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7
2023-03-18
2023-07-05
2023-07-06
在执行上级党组织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通用6篇)
2023-06-15
更新时间:2024-01-04 09:22:4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6-27
2023-03-18
2023-07-05
2023-07-06
在执行上级党组织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通用6篇)
2023-06-15
18. 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19. 每人每天6克盐,控制血压保健康
20.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 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21. 防治高血压要戒烟戒酒,适当运动,清淡饮食。 健康体重,健康血压
22.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
23. 控制高血压,享受健康生活
24. 普及高血压知识,减少高血压危害
25. 控制高血压,保护心脑肾
26. 防治高血压要戒烟戒酒,适当运动,清淡饮食。
27. 健康体重,健康血压
28.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
29. 控制高血压,享受健康生活
30. 普及高血压知识,减少高血压危害
31. 控制高血压,保护心脑肾
32.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
33. 防治高血压要戒烟戒酒,适当运动,清淡饮食。
34. “健康心率,健康血压”
高血压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切入点。
高血压的定义: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一)老年人:老年(>65岁),降压药务必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耐受性逐步降压,应测量用药前后坐立位血压;尤其对体质较弱者更应谨慎。老年人有较多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情况也较多,常需多药合用。
(二)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时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或长效钙拮抗剂及长效ace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选用β受体阻滞剂或acei;心肌梗死后病人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
(三)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症状少者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症状多的可将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arb和醛固酮拮抗剂,或与袢利尿剂合用。左心衰竭者的血压目标<120/80mmhg。
(四)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伴糖尿病常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要求将血压目标降至130/80mmhg以下,因此常以acei、arb联合用钙拮抗剂、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要重视糖尿病的降糖和降压治疗,降压治疗减少血管疾病的净效益更好。
(五)慢性肾脏疾病: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尿白蛋白>1g/d时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首选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重度患者须合用袢利尿剂。
(六)脑血管病后:急性脑卒中降压治疗有争议。如血压≥220/120mmhg的,可考虑适度降压治疗,但应缓慢降压和密切观察病人反应。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非急性期)者,进行适度的降压治疗均能减少卒中的再发。降压后头晕加重者,应注意有无颈动脉狭窄问题。如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则谨慎或缓慢降压。
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降压速度不宜多快。由于患者常为多种疾病并存,多同时存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因此选择治疗药物也要慎之又慎,用药后要密切观察疗效和副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上有不少医生和患者治病心切,选择一种药物治疗几天之后,看到血压没有达标,就认为这种药物不适合,于是迅速换药。其实,合理的老年患者降压治疗应该在4-8周内逐步将血压控制到位,然后长期维持。因此使用降压药物短期内没有达标并不意味着该药对于这个患者无效,是否有效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再下结论。
常用五大类的降压药物,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老年人都可以选择,其中钙拮抗剂和利尿药降压效果更好,副作用少。钙拮抗剂长效ccb的副作用较少,对代谢无不良影响。无绝对禁忌症,与其他4类降压药物均可联合使用。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尤其是老年人群发病率很高,几乎50%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病。我国现有高血压2亿人,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超过了150万人。而在我国目前大众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30%,治疗率25%,控制率6%,这对我们的高血压预防工作是极其不利的。及早的发现和控制高血压,对预防可能出现的脑出血、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都有很大的好处;而到着重要的一点则是要从根本上预防高血压病。
1、血压正常或增高是人为划定的。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mmhg)或舒张压≥90mmhg者为高血压。
2、高血压预防措施:
关键是要树立预防重于治疗的观念。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及心理平衡。这四项措施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a合理膳食包括①低盐:饮食宜清淡,每天食盐量以5g为宜,其他含钠佐料如酱油、味精较多时,应减少食盐摄入量;②低脂:饮食中应控制胆固醇、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主要是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③控制糖类及总热量的摄入,高糖饮食会引起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二者是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总热量摄入过多,会引起超重和肥胖,而超重和肥胖是引起高血压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④进食一定量的优质蛋白,对血压有稳定作用。如牛奶、鱼、虾、瘦肉等优质动物蛋白或大豆、豆腐等植物蛋白;⑤多吃富含钾、镁、钙和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特别是胡萝卜、芹菜、海带、紫菜、丝瓜、木耳等蔬菜;⑥对于中老年人,可以合理地食用一些调节血压、血脂、无毒副作用的保健食品。
