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0
【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年党员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范文(通用7篇)
2023-06-23
2023-03-22
2023-07-05
更新时间:2023-10-07 09:56:1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3-20
【2023节能宣传周时间】2023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
2023-03-15
2023年党员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范文(通用7篇)
2023-06-23
2023-03-22
2023-07-05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有关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的心理学心得体会内容请点击下方↓↓↓
※心理学学习的心得体会800字※
※学习心理问题心得体会800字※
※对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心理学学习的心得体会900字※
在没参加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学习心理学之前,也就是大学时候上过心理学课。对心理学一词既熟悉又感到陌生。
诸如情结的烦闷,学业与工作的压力,孩子厌学,感情困惑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忧郁,失眠,焦虑或者其它现代文明病。可以说,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关注心理健康,从而让我对心理学需要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机缘巧合之下通过表哥的介绍了解到韦老师创办的“韦志中心理学网校”。通过一年的学习使我对心理学有新的认识。
去年五月份通过表哥的介绍参加了“韦志忠心理学网校”的学习,与此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教学氛围,很受鼓舞。说心里话,在加入网校之前,我对此学科的理解几乎是片面的,琐碎的。但当我从参加第一堂心理学开始,对心理学就渐渐地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加加深了我对此学科的浓厚的兴趣。通过韦老师及各位主任的讲解,我逐步懂得了“世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而在每个人的身上,也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熟睡的巨人,就等我们去唤醒他。”
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最大启发的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在生活中适时地应用,更加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个人就可以更加平静客观地看待事情,看清事情的真相,更加学会了宽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教师,系统的学习一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非常有必要。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获和体会。
一、了解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
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不断树立威信,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促进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
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能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三、意识到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的必要性
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和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近。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
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四、明确了自己将来工作中的一些基本要素
1、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要热爱教学工作,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伟大和重要,对业务进行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稳定的心理,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
2、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认真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写好教案,在写好教案的同时,每堂课之前还要充分做好上课的准备,预先对内容进行安排,列出提纲。
(2)讲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有良好的教风,要更加严格遵守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更不能旷课,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多和学生进行互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3)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功。
教师仅仅只有一个专业领域方面的造诣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为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自己要不断提高各种能力,适应教学的要求。
总之,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有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了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自己要不断深入学习下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也是我们了解心理知识的所要走的阶梯,对我们了解人的心理尤为重要。
虽然我已经在老师的指导和教导下,学了这门课程大半个学期,还未学完,但我已经对心理知识的有关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的知识、情绪、行为、动机、感情等等都与心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的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主观与客观、好与坏、高兴与悲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令人愉悦,一些现象使人忧虑,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爱慕之心,丑恶现象惹人产人产生厌恶之感。人具有喜、怒、哀、惧以及自豪感、美感、理智感、自卑感等多种情感和情绪,而这些情感与情绪作为人对事物和自身的生活态度体验、构成了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课堂上,老师每讲到新的知识,都会耐心地指导,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授课,甚至还有一些比较经典的视频以指导我们,让我们掌握起知识的要点时容易理解和体会,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增加知识的“免疫力”,因为这样我们在记忆知识时更加牢固。有时在讲到一些重要理论时,还会出一些心理实验来测试我们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这些课堂实验使我们感到十分有趣而且这样别具心裁的课也十分生动和形色,是我们学生所喜欢的,上课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致,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这也而况仪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好还是坏,是强还是弱,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是高还是低,这都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因为可以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课程,它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科学,更加是人类为了认识、摸透、掌握和了解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这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察人的行为、感情、动机,并且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有人说,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具形体,难以直接考察和研究的。然而,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心理现象体现在个体心理活动当中,它离不开个体心理。但对个体而言,社会心理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个体心理是社会现实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虽然属个体的主观精神活动,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心理因素。
