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9
2023-03-20
2023-06-27
2023-07-05
在执行上级党组织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通用6篇)
2023-06-15
更新时间:2023-11-17 19:41:4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6-29
2023-03-20
2023-06-27
2023-07-05
在执行上级党组织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通用6篇)
2023-06-15
超三成自考毕业后才参加工作的自考毕业生工资在20xx元以上;六成自考毕业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20xx年自考毕业生就业状况明显好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这是省自考办昨日向媒体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据悉,这是我省首份关于自考毕业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自考后就业三成月薪超20xx
部门分析:省自考办分析认为,在目前大学毕业生起薪越来越低的现实下,自考生的工资水平却出现了增长。这是因为自考生很多是在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了工作经验后,去考取更高的学历。在拥有了经验和学历之后,他们肯定会选择高于原来岗位工资的目标跳槽,工资也就实现了步步高。
就业状况好于“科班生”
部门分析:根据调查数据,省自考办分析认为,20xx年我省自考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明显好于普通高校毕业生。不少自考毕业生原本是专科在读生,在学校里一边上大专课程,一边通过自考拿本科文凭,毕业时就有了两本文凭。这是不少自考毕业生找工作容易的原因之一。
近两成毕业后得到升迁
部门分析:省自考办有关人士认为,现在不少自考生来自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自考所学专业对个人的就业或职务(职称)升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地位仍不如“科班生”
调查数据:在47。2%的被调查者对自考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持乐观看法的同时,有16。5%认为“将会越来越困难”。同时,依然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
部门分析:省自考办认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考毕业生的当前的社会地位和受重视程度不如全日制重点大学毕业生。
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
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到国有企业为,到民营三资企业为,其他就业为。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 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紧随其后的是北京(),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和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经过了XX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XX年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格外关注。XX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XX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再创历史新高!XX年预计应届毕业生再次突破700万。针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特做出此次调研。希望能帮助应届毕业生更好的选择就业。
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活动共回收问卷103份,其中学生问卷78份,企业问卷25份。主要目的是获取XX届高校应届毕业生及企业需求的相关信息,为企业、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参考与借鉴,帮助大学生作出更合适的职业规划方案。
二、样本详情:本次调研活动样本涵盖了河北省地区的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和河北省内25家大中小型企业。较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三:XX年河北省内计算机专业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未就业人数的现状:为了调研应届毕业生人数问题,我们首先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的数量做了一个评估。总结:(1)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占大多数,占总数量的,而其中的包括已经进入社会和没有毕业的大学生。(2)其中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是,超出正在找和已找到工作总数的。而正在找工作的人群也属于没有工作,所以从调研结果中得出共有的人没有工作。也就是说每100个人里面有85个人需要工作。(3)参与本次调研的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比例是男生占,女生的比例是,男生要高于女生人数的。根据应届毕业生调研问卷的比例来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二)XX年各企业需求分析:为了探究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未来发展状况。特别对企业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指标进行探究,以明确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解析:根据公司性质分析看出:(1)私企比重要高于其他性质企业。虽然说国企、外企和政府机关更享有优势。但是中国市场统领用工大军的依然是私企。(2)这些企业对于今年的是否需要it类人才结果表示,有84%的企业是需要it技术人才的。(3)大多数的企业是愿意招收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占总数的80%。(4)大多数企业更愿意招收本科毕业生,其次是专科毕业生。
四:近两年内就业形势分析:
(一)XX年就业形势分析: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XX年全国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699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消息,给XX年打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①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型”结构错位随着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加剧,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直接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即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但人才市场供给上显然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假象过剩”②服务类职位需求旺盛,但大学生盲目择业导致供需缺口较大。总体分析来看:竞争激烈程度较强的岗位中,专业对口要求高的岗位为财务、银行、it/技术,说明财务、银行和it/技术的相关专业供需出现饱和。
(二)XX年就业形势分析:经过了XX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就已经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XX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加上XX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XX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就业成为“史上就业难上难”。XX年上半年全国有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XX年,民营企业吸纳了的大学毕业生。XX年广东发布第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市场紧缺十大职业出炉
(三)近两年内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就业状况结果分析:XX年份学院96%-97%93%信息技术系95%94%据调研结果显示:XX年信息技术系有7个没有找到工作;XX年信息技术系有10个没有找到工作。相对来说计算机专业就业率相比其他专业就业率还是算比较高的,通过2年的对比发现,XX年就业压力要大于XX年。
