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8
2023-06-27
2023-07-05
2023-03-20
在执行上级党组织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通用6篇)
2023-06-15
更新时间:2023-12-15 20:32:3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3-18
2023-06-27
2023-07-05
2023-03-20
在执行上级党组织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通用6篇)
2023-06-15
纪录片《最后的马帮》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向观众呈现了千年以来穿行于怒江峡谷、崇山峻岭、茶马古道的马帮人一路爬山涉水的艰难旅程,景美情真,细腻动人,让观众的眼前一亮,又唏嘘不己。在由衷敬佩马帮人坚韧顽强毅志和深切同情马帮人艰辛苦难生活的同时,心生无限的感慨,因为随着大西南交通的日益发达,这支神奇的马帮驮队将结束使命,永远地湮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
为了能够真实的展现马帮人的处境艰辛,让观众们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共鸣,感受马帮的巨大作用和贡献,《最后的马帮》在主题上将人文关怀化作真实自然的造型语言来进行体现,给予观众粗糙的生活“真”实感,此片最终达到了给予观众最大程度真实感的创作目的。此外,在纪录片中原生态的造型较多,段落清晰,剪辑略显生硬,基本保持了生活流的连续与大组合段的非修饰状态。此种手法为纪录片塑造一种间离效果,引起观众的质疑与注意,进而反思影片的内涵,由此做到在观众内心塑造深层次的理性真实效果。
除了在制作手法上的独特运用,《最后的马帮》也给我们许多历史的借鉴,同时也给我们的现实生活诸多的启发和意义。那寒风呼、飞雪飘摇的高山,水流湍急、巨石频落的峡谷,没有让赶马人胆怯,反而让他们在征服苦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苦难使他们变得崇高,为了保证独龙族同胞的生活,他们可以数十年如一日的走在马帮险道上,苦难使他们生活的更有尊严,他们仅仅靠着骡马和孱弱的身躯征服了一个又一个险境,展示了不屈的意志和力量;苦难使他们更加的懂得生命的价值,对生命产生更诚的信仰马帮的赶马人也有因为自然灾难失去生命的,赶马人一边哀伤于伙伴的离去,一边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享受着每一个简单的快乐和幸福。对于独龙族的赶马人来说,他们生活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下,承受着生活的重担,面对着苦难的挑战,然而他们并不屈服,他们和他们心爱的骡马一起走出了生命的长征,寻找生命的尊严:他们虔诚而善良,淳朴的村寨生活让他们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对^v^的信仰让他们的灵魂也能够找到归宿,他们内心安宁,赶马只是为了让大家生活的更好点,让大家对生活充满希望,而不是富裕生活的强烈欲望。
随着贡山通向独龙江的公路全线开通,这支国营马帮被正式解散,所剩的最后一百五十多匹骡马全部被拍卖。然而那支最后的马帮,永远地留在了本片的影像画面上。
欢迎各位同学踊跃留言或者私信。
张艺谋的片子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影坛独树一帜,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他那老练的摄影技巧以及在影片画面上的独具匠心。在《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中,也不例外,尤其是在摄影光线上的设计,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众所周知,光线是影片画面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要达到影片的艺术效果,光线的作用功不可没。从整部影片的效果来看,《金陵十三钗在光线上的运用,不但使画面极具美感从而迎合观众视觉上的需求,而且还有深层次的隐喻作用。
首先,影片在光线处理上极具特色。要使影片在画面效果上不失魅力,光线是重中之重。它使影片在营造一种氛围的前提下,不失其和谐统一的美。在此片中,总体的光影变化是扑朔迷离的。整个电影故事情节就是在一座教堂中展开,教堂中光影变化丰富而绚丽,在渲染气氛上没有半点做作之意,它带来的视觉享受,与其中蕴含着的情绪上的感染力在吸引观众方面恰到好处。张艺谋导演的这种在影片光影中来完成艺术表达,正是他所擅长的。
其次,片中光线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独特性,令人印象深刻。上述浅谈了光线运用恰到好处的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在此之余,在吸引观众的效果上又更能突出对影片气氛、人物形象的表达作用,进一步来揭示本片主题。最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故事情节的转折而变化的光影和约翰等人内心变化时的用光手法。比如,女学生们避难在教堂里时,整个画面里是阴暗没有光亮的,暗示着她们现在的安全也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受难才刚刚开始。紧接着就是“日本军侵扰女学生”这一场戏。这场戏里日本军永远处于阴暗面,大量女学生的主观镜头里,观众看到的是阴暗中日军模糊的脸就像恶魔一样。同时也隐喻着当时的女学生、中国人民遭受的是地狱般的苦难,由此可见这段戏里光线的运用极具表现力
还有就是光线对人物形象变化的刻画。约翰开始只顾自己安危,这时的他和教堂里阴暗的环境是融为一体的;到后面日本军来时他伪装神父呵斥日本军并企图拯救女学生,这时他的周围开始出现点点明亮的光;到最后他和玉墨深夜在教堂讨论怎样救女学生时,虽是深夜但却出现亮光,导演使用逆光拍摄,把人物放置到光芒之中,显示出这一刻他们的伟大。约翰的变化在光线上都有别样的设计和表现。从阴暗到逐步光明,深刻表现了人物形象的变化也进一步揭示影片主题。因此,导演着力在光线上做到精益求精,一方面是对影片气氛的营造,另一方面是让观众在享受画面美感之余对影片主题更好的把握。