b适量运动是指根据本人身体状况,选择适当运动方式,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跳舞等,进行有氧运动。运动要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如曾有心血管疾病者,宜先进行全面查体,在医生指导下开始有氧运动。运动要达到有效心率范围,即最大心率的60%。有氧运动过程中,达到有效心率范围后,在该区域必须保持2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4~5次。吸烟可使血压和心率一过性升高,同时伴有周围小动脉收缩,皮肤温度降低。虽然多数研究显示吸烟与高血压患病率无明显的关系,但吸烟降低服药的顺应性,并增加降压药物剂量。而且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应该戒烟。饮酒也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c心理平衡是高血压患者维系健康生态的重要一环。高血压患者如果精神压抑、心情抑郁,常使他们采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烟等,降低或对抗了高血压治疗的顺应性。对于有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平衡的人,要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需做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高血压是动脉血管内的压力异常升高,高血压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心、脑、肾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诸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性脑出血、脑梗塞;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一、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然而,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具有这些症状,有的人甚至仅出现并发症的表现,如突然食物模糊、反复感染、肢体溃烂、肾功能损害等等。
二、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综合作用导致的代谢性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分泌、作用缺陷,进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血糖若长期控制不好,可导致多种严重慢性并发症:
1.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血管疾病发生年龄提前,病变更为严重。
2.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4.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5.糖尿病严重可导致神经病变和下肢坏疽等。
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口渴、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
3.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中,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4.没有明显症状者,只要2次血糖化验结果达到以上标准,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由于糖尿病早期常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正常,仅查空腹血糖将会导致漏诊。因此,40岁以上者应每年查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
五、控制血糖
1.主食:根据自己的劳动强度或活动强度制定全天饮食。职业男性一天以350~450克谷类食物为妥,女性为300~400克。重体力劳动者,一天的主食量可酌情增加,反之应适当减少。休息或卧床者,男性的主食量为250~300克,女性为200~250克。肥胖者进食量限制应严格一些,而瘦弱者则可适当放宽。
2.蔬菜类:量及种类无特殊限制。
3.肉食类:避免高脂食物,可选择少量瘦猪肉、牛肉、鸡肉、鱼等。
4.豆、奶制品及蛋类:此类食物富含蛋白质。与肉类一样,每顿适量便可。如早餐可食300毫升奶或豆浆,或一只鸡蛋(有高脂血脂应少吃蛋黄),外加50~100克主食。
5.水果:血糖控制良好者,每天可进食少量水果,但应避免吃含糖量高的橘、柑、葡萄、荔枝等,并适当减少饭量。血糖未得到满意控制者,最好不吃。
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有妊娠期糖尿病史或生育过巨大儿;年龄超过40岁;肥胖者;糖耐量异常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或痛风;低出生体重儿。
老年人:降糖不能过快过猛,一般建议将空腹血糖降至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降至8.9~10mmol/l。
年轻患者或有并发症者:血糖控制应严格一些,建议将空腹血糖降至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降至6.7mmol/l。
每年10月8日是我国卫生部确定的“全国高血压日”。今年迎来我国第x个高血压日,主题是“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血压”,其目的是呼吁居民改善生活方式,减少食盐摄入,控制高血压。我院领导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要求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当前防治高血压的形势,紧紧围绕今年“全国高血压日”主题开展了大量工作,于10月8日紧紧围绕主题组织人员开展了“全国高血压日”的宣传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 领导重视,宣传形式多样化
由医院主要领导组织活动的开展;为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充分利用了广播、宣传栏等媒体通过开展咨询义诊活动及发放宣传资料,为医院总院及各门诊制作了“全国高血压日 ”咨询义诊条幅,组织医务人员到各社区进行了现场宣传邀请媒体记者对义诊活动进行报道,做好活动准备工作并负责拍摄照片、做好工作报告,发放“高血压”宣传资料并不时给予观展群众解答提问,有问必答让大家更多正确的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
二、活动主题突出,深入社区
我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和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了一系列防治高血压的宣传活动,宣传过程中不断强化主题,大力宣传高血压危害及防治等相关知识。使群众高血压防治意识有所提高通过这次“全国高血压日”宣传,使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区效益,大大促进了我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合计共发放相关“高血压防治”资料10000余份给观展群众免费测血压780余人,接受相关群众咨询360余人。
三、现场便民,宣传到位
我院于10月8日在我县十字街进行了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对过往群众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宣传介绍“全国高血压日”背景和高血压的知识及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通过开展活动,使群众进一步了解了高血压对身体的危害,明白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提高了各种慢病的防治知识。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及主要特点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近年来不断升高,已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958—1959年,在年龄15岁以上的人群中抽样调查494331人,高血压患病率为5.11%;1979-1980年间,共调查4012128人,患病率7:73%;1991年调查950356人,患病率为11.88%。
我国20世纪50~70年代,每年新发高血压100余万人;到了80~90年代,每年新发高血压300余万人。年龄越小,发病率增幅越大,其中25~49岁年龄组,上升幅度显着高于其他年龄组。目前,我国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已逾1亿,涉及几千万个家庭,平均4个家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已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洪昭光教授指出,我国高血压及其治疗存在“三高”、“三低”、“三个误区”的现状特点。“三高”,即指高血压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及致残率高。患病率高,据推算,目前已有1.1亿多患者;死亡率高,是指高血压死亡率已居心血管患者死亡的首位;致残率高,每年因高血压可新发150万脑卒中患者,现幸存的600万脑卒中患者中,有75%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
“三低”,即指知晓率低、服药率低及控制率低。知晓率低,是指了解自己患高血压的,还不到高血压患者1/2;服药率低,是指知道自己患高血压需要服药,但能遵医嘱服药的还不到1/4;控制率低,由于不遵医嘱服药等原因,高血压发病的控制率不到5%。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往往存在“三个误区”,即他们或不愿服药,或不难受不服药,或不按病情科学地服药,这是非常不对的。因为,提高服药率及控制率,是当前治疗高血压成败的关键因素。
