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8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3
更新时间:2024-06-19 19:20:1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4-01-28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4
2022-07-13
透过车窗,可以看出近在咫尺的大海,远处,可以看到海面上那一叶叶扁舟,渔民在小船上撒网捕鱼。
大家被眼前的海上景色吸引了,不住地赞叹着,议论着。
客车渐渐地远离了大海,向青岛市区驶去。
客车里又慢慢地静了下来。
导游小姐看着依然陷入想象中的旅客,微笑着柔声说:“我为大家唱一首歌——大海啊,故乡。”
这首歌我从小就听到过,收音机里,电视上,男歌手,女歌手,合唱,感到它是那样的充满深情。可是,当听到生活在海边的人,海的儿女来演唱这首歌,感到它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当导游小姐一开口:“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我完全被她的歌声感染着、感动着,心中涌动起难以名状的如不停不息,涌向海边的波浪一样的思绪。
她在唱,在忘我地唱,她的目光看着远方,看着心中的大海;她是在唱,也是在诉说,在诉说着遥远的传说,她是在讲述,在讲述老渔夫的故事,讲述着远在天涯的在海外漂泊的游子的辛酸与传奇。
她的歌声如海风,歌声中有咸咸的味道;她的歌声如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海岸,拂过海滩上的细沙,拂过在沙滩上漫步的、跳跃着的一双双小脚丫;她的歌声如海上的美景,夕阳西下,渔船张起风帆,慢慢地驶向岸边。海岸边,古朴的小屋,炊烟四起,渔家女人站在木屋旁,不住地向海面上张望……
不知何时,导游小姐停止了歌唱,可以看到她眼角湿润,侧着身,默默地看着窗外。
生长在海边的儿女,他们看到大海是和我们不一样的,我们只是来旅游,看一下大海的辽阔和壮观,接触一次梦中的海水,大海在我们的人生中只是一个记忆,一个美景,一张有自己身影的照片。
可是,对于海的儿女,大海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产生梦境的地方,是他们的父母、先人,是他们的依靠。他们体内的水分是海水,他们的血液,含着浓浓的盐分;他们的心胸和大海一样,能够包容大海;他们的脸庞,被海风刻上了海的儿女的印记,伴随他们一生一世。
海的儿子,远航在大海深处,收获希望,守护家园;海的女儿,站在海边,眺望海的深处,在海风的吹拂中,让海风为她们梳理被海风吹得零乱的长发。
客车穿过青岛市区,向五四广场驶去。
车上又逐渐热闹起来,大家欣赏着窗外来来往往的人群,繁华的街道,还有那热闹都市中的高楼大厦。
我看到那位年轻的青岛女导游,看着车窗外的一切,稍稍仰了一下头,整理了一下耳边的长发,嘴角露出了一丝甜甜的微笑。
一瞬间,她嘴角的微笑消失了,脸上浮现出灿烂的笑容,提高了声音,深情地说,:“各位旅客,请带好自己的随身贵重物品,我们将要到达第一个景点:青岛的五四广场!……”
红色的五月风矗立在五四广场,旁边就是辽阔的大海。海浪涌向海边,撞击在岩石上,刷刷的声响惊心动魄。激情四射的水花,飞溅在游人的脸上、身上。游人嬉闹着,有的还用手接住飞来的海的小水珠,品尝着。
我也用手接住了一些海水,品尝了一下,咸咸的、涩涩的。
不远处,海边店铺的老板正在烧烤从大海里打来的,在海水中生长的海鲜,那鲜美的气味弥漫在四周,吸引着来来往往的游客。
我好久没有回家“探亲”了,今天便踏上回家的“征程”。在路上,我想着:去山上摘杜鹃花,去田野里采野花编草帽……
到了家里,我觉得好安静,这样的安静是在以前找不到的。前几年,刚修了通往家乡的公路,那时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可现在的大街上却半天见不着一个人影儿,公路周围的人家,只有三四户的门是开着的,并且还都是一些老人。
我独自一人走到稻田边,我看到的景象和我记忆中完全不同。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片片久无人耕种的稻田,一堆堆早已干枯的稻杆,一片片杂草丛生的菜地。这时,我脑海中突然浮现我小时候和伙伴们在菜花地里捉迷藏,在稻田里捉泥鳅,在河堤折柳枝编草帽的景象。不禁感叹那时是多么热闹、温馨啊!
