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7
2023-03-18
2023-07-05
在执行上级党组织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通用6篇)
2023-06-15
2023-07-06
更新时间:2024-01-08 17:08:25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6-27
2023-03-18
2023-07-05
在执行上级党组织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通用6篇)
2023-06-15
2023-07-06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做好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工作的“纲”和“魂”。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夯实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北疆稳固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把“模范自治区”这个崇高荣誉珍惜好、维护好、呵护好。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作为学院学习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立足职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多维度、立体化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潜移默化到广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努力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学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引导全校师生自觉践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
作为学院的一员,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推动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汗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画好最大“同心圆”,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
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就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两天半以来,通过聆听报告、观看教育片、参加研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仅对学院党委层面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党的***以来,习近平***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对学院党委而言,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之中,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首先,要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支部集中学习、举办全体教职工专题培训、讲授专题党课、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重点学习党的民族创新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使全院师生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其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以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具有“天下观的爱国者、有理想的奋斗者、有本领的实干者、有担当的开拓者和有德行的奉献者相统一基本特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大意义,把爱国作为立德树人的基调和人才成长的底色,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增进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强化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
最后,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三全育人”改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当前,学院正在积极推进学校党委部署的“三全育人”工作改革,今后,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三全育人”工作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培养“四有”好老师,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引导广大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大力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好地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职责,发挥促进民族团结的引路人作用。
要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在学院现有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培育思政功能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的示范课程。广大教师应充分挖掘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等知识点,将有关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现实案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引入教学过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中,使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验与认同。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征文、竞赛、展览等方式,加大宣传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打造以官网、官微等为主干的多元化网络育人集群,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继续打造特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使活动能够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
作为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我们要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能力,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厚植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尊重民族历史文化、骨肉同胞相惜等真挚情感的流露。因为爱自己的祖国,56个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一,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要时刻胸怀祖国,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斗争。要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打牢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突出精神内核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会巩固。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认同和本民族文化认同是并育而不相悖的关系,中华文化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源于其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铸就了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要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坚持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坚持正确方向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而坚定地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历经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的反复检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鲜活而极具生命力的具体实践形态,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标识和现今各族人民的最大共识。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内外形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守正创新、接续奋斗,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辉煌的篇章。
为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20_年1月8日至10日,内蒙古师范大学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我院教师通过听讲座、学习研讨、个人自学等方式参加了本次培训,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的深刻内涵、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重大意义和工作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我们摘要发表老师们的学习心得,以期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进一步深入。
红雨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学习好、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公民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2条明确规定了中国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可以说,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民族地区学生走向现代化、扩大就业面和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手段。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更好加强各民族的沟通交流,要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铸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
赵格日乐图
作为一名高校蒙古族党员教师,应该及时积极主动学习领会和正确理解党中央和自治区重要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相关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以此不断提高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只顾专业教育和科研业务工作,还要积极主动学习体会和正确理解党中央和自治区重要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相关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坚定政治理想信念,切实提高自己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识,除了重视课堂教学外,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关心和指导工作,积极主动参与周边群众和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张斌