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并引起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重视,以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及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国家卫生部自1998年起,确定每年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向社会各界显示了控制高血压的决心和力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高血压诊断标准和理想降压目标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病,也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6亿,据估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1.2亿人。1998年9月29日至10月1日,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大会在日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明确了诊断高血压的新标准,全面提出了高血压的防治方案。这一指南被认为是最为全面的高血压防治方案,方案于1999年公开发表。
我国高血压联盟于1999年公布了相应的高血压防治指南,根据这一指南,规定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经多次测量血压(一般是在同一上臂测量血压,连续3日),如果血压≥140/90毫米汞柱,即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压了。血压130/85毫米汞柱为正常血压。介于两者之间称“高正常血压”。理想的血压值是120/80毫米汞柱。
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最主要的危害是会发生心、脑、肾并发症,长期未经良好控制的高血压,会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损害等一系列病变,轻者造成患者丧失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重者会造成死亡。又由于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早期多无症状,悄无声息,故高血压被医学家形象地称为“无声杀手”。据估计,若使血压平均下降5~6毫米汞柱,就可使冠心病减少16%,脑卒中减少38%。因此,加强对高血压的防治,对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有很大的意义。
理想的降压目标是:
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均应降至140/90毫米汞柱,≤138/83毫米汞柱更为理想。轻度患者以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为好。中青年应降至130/85毫米汞柱,老年患者以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为宜,单纯收缩压高者亦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心、脑、肾等脏器损害时,应尽量将血压降至130/85毫米汞柱或达到理想水平。
降压注意事项
降压要平稳,药物开始用小剂量,逐渐递增,直至血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忌突然换药或忽服忽停,否则因血压大幅度波动易导致意外。故有人建议,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初始降压目标可将收缩压高于180毫米汞柱者降至160毫米汞柱以下,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之间者使之降低20毫米汞柱。平时,高血压患者要坚持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高血压可增加某些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如卒中、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效治疗高血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治疗高血压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而说清楚什么是高血压也很困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较低血压也有危险,这就改变了我们对最佳血压的认识。
收缩压与舒张压
现有研究表明,舒张压不再是血压状况的主要决定因素,收缩压和脉压已经取代舒张压成为血压状况的主要决定因素。有证据提示,收缩压、脉压和舒张压都是病人血压特点的一部分,而患者的年龄决定了这三个测定值的相对重要性。最近的分析显示,年龄小于50岁的人,舒张压仍是心血管事件危险的最强预测因素;
年龄小于60岁的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相同;但≥60岁的人,收缩压和脉压是心血管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在此年龄组,脉压增大是评估危险的最重要因素,但它几乎总伴有收缩期高血压。如收缩压120mmhg,并保持不变,危险性随脉压增大而增加(此时舒张压降低)。
≥60岁的病人,收缩压和危险呈正相关,舒张压和危险呈负相关。在某一特定收缩压值,舒张压越低,心血管病危险越大。舒张压与心血管病危险之所以呈负相关,是由于在年龄增长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学发生相应改变。从中年开始,大动脉逐渐变僵硬,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下降。而收缩压和舒张压平行增高,可反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预防是处理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
总的说来,血压大于正常高限(收缩压为130~139mmhg或舒张压为85~89mmhg)的人中,约有41%将在4年内发展为长期高血压。所以血压大于正常高限的人群也应接受降压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是降低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危险的适当方法。经常运动(至少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进食低脂肪、高纤维膳食,特别是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使收缩压降低8mmhg,舒张压降低3mmhg。
高血压最佳治疗(hot)
减轻体重也可降低血压,每24小时减少钠摄入量44mmol可使舒张压降低0.9mmhg,收缩压降低1.7mmhg。
研究表明,虽然将舒张压降至≤80mmhg,并不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但严重心血管事件(心梗、卒中或因心血管病死亡)亦不增加,即使舒张压降至70mmhg也如此。其临床意义在于,如积极治疗收缩期高血压导致舒张压降低,即使舒张压降至70mmhg也是安全的。
研究证明,对于各期高血压病人,应将收缩压降至150mmhg,舒张压90mmhg。jncⅵ建议,大多数1期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如果改变生活方式不能使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就应该开始药物治疗。2期和3期高血压病人,应立即开始药物治疗。jncⅳ建议将收缩压维持在140mmhg,舒张压维持在90mmhg。
对于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更应严格控制血压。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和hot研究指出,应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舒张压降至80mmhg。严格控制血压可以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和病死率。将血压降得更低对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适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高血压治疗的17个误区
中国的高血压患者约有1.6亿。在接诊高血压患者时,经常遇到患者问:“我能不能换个药啊?”不论刚得高血压的患者,还是老病友都会提这个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在高血压治疗方面也有不少误区的存在,下面是常见高血压治疗的17个误区!
高血压病治疗的误区是什么
由于高血压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可以毫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甚至有的病人一生无临床症状。所以许多病人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可治可不治的病。血压高了就服点降压药,稳定了就不再服药,这是错误的。其实血压的正常就是服了降压药治疗的结果。停药后血压必定又会增高,甚至更高。这种血压的明显波动,正是导致脑中风、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患有高血压病的病人应积极地治疗,以免重要靶器官受损,致残后而后悔莫及。
