖呢。”
听到这里,我想想自己从开始写钢笔字起,已经丢了不知道几支钢笔;再看看自己习字册上歪歪扭扭的字,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妈妈轻轻地摸摸我的头,宽慰我道:“妈妈只是想告诉你,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来好,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方便,但是用钢笔写字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汉字可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你一定要坚持把字写好!”我使劲地点点头。
妈妈的这支旧钢笔,我一直放在书桌上,它静静地陪伴着我,激励着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传承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要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前些天爸爸让我看了篇报道,大大的配图照片是一个苍老且再也普通不过的老农,正站在破旧的房屋面前,举着粗糙但坚实的手,似乎坚定地要告诉我们什么,再看配图标题,粗粗的黑体写道:“温州‘诚信老爹’身上流着道德血液”,小标题是:“八旬老人还儿债,诚信做人动乡邻”,整篇报道是讲一个“温州八旬老渔民为在台风中死去的三个儿子还债五年至今”的故事。诚信老爹,一个本来就生活拮据的老人,在承受了失子的巨大悲伤过后,平静地对债主说出“人死债不烂”这样的话,用“子债父还”之举诚信守诺,用“诚信”之心感动了全村的人,也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肃然起敬。
德,不因显爵而高尚;品,不因贫穷而低劣。诚信老爹,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再现。中华上下五千年,就是一个中华文化的文明史,诚信、谦让、勤俭、仁义、从善如流等太多的中华美德故事了。
诚信,从《陈太丘与友期》中的陈太丘信守承诺;《孟母不欺子》中的孟母坚持说到做到,到商鞅的“立木为信”,曾子的“杀猪偿信”等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这些都是古老的故事了,历史和时间或许把它们打磨得有些褪色了,但无论光阴的轮回,世事的变迁,都决不会被一个有道德、有品德的中国人会遗忘、丢弃。
而当今社会,随着那种摒弃诚信牟取暴利的风气的不断蔓延,食物都是“有毒”的,连自己亲手生产的馒头自己绝对不吃,这不仅是令人痛心疾首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种道德传承的沦丧的悲哀!企业家们,为了一切的利益,可以坑害人民,可以见利忘义,身体中再不流淌道德的血液!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脸上不再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老人的气息愈来愈沉重,年轻人的朝气荡然无存,生产问题食品的人们难道没有一丝从心底里的愧疚吗?扪心自问,当所有的食物大家都不敢轻易食用,当所有的诚信都被利益所吞噬,当所有的人全都以鄙夷的眼光打量着身边的人,冰冷的世界,那些赚得的金钱可以使人感到温暖吗?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早在二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个人要是失去了信用,那他将什么事都做不成。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遇相跟,而失去了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烟云,终会随风而逝。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传承中华美德,固守诚信品德,就如同一个国家有了灵魂,大树有根,江河找到了源;不然,只能堕落,只能枯萎,只能干涸……
真的,看似平凡困苦的“诚信老爹”,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复苏的点点闪亮,这与当下一些有悖于中华文化的行为,值得我们思忖与反思。诚信的传承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重归无尘的心灵,用“诚”和“信”,让人与人之间少一分冷冷的怀疑,多一份暖暖的笑容!只有有了诚信我们才能发现:青草绿树,蓝天白云,花香鸟语,美丽无处不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月圆月缺,美丽尽存其中……
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养老、敬老方面更是涌现出无数动人的故事,有扇枕暖被的黄香,有彩衣娱亲的老莱子,有舍身护父的潘综,有锅巴奉母的陈遗……也许,你会说这些故事离我们有点远,今天我不妨向大家讲一讲我身边的有关养老、敬老的故事!
我的太爷爷一向身体硬朗,可就在他老人家八十岁高龄的那年春天得了脑梗塞,虽经竭力抢救,但因年岁已高还是落下了后遗症:意识模糊、半身不遂、发音困难。如此状况,怎么办?太爷爷共有四个子女,其中有三个不在身边,他们经过商量,认为应该请专人照顾太爷爷。而我的爷爷奶奶不忍心,他们认为再专业的人照顾也不如自己的子女照顾贴心。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爷爷奶奶接下了照顾太爷爷的重任!
从此爷爷奶奶只有一个念头:“只要太爷爷有一口气在,就要让他好好活着。”老人患病后,对饮食起居都有很高要求,爷爷奶奶便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一日三餐都要变着花样为太爷爷做可口的饭菜。太爷爷年纪大了不好嚼东西,他们就把饭菜捣碎了再一口一口地喂给太爷爷吃,有时候太爷爷刚吃下去又吐出来,他们又耐心擦干净后再一口一口地喂,直到太爷爷吃好为止。
寒来暑往整整八年,爷爷奶奶悉心照顾太爷爷,任劳任怨,从不叫苦。每天天刚蒙蒙亮他们就起床做家务,太爷爷要起床时,他们给他穿衣服、洗脸、喂饭。在天气好时还要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太爷爷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晚上为了让太爷爷睡个安稳觉,他们还要轮番起床看两三次。担心太爷爷得褥疮,每隔两小时,他们还要给太爷爷翻一次身。太爷爷大小便失禁,他们经常为太爷爷洗澡擦身、换尿布,不管严寒酷暑,每天窗外的晾衣架上都挂满许多尿布,这都是爷爷奶奶亲手洗的,还好,特别是冬天,爷爷奶奶的双手经常冻裂。可他们从不言苦,他们说:“这是做晚辈的。”
如今太爷爷已去世,但爷爷奶奶的孝心已深深扎根在我心中,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将孝心传承!
