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3
2022-07-14
更新时间:2024-01-29 10:56:3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3
2022-07-14
首先这本书是林先生移民以后写的,写的是英文,我们看到的版本是英文翻译过来的。读起来难免会有点不舒服。另外,书中大量引用了史书中的原文,对于我这种没有太多文学功底的人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吃力。但是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对苏东坡的兴趣。如果有人想读《苏东坡传》的话,我提几条建议吧:
1,提前熟悉一下苏东坡在世的那段历史时期当政的皇帝,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的时间都是按皇帝的年号来计算的,比如说神宗元丰七年,还有什么英宗,哲宗之类的,看的我是眼花两乱。读后感·分不太清楚年份。还有就是书中大量的篇幅写了苏东坡周围的人,与其说是写的苏东坡传,不如说是写的那段时间的历史。
2,读的过程中做好百度的准备。或者提前学习一下古文,这样读起来就没那么吃力了,文中有太多太多的之乎者也,很多故事我都没有读到要义。当然,我这种不拘小节的人是没有去百度的。哈哈哈哈。
明月高挂,静谧得引人遐思。梦里,不知多少次,那一双满是皱纹,苍老无比而又饱经风霜的手,似乎在诉说着它主人坎坷的一生。但那双手依然紧握着笔,执着地写下一篇篇诗词文赋,我是多想握住这双手,只遗憾,一切只能在梦中。
又是细雨濛濛的初春,苏堤也被浸得发亮。我踩着散发着清香的泥土,向那儿望去,朦胧中似乎看到了忙碌的身影,那双手正在搬着一块块大石头,湿嗒嗒的水和泥残留在你的手上,我多想握住你的手,为你抹去污渍,只因,你并不属于这里。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双手写下了多少千古诗词。
多少诗词在这手下诞生!我看着你一路走来,那双手无时不握着笔在纸上尽情挥舞着,留下了亘古不变的印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你的情怀,这是多么宽广豁达的胸怀啊!你不追求物质的占有,只在乎精神上的满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道不尽你那万千衷肠。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追求?这又是一种多么高洁的品质?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给那微微颤抖的手带去些许的安慰。“拣尽寒枝不肯栖”,是你的坚决;“羽化而登仙”,是你美好的向往;“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你的无奈与遗憾。
当你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时,我能看见,你的双手在地上不断地扒拉着,似乎在挣扎地重新站起来,我看到你内心在咆哮,终是只能化为一声长叹。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好好地抚平你那双手上布满荆棘的刺伤和历尽风霜的皱纹吧!
在这个你没有经历过的现代科技社会里,我似乎穿梭在车水马龙中,路灯忽明忽暗,闪烁着这个世界的光明和黑暗,我只能攀附着你的双手,带给我一丝丝鼓励,让我走向未来的路,不至于那么彷徨无助。
怀抱着激动,我迈步快速地向那儿走去,但那个叮叮作响的声音,却在我一点点靠近时,慢慢地消失殆尽。我终究只能与那双手擦肩而过,惟见那儿的大石头被浸得发亮。
当我再一次陷入梦中与你双手紧握,一道疾雷震响,将我拉回了现实,我的手上似乎还残留着你双手的余温,脸上却惟有泪千行。
苏轼的诗07-26
尘世一遭,一个人可取得的最高成就,并非功名有多大,或看财富有多少,而是将自己的精神提升至最高境界。——题记
苏轼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用不可救药的乐天与始终如一的自持完善自己,实现自我,在俗世尘埃里妙笔生花,留下无数篇千古名作。正如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提到苏轼时所说的评语——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在身为文学家的父亲苏洵的影响下,博览群书,满腹经纶,18岁那年,他成家立业,娶了王弗为妻,又与弟弟苏辙一起进京赶考,那时的他,可谓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抱负远大,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总是骨感的,他保守的思想未得统治者青睐,“如蝇在台,吐之乃已”的性格也受到其他客员的排斥。
因此尽管苏轼用心入世,但永远不是遭受贬谪,就是走在被贬谪的路上。
38岁,“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与此事何难?”这是他的自我安慰,也是与弟弟的共勉。
四十不惑,仕途不顺,贤内助王弗离开他已有十个年头,回首往事种种,一句“千里孤坟,无处活凄凉,”道尽了他无限的心酸。
44岁,他因乌台诗案入狱,死里逃生,被贬黄州,日子坚辛,物质匮乏,捉襟见肘,但他过得照样活色生香,或许此时的他才更接近真实的自我。