高血压病是一种需要持续不断治疗的慢性病
绝大多数病人需要坚持长期或长时间服药,甚至有的的病人需要终身服药。所谓终身服药,就是批确认为高血压后,医生给病人以终身治疗。以药物治疗而言,病人就要吃一辈子的药。即使血压正常后,仍应使用合理有效的维持降压药物剂量,保持血压稳定,切不可吃吃停停。正确的治疗原则应该是“长期服药,可以少吃,不可不吃”。因此有高血压病的病人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长期坚持服药,不仅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还可以保障重要器官不受损害。而间歇性服药,或频繁换药,会使血压波动更加明显,结果导致动脉硬化,使重要脏器缺血、缺氧,最终形成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此点务必引起所有高血压病病人的高度重视。因此,不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贵在持之以恒。
走出防治高血压病中的一些误区
走出轻视预防的误区,防患于未然,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一旦并发心脑肾等脏器严重损害,不仅给自己带来痛苦,而且给家庭、社会也带来了负担。应该指出:要想扼住高血压病这一人类“第一杀手”,其根本出路在于预防。所以,预防是首要的,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有防重于治的思想意识,力争做到不等到发生高血压病后才开始治疗。
为此,要大力普及高血压病的有关知识,对有高血压病家族史、儿童时期血压偏高、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个体更要加强预防,而预防的主要手段,就是远离不良生活方式,也即一级预防(详见“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一旦患了高血压病则要积极、有效地加以治疗,要知道治疗高血压本身就是对心脑肾等并发症的最有力的预防(即二级预防)。
走出不愿服药的误区
调查发现:有的高血压病人因为无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血压增高,长期不服药,使血压一直处于高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加之无明显症状而不服药。事实上,患有高血压病的病人一般可以没有特殊症状,即使有症状,大约1/3是心理压力所致,1/3是与服用降压药物的副反应有关,只有1/3与血压升高真正有关,且症状与血压水平未必一致。
有的人则认为自己血压只是偏高,血压处于边缘状态,不值得治疗,也未引起重视。
事实说明,这种轻度高血压同样对人体会发生危害。还有的病人因长期适应了较高水平的血压,一旦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下降至一定水平反而不适应,则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随后则不再用药。岂不知,持续高血压会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正确的做法是,不但要用药治疗,而且要坚持长期用药治疗。
走出不能坚持治疗的误区
这部分病人最多。一些病人虽然服药,但频繁地自己换药,使血压上下波动不能稳定;还有一些病人,服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特别是血压正常就停药,血压升高又服药;其中有人是怕高血压会降得过低或长期服药会产生药物副反应。其实一些新的降压药,特别是进口或合资企业生产的药,使用说明书非常全面、详细,即使发生非常低的不良反应亦被详尽列出。某些药品说明书很简单,但剧作用也未必比它少。
更多的人以为不适症状已消失,甚至于还有的认为高血压已被“治愈”了,随时测血压又嫌麻烦,便掉以轻心地停止服药,殊不知这种“短期行为”实际上是有害的,也是错误的,它是导致血压不能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要知道,服药一停药一服药,结果导致血压升高一降低一升高,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诱心脑肾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脑出血等症,悔之已晚。
降压治疗的益处来自长期控制血压
大量的临床资料已证实,降压治疗的益处来自长期控制血压。美国曾经做过这样的观察,500名高血压病人进行了为期5年的正规有效降压治疗,停药后发现其中1/2的病人在8个月后高血压又恢复原状,这足以证明长期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血压持续升高时,除非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脑中风等严重并发症,一般不会自动恢复。所以,原则上应长期或终身治疗。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轻度高血压病人经治疗正常达半年以上,可试行停药观察,而中、重度高血压病人可停用其中的一种药或减少药物的剂量,但仍应坚持非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如果血压回升或升得更高时,则应恢复原用药剂量或调整为其他药物,并坚持长久用药。
因此,对于高血压病病人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和恒心,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或推迟重要脏器受到损害。
走出服不服药无多大差别的误区
要知道,高血压病人中除5%左右(症状性高血压)可通过手术等方法得到根治外,其余90%以上的病人都是高血压病,这些病人是一种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有些人虽然已经发现高血压,但不在乎,甚至认为治疗不治疗均无所谓。
甚至还有的朋友说:血压高点有什么了不起,不误吃,不误睡,什么也不影响,甚至会对苦口婆心劝他的医生产生一种“虚张声势”的感觉,仍然我行我素。持这种态度的人,是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极端错误的,一定要予以避免。
医学家认为,其服药与不服药的结局是截然不同的,坚持长期用药者由于使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可以减少和推迟器官的损害,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而长期不服药者则由于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其本身可促进或加速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甚至引起致残或死亡。因此,要认清降压治疗的重要意义,积极、有效、长期地控制血压至正常或理想水平。
走出单纯依赖药物,不做综合治疗的误区
有人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则地服药就准好,其实不然。因为高血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其中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等。高血压病病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除了血压升高外,尚有其他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医学上称为“危险因素”,
如吸烟、酗酒、摄入食盐过多、体重超重、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缺乏运动和体育锻炼、性格暴躁等。所以,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故治疗高血压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特别还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一般地说,高血压的治疗应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非药物治疗有:一般治疗(合理休息、适当镇静)、饮食治疗、运动等。早期、轻度高血压病人,应在用降压药物前可先试用非药物治疗。3-6个月后复查血压,如多次测量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可继续非药物治疗,并定期测血压;如症状明显,则应同时应用降压药物。对于中、重度高血压病病人在采取降压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配合非药物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
走出以感觉估计高血压的误区
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多少、轻重并无平行关系。有的病人,特别是长期高血压病人,由于对高血压产生了“适应”,即使血压明显升高,仍可不出现任何感觉不适。误认为只要没有不适感觉,血压就一定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病病人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血压很高也如此,但当血压下降后反感不适,此时只要使降压速度减慢些,坚持一段时间其不适感会逐渐消失。