当我走上楼顶,俯视我的家乡时,我才发现你是那么广阔,以前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可是你又是那么空荡荡的,不免让我产生点点失落。
当我看到这样的景象时,我想到了一个名词“城市化”。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随之也给农村带来了不幸:农民都扔下了锄头,抛弃心爱的土地,到外谋生。现实却是大量土地荒废了……我们的粮食从何而来?农民的明天在哪里?
夜幕降临,我早早地吃好了饭,站在门口,望着这幽暗的天空。变了,以前的夜空是那么明亮——灯光照亮了夜空。这时我早已无心再欣赏此番夜色。
夜深了,可我却翻来覆去睡不着。我望着窗外阴暗的天空想:故乡,你变了,你变得好安静,你失去了以往的热闹、温馨。
青草萋萋,白雾茫茫,最忆是运粮河畔的故乡。最忆,故乡清晨家门口的大石头,祖孙围坐的场景;最忆,仲秋饭桌上的香椿和那诱人的槐花饼子。
夏天,故乡的清晨,记忆最深。
因为父母工作的缘故,一般暑假我都在奶奶家度过。在乡下,清晨没有那么热,如果你晚上临睡前将拖鞋放在门外,早上脚一穿进去,竟会有几滴水珠在其中滚动呢。那滚动的水珠,那透心的清凉,是难以忘怀的。坐在门口,卖早点的乡邻,那拖长声调的吆喝远远地传来“卖糕了——”“卖油条——”。村间骑着三轮车的淳朴的乡邻,这是她们摸黑早起,为邻里乡亲们准备的早餐。这时,奶奶就会趿拉着一双布鞋,手中攥着一把零钱,走上前去,“二婶子,给我来两元钱的油条,切上块儿糕。”这糕就是给我买的,因为我爱吃。通常都是奶奶买回来,直接把糕在大门口递给我,把油条放在门口大石头上,进屋盛一碗稀饭,祖孙俩就在大门口,吃早餐了。我捧着糕,高高兴兴地啃;奶奶则缓缓地咬一口油条,喝一口稀饭,眼睛时不时落在我的身上,生怕我噎着。一会儿,便把稀饭端到我的面前,再三叮嘱道:“慢点吃,别噎着。慢点,没人和你抢。”清晨,家门口,大石头,一老一少吃饭的场景,就这样定格在我的生命里了。
故乡,那个坐在石头上啃糕的小男孩,那个端着碗眼中满是疼爱的老人,记忆最深。
仲秋,饭桌上的炸香椿、煎槐花饼子,记忆最深。
临近中秋,奶奶就开始从早忙到晚了。为了中秋的团圆节,虽然她要准备全家老小三十多口人的饭食,但对她来说却是最高兴的日子了。为了让孩子们吃好,她会拿出春天珍藏在冰箱中的香椿芽。那香椿芽虽然历经春秋两季,但它那特有的香鲜又在她的手艺中毫无保留的释放了。为了让孩子们吃好,同时被拿出的,还有一小包的槐花——我的最爱。奶奶把槐花洗净,倒入和好的面糊中,将面糊倒入锅中,一小块一小块的煎,煎至两面焦黄,出锅盛盘。闻到这香味,我垂涎欲滴。也不管别人的目光了,我凑近煎槐花饼子的盘子,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填,浑然不觉槐花饼子烫手。常常吃的太急,吃到一半就开始打嗝了。为了多吃点,于是,我拿出了我的独门秘笈——捏住鼻子,喝一口水,继续吃。如果将水比喻盛酒,把槐花饼比喻成肉,那可真能依稀领略到樊哙饮酒吃肉之豪兴了。这个时候,奶奶是舍不得吃一口槐花饼子的。一次,我把槐花饼子举到她的面前说:“奶奶,快尝尝,可香了!”“我早吃够了,你吃吧。”她却把槐花饼子推回我嘴边说,“香,就多吃点。”
仲秋节,故乡餐桌上,那一盘槐花饼子,还有奶奶忙碌的身影伴着岁月流淌在我的血液里了。
最忆故乡,最忆故乡的奶奶。
一次,闲话故乡。父亲曾经告诉我,我奶奶年轻时是村子里的游泳高手。当时的运粮河,河水清澈见底,河边杨柳依依。他就是跟着我奶奶学会了游泳,学会了捕鱼。
那是属于奶奶的传说,我没见过。
我见到的.是奶奶脸上的皱纹,见到的是奶奶头上的白发;我感受到的是奶奶的爱,弥漫在运粮河透明的空气里的爱……
我的奶奶,我的故乡。
睡梦里,我常常见到我的故乡。
