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通用27篇

更新时间:2024-12-02 16:30:3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一篇

一、中小城商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

目前,中小城商行基本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了审计委员会,负责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但是实际操作中负责具体工作的人员,仍是经营层下设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审计项目的确定也往往取决于经营层,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导致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不对等,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仍然难以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银行业务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业务都要通过计算机完成,这种变化使得银行内部控制部分环节前移向客户端,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形成了新的挑战。目前,中小城商行的内部审计手段明显落后,仍运用传统的查凭证、翻账簿、看报表的方式,取得审计资料,工作效率低,发现问题滞后,对问题的定性主观性强,没有专门的处理审计事务的系统软件,无法与业务处理系统对接,内部审计仍停留在事后审计的阶段。

(三)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四)内部审计范围有限

中小城商行内部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业务操作是否合规、合法的事后审计层面,缺乏对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责任、经济效益进行事前和动态的审计和监督,更缺乏对银行内部管理结构、内部控制状况、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等做出总体评价和建议,与银行业务的日益创新,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展形成了鲜明对比,已经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严格自律、提高效益和防范风险的内在需要。

二、提高中小城商行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进一步建立健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的组织架构,撤销经营层下设的内部审计部门,人员及职责均上收至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全权负责经营活动的内部审计,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亦由审计委员会制定专人或专职部门负责,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在这种模式下,董事会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直接掌握没有任何粉饰的经营活动审计结果,确保了内部审计在相对独立的职权下,有效开展审计工作,为决策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扩大和充实内部审计范围

加强对创新业务的审计,例如对金融衍生品、电子银行产品等的审计,通过审计寻求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创新的平衡点。加强对混业经营业务的审计,将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等逐渐纳入商业银行常规审计范围。加强对经营活动的事前和事中审计,逐渐将内部审计范围扩大到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责任和经济效益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建立能够对内部管理结构、内部控制状况及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等做出总体评价和建议的全流程内部审计。

(三)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二篇

一、制度建设是内邵审计文化体系的保障

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在认真学习国家相关审计法规及国际上先进审计理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仃细研究,借鉴成功的思路,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内部审计相关制度,如《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实施细则》、《内部审计人员管理办法》等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并在今后的审计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要做到内审基木制度有刚性,执行力强;内审细则性制度程序化,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为深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是内部审计目标实现的根木保障。

1.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评价评价体系,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向标准化和程序化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是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项目的重中之重,审计结果的真实有效以及审计结果的运用直接影响审计文化在组织内部的渗透;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是所有审计项目里审计范围最广的审计,涵盖了经营成果真实性审计、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项目的方法和内容,所以建立一套适合电力企业基木建设管理与生产运营特点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保障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顺利开展的前提。以资产负债真实性核实为重点,以建设资金来源及占用情况为主线,根据国家对基木建设管理要求,结合企业基木建设的特点以及对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标准,把基木建设过程管理中所采取的管理方法及取得的成果作为审计评价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形成以遵守财经纪律和个人廉洁自律、内部控制健全有效、质量安全管理、建设期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以及与签定的年度目标责任状为主的评价体系,并制定了和该评价体系配套的考核指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促进电力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向标准化和程序化发展。

2.构建部分内部审计业务外部化的审计模式,建立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常态化管理模式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实际和审计人员不足的现状,探索利用社会中介审计力量强化内部审计的审计模式,以达到降低审计成木,多办事,精干内审队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目前,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仅限于对经济活动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项目,如工程结算审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业务等。在企业实施审计业务的中介泪L构同时履行“监督与服务”的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双重职责,并在审计业务合同中明确约定。与中介泪L构签定的咨询合同要明确约定其咨询成果文件为以反映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建议为主的“审计意见单”、“整改建议书”,和根据审计进度出具的“概算执行分析报告”、“工程结算审核报告”、“竣工决算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等,逐步形成“审计实施、分期报告、迅速反馈、及时纠正”的内部审计常态化管理模式。

二、以理念创新和工作成果实现内邵审计文化的凝聚力

三、结语

构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文化体系,不仅让内部审计起到了企业的“保健良医”的作用,更成为企业的“管理顾问”。通过为企业价值增值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全面提升企业社会价值、信用价值、资产价值、人木价值,企业可持续发展及行业竞争能力。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三篇

摘要:在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如何防范审计风险,关键在于降低检查风险。

关键词:防范 工程造价 审计风险

工程造价审计是指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所进行的审核定价。工程造价审计具有外部敏感性强、专业结构范围广、审计环境复杂等业务特点,因而审计风险也较大。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工程造价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贯穿于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投资运营的全过程。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究其原因,分别来自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应该说,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在审计工作开始前就已存在的。作为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防范,审计所能做的就是认真做好审前准备工作,调查了解建设项目的内控制度情况和施工单位的诚信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在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如何防范审计风险,关键在于降低检查风险。要注重抓好以下五个环节。

一是把好合同协议审核关,这是基础。

应重点关注合同条款的合理性,是否存在责权利不平等;关注合同条款的严肃性和合同条款前后的一致性;关注补充合同与招标文件、原合同的一致性,强化对施工合同的规范化管理,真正从质量、进度、造价三方面对建设项目进行有效控制。

二是把好工程量计算关。

这是工程审计的根本。施工单位一般会通过虚报工程量,改头换面。重复计算工程量来增加工程造价。去伪存真核减工程量是降低工程造价的基本手段。工程量审计方法主要有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对比审核法、分组计算审核法、筛选法等,对隐蔽工程主要是通过查阅隐蔽工程验收资料来确定其真实情况。在工程量审核中,要关注施工变更单的审核。主要审查手续是否符合程序要求,签字是否齐全有效,内容是否真实合理,费用是否应该由甲方承担,同时复核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工程量是否属实、单价是否合理。

三是把好套用定额关,这是审计的重点。

施工单位在套用定额时一般会通过高套定额子目、重复套用定额子目、调整定额含量和补充定额子目来提高工程造价。在审核套用预算单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审核时,注意采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设计图纸的要求是否一致,工程项目是否变相重复。对换算的定额单价审核时,要注意换算内容是否允许换算。允许换算的内容是定额中的人工、材料或机械中的全部还是部分,换算的方法是否正确。补充定额单价的审核,则主要是检查编制的依据和方法是否正确,材料种类、含量、预算价格、人工工日含量、单价及机械台班种类、含量、单价是否科学合理。

四是把好材料差价审核关,这是工程造价审计的关键。

原则上应根据合同约定方法,再结合甲方现场签证确定材料价格。合同约定不予调整的,审计时不应调整;合同约定按施工期间信息价格调整的,可以根据施工日志及施工技术资料确定具体的施工期间及各种材料的具体使用期间,有些工程工期较长,或有阶段性停工的,可根据各种材料的使用时期采用使用期间的平均信息价。对于信息价中没有发布的,或甲方没有签证的材料价格,需要平时对材料价格收集积累,必要时可以三方一起进行市场询价确定。

