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9
2023-06-27
2023-03-18
2023-07-05
2023-07-06
更新时间:2024-01-17 10:09:0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6-29
2023-06-27
2023-03-18
2023-07-05
2023-07-06
农村基础设施大多具有小、分散的特点,而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镇里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围绕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科技建设等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本部门实际,及早谋划生产发展、安全饮用水改造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将土地开发统一纳入全镇占补平衡计划之中,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对全镇发展的促进作用;将确定的基础设施项目纳入镇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之中,统筹规划建设区域性道路、轨道交通、供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纳入城市道路养护计划之中;将生态改善和大气污染治理纳入相关部门的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中心村庄布点规划要整村推进,相对集中,做到规划一个村,完善一个村,不能依照领导意图遍地开花。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之深入民心,成为民之所向。制定具体规划前应先征求民意,尤其是村庄布点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另外,要加强工作的指导,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整治的随意性,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能够落到实处。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北湖区石盖塘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珠江三角洲及x市区等地区。随着北湖区石盖塘镇镇域经济的加强,宇腾化工、裕湘面业等企业扩产,在镇区就业的农民工有增加趋势。
3、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又加入了外出务工大潮,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4、依然以从事纯体力劳动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由于他们普遍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这与就业市场要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们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
5、由单纯的打工者向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单位从事管理或技术工种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蓄了一定资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创办经济实体,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广量大,所需资金完全靠政府财政投入也不可能,除了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外,还迫切需要从多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研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以物代资等激励手段,引导、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小型水利设施、有线电视、办学等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三是荣誉激励,如给予公共设施冠名权,政府组织评选,对贡献较大者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等等;四是社会责任感召,充分发挥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的作用,动员社会富裕阶层和个体私营业主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采取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赢得全社会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特别要鼓励有责任感的企业或农民企业家与自己的家乡或贫困村开展“一企一村”结对建设活动,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建议镇政府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属低山丘陵地带,农作物生长气候适宜,农业资源丰富,为我县农业种植的多样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探寻我县农业优势资源,切实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县农业农村经济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就农业优势资源进行专题调研,并就其发展困境、发展对策作了一些思考。
一、全县农业优势资源概况
(一)农业重点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科学引导农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食用菌、柑橘、茶叶、桑蚕、优质米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运营和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食用菌、桑蚕产业在我县形成了“科研+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到xx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其中食用菌、桑蚕、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产值达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稳固来源。
(1)食用菌产业稳健发展。xx年上半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达亿袋,同比去年增加1550万袋,增。截至xx年,全县发展食用菌农户达25563户,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食用菌产业总产量占全省比重为20%,居全省第二,为农民增收达5368万元,成为全县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进一步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导地位,积极发展以茶树菇为主的非耗材食用菌,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之路,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稳妥推进,食用菌产业稳健发展,产业结构正在向立体型、循环型、节约型方向发展。xx年5月被全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香菇之乡”称号。
(2)桑蚕产业平稳发展。近年来,我县始终将蚕种培育、桑园基地建设、茧丝绸一条龙加工、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作为兴县富民的一项战略措施,成为全县出口创收的一大亮点。xx年,全县桑蚕产业产茧量达1766吨,占全省比重的21%,位列全省第二,辐射带动农户1xx户,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648万元,成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3)粮油产业稳定发展。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高产创建,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粮油生产连续三年丰产丰收。xx年全年粮食总播面23万亩,总产万吨;全年油料作物总面积万亩,总产万吨。粮油产业农民总收入可达5000万元。
(4)水果产业强势推进。抢抓省、市打造长江流域200万亩柑橘带契机,科学论证规划,以洋坪镇平头山万亩柑桔示范园为核心,辐射带动旧县镇、花林寺镇的柑桔适宜区,积极推广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强力推进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截至xx年底,全县柑橘面积已达万亩,柑桔总产量7000余吨,农民收入达700万元。
(5)茶叶产业潜力巨大。在茶叶产业发展上,积极探索研究茶苗无性繁育技术,500亩高标准茶叶基地的建成,深入推广了运用茶叶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了传统制茶升级改造步伐,茶叶品质和效益不断提升,发展潜力巨大。xx年茶叶产量554吨,比上年增加4吨,增。xx年,全县茶叶总产605吨,农民增收达700万元。
(二)农业优势农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狠抓农产品质量管理,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着力打造精品名牌。xx年,“森源”牌香菇、“垭丝”牌白厂丝荣获名牌产品,实现了我县农产品名牌产品空白的历史性突破。“花园碰柑”、“双红蜜橘”、“云雾绿茶”、“龙凤蕃茄”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森源”牌香菇、“鸣凤”牌优质米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远野风”、“森源”牌、“鸣凤”牌获得著名商标认定。xx年,“远野风”牌牛肉黄豆酱当选宜昌市第二届“三峡十大特产”,荣获名牌产品。xx年,“森源”牌香菇荣获省“十大名牌农产品”称号。“森源”牌香菇远销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垭丝”牌白厂丝远销江浙一带,并出口印度、巴西等地,远野风”牌牛肉黄豆酱等系列产品远销广东、河南、东北等地,鹿苑黄茶远销全国各地,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蓬勃发展
