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1
2023-06-02
2023-06-02
2023-06-03
2023-06-02
更新时间:2024-11-13 13:34:4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6-01
2023-06-02
2023-06-02
2023-06-03
2023-06-02
在现代的各行各业的管理者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管理者都会问自己,为什么我每天都在一刻不停地工作,还是有做不完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还有部分的管理者是把自己的休息时间都用在工作中还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公司的目标。并不是这些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行,也不是他们对工作不够尽心,而是,他们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要解决的问题,不清楚自己哪些应该做,哪些应该不做,用老子的话就是说:哪些应该“有为”,哪些应该“无为”。而相对这些的管理者,有些管理者每天很轻松地就能完成自己的工作和目标,甚至这些管理者大部分的时间都不是在公司而是在旅游和度假,但是其公司和组织的运行一样很正常有序。不过这只是很少一部分的管理者能做到的,有很大一部分管理者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每天精神和身体都很疲惫。笔者认为,或许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能给他们一定的启示。
老子美学思想总结
《老子》一书,原着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而有研究著作流传下来的,古今名家的著作,有数十家之多,如果搜罗广泛一点,也许可达到百家以上;其文字也达到了数百万字,好像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而各人的说法,又各不相同,似乎有了“各家老子”或“老学的各家”。例如:某某研究老子的著作,便成了“某老子”;某某解释老子的著作,又成为“某家老子”;某某诠释了一番,又成为“老子某诠”。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读来似有治丝益棼之感。
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包括近如日本、韩国,远如欧、美,乃至于大洋洲的人,亦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了。他们都翘起大拇指说:“中国的《老子》很好。”问他们好在哪里,也自有一番说辞,或不免拾人牙慧,道前人之所道。但毕竟能重视而称誉我们的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欣喜的;同时亦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那些一味崇洋,忘记乃至排斥自己文化的人,更应该为之赧颜的。
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道家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人们每提及道家,则必说到老子,但多半亦仅仅说到老子而已,最多并称“老庄”。其实,道家的“巨擘”,不止这一二人,尝与朋友说笑: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儿子——倪子、孙子。当然,这只是说笑,他们并没有血缘的祖孙父子关系。
不过孙子——春秋时齐国人孙武,他的军事哲学思想,正是由道家思想而来,所着《兵法》十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曾经帮助吴王阖闾,击破强楚,而称霸诸侯,充分显示了道家思想在事功上的伟大;而所著的十三篇中的军事哲学思想,可以说超越了时空,直到几千年后的现代,人类已登上月球,武器已发展到太空,到生化战,而仍离不开他的军事哲学的范围。
倪子,本姓倪,而倪字原有儿子的含义。一说倪子就是计然子,究竟确否?后世很难考证。但可以确定的,计然子实有其人。又有说他是范蠡的老师。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所用就是道家的学说,而且勾践复国以后,论功行赏,他自然可以获得高官厚爵,可是他并不在乎富贵,带了西施,一叶扁舟,飘然于太湖之上。这正是道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风范。所以老子、儿子、孙子三代的笑话,尽管是游戏之言,也非凭空虚构。事实上,如果把老子、倪子、孙子三人的著作、思想研究得透彻清楚了,差不多对中国文化中“治道”的精要,已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值得注意的。
内用黄老 外示儒术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xxx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涟漪,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对这三家,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这譬喻是有其理由的。
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但是这只是口号,只是招牌而已,亦可以旁借“挂羊头卖狗肉”的市井俚语来勉强比拟,意思就是,讲的是一套,做的又另外是一套。
黄老的内涵
那么所谓黄老之学的道家学术,它的内容又如何?当然,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他所着《老子》(到了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道德经》)一书,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最有系统,有最具体的叙述。而阐扬、诠解老子最清楚正确的,发扬道家思想最透彻的,则是庄子。庄周所着《庄子》一书,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南华经》。其中所论辩的道理,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业乃至对个人修养——修道、养气,以及立身、处世等等,都有大用处。
这不只是指《庄子》的内七篇而已,事实上,几千年来,历代所偷偷运用庄子的学术,都取《外篇》和《杂篇》中的精华。因此,真正把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发挥得光辉灿烂的,亦就是道家的老庄之学,尤其是《庄子》的《外篇》与《杂篇》部分最多,这是研究老子之前,也必须了解的一项事实。
现代人对道家的观念,是汉、唐以后的人所持的观念。在秦汉以前,现在所谓的“道家”与孔孟之学的所谓“儒家”,原本没有分开的,统统是一个“道”字,而这一个“道”字,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一切种种哲学,都涵在此一“道”字中。
清代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的著名学者纪晓岚曾经说过:“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这的确是一则名言。试看今日世界各国学者关于思想学术方面的著作,无不拾古人之牙慧,甚至,强调来说,无不是中国古人已经说过的话。所以纪晓岚一生之中,从不著书,只是编书——整理前人的典籍,将中国文化作系统的分类,以便于后来的学者们学习,他自己的著作只有《阅微草堂笔记》一册而已。