五:XX年企业需求与应届毕业生就业倾向对比分析:
(一)计算机专业应届大学生期待企业性质与招聘企业性质对比:(1)解析: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期待的工作性质有倾向于国企,而国企招聘的只有20%。学生期待的要高于企业招聘的。应届毕业生选择私企的是,相反有招聘的企业有40%都是来自私企。还有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自助创业。
(二)应届大学生想应聘职位与企业需求对比:解析:(2)在选择职位上,大部分人没有选择计算机主要类别的工作,而有的人选择了其他类,而企业其他类用工只有28%。相比学生期待要高于企业。有的应届大学生选择了技术专员、助理。而有56%的企业需要技术专员、助理。应届大学生期望要低于企业需求。应届大学生选择网页制作的人有。企业需求的是36%。学生需求再次低于企业需求。数据库企业需求是32%,而大学生只有的人选择。通过对比显示,企业需求的技术性强的职位普遍应届毕业生都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所以造成这部分职位需求量的增加。也就是会的人少了薪金也会增长的原因。
(三)应届毕业生期望薪金与企业发放薪金对比:
解析:对于未来的薪金大多数人期待的工资是3000-5000,占了;而企业发放3000以上的只有12%。大多数企业发放的薪金是-3000。也就是说,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四)企业用人要求与应届毕业生自身素质对比:
解析:企业更看重应届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其次是品德修养。而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自己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较强。其次是品德修养。在企业需求和应届毕业生之间这几点是相同意见。
六:应届毕业生面对工作后转型与创业造成企业需求招聘难。
解析:通过调研结果显示,的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都会选择转型,还有的应届毕业生是不选择计算机行业的。
七、调研总结:通过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面对“史上就业最难季”“史上就业难上难季”。XX年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基本上是没有压力。企业需求要大于应届毕业生需求的职位。
八、建议:(1)、科学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为了更准确地认识自己。(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危机是危难也是机遇,没有追求就没有机会。大学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而是具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学会从基层做起,到基层较苦,生活条件较差,但往往自己的自主权较强,锻炼的机会较多,成长快。(3)正确看待收入。一个单位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目前收入少一些,但今后的发展机会相对多一些,收入提高也可能会快一些。
一、调研的背景、对象和方法
(一)调研背景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即使是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明显的比其他专业的要好,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经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同时会计专业是职业类院校中开设非常普遍的专业之一,由于各行各业、所有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会计人员,所以整个社会每年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总量是非常大的。随着我国大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多和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学历要求逐步提高,整个社会对中职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和提供的会计岗位开始变化。与此同时,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也在逐步下降,中职生对原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很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还束缚在上世纪90年代的框架体系中。本次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调研厦门对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会计专业设置情况及人才培养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厦门市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包括课程标准),据此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能力状况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调查对象
调查的对象:以企业为主,其次为财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典型性抽样调查。企业选取我校毕业生为20xx、20xx届30名学生所在的企业。
(三)调研方法和形式
本次调研采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形式采用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这次的调研,目的是希望能够对今后会计人才的培养方面能够更加适应企业需求,在实务操作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会计行业发展的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企业在招聘财会人员时学历不再是唯一的准绳,公司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
会计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大多是一些核算工作,侧重的是实务,所以对于会计人员,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进公司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免去了公司的培训成本,毕竟一些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自然学历在一些初级会计岗位中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有关专家说,目前会计行业处于低端人才不缺,高级人才告急的阶段。出纳、普通会计员并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而要找一个有过硬的专业背景,手中拿着国际认可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相关行业中“滚打”过几年的人才却是件极不容易的事。
那么,怎样的会计人才才能算是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不是一定就需要本科以上学历才算高级会计人才?真正合市场“胃口”的会计人才大都具有本科及以上文凭,有3—5年的“实战”经验,并持有过硬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本科文凭并不是必需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才是走向成功的法宝。但对于工作经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有2~3年工作经验为宜,可见工作经验对于应聘的重要性。工作经验具体到应届毕业生来看也就是实务能力,这不仅要求我们中职学生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求我们会做,从凭证的填制到账簿的登记直至报表的编制我们都要会独立操作,做到一看就会,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其实这只要通过一定的实习实训是可以做到。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他们对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会考虑招收。大多企业认为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企业认为现在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欠缺的有:
1.实践经验,作为一名会计专业者,还要对审计及法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实务经验、职业规化及能力与职位的定位。
