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9
2023-06-15
2023-03-19
2023-07-05
2023-06-27
更新时间:2024-01-29 21:28:2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6-29
2023-06-15
2023-03-19
2023-07-05
2023-06-27
当下,一些社会新闻栏目定位于“表现人间真情,讲述百姓故事”,以“在新闻中找故事,在故事中找新闻”为叙述方式,这些社会新闻在采制过程中出现了值得关注的问题。
时效性的弱化导致新闻价值缺失。新闻价值由多方面要素构成,但时效性无疑是新闻价值的重要体现。然而,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社会新闻即使推后一个月再发也无伤大雅,因为时效性在这类新闻中没有体现出来。社会新闻不能一味地强调故事性而忽略时效性,应该想方设法地把新闻性和故事性统一起来。
拖沓的故事使栏目的信息量锐减。要保证新闻故事的完整以及展现新闻人物的风貌就需要一定的叙述,但电视新闻栏目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社会新闻的故事性叙述过多,那么该栏目的信息量将大打折扣,再加上叙述不简练,故事不吸引人,画面表现又不精到,整个新闻栏目就会给人以拖沓和冗长的感觉。
庸俗的猎奇降低了新闻的品位。社会新闻涵括了人们的公共生活、人际关系、生活情趣、自然环境等范畴,因此一些社会新闻出现了盲目猎奇、小题大做的不良倾向。曾经有条新闻讲述了一种多长了一只角的昆虫,记者又是细细描绘该昆虫的外貌,又是同期声分析其出处,长达两分钟,让人不知所云。社会新闻也要有品位,把新闻节目打造成“动物世界”显然不合适。
社会新闻该怎样克服这些问题?在时效性有所缺失,新闻又必须有所依托的情况下,加强主题策划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例如一些关于人物和故事的新闻,单个的出现在节目中往往显得有些突兀,因为缺少新闻由头,如果把这些人物或故事按照某一个主题统一起来,形成系列报道,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我爱我家”系列,可以展现社区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市闲情”系列可以反映一些民间艺术家的生活情趣;“最后的职业”系列可以反映煤球店、竹制品制作、剃头挑子等这些已经不是现代生活主流的职业;“都市边缘人”系列可以反映外地农民工的生活等。同样是故事、同样是平凡的人物、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表现形式,如果进行适当的主题策划,传播效果就不一样。
十则经典广告词评论 -广告语广告词
评论1佳通轮胎卷尺篇评点
再简单些
简单是广告的灵魂。看看佳通轮胎这则广告,第一眼够简单的:用软尺绕成一个无穷大(倒8字)的图型,细节也注意到了,让软尺破格延伸出去。左上角是标志和广告语,右下角是标题、随文和产品图。
让我们看看能不能再简单些,我认为至少有2处。文字部分:“能跑多长,你量不出来”的标题和“你能量的出佳通轮胎上的花纹深了几毫米,你能量的出它的胎体加厚了几层,但是,你量不出,它的行驶里程有多长!”的随文,其实在讲两个字:耐磨!为什么不直接呢?为什么不可以用更简单的语言说出来?怕跟固特异冲突,那你就是从策略调整,玩文字和这样的卖弄有时会适得其反.难以弥补策略的不足!设计部分,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将在左上角和右下角的元素分开,根据本创意(倒8字),不如全部聚中的好,简单嘛!
看美国安泰人寿的这两则广告,我认为是对智力和眼力的挑战。
这两则广告,创
评论2福特汽车《过天晴篇》
平淡中见真实
广告片的视角独特,画面单纯,通篇采用俯拍镜头。小雨过后,7个人拥上一辆停在露天的房车,故事虽然平淡却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广告创意的高明在于巧妙利用了雨后车痕这一人这一视而不见的现象,两三个简捷的镜头语言就戏剧性地表达了福特车小而载人多的广告诉求。
美中不足的是,片中的人声欢笑,分散了受众对这则以视觉语言说话的广告片对视觉元素的注意力,使雨后车痕这一核心元素往往被忽视,从而给人不知所云的第一印象,对观众的智商提出了过高的要求,限制了广告诉求对目标消费群体的周延度,从而使广告的有效性打了折扣。为了弥补不足,广告用了一个3D制作画面,图解福特车5座加2座的功能特性,落入生硬广告的俗套,破坏了这贞广告如纪实片一般浑然天成的整体调性.
看完这则广告,我忽然想起,国内有某个汽车广告定位策略与它一样,不知谁抄谁?还是英雄所见略同?
评论3 风景海狮长颈鹿篇
有些意思!
这一则广告与目标消费者的沟通较为到位,抓住目标消费群体对车体空间和舒适度的要求,较为成功的与目标消费者进行了一次沟通。沟通方式赋有创新和感染力,比较准确的传达出“高一点,更舒服”的产品概念,体现了产品的差异化特征。灵感荡漾下的创意才有震撼力,该平面广告的表现方式较具有戏剧化,采用长颈鹿这一具有戏剧性的视觉表现元素,比较准确的呈现了车体高的`差异点,有些意思,对长颈鹿这一视觉要素的处理也较为到位,长颈鹿轻松自在的表情,映衬了整个画面基调,长颈鹿具有冲击力的色彩表现,与画面其它灰色的冷色调形成了极强烈的视觉反差,整个画面也因此变得轻松、自在、鲜活。它实现了在消费者头脑中的一次准确的定位,激发了潜在的购买欲望。
但是该平面设计在某些的细节处理上还不够细腻和传神,一定程度的影响了整个画面的基调和视觉冲击力,长颈鹿这一元素也较常见,原创力和视觉冲击力, 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评论5丽江花园.左案CF意境篇
直击人心
好创意表现的是目标消费群体的欲望而非产品,丽江花园.左岸CF《意境篇》通过视、听,将此技巧演绎的淋漓尽致。山、水、居与目标群心有灵犀。
从创意调性上沿袭了丽江花园一直以来的形象风格,简明,情趣,唯美,有思想,恰似艺术。而广告本身就是艺术,是沟通的艺术,这种沟通的技巧则源自对人性深度的关注。
所有广告创意的最终目都是为了在鲜活品牌的前提下实现销售,丽江左岸《意境篇》实践和实现了这一点,几近完美!
设计师颇受达利画风的影响,静物处理的较为到位,只是地产常常大同小异,消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点评6广州本田《移动的梦想篇》:
常规手法还可以走多远?