就因为他倚此一态度而为学,自然地读书非常多,了解得亦较他人深刻而正确,他对道家的学术,就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意思是说,道家的文化思想,包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整个文化。“广博”是包罗众多,“精微”是精细到极点,微妙到不可思议的境界。
但是,道家的流弊也很大,画符念咒、吞刀吐火之术,都变成了道家的文化,更且阴阳、风水、看相、算命、医药、武功等等,几乎无一不包括在内,都属于道家的学术,所以虽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也因之产生了流弊。
《老子》作为先秦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专家、学者纷纷对《老子》进行研究,主要侧重于哲学、伦理及政治思想等方面,行政管理方面较少。
事实上,《老子》五千言中蕴含了丰富的行政管理理念和主张,如“无为而治”、“治人事天,莫若啬”以及“轻诺必寡信”等等。这些行政管理理念和主张对于现代行政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对当前行政管理体制做更多的思考。
一、“无为而治”的行政管理方式
“无为而治”可以称得上是老子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无为”实际上指的是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而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去做,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道”所要求的行政管理境界。
“无为”对现代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者而言,有着行政领导方法的要求。
“无为”告诉领导者们要善于抓关键和重点,做好方向上的指引和工作中协调,使行政管理对象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各展其长。具体来说,就是行政领导者们在看似清闲和游刃有余中,恰到好处地发挥行政机构和人员作用,井井有条,取得佳绩,就真正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
相反,如果行政领导者事必躬亲,什么事都要管,容易顾此失彼,贻误全局,得不偿失。
另外,行政领导者事事过问,会使员工束手束脚,产生依赖性,从而失去工作责任感和活力,无法很好地发挥行政机构的作用,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行政机构丧失斗志甚至瘫痪。
“无为而治”还要求行政机关在治理国家与企业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不扰民,要尽最大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使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平安幸福、和谐美满的日子。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依照行政管理之“道”--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进行,不恣意妄为,不强加干预。但同时也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客观行政管理政策、法则的正确制定这个前提,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行政管理的最佳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思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第二十五章)老子把人看得如同道、天、地一样之伟大,不难看出,他具有浓厚的.“以人为本”行政管理思维。
进而老子认为行政管理者要做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言。”(第四十九章)即行政管理者对于百姓要以百姓的心为心,社会地位高的人,要善待他;社会地位低的人,要同样善待他,不因百姓的地位、背景、长相等方面的差异和自己的喜恶而有所不同。
只有无条件地善待关爱每一个“人”,才能使人人都产生被尊重感,并将这种人本思想不断扩散和传递,使整个行政机构内的所有人的集体向心力更强、凝聚力更牢固,这样行政机构的目标更容易实现,进而促进整个机构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三、“勤俭厚德”的行政管理素养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第五十九章)从字面意思上看,老子在这里认为治人与事天都要朴素、节俭,因为欲望太多,过度奢靡必然会带来灾祸,甚至覆灭。
从行政管理学角度看,他提出的俭啬其实追求的就是人的一种内在修养,在瞬息万变、诱惑四伏的现实世界里,行政管理者要始终保持一种平淡沉稳、从容自若的心态,要始终执着于内心品德的纯洁与高尚,这样顺应自然规律才不会产生坏的结果,这也是老子辨证思想的重要体现。
与此同时,老子还向人们表达了“重积德”是万物可以长久的根本,行政管理者尤其要“重积德”,惟有如此,才能使自己长久保有自己的位置,否则很容易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竞争中被淘汰。
四、“矛盾转化”的行政管理辩证态度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这里“反”的范畴则含有“相反相成”和“返本复初”两方面含义,是矛盾对立斗争的体现,而对立斗争是“道”的动力,是客观规律,这是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高度概括。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揭示了祸福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关系。这要求现在的行政管理者要学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这里老子强调要重视量的积累,质变总是由量变引起,它一方面鼓励行政管理者要勇于尝试,科学实践,不能光空喊口号,成功源于不断的积累;另一方面他还告诫人们要注意“坏”的点滴的积累,许多祸患都是从小“恶”开始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老子的行政管理思想十分深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协调人与人、人与行政机构、行政机构与行政机构、行政机构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总之,《老子》行政管理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洗礼,既使在行政管理高度发达的今天,其现实意义依然十分明显,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寻。
参考文献:
[1]李艳中.老子“行政管理”思想扬弃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6