再次,光线化为象征性的手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影片中值得注意的是,光源是教堂里的那扇彩色玻璃窗。书娟每次在窗前的停留,影片故事情节都会发生转折。受难—救赎一逃离,其中玻璃窗化为其象征性的事物贯穿其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开始书娟在玻璃窗前迎来的是受难;然后在被侵扰时,在窗前李教官救她的那一枪,迎来的是救赎;最后女学生们逃离南京,她再次站在玻璃窗前,幻想着^v^们的到来,其实是她们苦难过后的追忆。正是这种故事情节的层层推进,使不同时间的玻璃窗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让影片从苦难到救赎再到追忆。因此,玻璃窗化为其象征性的手段,犹如一把锁链将情节连贯一体。在本片即将结束之时,书娟站在玻璃窗前幻想的画面,仙境般的光迷离的场面充斥银幕。这与影片开始时的受难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之余,又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女学生们逃离南京了吗?十三钗的命运又如何呢?因此,结尾的设置又给观众留下了悬念所以,光线在电影里推动情节的发展,又是独特、闪亮的一幕。
张艺谋的这部片子,对光线的独特设计,是在追求一种艺术表达的至高境界,那些苦难的回忆,在迷离的光影中,让人难以忘怀。
张艺谋的片子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影坛上独树一帜,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他那老练的摄影技巧以及在影片画面上的独巨匠心。它的电影风格已经深入人心,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中,也不失其风格,尤其是在画面色彩上的独特设计,不得不叫我们观众拍案叫绝。众所周知,色彩是影片画面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要想迎合观众视觉上的需求,色彩的作用功不可没。从整部电影的效果来看,《大红灯笼高高挂》与《我的父亲母亲》在色彩上相比没有半点逊色,反而,它的独特性效果更能彰显本片的特色,发挥其影片的奇特“个性”。首先,影片在色彩基调的处理上彰显其“个性”。要使影片在银幕化效果上不失魅力,色彩是重中之重。它使影片在营造一种氛围的前提下,不失其和谐统一的美。在此片中,总体的色彩基调是强调“浓”化效果,大红色是色彩的基本倾向。银幕画面效果基本上是以黑、白、红的结合。整个电影故事情节就是在一个大院中展开的,黑代表庄严、压抑与恐惧。这也正应和了本片的氛围。此大院就是封建守旧的牢笼,规矩使人压抑,大院中的明争暗斗又为影片蒙上恐怖的气氛。再如,红红的灯笼高高挂,其在影片中又如线索般的作用贯穿其中,月光黯淡下的小院,被照的通红,在色彩鲜艳之余,又似乎有一种恐惧之感。这种色彩基调上的处理,足见导演对灯光的巧妙把握。同时,浓化的色彩基调又给人一种古朴之感,它渲染的逼真,没有半点做作之意,它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力,与其中蕴含着的情绪上的感染力在吸引观众方面恰到好处。
其次,色彩渲染气氛,描绘环境,揭示主题的独特“个性”,令人印象深刻。上述浅谈了色彩在电影基调上所创造的惟美化效果,在此之余,在惟美的效果上又更能突出对影片气氛、环境的表达作用,进一步来揭示本片主题。影片中最令观众注意的是高高悬挂的灯笼,点灯是宠幸的象征,夜幕下,影片中多次利用俯视镜头对封建的大院进行描述,大红灯笼的灯火虽然灯火通明,但不乏一种僵滞和悲哀的效果,从而为整个寂静的大院笼上悲凉的色彩。在这种氛围中影片多次利用声画对位的蒙太奇手法,本来应是太太被宠时的喜庆气氛,却用一种悲哀的音乐做陪衬,在这个时候,色彩和音乐形成鲜明对比,电影中人物悲哀的宿命也和这充满希望的红色形成对比。各位太太的命运几乎可以用色彩来把握,从点灯时的红火到灭灯时黑暗,甚至失宠后,用青黑布将红灯掩盖,这种色彩上的演变过程,在渲染气氛由喜气到悲凉的同时,又暗示了封建礼教束缚下女人的悲惨命运,这一点也正揭示了本片的主题,因此,导演着力在这色彩上做到精益求精,一方面对影片气氛的营造之外,更注重的是让观众在享受色彩之余对影片主题更好的把握。可以说,张艺谋在这方面的探索,带来了艺术上和商业上的完美结合。再次,色彩化为象征性的手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本片在视听因素的把握上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剪辑方面的独特个性,带来了惟美化效果。它巧妙的将春夏秋冬不同镜头组合,其中色彩化为其象征性的事物贯穿其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夏天是绿色的,绿色是渲染和平的色彩。到秋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枯黄色,渗透出寂寥的色彩,再到冬,一种纯洁冷清、悲凉的色彩,正是这种镜头的层层递进,不同色彩代表不同的故事情节。使大院中的气氛从舒缓到紧张再到僵滞,因此,色彩化为其象征性的手段,犹如一把锁链将情节在紊乱之余变得完整、统一。在本片即将结束时,又以夏为开端,色彩鲜红的迎亲场面充斥银幕,这与被逼疯的四太太颂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之余,又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五太太的命运又如何呢?此下的故事又是怎么样的呢?因此,结尾的设置给观众深深的画上了一个问号。所以,色彩在电影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又是影片发挥个性,闪亮的一幕。
张艺谋的这部经典之作,不论是在灯光、服装还是道具方面都突出对色彩的渲染,追求一种惟美化的境界,又为他在电影色彩创作风格上画上了光辉的一笔!