五是把好取费标准审计关,这是审计的最后关口。

取费应根据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定额和相关规定,结合工程造价相关文件来确定费率。审核时应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执行的取费表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费率计算是否正确、人工费及材料价差调整是否符合文件规定等等。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审计是有效控制投资至关重要的环节。尽管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渠道很多,但是最根本的是要在实践中加强认识,我们自己必须与设计、监理、施工等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把关,同时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完善管理制度。把高质量、高效益的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最终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四篇

一、商誉概述

(一)商誉的概念及分类

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Commercial Goodwill”一文中对商誉的最早记录。初期商誉指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在1901年英国的税收专员案中,法院将商誉定义为“形成习惯的吸引入的力量”、“企业的良好名声、声誉和往来关系带来的优势。”19世纪末,英国一学者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个概念在当时很具代表性,即认为商誉是指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在20世纪,商誉进一步演变为导致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商誉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对商誉的一般定义为:商誉通常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是企业能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潜在经济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水平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商誉按其形成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自创商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创立和逐渐积累起来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资源。合并商誉也称外购商誉,是企业合并过程中形成的并购企业支付的价款与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正即形成正商誉;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负即形成负商誉。

(二)商誉性质的流行观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Hendriksen(亨德里克森)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阐述了商誉的本质,提出了三个论点,被称为商誉的“三元理论”。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和“总计价账户论”。随着人们对商誉的深入了解,会计界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商誉观点:

一是超额盈利观。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超额盈利的那部分价值。“超额盈利观”源于人们对资产特性的认识。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拥有资产是获取利润的前提条件。而商誉是企业的一项资产,同样能使企业具有未来的服务潜力或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商誉的价值通过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表现出来,即形成了超额盈利观。但商誉具有不可辨认和不可确定性,与作为整体的企业密切相关,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可辨认的各项资产分割开来,更无法确指它是某项资产所产生的附加价值。

二是剩余价值观,又称总计价账户论。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在实际工作中计量商誉的超额利润比较困难,这样商誉就很难直接确定,于是间接利用企业整体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扣除企业单项有形资产和单项可辨认无形资产价值的差额来确认商誉,这就形成了剩余价值观。

三是无形资源观。这种观点认为既然商誉是由诸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广泛的社会关系、卓越的管理队伍和优秀的员工等构成,而这些都是抽象的,且又无法入账记录其金额的,故商誉实际上是指企业上述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

这三种观点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商誉的本质特征,即商誉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无法具体辨认的资源。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盈利。资产对于企业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未来的服务潜力或盈利能力。商誉的价值通过企业整体所创造的超额盈利集中表现出来,可以把企业一个盈利总额中超过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所能带来的正常盈利水平的那部分,即超额盈利确定为是由商誉因素创造的。在现代企业环境中将商誉联系于甚至等同于超额盈利,已为越来越多的会计学者所接受。商誉的这种超额盈利观提供了从整体上理解商誉、计量商誉的直接方法。因此,超额盈利观是现阶段所普遍接受的观点。

二、商誉会计理论

在商誉会计理论问题中,讨论最为激烈持续时间最为长久的是商誉确认的问题。由于确认是计量、记录、报告的前提与基础,有关商誉会计处理的很多问题是由确认问题引起的。因此,商誉的确认是极其重要的。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五篇

一、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管理层素质参差不齐,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大部分是实行家族式管理的家族企业,一方面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受家族文化的影响深远,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中小民营企业领导人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决策管理习惯凭经验办事。虽然有些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实行了总经理负责制,但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制约机制,由于管理层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内部审计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企业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却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受家族制管理模式的影响,往往依靠“人治”而非“法治”来管理企业,再加上国家对于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没有相关的规定,从而导致其管理制度往往会屈从于人情法则,所以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往往会呈现出“人治”的特点,而忽视了制度的建立,从而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随意性较强,造成审计工作没有计划性、没有一个系统的审计流程和规范引导工作,在处理审计事项时也难以把握,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并发挥其监督效能。

3、内部审计手段落后。在我国,虽然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速度惊人,但中小民营企业审计工作大多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通过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审核,核实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审查各项财务收支及债权债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判断,其工作仅仅停留在查错、防弊上,不能利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针对企业管理现状做出分析、评价,给管理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社会上对中小民营企业尚存在种种误解和偏见,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意到中小民营企业就业,从而导致中小民营企业人才匮乏,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没有专职的审计人员,大多由会计部门人员兼职。这些人员大都没有通过系统化的审计知识培训,对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深刻的认知。再者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缺乏重视,致使内部审计人员岗位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因而造成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加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1、提高企业高层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中小民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做到内部审计机构由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并赋予内部审计机构一定的地位和广泛的权利,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大力推广“审计无禁区”的思想,保障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在企业营造“尊重审计、支持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的工作环境。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一要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内部审计机构与各职能机构分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开展。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明确审计内容和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程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三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和评价的工作方法,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创建内部审计的最佳运行模式,促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六篇

一、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发展

随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因此如果想给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强化内审质量控制,提高内审质量控制的质量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同时,它还起着提高审计部门地位的作用,为进行审计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更加利于审计团队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审计工程中的审前阶段、审中阶段和审后阶段等各环节的深化,审计中的工作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社会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影响下,审计团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将会有明显地提升,目的是更好的顺应当代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

(二)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提供实践基础

可以从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同时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有实质性帮助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竭力创造适合我国基本国情有我国自身特色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为我国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颁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我国审计事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内部审计事业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认识不到位

领导不重视,审计形同虚设。调查发现,人事组织部门在安排内审人员时,大多不考虑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工作胜任能力。一般情况是根据领导意愿,为财务、预算等部门“遗弃”人员找一个安生之地,可概括为审计部门是“老弱病差休”职员的“栖息场所”。特别是在某些基层单位,审计沦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境界。此外,我国的许多企业,管理层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他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是有限的,这大大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的权责落实不到位

当前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独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及相应的工作团队设置也不完善,有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因为日常内部审计工作量比较大,人事部门的工作做的不到位,几乎很少安排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即使安排了,内部审计人员也大都无暇顾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另有一些企业尽管安排了人员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但质量控制主体不够明确,忽略了内部审计工作中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法则,没有有效地激励制度和责任制度辅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多数监督检查工作草草了事,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不健全

现在使用的内部审计制度体制建设侧重于内部审计法律、内部审计标准和规则的建设,忽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确定、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缺乏系统性,各单位内部审计控制标准无章可循,质量参差不齐。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认识

全面提升企业领导层和内部各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改变传统看法上的偏差,重新认识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应积极通过自己的工作,让企业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创造积极的审计环境。

(二)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

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的设置,对规模、审计业务量较少的企业,可设立兼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或由内审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规模、审计业务量较大的企业,可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三)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根据内部审计准则为基础,根据审计工作阶段进行细致划分,明确内部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论阶段等各阶段的质量标准,同时要不断地根据日后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标准进行修改,生成最终的内部审计质量标准方案,提高作业标准化,减少审计中的随意性,保证审计质量。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七篇