通过参加本次专题培训,使我认识到,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与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切实提高民族政策理论水平,同时要把学习收获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勇于担当,在学生教育培养中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示范作用。
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首先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同时把爱国主义、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年轻学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弓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材工作,把教材建设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是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享受更加公平、更加有质量的教育,有利于加强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
通过本次集中培训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思想上的洗礼,真正感受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收,今后一定会在工作学习中时刻牢记“守望相助”,把思想认识转化为行动自觉,不仅要自己学懂弄通,而且还要给身边的人讲,给学生们讲,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切实做到在实践当中的落实。
杜玲
经过三天的学习,我进一步领会了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了解了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提出的历史背景、深刻内涵和伟大意义,掌握了五个认同、五观和三个意识等关键内容。
通过学习,进一步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纠正了错误的有偏差的认识,真正在精神上和意识上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坚决支持国家关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的决策意见,坚定拥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通过此次学习,我也进一步深刻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自身在学习方面的不足和局限性,并希望这样有效的学习能够阶段性的开展下去。
党的***以来,习近平***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下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和对我国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最新概括,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对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擘画和远景期许。这一概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创新发展的理论品格,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宏大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在于深刻认识其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是命运共同体,即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所以,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中不同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各民族相互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在于牢固树立国情意识。习近平***指出,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既是历史事实,也是现实写照,但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升为“基本国情”的高度加以阐述,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大的公约数是统一,而多民族则是一大特色和一大有利因素,多民族的大一统,既是重要财富也是重要优势。必须深刻认识到,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梦,也是各民族自己的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是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国情意识和“家底”意识,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祖国认同,打牢共同体的思想政治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习近平***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增强“五个认同”,就必须正确树立、真正树牢“五观”。
一是政治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由各民族的优秀分子组成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政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国之希望、民族之希望所在。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在民族问题上削弱党的领导、背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错误言行。
二是历史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各民族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利用历史问题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对立的错误历史观。
三是民族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民族平等是民族关系最本质的特征。既要认同本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更要认同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处理好本民族局部利益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关系,正视多样性,增强一致性。要做民族团结的忠诚守卫者和捍卫者,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以及一切民族歧视、民族隔阂的言行,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四是国家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各族人民的神圣义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国家统一、损害国家主权的言行。
五是文化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旗帜鲜明地反对把中华文化等同于某一个民族的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的倾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途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既是民族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关系的常态。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大势下,民族孤立主义、种族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既是人类进步的障碍,也是妨碍民族发展的毒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达到感情相依、情感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努力实现共建共享。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共建全面小康,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挑战,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围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谈谈个人心得体会,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
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
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做好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工作的“纲”和“魂”。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夯实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北疆稳固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把“模范自治区”这个崇高荣誉珍惜好、维护好、呵护好。
二、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总书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作为学院学习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立足职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多维度、立体化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潜移默化到广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努力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学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引导全校师生自觉践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
作为学院的一员,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推动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汗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画好最大“同心圆”,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
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就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民族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一大特色,我们的思想基础建设应落实在坚持尊重民族差异,但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但不强化特性的基础上,在思想意识上进一步明确各民族是中华民族之一员,只有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前提下,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在社会制度上“一步千年”的跨越史、改革开放以来几百万少数民族同胞离开原生社区到大中城市发展等等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事实、实践、逻辑进行理论分析,为处理好差异性和共同性的思想基础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显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形成今天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应遵循民族发展的规律,进行正确引导。