饵块,一向是会泽人挥之不去的年味。听妈妈说,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会泽经济也比较落后。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每一个孩子最向往的就是过年时那一口香喷喷的饵块。
打饵块是会泽人的习俗。通常几家人扛着几十袋米,来到已经准备好的机器前,“呼噜噜”地把米全部倒进机器,“轰隆隆xxx的机器运转声下,一粒粒饱满的米变成了一筐筐细腻的米粉,再变为一段段短短的、诱人的、散发着热气的饵块。聪明的小贩此时也不失时机地把卖米凉虾的小车推来,孩子们一拥而上,讨来一段饵块,买上一碗米凉虾,把饵块泡在米凉虾里,一口下去,满嘴香甜,一年的幸福也就包含在其中。
千张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之一。但在会泽,这个佳肴,却成为一份浓厚的年味。会泽的年味多种多样,过年的千张肉,几乎是各家各户亲手制作的。在家时,我也常常帮妈妈做千张肉。妈妈把买来的肥瘦适中的五花肉洗干净,加生姜片、花椒、料酒在锅内煮至七分熟,取出五花肉在肉皮上抹上蜂蜜,放到油锅里炸到七成黄,取出后,把五花肉切成薄片,再把切好的五花肉肉皮朝下放入碗中,肉上面放上腌制好的梅菜、生姜片、老抽、生抽、适量的白糖等,放高压锅内大火煮后转小火蒸30分钟,蒸熟后取出倒扣在盘中,一碗香喷喷的千张肉便出现在眼前。
千张肉的味道与年糕一样,食之唇齿留香,是我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那一份年味。
大年三十,贴春联是头等大事。我们家的春联,往往都是买的。今年临近春节,学校买来大张小张的红纸,剪成条状,让我们自由发挥。我把毛笔浸润在砚里,然后将笔头多余的墨汁拭去,在裁好的红纸上挥毫泼墨,提笔、顿笔、转锋……很快,一个个方块字便威风凛凛、霸气十足地跃于纸上。一副春联写好,我抬起头,同学们都围在我周围,时不时发出赞叹声。回家后,春联被外婆抢去,她拿着春联端详着,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又慢慢散开来,大笑着说了声:“写得真好!跟书法家一样!”得到夸奖,我的心头满是快乐。爸爸走过来,递给我一张“福”字,让我照着写。我从笔架里取出一支大笔,饱蘸浓墨,提按顿挫间,一个潇洒飘逸的“福”字便落成。外公和外婆一齐叫道:“好!好!xxx家人们也都拍手叫好。
一年又一年,“年”这一盛会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的程序中,在灯火通明的夜里,在我们兴奋和快乐的嬉戏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国,各地都有各地的文化。而我们温州的文化,也在文化礼堂中得以传承了下去。
记得那是前年的春节,我外婆家附近的文化礼堂中在进行演出。爱凑热闹的我当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我同我的舅舅也报名了,我们打算合奏一曲古筝曲《渔舟唱晚》。
练习了大半个月,终于到了演出的日子。信心满满的我们在台下看起了表演。有的表演民族舞蹈的,她们的物资优美动人,配合着特别的民族服饰和美妙的音乐,她们犹如朵朵绽放的花朵,在舞台上大放异彩,赢得了观众们阵阵掌声。有演唱歌曲的,我记得那是两个和妈妈差不多大的阿姨,她们的歌声婉转动听,那是一首畲族民歌,虽然我听不懂她们唱得是什么,但是从她们的表情和动作中,我感受到了她们的幸福和快乐。还有一个拉二胡的老爷爷,妈妈说这是她以前的语文老师呢!看他朴素的穿着,还有挂下来的长胡子真是颇有一番拉艺术家的风范。他表演的曲目是著名的《赛马》那忽快忽慢的节奏,时低时高的音调,仿佛真的有一匹马在我的眼前飞奔而过,中华民族传统乐器的魅力果然很不一般。一个个精彩节目轮番上阵,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不时响起,我也不免陷入这欢乐氛围中,不禁忘记下一个节目就要轮到我了。
这时,舅舅跑来了,他提醒我马上就要上场了,让我准备一下。我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观众席,来到了后台。由于我已经练习的很熟练了,倒也没那么紧张,我在心里默念了一遍曲子,便上台了。我和舅舅配合默契,琴声如流水缓缓流淌,流进每个人的耳朵里,流进每个人的心中。一曲弹完,台下响起掌声,我沉浸在欢乐中,缓缓走下了舞台。
演出还在继续,一个个节目又一次将欢乐推向高潮……
时间在欢乐中流逝,到了演出的尾声了,最后一个节目,全场合唱了一首《明天会更好》,大概也是寓意着祖国的未来会更加灿烂,更加美好!演出结束,大家走出礼堂。每个人的脸上都焕发着幸福和满足。这次的演出不仅是快乐的源泉,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
高耸的金字塔是法老们权杖下尼罗河的智慧;神秘的锲形文字是古巴比伦流逝的文明见证;在长江黄河孕育的神州大地,有我们炎黄子孙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经五千年的锤炼与沉淀之后,汉字,这个充满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的传承者,最终成就了整个世纪的辉煌。
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篆书到隶书,从行书到草书。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作为时代的连接者,从未泯灭。写字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见乐的艺术。任继愈曾说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文化传统,而继承传统最重要的靠历史教育。唐太宗酷爱写字,所以才有了《晋词铭》《温泉铭》的问世。王羲之酷爱写字,所以才有被世人所赞叹的《兰亭集序》。还有那虞世南,欧阳询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多少文人志士都把写字当作人生当做人生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不仅艺术风格多样,它那深层的内涵更是让无数人折服。
一首《定风波》道出了苏轼那豪放洒脱的情怀。“竹枚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的不羁傲爽,世间又有几人能留下这样的文字。李白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博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有曾让多少人怦然心动;韩愈那“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绝句,又曾让多少仕途不顺的人重鼓勇气;还有那林黛玉“今日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的忧伤,又曾让多少人黯然神伤。
汉字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次的组合,每一次的书写,都代表着独特的意义。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因为我们优美的汉字,我们成了举世无双的汉字大国。所以,当你在为不会写一个字而发愁时;当你不理解古文所表达的情感所叹息时,请不要忘记,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灵魂丧失了,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个空壳,毫无价值。所以请珍爱我们的汉字,同时也珍爱我们的文化!
一首诗词,是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穿越了历史的长河,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捎来了一份柔情似水,带来了一份雄心壮志,寄来了一份思乡之情……
轻轻读起一首小诗,便沉浸其中,穿越千百年的情怀是如此的奇妙,竟使人久久无法自拔。读诗品诗的乐趣就在于此。正是因为这份乐趣,才有了今天如火如荼的“中国诗词大会”;也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老师在教室里组织了一场小型诗词会。
虽说是小型诗词会,但是诗词之韵味永恒不变。同学们争先恐后,大显身手,自然而然,嗅到的是诗情画意。小吟,朗朗上口。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透露大诗人苏轼对弟弟的想念;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中不难看出乡村生活的怡然自得;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多了一份人生哲理……不愧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诗词,一份情。此时此刻,对诗词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比赛还在继续,重头戏还在后面。接着是诗词补句,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人看见了古老矗立的寒山寺;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人眼前闪过夏日荷塘的美好景色……
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写实写史,王维的山水田园,王昌龄的边塞风光……跨越千年的邂逅,是一种传承。想必此时,大家都渴望满腹诗书,渴望才华横溢,幻想着千百年前大诗人或是豪迈下笔,或是委婉道来,或是推敲思索。品读之时,只觉得充满着无限的诗情。
遐想百年后,千年后,万年后的诗词会是怎么样?
愿久久传承!
