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7
2023-03-18
2023-07-05
2023-07-06
在执行上级党组织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通用6篇)
2023-06-15
更新时间:2023-12-27 11:11:4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6-27
2023-03-18
2023-07-05
2023-07-06
在执行上级党组织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通用6篇)
2023-06-15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说教具:
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d、总理衙门的推动。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a、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七、练习巩固:
i.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布置作业:p39问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这一片沃土,远在四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
1951年,长春地区的榆树市发现人骨化石证明,早在远古时代,这片土地上的人类已进入了智人阶段,属母系氏族社会初期。
1984年,农安县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遗址,这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原始纺织技术,进入着装时代,原始农业也已经很发达。
“夫余王城”是长春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公元493年被北方勿吉族所灭。
渤海国和辽、金繁荣地区
自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之后渤海人兴起,建立了渤海国。长春地区属西京夫余府和莫页颉府夫余府,府治在长春市迤南。北宋末年,公元1114年9月,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1115年攻破黄龙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辽金时代是长春地区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公元1126年,金兵掠宋朝徽钦二帝北走,曾把他们囚禁于此。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指的就是这个黄龙府。
几度沧桑,这里的历史和遗迹,诉说着当年的往事
公元1234年,金被蒙古所灭,这一带成为蒙古游牧之地。
1644年,清兵入关时,长春地区的蒙古族与满族人口皆为八旗编制。
1896年俄侵入东北,攫取中长铁路筑路权,在长春建起俄国人居住区。
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在长春的俄权益为日所取代。
1908年日为扩大“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长春火车站,其后又开辟商埠,当时城市面积为21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地区,长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伪满州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口达81.7万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于1946年4月14日曾一度解放长春。但1946年5月23日国民党入长春,使长春的经济和各项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濒临绝境,市区人口最后减至17万人。
1948年10月18日,长春重新获得解放,被确定为特别市。
1953年改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划归吉林省,随后省会迁至长春,成为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55年定为全国10个省辖大市之一。
1979年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3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课教学工作,为了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关于对教材地位的认识和课时的安排。
本册教材承继了上册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介绍了我国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共22课时,另加八节活动课。
二、关于教材知识体系及重点部分的分析。
(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两代)。
⑴隋唐科举制。
⑵“贞观之治”与唐太宗。
⑶“开元盛世”和唐太宗及武则天。
⑷唐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发展。
⑸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元两代)。
⑴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⑵宋代社会生活。
⑶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两朝)。
⑴明请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⑵郑和下西洋。
⑶戚继光抗倭。
⑷清加强边境地区的管辖。
⑸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历史影响。
三、认知能力及情感、教学目标的培养。
⑴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释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⑶通过学习,增强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对策与措施。
1、针对学生普遍反映出的“历史无用论”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的穿插联系取证历史学习的“慢性化作用”。
2、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大胆创新的课堂教学。列如:历史剧表演、历史漫画比赛、历史诗歌朗诵、历史歌曲演唱。通过这些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针对学生学习态度浮躁、懒散的不良习惯,在课堂上加大练习、提问的力度,强化复习频率。
4、针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状况,开展组织“历史人物大家谈”的课堂3分钟演讲活动。
5、发现爱学历史的同学,及时吸纳到“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更高、更深、更广的素质训练。为将来历史才能的发展提高打好基础。
根据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的要求,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着眼于学生发展,注重弘扬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应注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全面落实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大教育目标的前提下,新课程标准教材第一册第二节突出了三点:
1、减轻学生负担和难度。
2、增加灵感和生动性。
3、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初中生整体水平相近,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学习。而且这些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在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是他们受到年龄和知识的限制,社会歧视能力正在形成。虽然不是定型观念,但也会影响行为。