那五光十色,人来人往的城市,给我留下多少天真的笑:那奔腾不息的小河,流淌着我一串串童年的歌声,那开满花园的迎春花和一串红,藏着我在草地间的一阵阵笑声……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树,故乡的月亮,故乡的小路,它们组成了一幅生动的彩画;故乡的春天,故乡的秋天,故乡的冬天,故乡的夏天,都紧紧嵌在我的心里。
故乡的春天,总是那么美丽,雪水融化,小河也开始飞流游动。还有那美丽的迎春花和一串红,也相继开放。小草开始萌芽,绿树开始抽芽,小燕子从南方飞回,还有河里的小鱼,也都在水草间玩着捉迷藏。故乡的春天是多么美丽。
故乡的夏天,总是那么生机勃勃。绿树茂密成荫;河水奔流不息;鱼虾成群结队的游趣;还有小朋友,也在大树间玩捉迷藏。美丽的蒲公英,可爱的小麻雀,还有人们带着自己的宠物,一起来感受大自然的奥秘。
故乡的秋天,总是那么硕果累累,金黄而又美丽。农民伯伯么开始丰收;金黄的落叶随风飞舞;还有一些动物,也正为过冬而纷纷准备。山河壮美,秋气飘香,这就是我故乡的秋天。
故乡的冬天,总是那么白雪皑皑。从窗上向外望,门前的大山已经变成了一座雪山,不时还有麻雀从树下窜出来。冬天的河面,像是被冬姑娘披上了一件白色棉袄,风一吹,就飘起浓浓的白雪。故乡的冬风依然是那么冰冷刺骨,但是一些小朋友也忍不住出来打雪仗、堆雪人和滚雪球,对于他们来说,玩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我故乡的冬天。
这就是我的故乡,美丽的故乡。
多少次回乡祭祖,多少次站在山上遥望,多少次从心底呼唤——故乡,你在哪里?
零星的几颗柳树依然可见,一大片杂草丛生之地突兀在那里,这难道就是我曾经的故园?故乡,你不在这里又在这里。
有人说,无论你走过多少地方,真正称得上故乡的地方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你养你的地方。旗杆梁——我真正意义上的故乡,爱你,在心界。你是我永远的眷恋和不老的符号。
早先,故乡是革命老区,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12月24日这里发生过旗杆梁战斗;早先,地标性建筑——旗杆还在,我曾随我的祖父在旗杆下点柴火、放祭品,祭拜上苍,祈求风调雨顺。早先,故乡的石碾、石磨、石槽经历着风吹日晒,见证着山村悠悠岁月。
曾记得,偌大的山村由南梁和后卜两个小村、六七十户组成。村里六畜兴旺,炊烟袅袅。村民民风淳朴,尽享太平盛世。曾记得,山村庄稼茁壮,草木茂盛,人情丰美。莜面、山药把我喂养大,左邻右舍看着我成长。曾记得,有一年地震,全村人家都在各自的院里搭帐篷,相当于另安家,村人们你帮我、我帮你战天斗地、团结一心,尽管那次地震有惊无险,但村人们面对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互相支援的可贵精神将我童年的记忆擦得雪亮。
怎能忘,那土地肥沃的跑马卜、村后不远的老羊圈、地势平坦的石猴儿梁都是故乡产粮的主区域。深深的四岔沟、高高的脑包山、青青的南山坡,有树、有草、有自留地,将山村装点、美丽出一个全新的天地;怎能忘,那曾经为村民提供方便的小卖铺、传出朗朗读书声的小学校、沿街叫卖水果、干货、收鸡蛋、收羊毛的小商小贩,显示着故乡的红火繁华;怎能忘,那曾经打平伙、宰猪杀羊的年月、看露天电影、看大戏的日子,于事有补地丰富了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记忆最深的,要数那口井了。故乡的井位于村东的井沟。从井沟往西担一担水,半路攀升半路平,足足有二里半地,费时又费力。路远吃水难,村人因此格外珍惜用水,一盆水常常做到两用、三用方休。用水的大场面,当在每天的早上和黄昏,井周围站满了人和畜,打水声、吆喝声、马叫声,好一番热闹。奇怪的是,年年岁岁如此用水,不足两米深的井从未干涸过,甜丝丝的井水旺盛地滋养着山村各色生命岁岁年年。