笔下的墨香流淌在宣纸之上,古老的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吟唱,我走过满地的岁月芳华,将这千年中华悠悠传唱。
——题 记
初相遇
自从在爷爷的书房里第一次认识了你,我小小的好奇心就完全被你吸引了去。这是宣纸,柔软平滑之中泛着年代久远的淡黄;这是湖笔,红木笔杆上刻着年轮的沧桑,柔顺的狼毫饱吸墨汁;那是墨,乌黑似焦炭,有一股强烈的墨香气息;最后是砚,一方中间微凹的石台,砚端精雕细刻出精致、繁复的花纹……爷爷教会我认“文房四宝”,又给我讲笔架、笔洗、镇纸、字帖等我从未听过的新名词。当翻开《颜氏家训》字帖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我仿佛走进一个崭新的世界……
初相识
你给我的印象并非是一个个枯燥乏味的符号,而是一只只变幻无穷的精灵,是一次又一次突破自我的探寻与喜悦。刚开始接触你时,我既好奇又兴奋。那时老师说我在书法上“极有天赋”,日后若细细地打磨,必是块璞玉。凭着两年的坚持,我在楷书上小有成就,对习字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我细细揣摩名家字帖,孜孜钻研,最终,我的字里也有了先贤们的韵味和风采。
初相知
自幼喜欢中华传统文化的我,对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十分感兴趣,与西方浓重色彩的视觉效应不同,恬淡的水墨风景更能在我心中留下痕迹。我开始不满足于每日只写书法,便缠着老师教我山水画。本以为“书画一体”,我理所当然地把山水画当成另一种形式的书法,认为只要我有天分,很快也能画出像样的山水画。可好几周过去了,我除了画梅花还是画梅花。接连画了十几幅、甚至二十几幅梅花,老师都说不满意,换了纸要求我再画。我斟酌、构思、下笔,使出浑身解数,仍然达不到老师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本就不多的耐心更是消磨殆尽,笔下的梅花也渐失它原有的生机和灵气,愈发不如上一幅。画着画着,我的心情烦躁不堪,丝毫没注意到一滴浓墨正悄无声息地滴在梅花鲜红的花蕊上……瞬间,原本好好的梅花被染上了一大片污迹。我气急败坏地丢下笔,泪从眼眶滑出。
“笔墨乃中华文化之精髓,持之以恒才能画好每一幅画,做好每一件事。”不知何时,老师静立于我身后,此时他淡淡地开口劝我,“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想要成功,就必须付出更多。”老师的话用心良苦,我幡然悔悟,所有的付出,都是成功的垫脚石。
岁月在轻吟浅唱着每一寸美好。五千年沉甸甸的文化传统不仅仅是书画——剪纸和捏泥人的老者,手持刻刀细细雕琢的工匠……他们同样值得被历史铭记。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华文化才得以传承。当今的人们有多少还记得那些旧服戏装的夺目,记得木版年画是如何一刀一刀刻画出来,又有多少人记得银钩玉簪背后所代表的时代符号……就好比摆放在艺术馆和家中厅堂里供观赏的玉雕瓷器、金饰银件,人们皆知其外表光鲜精美,又岂知匠心背后的一刻、一划、一刀的呕心沥血。
有一种精神叫作匠心,有一种文化叫作戏曲,有一个时代叫作唐宋,有一笔山水叫作春秋。而我心里,有一种传承,叫作东方。
你传给我,我传给他,这叫传承;上一代传给这一代,这一代传给下一代,这叫传承;那边即将逝去,这边渐渐崛起,这叫传承。
小时候,姑丈的家是我很喜欢去的地方,虽然他远在赤坎,但是只要我去到那里,就会有种恋恋不舍的感觉,因为那里有满屋的墨香。姑丈虽然是几十岁的人了,但是却有着一颗热爱书法的内心。整间房子,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样样齐全,白纸黑字,挂在墙上。姑丈写字的时候,砚盘里已是满满的浓墨。只见他把纸一摊,右手握起早已挂在笔架上等候许久的毛笔,蘸一蘸墨后,准备开始了。两腿叉开站好,背稍弯,眼睛聚精会神地看着宣纸,那一种“神”的气质就慢慢呈现出来。笔在手腕的带动下开始在纸上灵动地跳着,一个个铿锵有力的字体就跃然纸上了。这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啊!站在一旁的我除了目瞪口呆,心里也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愫。或许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给予我的刺激,又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对我的熏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升到初中了,小时的一些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但对高佬的认识又让我重新回想起了姑丈的那一幕幕习字的画面。老高是我初中认识的`第一批同学中的一个,他高大而瘦小的身材让我迅速认识了他。戴着一副极其寻常的眼镜,却又显露出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于是乎,我把他列入了尖子生的行列。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又重新认识了他。犹记得,讲台上笔、墨、纸、砚样样俱全,砚盘里已然磨好的满满的浓墨,他,把宣纸往讲台上一摊,好家伙,右手握起那早已躺在旁边许久的毛笔,轻轻地蘸一蘸墨后,准备开始挥洒技艺了。两腿叉开站立,单手反扣后背,腰微弯,双眼全神贯注地盯着宣纸,一种心无旁骛的气质氤氲开来。笔开始在他手腕的带动下飞舞,一个个饱满而洒脱的字体在纸上飞扬。
除了叹为观止,望而生畏外,我不能说些什么了。这位一米八几的高大形象深深的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台下的同学瞠目结舌,几乎每个同学的双眼都充满了羡慕与崇拜。墨香仿佛顷刻之间弥漫着整间教室,同学们陶醉于这恍如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这时,我的心里也传来了一阵墨香,是童年无知时的墨香,是姑丈字体中所散发出来的墨香,是过去与现在相连的墨香……
在现实的生活中,各种印刷、复制渐渐取代了手写,就连古代流传下来的对联都可以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了。再往学校看去,学生们的书法课少之又少,各种千奇百怪的字体争先涌出,只为了那一场场令人跌入深渊的考试。在那样急促的时间里,有谁会去一笔一划写好一种字体呢?又有谁会去研究某个字的形态结构呢?几乎没有!看到已经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们还在坚持着深究中国书法艺术,看到还在上学的青年人狂热地喜爱中国书法,其实,这就是传承!在中国,像这样老一辈与年轻一辈仍在继续书写中华五千年的乐章的还有多少人呢?这是个让人心酸而又值得去深思的问题。
“你得了几个章?我得了10个章!”他们在干什么呢?原来,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校举行了六一争章活动——走进“奇迹安全馆”,争做首席安全官。
我一看表格,哇,有好多活动呢,有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项目。时间一到,活动开始了,同学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了教室,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全部活动。我也毫不犹豫地和黄宣皓还有王煜航一起去争章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防拐安全了。我们来到四(1)教室,突然一个“坏人”冲出来绑住我和王煜航的手。我们沉着冷静,趁“坏人”不注意的时候,我们俩就偷偷地互相解绳子。解开了,我们飞快逃出“危险”去报警了。到了四(2)班,我们向警察详细地描述了“坏人”的模样:“她穿着白衣服,大眼睛,黄头发……”我们成功地报警了,并拿到了两个章。我们继续向下一个馆走去,此时整个楼层都充满着同学们的欢呼雀跃,兴高采烈的身影。
争章活动结束后,我们每个人还收到了学校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六一”的礼物,拿着安全银章,吃着糖果,心里别提有多甜啊!
这次特别的“六一”活动,让我明白安全知识要牢记心中,争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特别的“六一”给我们留下了快乐而又难忘的记忆。
当老年人豁达开朗,当中年人坚强阳光,当青年人充满力量;当00后成为后浪闪亮登场,当90后已张开保卫世界的臂膀,当拿着保温杯的中年依然斗志昂扬……这,是自立自强的家风在传扬!