寻找那遗失的美好
一评电影《天堂电影院》的叙事和构图
《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在988年执导的第二部影片。该片不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还获得了欧洲电影奖等多个奖项。该片采用倒叙的方式为观众讲述了意大利西西里岛上小男孩多多的成长经历。艾弗雷多的过世使得多多拾起了过去的时光。本片的结构非常简单,由现在和过往两个部分组成。当然,导演将该片的重心更多是放在回顾往事上。过往的经历也并不是漫无目的在进行着叙述,也是有取舍的。导演专门将多多过往的经历也做了分割,将其分割成两个部分,分别是:少年时期的多多的过往和成年时期的多多的过往。这两个时期的多多分别体会并感受到了除亲情以外的情感。一个是天堂电影院放映师艾弗雷多给予他的友情,另一个是多多的初恋艾琳娜所给予他的爱情。天堂电影院作为媒介不仅承载了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多多的过往,也同样也承接了现在。它让多多在现实中又找寻到了他那些曾以为自己早已忘却但始终都不曾忘记的过去。导演将天堂电影院作为多多感情的交汇点通过现在和过往这两条线索,始终贯穿整部影片。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以天堂电影院作为节点,不断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导演除了在构图上的掌控能力非常厉害以外,对镜头的把握也极为准确。导演在影片一开始只是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长达一百五十三秒的镜头。这个空镜头中所描述的环境非常简单:一个面向海洋的阳台上放有一个长有一小株绿色植物的花盆。这个一百五十三秒的镜头导演利用拉、移两种手法使得该镜头由空镜头转为人物镜头用镜头语言向观众们慢慢的交代了这个阳台上其他的外部环境。这个看似简单地镜头其实一共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可以将“花盆”看成一个已经停靠在海面上的“船”。因为导演在最开始并没有给花盆特写而是通过推拉镜头的方式,让我们慢慢辨别出其实那是一个放在阳台上的花盆。在这里“花盆”被当成“船”,而这个“花盆”其实指代的就是“多多”。看似在外面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的多多应该在外面早就有了归属的“地方,但实际上看到未必就是现实,有可能就是表面现象,就像我们看到镜头里的那个“花盆一样。为了防止观众不理解,导演再次利用其他的镜头语言来向我们说明这一点。多多一直更换着的枕边人再次强调多多在外面其实是一直在“漂”。导演就利用这么一个简单地镜头告知观众,多多现在过得生活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好,他不想回来也不是因为外边很好让他不舍得回来,而是他没有找到一个契机,可以使他下定决定回来。而艾弗雷多的死就是让他找到了契机,所以他选择了回到家乡。之后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多和母亲的对话得知,多多是坐飞机赶回来的,很快就回到了故乡,也再次告诉观众,其实多多很想回到故乡。他对故乡的感情仍旧是那么深,那么浓,那么难以忘却,永远不会模糊掉,永远不会遗失掉,因为对他来说是这些酸甜苦辣都是美好的。该定镜头的第二层意思也可以说镜头中的“花盆”其实在暗指“多多的家”。三十年都没有回到故乡的多多就像一个始终在外漂泊的种子,一直没有办法像其他种子一样在泥土里扎根、落脚、定居。而而这个花盆就像多多的家,一直为他留着地方,一直在等着他回来。
该片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影片之一。导演用最简单的构图、叙事和镜头做出如此经典之作,可见导演他是多么用心的在做电影。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悠悠岁月,中华之脉。水源之来,古已有之。《水与中华之智者乐水》揭开了水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表达了那些属于我们对水所拥有的感情和崇敬!
电视纪录片《水与中华之智者乐水》以平实手法讲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沧桑和水的关系,从而推动对民族历史更深层次的思考。片中讲述了中国传统文明中水资源对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绍兴湖水、都江堰等均出现在片子的论述点上,还引出同舟共济、汶川地震等时代主题词来反映“南水北调”等伟大工程的特别建立。这部反映水与中华文明历史的专题片以深邃的主题精美的镜头跃然于荧屏,别是一番特色。影像所展现出的对现实的控诉,既是厚重的,又是具有深意的。本片的编导自然贴切地调动多种电视表现手段,让这个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和出色。本集鲜明的主题引发了观者强烈的共鸣,与水而居,智者乐水孕育中华文明、成就伟大壮举。影片以严谨宏大的历史意识、细腻曲折的故事叙述方式,关注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当今人们对水资源浪费等行为的反思提出对未来的强烈思考寻找民族发展与水之间的难以割断的联系,引入现实,揭示水问题,以警醒世人,重新召唤我们中华民族对水的崇拜,这种崇拜是千百年来,我们对长江、对黄河、对中国水系的理性解读与思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编导是想让我们共同崇拜我们民族的起源,崇拜我们祖先的选择,建立起一种不浪费水、不亵渎水的心理文化遗传基因,也就找到了这个民族延续的血脉。