在自治地方,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如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等从中华民族整体性视野出发的发展理论的运用;推动制定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工作;聚焦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大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精神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应充分把握文化强国的机遇,利用自身良好的基础,深刻认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在保护、传承中既要对外显的表层文化,如建筑、生产习俗、节庆等,内层的动态文化,如仪礼、手工技艺等方面加大保护力度;更应对如语言文字、价值观念等深层理念和认识系统方面的文化加强保护传承。深层理念和认知系统的保护,关键在于文化持有人,即文化主体自身的内醒和自觉。各民族作为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他们应当成为传统文化保护的主体,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开展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以某种产业为依托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最重要的是文化持有人,让他们把日常生活的文化精髓挖掘出来、重视起来,真正认识到这些文化的社会价值,从而不断还原到新的日常生活中。让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体性、真实性上进行保护与活态传承,合理调整和寻求其发展路径。本着“保护文化遗产、延续传统文脉、永续合理利用”的原则,让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有活态传承的空间,又能在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得到不断发展。
(一)面临民族分裂势力和地区分裂势力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国内外局势的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依据这些挑战的性质和根源,大体划分为政治风险(可能引发政治危机或其他危机的政治性要素)、社会风险(引发社会冲突、社会分裂等危机以及造成其他危机可能性的社会要素,如社会差距、新型安全风险、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民族分裂或地区分裂(一些反华势力借助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和政治分裂势力企图分裂中国)。
(二)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影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中国各民族的民族利益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与各民族利益和要求出现不一致的方面。某些民族的部分民众强调其“民族身份”差异性,强化民族界别意识,关注本民族利益或个人利益,强调本民族意识和具体利益,轻视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淡薄,“各种对中华民族具有消解作用的观念日益盛行,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识逐渐弱化、虚拟化,给中华民族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三)学界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质疑
近年来,有学者对我国民族政策中关于少数民族的优惠、照顾性内容产生争议,甚至出现对民族政策质疑、批评的声音,提出“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第二代民族政策”“中华民族一体化”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观点。民族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以人为方式搞民族同化违背了民族发展规律,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不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上述观点对我国学界以及民族地区干部、知识分子、群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来自国际因素的影响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西藏、新疆发生的民族分裂和暴力恐怖事件中,大多有西方反华势力因素在从中作祟。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主义思潮传入我国,对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和各族人民国家认同造成消极影响。多元文化主义传入中国后,国内一些学者将其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新理论加以吹捧和改造,强化各民族认同,淡化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上问题挑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分裂意识和狭隘民族思想滋长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国民教育水平普遍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被激发,各民族的自我意识增强,地区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困境,引发了地区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一般来说,个体或群体的地域认同根源于特定主体在特定区域内(如出生地、生活区域)的集体记忆,这里的“集体“记忆包括个体和群体长时段内的共同记忆,记忆内容往往比较复杂,包括共同的历史叙事、语言文字、生活习俗、政治活动、文化符号等。在这样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在人类学民族学语境下,被称为族群或民族,或者是带有族群特征的某某人,往往兼有地缘共同体(如出生地、生活地区)和情感共同体(如家族、种族、社会组织、宗教团体等)的综合特征。这样,在一定时空中的这群人便形成了特定的地域身份和地域认同。近年来,香港、台湾、西藏、新疆出现地区分裂和民族分裂,其原因复杂多样,而上述因素应是其中之一。台湾与香港强调地方身份认同,自认为是香港人、台湾人,这与国家认同产生内在张力;西藏和新疆地区又添加了民族因素、宗教因素和外部势力的干扰,涉及到地方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复杂纠葛。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投入不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面投入不足,使得中华民族部分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弱化,在境内外反华势力诱导下,制造民族冲突和民族分裂,对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造成破坏。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存在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淡化、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不强等问题。经济全球化潮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部分民众关注本民族利益或个人利益,轻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中华民族意识淡薄、缺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挑战。
(三)西方反华势力与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港台问题和民族问题干涉我国内政,对港台地区分裂、民族分裂和极端宗教势力支持,造成部分民众国家认同弱化。“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扼制、西化、分化图谋在加剧,民族地区分分裂、分渗透的形势更为复杂。”多元文化主义传入中国后,一些学者将其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新理论予以传播宣扬,强调中华各民族的差异性,强化单元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产生冲击。
从政治领导、理论建构、宣传教育、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应对化解存在的挑战。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深入掌握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础上,提升有效解决民族问题、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中国共产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体地位和领导力量,主要表现在对党和国家民族理论的发展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实施方面,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和措施,需要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建设和执政能力提升过程中建构和落实。
(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体系,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解构。由于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的理论阐述存在话语重复和论点零散的现象,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亟需提炼与提升。当前,我国学者所关注和构建的民族理论主要是各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等民族政策方面,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构建和理论阐释明显不足。“民族理论知识体系的设计要优先突出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地位,要从当今国际政治的主权国家格局中确立民族理论的立足点和宣教点。”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升“五个认同”
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础上,发挥文化认同的政治整合功能,把国家认同放在优先地位,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有机结合。加强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情感、认同等方面的教育,突出国家制度、政权机构、法律颁布、国家主权等客观性内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国旗、国徽、国歌、国庆节等主权国家的象征物,是整合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渠道,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和民族政策进教材、进学校、进课堂,把相关的历史遗址、纪念馆、博物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进行广泛宣传。
(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之策,是加快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改善民族地区民生,包括民族地区的教育、就业、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各民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民族地区帮扶要考量民族群体和个人的正当权利和责任义务;物质生活的平等共享与精神生活的认同共识要同步发展。解决民族问题要把握好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两把钥匙”,精神生活的认同共识是实现人心所向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认同的心理基础,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任务目标。
(五)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形成和睦的民族关系,建设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际效果,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开展工作提升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举措。推进各民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尊重民族差异、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创造各族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做事的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