浅析上市公司的审计基金

摘要:上市公司审计的失败应归因于注册会计师未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而现有的上市公司审计法律关系三方主体中的委托人与被审计者合二为一是问题的关键。对此,审计业务转移、审计委员会委托、监管当局委托等多种重构思路被提出,但大多都有难以避免的缺陷。设立一个能代表众多审计报告使用者来进行审计委托并从中支付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审计基金是一个新的构想。

关键词:上市公司审计;法律关系;重构思路;上市公司审计基金

在发现的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案中,负责对信息披露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经办人员多数都难脱干系。大家开始从各个方面思考注册会计师未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许多的解决办法。从审计法律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

一、上市公司审计法律关系的理论和现状

从制度安排的角度看,上市公司审计法律关系中审计者的独立性是有法制保障的。然而,实践中的情况却与理论和制度大相径庭。实践中,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实际上拥有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的决定权,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业务应有的独立性被严重践踏[1]。

出现这样的局面,人们通常把原因归结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例如“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等弊病的存在。但我认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并不是根本原因。即使不存在“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目前作为审计委托人的全体股东也会倾向于与管理者合谋以得到积极的审计报告,即使该报告会与实际情况相背离。因为审计报告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声誉,也就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股票在证券市场上的行情,股东作为股票的持有者,无论是留是卖,都希望股票市值上涨。积极的审计报告可以促成这样的结果,因而无论是主动促成还是被动接受,股东一般都很乐意看到积极的审计报告。而市场上持币观望的潜在投资者、上市公司的债权人以及政府等同样是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却希望从审计报告中获悉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因此,要解决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的问题,关键在于使使用审计报告的人成为审计委托人。

二、几种重构思路的评析思路

一:审计业务转移

从会计师行业剥离审计业务,还原审计的公共监督色彩是这一思路的基本出发点。政府负责组织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实际进行审计的是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会计专业人员。这种思路通过割断审计者与被审计者之间的利益联系和消除审计业务领域的竞争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人员不再仰仗上市公司的“俸禄”,因而不必看管理者和大股东的脸色行事;审计人员无需担心没有业务来源,因而不会为了生存而违背职业道德去迎合客户。

美国1933年制定《证券法》时就曾经设想由联邦政府设立审计部门,负责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进行审计,这个方案最终被放弃了[2]。这从反面证明了这个方案的不适宜性。首先,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从业人员会提出强烈反对,因为审计业务一直是会计师行业的重要业务之一;其次主张缩减政府开支的人士会提出反对。因为要供养一支庞大的会计师队伍将大幅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更为重要的是,由政府包办一切不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应起主导作用,只有当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才能介入。如果出现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管理者合谋的情况,政府就将审计业务收回,市场经济就很难发展。

思路二:审计委员会委托

这一思路是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以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作为独立的第四方,在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管理层之间形成隔离带。这种制度主要效法于美国《奥克斯莱法案》中关于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规定。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其成员全部由独立董事构成且至少有一位财务专家。由审计委员会直接聘用和监督注册会计师、决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酬及其支付形式;被聘用的注册会计师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并对其负责。为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要求其成员除董事津贴外,不得从公司或公司的关联方或公司的下属企业领取任何报酬,而且要求他们必须是不受控股股东或管理层影响的非关联人士。应该说,这种思路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出发,通过对内部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来营造一个适合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良好公司环境,从而解决“独立审计不独立”的问题,是一个“标本兼治”的模式[3]。但从我国目前引进独立董事的实践来看,效果不容乐观:谁能保证从公司领取董事津贴的独董们就能为追求事实的真相、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保持独立性呢。

思路三:监管当局委托

审计收费监督委员会和证券交易所招投标制度,这一思路试图通过由监管当局行使审计委托权来保持上市公司审计的独立性。由于我国《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都确认了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职能,因此这一思路又可分为国家证券监管当局委托和证券交易所委托两种模式。

在国家证券监管部门下设审计收费监督委员会,接受公司委托聘任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向公司收取审计费用和手续费;聘请符合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支付审计费用;将审计报告转交给企业;全面协调各相关监管部门工作。这样,审计关系主体三方从形式上和实质上都保持了独立性,注册会计师避免了来自被审计单位由于审计收费金额而产生的压力[4]。但是,由监管当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的思路与将审计业务收归政府负责组织的思路一样,将大大增加政府的开支,监管当局面对1300余家的上市公司将没有能力为之一一选择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次,由监管当局来切“蛋糕”,割断了审计市场的供需关系,又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再次,当出现审计失败时,监管当局是否应承担至少是选择失误的责任?更为重要的是,监管当局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既作为委托方又作为监管者而存在的。

证券交易所委托的基本思路是将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权从上市公司转移到证券交易所,同时制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招投标制度。证券交易所按此制度,在充分考虑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执业能力和执业记录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会计师事务所[5]。有学者指出,由证券交易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切断公司与会计师之间的“衣食父母”的联系;可以从维系审计市场的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适当多指定小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改变审计市场垄断的局面。但与此同时,该学者也看到了问题所在:证券交易所本质上是由职业经纪人组成的行业团体,与会计职业之间并不存在高低之分,由证券交易所来指定上市公司的审计者,会计职业人员未必服气,上市公司也未必满意[6]。另外,这一思路存在与国家监管当局委托思路一样的弊端。

三、一种新的构想——上市公司审计基金

如上所述,这几种思路都存在着自身无法解决的缺陷,因而笔者在此提出一种新的构想,以期既能解决现有的审计独立性缺失的问题,又能避免出现上述思路所存在的缺陷。

这一构想就是通过设立一个独立于上市公司、证券监管机构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益基金来代表众多审计报告使用者行使审计委托权。首先,基金名称可命名为上市公司审计基金,是经证券监管当局批准设立的代表广大审计报告使用者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并支付审计费用的非盈利法人。其次,基金的资金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基金成立之初以及运行过程中的政府拨款,成立之初的拨款是启动经费,运行过程中的拨款则是在现有基金不足而进行整改尚需时日时的补充;

第二部分是在每笔证券交易中根据交易金额的一定比例向买方或双方另行收取的审计报告使用费。由于上市公司股票交易频繁,而每年公司审计费用相对固定,具体到每笔证券交易中,此项收费金额必定不会太高,因此不必太过担心推行此项收费的难度;

第三部分是上市公司初次发行股票或增发新股时从所募股本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的审计报告预支费;同样作为使用者的债权人则可免费使用审计报告,因为债权人受审计报告影响最小,而且向其收费也最不现实。再次,为了避免基金管理层利用手中的委托权进行权利寻租,应加强监督, 基金的使用即审计委托必须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由行业内专家组成专家库,随机抽选每次招投标的专家组成员,根据竞标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业绩、问题率和竞标价等因素决定中标者。