所以,有时血压降低也会出现头昏等不适,若不测量血压而盲目地加量,反而不利,为此可能延误治疗,而此种现象对病人的健康却潜在着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为此,高血压病人应主动定期测量血压,如1周至2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凭着感觉走”。当然,最好是自己有个血压计,并学会自测血压,这样既方便又能及时了解血压变化情况。
走出不按病情科学治疗的误区
有少数病人,把别人降压效果好的药物照搬过来为己所用,这是既不客观又不现实的。因为,同样是高血压的病人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却是大不相同的。如某人用某药降压效果非常明显,则另外一人却效果不显,甚至无效。
再如服用短效硝苯地平时,有一小部分人会即刻发生心悸、脸红等不适症状,而多数人则感觉良好。因此应当根据病情,因人而异,合理选用药物,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还有极少部分人则相信那些所谓毫无根据的道听途说:什么“保治保好”什么“可以根除”等等骗局,或者轻信某些虚假广告和偏方。因为高血压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这些都对坚持治疗有弊无利,以致失去合理的治疗机会,是不可取的。
要知道高血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这是肯定的,也是无可非议的。欲走捷径绝对是不可能的,甚至酿成不良后果。面对多种降压途径无所适从。当前社会上降压方法甚多,诸如降压鞋、降压帽、降压仪等,而国内外专家目前认定,只有降压药是可靠的降压途径,其他方法均处于试用阶段,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或精神安慰治疗。
走出不求医、自行治疗的误区
目前,市场上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各有其适应证和一定的副作用,不仅药物种类繁多,制剂复杂,降压机制等各不相同。其中有些已经过大规模临床应用其疗效予以肯定,而有些药物,尤其是新药的疗效则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证实。况且高血压的合理治疗,需要根据全身情况选择最佳药物,这些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行购药服用,带有一定盲目性、片面性,也有一定的不安全的因素存在。
所以,应先经医生诊断,作必要的化验检查,及对心、脑、肾等功能的测定,然后进行治疗。千万不要凭想象,或认为只要是降压药难能用,更不能一味追求那些新药、特药,或认为价格越是贵的药越是“好药”。
走出只顾服药、不顾效果的误区
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目标是不仅要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小于130/85毫米汞柱),而且要长期稳定,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的目的。由于种种原因(如怕麻烦、出差),不定期测量血压,一味“坚持”服药,此为“盲目治疗”,会使得血压忽高忽低,或者出现不适感,并且易产生耐药性或副反应。初服药者,可三天测一次;血压稳定后可每1-2周测一次。
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服药次数,将血压降至较理想的水平。还有更多的人,不仅不复查血压,更不去检查血、尿等化验,不讲究实效。全然不顾血压是否控制理想?靶器官有否损害?应该说,这种治疗在某种程度上是徒劳的,很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的结局,即当发生严重并发症时方感到后悔莫及。因此,必须予以纠正。
走出长期服用一类药、每日一次的误区
有的病人盲目长期服用一类降压药,服药只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任何药物长期服用都会降低疗效,产生耐药性,并易产生药物副作用。同时,有不少病人的血压往往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降压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才能有效地降低其血压。
另外,不同的病人应根据病程、年龄、个体差异、脏器损害的有无以及程度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治疗,千篇一律或长期服用一类药物是不可取的。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病情需要及时选择和调整药物。
有的人出于省事,或嫌麻烦,不管是短效降压药还是长效降压药都采取每日1次的服药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短效降压药服药数小时后,随着药物在血液中浓度的下降,降压效果也随之降低或消失。如不能定时服药,血压也随之升高,不能有效地控制24小时血压。而只有长效降压药或缓释、控释制剂才能维持12或24小时平稳降压。故每日一次的服用法不是适合于所有的降压药,而是仅限于长效、缓释或控释片。
走出贵药就是“顶药”的误区
有些高血压病人把一些价格比较贵的降压药称为“顶药”或“厉害的药”,认为只有病情很严重时才需用。其实,这些药多为钙拮抗剂或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的缓释、控释片,或长效的制剂。这些药的降压作用有时不如硝苯地平、复方降压片等常用价廉药物的作用强和快,但正是因为目前更强调24小时缓慢、平稳地降压,以及早期保护心脑血管免受持续血压升高的损害。所以,医生有时会根据病情开出上述的“顶药”。
走出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的误区
有的高血压病病人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甚至认为降压应该是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其实不然,一般来讲除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外,其余高血压病病人均宜平稳而逐步降压。因为,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不但会使病人出现头晕、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的不适症状,也称“脑贫血”,
还极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甚至诱发脑出血,这种情况尤其在老年人为甚。因为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此时偏高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的血液供应,如果一味要求降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因此,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
走出能降压的都是“好药”的误区
眼下降压药物种类繁多,真可谓琳琅满目。有西药、有中药、有中西药复合制剂;有单一制剂的、有复方制剂的;有国产的、有进口的、也有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等。为此,有不少高血压病病人以为只要能降低血压的都是“好药”。
应该指出,不少降压药服用后确可使血压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但有些(如短效降压药)不能使血压保持稳定;有些则副作用较多,甚至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如不加选择盲目地应用这些降压药,很可能不仅不能稳定降低血压,还有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而理想的降压药物应该是: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连续用药而不产生耐药性;副作用少;能降低高血压病引起的并发症;降压效果持久;服用方便;药价适宜。
走出睡前服降压药的误区
有的高血压病人,常将一天的降压药放在睡前或仅在临睡前服一次降压药,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也是危险的。因为当人入睡后,人体处于静止状态,可使血压自然下降10%-20%,称为血压昼夜节律。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为明显。倘若病人临睡前服了降压药,两小时也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发生意外。
这种情况在老年人高血压病者表现尤甚,必须加以避免。因此,高血压病病人降压药物应在晨起时服用,目的在于控制上午血压增高的峰值,以及预防与血压骤升有关的心脑血管意外事故的发生。对于长效降压药物也应选择晨起一次服用为宜。
1.血压是什么?
血压就是心脏收缩将血液泵入血管时所加在血管壁的压力。常测部位为右上臂,以毫米汞柱为计算单位。记录方式为收缩压/舒张压。正常血压为90-140/60-90mmhg。
3.“三高三低”指什么?
“三高”是指: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如偏瘫),死亡率高(如心梗);
“三低”是指: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服药率低(如不遵医嘱,凭感觉服药)。
4.为什么称高血压为“无声杀手”?