这则广告将车与梦想的内涵进行了一定的结合,为这个品牌创造一种境界,让消费者去追求,与目标消费群的心理产生共鸣。整个片子表现出一种较为唯美的感觉,让普通人赏心悦目,很舒服。
但遗憾的是这个广告片走的是比较常规的路子,有将画面硬性拼凑在一起的嫌疑,虚假的梦的描写,难以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影响,创意不是非常杰出,原创性和震撼性略显不足。
评价7 玉柴机器《长一些篇》《座位篇》:
简单生动
虽然这个广告有些年头了,但是今天看来,还是那么令人心动.一个生硬枯燥的农用车,被表现得这样有趣,难怪这个广告要拿奖。
运用夸张的造型,将产品卖点DD加长车身、双排座进行了很精准的表现,画面简洁而有冲击力。在同类产品广告中其表现别具一格,给人留下的印象较为深刻,能够迅速地脱颖而出,并且对其目标消费群来说也是易于理解的。
点评8万科金色家园
温馨到位了,但是未必卖掉房子
此影视广告,描述了一个小孩在一个温馨的家庭出生及成长的经历,营造一种家庭的亲情与温馨感,与消费者进行情感沟通。这则广告的成功之处在于抓住家的特点,把家的感觉渲染得很浓厚。不足之处其一是配合营销的策略性不足,没有明确的产品或品牌诉求点,陷入一般房地产广告的路子,很难脱颖而出,其二是整个广告创意性不足,没有强烈吸引人的记忆点,整个影视广告的节奏平缓,也许是由于时间限制,整个广告缺乏戏剧性冲突,使广告显得比较平淡。
评价9简单有余,震撼不足
此平面广告通过对比的创意手法,表现借记卡“功能多”的主题,利益点非常鲜明,创意点比较单纯,平面表现简明扼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手法简单明了,钱包的使用也比较直接,弱点在于创意不够动人心弦,冲击力不足,缺乏大创意的震撼性。
点评10合肥美菱电冰箱蜗牛片
在进一步~!
冰箱作为家用的大件消费品,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节能,《蜗牛篇》很戏剧性、单纯的表现了美菱冰箱的产品亮点,视觉效果也挺好,能在众多的资讯中吸引人的耳目。
而不足之处在于它是否可以让这一亮点表现再人性化、再深层次一些,在戏剧话些,另外蜗牛是行动很慢而且很脏,还爬在了冰箱上,而把它用于保鲜食品的冰箱,这一构想是否合适? 策略对路了,有时好的创意就差那么几步
【关键词】社会新闻;指导性
一、社会新闻的指导作用
近两年来,在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有相当数量的耐人寻味的社会新闻人选,这是令人高兴的事。_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_这些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的社会新闻,从它在广大群众中引起的兴趣和共鸣程度来看,它的新闻价值是不可忽视的。这充分说明了它是百花争艳的社会主义新闻园地里的一枝引人注目的鲜花。如何更好地开发社会新闻,使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中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之一。社会新闻需要研究的方面很多,就社会新闻的指导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闻的指导性是新闻的灵魂,社会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独立门类也不能例外。实践证明,社会新闻运用来自人民生活中间的、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来教育人民群众,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科技新闻相比,更能生动地反映我们社会的新风貌、新事物、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给广大群众以积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新闻与资产阶级的社会新闻迥然不同.我们的社会新闻,首先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是否有利,有利则取,不利则舍.……
一、社会新闻究竟有没有指导性?
新闻的指导性是新闻的灵魂。社会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独立门类也具有指导性。实践证明,社会新闻运用来自人民生活中间的、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来教育人民群众,较之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科技新闻,更能生动地反映我们社会的新风貌、新事物、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给广大群众以积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新闻与资产阶级的社会新闻迥然不同。我们的社会新闻,其前提是对社会注意的建设是否有利,有利则取,不利则舍。实践表明,社会新闻具有指导性,已经是无庸置疑的了。
一般说来,直接阐明党的方针政策和当前中心工作的新闻的指导性多是非常直接、明显的。社会新闻则不然,它所反映的问题都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息息相关的。它有浓厚的生活信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生活,培养高尚情操,坚定革命信念,明辨是非曲直,鼓舞信心,催人上进。社会新闻的这种指导性,往往是通过_折射_的方式起作用,主要从意识形态,思想领域中反映出来,不象新闻的指导性那样明显,特别是一些以自然现象为主的社会新闻,更是被认为没有指导性那样明显,特别是一些以自然现象为主的社会新闻,更是被认为没有指导性。其实,它给人以新的知识,启发人们去研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何尝又不是指导性!
二、怎样发挥社会新闻的指导作用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新闻的指导作用,我们认为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加强社会新闻的针对性。
社会新闻作为整体来说,它给人民群众的思想、生活以有益的影响,具有指导作用,这是无庸置疑的。实践证明,采编一条社会新闻,无视新闻尤其如此,其指导作用的大小往往取决于针对性的强弱,在这方面,我们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前佳木斯市是以脏、乱、差著称的城市,交通问题是领导与群众都觉得头疼的问题,也是一个_老大难_,我们很想在这个为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做点文章,什么_文明乘车_,_义务值勤_,_假如我是一个乘客_等等都作过一些报道,但反响不大。一九九五年三月,我们在秩序最坏的三路公共汽车几个点上,作了将近一周的观察,同时,还作为_乘客_,跟车跑过几趟,心中有底之后,我们用录音报道的方式采制一条题为《三路车何时能有序乘车》的社会新闻,其中有乘客的抱怨,有司售人员的苦衷,有车队领导为改变这一现状的建设性的意见。播出后,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看到了这条社会新闻所发生的作用:沿线有条件的工厂、开出了代客车、运输条件差的工厂,在对群众做了大量思想工作的基础上,采取错开上下班时间,控制了流量,汽车的正点运行率一下子就提高了,这条路线的秩序显然改观,改变了过去乘车秩序乱是因为部分人员_瞎起哄_的看法。
第二,应该加强社会新闻的鼓舞性
_同志对新闻的作用曾经指出,要有_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_的作用。这五个作用,就社会新闻来说那是适用的,而_鼓舞_二字尤为社会新闻所必需,资产阶级的社会新闻讲刺激,千方百计地录一些诲淫海盗,色情凶杀,荒诞不经,耸人听闻的内容,以报道阴暗为主。我们无产阶级的社会新闻则绝然不同,我们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事件和问题不是_有闻必录_,而是要有选择地进行报道,讲究它的指导作用。我们的社会新闻绝不是茶余酒后,给人消遣解闷,作为闲谈的资料,而是使人听了以后感到有收获,受鼓舞,增强信心和力量。我们的社会新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即使对那些不正之风的批评,也不是单纯的暴露,而是扶正祛邪,更好地鼓舞人们去和这种不良现象作斗争。在《新闻夜班车》节目中,给人以鼓舞,催人上进的社会新闻在比重上的分量是较大的。
三、怎样摆正社会新闻的指导性与知识性、趣味性的关系
过去似乎有一种习惯的看法,社会新闻只有知识性、趣味性,缺乏指导性,而其他新闻又只讲究指导性,不注意知识性、趣味性。这种看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新闻的实际,但是这是不对的,它只能说明我们的新闻急需改革。
不论新闻还是社会的新闻,都应该具备这三性。这三性中,指导性是主导的、根本的,知识性、趣味性是从属的,是为更好地实现新闻的指导性服务的,这三者的关系应该这样摆。
【参考文献】
[1]胡宏文 《新概念新闻学》新华出版社20_
社会新闻主要就是关于百姓家长里短、社会百态万象的新闻。当前,国家对民生的重视,推动了与民生民意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冷漠化,对生命和人的权利的漠视;二、娱乐化,趣味低下;三、泡沫化,虚假新闻商业炒作层出不穷;四、暴力化,血腥暴力充斥媒体①。社会新闻是为民众服务的,做好社会新闻,有利于帮助群众辨明是非,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和信任。因此,笔者认为,需要通过坚持新闻精神来引导社会新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新闻精神,指贯穿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实践精神,一种指导和支配新闻实践活动的总的实践观念。这样的实践精神、实践观念在新闻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具体的精神: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②。每一个行业都有它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和法律政策不一样,它既是从业人员心里面树起的一道围栏,属于一种道德约束;也是从业人员内心深处的阳光净土,指引从业人员向真向善向美。作为新闻人,内心要充满新闻精神,让自己的阳光净土得到更广泛地传播。社会新闻也需要在新闻精神的指引下,得到正确的引导。
一、坚持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真实客观,提高社会新闻的公信力
马克思称:“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只有真实客观的社会新闻,才能取信于民;也只有坚持求实为本的新闻媒体,才能真正获得美好的长久的发展前景。