3. 遇到问题无法主动,出色地加以解决,安于现状,缺少改善工作、管理的建议和见解。
事实说明,应届毕业生尽管在开始时在应聘会计、审计等岗位时有一些弱势,但发展的机会客观存在,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从基本的核算工作干起,摆正心态,准确定位,工作几年后自己不就是人才市中最具竞争力的群体了,毕竟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三、对财务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人才需求量分析
据中国财会网显示,财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营销人才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最新发布的一项统计表明,截止20xx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到300万户,同比增长20%,增加近35万户。按此增长速度分析,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增加了30万户,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财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二)学历需求情况
本次针对企业的学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企业对大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从回收的有效调查表来看,达到了25家,占调查中小企业总数的58%。
(三)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三类岗位,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38%、20%、42%。
四)企业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业务素质、能力要求情况 业务素质:
财会人才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关键,要成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业务素质的不断深化尤显重要。
(1)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企业普遍认为财务人员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要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并从严要求自己,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内容真实,账目清楚,这是最基本的财务工作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关键。
(2)广泛的知识面
企业认为光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只有涉及广泛才可能从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税收、营销、管理、法律等也应相当熟悉。调查中企业一致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懂会计,他实际上不懂会计”,会计人员应是综合性的人才,他需要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性,及时地吸收反馈。
(3)掌握会计电算化,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这个寒假,我采访了一位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学姐,了解到了当前就业的前景和存在困难,并通过调查以及查询资料,以找到问题并求得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二、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和,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三、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和能力
1、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并且要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许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所谓有敬业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以圆满完成工作来衡量自己,而不用升迁和报酬来衡量自己。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4方面的素质: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2、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能力
1)对社会认识能力: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是由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学生总体上缺乏社会锻炼而造成的。
2)对自身认识能力:对自身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错误判断(通常是高估)。
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用辨证的方法将两句话连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必要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尤其是成功必备的为人处世准则,才能在做事中正确思考、正确决断,最终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守信用,行事专一。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由此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他的人生成败,也与事业的成败息息相关。做人行事专一,持之以恒,认准目标,决不放弃,才能感天动地,化作精神,永世长存。另一方面,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将事情做好,做出成绩,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目标,同时又对做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有成并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养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四、结论及建议: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3、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
我们从咿呀而语的稚嫩幼儿学步,到以四肢匍匐而进在大人们的
庇护下蹒跚而立,我们慢慢走向成熟,现在面临大四的我们,即将走进社会。十年苦读但求一立,那么对于我们自己以后的未来,对于毕业后面向社会,我们不曾无数次的在脑海中勾画美丽无比的人生蓝图,美好的前景在脑海中勾勒过一遍又一遍,我想大家都是这样吧,曾不只一次的幻想过自己的未来,憧憬过美好的未来!可是,我们只是去想象,并没有真正考虑过如何的付诸于行动,如何地去实现。因此,我利用本次大四的寒假,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在锦州各所大学附近展开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是否参加社会实践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
采用实地调查形式,并自己亲身体验,参加社会实践,总结经验。
一、 调查课题
大学生就业观念以及如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 调查对象
年级结构:大一占16%,大二占21% ,大三占28%,大四35%
性别结构:男生占45%,女生占55% 。
三、调查步骤及时间
调查总体时间:20xx年2月1日——20xx年2月29日
调查步骤及时间分步:
1、 确定调查研究的课题:20xx年2月1日
2、 起草调查内容及方案:20xx年2月2日
3、 确定调查对象并展开调查:20xx年2月3——13日
4、 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情况:20xx年2月14——2月28日
5、 调查分析总结:20xx年2月29日
四、调查的问题与目的
本次调查的问题主要涉及大学生目前的大学生活,以及就业理念,就业观点,在业余时间是否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如何分配自己的业余时间。
五、调查步骤