受遗传、教育、生活经历、职业活动和其他因素影响,不同的人的心理会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或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对于人类来说,人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具有双重属性,即人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与周围的环境、与他人发生着不可脱离的关系,这说明了人的心理受着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的心理是无法脱离这两个关系而成为个体独立存在的,没有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人类是无法能透彻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特别是在这个日益发展迅速以科技和信息为中心的社会,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式和现象也会越来越复杂,因为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而存在于这个世上,如果人类不能跟上和掌握它们之间的规律关系,就无法进一步了解人类的心理关系,也就不无法使人类在社会中得到提高,社会也不能以良好的姿态前进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正因为如此,这个社会中又多了一份职业,就是心理医生,为人类解决有关的心理问题和心中疑问,使人们有一个良好的心理以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心理学》对我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这对我的心理能力和素质的成长缺它不可,我需要它剖析自己。但更重要的是我的职业,我的职业需要它,因为我选择的是师范职业方向。它是我们师范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培养未来教师师范技能与职业素质的重要基础课。我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我可以了解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解和掌握学校教育教学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为以后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应用,注意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的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方式的结合、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的结合,这在培养人才质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学习了这门课程,丰富了我的心理知识,提高了自我认识的水平,我学到了很多我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问题,使我对心理的见识增长不少。随着这课程的深入,我对这门课程越来越有浓厚的兴趣了,而我也渐渐地发现并解决了我以前所疑虑的心结,并让我不断地完善个人,升华到另一个自我的境界。我觉得这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学到了以前不能学习也没有学到的知识。以后学习的过程中我还会更进一步理解和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因为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虽然有_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要努力去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掌握自己,同学也了解到别人,对提高自己的心理知识、能力和素质至关重要,使我们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心理、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足够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质,创造亲密的关系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间的交会沟通能力,只有这种亲密关系才能使我们心理成长,因为它是滋养生命的营养。从今以后,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
最近三个月我学习了心理咨询师课程,通过一番粗浅的了解,发现自己以前知道的心理学太浅显简单了,而且基本上都是“术”,能够恰当用出来的时候很少。这次我系统地了解了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今日学堂、得一书院这些新教育学堂为什么把心理学当作重要的课程长期开设,甚至认为这是终生的学习内容。
一。尊重。
1.“尊重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什么是自然法则呢?对于人来说,躯体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就是自然法则。心理活动规律客观存在,一直在我们的每一天、每一件事中起作用,不管我们是否觉察到。当然,了解并遵循心理活动规律,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心情更美好。反之,会感到时时处处不顺心,常有焦虑、愤怒、恐惧、内疚、痛苦、厌恶等负面情绪。
比如,老年期听觉减退的规律是对高音的听力减弱更明显。大声说话,家里的老人没搭理自己,小声说话,老人却听得很清楚。如果不明白老年人听力减退的规律,可能会发生误会,以为老人是故意的,徒增烦恼。
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图如下:
图中清楚地展示了:进入小学阶段后,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朋友,影响力最小的是家长。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在小学或初中阶段长时间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求学,会有不良结果。但是自己拿不出什么有力证据,只是凭着想象担心。清一山长一再表示:孩子需要的是朋友,而不是家长。这一点在心理学界已经被证明了。我们做家长的缺乏常识,对心理发展规律不了解,自然会生活在想象中,焦虑、恐惧在所难免。怪不得清一山长多次讲:不是学堂老师太神太厉害,而是家长们太缺乏常识。
既然儿童成长中重要的影响力是伙伴,为孩子挑选合适的学校就太重要了。当然,特色学堂挑选合适的学生和家庭也就不难理解了。
尊重孩子成长的心理发展规律,不要想当然地“塑造”孩子。需要立规矩的时候放手不管,需要像朋友一样沟通时却不知所措或声色俱厉。这样我们不就成了疯子父母或傻子父母吗?最终受害的无疑是父母和孩子。
了解并遵循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对我们每个人都很有必要,让我们拥有可以掌控的人生。
2. 尊重他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心理学家容格把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主张人格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艾森克把人格类型归纳为下面这幅图:
不同流派的研究结果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与我们很不一样,但是他们确实存在,他们也需要被尊重、理解、爱。只有以开放的心灵和包容的态度,才能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
不要企图改变或控制他人,包括我们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尊重他人的特点,尤其是不同于我们的方面。
另外,越是对不理解自己的人,就应该越是礼貌恭敬,让别人愉快地离去—— 清一山长语。
二。对12岁以前的孩子严格要求,会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吗?
理论上来说是不会的。
皮亚杰对4-12岁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做了研究,他把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儿童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第二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的,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对行为好坏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规则是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从皮亚杰的理论中很容易看出:处在第一、第二阶段的孩子需要成人的规则和约束,愿意“循规蹈矩”。相反,没有规则,或规则时常变化,孩子会陷入混乱。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小孩子,大脾气,总想控制大人,言谈举止没大没小,无法无天。可以预见到,这样的孩子进入第三阶段和青春叛逆期,父母该是多么头疼——这样的孩子说不敢说,打不敢打,没人能够约束。这对孩子、对家庭恐怕都是个灾难。
第三阶段基本上是处于孩子十岁之后,家长们普遍感到孩子在十岁后“不听话、管不住”,原因很可能就是“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10岁后孩子的学习,家长已经很难管教了,甚至不得不跟孩子说好话,促使孩子学习,亲子关系和地位颠倒。不过这只是刚刚开始,家长们往往小看孩子未来的爆发力---- 新闻中曾经报道家长当众给孩子下跪,求孩子回学校学习。而清一山长的孩子因为从小严格要求,现在可以看到他们比同龄人明显优秀许多,而且没有心理问题。传统教育中的“严父慈母”家庭多有成才的孩子。
因此,12岁之前严格要求孩子非常必要,理论上和实际生活中都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问题。前提是成年人心态端正,做到知心、贴心、同理心、关心、正心。另外,方法合适。
严格要求不等于家庭暴力。
12岁之前的基础教育,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或认字算数,而是心理与行为教育,这是一生的根基。试想,一个不负责任、偷懒、妒忌、好逸恶劳、自私、攻击性强的人能获得幸福吗?