二、坚持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价值,增强社会新闻的人情味
人文关怀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执政资源,应当为促进个体与群体、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社会新闻作为一种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的新闻,在传播人文关怀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传播效果,更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公平地为每一个公民服务。
三、坚持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注意采写尺度,提高社会新闻的责任意识
但丁说:“当人类最自由的时候,就是把它安排得最好的时候。”自由的世界是美好的世界,但自由不是放任的、绝对的自由。社会新闻内容丰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是它报道的对象。但并不是因为它涵盖范围广,就可以随意地把镜头对准群众的隐私。
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了这样一种极端。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夫妻吵架、恋人口角、邻里纠纷等充斥眼球。这些本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甚至是个人隐私,却越来越多地被“小题大做”。媒体成为当事人的发泄渠道,也成为群众隐私的暴露窗口。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社会新闻不应该以肤浅琐碎的新闻噱头来取悦受众,而应以贴近群众的身边事作为切入口,将暗藏在复杂事件背后的理性的深层次的寓意传达给受众,关注社会的基本生活形态,真实报道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上下工夫。
总而言之,社会新闻是当代社会民主进程加快,传媒产业竞争加剧,媒介功能发生重大转换的产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坚持新闻精神在社会新闻的实现,有利于做好做强社会新闻,发挥社会新闻在调整和协调社会关系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注释:
①马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议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不良倾向》,《法制与社会》,20_(2)。
②杨保军:《新闻精神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_年版。
③张厚远、高卫华:《地震新闻镜像中的中国新闻精神》,《青年记者》,20_(8)。
贴近生活 形式活泼
对于社会新闻,业界和学界有不同的说法。西方新闻界把社会新闻称为“软新闻”,以区别于题材相对严肃、写作手法单调、刻板的政治、经济、科学、学术等方面的新闻。所谓“软新闻”,一是题材有生活味、鲜活味,二是写作手法活泼的新闻。
我国新闻界对社会新闻有不同的说法,社会新闻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的新闻。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关、广大群众共同关注的新闻,都是社会新闻。从社会新闻不同的理解和涵义中我们归纳出几个特点:一是社会性,强调社会新闻的宽泛性,题材的多样化,它所反映的是丰富多彩的、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风貌和社会生活。二是事件性,强调社会新闻的突发性、时效性、鲜活性。三是群众性,强调社会新闻的大众化、利益化,注重社会效果和教育意义。四是趣味性,社会新闻的表达方式灵活,语言生动、鲜活,富有人性化、人情味,具有关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社会新闻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主旋律社会新闻,反映社会风情风貌,特别是反映社会新风貌、新道德、新风尚,反映新型人际关系,体现社会正气、主流,总体基调是向上、向善、温暖、温情。(2)动态性社会新闻,反映社会动态和趋向的社会新闻,告知社会出现新变化、新事物、新人物等。(3)批评性社会新闻,揭露、批评某种不良社会现象或社会生活中不好的人和事。(4)探讨性社会新闻,某个社会问题引起人们关注、思考和探讨,采取述评形式、夹叙夹议、反映事实、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总体基调是理性和建设性。(5)事件性社会新闻,报道突发事件或事故,或新闻的事件化,事件的人物化,人物的故事化。(5)特异性社会新闻,报道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特异现象或者异常的自然现象,能带来某些新的信息,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
对于社会新闻的作用和地位,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都市报表现的比较充分,都市报从“小”处着眼,做活了社会新闻、市井新闻、服务新闻,其短、活、鲜、辣(批评报道),特色鲜明。晚报前辈赵超构说:“社会新闻正是晚报的潜在优势。”可以说,没有社会新闻,党报“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喉舌”。那么,对晚报而言,社会新闻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晚报抢占市场、攻城拔寨的利器。社会新闻适合晚报特点,其特有的地域性、接近性、趣味性、可读性,使读者喜闻乐见,因而其效果更好。
坚持导向 把握原则
最近一个时期,不少同志在谈论社会新闻的转型,我认为也对也不对。说它对,首先是因为我们对突发事件新闻,比如车祸、抢劫、火灾、凶杀、盗窃等负面报道过多、过于集中,报道大多就事论事、鸡零狗碎,缺少人性关怀,缺少深度挖掘。这类新闻太多,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形象和投资环境。其次,凶杀、暴力和低级趣味的稿件充斥版面,会招来有一定文化层次读者的反感,这些简单重复的信息不会给他们带来阅读上的快感、情感上的触动、审美上的愉悦、思想上的提升,反而让这类社会新闻成为无聊和低级趣味的代名词。这类社会新闻的确面临转型,而且必须转型。说它不对,是因为有些同志对社会新闻的理解过于狭隘、片面,社会新闻好像都是车祸、抢劫、火灾、凶杀、盗窃等之类的负面新闻。其实不然,社会新闻面很宽,负面新闻只是其中之一,我们应该用全面的眼光看社会新闻,说整个社会新闻都要转型是不准确的,要说转型也就是那些负面新闻应该转型。我认为, 做好社会新闻,应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全面理解社会新闻内涵,以更宽的思路做好社会新闻。
做好主旋律社会新闻。我们的社会是美好的,是前进的,呈现在报纸上的社会新闻占主导地位的是这类主旋律新闻,这是理所当然的。20_年6 月19日,我们《郑州晚报》在一版上刊登了一个发稿启事:“一个巡防中队一年为辖区居民修电器500多件 , 这样的郑州人您身边一定也有。希望拨打67659999告诉我们,我们会把他的故事讲给郑州人听!”通过这个栏目,晚报把新时期郑州的人文风貌展示出来,这就是典型的主旋律社会新闻。
做好“人物”新闻。郑州晚报20_年11月策划的“寻找亲妈妈”系列报道,抓住了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打动了不少读者,得到群众的好评,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做好社区新闻。郑州市有460个社区、300多万人,每天会发生许多鲜活的新闻。晚报记者的视角应当深入到社区,并开设社区新闻版面,挖掘社区内的社会新闻。
做好服务新闻。晚报在社会新闻的服务性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郑州晚报的“郑州读者”版的招物联盟、换客联盟等栏目,为了提高质量,多次搞活动,把它作为晚报的一个品牌来经营。在做法治新闻时,设置律师在线,解答百姓关心的法律问题。健康新闻、教育新闻多为知识性、答疑性和故事性的内容,不断强化为读者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新闻的“延展”意识,增添新闻的厚度和宽度,增强服务性。
做好气象新闻。有调查说:“气象新闻”是读者最为关注的新闻。一些知名的报纸每天都有气象新闻版,图文并茂,做得很精致。要做好气象新闻,一要做好日常气象新闻,努力为各行各业服务,二要做好出现重大变故的新闻,比如雨、雪、冰、霜、风等,这些新闻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读者也非常关注。
做好情感新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关注情感生活的质量;社会的多元化进程,也使人们的婚恋和情感世界面临诸多问题。这就为新闻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拥有了广泛的读者群。有的晚报开设婚恋版,关注婚礼、婚恋消费等内容,很受读者欢迎。在当前人们面临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有的报纸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问题,专门成立了心理访谈室,并与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医疗机构合作,刊出一系列感人的报道。此外,有的报纸还开辟了宠物专版、逝者专版,也吸引了一些读者。
其二,对突发事件、负面新闻要注意导向,切莫有闻必录。 我认为,社会新闻在指导思想上要树立三个观念。
社会新闻要注重导向。社会上出现负面新闻并不奇怪,关键是我们的媒体要帮忙不要添乱,在搞好舆论引导的同时要配合党委、政府做工作。同时要通过典型正面的社会新闻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正确向上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新型的人际观,这是做好社会新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以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做好社会新闻。媒体新闻应当使社会各阶层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多鼓劲、多帮忙,积极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为维护社会的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有主流心态和主流视野。社会新闻的方向是主流化,而主流化必须有主流心态和主流视野。主流的心态,是一种理性、建设性的心态,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是一种平和的、阳光的心态。有了主流心态,做新闻的出发点就能以对社会负责为己任,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胡乱炒作。指导思想明确了,就有了使负面社会新闻转型的基础,也就能把握正确的原则,从而做好社会新闻。