高血压可引起许多并发症;脑中风,高心病,眼、肾损害,伴发糖尿病等。
5.什么人易患高血压?
患病率为10%以上,超过九成的高血压患者都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通常与超重、肥胖,长期持续饮酒,膳食高盐低钾,长期精神紧张或超负荷工作有关。若家族中患有高血压、中风、糖尿病及冠心病者,则其患病的危险性更大。仅约一成的高血压患者属于继发性,高血压只是其他疾病的一种体征或症状而已,这些疾病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动脉狭窄、肾脏病、糖尿病、药源性疾病等。
6.高血压如何避免?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情愉快平和,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不要过度劳累,劳逸结合);坚持适度的运动(适度锻炼和劳动,控制体重);规律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饮食清淡,多食水果蔬菜);定期体检、坚持服药(高血压患者)。
7.高血压如何诊断?
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40岁以后,这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早期发现高血压的可靠方法。不同时间三次以上血压超过140mmhg(高压)或90mmhg(低压),就可诊断为高血压。六十岁以上也是这个标准。至于是原发性或继发性,需要请教专科医师,有时医师会进行相关检查。
8.血压波动怎么办?
人的血压在一天当中不是恒定不变的(收缩压一天中可以波动10~30mmhg,舒张压可以波动5~10mmhg)均属正常情况。所以,不同时间测量血压的数值有所不同,这一波动也是血管弹性尚好的重要标志。患者不要根据血压的波动自行调整降压药,发现血压波动较大时,应及时就诊。
9.如何自测血压?
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可靠性较好,而手腕式电子血压计和指套式电子血压计可靠性较差。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血压时,应将袖带缠于右上臂,松紧适度,气囊中部正好压住肱动脉,气囊下缘应在肘弯上2.5厘米处。
10.什么是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bmi)保持在20-24左右[bmi=体重(kg)/身高(m)2];限盐,应控制在每日6克左右;运动,坚持长期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骑车、健身等;限制脂肪总量,增加水果蔬菜摄入;戒烟限酒。
11.药物治疗的原则有哪些?
逐渐降压;用药因人而异;最好联合用药;不突然停药或突然撤药。
12.为什么要选择长效降压药?
减少血压大的波动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服药方便规律。
13.常用的降压药的种类有哪些?
当前常用降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五大类:即利尿剂、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拮抗剂(ccb)。上述药物可作为降压治疗的起始药和维持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用药。需联合者推荐如下方案:利尿剂和β阻滞剂、利尿剂和acei或arb、ccb和β阻滞剂、ccb和acei或arb、ccb和利尿剂(年龄大于70岁者)。
14.没有症状的高血压要不要服药降压药?
首先,应知道无症状不一定血压不高,其次,症状与血压未必一致。如果采用非药物治疗三至六个月,血压仍不在正常范围,一定要服药控制,目的在于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及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15.降压治疗的目的如何?
不单是解除症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血压的控制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主要措施。
16.单纯降压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吗?
不能。根据相关危险因素需综合治疗。包括降脂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如应用阿司匹林,和血糖控制以及非药物治疗等相关内容。
17.如何坚持八项原则,严格控制血压?
保持血压正常;保持体重正常;保持血脂正常;不吸烟少饮酒;饮食讲究科学;坚持体育锻炼;定时长期服药;增加保健意识。
18.中医中药能治疗高血压吗?
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有一定的降压效果,主要点在于机体功能的调节和临床症状的改善。因为高血压病毕竟是一个多因素疾病,中医中药也是综合治疗中非常好的多途径、多靶点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1、35岁以上的所有就诊患者,均应测量血压;
2、防治高血压要戒烟戒酒,适当运动,清淡饮食。
3、普及高血压知识,减少高血压危害。
4、大多数患者需要规范化降压药长期治疗;
5、每人每天6克盐,控制血压保健康。
6、不良生活方式主要指高盐饮食、摄入过多脂肪及垃圾食品、过量饮酒、菜果摄入少、体力活动不足等。
7、高血压是心脑肾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8、控制高血压,享受健康生活。
9、高血压常常无症状,也称为“无声杀手”。
10、健康膳食可预防或减少高血压的发生。
11、正常成年人,每2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
12、控制高血压,保护心脑肾。
13、不吸烟:从不吸烟;或吸烟者戒烟;
14、控制高血压,享受健康生活。
15、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
16、健康体重,健康血压。
17、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18、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
19、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
20、定期测量血压(家庭,诊所);
2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
22、防治高血压要戒烟戒酒,适当运动,清淡饮食。
23、限制饮酒:每天饮葡萄酒不超过2两,白酒不超过1两;
24、适量运动:每周适量体力活动3~5次,每次30分钟。
25、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26、健康体重,健康血压。
27、不听信小广告或伪科学宣传;不能用保健品、保健理疗或食疗替代降压药。
28、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
29、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30、防治高血压要戒烟戒酒,适当运动,清淡饮食。
31、易患高血压的高危人群,每6个月至少测量1次血压;
32、超重或肥胖增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肥胖者与正常体重者比较,高血压患病率增加1倍。
33、长期坚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34、控制高血压,保护心脑肾。
35、过量饮酒增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每天饮白酒2两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50%。
36、提倡高血压患者进行家庭血压测量;
37、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
38、高血压的发生与血压水平、生活方式关系密切。
39、高盐饮食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北方人群食盐摄入量高于南方几乎1倍,北方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南方几乎1倍。
40、普及高血压知识,减少高血压危害。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及主要特点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近年来不断升高,已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958—1959年,在年龄15岁以上的人群中抽样调查494331人,高血压患病率为5.11%;1979-1980年间,共调查4012128人,患病率7:73%;1991年调查950356人,患病率为11.88%。
我国20世纪50~70年代,每年新发高血压100余万人;到了80~90年代,每年新发高血压300余万人。年龄越小,发病率增幅越大,其中25~49岁年龄组,上升幅度显着高于其他年龄组。目前,我国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已逾1亿,涉及几千万个家庭,平均4个家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已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洪昭光教授指出,我国高血压及其治疗存在“三高”、“三低”、“三个误区”的现状特点。“三高”,即指高血压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及致残率高。患病率高,据推算,目前已有1.1亿多患者;死亡率高,是指高血压死亡率已居心血管患者死亡的首位;致残率高,每年因高血压可新发150万脑卒中患者,现幸存的600万脑卒中患者中,有75%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