通过采取培强做大一批、引进新上一批、巩固发展一批的办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已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规模以上12家),同比xx年增加4家,跻身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积极支持野风食品有限公司、宜昌奥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进行资本扩张,做大规模,做强科技,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野风食品有限公司等已成长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发展速度较快的领军型企业,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着力打造精品名牌,三年来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森源香菇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xx年森源香菇当选十大名牌农产品称号,“垭丝”牌白厂丝、森源牌香菇、远野风黄豆牛肉酱跻身名牌产品行列,森源香菇、鸣凤优质米连续三年荣获著名商标。深化对接活动,不断加大市场营销工作力度,成功组织参加了历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配合县政府举办了县优势农产品推介专场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省内武汉大型超市对接,香菇等农产品成功进入武汉、宜昌等地批发市场;不但完善企农利益联接机制,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实现了企农有效对接,带动农民达5万余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蓬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加工发展不够。虽然我县食用菌、水果、优质米、生猪、桑蚕等资源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优势,但我县农产品加工总体水平不高,农产品优势没有转变成经济优势,xx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达1:,位于全省第49位,远远低于全省、全市水平。
二是优质品牌发展不够。截止xx年底,全县虽拥有3个著名商标,4个名牌产品,但与发达县市相比,数量少之又少。
三是龙头企业发展不够。我县大部分龙头企业科技力量单薄,各类人才缺乏,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低,产品、工艺更新缓慢,产品普遍存在增值能力低,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等“三低”现象,品牌营销手段落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严重限制企业自身发展。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16家,远远少于发达县市,而且规模也较小。全县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森源和楚园春2家。
三、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建议
(一)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优势资源,突出优势核心区建设,加快规模化开发;以科技为支撑,强化农科教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构建产业技术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整合品牌,打造名牌;以增收为目标,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大产品营销力度,拓展市场空间,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到20_年,全县农业优质资源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明显提高,建成全省优质资源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
(二)发展目标:围绕食用菌、桑蚕、粮油、水果、茶叶等几大优势产业,集中建设农业优质资源强县,做大做强优质资源农业产业基地县,到20_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达到20家以上,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达到1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12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省级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达到1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达到2个以上;以柑橘为主的水果面积达到10万亩;桑园面积稳定在4万亩;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食用菌亿袋。
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集中规模、效益优先、做大做强的原则,重点抓好以下几大产业:
粮油生产。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利用,稳定粮油播种面积,建设优质粮油基地。到20_年,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万吨左右;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万吨左右。优质米产业加速推广无公害优质稻栽培技术,不断优化品质结构,推广立体套种模式,提高了产出效益。
柑桔产业。抢抓“双低”改造机遇,以沮河流域的洋坪镇为核心,辐射带动旧县镇、花林寺镇的柑橘适宜区,积极推广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大力发展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到20_年,水果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柑桔面积8万亩,总产达到5万吨以上,产值达2亿元。
桑蚕产业。不断探索省力化种养模式、引进推广“彩色茧”等新模式、新品种,努力提高养殖效益,到20_年,全县以沮西山区为主的桑园面积稳定在4万亩,发种量达到4万张,蚕茧总产1600吨以上。充分开发和利用荷花镇、花林寺镇、旧县镇、河口乡和洋坪镇等次坡度地,改造兴建一批高标准桑园。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桑园面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养蚕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发展潜力巨大,蚕桑产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导产业。
食用菌产业。以打造全国香菇之乡为契机,巩固扩大全县沮东食用菌规模,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导地位,积极稳定发展非耗材食用菌,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之路,到20_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达到亿袋,其中越夏香菇亿袋,反季香菇3000万袋,食用菌总产量(鲜菇)达到万吨。
茶叶产业。积极推广茶苗无性繁育技术,依托宜昌禅茗堂茶叶有限公司分别在旧县镇鹿苑等村、荷花镇望家村和河口乡等地建设鹿苑黄茶、真金绿茶两大系列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到20_年,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000吨以上。
(三)对策建议
为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必须按照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找准优势、打造精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龙头带动、建立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1、突出基地建设,加快产业发展
坚持突出基地,以基地带动大面的原则。每个产业规划建立基地村,基地村的建设要明确标准,指标要细化、具体,要明确种植的规模大小,连片种植的规格高低,规范化种植的要求以及达到的目标、产量、产值、效益等。然后选择一些群众积极性高、气候最适宜、基础条件好、辐射影响大的村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从技术、资金、物资给予重点扶持,培育示范样板,以此影响、说服教育群众,带动发展。
2、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对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县德中茧丝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奥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引导和扶持实施技术改造,促进改造升级,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规模,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坚持开放活县,引导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等产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贮藏、保鲜、营销企业。帮助企业协调贷款、扩大融资渠道、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规范产品征购经营管理、理顺企业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力争实现每个优势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格局。
3、强化科技措施,增强产业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提高产品品质和效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试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上档次、出品牌、出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对科技知识、科学技术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科学技术的普及运用,增强优势产业效益。
4、突出特色,促进产业发展
农业的产业品牌培育开发单靠质量还难以形成市场优势,还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找路子,按照“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发展思路,重点在“人无我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依托自然条件及气候特点,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鹿苑黄茶是全国仅存的四种黄茶之一,系我国黄茶之珍品,古往今来盛名不衰,因产于我县鹿苑寺而得名。其制作工艺精细,风味独特,具有外形色泽谷黄,内质香气持久,滋味醇厚甘凉,汤色绿黄明亮的特点,故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我县特色产业之一。