本片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极具特色。本片所有的素材都是为了表现编导对水资源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诠释水利兴、国运昌的历史命题,纪录一代代文化的沿袭传承与大河赋予的国民性格,体现出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与海洋文明碰撞交融。为了增强影像的可视性,表现更多深蕴的含义,全片重点采用了解说词加画面的表现手法。首先采用了大量图配乐和声画结合,配上激扬的乐曲,滚滚长河把观众带入古老的文明社会之中。其次,影片整个节奏比较轻缓,大量使用小全景,展现极其宽广的画面和水流不断滚动的画面,让人感受颇深,影片还选取了很多生活细节,把古代社会人类与水而居的和谐社会表现的淋漓尽致,从而展现出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影片中还运用了一些快镜头,表现人类与水源的“斗争”,在斗争之中形成人类文明!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护佑水就是护佑我们民族的未来。”流水涓涓,希望我们能共同努力,保护水资源,倡导节约用水。愿中华文明之水长流。
由迪士尼公司出产的3D动画巨制《疯狂动物城一经上映,便引爆了全球影院,成为20_年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典型。影片到底是一阵轻风拂过还是名留影史还有待于检验。毕竟很多情况下,票房高并不代表艺术成就也高,同理,有些电影或许票房并不理想,但在电影史上却占有重要位置。票房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故而在此不多展开。
《疯狂动物城》故事场景发生在一个动物自治的仿人类社会中,城市偏见,南北方偏见,种族偏见,性别偏见…朱迪兔和尼克狐都是被动物城中的偏见击中的形象。与电影里一一对应的现实世界中,我们大概也是这样长大的,一派天真的路上,被世界不美好人性薄凉惊到后,有人还是坚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疯狂动物城》中有致敬20_年迪士尼动画片《冰雪奇缘》的细节,台词中间也曾多次暗示那首著名的《 KLet it Go》,而《冰雪奇缘》当年也因为打破了旧有的“公主动画”模式而备受好评。相比之下《疯狂动物城》没有将问题聚焦在女性身份上,而是采用更多交叉的隐喻来表现不同种类的歧视。这部电影确实在试图向女人和女孩们传达出积极的信息,即使里面只有动物。朱迪的精神决定了她是一位女权主义英雄。她只是一只圆滚滚的兔子,女性化,但却是那么的充满善良和永不妥协。
《疯狂动物城》故事创作上的成功可圈可点。如看似孩童其实是成年耳廓狐的芬尼克:狮子作为市长其实是动物失踪的主谋,但其实后面还有更让人叫绝的一—它其实是出于好心;而外表柔弱的副市长绵羊才真正是躲在幕后的最大黑手;影片最后以飞速飙车的竟然是影片里最慢的树懒闪电;动物城里的黑帮老大,有若干北极熊手下的大先生其实是一只小小的鼩鼱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人们观看影片时的习惯性认知,正常逻辑与实际效果的巨大反差带给人们的是出乎意料的观看感受,这种艺术处置方式的确给本片添色不少,也带来了极佳的搞笑效果,尤其朱迪去动物车辆管理所查车牌的情节更是让人捧腹,这些都推升了本片的人气对很多观众来说,朱迪与狐狸尼克之间默契的配合让人遐想翩翩,无疑,朱迪作为主角,如同电影想要呈现的种族或者阶级歧视一样,一定也能让观众更地好认识到性别偏见。大城市里面最危险但又最迷人的,恰恰正是偏见。这里充满势利的眼光,这里充满歧视的斗争,这里充满动物种族的偏见,这里也充满了老狐狸。当老狐狸尼克还是小狐狸的时候,心中温热天真幻想当个棒棒的童子军,为大家服务。但却被不信任的伙伴套上了口罩。他败于偏见,加入偏见,成为偏见。直到老狐狸遇到小兔子朱迪。他得以凝望幼年的自己,直面憧憬与幻灭。就像老狐狸一开始讽刺小兔子,你这个傻白甜小妞,来到大城市,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结果当个交通协警,每天贴罚单,被忽悠,被歧视,被打击,一败涂地,满心伤痕累累,失望透顶,滚入泥泞。
偏见越深越多,意味着留待勇者改变偏见的机会越多。老狐狸在小兔子身上看见了过去的自己,并且爱上了她,一如《美人鱼》中疯狂黑心的大富豪刘轩爱上了纯真信念的美人鱼姗姗。大城市里有金钱,有聪明,有无处不在的歧视,有深入骨髓的偏见。偏见从何而来?从每个人内心的害怕而来。我们害怕吃了上顿没下顿,害怕被别人欺骗,害怕弱肉强食沦为弱势,害怕被社会压榨,害怕被野心家统治操控。所有这些害怕让我们需要更多金钱,需要更狡黠的生存智慧,让我们需要防范他人飞快贴标签,让我们需要新闻真相又热衷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这些在电影里一一对应。
疯狂的动物大城市,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一般无二。成为聪明的好人,再找到爱。这很艰难辛苦,还要看运气。一狐一兔,一起破案寻找真相,成为城市传奇。就像尘世间的一对侠侣,依靠着温热的人性,平衡着广阔庞大的矛盾,在偏见世界里深情活着。
天明导演的《百鸟朝风》以唢呐艺人游天鸣的回忆旁白开始,写实般地记录了乡村的班子的消亡过程。旧时的焦三爷是唢呐这项民间技艺由盛至衰的人物代表,凭借一的《百鸟朝凤》能够收获乡民敬仰。凭借唢呐这门技艺,焦三爷撑起整个焦家班,在乡里衣食无忧在国产作品良莠不齐甚至烂片横行的今天,这样一部制作用心认真的作品真的是少见。作为大师级电影人,吴天明导演的《人生》《变脸》《老井》都曾是电影界的经典这部《百鸟朝》则帮他赢得了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