由于上市公司数量众多,为解决人力问题,招投标宜按照主营范围或经营规模等标准将上市公司进行分类后分批进行。最后,由证券监管机构和机构投资者作为发起人发起设立基金,制定章程,并成立基金管理机构。为保持基金管理层的问责性,首先要在基金内部设立监事会,实现内部监督与制衡;其次,基金管理层应实行充分信息披露,通过年报等各种形式的公开文件实现财务会计公开,每年的审计委托情况尤其应予以公布,实现外部使用者对审计报告的监督;最后,委托问题应成为考核管理层的一个最主要的依据。

既要解决现有的审计独立性缺失,又要避免出现新的问题,设立这样一个上市公司审计基金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的思路。首先,与现有模式相比,设立基金的思路可以解决审计委托人与被委托人合二为一的问题。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是作为一个公共产品而存在的。正如前文所述,“审计委托人与被委托人合二为一导致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的问题要解决,关键在于使使用审计报告之人成为审计委托人”。现实生活中,是谁在使用审计报告呢?股东、潜在投资者、公司债权人甚至政府都是使用者。由以上多个使用者共同作为委托人来聘请事务所并支付审计费用,实现“谁使用,谁委托,谁付费”,才能真正维护审计业务的独立性。这个委托人必须独立于政府、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事务所,公益性基金的思路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基金模式可以克服监管当局委托思路和将审计业务“上缴”思路存在的弊端:设立基金可以避免政府开支的大幅增加,基金的资金来源中政府拨款只需占较少的部分;设立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不会改变社会审计的性质,而监管当局委托思路则难免有“计划经济”之嫌;基金独立进行审计委托事务,但接受审计报告使用者和证券监管部门的充分监管,这样既可以避免出现监管当局委托思路中委托方和监管者合二为一的弊病,也可以通过监管部门的监督保证基金的委托权利不被滥用。

最后一点,尽管不排除出现基金管理层会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寻租交易、狼狈为奸的可能,但由于基金独立于上市公司,基金管理层并不代表被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出现前述可能的情形时也不大会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影响的只可能是中标事务所的决定权,而这完全可以通过专家库的随机抽选以保持其独立性来克服。最坏的设想是上市公司、基金管理者与中标事务所出现三方合谋,但实现三方合谋要较之现有模式下的两方合谋困难得多,何况在内外部的充分监督下,实现这种三方合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唯一遗憾的是,笔者尚未发现有哪个国家或地区正在采用或曾经采用了上市公司审计基金这样一个思路,因而无法通过介绍国外的成功经验来证实该思路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雅敏。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实质上的独立性[J]。经济师,20_(3):3435。

[2]刘燕。会计职业改革任重道远———《索克斯法案》评述之二[J]。金融法苑,20_(3)。

[3]裘宗舜,郑佳军。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模式的探讨[J]。财会月刊,20_(2):3132。

[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监管问题研究课题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监管制度分析及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_(3):1115。

[5]黄海军。论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风险的强化[J]。时代法学,20_(1)。

[6]彭兰香。中美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之比较及启示[J]。财会月刊,20_(3)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6篇《审计学论文优秀范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秘的价值所在。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八篇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笔者根据胜任力特征要素,设计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指标调查问卷》。以李克特量表(LikenScale)为工具,以胜任特征为测量指标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每项指标的平均分,为后续的建模做准备。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被访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单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职务;第二部分主要是各胜任力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调查;第三部分主要是调查被访者对自己所从事审计岗位的胜任情况,主要从个人对审计工作的了解程度、熟练程度、完成工作质量、工作被认可程度四个方面来区分。个人胜任程度根据每个选项与个人审计工作的胜任关联度高低,授予分值权重加以区别,将个人对审计工作的了解程度和个人工作被认可程度划分为三级,分别由低到高赋值1、2、3分,个人完成审计工作的熟练程度和质量划分为三级,分别由低到高赋值1、3、5分。然后合计每个人四个选项的总分,得分在14~16分为优秀组,表示胜任程度高;在9~13分为一般组,表示胜任程度一般;在4~8分为绩差组,表示胜任程度较差。胜任力特征指标重要程度按照“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较重要”和“很重要”设为5个等级,并分别赋值1~5分,形成封闭式问卷,要求被调查者结合自己对审计专业人员工作岗位的理解,分别针对各胜任特征指标予以计分评价,获取各胜任力特征指标的评分。本次调查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为安徽黄山市审计局、合肥市审计局、芜湖市审计局、亳州市审计局、蚌埠市审计局、休宁县审计局、怀远县审计局、固镇县审计局、五河县审计局、蚌埠市四个区审计局等地方审计机关以及笔者工作所接触到的8个全国地方审计系统联系。笔者主要通过现场问卷和邮件形式向安徽省各市县审计同仁和其他地方审计机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通过纸质和邮件形式回收调查问卷260份。

二、问卷结果实证分析

(一)项目分析项目分析是为了检验问卷项目是否能鉴别受试者的反应程度。笔者经过对44项胜任特征按照项目分析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总分相关系数判断,所有题项均具有显著性,表明44项胜任特征具有显著鉴别力。

(二)分层因子分析笔者采用软件分别对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的四个层面44项指标进行了分层面的因子分析。以专业知识层面因子分析为例,专业知识层面经过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利球形检验(Bartlett-TestofSphericity),KMO的抽样适当性参数为,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为,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将原始变量进行主成分抽取,方差解释率为,方差解释率较高;最后经过最大正交旋转,按照因子负荷量大小排序,清晰地提取了三个公共因子。因子一:经济学知识、行政管理知识、金融知识、投融资知识。因子二:案例和经验知识、基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地方政策和法规、法律知识。因子三:财政知识、审计知识、财务会计、税务知识。专业技能层面经过第一次因子分析后,提取了四个共同因子,其中第四个因子只包含数理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所包括的题项数少于3个,无法测出所代表的层面特质,不适宜单独构成一个因子,因而将这两个题项删除后进行了第二次的因子分析。经过第二次因子分析后,抽取了三个共同因子,三个共同因子累积解释变异量为。因子一:人际关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因子二:领悟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观察力、学习能力。因子三: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职业品质层面经过因子分析,可抽取二个共同因子。因子一:廉洁奉公、追求卓越、公共责任、相互尊重、保密、遵纪守法、职业谨慎。因子二:公正、客观、独立。专业经验层面KMO统计量为,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只要保留一个共同因子,包括全部题项:审计经验、财务会计经验、经济管理经验、其他行业经验。

(三)信度检验从各层面Cronbach’salpha系数检验结果来看,审计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品质三个层面的Cron-bach’salpha系数分别、和,均达到了以上,测验的质量完全可以接受;专业经验层面的Cronbach’salpha系数也达到了以上,尚可接受;总量表的a系数为,非常高。可见,《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量表经信度分析后,各分量表及总量表的信度非常好,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

三、胜任力模型构建

在建立最终模型之前,首先要确定各因子对胜任力的重要程度,即权重。首先根据问卷的结果计算出每个胜任力特征的平均值,再依据因子所含胜任力特征的个数,将其平均值加总后再求其平均值,最后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其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对《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量表进行项目分析、分层因子分析和分量表信度系数检验,我们可以得出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结构模型,包含四个层面9个胜任力因子42项胜任力特征,如图1所示。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九篇