5、广辟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多方宣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确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投入。在资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设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用心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构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我,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我完美家园的用心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用心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用心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要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贴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在项目规划上,近两年xx村委会在项目规划上的重点一是加强乡村公路修缮、养护,保障公路的畅通,争取能列入路面硬化项目;二保障部分村组的生产、生活用水;三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卫生共厕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用心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如用心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用心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外出打工人员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潜力,用心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资料,要搞好规划,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村级事务决策管理机制和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村干部、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潜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带给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用心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用心性。用3至5年,或更长时光,使我们xx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相对偏低。据调查,外出务工劳动力整体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800-1500元的有1480人,占;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占。同时,他们工作存在不稳定性,据调查,长期在一个地方务工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8%,两个以上地方的占62%。
3、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外出务工人员中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其中一部分合同签订不规范;参加养老保险人员64%,少数参加了工伤保险。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完全落实到位仍需要一段时间。
4、较低的素质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转移领域也越来越窄。
1、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X村的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切合村情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做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2、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X村下辖8个自然村,一方面既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
3、干群关系得到必须改善。
以前乡镇干部及村干部下农村入农户时,是“要钱要命”,而此刻是“送钱送物”。
来龙镇位于市区东北23公里处,南连保安乡,北接侍岭镇,东界沭阳,西与曹集接壤。304省道穿境而过,来侍路、兴张路连通南北,区位明显,交通便利,是x市7个副中心城镇之一。全镇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万,可耕地面积6万亩。辖3个居委会、9个行政村。来龙镇全境地势平坦,东西约公里,南北约9公里,平均海拔米左右。该镇土质为岗淤土,晴天土质硬,雨天泥泞,土地肥沃,稻麦丰产,素有x “东北粮仓”之美誉。
近年来该镇以工业兴镇、招商富镇、农业稳镇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发展进程,围绕保增长、保稳定、促发展为工作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发展战略。20_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119万元,完成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70万元,完成率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3元,完成率;全镇实现工业企业增加值 15492 万元,完成率,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2480万元,完成率。高效农业特色明显,以中粮集团投资亿元建12个种禽场和一个孵化中心为契机,全力打造全国种禽第一镇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种禽养殖业,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一、xx简介
近年来xx县相继出台了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快了农机化发展。xx县农机部门围绕促进效益农业发展,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是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县拥有拖拉机5397台、联合收割机203台,植保机械721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万千瓦,机械原值15760万元,位居全省前列。二是新机具、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围绕瓜菜、蘑菇、畜禽、花卉、水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配套装备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促进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县拥有冷藏保鲜4745m3,多功能田园管理机15台,喷滴灌设施1935亩,大棚温控设施3套,果蔬分级机5台。三是公司投资农机成为新亮点。在农机项目的引导扶持下,先进适用农业装备成为农业企业的投资热点。xx碧云花园有限公司先后投资万元,购置引进农产品冷藏保鲜库1230 m3、喷滴灌设施350亩、大棚温控设施3套、田园管理机3台、集雨设施2套、割草机3台、农用运输机4台,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较好地提升了产业层次和效益。xx县的专业乡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魏塘的“中国甜瓜之乡”、姚庄的“黄桃之乡”、西塘的“沼虾之乡”、丁栅的“甲鱼之乡”、惠民的“蜜梨之乡”相继涌现。农业区域特色经济加快了xx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全县初步形成了南部设施农业栽培、北部名特优水产养殖、中部食用菌生产的区域布局,设施瓜菜种植面积万亩,淡水养殖万亩,粮经比例已调整为45∶55,前几年xx又启动了3万亩无公害大棚瓜菜基地。全县上下以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探索了一条具有xx特色的结构优化增收之路,提高了农业竞争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据农经统计分析,今年粮食收入亿元,比去年增,经济作物亿元,增长,畜牧业亿元,增长,林业亿元,增长25%,食用菌亿元,增长5%,预计全年农业总收入亿元,增长。 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特色主导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今年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万亩,大米、水果、蔬菜、畜禽、食用菌及农产品加工等几大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基地促龙头,龙头带基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单一粮食加工,走出作坊式加工模式,由低档次向中高档次,由内销为主向外销推进,涌现出具有一定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26个。今年新增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各4家,全县已拥有2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县级龙头企业15家,4家农业行业协会、43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其带动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绿色农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推广了一批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绿色农业优势进一步凸现。今年新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3个,国家绿色食品1个,组织申报的省绿色农产品4个正在认证当中。目前全县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16个,国家绿色食品1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3个。
二、社会实践具体情况介绍
1、徐村党员干部和农民中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该村党员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多数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证明X村部分农村党员干部还存在思想不够解放,不够开拓性,创新性地去开展工作。如此看来,X村两委领导班子尤其是村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素质高低,必须程度上决定着该村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2、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入少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事一议较难统一农民的意见,使得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目前农业投入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