自立自强的记忆,是黑夜中最闪亮的星,指引我前行。
“不搞特殊化”,父亲的教导一如迷茫时引路的启明星,指引着焦守凤一家自立自强,穿过光环的迷惑,撑过艰苦的岁月,走出自己的幸福之路。海明威说:“你可以杀死我,可就是打不败我,永远永远打不败我!”当秦世俊怀揣着造飞机的梦想投入哈飞时,命运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成了一名普通铣工。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从普通铣床练起,学徒两年,记40多本笔记;工作18年,完成28年的工作量,让“航空报国”的梦想在奋斗中找到了方向。因为,他的父亲是劳模,那张胸带红花的照片,给了他“自立自强获得光荣”的启蒙。这启蒙引领,足以闪亮一生。
自立自强的坚守,是天亮前最温柔的黎明,给我相信的勇气。
三寸核桃核,世相万千绘。90后核雕艺人xxx佳,在传统手工艺无人问津的境地,仍牢记教导,守住初心,创业创新,坚持让非遗看到未来;身为“绣三代”的郁竹君,在沉静寂寞的时光里坚信,苏绣走入世界的“宏大”时刻定会到来;对传统手工耳濡目染的殷子晴,带着太平泥叫叫闯入西半球,让其“叫好又叫座”。毕淑敏在《握紧你的右手》说:“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当社会愈来愈快的节奏响起,那坚守着的人,始终相信,当清晨的第一缕光线亮起,到来的绝不是黑夜,而是我们自立自强的未来。
自立自强的传承,是酷暑中最清凉的泉泓,带我越过人海去拥抱你。
从百年前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屈辱,到陷入内战的颠沛流离,到建国后的一穷二白,到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到脱贫致富的“攻坚战”……百年前,无数前辈先贤自立自强,为中国的命运苦苦求索;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自强自立,让中华民族走近伟大复兴的时刻。倪萍说姥姥曾叮嘱自己:“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是啊,如果只是坐等,如果只是旁观,如果只有犹疑,如果只有抱怨,我们如何让我们去拥抱更好的自己?又如何让这个国家,拥抱更好的未来?
岁月如歌,初心如磐,你我奋勇向前;不忘初心,未来待启,我们将用行动告白:传承共同记忆,深烙自立自强之印。未来,我已来!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冬至快到了,这周福州的气温跌破10℃。和大多数感觉到冬意已浓、严寒难耐的人们不同,我感觉到的却是爱意浓浓、温暖似三春。你若问我原因,秘密就是我的外套里面正穿着我家的传家宝——一件又暖和又软柔的手织毛衣。
妈妈说:“小孩长得快,去年合身的衣服,今年穿就短了一截。”所以,每年一到夏天,妈妈就开始着手为我编织两件冬天换洗的毛衣。今年的毛衣一件粉嫩似桃花,另一件金黄如向日葵。妈妈总是那么用心估算、谋划,让每年编织的毛衣总能花样翻新、不长不短、厚薄适中,总之,就是那种花钱也买不到的刚刚好。妈妈称它为“私人定制”!
我的妈妈生于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经济不宽裕的年代。妈妈的前头还有两个姐姐。外婆虽然不能保证过年时,给姐妹们每人缝制一件新外套,但总是想方设法在大年初一时让每个孩子都能穿上新织的毛衣,好让孩子们新年过得有盼头。妈妈说,在她像我这么大的时候,每年寒、暑假,她们姐妹三个都会学着外婆的样子织毛衣,还互相切磋编织的花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手织毛衣逐渐被工厂批量制做的成衣所替代,似乎被遗忘在记忆的角落里。但是,自从生了我以后,母爱的力量又唤醒了妈妈编织的欲望。像我妈妈这样追求完美的人,总是想给我最好的,冬天穿的毛衣也不例外。
于是,每个寒冷的冬日清晨,当我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身上穿着的手织毛衣总让我感觉到母爱的温度。我暗自决定:“等这回寒假一到,我一定要向妈妈讨教编织毛衣的方法,也学着织毛衣。对了,可以从为我心爱的泰迪熊编织围巾开始。
我想象着自己正接过“手织毛衣”这个接力棒,也像外婆和妈妈一样,为爱编织!
我是通渭娃,因为家乡有着“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美誉,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习书法。
书法有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五种字体,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我先从小篆开始学习,每天按照老师的要求“摹摹临”一张小篆。虽然练习了半年多,但进步不大,就连老师讲的理论我觉得高深莫测,一头雾水。所以那时侯,我非常苦恼,怎么才能写好字呢?
老师发现了我的疑惑,告诉我学习书法要“悟”,怎样去悟呢?我还是很纳闷,每天中午都会仔细的观察字帖上的字有什么特点,希望从中明白点什么。终于有一天,我正在擦拭桌子,无意中把水溅到了墙上,那小水珠像蜗牛一样慢慢地从墙上爬下来,“写”出了“一竖”。因为这“一竖“与字帖上的“一竖”非常相像,所以我立刻将它与小篆联系起来。这灵光一现的感觉,让我突然明白了小篆的奥秘!我马上铺开纸,拿起笔,模仿刚才那水珠的走向,写下了一个字。我发现这个字比以前精妙了许多,原来书法不光要多练,还要“悟”。
后来我转战楷书,遇到了和刚刚开始学习篆书一样的问题。但有了之前的经验,我就开始重复之前摸索的过程:观察字帖,观察生活,认真听讲,深入思考。我逐渐发现了楷书的笔法的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还明白了方笔用铺,圆笔用裹,转便圆,侧成方。虽然没有那种灵光一现的感觉,但楷书学习却非常顺利。
其实楷书的魅力不止于此,它的点画有着丰富的蕴含。比如楷书中的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悬针竖,露锋芒。人生有时候也需要这样,有时候也需要勇敢的去展示自己。而垂露竖,则内敛、圆滑。在做人上,我们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而捺,通常作为一个字的主笔,都是承上一笔画之势才写出来的,就像告诉我们只有准备充足才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书法真的是太奇妙了,我一定要将它发扬光大!