知名之军,他迎仕途中短暂的春天,但盛名与怨恨同来,诬陷未果,却让苏轼深感厌倦,他渴望“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淡雅生活,这不是逃避,而是“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超然物外,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宠辱不惊。他将自己苦难的一生浓缩了无比自嘲的两句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僝州”。
苏州虎丘,那里有苏轼的足迹,他当年坐在那里,听鸟儿啁啾,看渔樵归来,望日升日落,这看似平平淡淡的美好背后,蕴藏着的却是大悲大痛后的领悟,青年丧妻,中年丧子,仕途不顺,重重打击之下,他只能让自然抚慰自己内心的创伤,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以无生之感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他是谁?他就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
说起苏东坡,他的一生坎坷曲折。他的父亲对他从小要求严格,以至于在他老年时期还梦到他儿童时期时父亲监督他背书的场景。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轼”是有原因的。“轼”是古代马车上的一个扶手,相当一个摆设,但在关键时能发挥重要用。他父亲就是要他像轼一样。
然而,苏东坡的性格却恰恰相反。他为人坦荡,豪放。受他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博学多才。
在他17岁进京赴考时,他写的一篇文章是分手主考官青睐,本来该得第一,但阴差阳错的被判了个第二。而当欧阳修弄清真相后,十分后悔。便向皇上推荐了苏东坡,皇上十分爱惜人才,就让他做了个三品大官,可见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但是他在我心中又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
苏东坡因为一些原因被贬到了惠州做通判,但是他的顶头上司陈希亮却处处刁难他。其实,陈希亮并不是真正的想刁难他,他看苏东坡年少气盛,便想磨磨他的锐气。陈大人在办公府中见了一座凉亭,为了休闲所用,取名为“凌虚台”。他让苏东坡为他的凉亭写一篇文章。苏东坡就借着这个机会在文章里大肆诉说着他对陈大人的不满。陈大人不为所动,让人把这篇文章刻在碑上,立在凉亭边。苏东坡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后,明白了陈大人的良苦用心。他十分懊悔,又专门为陈大人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赞扬陈大人的功绩,表达他对陈大人的尊敬。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苏东坡这位大文豪在64岁时永远的睡去了,他的文采,他的诗,他的一切,留给我们这些后人。
他在我心中是独特的,他有着别人没有的经历,他不卑不亢,他爱憎分明,它一枝独秀……
拿起笔,我就是苏轼。我翻开苏轼的诗词,走进了他的一生。
在我人生最得意的的时候,却因为反对宰相王安石,被贬到至杭州。杭州诗意盎然,令我无暇顾及自己的贬谪之伤,迫不及待就来到西湖边吟诗作画。诗画解愁,比借酒消愁更明智。
可谁知祸不单行,我又一次被贬谪。一路辗转至偏远的密州,生活虽然安定,我的一腔热血却无处挥洒,只好借助出猎发泄心中豪情。锦帽貂裘,似乎不是打猎该穿的样子;被贬之人,哪来的千骑?哪来的卷平冈?但这又何妨!与其顾影自怜,倒不如豪放洒脱一回!从此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成为千古绝唱,后人对此赞不绝口,说我将“江城子”这一词牌名写绝了。谁让我是大文豪苏轼呢!
虽然我天性乐观,但也有多愁善感之时。二十五岁那年,我心爱的妻子王弗离世了。我整日借酒消愁,含泪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惊梦》。千里之外的妻子坟墓,无人去看望,无人与他谈话。我夜夜渴望梦回家乡,见一见我早逝的妻子。只是恐怕九泉之下的她,也早已认不出早生华发的我了。想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妻子的孤单,我的哀愁,最终都只能化为一句:“明月夜,短松冈,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还记得曾经那一年的中秋月夜,我像往常一样饮酒作诗,思念着千里之外的弟弟,诉说自己,诉说自己的苦闷。灵感直冲心间,我写下了《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一样,有阴暗,有光亮;有圆满,有残缺。但我会永远选择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人世间的万物。
我的一生有喜有悲,悲多喜少,但又何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的一生既平淡又风趣。我用诗倾诉衷肠,寄托思念。我就是苏轼。
化作唐宋之际的一轮明月,我听你细细吟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化作赤壁之下的一堆乱石,我听你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化作你出塞行围时的一匹骏马,我听你发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誓愿……苏轼,你,还好吗?
