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9
2023-03-20
2023-07-05
2023-06-27
2023-03-22
更新时间:2023-11-12 19:03:55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6-29
2023-03-20
2023-07-05
2023-06-27
2023-03-22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选自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诇(xiò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小题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训督学者皆有法度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多其所教也(他,范仲淹)B.见有先寝者,诘之(责问)C.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为了)D.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睡眠、饮食)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
【小题4】范仲淹受晏殊之请,在管理学校时做了哪几方面的工作?(4分)
【小题1】训督学者/皆有法度
【小题1】C
【小题1】(范仲淹)拟好题目让学生学生写文章,一定自己先写一篇,想了解题目的难易程度。
【小题1】(1)勤劳恭谨,以身先之;(2)读书寝食,皆立时刻;(3)惩罚懒惰者;(4)出题作赋,先自为之。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理解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文意,然后标出。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然后辨析各个选项。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文意,把握关键词句即可。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
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椅、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攻取刘樟,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我与仲淹交朋友作文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交了一位好朋友,这位好朋友啊,虽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虽几经被贬,但心怀天下,常自颂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他能文能武,是世上罕有的人才,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
踏着您的足迹,我来到了山东淄博的澧泉寺,在这里你度过了难忘的少年生活,你二岁丧父,随母嫁到朱家,缺少父爱的你在逆境中刻苦攻读,在澧泉寺你每日以粟米熬粥,待冷凝后你分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以充饥,至于菜肴,就更谈不上了,你常常是“断齑数茎,入少盐以啖之”,艰苦的环境磨炼了你的意志,更浇不灭你勤奋求学的火焰,加冠后你又踏上了应天求学的征程,在应天书院,你更是度过了一段“人不能以堪”的生活,你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就这样你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饱学之士。和你相比我是多么惭愧,我衣食无忧,身边有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指导,可是我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你真是相差极远,想到这里,我不禁为你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翘起大拇指,更坚定我与你交好朋友的决心。
踏着您的足迹,我来到了泰州西溪,1022年西溪一带的`海堤严重损坏,原来的沃土变成了盐碱地,五谷不生,百姓到处逃荒要饭,民不聊生,范仲淹见此情景非常痛心,便带领官兵修复海堤,经过一番艰难困苦的治水大战,全长一百五十多里的海堤修成了,范公关心灾民的举动赢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至今我清晰的记得,你曾用自己的俸禄为农民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农民,而自己却贫穷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想到这里,我不禁为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忧国忧民高贵情怀翘起大拇指,更坚定我与你交好朋友的决心。
踏着您的足迹,我又来到了陕西,当时宋朝与西夏关系紧张,作为一名文官,你自愿请命前往边疆指挥作战,你严整军纪训练精兵,切断了西夏与少数民族的往来,边关局势大有改观,“军中有一范,西域闻之惊破胆”就是对你的美谈,想到这里,我不禁为你保家卫国的勇敢献身的精神翘起大拇指,真没想到文笔不凡的你还有这样的侠肝义胆,同时也更坚定我与你交好朋友的决心。
踏着你的足迹,我到处追寻着您的足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范仲淹,您是我心中的航标灯,我会以您为榜样,沿着您的足迹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注释】①诇(xiò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1) 读书寝食 (2) 诘之
(3)适疲倦 (4) 其人亦妄对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
【小题3】从上文来看,范仲淹在教育学生时体现出了哪些好品质? (3分)
【小题1】 睡,睡觉 责问 适逢,恰好,正赶上 回答
【小题2】范仲淹出题目让学生作赋,一定自己先作一篇,想先了解题目的难易。
【小题3】勤劳恭谨 严格要求 以身作则 讲究方法
《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
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
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轼: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2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
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此后三年,我路过许州,才认识范公的次子、现在的丞相范尧夫。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师见到范公的第三子范彝叟。又过了十一年,又与范公的第四子范德孺在徐州为同僚。我们都一见如故。而且三位托付我为范公遗稿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才写成这篇序文。)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人家写文章宣传就能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通“悌”,尊敬兄长),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10分)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注释】①诇(xi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1) 读书寝食 (2) 诘之
(3)适疲倦 (4) 其人亦妄对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
【小题3】从上文来看,范仲淹在教育学生时体现出了哪些好品质? (3分)
【小题1】 睡,睡觉 责问 适逢,恰好,正赶上 回答
【小题2】范仲淹出题目让学生作赋,一定自己先作一篇,想先了解题目的难易。
【小题3】勤劳恭谨 严格要求 以身作则 讲究方法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寝是睡觉的意思,可以联系废寝忘食这个成语。 诘是责问,反问的意思,可以联系“诘问”这个词。“适”是正好,恰好的意思。对:是回答的意思,可以联系“隆中对”的“对”字。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课外文言实词的解释还要学会迁移法。
【小题2】试题分析:要把主语“范仲淹”补充上去。必先自为之的“为”是写的是意思。欲知其难易 “欲”是想的意思,其代指题目。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小题3】试题分析:从“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得出“勤劳恭谨”“以身作则”“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看出范仲淹要求严格。“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得出范仲淹以身作则、讲究方法。