乡下,是潮文化发展和保留、传承得最好的一片土地,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纯粹的潮文化,领略其美妙与精髓。
粿,是潮文化美食分支的一大主干。尤其是红桃粿,更是集美味与寓意为一身,逢年过节,更是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古时,若是潮汕女子,做粿便是必学的一门功课,例如我的祖母便是精通做红桃粿的。
锅中放入少量的油,小火慢炒花生,使其炸出诱人的酥香,出锅,去其红衣,置于一旁,开始第二道工序:将预先准备的腊肠和泡好的香菇切至小块,与花生堆于一旁,便可以着手准备第三道工序了。蒸糯米,是制作红桃粿必经的一个过程。糯米是红桃粿的灵魂,判断一个红桃粿是否地道,除了粿皮,便是这糯米了。糯米要提前泡,饱满晶莹者为上乘。将糯米蒸熟后,与调味料相结合,红桃粿的馅儿就大功告成了。
做完馅料,就是时候做粿皮了。取适量糯米粉,再加适量的水,少量红甜菜粉,三者搅拌均匀并用手使劲揉搓使其成为不干不湿的糯米团,红桃粿皮面团就算完成了。接下来,取一块小小的红桃粿粿皮面团,摁扁,用拇指和食指捏成薄薄的如倒扣的碗状的一片,将一勺馅料加入,合闭,放进粿印里摁平并均匀填满,粿印倒扣一敲,一个可爱美味的红桃粿就出世了。随后,将做好的粿放进蒸锅,稍等20分钟,一道经典的潮汕传统美食便诞生了。
红桃粿多用来祭拜天神,寄托着潮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象征长寿,桃粿正表达潮州人民为长辈祈福祈寿的愿望,假若你仔细品味,便会发现其中蕴含之深的潮州文化和潮州习俗。潮州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新一代潮州少年,我们应发扬我潮文化之内涵,保护我潮文化之精华,带我潮文化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让潮州文化在我辈手中,熠熠生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一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一点,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充分显示了国人对待传承的态度。于是便衍生了传家宝一说,要论中国最经典的传家宝,莫过于贾宝玉口中的那块通灵宝玉了。
且望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难道仅仅承载于一颗浸染世俗,被物质化的玉吗?答案必将是否定的。
看那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南宋,抗金将领岳飞背负母亲所刺精忠报国四字,传承一腔爱国热情,奔赴战场,保家卫国。“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他的愤怒,“直捣黄龙”是他崇高的目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是他毕生的夙愿。他用肩膀扛起天下兴亡的重担,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传承的是一种亘久不变的爱国精神。
爱国,一直传承在中华历史长河中。
再看那偏远贫穷而又宁静质朴的小山村,一个弱小的身影在厨房忙碌,一双勤劳的小手仔细的给父亲擦着身子,一对瘦弱的肩膀背着沉重的书包奔跑在上学的路上。她就是感动中国的孝子------孟佩杰。十三岁,本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她却用瘦小的身躯扛起家庭的重担,侍候病瘫的父亲,任劳任怨的坚守了十年。十年风雨历程,十年艰辛苦楚,她用自己的质朴行动向全世界诠释了中华孝道的含义。
孝道,一直穿正在中华文明长河里。
又看那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香港都市,一位精神矍铄,双目有神的老人站在主席台上,慷慨陈词,一挥手,一栋栋希望小学在山区如春笋般立起。他就是著名的港商慈善家------邵逸夫。他将毕生努力换来的心血,化作涓涓细流,滋润一代又一代在神州大地上茁壮成长的花骨朵。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社会,给了国家。
奉献,一直传承在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
五千年文明,中华民族传承了一年又一年,那些所谓价值连城的传家宝,早已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唯一恒久不变的,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它是古代先贤前辈智慧的结晶,它是近代革命先烈奋勇拼搏的成果,它亦是新世纪的我们不断传承创新的骄傲。
传承需要每一个人用行动将好的东西留给下一代,从中要学到悟到美好东西。现在敦煌博物馆里的一些素材,相信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敦煌当然美观,里面保护得很好,复原也到位,已成了诸多游客的旅游去处,可在她美丽的背后,却是一代代人的守护,将这份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字保留下来,将敦煌的文化传承下来。这里便不得不提现在敦煌博物馆的院长樊锦诗,被称为“敦煌的女儿”。当时的敦煌环境是很恶劣的,所以北大考古学毕业的樊锦诗和她的同学被派去敦煌考察并保护,在那里吃不好睡不好,每天有时还会受到沙尘暴困扰,对身体极为不好,樊锦诗体弱,不久便回老家调养身体,樊锦诗没有为此倒下,反而选择永远留在敦煌工作,而这一干便是几十年,在这期间她带领团队,不断考察并保护敦煌,担心这优秀的文化流失。她还运用了许多新科技,保护敦煌,恢复原来的样子,现在的她已经年过八十的高龄,可她继续守护在敦煌,朝夕相伴,早已成为敦煌的女儿。工资待遇不说,光是条件就让人难以忍受,可她是如何做到几十年守护敦煌,她这么做岂不就是为了传承敦煌的文化,因为她爱敦煌,所以她传承热爱,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爱上敦煌,这不就是对文化的传承?
我的外婆没有那么伟大,但也是家风的传承者。她是勤俭朴实的农民,一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尽管生活无忧,也依然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时时告诉我们:“不和别人比过年,只和别人比种田。”让我也悟出不和别人比吃穿,要和别人比学习。外婆对于剩菜剩饭总舍不得倒掉,认为热热又可吃,但我总是说那不健康。外婆依然种菜,每天去卖菜。她完全可以每天轻松地到处转转,玩玩,但她还是闲不住。手因种菜起了老茧,即便三十早上她也要去卖菜,正月又到菜地去忙乎。从外婆身上我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俭朴,我也悟出干什么事情一样要勤奋,如何更好利用手中的零钱,让它用到更好处,这就是美德的一种传承。外婆辛苦一辈子,都在种菜卖钱。也让我明白人生,必须要先吃苦,更明白学习要吃苦,这不就也是一种传承,是一个家族一辈辈传承下来的。
传承就是需要每个人把好的文化,品德,家风,经典的,传给下一代。现在电视上有许多有关传承文化类的节目,就是告诉人们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需要去传承的,这样文化历史等优秀的东西才能经久不散,发扬光大。
俗话说得好:“有国才有家。”祖国是我们华夏儿女的依靠。正是因为有了祖国,我们才有了今天科技发达,交通便捷,日新月异的生活。所有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但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认为在爱祖国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应该做好爱学习,爱劳动,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爱学习:是任何成功的基础
学习就像一片汪洋大海,知识没有尽头;学习就像一把金色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无穷知识的大门;学习还像一颗闪耀的启明星,在我们迷失方向时为我们指引方向。一切成功,都建立于爱学习的基础上。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汲取大量的知识,懂得更多深刻的道理,还可以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有益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热爱学习,积极进取,早已在我们的前人身上展露无遗,为我们后人做了极好的典范:凿壁偷光的匡衡;悬梁刺股的孙敬;囊萤映雪的孙康;不耻下问的孙圉;闻鸡起舞的祖逖等。他们都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学习的乐趣,即苦中有乐。
爱劳动:劳动最光荣
无尽的知识都源于自身的劳动,付出多少就回报多少,任何伟大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艰辛的劳动。
劳动是一件伟大而又神圣的事,正是因为我们华夏儿女用双手辛勤的劳动和努力,才使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换来了我们今天这个飞跃式的新中国。是啊,劳动创建了我们这个国富民强的中华民族,使之昂立于世界之前位。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华夏儿女的辛勤劳动,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结果。没有人民的劳动,何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呢?
爱祖国:心存感恩不忘初心
祖国,一位伟大而又含有一颗包容之心的母亲,孕育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我们应该心存感恩,更好地爱护我们的祖国。热爱学习,热爱劳动,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报效祖国。
最后,望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呢,用事实证明我们”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为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一起努力吧!