你这一生,太过坎坷,坎坷到让我有些心痛。你明明金榜摘桂,却从第一变成第二,这不由让我感慨老天的不公,社会的黑暗。可是,就是因为这样,你反而变得更为出名。我记得你因乌台诗案而无辜被牵连,我也记得你曾发出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这些,我都历历在目。苏轼,我懂你!
我怨命运为何对你这般不公,难道真的像那句话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吗?可是你在命运面前,从不低头。无论是你因反对王安石的维新变法,还是你因乌台诗案备受牵连,你都不曾放弃过。你还是会期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你挥袖抒写《赤壁赋》,其气势磅礴、意境之雄浑壮阔令人叹为观止,正是在被贬黄州期间,你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那么,我是不是也可以将这视为你对不公命运的反抗?
你与你父苏洵、你弟苏辙被并称为“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这正是人们对你们的评价,可是为什么我在你的脸上看不到高兴的表情,难道是因为你与朝云的那段不了情吗?还是因为你素为敬重而又有矛盾的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我懂你。
你与佛印的莫逆之交,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你把你刚完成的诗作给他看,却因为他的一句“狗屎”,你怒气冲冲地跑去质问,却因为他的一句话,你再一次哑口无言!
我懂你,苏轼!我愿化作出塞行围的一株杨柳,赠你微漠阴凉;我也愿化作唐宋之际的一轮明月,让你尽情吟咏;我更愿……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代表……
就连陆游也曾评论东坡曰:“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东坡也确实是一个体察民生,忧国忧民的好官。
元祐四年,“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东坡便率人疏浚西湖,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以“三潭映月”作为标志。而“东坡处处筑苏堤”的苏堤,便是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的长堤。
不过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东坡一生三筑长堤,其中两次都是在被贬之后才修的。第二堤是被贬颍州后筑的,第三堤则是被贬远宁军节度副使后筑的。
不论如何,东坡筑堤皆是为了人民。虽说他一生一波多折,跌宕起伏,但他这份对老百姓关爱的心从未变过。清风两袖朝天去,要留清白在人间。
苏轼不仅是一个好官,为人所传更是因为他写的一首首好诗词。身为豪放派代表,自然为人也十分豪迈,不拘小节。
有一日傍晚,他与挚友佛印一同泛舟游乐。苏轼忽向岸上一指,佛印顺势而望,只见一条狗在岸边吃着骨头。佛印立刻将手中印有东坡诗句的扇子扔进水中。两人相视大笑。
其实这时两人大的一副哑联。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下联是:“水流东坡诗(尸)。”
两人这有些互损的诗句,不但显出了他们的不羁以及二人的友谊之深,更展现了他们的文学风采。这,就是大家。出口成诗,如果是妙手偶得,那也是他沉下来的丰厚底蕴。
东坡《游金山寺》有这样一句:“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江心怎么会有火呢?有人就说:“这是夕阳西下时的景象吧?”可上一句却说:“二更月落天深黑。”
那这火到底是什么呢?至今仍为一件未解之谜。
对于这些未解之谜,吃货们自然不会去深究。他们所关心的,自然是那东坡肉了。
苏轼在杭州当官时,因其关爱百姓故受到大量称赞。很多百姓听说他喜欢吃猪肉,就给他送来一头头的猪。苏轼收到后,就把那些猪肉切成小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配给众人。
不过,我也是一凡夫俗子,一想到那肥而不腻,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我的口水也忍不住流了下来。
10月12日,是学校组织秋游的日子。早晨起床,阳光明媚,天空一片蔚蓝,一如我的心情。
我们秋游的地方是苏东坡纪念馆。一路上,同学们就像一群叽叽喳喳小鸟,嘻笑着、打闹着,我也在其中凑着热闹。
不久,我们便到了目的地。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尊雕像,这便是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只见他手拿书卷,目视远方,神采飘逸,一脸思考的表情,好像在酝酿着要写诗的样子。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苏东坡纪念馆。在里面,我看到了有关西湖十景的图片和知识,还有许许多多苏东坡写的诗词。这些诗词,有些我学过,有些似曾熟悉,还有些根本不懂什么意思。看来,我以后要加强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