《百鸟朝风》原本是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流行的唢呐曲翻检记忆,最直接的印象是豫剧《抬花轿》中的配乐。印象里这首曲子明快喜庆、曲调婉转多变,中间夹杂的各种鸟鸣灵动逼真。但是电影中的“百鸟朝风”,不仅背景换在了八百里秦川大地,旋律也跟我记忆中的大不相同。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完整的演绎过这首曲子,但是展示出来的片段,节奏缓哀伤,与剧情结合,更有一份直切心底的悲壮,果然已经不是我听过很多遍的那支《百鸟朝》所以我想,这支《百鸟朝风》应该是代指,用一曲“百鸟朝风”代指那些曾经辉煌如今暗淡的传统艺术技艺。
能够受的住《百鸟朝风》礼遇的也必须是德高望重的人,党同伐异驱除异已者,即便是位再高,也由焦三爷一锤定音。村长,对一个本分乡民来说,已经是土皇上了,其孝子贤孙在葬礼上的颐指气使,足以见其村长父亲的日常做派。但焦三爷凭借技艺,足以与权重音抗礼,因为《百鸟朝凤》只能吹奏给符合“朴索道徳价值”的“德”人、因为拥有对“德”进行判定的最高地位,焦三爷享受着生活和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坚守着对“德”的千百年来形成的定义电影故事的时间跨度达十多年。导演借助镜头语言的组合,让观众看着老一代匠人老迈病逝、新的一代匠人成长坚持。在这样的一个跨度中,浓缩了传统艺术盛而衰、衰而伤的无奈,虽然浓缩的也只是截取的时光片段。唢呐匠人真正辉煌的时光,只在焦三爷的讲述之中电影大篇幅表现的,还是传统艺术被忽略、被轻视、被淡漠。曾经的唢呐匠“出活儿”是以“师”而出要行接师礼、做太师椅、受人跪拜,而电影的结尾处,那个坐在街边吹唢啪靠一些行人施含一些零钱的镜头,心酸的让人落泪。
电影的镜头语言非常唯美,色彩缤纷绚烂,翠绿、柔黄、苍青、湛蓝、月白仪是一副色丰富的图画。传艺时四季轮回交替的那一幕更是美轮美奂,时光的流逝就在左右切回流的的几幅画卷里演绎的淋漓尽致。电影中除了为了增加矛盾冲突而出现的一个脸谱化“流氓”、没有什么负面人物。即便是放弃技艺选择进城打工的弟子们,也有着生活压力的充分理由焦三爷气冲冲去找二弟子的那场戏,全镜没有一句台词,有的只是动作、眼神和院内、空内两个场景的切换,却足以将人物的情绪背景展示全面。破旧的院落、暗黑的屋子、床上悲伤哎咽无语的老母亲、院内无声却坚持捡拾着被丢落一地衣服的弟子、梗着脖子气冲冲又转身离法的焦三爷,镜头切转之间,无声胜有声。
《百鸟朝风》制作用心精良,绝对算是一部好作品,可并不是吴天明最好的作品故事然完整丰满,但是有些细节相对套路化,使得电影有几分“匠气”,在一些镜头表现上显得中规中矩,不够灵动丰富。除此之外,《百鸟朝风》从镜头到画面、从节奏到演员,都是可圈可点可赞!电影的故事虽然透着无奈哀伤,但是很多镜头都是温暖而充满希望的、结局处前一曲唢呐独奏,焦三爷的魂魄微笑着坦然转身离去的镜头,是唢呐记忆传承不断的放心,也是期望。
电影《桃姐》延续了许鞍华导演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将镜头聚焦到了香港本土一对毫无血缘关系的主仆身上,轻描淡写的表现两人之间那份细腻真挚的情感世界。影片中处处散发出的对于人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为如今电影市场上充斥着金钱血腥暴力等内容的商业大片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久违的人情味。
影片并没有很强烈的戏剧冲突,故事的发展也不是靠情节来推动的,而是依靠影片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来维系,让观众融入到剧中人物的生活领悟亲情的温馨与感动。罗杰是一位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爷,由在他家工作了60年的仆人桃姐照顾,过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少爷生活。影片到这里,两人之间的关系或许就仅限于那种主人与仆人之间的主仆关系。而突然有一天,桃姐因为病倒而不得不住进了养老院,俩人之间的关系才有了更加微妙的转变。这也是影片情感发展线索的一个转折点。这时的罗杰也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去,回忆桃姐对于自己家族所做的奉献。正如罗杰跟自己的好友聊天时发出的一句感慨:没想到,桃姐来到我家已经这么久了。
用乌鸦反哺来形容影片中主仆两人之间的感情很是贴切罗杰自幼就在桃姐的照顾下成长,并且成年之后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幸亏在桃姐的悉心照顾下才很快恢复健康。而现在桃姐老年之后患有中风,罗杰就像桃姐之前照顾自己一样来照顾桃姐,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桃姐,演绎了一段主仆情深的亲情佳话。而对于这段亲情关系的处理,导演有意回避了那种故意煽情,矫揉造作的表现方式,而是采用一种相对含蓄内敛的表现手法来处理这段亲情。所以,影片中关于主仆二人之间的那种情感表达都极为含蓄,点到为止,没有半点用力过猛。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可以透过自然细腻的生活片段感受到片中两人那种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关系。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桃姐在养老院坐立不安的探着头盼望着自己的干儿子来看望她,而表面上却又对自己的干儿子说没时间就不要来了。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情正是导演对影片情感含蓄表达的一种表现。影片最后,桃姐病入膏肓,此时导演对于“母子”二人之间的情感处理得也是相当克制,没有半点煽情,甚至对桃姐的病逝也是点到为止,没有刻意去渲染死亡的悲情。