三。 为什么要思考“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今日学堂和得一书院的学生们经常要思考这些问题“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回答过的人都感受到了这几个问题的分量,但是它们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呢?终于,我从心理学中找到了答案: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个体的价值(我这个人怎么样)和个体的理想(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确立是动态的、毕生的发展任务。
从以上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谁,内心处于矛盾、混乱、苦涩状态。如果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很容易被他人的评价牵着鼻子走。如果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塑造自我呢?即使生活优越,总感觉缺了什么似的,而且容易随顺人性,向下堕落,最终导致事业、生活走下坡路,甚至破产。
“我是谁、我的价值和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几个问题很虚,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时处处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情绪,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我们。
另外,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要辩证统一。清一山长曾经让学生们写过文章,自己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结果竟然是两个不同的形象,这也就意味着自我同一性不统一,人处于分裂状态,本人很难受。经过山长的调整后孩子们内心感到明显舒服多了。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确立是动态的,毕生的发展任务。这就意味着对自己的认识和塑造是长期的事。难怪家长和孩子共同回答这几个问题,家长不会觉得小儿科,甚至比孩子还要认真,深知这几个问题的价值。而且因为多了社会阅历,内心五味杂陈。
如果想要事业成功,人生幸福,那就认真确立自我同一性吧。
四。情绪化、内心冲突的心理学原因是什么?
是认知错误。
具体来说认知错误分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至极三种。
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我”。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过分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一些人面对失败的结果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等情绪。而一旦将这种评价转向他人,就会以为地责备别人,并产生愤怒和敌意的情绪。
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如,一次重要的考试失败后就断言“自己的人生已经失去了意义”。当人们坚持这样的信念,遇到了他认为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
以上三种错误认知在生活中经常出现,造成人际交往的困惑和矛盾,导致焦虑、烦恼、抑郁等负性情绪。经常检视自己的认知,可以避免很多负性情绪,生活该变得多美好啊
情绪管理从合理认知开始,心理咨询中调整求助者情绪是从改变不合理认知开始的,优秀的儿童绘本引导孩子管理情绪是从建立合理认知开始的。
五。真正的教师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好妈妈、好太太也是出色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求助者深化自我认知,帮助求助者纠正错误认知,帮助求助者学会接纳现实,帮助求助者增加心理自由度,帮助求助者认识解决内部冲突,帮助求助者构建新行为和新的行为模式,帮助求助者塑造良好的个性特征,帮助求助者强 化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
新教育学堂的老师们不就是在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吗?甚至远不止这些。孩子们从小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这对一生的幸福该是多么重要啊!也许他用不到数理化英语,但是他一生都需要健康的心理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当然,如果需要,可以学习数理化和英语。只是如果多年系统学习,然后全部丢掉,实在可惜。但不知道学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区别——真正的教育帮助孩子建立以上内容,而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打补丁,改变局部。就好比真正的教育建筑新房子,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改动老房子的局部地基和地上结构,或者说是在做“教育售后维修服务”。
两者的难易程度和效果想想就知道了。这也是孩子在新教育学堂上学一两年效果显著的原因,而成年人找心理咨询师求助,如果自己改变的愿心不够,多年咨询,效果也不会太明显,而且很容易反复。另外,如果求助者和咨询师匹配性不好,也会影响咨询效果。
环视身边的许多成年人,都已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纷纷开始了解心理学。但是少有人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更别说像新教育学堂里的孩子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了。让孩子从小打好心理健康的基础很有必要,这是在正本清源啊。
六。社会生活中最集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什么?
是两性关系和亲子关系。
这是心理咨询中最常见也最集中的两个问题,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源自这两方面。
我不由得再次佩服清一山长,他开设的清心课和幸福课正好涉及了两性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正是事业发展和家庭幸福的根源啊!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两性关系信念,对自己和子孙后代都是福。
七。心理咨询可以彻底解决内心冲突和矛盾吗?