3、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对科技应用的不够
实践告诉我们,要想使农民富起来,使他们成为新型农民,不加大科教的投入力度,不注重农村的卫生事业、法制教育是不行的,没有高素质的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认为要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建立培训示范基地,培养一些精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特产业等技术能人,让每一个农户至少要有一个懂技术的明白人,要以乡、村为单位做好非农业的专业技术培训。
集祥村位于XX县西部,村部所在地距县城46公里。全村党员35名,人口397户1922人,劳动力788人,其中外出406人,约占51%,村内共有低保户121户292人,五保户17户23人,下辖23个村民小组,其中22个属土坡区,1个村民小组属半石山区半土坡区,耕地面积1054亩,其中,水田840亩,旱地214亩。全村境内大多是土坡,盛产板栗、八角、油茶等土特产,该村的优质麻鸭和茶油闻名XX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53户,参合率达90%。20_年集祥村全年人均收入1981元,农业结构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少数农户种桑养蚕,养猪养羊,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40岁左右的中年则在农闲时期到附近村屯打工,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交通不便,资源匮乏。
为了改造、提升玉林城区各大专业市场,重塑玉林商贸形象,促进玉林商贸业进一步繁荣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的部署,由区建设局牵头,工商、税务派员参与组成建材市场调研工作组,于11月25日—27日对XX市建材市场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以走访、实地考察等形成进行。两天来调研组分别走访了XX区国家税务局第三分局、XX区地方税务局第三所、XX区工商局环北工商所、XX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环北市场服务部、以及搪瓷瓷砖、卫生洁具、建筑钢材、水暖器材等业主各十户,实地考察了XX市建材市场。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场的基本情况
XX市建材市场,原名玉林建材家具市场,由XX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于**投资兴建,并负责管理。市场是集建筑材料、摩托车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市场,是XX市人民政府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
市场位于XX市一环北路中段(一环北路307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南、北能便捷通达广州、湛江、茂名、XX、北海和南宁、柳州、桂林、贵港、梧州等地,进入市区乘坐15路公交车可直接到达。
综合市场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建材市场部分约6万平方米,摩托车市场部分约4万方米。建材市场有围墙包围,呈封闭式,内部道路宽畅,建设和安装有卫生保洁、仓储保管、金融、通讯、消防等一流的配套设施,聘请有治安保卫、运输装卸队,大小货车24小时可以装卸货物,服务周到,治安状况良好。
经调查,建材市场目前铺面利用率达99%以上,销售量基本能满足玉林附城地区的居民需要,但由于其面积有限,规模小、档次低,周边缺乏扩展空间,进一步发展潜力有限。
二、市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全面调查了解发现建材市场在建设和管理中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市场发展定位不够高,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南地区的商贸集散地,玉林有着悠久的商贸历史和较好的商业发展前景。而建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其发展战略定位不是很高。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市场建设档次不高,大部分建材经销商虽能够归行入市,但是经营方式仍停留在摊位式经营,商品以低、劣居多;二是市场销售覆盖面不广,目前市场上的商品多销在本地,及周边一些县城,知名度低,辐射范围不广,销售量有限,影响力低下。
(二)政策法...
近年来,市按照“标准化生产创品牌、产地准出保质量、市场准入促管理、体系建设强基础”的思路,全面加强产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专项整治和安全体系建设,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提高、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监测能力逐步增强、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西南部,辖2乡7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123个村8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地理概貌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全市耕地面积万亩,基本农田万亩。xx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农业增加值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15元。全市粮食面积万亩,总产量万吨;柑桔面积万为亩,总产量万吨;茶叶面积万亩,总产量万吨;蔬菜面积万亩,总产量万吨。农产品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6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5家。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较高。多年来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xx年本市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等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xx年1-8月已抽检农产品样品1000个,合格率为。全省xx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xx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采访团在我市参观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农安监测点。
(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在编8人,负责对全市农安工作协调及监测监管;成立了市农业执法大队,在编9人,负责全市农业投入品管理;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仪器设备113台套,负责全市农产品检测工作。全局农安工作专职人员17人,拥有农残监测车、执法车各一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加挂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的牌子,明确两名工作人员专职开展工作。
(三)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在全省率先开展以质量安全管理___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被列为全国柑桔标准化示范县市,xx年被农业部纳入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有力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稳步实施。制定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现及市场准入实施方案》。在土老憨果蔬公司、共发专业合作社、三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亮亭生态柑桔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及质量溯源示范点,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按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要求,严格查验农产品入市材料,主要农产品超市、农贸市场、农产品销售单位建立农安检测室,每日检测,在显著位置挂农产品公示牌。
三、主要工作
(一)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我市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下发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市政府定期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签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市农业局召开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安检测培训会,与各乡镇农安监管站签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各大超市、农贸市场、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签定了质量承诺书。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了“蜜柑”和“天然富锌茶”地方标准,编制并实施了柑桔、茶叶、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内容的“三品一标”产业,不断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强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认证申报,全市有效使用的农业“三品”已达到4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7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形成了蜜柑、天然富锌茶、宜红工夫茶、土老憨食品、天峡鲟等一批精品名牌,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全市建立柑桔标准园30万亩、茶叶标准园10万亩。