在今天的旅行中,我不仅带回了快乐,还收获了感悟。
我首先来到了通士达,一进来,就看见了一个巨大的煤油灯,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走进展览厅,首先看见的是灯的发展史,从原始的钻木取火,到古代的油灯,到钨丝灯、白炽灯,最后就是大家熟悉的LED灯。嘴上说得容易,实际上,照明设备的发展,可是经历刻苦钻研才迈出的一大步。
宣传片不仅向我们介绍了通士达的产品,更教会我如何分辨优质灯和劣质灯。我试验了一下:劣质灯下会觉得自己的皮肤发青,食物没色泽;而在通士达的优质灯下,皮肤明显红润,食物色泽光艳,让人垂涎,眼睛也很舒适。
另外,通士达的等分很多种:家居灯、教室灯、医院灯……从此处,我看到了通士达严谨的态度,更加懂得:科技引领未来!
下一站,是xxx酱文化园。刚一进去,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酱香味,走上台阶往下一看:千千万万的缸子,中间摆出“xxx”二字,气势滂沱,仿佛兵书上的排兵布阵。走进展厅,香味更浓了。看着缸中如水晶般的盐晶,让人忍不住想拿在手中看个究竟。我还学到了一些东西,如酱油分为“生抽”和“老抽”,生抽指酿造周期到就取出直接食用;而老抽则是多酿造几个周期,是酱油的味道更香浓。
“梅花香自苦寒来”,“千锤百炼始见金”。不用心,怎能做出好灯具?不用心,怎能酿出好酱油?就像生活一样,不用心、不经历练,又怎能成就一番事业?
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非常愉悦,满怀对未来的畅想,迎接美好的明天!
是谁用一片甲骨,收藏起古老的秘密;是谁用一卷竹简,咏叹着世间的传奇。庄生的蝴蝶飞进了,杏花和春雨;美丽的方块字,就刻在孔子的车辙里。秦时章法汉时笔,刻画出不朽的容颜;魏武诗篇盛唐旗,见证着永恒的誓言。王维的红豆生长在,海内与天涯;动人的华夏韵,就映在李白的明月里。——题记
“仁义礼智信,忠孝勇恭廉”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是令亿万炎黄子孙倍感骄傲的,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勤”是最闻名于世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国人以农而立,用辛勤的付出换来硕硕丰成,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造福子孙后代。同时将自己的精神思想化无形为有形,在人类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勤俭,是中国人的美德传承!
中国人的骨子里充满是桀骜,是勇敢;中国人的脊梁里有的是傲气,是不屈。南宋名将岳飞精忠报国的决心,燃烧起他那不屈不挠的爱国之情,他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抛头颅,撒热血,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北宋着名政治家范仲淹,忧国忧民,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反应出他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民族英雄文天祥宁死不屈,最后从容就义,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样的英雄人物比比皆是,林则徐,xxx…他们的忠义能与天公比高,能同日月争辉!他们的精神化作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是中华民族史上不朽的传奇!
忠义,是中国人的美德传承!
孝道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代表,他深深根植在人心,“卧冰求鲤”“黄香暖席”广为流传,而诗词中的花木兰更是家喻户晓,她不忍年老体虚的父亲受征战喧嚣之苦,而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实属不易,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孝女。再者,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鲁国人仲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却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该有妇孺皆知的鹿乳奉亲,芦衣顺母等故事比比皆是。
孝,是中国人的美德传承!
荀子说:“人无礼则补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之风传承千年,延续至今,中国一向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着称于世。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寐。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二人,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于是,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礼,是中国人的美德传承!
走过上下五千年,走过三千大千世界,走过长征太行山的记忆,走过二十四史,二十四节气,多少美德传承经过千年沧桑,铿锵在夫子的平仄里,走过峥嵘岁月,走过风霜雨雪,中国人的美德传承将一直延续下去,熏陶着华夏子孙,一代,又一代……
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它有“忧国忧民,为国请民”的爱国精神;它有“默默奉献,不求索取”的高尚进界;它有“力克万难,振兴中华”的坚定涵养;它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它有“立志勤学,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它有“见利思义,助人为乐”的崇高情操;它有“律己宽人,惩恶扬善”的处世准则;它有“诚实可信,质朴守法”的生活信条;它有“自尊互敬,和睦相处”的礼仪风范……
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尊来爱幼的传统。古代儒家把“齐家”作为“治国”的前提条件。《周易》上说:“正家而天下定矣。”《礼记》上说:“家齐而后治国。”《孝敬》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如果真正做到敬爱自己的父母,那么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尊重周边的长辈。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了我读过的一本《孝》,其中一个故事对我印象特别深“东汉人黄香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于是他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在父亲身上。冬夜寒冷,黄香就钻到父亲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捂热;夏夜炎热,黄香就用扇子把枕席扇凉。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黄乡长的以后,担任魏群太守。有一年,魏群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非常感动;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千百年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国人崇尚的家庭伦理准则,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起了积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现代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标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父慈子孝,夫妻和睦仍然是人们应该信守的道义。
读过那本书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中华美德得到弘扬,我们的幸福成长得到引领。
工作成为一种修行,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需要什么精神支撑才能做到呢?“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这就是工匠们的心声。
工匠精神在欧洲,是象征着瑞士钟表的品质,德国工匠的严谨与准确;工匠精神在中国,表示了航天精神,女排精神,乃至“非遗传承”。
当今社会,“浮躁气”浓重,追求“快餐式”的工作、生活方式,所以,很多企业都在追求做大,做强,而不想做“小事”。试问:什么是真正的大,什么是真正的小?小的事业做到极致并一直去追求更高的极致,这事业就是“大”,就是“强”;我们全方位的去考量“马桶盖”、“电饭煲”案例的时候,不难发现正是我们缺乏工匠精神所致;也同样,由于我们的工匠精神才有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工匠精神》这本书,教给我们的也不正是:专注产品、重视积淀、享受过程,这正是工匠精神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商人精神之间最大的差别。他们身上或许会少了商人的敏锐,但他们却多了一份对事业的执着。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如何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呢?首先我们得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选对的?还是选贵的?这是一个问题,是一个连哈姆雷特也会纠结的问题。
工作不仅仅使我们赚钱谋生之道,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目标,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明确目标,把梦想当做信仰”。这句话很对,我们需要寻找方法,达成目标,实现梦想。
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这就是工匠精神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的要求。
真正的践行者,一定是工匠精神的受益者,用修行的价值观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观。用一生为代价去做一件事情,那是一种纯粹的伟大。拥有修行的状态,才能让你的生命沉淀下来,才能让你拒绝身边无穷无尽的诱惑,才能抑制你的贪欲,才能让你专注、聚焦,才能让你把“简单的动作练到极致就是绝招”。这也是我校行者文化的体现吧。
让我们一起开始“真修实行”吧!放下功利心、拾起公德心、在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炼自己的心性。精细,严谨的将工作做到极致,反思反省,实务精进。带着“工作是一种修行”的工作观,每天享受通过努力获得的成长、取得的成绩。也正是带着修行的心去工作,成为一个快乐的工匠,去实现价值,去创造财富,去创造更灿烂的华夏文明。让社会明白,褪去铅华,真正珍贵的,是诚意的用心与对梦想的执着。
一头乌黑光亮的头发,一张圆圆的脸,一对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本厚厚的典故——这准是啃书虫许晋源又在享用历史知识的饕餮美食呢,要论“阅读章”的话,非他莫属。
许晋源每天上学都要带一两本书来学校,下课时,同学们追逐打闹,而他呢,却安静的在座位上,与马小跳共同分担心事,和李时珍探索药草之谜,站在历史的高处叹王朝兴衰。
还记得有一次课间,我去向许晋源借书,可许晋源正在专心致志地看(明朝那些事儿),我不忍心打扰他。大约五分钟过去了,许晋源似乎还没有察觉到我,于是我只好问道:“许晋源,借我书看看吧。”可是许晋源还没听到我的喊声,我又重复了一遍。但他若无其事,依然津津有味地看书,无论我再三喊他,许晋源还在书的海洋里遨游。直到我实在没有办法,凑近耳朵尖叫,许晋源才猛然清醒,接着他回答了一句令我无奈万分的话:“找我什么事?”晕!