深入研究 精心制作
要真正做好社会新闻,还要深入研究,精心制作。
近些日子来,随着不断被曝光的“瘦肉精”、“染色馒头”以及“黑心豆芽”等事件,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已成为目前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于是人们恐慌了,“我们还能吃什么?”可见,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小视,它直接关系着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我们身边都存在哪些食品安全隐患呢?我这里先要说的是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大家可以看见在学校周围有许多小摊,香气扑鼻的烧烤、美味的陕西凉皮、热气腾腾的关东煮……可谓应有尽有。你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三五成群的来消费。这里的食品“物美价廉”,很受欢迎。有些同学意识到这些食品不安全,但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竟又垂涎三尺了。此时他们在“好吃”与“安全”之间迷茫了。抱着“就吃一点”的想法,他们选择了“好吃”,却不知道疾病的魔爪已慢慢伸来。还有些同学为了节省时间经常到一些街边小店用餐。这些无证经营的小店卫生环境很差、反复使用过洗碗水、长时间存放的菜肴……食品安全整治刻不容缓。
再来看看我们的生活。今年四月,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色素、防腐剂等,将白面染色制成玉米面馒头、黑米馒头等,工人还随意更改馒头的生产日期。几天后,湖北宜昌便曝光“问题生姜”。一些商贩把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清洗,然后用化工原料硫磺进行烟熏,与普通生姜相比,“硫磺姜” 看上去又黄又亮,在市场上很抢手。前不久,扬州“七杯茶”奶茶被报道奶茶不含一点“奶”,加工地卫生也令人作呕。人民群众恐慌无比,面对生产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人们茫然了。
刚刚平息不久的“三鹿奶粉”事件中,伊利、蒙牛等多家奶企业的奶制品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市场上奶制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人们对各大品牌奶制品都作出了质疑,许多新生儿父母都不给孩子买奶粉。这些企业以及个人昧着良心赚钱,拿人民群众的健康当赌注,到头来“两败俱伤”。危害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信誉、个人的名誉,更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将伤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呢?
【关 键 词】: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区别
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是现今活跃于各大报纸和电视栏目中的两种不同的新闻类别,自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正式出现社会新闻到现在,社会新闻一直是都市报、晚报青睐的新闻类型。直到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中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稳定、分配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作为民生和大众传播媒介结合体的民生新闻也应运而生了。
现如今,全面审视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的报道,不难发现,很多媒体、记者将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当作一类新闻加以报道。在报纸的版面安排上,也多将这二者合为一版,更有甚者,将社会新闻错刊在民生新闻中。究其原因,无非是对二者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因此,为了保证新闻报道可以在“正确”的地方报道“正确”的新闻,以达到预期的报道效果,区分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刻不容。
一、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定义不同
目前,业界和学界对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新闻学大辞典》中将社会新闻定义为“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轶事的新闻。”[1]都市报、晚报最早将民生新闻定义为“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2]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在内容上有交叉重叠的地方,即都以社会生活为中心,只是所报道的侧重有所不同。民生新闻侧重于报道与人民生活相关的新闻,而社会新闻则注重报道在社会中发生的各类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社会新闻属于“软”新闻。而民生新闻除在报道内容,即有关“社会生活”这一层面上与社会新闻相重叠外,还注重解读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剖析经济形势,介绍新科技和新成果等,兼具“硬”新闻与“软”新闻的性质。
二、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报道特点不同
陕西电视台《都市热线》栏目就经常通过和热心观众的电话连线,获取民生新闻线索,是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困难的典型。其中的“小民话题”更是具有超强互动性的栏目,主持人以辩论的形式从正反两方面解读老百姓关心的民生话题。为生活在都市中的普通老百姓提供了表达意见的平台,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报道题材不同
社会新闻的报道题材具体包括以下八种:“1.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2.抨击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和各种不良社会现象;3.报道有典型意义的恋爱、婚姻、家庭及其他日常生活问题;4.介绍有一定影响的民事、刑事案件;5.报道天灾人祸及特殊条件的气象、交通等关于人们出行的资讯;6.反映社会知名人物的活动和相应文化动态;7.介绍具有文化价值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民俗;8.报道能够增长见识或有一定娱乐价值的珍闻、趣闻等。”[4]
在_播发的《12道民生考题待解》中,总结了民生新闻的12大主要内容,这也可以看作是民生新闻常见的题材,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司法公正、收入分配、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由此可见,虽然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都注重报道有关人民生活的新闻,但是在具体的选材上,其方向、角度和层次还是有极大的不同,民生新闻主要报道与人民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助于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而社会新闻则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于批评假恶丑,赞扬真善美,以及报道一些珍闻趣事,供人们消遣娱乐。
社会新闻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相对于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科技文体新闻等存在的,包括人们的公共生活、经济生活、业余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公共关系;以及关注突发性天灾人祸、各种社会事故、自然变异、世态万象等等。社会新闻因为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报道通俗易懂,为广大读者所欢迎。社会新闻能有力地吸引读者眼球,而现今,发行量是衡量一个报纸生命力及其质量的主要依据,对社会新闻的报道能为媒体带来竞争效益,所以它在报纸中所占版面也日益扩大。
作为我国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的党委机关报,应当关注社会、报道社会,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发挥积极效应,引导社会舆论,沟通社情民意,弘扬良好风气,针砭社会时弊,为其他类型报刊树立榜样。
社会新闻是什么
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新闻的认识一直有误区:一是认为社会新闻就是登一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二是认为社会偶发事件特别是灾祸、事故、凶杀、猎奇怪异等是有价值的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到底值不值得媒体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追踪报道,它对报纸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媒体从业人员该不该抓,该如何去抓?