一、关于信息系统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就是要通过收集并评估证据,以判断一个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组织目标,同时最经济的使用资源。随着公路管理系统信息化过程中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内部审计的对象从单个部门的数据处理系统发展到整个集成信息系统。内部审计的目标从对数据处理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进行审查发展到对整个信息系统的效率、可靠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审查。审计的方法从手工审计发展到手工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兼而有之。开展审计的人员从注册会计师发展到信息系统审计师。指导信息系统内部审计的组织从传统的审计机关和组织发展成为专业的审计组织。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1.审前充分调查,全面获取数。

2.严格审计程序,规范作业流程。信息化条件下采取计算机审计方式的程序性、逻辑性强,每一环节的结果都直接影响下一环节。审计程序是指审计工作的先后次序,也就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达到审计目标采取的所有工作步骤的总和。审计程序越繁琐,审计成本就越高,可能导致的审计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就越严重。

3.审计取证规范化,档案管理标准化。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审计记录载体的转变,对审计证据、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新要求,使其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应关注的主要内容。对于审计档案管理,不仅要实现审计档案管理标准化,还要加快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

4.审计与调查相结合,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同审计相比,审计调查具有形式多样、程序灵活、花费精力和时间少、掌握情况多等特点,但审计调查也存在着深度不够、不处理处罚影响监督力度等缺点。在当前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加大审计调查力度,注重发挥延伸审计或调查的作用,对于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强化预算控制,降低费用支出。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属于计划的范畴,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收支情况的预计。审计机关应根据审计业务工作实际,区分不同审计类型和审计对象,编制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的预算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审计项目成本预算管理办法。审计组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参照统一的指标体系,编制项目审计成本预算。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因特殊情况,或因编制预算时掌握被审计单位情况不充分,需要调整预算时,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审批,强化机关经费的预算管理。

6.科学整合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审计成果。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工作制度,加强审计信息管理。在审计机关内部对审计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要通过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对审计信息的综合利用水平,围绕一定的审计目标,对来源广泛的审计信息进行整合,进一步拓展审计成果。

三、结语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十篇

内部审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部需求,可以有效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同时也是现代审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对象作为管理权力的执行者,掌握着企业或者政府的资金分配等权力,内部审计质量是相关机构高效运营的基础,因此,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重点分析政府行政单位内部审计体系,探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一、质量控制的问题与缺陷

(一)人员配置不合理

目前,国内缺乏较高级别的参照准则,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无据可依、无章可循。由于没有法律的保障,导致被执行部门产生抵制情绪,使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不能正常进行,致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受到质疑。除此之外,很多内部审计机构岗位配置不合理,没有根据实际需求配置岗位,很多单位根没有设置质量控制岗位,另外,一些审计岗位设置在单位财务部门,或者由会计人员兼职,严重降低了内部审核的权威性。

(二)体系机制不完善

财务监管仍然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侧重点,这种审计模式相对单一,基本只能保障原始单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都只注重事后监督,简化了前期评估以及审计控制这两个重要的环节。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则是针对内部审计的全称控制,包括事前调查与策划、事中实施以及事后监督等。除此之外,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都是财务人员出身,并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和相关的学习,对于专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知识比较缺乏,很难深层次寻找问题,导致许多质量控制工作敷衍了事。

(三)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很多被审单位对内部审计存在错误观念,甚至抵触内部审核工作。内部审计不仅是对行政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同时也是对自身工作成果的反映,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实质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二次保险。一方面,很多工作人员认为行政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不需要进行内部审计;另一方面,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内部审计已经满足单位需求,因此不需要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体系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内部审计运行效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四)目标定位不准确

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体现在三个方向,包括总体定位目标、财务经济活动以及经济责任等。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但仍然缺少质量控制体系,很多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单纯的执行了工作流程,没有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对质量控制的目标进行针对性调整。以财政部门为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应该是资金与公共财产的审计控制为主,着重控制机构内部的资金流向。

二、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控制机制

内部审计部门本身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比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下属单位及子公司比较多,可以在下属单位和各级公司分别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减轻单一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效率与准确性,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管理岗位可以独立于内部审计单位,从审计全过程掌控内部审计质量。另外,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工作流程,只有严格规范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才能保证审计过程高效实施,将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详并认真分析,这样就能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二)提高控制效率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内部审计部门已经改变了传统手工查账方式,有效降低了内部审计错误率。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与内部审计实现无缝链接,审计控制软件的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效率。审计控制软件在审计过程中可以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取数、编制底稿、出具报告等诸多环节都能够利用审计控制软件进行,同时降低了审计的耗时和和风险性。

(三)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质量控制体系的应用已经逐步重视,高素质质量控制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人才缺口与内部审计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领域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财务、会计和审计技能,还要了解审计机构与被审机构的业务特点和流程,同时对于其它专业比如管理、法律、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也要掌握。高素质质量控制人才是支撑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有力支撑,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质量控制工作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三、总结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备积极导向作用,同时对于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也有着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仍然难以满足实际应用,本文从质量控制的现状、问题、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健康发展。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十一篇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来看,《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1999),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规范。《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20_)提出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包括六大方面:一是任职期间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二是任职期间企业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三是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质量变动状况;四是任职期间对企业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五是任职期间企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六是任职期间企业经营绩效变动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是对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要素:真实性、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真实性是评价受托人的财务收支是否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合法性是评价受托人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经济性是成本向投入的转换率,评价受托人是否以最低的成本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即是否花得少;效率性是投入向产出的转换率,评价受托人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即是否花得好;效果性是产出向效益的转换率,评价受托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是否花得值。《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_),进一步加强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更大发展。

二、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要求

本文结合国外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的研究,特别是由澳大利亚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设定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特质及职业道德四个指标,这四个指标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其中职业知识是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职业特质和职业道德同时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指标构成首先,根据管理学中的“冰山理论”,职业化素质在个人职业胜任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中的职业特质包括:积极主动、自我激励、对信息及时反应力、政策洞察力和对于成就的渴望。其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专业技术类员工,应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成绩、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另外,职业道德对于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十分重要,也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的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三、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构建

本文是在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确定的基础上,遵循重要性、适应性、评价性原则构建评价体系。其中,重要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化决定了其在进行评价指标选取时,不可能全面选取,而只应该选取与内部审计实际工作高度相关的、能体现胜任能力重要性的指标;适应性原则是指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一个评价体系建立之后是要应用于实践的,并受实践来检验的,所以评价指标体系对使用者,包括高等学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来说是切实可行的,对评价对象来说评价结果是客观合理的;评价性原则是指选取指标评价的目的在于评价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最终提升其胜任能力水平,所以应选取能够有效地评价个体的,促使个体自觉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的指标。企业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胜任能力(Ability)总目标下,构建三级指标,同时按照企业环境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审计人员,以便于企业在实际中应用。初级审计人员指普通内审科员;中级审计人员指审计科科级人员、主任审计员;高级审计员指处级审计员,总审计师。