其实,将本片处理为一部煽情滥俗的通俗情节剧来赚取观众的眼泪与同情很容易,然而,很显然导演并没有将主仆二人之间的那种亲情关系做廉价处理,而是更为高明的对其进行艺术上的升华,以一种相对隐忍克制的镜头语言还原电影记录现实生活的本质,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情感让观众自己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情与感恩。影片用一种类似于生活流的叙事方式来讲述影片,不过多的炫耀技巧,只是忠实的记录现实中的生活,看似平实自然,饱含的情感却生动细腻。桃姐上街买菜,回家做饭,吃饭,照顾罗杰的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生活的琐碎串联在一起,如果没有任何观影之前的提示的话,我们肯定会误以为桃姐与罗杰是母子关系。而罗杰在大街上搀扶着桃姐与桃姐聊天开玩笑的普通生活场景让我们忘记了这是在看电影,而更像是发生在我们周围日常生活当中非常普通的一对母子的生活写照。而对于刘德华与叶德娴这对银幕上饰演母子的黄金搭档,观众们也早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相比叶德娴之前饰演过的各色母亲形象,对于饰演一位患有中风的老佣人形象似乎信手拈来。然而,对于一个亿万观众的大众情人,在许鞍华这种现实主义文艺作品中要放下明星的架子,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来说,对于刘德华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令人欣慰的是,刘德华做到了,并且完成的很出色。为了适应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刘德华故意去掉了之前拍戏的套路,不再是去演绎影片中的人物,而是真正的变成影片中的人物,好像他就是在演绎自己的生活。当刘德华洗尽明星铅华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刘德华。所以,有着如此默契的搭档,再加上如此生活化的表演,才让我们感觉到影片中的那些场景是那样的自然而熟悉,似乎我们都曾亲身经历过一样。
虽然影片并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但是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却并没有感到拖沉闷。影片时不时的会抖出一些幽默搞笑的包袱来调节观众的观影气氛。比如,将穿着朴素的罗杰误认为空调修理工和的士司机的桥段,还有桃姐与罗杰聊天时恶搞郭富城的桥段等等。这些幽默元素并非低级庸俗的恶搞形式来取悦观众,而是以一种日常生活化的自然呈现方式出现在电影中,更加生活化。而本片中罗杰、徐克、洪金宝和于冬,四位电影界的大腕本色出演,讨论电影投资问题的桥段,是导演对于如今电影界现象的一种自嘲,更是导演对于自己的一种自我解嘲本片中出现了许多香港电影中的一些老面孔,如徐克、洪金宝、罗兰、秦沛、黄秋生等,他们在影片中友情客串,不禁勾起了我们对于香港电影的一些怀旧情绪,不禁倍感温馨。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导演电影中所流露出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处世哲学。
生老病死是许鞍华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命题。《桃姐》便是一部关于探讨老年人生命关怀问题的影片。影片中有很大一部分场景是在香港的一家老人院拍摄的,导演以客观真实的镜头对于老人院里老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忠实的记录,让观众了解老人们在生命最后一段路程的真实生活状态。老人院里的生老病死在导演的镜头下是那样的稀松平常,没有将死亡悲情化,而是将它看做很自然的事情。
影片也以含蓄的镜头语言讽刺社会对于老年人关怀的缺失,只是流于形式。社会义工在中秋节带着月饼来到老人院看望老人,临走时却又将月饼收回,因为接下来他们还要去另一家老人院。而老人院的老人们也被要求继续坐在座位上不许走开,因为接下来还有下一波来访的志愿者。当尊爱老人变成一种应付形式与面子工程的时候,可想而知,社会对于老年人生命关怀的缺失是何其严重。或许,《桃姐》中所传递出的那种久违的亲情正是对于如今老年人生命关怀问题的一种回应与呼吁。
用侯孝贤的话来说,《刺客聂隐娘》讲述的是“一个人,没有同类”,也就是孤独影片用了大量的远景和大远景镜头来刻画聂隐娘的孤独。在绝大多数时候,聂隐娘都是孑然一身地行走于苍茫辽阔的天地之间。终日陪伴聂隐娘的,只是那销魂蚀骨的孤独。正是由于对孤独有着切肤的体会,聂隐娘才会在母亲讲起嘉诚公主“青鸾舞镜”的故事时忍不住掩面哭泣一一对嘉诚公主的孤独,这个世上也许只有她最能感同身受。人不说话或者说话很少的时候,通常会显得比较有力量,电影也是一样。在影片中,作为主角的聂隐娘对白屈指可数,同时,影片也极其吝啬地没有给她任何特写镜头。影片中的所有情感都高度内敛,这就需要观众更加主动地调动自己积极性,去思考、去感悟、去体验。影片中聂隐娘的孤独折射出的是银幕背后侯孝贤的孤独,也是古往今来每一个人的孤独。对人性的细致观察和再现以及对情感的深切关注和关怀,是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值得我们敬意的最重要原因。