也许是因为看书的缘故,许晋源的知识面也十分广泛。还有一次我们在上品德与社会课,讨论污染水源的严重性。这时,许晋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激动地站起来,开始了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长篇“演讲”:“在水中放洗涤剂的时候,水会随之蒸发,形成酸雨。酸雨是什么呢?酸雨是……”同学们一个个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原来我们大家百科看得太少了!
我是真心推荐许晋源,这枚“阅读章”是他应得的,应为他当之无愧!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朴实的农村中年哥俩。他们算不上是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贫穷。但正是这对哥俩让五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如锦上添花得以传承。
在一段光滑而又陡峭的马路上,出现了让人感动的一幕。
弟弟的背微微向前倾斜,双手握着独轮车手柄并用力地往陡峭的马路上艰难地行走,独轮车上绑着一把写满沧桑的凉椅,凉椅上铺着一床旧棉絮,棉絮上平躺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老母亲双手扶着凉椅,眼睛里同样充满了沧桑。在老人的前面是她的大儿子。一条粗绳扛在他结实的肩上,另一端则系在独轮车上。侧着身子并用一只手拽着绳子正在用力的拉着独轮车。
后来,经过旁闲人得知哥弟俩住在两乡镇的中间,离马路也不远。母亲喜欢热闹,自从母亲上了年纪不能行走后一个人很是冷清。哥俩最后决定只要不是农忙,不是刮风下雨。邻近的两乡镇赶集都要轮流用自制方便母亲坐的独轮车带着母亲一同前往。他们一直坚持遵守着这个不成文的规矩。
这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虽然看了后不能让人感动得泪流满面。但如果大家都能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自己会怎样?能坚持吗?能坚持多久?
哥俩让人钦佩的行为难道不值得发扬并传承吗?
一年一度的“雏鹰争章”开始了,我想让我们班的阅读小能手——孙继瑞同学获得雏鹰争章中的阅读章。
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陆续的跑出去玩了,只有孙继瑞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捧着一本课外书在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心中充满了疑惑,好好的下课,你不出去玩,在这里看书。我跑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好像在对待空气一样,完全不理我,我的心中顿时起了怒火,不玩就不玩,还不理睬我,我便使劲地拍了拍他的脑袋,他不耐烦的向我挥了挥手,赶我走,我心想:如果现在发生了大地震,这人还会不会坐在这认真地看书呢!
就在这时,清脆的铃声突然打响了,我立马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抬头看向孙继瑞,这“书呆子”还在那滋滋有味地看书呢!有的时候哈哈大笑,好像书中出现了一个小丑,逗笑了他,有的时候皱着眉头,好像在思考这个情节和那个情节有没有牵连,有的时候轻轻的微笑着,好像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似的。
老师走进教室,孙继瑞还在看书,老师大喊:“起立。”同学们都站起来了,只有孙继瑞纹丝不动。老师急了,走到他的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孙继瑞怒了,大喊一声:“干什么,侯天翔。”老师听了,瞪大了眼睛喊道:“孙继瑞,抬起头。”孙继瑞抬头一看,原来是老师,立马住了口,放下课外书,对老师说:“对不起!”唉!你说这人是不是书呆子呢?
这种事情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说个几亿年都说不完。我觉得阅读章非孙继瑞莫属了,希望大家支持他。
中国,一个浩浩荡荡闪耀着五彩光辉的国家。五千年的华夏乐章,激荡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灵,谱写一曲曲动人的篇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顺着黄河的波涛,踏着长江的碧浪,从远古一直流传开来,敲击着中华大地,敲击着中华儿女的心灵,洗涤着中华儿女的灵魂……
中国,一个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的国家,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古有礼义廉耻,今有五讲四美,文明的碧浪从远古踏着青波一路欢歌而来,做为华夏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当自觉地将其优秀文明传承、发扬,让它们闪耀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以中国为骄傲,让华夏儿女以中国为自豪……
令人叹怀的是,在今天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许许多多的优秀中华文明正遭受无情的摧残与破坏,变得暗淡起来,繁华的市井背后,却是以摧残文明,牺牲文明为代价。大批大批珍贵物种正在生死边缘徘徊,当我们无视于文明,当我们的利益与文明发生冲撞时,我们是否还会想起古人言犹在耳的谆谆教诲,是否还会发现文明在闪耀光茫,是否还会听到这个文明古国最深情的呐喊,最真挚的呼唤……
大街上牛皮癣爬满了墙壁,塑料包装纸随着风儿无情的吹乱,在空中漫天飞扬。在这个信息、经济时代,人们的腰包是鼓了,但文明道德之风却如同一个泄气的皮球般渐渐地,渐渐地被人们遗忘在脑后,遗忘在这个喧闹的闹市之中……朋友们!醒醒吧!让我们一起让文明的江水去滋润华夏每一方土地……
有一着歌是这样唱的:“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当我们十三亿华夏儿女共同携起手来,我相信中国这只威武的雄狮,必将腾空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中国人几千年以来都是以孝为先。弟子规上也说过:“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褥。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社会主义在发展,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该在发展,尊老爱幼不是我们的口头禅,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不食粮油食品食素桑,勤提细喂四更装。心明到老丝方吐,织得绫罗漂深海。”蚕之杰出,就是吐尽青丝,人之杰出就是将青丝成绸,变绫罗。养蚕技术,刮丝,织绸,是大家我国承传很多年的经典文化。今日,跟伴随着记者主题活动,带我了解了养蚕技术文化艺术,丝绸文化艺术,更带我走入了丝绸之途。
古时候有一传说故事,是嫘祖和好多个女性在山顶桑树林发觉了一种怪异的果。他们咬一下,咬没动。煮一下,煮不太熟,但却能在开水中捞起来很多发丝般大小的白丝。嫘祖发觉,这种白丝是桑树林里的小虫子吐出来的成千上万白丝,绕成茧后看起来果实,实际上不能吃。因此,聪慧的嫘祖便尝试将这种“白丝”,织出了布,还将布制成服装给宫廷里的皇室穿。这种服装十分的光洁舒服,且颇具光泽度。嫘祖将这吐丝之虫称之为蚕。在其提倡下,大家刚开始栽桑养蚕,抽丝织绸。
伴随着时期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大家将技术性弘扬,提升,将桑蚕丝成绸,不单是织出了绫罗服装,还作出了桑蚕丝扇、丝绸包……
听完主题活动教师将的民间传说故事,教师让我们每个人一把雪白的丝绸扇。用心去感受这把扇子,雪白透明色,丝线丝线交错,透着小小一点。触感上细薄丝滑。抚摩着丝绸扇,根据教师的解读,要我了解了要使扇子形状美观大方,还务必选择上等的桑蚕丝,再三历经手工编织,才可以造就出大家眼下这加工工艺细腻的风采扇子。
看见扇子,要我急不可耐的想要手上的画笔工具给扇子来打扮一下,感受下3D渲染丝绸的奇妙,还能当礼品赠给母亲。抽奖活动,我都从教师那领了2只雪白的幼蚕,我当心的关爱着带回去,刚开始感受养蚕技术之行,感受幼蚕吐丝做茧,从身旁品丝绸文化艺术,尝传承经典……
站在书橱边,捻开《边城》,暮色中旧黄的的书页随风哗啦啦地翻卷,把我带到湘赣边城的那个小城:古老斑驳的城墙依着群山,傍着绿水,嵌在天地间,在一片朦胧中若隐若现。摇舟入城,古老的青石板沁着一层水汽。潺潺的流水,勾花的斗笠,河边的吊脚楼,热情的少年,欢快的少女演绎着动人的爱情。沈从文先生将小城描绘得如此完美无缺,虽然最终翠翠等待的那个少年还不曾回来,但无论他回来与否,都不再重要,一个人守这样一座充满个性的小城过完一生足矣。
《边城》它不是杯中轻盈舞蹈的绿茶,越品越淡,形同质化;它是一杯温润的银耳莲子羹,不温不火,越品味道越浓,越醇。边城是近代黑暗中光明美好的一个地方,是喧闹世界中宁静的一隅,带给你我心灵的触动,留下最温润的动情,我想这就是经典独具的魅力吧!