四、小结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能力素质的高低主要由四方面因素决定:一是内审人员受教育程度,二是参加资格考试,三是后续教育水平,四是日常审计工作积累。其中高质有效的后续教育是保证内审人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内审人员后续教育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十二篇

浅谈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控制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与财务控制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前进的。内部审计是企业财务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的内容是以财务控制的内容为基础的,在财务控制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对企业的财务进行评估与监督,协助企业的管理层监督财务的管理者规范管理活动,促进企业的财务控制不断发展完善,同时对财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建议。反过来,企业良好的财务控制也有利于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去评价和改进财务风险、财务控制以及管理过程的效果,从而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风险的防范,促进企业稳步发展。在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财务制度的过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性日益凸显出来。

一、优化控制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和效果

财务控制的目的就是确保企业的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从机制上讲,财务控制强调控制的成分要大于效率的成分。财务控制同内部控制一样,都是以流程作为载体的,这个流程越长,财务控制的越详细也越严谨,但是流程长的话耗时也就越多,这样就使得财务控制的效率下降了。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财务控制,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增加环节点来实现的,增加的环节点越多,经营的安全性越能得到保证,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各种业务以及财务的流程变长。流程变长虽然保障了企业运营的安全性,但是却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过长的流程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内部审计是为了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的风险实施规范的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由于内部审计的制度一旦确定,在内审时就得按照这个制度来进行,这样就容易造成僵化的执行内审制度,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因此,内部审计可从通过综合考虑和分析,将财务控制的首要目标确定在效率与效果的保障上,财务合规性、报告可靠和资产安全作为基本目标处理,并通过大监督系统来实现,具体可从风险控制,优化流程上考虑。

内部审计可以通过两点来实现缩短流程,一是要能够识别企业财务控制中的关键点,包括风险关键点、流程关键点和控制关键点,并且要围绕风险控制点来建设流程;二是要优化控制环境,如果能够很好的优化控制环境并且能够优化基础的管理体系,那么对减少无效的流程以及非关键点上的流程、提高效率一定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能够使财务控制得到保障。

二、加强会计信息沟通,完善财务控制体系

会计信息沟通就是能够及时准确的收集到各种与财务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然后对收集到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再将加工完成的会计信息传递到相关部门,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在企业内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顺畅的流动,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良好的会计信息沟通可以及时有效的将收集并且整理加工好的会计信息传递到管理层,使得管理层人员能够及时的掌握公司的财务状况,促进财务控制系统的发展。我们知道,财务控制与内部控制很相似,都需要首先建立内部会计环境,然后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对风险的评估结果来采取相应的控制流程。

很多企业只重视流程的设计,而不重视流程中与财务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以及相关性,其实我们应该在流程的设计中明确每一个流程所需的会计信息,这样才能使财务控制有效。因此,通过内部审计评价企业的财务控制时,不仅可以检查出企业各项工作是不是按规定的程序来做的,还能知道在每一项工作按程序来做时是否有足够的相关的会计信息与之相配套,而且还能知道这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会计信息的沟通有效性。下面就以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流程为例,来探讨内部审计是怎样分析配套相关信息,以使财务控制发挥更好的作用的。

(一)采购与付款的基本流程

(1)采购申请(由生产需要、仓库补充和定量外需要),采购部门批准,经资金预算负责人同意签字;(2)编制采购计划;(3)组织招标与比价;(4)编制采购订单;(5)签定合同,组织采购;(6)检查验收;(7)入库储存;(8)记录负债,在取得采购的各项审核必要的凭证后,记录应付账款;(9)付款。

对基本流程的审计,主要是审查构成基本流程的环节点的岗位设置,审查这些岗位是否有一个人兼职多个岗位的现象、是否有串岗的现象、是否有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相互替代的现象,以及这些岗位是不是按不相容职务分开的。

(二)与流程对应的信息载体

(1)用料申请表;(2)物资采购计划表;(3)招投标文件、比价资料、供应商目录;(4)物资采购订单;(5)合同文本;(6)质量检验记录单、物资数量清点记录单;(7)材料明细台账;(8)财务部门会计,记录应付账款,填写“应付账款明细表”;(9)根据付款通知单,出纳填制“付款凭证”付款。

会计信息沟通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流程的例子中,会计信息在流程的各个环节点之间流动,从采购申请开始到付款结束,会计信息存在于流程的各个环节点的表、台账、凭证中。良好的会计信息沟通可以使公司的财务控制更加有效,信息配置的完整性以及信息是否按流程有序流动,流程各环节点执行效果怎样,都是内部财务控制的重点。

三、促进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企业的经营环境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它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必须随之而变化。现在几乎每个企业都已经有了自己内部控制体系,但是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能发挥自己的职能。因为很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人员安于现状,碍于人情关系以及求稳怕烦,并不能很好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这样就使得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反应不出来。而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定期检查评价,有利于改进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促使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健全。这样一来,内部审计就可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再控制,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四、监督财务制度、计划的实施情况,保证财务控制效果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资金的,因此每个企业迫切需要创新和完善其财务制度,保证其内部财务资金的健康运转。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很多企业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财务制度,也规定了每一个岗位的职责,但是就是没有对执行制度的人员做出约束。企业在进行财务控制的时候如果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那么这个才不控制的模式是虚拟的,是起不到实实在在的作用的。一旦财务控制的某个环节点上出了问题,如果没有责任追究制度的话,那么便很难找到应该承担责任的人。因为责任不落实,会导致大家相互推脱、越权控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将会导致整个财务控制系统失灵、失效。这将会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还会给企业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使其财务制度流于形式。而内部审计的实施可以对各部门财务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企业管理层的各项财务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的执行,保证企业财务控制效果的实现。

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控制监督检查机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负责对财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开展相关的保证活动。在财务控制相关法规政策指导框架下,内部审计对财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以确保监督检查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定期向董事会提交财务控制监督检查工作报告,为董事会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五、降低各项经济损失,维护企业利益

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以及效益性等进行的监督、审核与评价性活动。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发挥着一定的防范作用,是保障其各项经济活动健康运行的基础,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对企业各项资金的投放、使用、风险以及效益等开展审计,可以降低或避免企业的各项经济损失,对维护本企业的经济利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企业各项财务信息的审计,还能够及时发现和预防企业内部贪污盗窃、职务侵占以及营私舞弊等情况的发生,确保企业的利益免受损失。

六,结束语

总体而言,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控制中的作用应该是通过优化控制流程、保持会计信息畅通,健全内控体系顺利运行,监督财务制度执行以及监控企业财产安全等方式来发挥的,持续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与执行的有效性提供帮助。其中主要体现在它的监督检查职能,即对财务控制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此外,在不影响独立性、客观性的前提下,内部审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开展一些与财务控制相关的咨询活动,如顾问服务、建议、协调、流程设计与优化、培训等。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十三篇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制约因素分析