(一)、调查前言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尤其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意义。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已经大学毕业但至今未就业。当我们不断在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感受?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
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范围的扩大,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困难期,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国的企业。而企业受难的同时无疑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压力。金秋十月,大学城中涌现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形色忡忡,步履焦急,他们就是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撞的“头破血流”。另外,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虽说是所谓“金秋”的季节,远在太平洋另一岸接踵而至的消息带来的却更多的是冬天的寒意。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
众所周知,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20xx年沪上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加9000人,突破15万人大关,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延伸到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国大学扩招后,应届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也就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往返答题目。题目涉及大学生就业期看、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看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题目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题目: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熟悉,就业期看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题目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看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进步;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咨询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进步,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咨询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看趋于“非风险化”。的同学对就业远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咨询素质因素题目。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咨询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这说明两个题目: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进步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夸大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以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熟悉,明确自身的上风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上风为“理论基础”、“专业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以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和;在学生以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工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进了前三项选择。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公道,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把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咨询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进步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进步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咨询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题目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治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进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进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择业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咨询素质的一次检验。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对此我们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加以积极的引导、疏导。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择业心态特点
1.成就动机水平高,但害怕面对现实。大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在择业中,大学生的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有着希看成功和报效社会的强烈倾向。他们愿意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气力,有较高的抱负水平。不过现实却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2.择业心理咨询期看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期看值从进校开始就很高。这种高期看值历经四年更加高涨,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咨询期看值高就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
3.实现自身价值愿看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咨询预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择业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往,到他们以为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单位往。可是,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咨询预备,现实中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到边远山区、到基层往。大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一帆风顺。他们固然也愿为国家繁荣富强作贡献,却过分夸大自我价值;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雄心壮志,但对吃苦刻苦恐惧,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咨询预备,产生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咨询矛盾。
4.全面素质重要性意识强,但自身欠缺且培养不够。大学生就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主要是全面素质(综合素质)竞争。大学生对全面素质重要性的熟悉十分明确,但是有些人大学四年却未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原因