[2]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道”。“道”作为一种物质性实体,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 “无名, 天地之始; 有名, 万物之母。”作为规律, “道”又包括“天之道”和“人之道”两方面, 世上万事万物只有依照“道”而行才是合情合理的。它有规律地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道”本身所体现的是“无为”。天下万物由“天之道”“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可见它的一切都是顺乎自然而达到良好的境地。因此,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在治理国家上若能效法自然无为的法则, 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从而,达到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目的。
在《老子》一书中,至少有十章谈到无为,从此可以看出无为的重要性。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这里“为”是目的,“无为”是手段,“无不治”是“为无为”的结果[1]。以及上面提到的: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福,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进一步作了论述[2]。笔者认为,在《老子》一书中所有讲由其中心思想“道”而推至而出的“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顺其自然,不违背天理,不害物性。其“无为”的实质是“无违”,即是不违天理,不违大道,不违自然,不违常恒,不违无性,不倒行,不逆势等的“无违”。也就是不要只凭一己主观的任意妄为,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天理、大道以及物性等的条件下积极“有为”的管理方式。老子这种“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者有一定的启示。下面谈一下现代管理者存在的迷惑。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1】
摘 要:老子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通过介绍老子所处时代背景,了解“无为”思想提出的必然性。
介绍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使得我们更加清楚的理解“无为”思想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同时,使人们认识到“无为”思 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老子 无为 有为
一、“无为”思想提出的背景
老子生逢乱世,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社会面临着各种巨大的危机。
特别是因社会的急剧变革,引起了旧的政治权威和政治制度的解体,原有的法令礼仪也已经失范,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统治秩序。
但是统治者为了建立和稳固其现有的统治,却总是要拼命采取各种手段来治国治民。
老子提倡“无为”的动机是出于“有为”的事情,“有为”一词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那样的统治者而提出的。
所谓“有为”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
老子看到“有为”之政的祸害已经相当严重了。
所以,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不知所措,法令森严,把人民捆的动弹不得。
严刑的暴虐,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不足以有所作为,却偏要妄自作为,结果足以形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极力的呼吁为政要“无为”。
在他看来,这是唯一釜底抽薪的办法。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
朱晓鹏先生认为老子无为学说,具体说来说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无为”即“自然”;二是“无为”即“无事”;三是“无为”即“善为”。
他作了分别的论述:一、“无为”即“自然”。
他认为老子的无为主义首先是植根于其形上学之中的,即从形而上的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他认为“无为”的概念必须在“道”的自然性中去把握其内涵。
实际上“无为”就是“自然”的另一种说法,两者是同义词。
二、“无为”即“无事”。
“无事”意味着清静无为、无欲不争,因而老子把“无为”、“无事”的政治原则又进一步引申为清静无为、无欲不争的为政之道。
三、“无为”即“善为”。
老子讲的“无为”不是在说“不为”,而完全是在强调应该“善为”,应该善于以“无为”的方法去作为。
“无为”只是真正善于作为的人用以达到“无不为”这个最终目的的最佳手段。
他认为老子的无为主义基本格调是积极入世的,老子说“无为”、“无事”、“无欲”,并非真的提倡完全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绝对禁欲。
陈鼓应先生把“好静”、“无事”、“无欲”都看成是“无为”的内涵。
“好静”是针对于统治者的骚乱搅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于统治者的烦苛政举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于统治者的扩张意欲而提出的。
可知“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
如果为政能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任继愈先生在《老子新译》中讲道:老子“是从政治上宣传‘无为’的好处。
不要讲仁慈,不要发议论。
听任是的自生自灭”,主张不要过分,要适可而止。
高亨先生也持这一观点:“在人生方面,他提出贵柔的主张。
在政治方面他提出无为的主张。
还有学者从认识的绝对与相对出发解“无为”,譬如张松如先生,他认为“无为”是对“有为”的反驳,是以“普遍、绝对”来对待“个别、相对”,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而笔者认为,“无为”这一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也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三、“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无为”思想给予当代政府的启示
陈鼓应认为: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差异性、特殊性的发展。
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但以不延伸到别人的活动范围为限。
对于统治者来说,“无为”观念的提出,是要消解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的扩张,以阻止百姓权利的胁迫、并吞。
十八世纪西方就流行着一句口号:“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那时的政府,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可做,主要的工作只是替人民修修路而已。
但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情况就大变了,政府要统筹办理太多的事情,要做到“无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针对于减缩xxx的为祸而言,“无为”的观念,仍是空谷足音。