首先,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抓好社会新闻的报道,树立社会新闻“大”有作为的观念。第一,社会新闻是个大概念,它应该包罗万象地反映大千世界;第二,社会新闻完全能体现“主旋律”,有很多是“主流新闻”;第三,社会新闻在报纸上的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令人瞩目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让社会新闻在我们的观念中立起来。
其次,社会新闻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必须是全面的,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最大限度地“立体化”,向人们提供现实生活的完整图景,决不能有闻必录,不加选择。在内容上立起来,就要立足“主旋律”,挖掘社会新闻的权威性;关注民生民意民情,提高社会新闻的亲近性;讲究品格高雅,体现社会新闻的趣味性;适度舆论监督,再现社会新闻的真实性。
社会新闻不是主流新闻
如今,“输入社会性”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事实上,各种新闻类型早已和社会新闻“亲密接触”,融为一体了。比如有专家明确提出经济报道的出路在于从社会角度拓展视野,包括经济发展中的苗头、社会建设中的现象、经济工作中的热点、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心理、经济演变中的社会内涵等,而且,社会新闻早就不是晚报、都市报等城市报的专利,许多地方党报也苦心经营并卓有成效。但毋庸讳言,城市报纸依然是版面最多、容量最大、运作最熟练的,吸引的读者也仍然最多。
因此,社会新闻是主流新闻最多的“富矿”,值得大力挖掘,细心经营。可以这么说,抓好社会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就抓住了一份报纸新闻内容的大头。
社会新闻与党报的关系
虽然有关社会新闻的定义,业界和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至今未能有公认的统一说法,但这并未妨碍媒体的日常运行。其主要原因是在长期的探讨和实践中,业界已对社会新闻的大致内涵取得了基本共识,这种共识的基础虽缺乏严格的学术理论,但是约定俗成,即社会新闻是对于社会现象、社会风貌、社会生活、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趋向、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报道。
诚然,党委机关报由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注定了会将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作为自己的主流产品。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一个时期以来,机关报对社会新闻报道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致使这一新闻品种成为机关报的弱项。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都市报的兴盛,机关报在社会新闻的竞争中更是处于劣势。表现在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时效不强、对社会热点缺乏关注、对社会动态反应迟钝等诸多方面。
机关报既然是我国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就必然要全面发挥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包括思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文化积淀功能和实用服务功能等。社会新闻作为大众传媒中的报道品种,在引导社会舆论、沟通社情民意、弘扬良好风气、针砭社会时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机关报对社会新闻的报道不但不能弱化,还要根据自身特点,将社会新闻做出质量、做出特色、做出影响力、做出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
党报如何做好社会新闻
机关报做好社会新闻,要在两个层面上形成自己的定见和表现特征,一个是价值取向,一个是主要操作范式。二者缺一不可。
价值取向是媒体社会形象的集中表征。作为主流媒体,机关报的主要诉求应为公信力、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反映在社会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上,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慎于事实判断,严格把关,保证报道的客观公正和权威性。机关报作为主流媒体,尤需在这方面严格把关,以保证自身的权威地位。
不媚俗、不偏激、不冲动,坚持报道的高格调,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由于历史上的一些黄色小报和某些西方新闻观的影响,加之当前报业竞争的白热化,社会新闻报道往往有两种倾向,一是着眼于浅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动态,追求单纯的猎奇性和感官刺激,以满足部分读者低俗的需要;二是不顾社会后果,片面追求所谓的“卖点”,对某些社会事件大肆炒作、渲染,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当前各大城市大多为党委机关报与都市类报纸共存的报业格局。机关报与都市类报纸各有自己的目标人群,因此在对新闻的选择和处理上,各有差别。尤其在对社会新闻的选择和处理上,更有大的不同。机关报负有正确传播社会价值观的责任,应该自觉抵制错误的新闻观,坚持社会新闻报道的高格调,使读者受到正确舆论的引导,认清社会的主流方向。
坚持理性、建设性的报道原则,力争做好社会的“观察哨”和“监督岗”,着力于发现并解决具有广泛关注度的社会问题。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更是机关报职责的应有之义。由于机关报所具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其监督往往更加有效,解决问题更加得力。正因如此,机关报在有关舆论监督的报道中,更要坚持理性、建设性的报道原则。监督要着眼于解决问题。有了这样的出发点,社会新闻的报道视野就会更广阔,眼光更独到,报道效果也会日趋良好,获得市民和政府的广泛认同。
发挥党报社会新闻报道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报纸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报纸如何正确把握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使社会新闻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党报理应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具体包括:全面正确地反映社会问题,充分发挥社会新闻的教化功能,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用健康的趣味引导读者等方面。
公交票价制定能否更“公开”些
据报载,两个多月来,我省取消了169个二级公路收费站,长途客车成本减少,我市部分长途线车票价下调,降幅在元到元之间。另外,市区内公共汽车9月起实行刷卡(IC卡)制,对某些路线缩减分区点,降低市民出行费用。
两则消息,就应是好消息。就拿票价下调来说,虽然降幅不大,但毕竟对省里取消部分公路收费站有了“反应”。而实行刷卡(IC卡)制,则公开了降低市民出行费用还有余地的状况。
但笔者认为,好消息“好”得并不彻底。笔者注意到,媒体报道中有关公交票价的上涨和下调,更多地思考了市场因素,并根据省市物价部门和_门的决定最终实施。
此刻的问题是,公共汽车单位及省市物价部门、_门决定票价的过程并没有公开,乘客又如何明白票价的涨落必须是合理的呢?