(四)实施产地准出制度。在土老憨果蔬公司、共发茶叶专业合作社、三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亮亭生态柑桔专业合作社等18家农产品生产单位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及质量溯源示范点,生产的农产品做到有标准化生产记录、有农产品自检合格证明、有包装、有标识,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品”生产基地为重点,推行建立以标准化生产记录、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证明以及包装、标识为门槛的产地准出制度。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建立了以信息系统___组织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监测体系等四大体系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对种植户严格执行编码追溯责任制,实现了柑桔精品果追溯到户。
(五)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督促全市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销售单位建立质量检测室,逐步健全检测体系,严格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督促各农产品经营企业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配备质量安全管理人员、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初步建立以建购销台账、查证验票、自律性检测以及检测结果公示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制度,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此刻下几方面:一是村组道路多年得不到修缮、巷道没有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飘过窄、过陡,下雨天仍无法行走,从而影响了民村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的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村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小组村还未实现道路硬化等;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投入资金不足、投入困难,均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增加了劳动成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制约和影响,使农业增效、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_年,xx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100元,在高楼河乃至全区村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苹果种植具有必须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蔬菜土地面积太小,无法建温室大棚,构成蔬菜产业化,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烟草、干杂果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xx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村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路子不宽。
5、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组已经进行了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成项目和原有群众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个性是在移民搬迁、乡村道路等农村公共基础设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措施不力、制度办法不到位。
来龙镇作为宿豫区东北片区的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镇财政收入较多,但可用财力较少,仅靠来龙镇财力无法启动实施,而上级核定的财政支出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又有限,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资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总体来说还做得不够,辖区相当部分村级集体经济来源少,增收难度大,缺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的能力;农民收入低,群众虽有建设美好家园、改善生存环境的迫切愿望,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形成上下联动的投资合力。另外,基础设施建设及城镇开发需要用地,发展工业也需要用地,因建设预留地指标严重不足。今年全年我镇没有用地指标,一些急需建设的项目难以开工,土地指标不足,严重滞约我镇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前正在调整中,由于土地规划及用地指标等因素影响,急需市区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这些因素都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当前,^v^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美好图景。与此同时,中央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显而易见,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
二、调研时间:
XX年XX月——XX年XX月
三、调研范围:
居力很镇15个行政村
四、调研内容:
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意识跟不上发展需要
1.农村基层干部综合素质不高。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核心。但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对发展认识不够,对上级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农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基层干部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和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2.农民群众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发展意识淡薄,农业生产上只顾传统种植,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只顾眼前小利,忽视长远效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的村上级给农民提供惠的政策和服务,但大家不积极、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项目无法落实。
(二)农业结构有待调整,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化力度不够
近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乡党委、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无技术、无资金、无经验,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
“十五”以来,地区农业生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较好形势。xx年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较xx年增,年均递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98元,较xx年增,年均递增 ,呈现出增产与增收同步、质量与效益同增、改革与发展同进的新局面。
地区农业生产方面开展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应该是比较早的行业,早在80年代就开始回收农膜,近年又将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引进、推广,并开展高标准节水灌溉项目,大力提倡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推广农家肥、沼肥等有机肥,发展无公害和有机绿色优质特色产品。
一、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1、沼气发展,成效突出
阿克苏地区户用沼气的发展自xx年开始试点以来,经过xx年和xx年的稳步推进,户用沼气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建成8000多户,今年在地区增加3000户的投资,地区8县1市都有了沼气项目,累计户数达到万户左右。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单从保护植被来看,如果按照地区 万户计算,减少万吨/年林木或树根的砍伐,相当于7万亩林木的常年生长量,保护林地13万亩;每口沼气池每年可提供1万公斤优质沼肥,可满足 2--3亩农田的用肥量,可使4万亩土地提高肥力,增加负熵。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一口沼气池可以节省燃煤2吨/年,按照300元/吨计算,节省600元 /年,如果用沼气灯照明,按照1灯/户计算,每月可以节省电费4元左右,每年按10个月算,每年可省电费40元,如果把沼液用于施肥即可以增加植物水分和肥力又可以起到防治病虫的作用,沼气项目在地区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拥护和支持,结合“三改”,达到了农业生产无害化、生活环境优美化和农村能源利用持续化的目的,减少了流行病和传染病的传播。
2、地膜回收,环保增效
地区地膜的使用量每年以5%以上的速度递减,而残膜的回收率每年都高于85%以上。去年对地区239个村的8959亩土地的调查中发现地膜亩均残留量为公斤,比xx年减少公斤。
3、秸杆还田,增强肥力
秸杆还田主要集中在棉花大户上,基本占到棉花播种面积的1/10左右,大约有20万亩,其他秸杆基本不直接用于还田,先用作牲畜饲料再投入沼气池,最后还田,达到了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的效果。
4、节肥节药,保护生态
近几年在地区的重视下,肥、药的用量逐年减少,生态环境逐步得到维护和改善。xx年全地区使用农药414095公斤,亩均公斤;化肥268892吨,亩均公斤。主要原因是推广了生物防治和灭害灯,充分利用有机肥。
5、推广农家肥,发展无公害农业
xx年地区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万亩,累计认证无公害基地49个,面积是亩,在今年的备耕中发现农家肥的使用量比去年有所增加,增幅为7%以上。
6、高标准节水,利国利民
近几年各县均实施了高标准节水项目,此项目主要实施的是渠道防渗与农作物的喷灌、滴灌,既合理有效利用了水资源,又节约了产品成本。
二、农业生产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设想
1、在农、林、牧、渔业内部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各行业中每一生产环节,进行有效循环,促使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节约、循环的目的。