1.毕业生自身处于矛盾期。首先,大学生择业是在各种矛盾中的艰难选择。如自我与客我矛盾、理想与现实矛盾、奉献与索取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实力矛盾等。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心理咨询矛盾的突出时期。他们心理咨询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往往会产生种种矛盾。再次,大学毕业生有相当部分心理咨询还不成熟,所以形成的个性心理咨询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在择业中就表现出内在心理咨询特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2.高等教育处于过渡期。当前,高校进行大幅度扩招,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目的快速增长和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的期看。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改革,进步师资水平,加强高校的配套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和调整心态,保证他们择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高校甚至全社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题目,这个题目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是高校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它是一个长期性和渐进性的过程。这种状况是毕业生产生不同择业心态的直接原因。
三、调整大学生择业心态
我们应当正确熟悉大学生择业心态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决不能笼统地以为都是消极心态。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态使其碰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但积极方面是主流。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咨询现象和心理咨询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大学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高校与社会也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择业心态进行公道择业。
1.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回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应留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择业预备。自觉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咨询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毕业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在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同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题目,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3.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要适应新形势,采取相应改革措施。除了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进一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咨询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高校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4.社会和毕业生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引导。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完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这是对大学生择业心态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毕业生择业期间的心理咨询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咨询压力,使他们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
时下又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了,很多人已开始进进“准工作”状态。快速成长是每个毕业生的理想,但好高骛远的策略会让他们赔上老本。因此,必须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才能在稳健中不断增长才干,获得职位的升迁与报酬的增加。
选准原点——从基本做起
应届生别图高职位,现在很多公司在招聘中都美其名曰招聘“销售经理”、“客户主任”来吸引应届生前往应聘。当学生信以为真地往了,才被告知是从事拉广告、直销、甚至是陪客户饮酒等工作。有些学生不愿意屈就,愤而离开;可也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外地来的大学生,迫于工作难找就委曲留了下来。实在一般而言,大学毕业生就业也应该从基本做起。在一两年工作期间,表现出你的天分和潜力,被治理层认可,才会把你放上治理岗位。所以,现在开始,脚踏实地地努力。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于东兴讲:“从基本做起,即使高学历的人也要风雨无阻跑业务扎扎实实从基层做起,这就是青啤的用人风格。企业用人,专业不重要,看中的是人本身:有潜质,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让吃苦刻苦成就你的职业生涯。”
有些治理专业的学生往往会被这样的观念束缚:“我是学治理的,是治理人的,怎么甘心从基层做起呢?”这种想法往往限制了他们自身在企业里的发展。事实上,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治理,往往更加到位。凡事要从基本做起,假如脱离了企业运行的过程,变得浮于表面,难以忍受平淡,那对个人的职业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脚踏实地——不要眼高手低。即使是学校最优秀的毕业生,能在短时间内转换为优秀员工的人也是很少见的。心态不正确,异想天开,甚至有严重的幼稚病,是毕业生的另一大通病。
一个刚刚毕业走进社会的年轻人,应该带着学习的态度往对待工作,专业再好,经验你总缺乏吧,眼高手低,看不起试用期是不对的。实在试用期不是你吃了亏,而是公司给你发工资培训。即使是经过比较系统的培训再上岗,也是以牺牲服务质量为代价的。很多毕业生往往一味追职位提升、工资增长,没有考虑到表现,以致于必须都会为此付出一笔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代价。更有些毕业生随时都在改变策略性目标,并在上班时这山看着那山高,导致不能全心投进工作,影响了工作绩效与上级的评价。
换位思考——深化老板满足度
一个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到驰骋职场的成功人士,必然经过艰难的成长历程。要知道公司聘用有工作经验的人时,可以依据他以往的工作业绩对其进行评估,而对新近毕业的学生,刚几乎无据可查。博思人才网高级猎头顾问滕超臣常将聘用大学生比作将酒存在地窖里赌未来,有些人可以发展成“浓香可口的美酒”,而另一些人则会让人失看。企业用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自身创造价值。而你的薪水是不可能超过你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的。这是人力资源治理的公理。在这个公理的条件下,我们来看看企业为什么而招人,企业发你薪水,是为了买他所需要的技能,买你现在的绩效,而不是为了给你的大学学费买单。
毕业生都是商品,我们的目标是在人才市场上把自己卖个好价钱,目的是要较高的收进和一个好的职业发展。所以我们现在所作的一切都应当满足企业的要求,符合企业的标准,而不是首先满足自己的愿看。现代职场中,很多企业的员工凡事都得过且过,做事不到位,在他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5%的人看不出来是在工作,而是在制造矛盾,无事必生非=破坏性地做;
——10%的人正在等待着什么=不想做;
——20%的人正在为增加库存而工作=“蛮做”、“盲做”、“胡做”;
——10%的人没有对公司做出贡献=在做,而是负效劳动;
——40%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标准或方法工作=想做,而不会正确有效地做;
——10%的人属于正常范围,但绩效仍然不高=做不好,做事不到位。
——5%的人属于高绩效人士,做事到位。
老板们欣赏做事到位的人。假如你能够尽到自己的天职,尽力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总有一天,你能够为所欲为从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反之,假如你凡事得过且过,从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么你永远无法达到成功的顶蜂。对这种类型的人,任何老板都会尽不犹豫地把他排斥在自己的选择之外。向左走?向右走?