喜爱看书,不仅是现代散文,小说,还有古代的诗曲。
下雨天,喜欢泡杯浓茶,独坐窗前,捧一卷宋词低吟,在雨中陪同诗人走过那跌宕起伏的一生。从“袜划金钗溜”的佯羞到“人比黄花瘦”的思念再到“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怅然悲痛,李清照婉转的诗风中流转着生活,留传下经典。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这位潇洒的过客苏东坡在词曲界留下了他经典的一支。爱宋词,爱宋词婉转不失豪放,深情而又洒脱,它挥舞着翅膀,轻轻叩开你我的心门,让你我感受诗文化的绵长。
爱词中的经典之作,爱它历史的印迹,字里行间透出的时代气息,反映出时代独有的特质。那是秦的庄重,汉的磅礴,唐的大气,明的清丽,经典传承着从古至今五千年文化,积蓄着泱泱中国五千的文明。
经典不是下午三点一刻的咖啡,只能给你我片刻的朵颐之乐。经典总在不经意间触动你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使你我沉湎于其中,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与精神上的满足。
人是一枝脆弱的芦苇,离不开在地下默默支持它的根。历史河道上积淀下的中华文化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书香中传承的中华文化滋养着一个伟大的中国龙。
中国文化的伟大,包容一切宗教,集中了一切文化。“儒”身为“儒释道”之弁。
《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千古以来的治国王道,一直推崇至今。而孔子,这位在春秋时期的老者,其“仁”,自汉便成为正统思想。
依我看,孔子这个人非常伟大,风流潇洒,万事都懂。
周王之礼,仁世之乐。是孔子的治国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知,这是他的修养。他一生禀信仁义,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视金钱权利为粪土,忠信仁义为生命,风餐露宿,日复一日,只为拯救世人。他无法实现政治抱负而产生深深的无奈,才造就他超人的才人武略。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读书要用思想,要提出问号,要怀疑。文化是对的,科技也是对的,只不过因为时间的过渡,信仰的崇拜和时代的发展,产生矛盾,不在适合,而将一部分放弃了。但“人生要以人生为目的”仍是最模糊而又最准确的基础。
孔子是一个形象,而不是一个标志,更不是一个偶像。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因为孔子而改变,更不会因为孔子而成功,成功与否都来源于自己,也许你认识了孔子,你就可以向别人炫耀,说你认识他,你或许会感到满足,而你的听者又会说什么呢?真的不爱听,假的有没有满足感。这样的话,空气应该是最好的听众了。孔门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他们是孔子的听众,孔子是苌弘、师襄、老子的听众,而你又算是谁的听众呢?
“以不智不愚之身,处不死不生之地,做不文不武之业。”这是孔子的卓尔不群,也是孔子最后的反省。而当今时代应该每个人养成独立的人格,这才是真正的民主,真正的自由。我想这才是周礼。
在每个微风料峭的清晨,慢慢地嘬一碗浓香滚烫的鱼粉,是衡阳人的最爱。而在这条街上,最负盛名的鱼粉店就是 谢家鱼粉 。
谢家鱼粉店不大,市口却很好。人们说起吃鱼粉,都习惯性地说: 去老谢家吃! 每天清晨,第一个门前排起长队的店,一定是谢家鱼粉店。
令人疑惑的是,谢家生意这么好,怎么不开分店呢?。听说,有人曾劝过谢家人去外地开分店,无论是老谢还是老谢的父亲,都只摇着头说: 不行,没有当地的水、稻米和鱼,鱼粉是做不出这么好的味道的。我就没听说过外地的鱼粉店能做出正宗的鱼粉来! 那劝说者得了拒绝,到也没有再劝。倒更认准了谢家鱼粉的品质。这样,谢家这固执的名声倒是在小镇上传扬了开来。
老谢除了在鱼粉质量上固执了些,其他方面可是也随和。他每天都笑眯眯的,迎来送往,与街坊邻居亲亲热热如一家人。他还是个热心肠,无论谁家有困难,他都不介意帮一帮。
人们都说,这是他继承老父的传统。有一年小镇闹饥荒,我家就是得了老谢父亲的接济,谢家经常免费提供鱼粉给我的亲人吃,为照顾家人的自尊,还说: 将来你们有钱了再还我吧! 等我家人去还钱的时候,老谢说: 你们啥时候欠钱了? 至今,听说老谢还主动资助着几个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大学生。提到谢家的家风传承,小镇上哪个人不竖起大拇指,赞一声: 好! ?
寒假时,我又回了一趟老家。现在已是老谢的女儿女婿执掌这家店,老谢也不时在店里的厨房大展身手。店依旧是那么小,生意也依旧那么好。较五年前,一切仿佛都没有改变,除了换了个掌柜和掌店人。我在店里点了一碗鱼粉,坐下来等。老谢的脸隐藏在水雾后,朦朦胧胧的看不真切,但也足够让人感觉到他的专注 他手中正在操弄的,仿佛不是鱼粉,而是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
鱼粉好了,洁白如玉的粉,雪白浓稠的汤,嘬一口,细细品咂,顿觉唇齿生香。我忽然想到,这碗鱼粉里,传承的不仅是一门技艺,也不仅仅是专注品质的工匠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和谐友善、扶危济困的美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