《刺客聂隐娘》中不仅有着雄奇壮美的画面,还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音效。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热爱大自然的观众一定会觉得特别地熟悉和亲切。风声、水声、钟声、鼓声、鸟啼声、虫鸣声、鸡叫声、狗吠声…这些充满着勃勃生机的声音交织出一幅极富生活气息的自然图景,它能让观众体验到世界的静谧和美好。如果说胡金铨的武侠世界是工笔画,那么徐克的武侠世界就是写意画;如果说李安的武侠世界是人文的,那么侯孝贤的武侠世界就是纯美的。是的,美,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一种因为真实而产生的美,一种纯粹的美。让我们来看影片从黑白转入彩色的那个画面。映衬着低沉的鼓声,隐匿于树林中的楼台亭阁若隐若现。残阳如血,江水潺潺,一只乌鸦如同墨点立于枯树枝头天地间一片萧索。又一声鼓响传来,受惊的乌鸦啼叫着飞走。这时,影片打出片名,“刺客聂隐娘”。
这一幕让我在一瞬间就想起了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事实上,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很多景象都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以前念过的很多唐诗宋词。看着时间静静地流淌,感悟着天地间的大美,当真是“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再来看聂隐娘拜别师父的那个长镜头。群山巍峨,云雾缭绕,一位英姿飒爽的道长昂首独立于山峰之巅。良久,聂隐娘缓步走近,对师父叩首拜别。突然,风声大作,云海升腾而起将山峦尽数吞没,一时气势如虹。这是一个浑然天成的,足以载入华语电影史册的长镜头。
J舒淇说拍摄这部电影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等待“等风、等云、等鸟飞去”。我不知道侯孝贤为了这个镜头到底等了多久,但我知道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还有那个充满着道家避世意味的电影结尾。伴随着诡异而又充满魅力的背景音乐,聂隐娘、镜少年和老者牵着马走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一行人渐行渐远,最终消失不见。这个结尾是如此的温暖,看着一行人消失在天尽头,从此人世间少了一个孤独的刺客,多了一位善良的姑娘。借这个结尾,侯孝贤表达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温柔。这是一个残忍而冷酷的世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愿意相信美好的存在。只要心怀善意,我们终将找到光明。
“老炮儿”是北京老话,专指提笼遛鸟、无所事事的老人。今天引伸的老炮儿,更多的指向是在某一行业曾经辉煌过的中老年人,至今仍然保持着自尊和技艺,受人尊重。获得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与最佳男主角的影片《老炮儿》,刚上映时便获得国内外媒体的一致好评,冯小刚再度变身演员,饰演一位跟自己个性相仿的北京老炮儿。电影是以北京城为背景,讲述了一场跨时代的茬架,书写了一部“老规矩”的传奇。
以亲情的羁绊为积淀的剧情,永远是最能为人所动容的电影亮点,而这个属于老炮儿纵横驰骋的故事,自然需要亲情来作为影片的情感基调,电影中那厚重的父子情深,从隔阂到冰释前嫌,亲情的情感注入构筑了《老炮儿》的剧情发展。令人印象颇为深刻的是六爷与儿子晓波一起喝酒的那段戏,真挚而细腻的情感表露,杯酒间洞彻心扉的历程,让人看到了冯小刚堪为影帝的本色,而李易峰也第一次让人看到了他明星光环外的演技,以此赋予了电影人物以最为写实的形态。
《老炮儿》的镜头语言基本上属于商业片的表述,除了个别镜头的诗意化呈现,其画面基本上不会给观众带来太多的阻碍。首先是电影的局面设计与情节。六爷出场的第一幕是劝说小偷还身份证,此时画面是一个过肩镜头的对话场景,背向观众的六爷用半个头与肩膀黑压压的占据了半个画面,画面的另外一半是小偷的全身像,小偷与六爷之间是一个更远处的禁止通行的路标。这三个物体之间在平面上构成一个三角的稳定画,纵深的近、中、远,画面呈现的是大画幅的六爷,远处的小画幅的小偷,这时六爷的劝说行为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话语,而小偷一下被这一语言挤压到画面的边缘。接下来的对话,虽然有小偷的反抗,此时的画面也切到小偷一人占据画面,而其余更多的几次切换都是从六爷这一方进行拍摄,小偷灰溜溜走出画面,摄影机不动,而六爷走时,摄影机紧紧跟随其进入家门,镜头与六爷的运动同步,相对地就是排斥小偷。在六爷家门口这一小胡同口,黑夜中昏黄的灯光主要打在小偷脸上,小偷被暴露在灯光下,而六爷始终是一个黑影,并且没有一个特写的脸部,这一人物的神秘伴随着“讲究”、“讲理”的语言已经处在了话语权力掌控者的一方观众从一开始的局面设计中无意识地逐步开始认同六爷这一角色。
接着的电影开始的几个段落,一对儿外地情侣问路六爷第一次有特写镜头的出现,六爷用北京话说:“你看我像你大爷吗?”,镜头在情侣这一方通过两个很小的肩膀对准六爷,六爷占据画面的中心,表情是义正言辞的,此时镜头有一个平稳而有力的推镜头,进一步逼近六爷,六爷的第一次出现,导演就给了一个正面意义的镜头表现,六爷的正面形象又一次加强。接下来镜头就开始跟随六爷同步的运动,与胡同口各色人等调侃,城管与灯罩纠纷的一幕更是表现了六爷的讲义气、讲道理。于是我们看到,导演通过电影十分钟的序幕刻画,一方面几个日常生活的小场景,交代了故事叙述的环境,交代了六爷的生活与他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在观影心理上观众对六爷的认同。而到此时我们才看到,影片的片名赫然呈现—“老炮儿”。
看似随意缓慢的十分钟,导演却干净利落地把整部戏的焦点引向六爷表达方式上的主观化呈现是整部电影叙述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正是基于此,我们展开了关于个人故事的表达,通过一个人物的生活的故事讲述一个时代,这样的技巧方式与《阳光灿烂的日子》相似,而更早的我们想到的是好莱坞经典影片《出租车司机,即便主人公是一个无所事事、好管闲事乃至最后疯狂的杀人,基于镜头语言与情节逻辑,观众都给予主人公充分的认同与同情,这一表达方式是现代叙事手法的方式,与绘画中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以及文学中的卡夫卡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异曲同工,都是主观化的表现手法。