占有关人士对某7所高校的216名毕业生统计表明,有67%的人在进职6个月内有跳槽行为,其中22%的毕业生在第一家企业60天内选择了离职或被单位炒了鱿鱼。对此,职业顾问李金保先生以为:毕业生在就业后短时间内频繁跳槽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从学生本身来讲,由于大学生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够、对自我估计过高和对工作想像过于单纯等原因,第一次择业正确性很小。从学校方面来讲,尽管高校都有就业指导服务,但由于教育体制等原因,校方对学生接触社会的引导不够,并没有很好地为学生就业搭建桥梁。
从用人单位方面看,“国”字号企业要人少,而民营、私企往往在待遇、规范度、稳定性等方面不能尽如人意,提供给毕业生的“好”机会相对较少。跳槽看做一个逐渐改善个人生存环境的过程,表明现在的年轻人规划自己职业发展的意识很强,主动将自己置于活动的市场化的竞争状态,这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李金保先生还告戒广大毕业生朋友:“初涉职场,大学生一要明白‘频繁跳槽,出发点永远是零’的道理,二要公道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未明白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之前,最好不要盲目跳槽。”
结论:追求成长是每一位毕业生的理想,如何达成目标却须经过层层考验。好的成长策略可以协助毕业生一步一脚印地累积成长实力,但好高骛远的成长策略终极可能会让毕业生赔上老本,两者之间的取舍不可不慎。
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特殊人群的大学生,其就业更是我国就业的重中之重。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如今,又将是毕业季节,大学城中涌现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西装革履,形色匆匆,他们就是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此,本调查组对洛阳师范学院20xx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并尝试着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xx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二、我校毕业生就业意愿分析
首先,国企成新宠,外企追捧程度下降。根据调查,有34%的应届生最想去国营或者事业单位工作,高出外资(欧美)企业8个百分点,位居第一位。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增加,而外企薪资却变化不大,甚至有个别外企还在一定程度上缩减薪资;相比较而言,近几年公务员和垄断性国企的福利待遇却在不断地改善。福利好、待遇高又有稳定性,这些诱惑当然会促使大学生改变择业方向。
其次是退出城市,部分学子回乡发展。和多年来“奔向北上广”趋势不同,很多大学生主动选择去三线城市或是县城就业。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选择“逃离北上广”也是比较务实、比较理性的选择。
然后是盛行“拼爹游戏”,靠父母找份好工作。有“关系”可走,有“后门”可进,现如今已成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资本。据调查,按照就业影响因素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工作能力强”、“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和“学历层次高”,而“亲戚的帮助”只排在第9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识和能力方面,仅凭关系也是不可靠的。
三、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社会似乎存在一种将问题根源归因于大学生自身的较为普遍的看法,人们的一般认识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制约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往往只看好工作环境好、薪酬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对相对较低的就业岗位则缺乏兴趣。还有一种看法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大学的学科与课程设置存在很大关系,并与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以及学生干部工作的经历有很大关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大学生自身原因
(1)大学生的自身能力素质有待提高。能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的重要保证。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仍有欠缺。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同时,很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待拓展。
(3)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
(4)就业观念不恰当。很多大学生抱有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头地,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工作预期过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难状况。
2、社会原因
(1)我国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大学毕业生供给和需求相对状况改变。
(2)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给大学生寻找工作带来了困难。
(3)不少用人单位的错误用人观念。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在人才引进上要求十分苛刻,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此外,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4)与户籍制度相关的一系列福利制度的存在,对大学生就业选择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都希望找到能够解决户口的工作,并进而享受到与户口相关的福利和公共服务。但是,很多用人单位无法解决户口问题,对于想在大城市落户的大学生来说,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加困难。
3、高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的培养机制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专业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教学资源的分配格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竞争力。