在纪念馆,东坡肉的故事吸引了我。听讲解员阿姨讲,苏东坡喜欢吃红烧肉,于是当地百姓到了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表达自己的心意。但是,苏东坡觉得应该与民共享,于是把猪肉切成方块,烧起来分给群众。因为很好吃,这道菜便流传了下来,成了杭州的名菜。这个故事是我这次秋游最大的收获。它让我懂得了只有多为别人付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
其实,秋游不在于风景多美,最重要的是和老师、同学一起开心的游玩。中午,我们在大树下坐了下来,同学们一一拿出好吃的食物,彼此分享着。这时,老师也放下平时严厉的面孔,与我们说说笑笑,开心地共进午餐。饭后,大家纷纷拿起带来的相机,将一个个快乐的瞬间定格,留着纪念。
这又是一次难忘的秋游!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工程师,是瑜伽修炼者,是佛xxx,是士大夫,是政治上坚持己见,新法的反对派……
他嫉恶如仇,遇到不惬心意的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任太守之职时,他关心百姓,了解了百姓的苦衷和被官府的压迫,他心中难忍怒气,写下了一首首抗暴诗表达对当前政治的不满。正义的他批判了数次后,小人们坐不住了,开始不断xxx他,并利用权力将他逮捕,甚至入狱。苏东坡首次经历了人生中的黑暗,在生死间徘徊,看清了当权者们的狡诈阴险,也懂得了官场的黑暗、危险。
但他仍是一样的乐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能遏制,由他呱呱落地开始,这股力量即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上了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消失。他能狂妄狂癖,也能庄重严肃,从他的笔端,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有喜悦,有难过,有梦幻的觉醒,也有顺从的忍受。
人生百味,官场纷扰,自有小人狗苟蝇营。正义之士被贬向四方,或退隐山林,只有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洒脱、超俗。
苏轼对弟弟苏辙说了一句话,用来描写他自己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我时常梦见大文豪苏轼,梦游他的诗词,伴他游历名川,畅谈人生。
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他经历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要在有生之年,以美酒以豪词来抒写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他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造福了百姓。西湖储藏了他的情,荡去了他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可他却品荔枝的甜美醇香,热爱偏远的岭南热土。他一辈子就是这样,正如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他痛恨污浊的官场。这是何等豁达的心境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词道尽了苏轼的思家念亲人的心境,官场失意、兄弟分离的痛心都表达的淋漓尽致。然而,词人并没有颓唐消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以豁达的胸襟、哲学的敏锐目光,解释了眼前的困境。他乐观的人生态度之一,就是正确的自我疏导和安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由自己的悲欢想到了天下人,劝慰离别的人要学会寄托自己的感情,相信明月会代表彼此的心意,相信团圆的日子就在眼前。
他——一代文豪苏轼,为官清廉,为人豁达仁慈。他的一生,是风雨的一生,美丽的一生,豁达的一生。
苏轼,我心中的偶像,我将永远跟随你的脚步,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我从前向来爱找寻天才的半疯癫式的耀眼人生,如同明黄色颜料下妖冶着失了耳的向阳花,还有那盛满成百上千的奇思妙想却从不付诸实践的草稿。可能其中也有着人性中某些变态的一面吧,我们总是爱看超凡脱俗的东西被打碎的样子。
但是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向来很“正点”,是满满的向上感,单看国民对苏轼深深的喜爱就晓得。若要从他那些叫人敬佩的特点里挑出一件讲,最震撼我的,兴许是即便深恶世俗且饱受世俗折磨,初心却从未改变,脊梁骨不曾被压弯,不厌世也不妥协,依旧心系苍生。
他从来都背负着圣之时者的使命,像一根苇草——也曾在苦难的狂风暴雨里陷入迷茫无法自拔,那坚韧的脊梁与身负的使命却叫他最终与苦难和解。这种豁达,叫人心疼,但苏轼从不觉得世界对他有所亏欠。广为传颂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的洒脱,是“苦难既然把我推