(一)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中国目前针对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是《xxx审计法》,但是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目前只有xxx颁发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由于该规定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导致内部审计不能像国家审计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一样受到重视,单位负责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的忽视或干预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有的单位并不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通常会依附于经理办公室或会计部门等,有的内部审计人员甚至由会计人员兼任,影响了审计人员对单位内部工作的有效监督,工作容易受到干扰甚至控制,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影响。审计人员是审计机构的成员,更是整个单位的员工,由于其薪资待遇、职位发展不能脱离单位控制,也没有得到其他途径的保障,审计人员与单位实际上存在着一种依存关系,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公正客观地对待审计证据,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同样也会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三)审计人员能力和素质不足

在一些单位中,内部审计专职人员较少,但是审计的项目却比较繁杂,很难形成有效的、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流程,有些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甚至仅仅是进行查账,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这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养有着密切联系。审计目标不明确、审计范围狭窄,会令内部审计人员缺乏敏感性,审计质量较低,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这种内部审计质量较差、无用的表象,会影响单位负责人赋予内部审计机构以及人员更多的权利,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

二、新时期企事业单位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建议

(一)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内部审计需要被纳入法制化轨道来保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实现独立性,但是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企事业单位更应该从完善公司治理角度来保证自身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相互影响和依存,都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需要设置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在组织关系上与其他部门分离,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隶属关系与被审计部门、单位、领导分离,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不受干扰。同时也应该保证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职位,给予其较大权利与威信,令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有权不受阻挠和干扰。

(二)采用委派或外包制度

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用由国家专设的内部审计局统一委派的方式,从而可以消除内部审计人员与单位、领导之间的依存关系,减少内部审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加内部审计的自主权,进而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可以对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轮岗或不定期轮岗,避免内部审计人员客观性受到影响。也可以将内部审计整体外包,由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进行,该模式可以扩展内部审计范围,将风险审计、管理咨询等纳入服务范围。由于外部审计人员独立性高,审计结果将更加真实可靠。另外由于外部审计师专业知识更加牢固,对整体行业发展更加熟悉,能给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建议。在防范舞弊发生的同时,可以为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操作实施。为了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需要让内部审计人员清楚地了解到自身工作责任,以及在企业出现舞弊时要承担的审计责任,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主动性。同时也要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从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上对内部审计队伍进行加强培训,企事业单位还应该给内部审计人员提供相对更加独立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队伍设置,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三、结论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灵魂,企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内部审计建设,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更好的环境,保证其独立性,从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得到的内部审计报告真实可靠,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十四篇

1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1.1被审计对象未全面提供会计资料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被审计对象未全面提供会计资料往往会导致审计风险隐患的存在。以云南红塔集团为例,其间开展过多次审计,然而由于未充分提供会计资料,导致多次审计均未发现10亿元“小金库”这一严重违纪行为。因而国内审计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然而目前国内审计队伍建设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2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就目前审计工作现状而言,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这一问题普遍性存在,且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先进的审计方法,导致审计质量不高。相比于常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全新形式,审计人员应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然而在审计经费短缺、审计力量不足以及审计任务繁重的现况下,大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以及后续教育机会,其业务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1.3审计评价标准不够统一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评价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的综合评估,与审计对象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现阶段,国内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审计范围、责任的界定与追究、审计工作人员行为准则、评价标准以及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治措施等各个方面仍然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审计机关无法精确审计范围,或评价责任标准不一,容易引发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策略

2.1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

在现代审计构成中,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风险防范的关键所在。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有利于保证资产完整与安全,并能够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与错误,从而实现会计资料合法真实等诸多财务目标。在建立和落实内部管理制度以及会计制度基础上,内控制度评审能够对企业管理层岗位职责的落实以及管理水平有全面了解。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重点对执行乏力、缺乏健全内控制度或根本未建立内控制度的审计对象展开详细审计。与此同时,还应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结合制度基础审计以及账目基础审计,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2加强审计人员培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涉及较多复杂问题,具有较高的要求,审计责任以及审计风险较大,因此审计部门应针对此点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审计工作人员参与各类培训活动,推进审计团队建设,并提高培训资金投入,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后续教育,确保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树立严格的法治观念,进而提高执法水平。审计部门应坚持人本理念,对干部人事制度加以改革,通过竞争激励机制推进干部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业务素质不断提升,推进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现代制度基础审计以及风险基础审计等各类方法,推进审计技术方法以及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2.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保持合理性

首先应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并对评价标准以及评估指标体系加以完善,确保评价有理有据。应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问题,多角度分析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允和准确性。就国家政策调整与变化而言,审计企业管理层对此无法做出改变,但审计企业经营成果最终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审计人员在评价过程中应坚持全面、真实以及客观陈述,切忌只看表象,草率做出是非功过的结论。此外,在评价过程中还应坚持谨慎性原则、责权分清原则以及对比原则,确保审计结论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3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为推进廉政建设,保障财政经济正常秩序而实施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这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特殊性的审计形式,同时也存在较多风险因素。本文探讨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策略,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十五篇

一、中小城商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

目前,中小城商行基本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了审计委员会,负责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但是实际操作中负责具体工作的人员,仍是经营层下设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审计项目的确定也往往取决于经营层,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导致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不对等,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仍然难以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银行业务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业务都要通过计算机完成,这种变化使得银行内部控制部分环节前移向客户端,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形成了新的挑战。目前,中小城商行的内部审计手段明显落后,仍运用传统的查凭证、翻账簿、看报表的方式,取得审计资料,工作效率低,发现问题滞后,对问题的定性主观性强,没有专门的处理审计事务的系统软件,无法与业务处理系统对接,内部审计仍停留在事后审计的阶段。

(三)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四)内部审计范围有限

中小城商行内部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业务操作是否合规、合法的事后审计层面,缺乏对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责任、经济效益进行事前和动态的审计和监督,更缺乏对银行内部管理结构、内部控制状况、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等做出总体评价和建议,与银行业务的日益创新,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展形成了鲜明对比,已经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严格自律、提高效益和防范风险的内在需要。

二、提高中小城商行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进一步建立健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的组织架构,撤销经营层下设的内部审计部门,人员及职责均上收至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全权负责经营活动的内部审计,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亦由审计委员会制定专人或专职部门负责,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在这种模式下,董事会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直接掌握没有任何粉饰的经营活动审计结果,确保了内部审计在相对独立的职权下,有效开展审计工作,为决策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扩大和充实内部审计范围

加强对创新业务的审计,例如对金融衍生品、电子银行产品等的审计,通过审计寻求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创新的平衡点。加强对混业经营业务的审计,将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等逐渐纳入商业银行常规审计范围。加强对经营活动的事前和事中审计,逐渐将内部审计范围扩大到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责任和经济效益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建立能够对内部管理结构、内部控制状况及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等做出总体评价和建议的全流程内部审计。