很难。
1.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理论尚不成熟,心理咨询缺乏坚实的理论依据。各个流派对心理规律仍在研究当中,好像是盲人摸象——可以证明自己正确,但无法证明其他流派错误。而且不同流派在心理咨询中都能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
2. 心理咨询带有明显的西方思维----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用整体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心理。
如,帮助求助者制定减肥计划,第一步,目标选择,12个月内减掉40斤。第二步,对目标行为监控,每日三餐只吃低热量、低盐食物等。第三步,改变环境,每天准备好跑步鞋,下班后跑步等。第四步,获得有效结果,如果每月减轻3.5斤,丈夫为我存上500元等。第五步,结果巩固。
从以上案例看到:在行为治疗或矫正中,咨询师并不关心求助者行为问题的原因及潜在诱因,咨询师对求助者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帮助就是改变外在行为和强化这一行为的后果。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以上计划是系统的(上文为摘选的案例,简化了具体步骤),有明确的行为原则,而且是以问题为中心,目标很具体,可以测量评估,是可以实现的,并且对求助者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以上心理咨询方案把减肥看作孤立的事,不与生理、心理等相联系。也没有追根求源地找到肥胖原因,默认的肥胖原因是摄入的食物热量高,运动消耗的热量不足。
3. 心理咨询难以彻底解决心理问题。比如,合理情绪疗法中用辩论的方法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即用语言改变大脑多年以来的认知,改变价值观或人生观,这岂是容易的?进而还要通过大脑的改变带动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可以想见其中的难度和彻底程度。
简单的说,心理咨询的过程是:语言—认知—情绪/行为。可是影响情绪和行为的认知是怎么形成的?并不是通过语言,但却要通过语言改变认知。我们都知道语言的力量很有限。
即使解决了某一个独立的心理问题,但是仍然不知道自己是谁、活着的意义,心理问题还会层出不穷。
4. 心理本身比较模糊,但是心理学试图把模糊的心理用具体的数据量化,清晰起来,固定下来,以此划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心理正常与异常。如,心理测量学,通过测验,把智力、人格、抑郁、焦虑、心理与行为问题、应激及相关问题等划分出等级。用数据表达的心理状态确实清楚明白,可是,还有更多纷繁复杂多变的心理难以用测量表达出来。
量化心理,就像是抓住了大树的枝叶,但没有抓住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如何彻底治疗呢?
事实上,许多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界的人士已经发现了心理咨询难以彻底有效地帮助求助者。很多做心理咨询和研究的人员转向修习佛法,不约而同地认为佛法和东方智慧更能触及到心灵深处,对人的精神引领更有帮助。
虽然心理咨询不能彻底解决心理问题,但是心理学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心理学展示了心理活动规律,对这些看不见的心理活动做了系统的、细致的分析和描述,对心理问题有深入、科学的研究。心理学家们做了大量详实的调查研究和实验,对我们认知心理、了解人性很有帮助。学习心理学是我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最近三个月的心理学学习,我只是刚刚开始。如果想要灵活应用,还要深入学习。我已经开始了下一段旅程。
假期里,因为报名参加了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辅导,所以又重温了一遍心理学,虽然上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学习过一些相关的知识,从教二十多年后再看,有了和当年学习不一样的感受和启发。
1.皮格玛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的。有次他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对教学的启发:我们要用赞美、信任和期待去对待学生,尽管学生在当下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问题,但谁又是完人呢?赞美、信任、期待能够带给孩子们无穷的正能量,引领孩子更好地走向未来。
2.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是艾宾浩斯以自己为主试者,又以自己为被试者,从而得到的一个遗忘规律。具体内容是,人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越来越慢,在一两天以后,保存量的变化就不大了。
对教学的启发:及时复习,尤其单纯记忆性的内容,争取在一两天内多次记忆,直到从识记开始到两天的时间点内能够保存。
3.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对困难和一般难度的任务,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形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对教学的启发;教育孩子张弛有度,弓拉太紧,弦会断的,太松,剑又射不远,关键是把握好度,好多事皆同理。
4.首因效应。指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它的作用机制是第一印象。
对教学的启发:重点、难点问题在课的开始就处理。尤其是复习课,如果有几大并列的问题,先挑重点难点来处理。
5.近因效应。指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对教学的启发:第一,制订适合当堂完成的教学目标,不要把一节课的内容拖到下次课处理。第二,温故知新,对前置有知识需要的内容,要先复习好再开始新课内容的探究。
以上5点,是我感触比较深的。总认为,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但愿我能且学且用。
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
推荐阅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