在我很小的时候,纵然我们举家搬迁到了异地,但祖母在,假期我总要在故乡度过。祖母去世,大爷们在,我有事没事也要回故乡转转。大爷们搬走,乡亲们在,回乡祭祖的我绕道也得回故乡看看。意念上,那个村仍是我的故乡。毕竟,这个村对于我,“是血脉的发源地,是灵魂的安妥之所(付秀莹语)。”这个村对于我,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只要它存在,我的心就安了。
没料想,好景不长。后来村里人越来越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随子女搬走,剩下的也多是些留守老人和儿童,田地渐渐荒芜。再后来,全村走的不到十户人家,旗里不得不对全村实施异地搬迁工程,山村遂成为空壳村。农舍、畜圈、院墙倒塌,小路、自留地、院里被野草占据,石头墙的石头被外地人一车车拉走……村庄面目全非,其景惨不忍睹。最后,为改善主干道两侧视野范围内的村容村貌,镇里将搬迁后的山村全部推平,自此,故乡彻底从我的眼前消失,我成了没有故乡的游子。
告别了土屋、土地,告别了老树、老井,告别了祖辈生存的故园,乡亲们走向一个没有土地、全靠打工为生的移民区。但愿他们农不农工不工的身份只是一种过渡,但愿搬迁能使他们的生活变好!
时代在变,工业化、城镇化的脚步不可抵挡。一个个村庄终将离我们而去,这是历史的必然。我的故乡也难逃此劫。故乡,你就这样完成了你的历史使命,淹没于云烟中了吗?
“往事依稀渾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村庄,每个村庄都是一道风景。对许多远离故土的人来说,村庄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某个村落,而是生命的跟系、思想的源流,是乡情的寄托和精神家园(张金豹语)。”故乡不再,我把故乡种在心里。故乡,你的原貌、你的灵魂在我心之一隅将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到永久永久!
早晨是被房东太太的电话吵醒的,迷迷糊糊接起电话,才知道这里要拆迁了。
房东太太的语气颇为得意而我正逢倦意也懒于理会她。干脆就挂了电话,按下通话结束键后,关掉手机,一头扎入被窝。
再醒过来已经十点了,我在床上坐了好一会儿,我要去哪儿呢?我问自己。而自己给自己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突然想起贝贝给我的钥匙。
贝贝是我在北京唯一的朋友,好朋友。她曾经对我说,你要不要和我一起来住?我当即拒绝了,因为我不想这样,大约我天性就是如此吧。
不饿,只是无聊,才想起毕业论文。
虽然我大学学的是销售专业,但是我的嘴却是笨得要死。贝贝以前总是拿这回事来揶揄我,说你不该去学这种抛投露面的专业,你应该去学中文系或是外文系,当一名教师或者是翻译,还说你这样的性子在职场里恐怕会吃亏。贝贝比我大四岁,懂得比我多得多。她是个企业高管,高中没毕业就来到北京,打拼下了属于自己的事业。自己买了车买了房然后在事业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就褪去了全身的光环去了杭州。她说,我的名字和性格成反比。事实也正如如此她大大咧咧又不乏聪明。
我曾经问她,你为什么不考大学?她只是摇摇头不说什么。我知道她在等一个人,那个人叫仇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