(2)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社会适应能力和其他工作能力是一项基本的就业能力。长期以来,对于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问题,学校教育往往采取一种鼓励校内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校外活动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其进入社会后短时间难以适应。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想要解决就业难这一问题也要从多方面考虑。
1、大学生自身方面
(1)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大学生要成功地进入就业市场,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注重自身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同时,重视校内活动和校外社会活动,通过学校活动来锻炼自身能力,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2)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正确认识自我,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避免“扎堆”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4)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
2、社会方面
(1)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适时推出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缩小具体政策与大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2)完善就业市场,建立信息网络。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管制,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的行为予以坚决惩处。同时,着力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系统,加强就业信息传达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
(3)加强用人单位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用人单位应该消除对应届大学生的偏见,消除人际关系等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利影响,打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
3、高校方面
(1)使专业和课程设置更趋合理。充分考虑不同学科或专业所面临的不同就业形势,以及专业内部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积极引导、充分发展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实现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缩短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期。同时,注重实习机制,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伙伴关系,为学生实习提供平台。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校也应不断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做好就业信息的提供和传递工作,确保就业信息的准确和及时传达到每位毕业生,充当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就业服务,如心理指导、面试礼仪培训、应聘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
五、小结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对其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高校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首要工作。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就业动向和信息,掌握大学生就业心理,采取各种可能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帮助每名毕业生找到自身理想的道路,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其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调查目的
1、了解人们对工作的要求和满意度。
2、了解人们在选择工作时的价值取向。
3、了解人们对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二、调查方式
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对调查对象进行了解,获取其对于求职、待遇、工作等方面的态度和看法。共发放问卷98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调查对象的分析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其中在18—25年龄层的占80%,26—35年龄层的占14%。年轻人成为了我们此次调查的主要对象。在调查中,有的人期望获得1000——2500元的月薪,29%的被调查者对2500——3500元的月薪认为满意,21%的被调查者希望得到3500——5000元的报酬。由此可以看出在被调查者当中,多劳多得、勤俭节约意识较强,对工作待遇问题有自己的原则与追求。由于调查地点的选择,此次调查的调查对象文化水平比较高,有75%的被调查者掌握英语,有一人掌握英、法、俄,三种语言;三人掌握第二外语。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仅占被调查总人数5%左右的中年人(36周岁以上)基本都是毕业以后通过学校分配获得工作,现在拥有3500——5000元的月收入,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教育改革和政策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关于就业等问题的分析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有高达九成的被调查者在4个月内找到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这说明大部分留京工作的毕业生都是在短期内找到了工作,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就业的趋向,即尽快找到工作(这和外地人在毕业生中所占的比例有关),想留京发展就要尽快站稳脚跟。
在整个调查中,被调查者在回答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时,有28%的人表示乐观、有45%觉得大学生就业存在一些困难,有14%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前景令人担忧,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就业已不像以前那样轻松,但也没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艰难,要有好工作还得自己多努力啊。调查中还发现,愿意在私人企业工作的人占29%,位居第一,其次是外企占到27。1%,国企以21%位居第三,政府机关以10%居于第四位。以往的“铁饭碗”思想在人们脑海中已经没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多劳多得、能者多得。关于工作后所学专业的应用情况,83%的被调查者认为用得到所学的知识。其中15%的被调查者从事其本专业工作,68%的人表示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相当一部分专业知识。所以学好专业知识和起到基础作用的公共课都非常有必要。