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纠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他们应该经常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其次,要认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仔细分析他们的学习情况,找出他们的优缺点,并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兼顾两端。我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专注于历史课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历史成绩。
本教材以隋朝至清初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一共22节课,每节课一个课时。每个单元后有一个活动课,第三个单元后有两个活动课。
第一单元《盛世开放社会》,教材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都与隋唐时期的“盛世”和“开放”息息相关。“繁荣”和“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社会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其实涉及到两个主题:“民族关系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这里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不仅涉及到民族融合的内容,还反映出民族政权与民族共存的矛盾,这些都对“经济重心南移”产生影响。首先概述了国家政权并存的时代形势,然后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接着分析了宋朝的社会特征,介绍了元朝统一的出现和民族融合的发展。
在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中,教材总结并结合了与明清相关的五个内容标准。讲述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日等史实。,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英勇战斗精神。通过“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平定大小与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为加强边疆管辖、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简要描述了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并分析了其历史影响。它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和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什么被动挨打铺平了道路。
1、在第一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掌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对史料的解读、判断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质。
长春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早在4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考古学者先后在榆树市和农安县地区发现了早期人类在此生活的遗址。
夏、商、周时期,这里地属肃慎,在进入两汉时期,这里出现了最早的城市——“夫余王城”,而夫余王国则一直持续到西晋,后在公元493年被北方勿吉族所灭,夫余王被驱逐后,逃往高句丽,后高句丽逐渐强盛起来,东晋之后,长春并入高句丽的版图,而夫余故都变成了高句丽的夫余府。
公元668年。唐联手新罗灭掉了高句丽后,渤海人兴起,并建立渤海国,长春便纳入其辖地,为扶余府所辖,府治在今长春市以南。
北宋时期开始,长春之地先后有辽国在此设立了黄龙府(即今农安县),女真族建立金国后,攻破黄龙府,并于公元1140年改黄龙府为济州,这一时期,是长春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直到公元1234年,金国被蒙古所灭,蒙古建立元朝之后,将此地作为其游牧之地,属开元路辖。明朝时期,这里先后属于奴尔干都司、兀良哈部、蒙古族王公领地。
之后,这里的满族逐渐兴起,这里的人口皆为八旗编制,后满人入关,建立清王朝,对这里实行封禁政策(即保护皇家围场,保证江北贡品人参、貂皮、东珠、鹿茸等资源、防止各族人民流动迁徒,防止汉人进入开发并保护满族骑射尚武的风俗等);直到其封禁政策废除,毁于公元920xx年的长春古城才得以重新建立,到嘉庆五年(公元1800)为了管理流入此地的汉人,在此设立了“长春厅”,后于光绪十五年升为“长春府”,但此后不久,这里便沦为沙皇俄国的附属地,到日俄战争之后,长春便成了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点,日本在此修建了火车站(今长春火车站)。
民国时期,长春的经济迅速发展,很快就成为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民国政府将长春府改为长春县,可由于军阀林立,不久,长春就成为了军阀张作霖的势力范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并开始了长达20xx年的伪满国历史,长春因其特殊的地理、经济等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了伪满国的国都,表面看来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此“登极称帝”,实则是日本军国主义在此掌权,进行殖民统治和掠夺。
1945年,由苏联红军替中国收复了东北失地,并于后不久,就将长春移交给了国民党政府,在1946年4月苏军离开长春回国之后,中央红军和国民党就在此进行了拉锯战,后于1948年10月19日,在驻城国民党军投诚情况下,长春和平解放!
这一片沃土,远在四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
1951年,长春地区的榆树市发现人骨化石证明,早在远古时代,这片土地上的人类已进入了智人阶段,属母系氏族社会初期。
1984年,农安县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遗址,这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原始纺织技术,进入着装时代,原始农业也已经很发达。
“夫余王城”是长春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公元493年被北方勿吉族所灭。
渤海国和辽、金繁荣地区
自唐玄宗开元元年(720xx年)之后渤海人兴起,建立了渤海国。长春地区属西京夫余府和莫页颉府夫余府,府治在长春市迤南。北宋末年,公元1120xx年9月,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1120xx年攻破黄龙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辽金时代是长春地区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公元1120xx年,金兵掠宋朝徽钦二帝北走,曾把他们囚禁于此。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指的就是这个黄龙府。
几度沧桑,这里的历史和遗迹,诉说着当年的往事
公元1234年,金被蒙古所灭,这一带成为蒙古游牧之地。
1644年,清兵入关时,长春地区的蒙古族与满族人口皆为八旗编制。
1896年俄侵入东北,攫取中长铁路筑路权,在长春建起俄国人居住区。
1920xx年日俄战争结束,在长春的俄权益为日所取代。
1920xx年日为扩大“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长春火车站,其后又开辟商埠,当时城市面积为21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地区,长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伪满州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口达81.7万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于1946年4月14日曾一度解放长春。但1946年5月23日国民党入长春,使长春的经济和各项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濒临绝境,市区人口最后减至17万人。
1948年10月18日,长春重新获得解放,被确定为特别市。
1953年改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划归吉林省,随后省会迁至长春,成为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55年定为全国10个省辖大市之一。
1979年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