“三低”,即指知晓率低、服药率低及控制率低。知晓率低,是指了解自己患高血压的,还不到高血压患者1/2;服药率低,是指知道自己患高血压需要服药,但能遵医嘱服药的还不到1/4;控制率低,由于不遵医嘱服药等原因,高血压发病的控制率不到5%。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往往存在“三个误区”,即他们或不愿服药,或不难受不服药,或不按病情科学地服药,这是非常不对的。因为,提高服药率及控制率,是当前治疗高血压成败的关键因素。
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并引起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重视,以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及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国家卫生部自1998年起,确定每年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向社会各界显示了控制高血压的决心和力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高血压诊断标准和理想降压目标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病,也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6亿,据估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1.2亿人。1998年9月29日至10月1日,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大会在日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明确了诊断高血压的新标准,全面提出了高血压的防治方案。这一指南被认为是最为全面的高血压防治方案,方案于1999年公开发表。
我国高血压联盟于1999年公布了相应的高血压防治指南,根据这一指南,规定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经多次测量血压(一般是在同一上臂测量血压,连续3日),如果血压≥140/90毫米汞柱,即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压了。血压130/85毫米汞柱为正常血压。介于两者之间称“高正常血压”。理想的血压值是120/80毫米汞柱。
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最主要的危害是会发生心、脑、肾并发症,长期未经良好控制的高血压,会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损害等一系列病变,轻者造成患者丧失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重者会造成死亡。又由于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早期多无症状,悄无声息,故高血压被医学家形象地称为“无声杀手”。据估计,若使血压平均下降5~6毫米汞柱,就可使冠心病减少16%,脑卒中减少38%。因此,加强对高血压的防治,对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有很大的意义。
理想的降压目标是:
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均应降至140/90毫米汞柱,≤138/83毫米汞柱更为理想。轻度患者以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为好。中青年应降至130/85毫米汞柱,老年患者以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为宜,单纯收缩压高者亦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心、脑、肾等脏器损害时,应尽量将血压降至130/85毫米汞柱或达到理想水平。
降压注意事项
降压要平稳,药物开始用小剂量,逐渐递增,直至血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忌突然换药或忽服忽停,否则因血压大幅度波动易导致意外。故有人建议,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初始降压目标可将收缩压高于180毫米汞柱者降至160毫米汞柱以下,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之间者使之降低20毫米汞柱。平时,高血压患者要坚持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高血压可增加某些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如卒中、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效治疗高血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治疗高血压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而说清楚什么是高血压也很困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较低血压也有危险,这就改变了我们对最佳血压的认识。
收缩压与舒张压
现有研究表明,舒张压不再是血压状况的主要决定因素,收缩压和脉压已经取代舒张压成为血压状况的主要决定因素。有证据提示,收缩压、脉压和舒张压都是病人血压特点的一部分,而患者的年龄决定了这三个测定值的相对重要性。最近的分析显示,年龄小于50岁的人,舒张压仍是心血管事件危险的最强预测因素;
年龄小于60岁的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相同;但≥60岁的人,收缩压和脉压是心血管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在此年龄组,脉压增大是评估危险的最重要因素,但它几乎总伴有收缩期高血压。如收缩压120mmhg,并保持不变,危险性随脉压增大而增加(此时舒张压降低)。
≥60岁的病人,收缩压和危险呈正相关,舒张压和危险呈负相关。在某一特定收缩压值,舒张压越低,心血管病危险越大。舒张压与心血管病危险之所以呈负相关,是由于在年龄增长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学发生相应改变。从中年开始,大动脉逐渐变僵硬,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下降。而收缩压和舒张压平行增高,可反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预防是处理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
总的说来,血压大于正常高限(收缩压为130~139mmhg或舒张压为85~89mmhg)的人中,约有41%将在4年内发展为长期高血压。所以血压大于正常高限的人群也应接受降压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是降低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危险的适当方法。经常运动(至少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进食低脂肪、高纤维膳食,特别是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使收缩压降低8mmhg,舒张压降低3mmhg。
高血压最佳治疗(hot)
减轻体重也可降低血压,每24小时减少钠摄入量44mmol可使舒张压降低0.9mmhg,收缩压降低1.7mmhg。
研究表明,虽然将舒张压降至≤80mmhg,并不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但严重心血管事件(心梗、卒中或因心血管病死亡)亦不增加,即使舒张压降至70mmhg也如此。其临床意义在于,如积极治疗收缩期高血压导致舒张压降低,即使舒张压降至70mmhg也是安全的。
研究证明,对于各期高血压病人,应将收缩压降至150mmhg,舒张压90mmhg。jncⅵ建议,大多数1期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如果改变生活方式不能使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就应该开始药物治疗。2期和3期高血压病人,应立即开始药物治疗。jncⅳ建议将收缩压维持在140mmhg,舒张压维持在90mmhg。
对于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更应严格控制血压。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和hot研究指出,应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舒张压降至80mmhg。严格控制血压可以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和病死率。将血压降得更低对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适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高血压治疗的17个误区
中国的高血压患者约有1.6亿。在接诊高血压患者时,经常遇到患者问:“我能不能换个药啊?”不论刚得高血压的患者,还是老病友都会提这个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在高血压治疗方面也有不少误区的存在,下面是常见高血压治疗的17个误区!