以市区内公共汽车票价为例。上次公共汽车票价上涨,许多市民反映上涨幅度过大,但公共汽车单位我行我素,以居民住宅区有矿区分布特点、企业运营成本高等理由坚持上涨票价。在公共汽车线路设置上,部分公共汽车还明显有绕弯现象,且分区点故意设在商业繁华点之前或之后,如此嫌钱之道让乘客猜疑,公共汽车单位并没有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的诚意。现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规定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运营成本务必向社会公开。在此即将实行刷卡(IC卡)制之际,市区内公共汽车单位能否向社会公开有说服力的企业运营成本状况呢?实行刷卡(IC卡)制,完全能够把成本账算得更细些,如把全程3元的票价改为元。北京市公共汽车刷卡(IC卡)付费乘客就享有优惠政策,大庆市公共汽车实行刷卡(IC卡)制,没有理由不像北京市一样。公交是带有垄断特征的服务行业,公共汽车单位有思考乘客利益的义务,也就应相信广大乘客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敢于向社会公开企业运营成本状况,愿意听从广大乘客意见,笔者想,公共汽车单位就没有迈但是去的“坎”。
网上曾经流传这样一则帖子:某年某月某日,某繁华之地,一只被主人牵出来遛街的小狗不慎从人行天桥上摔下。于是立马一堆人开始狂拨各家媒体的新闻热线。先期而至的甲电视台启用了卫星直播车,记者第一时间从现场发回消息,乙电视台则请来了小狗的主人、主人的邻居和天桥管理部门的领导,辩论谁是谁非,丙电视台在播出相关画面的同时,配发了义正词严的点评。A报次日头版大字标题:《小狗摔伤谁之过?再次问责职能部门》;B报社会新闻版刊出豆腐块:昨一小狗不慎摔下天桥,呼吁市民遛狗注意安全……这看上去是个笑话,实际上是时下某些社会新闻栏目走向误区的生动缩影。“小狗摔下天桥”的由头可能是虚拟的,而相关的场景却是绝对的真实再现。
问题之一:堆砌琐事,止于表层
如果说在以前的新闻中缺少对民众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一种不足的话,那么现在的某些社会新闻一味堆砌天灾人祸、邻里纠纷、水管爆裂这样的生活琐事也值得商榷。因为这些并不能构成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如果一个栏目乐此不疲、连篇累牍地重复报道这些内容,不但反映从业人员视野狭窄、对社会新闻理解偏颇,还会浪费观众时间,使其成为事物表面飞短流长的匆匆过客,无暇顾及新闻背后的严肃命题。
对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20_年底,我所在的北京新闻广播为适应竞争的需要对主打栏目“北京新闻”进行重大改版,加大社会新闻的比重,并对提供突发事件线索的听众给予重奖,这些举措迅速收到了成效,基本上做到哪有火灾车祸,哪有新闻台记者的身影,在短时期内,“北京新闻”的面貌为之一新,但几个月过后,几位跑社会口的记者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职业倦怠,觉得自己的工作颇为无聊,我们开始反思,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大大小小的火灾车祸几乎每天都要发生好几起,这样的新闻含金量到底有多高?之后,大家达成共识,社会新闻应该关注对人们的生活生产造成一定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和有一定内涵及外延的社会选题,选题必须是以小见大的,要有发散、调查、拓展的空间。只有这样的社会新闻,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有坚持报道这样的社会新闻,媒体才有公信力。
问题之二:卖弄噱头,迎合低俗
现在一些媒体为吸引观众眼球,对暴力、色情事件趋之若鹜,热衷于跟踪报道扫黄打非、凶杀火并、婚外情、明星琐事等题材,强化视觉刺激。确实,长久以来,严肃、沉闷的时政新闻,一本正经、诲人不倦的传统新闻,很让人疲劳乃至窒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新闻的放大自然令人耳目一新。但新闻栏目如果每天批发假丑恶、新奇特,在满足某些人的猎奇心理、窥探欲望上大做文章,最后恐怕反过来歪曲了民情,干扰了民声,误导了民意。
问题之三:炮制新闻,亦真亦幻
那么,社会新闻到底应该怎么做?从社会新闻的定义看,社会新闻是“着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气、社会问题发展变化的新闻报道。”它要求以典型事例为主,注重人物活动和情节、细节,写作上讲究人情味和趣味性。
社会新闻常见题材包括八个方面:
1.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
2.抨击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和各种不良社会现象;
3.报道有典型意义的恋爱、婚姻、家庭及其他日常生活问题;
4.介绍有一定影响的民事、刑事案件;
5.报道天灾人祸及特殊条件的气象、交通等关于人们出行的资讯;
6.反映社会知名人物的活动和相应文化动态;
7.介绍具有文化价值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民俗;
8.报道能够增长见识或有一定娱乐价值的珍闻、趣闻等。
从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社会新闻的覆盖面其实是很广的,要做好社会新闻,并非只能依靠“耸人听闻”的所谓“猛料”,结合这十年来做社会新闻的经验,笔者认为,媒体要把社会新闻做强,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强调即时性、故事性、情节性、完整性。即时性是指把握好突发事件,做好第一现场,在第一时间把突发的新闻报道出去;故事性是指像讲故事一样,用最通俗的语言将新闻娓娓道来。情节性是指要注重细节,以情来动人,以情来感人。完整性是指新闻要有始有终,尤其是与百姓利益相关的事要做一些调查报道、跟踪报道,揭开事件背后的真相,关注新闻下落。
二是要注意挖掘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往往普通百姓的变化才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化,越在底层生活的人感觉越敏锐。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社会新闻的记者必须要走到各个社区里面去,听取观众对社会事件的意见,用观众自己的视角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同时发动群众提供新闻线索或者是自己的新闻作品,比如百姓自己拍的DV、自己配音等,即使不专业,但却是最鲜活的。社会新闻记者尤其要关注那些困难群体,通过媒体的舆论影响,真正帮他们解决困难而不是炒作媒体自己。
xx年3月,xx区陂街城管对占道摆摊小贩进行劝告,一城管xx被一男小贩连砍,惨不忍睹。对此,我不禁要问:在日益繁华的社会里,正义怎样如此脆弱?
在繁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小贩占道摆摊,风雨不变,忙碌地在摊位上操劳着。他们乐意这样吗?他们甘于这样被城管东赶西跑吗?其实,无可厚非,他们都是为了养家糊口的。如果政府能把他们集中起来,为他们建立一个市场,或发放津贴。也许就会酿成这样的杯具了。
也许有人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怎样能筹集那么多资金呢?但是,有点国家和地区能建立起一个跳蚤市场,酌情收取些许摊位费。如此以来,路边的摊档少了,治安亦将有所改观。
其次,国民的素养都亟需提高。无论是城管,还是小贩,他们的素养都亟需提高。以前有几段报道,有的城管殴打小贩,打得遍体鳞伤仍旧理直气壮,亦有城管把一个摆报摊的老人用车辗死,其野蛮,残酷的手段可想而知。对此,政府部门应在各地区开展培训班,重点培养城管的素养,同时,城管亦应当用心配合,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
在另一方面,小贩们也当有自己的道德是非善恶观,树立起心中的良知标尺,不做违法犯规之事,能有较强的自控潜力,我相信,各方能坐到以上几点,状况就应会相当改观。
这天,国家提出“中国梦”,社会亦需要为此做贡献。为了这个遥远的梦,需要每个人从点滴做起,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并且身体力行,将礼貌践行于生活,积攒起社会的正能量!