2、建立城市农业生态园
阿克苏市的“生态农家”已有了开端,在“生态农家”里集钓鱼、观光、品尝农副产品为一体,其生态功能、旅游价值、饮食服务价值均有体现,加强了对城市土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是城市循环经济中一道亮丽风景,很受消费者欢迎。
3、探索与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
立体种植是在同一单位面积或区域土地(水域)内建立的多种生物互利共生的优化组合整体系统,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互利共生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和有效资源,达到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阿瓦提的大芸生产就是一个互利共生的典范。
4、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的发展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
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一是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发挥“榕树效益”,实现有害污染物主要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再利用; 二是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以wto准则为依据,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5、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首先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地区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和单产能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其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第三做好农业研究和农技推广工作,如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立体套种技术等配合滴灌技术,节水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农业大区的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
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意识,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身体健康和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生态农业、生态城市和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保护生态资源与发展经济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注入活力,建立激励政策与机制,制订奖惩办法,大力推广许可制,要利用各种手段,开展生态环境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循环意识。
2、加强科技投入,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和绿色安全的动植物新品种,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研究,建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孵化基地,开发高产高效的立体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施肥技术、土地持续利用技术、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农村清洁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农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污染物净化处理技术、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转基因技术、信息技术,树立生态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3、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探索和选择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制订出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高效和多层次利用的循环农业规划。把建立与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推行农业清洁生产,以开展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作为重点,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各县(市)的资源优势,选准发展路子,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搞好无公害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打响“生态牌”、“绿色牌”、“特色牌”和“民心牌”,争创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创汇能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4、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
制定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用法律形式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必须履行循环型社会的义务,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经营行为有利可图,形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遵循谁利用谁补偿、谁损害谁付费和有利于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起使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的机制。
5、提高公众对农产品的绿色消费意识,建立和完善绿色消费体系
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公众对农产品的绿色消费意识,建立起循环农业绿色消费体系,政府应加快制定农产品绿色采购制度,建立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快速检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6、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循环农业建设资金投入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xx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各种新兴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表现形态,走进了乡里村间,大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也要看到,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xx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和现状,总结成功经验,找准突出问题,为下步工作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特对全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程度等有关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调研。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xx镇现有1间xx年建的电子阅览室,2间xx年建的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1间xx年建的3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1个客家民歌协会和三个民间健身队。职业中学、中心校等学校受xx市教育局和xx双重领导,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文化设施齐全,学校环境优良。村级建设有5个篮球场、武教村委会的七件健身器材,使文化站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有了新的阵地。12间xx年建的8平方米的文化书屋,发挥着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
二、文化队伍建设情况
xx镇政府高度文化建设事业,把其纳入了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安排一名镇宣传委员(学历大学本科)分管主抓文化建设工作,并配备了专职文化站站长各村(居)委会、各单位文化室都设有兼职文化员,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学历,无工作报酬;各村(居)委会、各单位相应的建立了各类组织机构,尤其是中小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文化建设走在了全镇其它单位的前列。中小学校建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该队伍常年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发挥着文化宣传作用。目前,全镇从事文体人才的人数达xx年龄在35岁左右,学历均为高中以上,他们能结合阶段性工作和时令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xx镇把群众文化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寓教于乐。年开展文体活动达2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v^三月三^v^文艺活动、农民职工篮球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客家民歌会、健身舞表演等。各村能够利用文化室,在节假日及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马岭排苗村村委会就是一个典范,能够利用文化活动室经常开展国家x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等知识宣传文艺活动,表演的节目都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通俗易懂的竹竿舞、客家民歌、蒲扇舞、苗歌等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文化工作,使文化建设有新的突破,中小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文化基地作用,做到师资、教材、课时、效果^v^四落实^v^,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按省就业服务局《关于在重点监控乡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区石盖塘镇采取据实填写“重点监控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与村干部座谈、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石盖塘镇位于x市南郊,是北湖区“城郊新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镇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全市经济十强乡镇行列。