今天,人民的生活走向模式化的趋势越来越厉害,这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普遍可虑的现象。
我们处处可以看到权力支配个人的生命,处处可以看到个人无助的情形;权力越来越强化,越来越集中化。
在这种情境下,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张,仍然有其时代的意义。
(二)“无为”思想对于解决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危机的意义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危机的一种文化对策而出现的科学人文主义,在老子那里找到了它的古典楷模。
“自然无为”这一精深的概括,足以成为科学人文主义者的格言。
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他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谐在两者基本一致。”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关于老子自然主义的现代意义有这样的评论:“早在二千年前,老子就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
或者这样说也许更正确:老子当时就发现了一种形势,这种形势虽然表面上完全不同于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形势,但事实上二者却是很相似的。
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他才写下了《老子》这部奇书。
不管怎么说,使人感到惊讶的总是,生活在科学文明发展以前某一时代,老子怎么会向现代开始的科学文化提出那样严厉的指控。”
(三)“无为”思想在养生和治家方面的作用
“无为”思想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思想。
因此,可以渗透到各个方面。
即从养生的角度看,也要“无为”,顺合生命的过程与规律。
在治家方面,也要“无为而治”。
家庭教育应该“无为而治”,不是不管,而是因势利导,不揠苗助长。
今天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种种“有为”的加速提高、不顺合自然规律的滥施“生长激素”,往往适得其反,这方面的披露确实很多。
“无为而无不为”,虽然是片言只语,但意义极为深广;如能准确把握其精义,将可适用于极广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尹志华,《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北宋,注研究》[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11月第一版,[2] 姚金铭,《哲思众妙门—今读》[M],白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1月第一版,;
[3]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出版,12月第一版,[4] 朱晓鹏,《智者的沉思—老子哲学思想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8月第一版,[5] 马德邻,《老子形而上学思想研究》[M],学林出版社,204月第一版,
老子的“无为”思想【2】
摘 要:“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的“无为” 是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自由地发展,最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关键词:老子 无为 顺其自然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它成书于春秋末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
它虽然仅有五千言,但内容却涉及政治、军事、美学等诸多领域,是一部“微言大义”的百科全书。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基石。
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其实老子的“无为”指的是让一切事物顺应自然、遵守自然规律,“无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无为”始终贯穿于《老子》一书中,老子的“无为”思想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这里我们主要看一下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的表现。
在政治上的无为: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
他的政治理想是退却到“小国寡民” “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黑暗异常,统治者肆意妄为,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儒家主张修身治国平天下,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但又无能为力,所以老子想通过“无为”的思想来改变社会现状,最终能达到自己心目中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强制干涉,有君主而不进行压迫。
让人民自由发展,人民就能够安定团结,社会自然能和平安定。
《老子》一书是他“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不尊重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
因此,圣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
让人民始终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那些聪明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用这种“无为”的方法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老子还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认为,在上的统治者要无为、无欲,好静无事,处在下面的百姓便会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以自然之道来治天下。
治国者“无为”是要任凭民众们自由发展,从而让国家达到一种和谐的存在和发展状态。
在思想上的无为:老子在思想上主张“无为”,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老子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物极必反”的规律。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转。
因此,他要求人们不要盲目地急于张扬一些东西,不要急功近利。
一时的忍让、委屈反而能达到追求的目的。
再如“曲则全,枉则直,法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做任何事情时都要适可而止,这才是为人之道。
一个人处于逆境,要做到谦让、谦退、不争,处于高位、富贵荣华时也不要得意忘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