为了防止杯具的再次发生,我们就应携手相伴,提高自身素养,让素养引领正义大道。用我们的言行去证明,用我们的努力为公理而奋斗。
社会新闻是指没有鲜明行业特点而又为大众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闻逸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在我国,都市报与社会新闻有着不解之缘,都市报的崛起与社会新闻的勃兴存在着共时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新闻逐渐由边缘走向了主流。
都市报是市民报,市民性是其核心理念与精神。《华西都市报》对自身的定位是“市民生活报”,《燕赵都市报》则是一张致力于“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的报纸。它们从创办伊始就大张旗鼓地进行社会新闻的报道,并且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是社会新闻的品格与都市报的市场定位之间有着很大程度的契合。首先,社会新闻内容与市民生活有着天然的贴近性,社会新闻以社会生活为报道领域,它关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社会活动、社会现象、社会风尚等多个方面,内容鲜活,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次,社会新闻的特质与市民的心理相契合。社会新闻中的市井故事、奇闻轶事、伦理道德事件以其轻松诙谐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了市民的猎奇心理,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放松心灵的栖息地第三,社会新闻表现手法与市民情感的接近性、融合性。都市报社会新闻以可贵的平民视角来透析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让他们成为社会新闻的主体。都市报给予市民的是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其中体现的与市民的平等,对市民的尊重与关注,都增强了都市报的亲和力。
但是随着都市报的发展,都市报新闻出现了“社会新闻化”现象。以《燕赵都市报》20_年4月份的报纸为例来解析此现象的内涵和表现。第一,社会新闻的比重过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新闻的比例失衡。通过统计,当月《燕赵都市报》社会新闻比例为%,如果除去体育新闻和娱乐新闻外,社会新闻在其他时政和综合新闻中的比重高达%第二,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的界限模糊,存在着相互交叉渗透的现象,信息含量大的硬新闻少,第三,社会新闻琐闻化趋势明显。
原因解读
第二,都市报从业人员存在着对受众需求的误读。受众的需求点、兴趣点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人们生活的风险与压力指数增大,周围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市民想从媒体那里获得的不仅是心理安慰与茶余饭后的谈资,新闻的本质也不是提供消遣,受众期待着新闻本质的回归。
第三,媒体对其社会责任的放弃。都市类报纸虽然以市场为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恪守信息构成整体真实的原则,因为它的传媒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它强大的舆论引导力是毋庸置疑的。都市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新闻上的结构失衡,无疑是给受众准确判断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决策设置了障碍。
带来的后果
第一,信息品质下降。信息品质由新闻传媒的信息绝对量和信息相对价值构成,它们共同组成了新闻传媒的传播体现力和影响力。什么样的新闻其信息相对价值较大呢?无疑是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公民切身利益的硬新闻。而都市报中的硬新闻比重太小,这就对其信息品质存在着致命的伤害。并且都市报硬新闻软化的趋势明显,增加了硬新闻软化过程中的信息损耗。
第二,不利于受众对都市报忠诚度的培养。都市报对社会新闻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望者”的角色期待,使得受众不得不寻求其他的媒体接触,受众因此对都市报的依赖性减弱,这样不利于受众对都市报忠诚度的培养。
第三,传媒影响力不能适当发挥。都市报信息结构失衡,拟态环境失实,会对受众产生一种积累效应,使受众把精力萦绕于细枝末节的故事尤其是意义不大的社会琐闻上,而无法把握社会的主流。
第四,影响传媒的品牌和美誉度。信息品质下降,传媒影响力不能适当发挥,受众对都市报依赖性和忠诚度的降低,都会影响到都市报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都市报社会新闻还存在内容同质化的现象,似曾相识的内容、似曾相识的噱头,读者难免味同嚼蜡。
第五,不利于整个社会人文素养的提升。都市报新闻的社会新闻化,尤其是其中凶杀、诈骗抢劫等社会恶性事件偏多,负面报道比例失衡,使得人们对这一类社会新闻司空见惯、麻木不仁,处于一种漠视的状态,大众传播一定要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受众健康的旨趣。
都市报新闻的社会新闻化会带来诸多不良的后果,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媒体从业人员一定要深谙传播的哲学,把握好度的问题,谨防过犹不及。
社会新闻,一般是指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以及各种奇闻趣事的事实报道。这些报道融指导性、服务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能引起较为普遍的社会兴趣。目前,许多地方电视台都开办有专门播放社会新闻的栏目,比如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百姓拍客》,山东台的《拉呱》,湖南台的《新闻当事人》,辽宁台的《说天下》等等,这些节目以其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活泼生动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受众的好评,并且通过节目本身解决了不少百姓的难事,同时引发人们的深思,且更容易被大多数受众所关心关注。社会新闻在题材的选择上首先就要以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节目是我省许多观众非常认可的节目,《新闻夜航》节目在节目题材上的选择就非常得当,既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穿住行,也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几乎每期的节目中,都有帮助贫困儿童、帮扶困难群众、志愿者行动之类的内容,关注百姓的安危冷暖,帮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做到了与百姓心贴心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因此才拥有这么多的忠实粉丝。
社会新闻在题材选择上既有突发性也有通过记者的观察而发现的,突发性的,比如:某某高速公路上突发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某居民区发生煤气爆炸、马蜂在居民楼道内筑巢等等,而记者发现的,比如:鸡蛋价格连续上涨、农民工饮食安全让人担忧等等,综合一点就是,只要是与百姓相关,百姓喜闻乐见那就是好的社会新闻。社会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非常灵活,如,从动态入手、记者目击式、当事人讲述、捕捉细节、提问式写法等等,根据题材内容巧妙运用各种写作手法,能够使社会新闻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更加吸引眼球。
有这样一条社会新闻,年轻的小夫妻都缺乏责任感,互相赌气,以至于闹上法庭,对年幼的孩子双方都以经济条件不好没精力照看为由拒绝抚养,记者通过跟踪采访,并请来村里的领导、乡里的民警进行调解,并且在片子中多次将孩子幼小孤单的背影展现给大家,配上忧伤的音乐,整个片子引起社会很大反响,不少观众甚至打电话要收养这个孩子,最终在记者的调解下小夫妻重归于好,孩子重新有了一个圆满的家庭。这条新闻里,给人的感觉现场感非常强烈,记者在里面的耐心调解也让人感动。一条成功的社会新闻,就是要通过这样的一些社会现象,提出社会问题,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只有贴近再贴近些才能让新闻更加充满生命力。
当然,有一些趣味性的新闻一些电视台就做的十分生动,比如湖南台播出的一条社会新闻,一只狗一胎生了13只小狗崽,除了导语由主持人报道外,画外音都是采用拟人的手法,将一个院子居住的小猪、小鸡等都拟人化,假借它们的看法,十分有趣,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由于社会新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正面也有反面。有趣、好看固然重要,社会新闻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握党性原则,从百姓角度选择题材,积极健康的报道才是社会新闻的重头戏。只有站在党性、人民性的立场上,善于引导,寓教于乐,用正义的笔触呼唤人们的善心和人性的复苏与觉醒,决不能用低级趣味的东西、庸俗琐碎的描写迎合某些受众。报道社会新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报道启发受众深思,维护社会稳定,要考虑有无社会意义,要坚持高尚的情趣。为什么百姓有为难的事情就会想到打电话给《新闻夜航》?就是因为这个节目是为百姓而办,能够倾听百姓呼声,帮助百姓解决问题。我国新闻业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新闻媒体要当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宣传_的大政方针,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总之,创作社会新闻必须与_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以党的中心工作为指导,积极探索社会新闻报道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提高社会新闻的报道质量。
【摘要】目前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在各大媒体都占有重要地位。关于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间的关系争议已久,二者是本属一体,还是两线并行,笔者从两类新闻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报道理念入手,对它们的关系加以辨析。
【关键词】社会新闻 民生新闻 历史背景 报道理念
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二者间的关系在学界与业界一直有争议。由于二者同属于“软”性新闻,报道内容相近,因此有人将民生新闻划为社会新闻的一部分,认为“民生新闻一般是指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①或认为民生新闻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两类板块中各划出一块来合并而成。”②
笔者认为,尽管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在内容、形式、受众对象上存在着交叉重叠,但历史背景与报道理念不同,决定了这两类新闻存在着差异。