高血压病治疗的误区是什么
由于高血压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可以毫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甚至有的病人一生无临床症状。所以许多病人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可治可不治的病。血压高了就服点降压药,稳定了就不再服药,这是错误的。其实血压的正常就是服了降压药治疗的结果。停药后血压必定又会增高,甚至更高。这种血压的明显波动,正是导致脑中风、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患有高血压病的病人应积极地治疗,以免重要靶器官受损,致残后而后悔莫及。
高血压病是一种需要持续不断治疗的慢性病
绝大多数病人需要坚持长期或长时间服药,甚至有的的病人需要终身服药。所谓终身服药,就是批确认为高血压后,医生给病人以终身治疗。以药物治疗而言,病人就要吃一辈子的药。即使血压正常后,仍应使用合理有效的维持降压药物剂量,保持血压稳定,切不可吃吃停停。正确的治疗原则应该是“长期服药,可以少吃,不可不吃”。因此有高血压病的病人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长期坚持服药,不仅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还可以保障重要器官不受损害。而间歇性服药,或频繁换药,会使血压波动更加明显,结果导致动脉硬化,使重要脏器缺血、缺氧,最终形成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此点务必引起所有高血压病病人的高度重视。因此,不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贵在持之以恒。
走出防治高血压病中的一些误区
走出轻视预防的误区,防患于未然,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一旦并发心脑肾等脏器严重损害,不仅给自己带来痛苦,而且给家庭、社会也带来了负担。应该指出:要想扼住高血压病这一人类“第一杀手”,其根本出路在于预防。所以,预防是首要的,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有防重于治的思想意识,力争做到不等到发生高血压病后才开始治疗。
为此,要大力普及高血压病的有关知识,对有高血压病家族史、儿童时期血压偏高、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个体更要加强预防,而预防的主要手段,就是远离不良生活方式,也即一级预防(详见“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一旦患了高血压病则要积极、有效地加以治疗,要知道治疗高血压本身就是对心脑肾等并发症的最有力的预防(即二级预防)。
走出不愿服药的误区
调查发现:有的高血压病人因为无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血压增高,长期不服药,使血压一直处于高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加之无明显症状而不服药。事实上,患有高血压病的病人一般可以没有特殊症状,即使有症状,大约1/3是心理压力所致,1/3是与服用降压药物的副反应有关,只有1/3与血压升高真正有关,且症状与血压水平未必一致。
有的人则认为自己血压只是偏高,血压处于边缘状态,不值得治疗,也未引起重视。
事实说明,这种轻度高血压同样对人体会发生危害。还有的病人因长期适应了较高水平的血压,一旦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下降至一定水平反而不适应,则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随后则不再用药。岂不知,持续高血压会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正确的做法是,不但要用药治疗,而且要坚持长期用药治疗。
走出不能坚持治疗的误区
这部分病人最多。一些病人虽然服药,但频繁地自己换药,使血压上下波动不能稳定;还有一些病人,服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特别是血压正常就停药,血压升高又服药;其中有人是怕高血压会降得过低或长期服药会产生药物副反应。其实一些新的降压药,特别是进口或合资企业生产的药,使用说明书非常全面、详细,即使发生非常低的不良反应亦被详尽列出。某些药品说明书很简单,但剧作用也未必比它少。
更多的人以为不适症状已消失,甚至于还有的认为高血压已被“治愈”了,随时测血压又嫌麻烦,便掉以轻心地停止服药,殊不知这种“短期行为”实际上是有害的,也是错误的,它是导致血压不能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要知道,服药一停药一服药,结果导致血压升高一降低一升高,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诱心脑肾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脑出血等症,悔之已晚。
降压治疗的益处来自长期控制血压
大量的临床资料已证实,降压治疗的益处来自长期控制血压。美国曾经做过这样的观察,500名高血压病人进行了为期5年的正规有效降压治疗,停药后发现其中1/2的病人在8个月后高血压又恢复原状,这足以证明长期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血压持续升高时,除非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脑中风等严重并发症,一般不会自动恢复。所以,原则上应长期或终身治疗。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轻度高血压病人经治疗正常达半年以上,可试行停药观察,而中、重度高血压病人可停用其中的一种药或减少药物的剂量,但仍应坚持非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如果血压回升或升得更高时,则应恢复原用药剂量或调整为其他药物,并坚持长久用药。
因此,对于高血压病病人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和恒心,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或推迟重要脏器受到损害。
走出服不服药无多大差别的误区
要知道,高血压病人中除5%左右(症状性高血压)可通过手术等方法得到根治外,其余90%以上的病人都是高血压病,这些病人是一种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有些人虽然已经发现高血压,但不在乎,甚至认为治疗不治疗均无所谓。
甚至还有的朋友说:血压高点有什么了不起,不误吃,不误睡,什么也不影响,甚至会对苦口婆心劝他的医生产生一种“虚张声势”的感觉,仍然我行我素。持这种态度的人,是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极端错误的,一定要予以避免。
医学家认为,其服药与不服药的结局是截然不同的,坚持长期用药者由于使血压降至
个人助学金申请书格式 学生个人助学金申请书格式(精选10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