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有总人口11950人,其中农村人口9406人,城镇人口2544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6至60周岁)2343人;劳动力年龄结构为:16-20岁之间的劳动力180人,占;21-40岁之间的劳动力1506人,占;41-60岁之间的劳动力657人,占。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占;高中、中专以上文化800人,占。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梁子湖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以满足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文化阵地为基础;以挖掘拓展具有地域色彩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为手段;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培育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技能的新型农民为重点来进行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文化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XX年全区“五有文化”阵地,(即一有小舞台,作为文化阵地的中心和标志;二有篮球场,一场多用,与小舞台连成一个整体,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三有健身小广场,作为群众体育锻炼的场所;四有宣传栏,作为群众进行各种宣传的窗口阵地;五有文化室,作为群众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场地。)在六十村、丛林村、桐油村、东井村、杨井村、牛石村、金坜村、柯畈村、子坛村、陈太村、谢培村、王营村、徐桥村展开。这些村的文化设施和场所都规划布局在村中心位置,并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广场,广场周围进行绿化、美化,使文化广场不仅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休闲娱乐的所在,成为全村聚集人气的地方,集结欢声笑语的磁场。
二是广泛筹措资金,携手共建文化中心。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较大投入,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区有些村子资金筹措值得借鉴:金坜邱家塆,由建筑老板邱福成出资百万元,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每层有500平方米的三层楼文化中心。青峰山塆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在社会上筹措资金几十万元,建起了文化室、图书馆,办起了管乐队。朝英村村民个人自筹资金建起了农民健身房。马龙村农家女陈家怡用电脑写作,多部小说出版发行。太和居委会采用集资方式,办起了老年腰鼓队。等等这些文化中心及文化中心户,正在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辐射作用。
三是宗族文化与民间艺术得到挖掘和继承。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各姓氏民众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许多积极健康的方面,值得宏扬。例如,青峰山塆的邓氏宗族文化中的“家谱堂匾文化”“名人先贤文化”“族规礼仪文化”;子坛坯承塆的陈氏“义门文化”,其文化内涵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基本要求相一致,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继承,为乡风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我区有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民间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抢救。如陈太、张夏塆在民间流传几百年的工尺谱排子锣,金坜村的玉莲环,眼看就要失传,今年得到了市、区文化部门的支持,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得到了抢救和传承。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管理责任不明。新农村文化阵地的硬件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的软件建设,经费投入,工作责任,分阶段,分步骤确定的文化工作任务目标,由谁抓,由谁完成?目前这种机制尚未形成。
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村庄,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群众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希望政府大包大揽。农民们不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内涵丰富,格调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农民们文化活动参与意识不强,有一些村子打牌、买lhc,封建迷信盛行。
四是农村文化活动缺“送”文化、“扶”文化、“植”文化、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送到农民家门口的太少。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风格清新纯朴的文艺节目缺少编导扶持。农村文化人才,文化骨干队伍缺乏培养。一些民间艺术(如梁湖哦号、民谣、风俗礼仪、婚丧咏文)缺略传承。
1、精心谋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科学编制,坚持标准,逐步到位”的原则,设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2、理清思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利用X村地处城郊的地理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群众资产的管理,着力抓好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和村级群众经济稳步发展。一是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和效益
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用心引导村民发展优质粮食作物,大棚蔬菜、瘦肉型生猪等农产品,并不断扩大大棚蔬菜种植和家禽家畜养殖规模,如司庄、梅山、黄村、仰村八个村民小组利用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建立了占地80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为城区居民带给新鲜蔬菜,菜农收入稳步提高。二是用心发展种植草莓、甘蔗基地400亩和农村种类中介服务组织,扶优做强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带动村民用心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三是用心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工作,增加劳力经济收入。
3、整合资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X村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应对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看病难等“热点难点”实际问题,村两委干部用心争取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村民也自愿捐款,多渠道筹措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4、建立机制,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
按照林七乡党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X村总支书记王继思为组长、村委会主任王继祥为副组长,两委村干部为成员,村文书为信息报道员。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构成了“市指导、县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xx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礼貌、精神礼貌和政治礼貌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必须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状况:xx村现有耕地2680亩,人均耕地面积1。8亩,全村主要是以苹果、蔬菜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_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100元。