影片的高潮是最后一刻的奔跑,鸵鸟的奔跑,是自由与释放的奔跑,它不在是小四合院里的玩物了,它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沙漠之鹰;六爷的奔跑,是坚定不移的父爱的奔跑,是与青春作别,同岁月分离的奔跑;所有人的奔跑,是义气的奔跑,是不屈于现世的奔跑,是守护自己内心那份纯真的老规矩的奔跑。一幕幕奔跑一组组慢镜头的绝佳运用,将鸵鸟、六爷,以及所以不屈于所谓“强者”的真正的强者背后的无限力量一笔笔刻于观众的内心
“风雪连天,笑唱菩萨蛮;清风长剑,斩不断羁绊借你的马,不知何时还;今生的愿,用一生来还”这是胡彦斌唱的《江湖再见》,听来总觉得和“老炮儿”的心意有些相通,同样的意气风发,同样的悲凉可叹,同样的无可奈何。
李安的作品《喜宴》,通过讲述伟同为了隐瞒自己与美国男友赛门的^v^情,与在美国求学生活潦倒的女孩威威结婚,以应付父母的到来所发生的事情。开始伟同和赛门以及威威为了各自利益,为了隐瞒这对来自台湾的老夫妇,开始了他们的谎言;在一系列的意外之下,伟同和赛门的感情濒临破裂。影片从开始到结尾,人物的性格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能够感觉到他们从最开始的欺骗到坦白,精神上所发生的自私到奉献的转变。
影片中用到了两段画外音,对影片的背景介绍以及情节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两段画外音,都是来自伟同母亲的声音,在影片中表现为母亲寄给伟同的录音带。第一段是电影的开头,伟同在健身房健身,带着耳机,耳机里播放的内容就是母亲寄给伟同的录音带。通过这封特别的家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伟同是从台湾留学到美国参加工作之后拿到了绿卡;伟同至今仍然是单身,并且伟同的父母亲都很着急;伟同母亲着急着帮他张罗相亲。除此之外,我们可以通过伟同母亲所描述的人际关系的情况来间接了解到伟同家里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还有伟同母亲寄录音带而不打电话的原因,显示出伟同家里虽然经济状况优越但是母亲勤俭持家的品格,进一步推测出伟同家里的文化状况。第二段画外音,是伟同填写了择偶要求之后,母亲给出的回复。母亲这一次的语气少了一份焦急,多了一种欣慰与迫不及待;而伟同却又惊讶又尴尬,他惊讶这么刁钻的择偶要求居然有人符合,他尴尬不得不应付这次相亲。所以这一段画外音相当于整个《喜宴》的导火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影片中没有通过任何镜头来介绍伟同的家庭,但是通过这两段画外音,我们对主人公伟同的家庭状况已将大概了解了,并且在这两段画外音之后,大家便开始编织起谎言了。所以,这两段画外音在影片中,起到了缩小篇幅,扩充信息量,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同时,影片中光线的运用也对气氛的渲染和人心理的展现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影片开头中,伟同和赛门在餐厅吃饭,这时影片还没有情节以及相关镜头交代这两人的恋人关系。此时,导演运用的是侧光,并且餐桌上摆放着几只蜡烛,光线昏暗,我们只能看清楚他们的半张脸。这时候,这种昏暗迷离的光线就渲染出了种暧昧不明的气氛,再加上赛门对伟同的亲昵撒娇的行为,观众就不难揣测出这俩人的非比寻常的关系影片中多次出现伟同和赛门一起洗碗的镜头。在这些镜头中,用的是暖色调的光线渲染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突出了这俩人的感情。镜头拍摄两人洗碗的背影,表现了着俩人对彼此的信任感。后来,伟同和威威结婚应付家长,赛门同女孩约会之后,伟同吃醋到赛门的房间去找他。光线暗到只能够看到人物的面部,看不清表情。表现了气氛的不和谐以及俩人关系进入到僵硬冷战状态。所以,就以上而言,电影中恰到好处的光线运用对气氛的渲染和人物心理的表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眼看电影就要结束的时候,剧情的转折让结局变得温情起来,让观众感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当观众以为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因为谎言而让矛盾更加激化的时候,伟同父亲对赛门的坦白,以及对儿子与他恋情的接受都出乎观众的意料,这也展现了电影的戏剧性。包括伟同父亲的英文台词“ watch hear,Ilearn”,暗示伟同父亲从一开始就知道这场谎言,并且他的富有深意的台词表示他看到了赛门的可贵之处思想传统的他也默默接受了儿子的爱情。威威在伟同的陪同下去打胎,但是到了医院她却反悔了剧中的威威是一个没有绿卡,拖欠房租,生活狼狈的女孩子,但是她为了这个小生命,放弃了自己的青春前途和未来的婚姻。当伟同得知威威放弃打胎的时候,他是站在威威的立场上去思考的,他也不是那个心里只装得下他那伟大的珍贵的爱情的伟同了。所以影片最后的坦白和接受以及奉献思想的变现,都使整部影片充满了温情。
影片从一个谎言开始,伟同和赛门为了爱情,威威为了生存;影片在坦白中结束,每个人都受到了伤害,那三个年轻人都得到了成长;影片也是在人物的奉献精神中得到了升华,传达了思想的包容,爱情与亲情的伟大。可以看到,影片的主人公们从欺骗走向坦白的过程中,内心受到的煎熬,同时也能看到他们精神上从自私走向奉献的伟大之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