调查显示在工作的待遇问题上,有近四成的被调查者对当前的待遇不满,而仅有12%的人对现在的工作待遇表示满意,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满意,看来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很难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但从这些数据能看得出,当代大学生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眼高手低,从基层干起以是一种共识。调查还显示,在选择工作时,58%的被调查者以个人喜好作为第一参考,18%的人选择待遇较好的工作岗位,18%的人更倾向轻松的工作环境。由此可见大部分人希望找到一份合乎自己兴趣的工作,在工作中找到乐趣这样才会长久,干劲也更足,但如此感性的选择也有其弊端,是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将能力运用到所需要岗位,其中的轻重还得多权衡权衡。毕竟盲目求职是无法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站住脚的。
四、活动总结
随着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大庆三所大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团队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
调查目标: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调查时间:xx年x月x日-xx年x月x日
调查方式:
关键词:就业形势大学生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被调查的学生为我校大学生。
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食品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农学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调查数据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
调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调查结论及建议:
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的比较少。
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
然而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1.社会方面: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
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
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
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
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2.学生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很多人没有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学习时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而且有部分学生存在“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现象。在校学习期间碌碌无为,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真本事。
原因二:专业和兴趣不对等,很多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原因三:学生一开始就要求待遇好、职位高,更加加大了就业困境。
在前不久举行的一场毕业生双选会上,某单位的招聘台前一下子挤来了个人,但其中只有人是求职者,另外人都是“参谋”——求职者的爷爷、奶奶和父母。对于类似现象,有社会学家指出,中国的第一批独生子女正大规模地步入社会,他们的就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应该引起高校和社会的重视。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年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由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宠爱,心理较脆弱,承受职场挫折与失败压力的能力相对较弱,在初次步入职场时,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
应聘:全家总动员
杨强是南宁某高校届毕业生,是家中的独苗。从今年月开始,为了帮助杨强找工作,他的父亲特地从江西赶到南宁,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住下,准备打一场“就业持久战”。对于这样做的理由,杨强父亲的解释是“儿子还小,面对五花八门的招聘单位,不懂如何辨别真伪”。
月下旬,广西人才市场专门举办了一场南博人才交流会。笔者看到,杨强的父亲边看边讲,俨然一位解说员,每走到一个招聘单位前,他都要先对该单位的岗位、薪金水平和发展前景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再决定是否同意杨强投递简历。当看到杨强递过简历后老半天支支吾吾、不善言辞时,杨强的父亲连忙“挺身而出”,协助儿子……
在今年广西全区首届人才交流会上,笔者看到这样“动人”的一幕:一名女生的父母分开在房地产公司的招聘台前同时排队,而女儿却悠闲地坐在后面一条长凳上无所事事,待快轮到递送简历时,女儿才有些不耐烦地将其父母替换下来,嘴里还嘟哝着“真麻烦!”。
当笔者询问“为什么不让女儿自己排队?”时,女孩的母亲不以为然:“女儿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书,毕业找工作还要饱受折磨之苦,做父母的理所应当替她分担。”
这样的现象在招聘会场上并不鲜见。一家长对记者说,之所以要跟着孩子来招聘会,是因为怕孩子“稀里糊涂,一不小心就明珠暗投”,父母亲自上阵“心里会踏实许多”。对于要选择哪一家单位,一般会全家人反复推敲,他们讨论的内容包括单位的工作地点、工作的稳定性、工资待遇及发展空间等等。
心态:对未来雾里看花
那么,独生子女的就业心态如何呢?请看广西大学学生会的一项调查:多名独生子女中,有近七成的人对前途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普遍认为用人单位对于工作经验、学历的要求过于苛刻,并且薪水达不到自己的预期设想;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找一个离家近、工作相对稳定的单位;在调查中,几乎没有独生子女有自己独立创业的想法。
调查显示,独生子女普遍不能准确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