(三)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第十六篇

一、审计专业本科教育的任务

现代审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为科研机构和更高层次的教育单位输送进一步从事审计理论研究的科研型人才,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主要从事审计实务的应用型人才。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人们对文化和物质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工农业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也在日益翻新,社会管理模式、管理措施和方法手段都在迅速变化,知识老化的周期在缩短。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许多专业知识,尤其是实务部分,可能在他们毕业时就已经过时。因此,现在的高等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綜合素质。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是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精髓,领会专业知识的应用原理与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律,具有创新性思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的世界。毕业后面对变化了的环境中新的问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审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通俗地说就是: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审计的本质、审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术手段,领会审计法规对保证审计服务质量的重要作用,以及审计法规、审计管理体制与审计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性。还要求学生在未来审计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自主地进行审计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优质地完成未来将要承担的审计任务。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长期任务。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创新思想,善于启发学生创新性能力

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创新,在于教师的知识创新以及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思想的火花。审计专业教育创新的第一要素与灵魂是教师,知识可以从书本和电化教学设备中学到,但是如果学生缺乏与高素质教师的交流,不经过与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思想火花的碰撞,创新思维是很难学到的。一个好的教师胜过1000台电化教学设备。教师要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要有丰富的创新思想和善于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钱伟长先生说:“在高等院校里,不是科学家,就不会是个好教师。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你如果不知道科学前沿的最新突破,不知道科学前沿的最新命题,那只能教会学生硬记硬背你那本一成不变的讲义了,不知何谓‘新’,怎么可能去‘创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知识面和对知识的掌握深度,教师的治学态度、进取精神,特别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必须对所讲授的每项内容都有过一番深入的研究,讲起课来才能“轻车熟路”,容易抓住重点,做到深入浅出,并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把学生引入创新世界。我国古代教育经典《学记》把教师授课和歌唱类比。《学记》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是讲善于歌唱的人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歌唱,善于教学的人会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指引的方向去学习。这类教师在讲解时能做到语言简练而道理明彻,叙述浅近而涵义深远。

审计这门课,如果教师不能对审计法中每一条规定的合理性以及必要性有深刻地领悟,不能对每一种审计方法的根本原理有着透彻地理解,讲起课来只能照本宣科,学生最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只能跟着死记硬背,谈不上去发挥、去创新。反之,教师在课堂上就能讲得有板有眼,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审计法条文以及审计方法与经济运行机制和会计实务的对应关系,学生会感觉到学得津津有味,并深刻理解。今后即使经济政策或会计方法发生变化,他们也会懂得审计法和审计方法也应该怎样做出相应地调整,即学生已经有了创新性思维。从多年走过的教学之路,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对一门知识的掌握,学过多遍不如教过一遍。为了教好一门课,教师必须站在比教材所讲知识的更高层次上去深入研究教材中每一项内容的细节问题。例如,讲到无形资产审计时,注意审查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时入账的区别,学生以前会计课上都学过,两者一个进“其他业务支出”,一个进“营业外支出”,但忘了到底是哪个进“其他业务支出”,哪个进“营业外支出”。针对这种情况,我启发他们无形资产的特点是什么?同学们纷纷讲出一些,但承认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我再提醒他们无形资产特点中有一条“无形资产是为企业使用而非出售的资产”,无形资产是为使用。不少学生马上领悟出转让使用权则是企业的“业务”,而出售(即转让所有权)不是主要目的,因此所有权的转让属于“营业外”,应该进“营业外支出”。

三、课程设置要重基础,课堂教学要重案例

随着科技、经济和审计学科自身的发展,使得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体系”的数量和复杂性都以极快的速度膨胀,这使得审计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在重深度、重广度、重技术三种方式中做出选择。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一到单位就能“干事”的要求,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过多地强调技术教育的覆盖面,不断地将新知识、新法规、新制度纳入教学内容,而忽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基本的、重要的原理认识肤浅。这样培养的学生就业后进入角色可能是比较快,但由于基本理论知识不扎实,应变能力比较差,看问题的透彻性不强,往往干不了“大事”,只是一种数据处理型人才,很难成为高级人才,会常常面对新问题,新变化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当然,在现今社会条件下,不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在理论深度与应用之间有个合理选择。事实上,对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想在应用方面掌握得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应用问题是在不断发展的,变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掌握了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才是可靠的。

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高级审计人才,在课程安排方面应该重视审计理论的深度,力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把握,授之与渔,而不是授之与鱼,发挥知识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能力与应变能力。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使用案例,不能空谈理论。一方面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当然讲好案例,对教师的综合知识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审计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教师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偏低,会计、审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效果不太理想;(2)普遍存在会计教师、审计教师、财务管理三类教师格局,不同类教师之间知识互不通晓;(3)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脱节。而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讲案例时,只能讲好课本上的规范性内容,不善于对教材进行“再开发”,结合会计、财务以及社会实践充分展开课本知识,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性思维。为了克服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1)学校每年能组织部分教师轮换到有关审计部门或事务所去锻炼;(2)打破一个教师一直教一门课的局面,适当进行中青年教师轮流但任相关课程的教学。

四、倡导发现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上课最忌讳的是缺乏启发性

推荐阅读:

  论文后期检查报告范文(共7篇)

  美食毕业论文范文精选8篇

  业余舞蹈培训论文范文通用12篇

  围棋议论文范文通用15篇

  缅甸音乐文化论文范文共7篇

  服装表演策划论文范文共11篇

热门标签: 专业 论文范文
审计专业类论文范文通用2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 内容提要:财政分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十分普遍的现象,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也呈现多样化。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财政分权问题,他们主要集中研究财政分权的原因、最优财政分权度及财政分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本文对国内外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并给予简单的评析。 关键词:财政分权;信息成本;政府规

经济论文2023-01-23

我国财政资金与银行资金的运行矛盾分析

我国财政资金与银行资金的运行矛盾分析," 摘 要: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历史上和体制上的种种原因使得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在运行中矛盾重重,磨擦不断。为此,应采取增加国家财力,重新界定财政资金的范畴,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彻底改变国家财政、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的国民经济结构等措施,使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得以有效

经济论文2023-01-23

论财政发展观的创新

论财政发展观的创新," 内容提要:本文以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背景,提出财政发展观应与时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涉及如何看待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如何理解财政的积极性、如何认识在发展中解决财政问题的重要性、如何完成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的转型等方面。财政发展观的创新对于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关财政工作的要求,具有

经济论文2023-01-23

发挥基层税务机关的职能作用

发挥基层税务机关的职能作用,发挥基层税务机关的职能作用 发挥基层税务机关的职能作用 发挥基层税务机关的职能作用 基层税务机关在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环境中应发挥以下职能作用:一、舆论、宣传作用。多年来,特别是税收宣传月活动开展以来,税务机关通过搞展览、办咨询、开讲座、编教材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开

经济论文2023-01-2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政策取向

我们知道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按提供主体和受益范围又可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

经济论文2023-01-23

对市场经济下财政的认识

对市场经济下财政的认识,对市场经济下财政的认识 对市场经济下财政的认识 对市场经济下财政的认识 刘立群市场经济指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它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法,本身并不存在阶级性。所以市场经济并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它可以适用于任何经济制度。而财政作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

经济论文202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