产业结构状况:xx一、二组以苹果、粮食种植为主;xx三、四组以蔬菜种植为主;xx五组以林木、干杂果,烟草和粮食种植为主。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状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现xx村建设有一所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上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120人,65周岁以上老党员生活补贴6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411人,参合率90%。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状况。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42人,其中:男性党员39人,女性党员4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用心性。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着重突出于经济发展,放松了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农民群众的自由思想泛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部分群众表现出严重的依赖思想,盼望国家更多、更大的`支持,缺乏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意识,目前很多公益项目难以实施,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种等、靠思想作怪。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社级干部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主要因素是村社级干部报酬过低,导致纪律松散、作风飘浮、工作懈怠的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历史形成的欠帐多、负债重,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二是农村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三是以工业为重点的二产和乡镇的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资源优势未充分转为经济优势;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市场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干部队伍领导加快发展、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需进一步提高,政府推进加快发展和服务“三农”的职能需进一步转变,镇财政所经济实力的基础需进一步稳固;六是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结构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扩大,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体制性障碍。
一、客运市场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提出新农村的建设,它的意义和作用非常明显。其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荣的任务是在农村,城市中除了下岗工人和低收入群体以外,绝大多数居民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下一步全面小康能不能实现?关键就看农村。其二,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农村始终会有上亿的农村人口在那里生活。怎么让他们在那里安居乐业,怎么把农村家园建设好,让他们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要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就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农村公路作为农村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保障,发展农村客运则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二、我区的客运现状
(一)通达状况,我区现有12个乡镇(街办),222个行政村(居委会),3400多平方公里,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80%。现有公路通车里程3688公里,班车营运线路58条,营运里程2250公里。这58条线路中有10条的终点为乡镇政府所在地,有46条线路终点到村,贯穿了157个村(居委会),占行政村总数的71%。还有65个行政村未有通客车,主要集中在西北山区。
(二)运力状况,现有客运公司12家,客车378台,其中从事农村客运的客运车辆310台,5846座.日发班次758个,日发送客运量4万人次。
(三)站场建设状况,现有二级客运站2个(夷陵客运站和太平溪港水陆客运站各一个),乡镇五级客运站现有2个(雾渡河、黄花),在建的2个(下堡坪、分乡),拟建的1个(邓村)。现有招呼站5个,拟建75个。现有候车棚27个,拟建50个。原有2个五级客运站(鸦雀岭、土门)因为种种原因闲置。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线路开不通。乡村公路等级较低、通车里程短、断头路多、维护不够、通车数量少,有将近一半行政村未通等级公路,无法投放客运车辆,当地村民无车可乘,步行肩挑,出行困难。原因很直接,就是资金不足。但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未来五年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
(二)经营者开不起。一是经营者投入大、效益低。农村客源分散,客运量呈周期性变化,农民以自然村庄散居,又受季节影响,实载率低。加上高额的税费、油料和修理费用,使经营难于维系。曾有牛坪的杨柳池、梅子垭、下坪太阳山等数条线路开班以后又停下来。二是有的乡村线路开班以后,双排小货车、“面的”、摩托车等充斥其间,原本少得可怜的一点儿客源被低票价的非法营运车辆所截走。雾渡河至樟村坪线路上就有100多台“小面的”和“皮卡”以假亲戚、货主的名誉等方式进行非法载客营运,长期以往,已开通的客运班车就自然而然地开不下去了。
(三)农民坐不起。乡村客运线路里程短、路况差、票价相对高。山区农民收入少,往往为节省五毛一块钱而改乘摩托车或者其它廉价的“黑车”,甚至绕“山间小道”步行赶集。
(四)乘客不敢坐。一是从事乡村的客运线路大多道路等级低、弯多路急,行驶不安全;二是从事乡村线路的车辆大多技术状况差,有的车辆尽管通过了车辆技术检测,但长期行驶“山间小道”,维修保养跟不上,车况令人担忧;三是部分驾驶员驾驶技术和经验不足,随时可能出现事故。四是司乘人员服务质量较低,坑客、宰客、甩客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乘客不敢坐。
(五)村民出行难。一是客运站场设施薄弱,候车条件差。全区等级客运站数量少,大多数乡镇无等级站,只有简易停车场,行政村基本没有停车场,沿线居民点也没有候车棚,村民只好在路边候车,见到什么车就坐什么车,顾不了安全不安全。二是现有的客运班车,不适应村民随时出行和携带农副产品的需要。
(六)黑车打不死。乡村客运线路上的“黑车”大部分属于当地村民自用的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他们利用农闲时节非法载客,有生意的时候就捞一把,没有生意或遇有执法检查的时候就在家“休整”,灵活机动、随叫随走。即使被查扣,他们也会串通乘客(乡里乡亲的)百般抵赖,造成取证难,执行难,受到处罚后,他们又会变本加厉。
四、几点思考
1、健全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和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及村级信息联络员队伍建设,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同时,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和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2、抓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首先要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农村劳动力不要盲目地挤大学这张门,要认识职业技能教育也是一条很好的谋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培训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筑巢引凤,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近年来,北湖区石盖塘镇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引来了一批企业落户北湖区石盖塘镇,吸纳了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如宇腾化工公司共安置农村劳动力561余人,裕湘面业共安置农村劳动力519余人,全镇约有1080余人被园区企业吸纳安置。今后要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努力拓展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支持县外投资企业和各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鼓励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项目建设的支持、用地、贷款等等。
4、搞好服务,切实维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近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信访、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上访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事处是**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习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各村自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习练书法、绘画。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打麻将之风盛行。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近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3、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作用。要充分运用国家相关的文化扶持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挥好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
4、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对部分村一些颇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并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推陈出新。利用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为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我们花庄村是俞垛镇的一个偏远村落,距离镇里大约12公里,我村地处三县市交界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2358人,非农业人口104人,耕地面积4000多亩,河沟面积3000亩以上,村集体收入18万元,三产总产值一亿元,人均纯收入6480元,村所在辖区私营企业6加,加油站,奶牛场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绒玩具、石油机械、锻仲、家俱制造、特种养殖为主导产业。就自己近期的调查来看,有许多的因数制约我村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我村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村的农业生产受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电灌溉率不高。
有这样有句话“要想富,造公路”,现在兴泰公路全线通车了,但是我们村的村级公路还很不发达,村西面跟南面的许多地方现在还是砖头路,有些地方甚至还有危桥,没有好的交通,就没有人来投资创业,农副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
我村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