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他揣着赤子之心,里边怀着芸芸众生,由此燃着的xxx便永不熄灭,从此那些凝目就只是盏盏鬼火,只一笑了之。在自己的夜路上他奔向那光亮处,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他选择了远方,从此风雨兼程。他并没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迷茫,从入仕就明白自己活着是为的什么,并为之披星戴月,这是我最敬佩的。
反观我先前找寻的那种人生,那种耀眼便剩得只有偏激,因为他们最终多选择的是厌世,难听点讲是逃避。但兴许是我不想否定过去的自己,他们与苏轼或许本就不能用一个三观体系去比较。但至少他们有一点是共通的——这些如云漂泊的人啊,最终都还是,死后方生。
苏轼的作文01-23
苏轼01-30
天昏昏沉沉的,整个世界都被黑色笼罩着,看着窗外剪不断的雨帘,你双眉紧锁。雨已经下了近一个月了,护城河的水一尺尺地往上涨。再这样下去徐州城非得被水淹没不可。城里的百姓更是人心惶惶。夜里滴滴答答的雨声每一下都如同打在你的心上,扰得你寝食难安。刚到徐州就遇上这等事。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回可不愁没的烧了吧!可百姓、仇家们都在观望着你这把火是被这缠绵不断的雨浇灭还是。
“报!护城河水又涨一尺”这样的消息几乎每半个钟头就有一次。如今水位已高达二丈八尺了,足足超出了徐州城一丈零九寸,可这雨一点减小的势头都没有,城里的商人富甲生怕领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命运纷纷要举家迁走。一想到这,你的脸色又暗了一层,眉宇间的疙瘩越锁越紧。
“快开城门!我们可不想待在这儿等死!”雨声与喊声响成一片。苏轼知道自己害怕的事来了。城中的商人们终于按捺不住害怕的心理,想走了。可他们一走,民心定大乱,谁来治理洪水呢?一个箭步走出门,冒着大雨你登上城楼,对着熙攘的人群大喊:“静一静!听我说!”一遍又遍,焦灼的人群根本无视你的存在,任由你的声音被雨水淹没。“只要我苏轼不走水就冲不垮徐州城!”声音响彻大地,冲破雨帘惊得大家目瞪口呆。看着浑身湿透的你和你那坚毅的目光,大家明白,——你,值得信赖。
接下来的几天,你紧锣密鼓地张罗着抢险抗洪工作,你决定将水引入黄河,以解除徐州水患。白天在雨中能看到你披蓑带笠拄着拐杖,挽着裤腿,挥着铁锹,举起,落下,举落间尽是无比的坚强。看着你累弯身的背影,听着你略带沙哑的嗓音,徐州百姓再没有了怀疑,同心齐力地投入到了疏通河道的工作。七十多天过去了,站在河道旁看着新修的河堤和滚滚的流水,一抹微笑扫去了你两个月来的担忧和疲惫。苏轼,你是人们的好官。
如果他是情人,是最让你舒心的情人;如果他是长辈,是最让你愿意亲近的长辈;如果他是朋友,是最可与畅谈共醉的朋友;而他是文人,是最让人心胸开阔的文人。苏轼给人类似的感觉。
他接二连三的越贬越远,高龄而不能落叶归根,如果是李商隐的凄恻怎么能受得了?可他真男人,真豁达。他高高兴兴的吃荔枝,兴兴头头的到村里看人养蚕农耕,津津有味的看雨,看山,看灰白炉火一拨通红,看潇潇飞雪打在窗棂。
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他也有人生如梦的浩叹,想过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可是他最终是快乐的,满怀希望的。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伤乎?现在还有这么飘逸的唯物主义者么?超脱到连死亡都不会带来恐惧了。清朝人说,他是李白之后唯一有如许大才华的人。
不假,但让人倾倒的不仅是他的才华。昨天看古文观止,终于知道了他那句名言的来历:他做应试文《行赏忠厚之至论》里有这样的说法:“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古文观止内有注道,这两句主文的考官皆不知出处,入谢叙礼时欧阳公(是指欧阳修嘛?)问其出处,东坡笑曰:“想当然耳!”数公大笑。读之莞尔,体会到他亲切的爽朗。
有人拍他马屁,他哈哈大笑绝倒在地;有朋友浩叹人生如梦,他开解再三斟酒共醉。他泛舟,骑马,淋雨,醉卧溪边,倚杖听潮,他活在诗意的人间烟火里。
伤心的事他也有,他的悼亡词里写的:不思量,自难忘。我可以想象这个明快豁达的男人是如何在一瞬又一瞬的间隙里想到亡妻,霎那间心酸眼亮。
钱钟书说,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因为有题目可以做文章——是的,当元稹把“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做得如此凄恻而不到一年就纳新妾时更可以为之一笑。但我相信苏轼的真诚。
就好像宋人的另一首悼亡词:空床卧听风吹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是追忆,表白都难免虚伪,而追忆大多真痛。张若虚看月亮的时候,生发出的是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美丽哲学思想;而苏轼看月亮的时候,超出自己,超出同辈,超出宋朝,生发出博大的关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自私是人的天性,其实关爱也是;这两句话,一千年来让我们心里的小小关爱有了栖息的地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