考点: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此后三年,我路过许州,才认识范公的次子、现在的丞相范尧夫。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师见到范公的第三子范彝叟。又过了十一年,又与范公的第四子范德孺在徐州为同僚。我们都一见如故。而且三位托付我为范公遗稿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才写成这篇序文。)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人家写文章宣传就能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苏轼人物简介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 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 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v^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v^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东山再起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①朱氏家,常与一术者②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范仲淹怀中,范仲淹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范仲淹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释】①睢阳:地名。 ②术者: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 ③俾:使
1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会术者病笃( ) (2)吾善炼水银为白金 ( )
12.范仲淹“出其方并白金”给术者之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
B.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C.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
D.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14.从上文中可看出范仲淹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1.(1)正好,恰巧。(2)擅长。(每一词解释各2分)
12.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或今汝成立,当以还汝。(2分)
(3分)
14.为人诚信,不贪恋钱财(讲出一点给1分,讲出两点且正确给3分)
仲淹少有大志阅读答案
仲淹少有大志阅读答案
文言文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扣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②,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③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④洛阳,树园圃,为逸老⑤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⑥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鉴》卷五十二,有删节)
【注】①矫厉:振奋。②重肉:两种以上的肉。③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④治第:建府宅。⑤逸老:安享晚年。⑥形骸:形体、身体。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每感激论天下事(慷慨激昂) B。吾今年逾六十(超过)
C。乃谋治第树园圃(树木) D。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担心)
18、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两处)。(4分)
(1)一 时 士 大 夫 矫 厉 尚 风 节
(2)羌 酋 数 百 人 哭 之 如 父,斋 三 日 而 去。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扣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2)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20、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请说说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上文中的具体表现。(4分)
答案解析:
17、C(3分)
18、(1)一 时 /士 大 夫 /矫 厉 尚 风 节(2分)
(2)羌 酋 数 百 人/ 哭 之 如 父,斋 三 日/而 去。(2分)
19、(1)(范仲淹)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
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2分)
(2)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啊?(2分)
20、①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志向;②把衣食施舍给别人,设立义庄赡养族人;③不愿意为颐养天年而修建住宅;④生活节俭。(答出三点4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士有自京师来者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尽以告之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参考答案】
5、C(酬:实现。)
6、 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
7、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9、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
(2)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仲淹掌学》文言文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仲淹掌学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 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选自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诇(xi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小题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训 督 学 者 皆 有 法 度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多其所教也(他,范仲淹 )B.见有先寝者,诘之( 责问 )C.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为了) D.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睡眠、 饮食)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
【小题4】范仲淹受晏殊之请,在管理学校时做了哪几方面的工作?(4分)
答案:
【小题1】训 督 学 者/ 皆 有 法 度
【小题1】C
【小题1】(范仲淹)拟好题目让学生学生写文章,一定自己先写一篇,想了解题目的.难易程度。
【小题1】(1)勤劳恭谨,以身先之;(2)读书寝食,皆立时刻;(3)惩罚懒惰者;(4)出题作赋,先自为之。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理解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文意,然后标出。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然后辨析各个选项。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文意,把握关键词句即可。
《仲淹掌学》练习题及答案
仲淹掌学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注释】①诇(xi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1) 读书寝食 (2) 诘之
(3)适疲倦 (4) 其人亦妄对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
小题3:从上文来看,范仲淹在教育学生时体现出了哪些好品质?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睡,睡觉 责问 适逢,恰好,正赶上 回答
小题2:范仲淹出题目让学生作赋,一定自己先作一篇,想先了解题目的难易。
小题3:勤劳恭谨严格要求 以身作则 讲究方法
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寝是睡觉的`意思,可以联系废寝忘食这个成语。 诘是责问,反问的意思,可以联系“诘问”这个词。“适”是正好,恰好的意思。对:是回答的意思,可以联系“隆中对”的“对”字。
小题2:试题分析:要把主语“范仲淹”补充上去。必先自为之的“为”是写的是意思。欲知其难易 “欲”是想的意思,其代指题目。
小题3:试题分析:从“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得出“勤劳恭谨”“以身作则”“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看出范仲淹要求严格。“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得出范仲淹以身作则、讲究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