一、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产生的历史背景
何谓社会新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权威性的定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可谓社会新闻,即官吏起居、斗殴、回禄之事而已。”③“社会新闻一般指在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的与某些社会群体、个案、个人有着直接联系的社会突发事件及社会现象的报道。”④“社会新闻是对于社会现象、社会风貌、社会生活、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趋向、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报道。”⑤综合这些定义,社会新闻即是报道整个社会状态的新闻,是对社会原貌的呈现。
社会新闻产生的历史背景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在80年代之前,党报占据绝对优势。“1953年全国有专区以上报纸258种,其中机关报就有151种,占总量的。”⑥且党报多有政论、公告、政府宣传等政治性的报道,在报道形式上多以教育灌输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身处社会变革中的人们对能反映社会风貌、反映群众真实生活的新闻报道的需求大增,社会新闻在这种变革的带动下孕育而生。此外,80年代初是晚报繁荣时期,此时媒介逐步重视自身的商品属性,报纸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夺读者,各大报纸首先实行的是扩版、增版,而为满足扩版、增版后对于新闻报道数量的需求,开始对社会新闻进行大量报道。但直到90年代,社会新闻在报纸上的主体地位才正式确立,并伴随着都市报的崛起发展到了顶峰。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新闻迅速发展的同时,一种新的新闻雏形出现,这就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同样也是社会变革的产物。90年代初,各种社会矛盾增加,产生了如物价上涨、企业倒闭、下岗失业、贫富差距扩大等一系列涉及国民生计的问题。为了缓和社会中各种矛盾,_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求将国计民生作为党执政的重中之重。于是,作为党喉舌的报纸开始转变报道方向,将“民生”作为新闻报道的主流。民生新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现。直到20_年作为一档电视栏目的《南京零距离》正式打出“民生新闻”后,“谈民生、说民生”已经成为各媒体必备的一道家常菜,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开始在媒体上各占据一席之地。
从两类新闻产生的历史背景看,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都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前者是为了满足大众对社会信息的需求,后者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虽同是变革的产物,但发挥的社会作用不同。民生新闻产生于社会新闻发展上升时期,随着民生新闻的兴盛,社会新闻开始了平稳过渡并遭遇发展瓶颈。可以说,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并非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而是出现于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社会功能的两种新闻样式。
二、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价值理念
社会新闻不同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硬”新闻,它属于“软”新闻。社会新闻是媒介商品化的产物,是媒介争夺受众的利器,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这种背景决定了社会新闻报道是以市场、竞争和读者的最大化为理念。主要体现在:
1、报道选题上既有社会现象、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又有街谈巷议、奇闻趣事。
2、报道特点突出新鲜性和趣味性。社会新闻要在竞争的市场中立足,就必须能够吸引受众,满足受众的需要。
3、灵活多样的报道形式。社会新闻在形式上讲求多样性,不拘一格。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要,形式多样性丰富了报道内容。
但在发展过程中,社会新闻的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社会新闻的发展遭遇瓶颈。
如果单从民生新闻的报道范围看,很容易将其与社会新闻混淆,因为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交叉重叠,但民生新闻的报道理念异于社会新闻。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⑦_先生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⑧民生新闻因“民生观”的提出而产生,它以“民本思想”作为报道理念。主要体现在:
1、报道范围上除了与社会新闻相似的部分――对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问题进行关注,还包括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解读,经济形势剖析,新科技、新成果的介绍等,“硬”新闻与“软”新闻的特点兼具。
2、报道上注重“平民化”。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贴近百姓生活。报道以“排忧解难”为重点,不仅发现问题、报道问题,更帮助百姓解决问题。
3、民生新闻报道虽然以社会为背景,但它不像社会新闻把新鲜性和趣味性作为报道第一目的,它涉及民生问题,关注民生状态,杜绝卖弄玄虚、浮夸炒作。
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报道理念不同,虽二者表面看起来相类似,但主体部分却存在着差别。两者都是适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从产生起就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发挥不同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①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7期
②韩泽,《民生新闻小札》,《视听界》,2004年第1期
③郑旷:《当代新闻学》,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5页
④侯德山,《拓展党报的社会新闻报道》,《新闻战线》,20_年5月
⑤陆勇初,《机关报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及操作特点》,《新闻战线》,20_年5月
⑥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
⑦王雪瑛,《多媒体时代的民生新闻》,《视听界》,2004年第3期
⑧董天策,《从范式角度审视民生新闻》,《新闻记者》,20_年第2期
党报如何去争取更多的读者,从而更加体现出自己的权威性,发挥好自己的指导性?党报惟一的出路就是改革新闻宣传,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党报社会新闻不是一味地争抢读者,而应当是用理性思维增加社会新闻报道的深度,把社会新闻报道推向一个较高的层次,使之能给人以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从而给人以启迪。
以政治家办报的敏感选择社会新闻的切入点,体现党报的大家气派
政治家办报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具有全面、正确、深刻的大局意识。一方面是抓住带全局性的问题做文章,运用正确的舆论推动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是抓新问题、新思路、新事物,使报纸真正出新闻,有活力。围绕这个原则,党报如何选择好社会新闻的最佳切入点,使党报的社会新闻宣传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大局,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的党报来说,在宣传上始终保持着稳重、严谨的特点,注重的是把党的政治观点、方针政策准确生动地体现和贯注到报道之中,让人“入眼”、“入脑”,真正地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但是,在报道社会新闻方面,如何既有思想、有内涵、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既体现出党报的“大家气派”,又能雅俗共赏,还需进行努力探索。在此努力中,有些党报已见成效。
用全面厚重的报道,让社会新闻达到引导、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体现党报的权威性
党报的权威性,是党报自身特有的一种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新闻报道之中,必然会呈现出它所具有的品位、内涵及其深度,通过及时准确地宣传报道党的声音,指导基层工作;通过客观真实地宣传报道基层的情况,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正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以其巨大的影响力而拥有广大的读者。党报自身特有的这种优势,要求党报的社会新闻报道充分地显示出全面、翔实、厚重的个性,用理性的力量给人以教益,在思想深处给人以震撼,使人产生一种心灵的颤动。党报要善于运用和充分发挥自己的这种优势,只要这样做,党报的社会新闻报道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亮点,也肯定能够创造出颇受读者喜爱的品牌。
运用逻辑思维,让社会新闻给人以理性的思考,体现党报的高品位
党报的新闻报道尤其讲究纯真、准确和鲜明。要站在政治家办报的高度,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百姓敬重、信赖党报的宣传,因为百姓深知党报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的神圣使命。党报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通过新闻报道及时地将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百姓,使百姓明事、知理,从而不断地促进生产和生活的健康发展。百姓更为赞赏党报在宣传上能够始终不懈地追求并保持着较高的品位,这种品位就是理性,作为党报的新闻报道,只有挖掘出新颖的思想,只有具有理性的力量,才能给人震撼性的启示。
片儿警、义工、退休教师、小区业主……
好妈妈、好儿媳、好老公、好邻居……
友情、亲情与爱情,坚强、执著与互助……
他们是热心肠,他们有辛酸泪……
他们无私奉献、无悔付出,他们传递爱心、传递信心……
他们是城市的风景,是城市的标签,是城市的良心……
他们用善良、敬业、诚信、爱心感染和带动了身边更多的人愿做好人、争做好人。
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就在你我身边。
从20_年1月1日到12月31日,《今晚报》推出了“身边好人365”全年专题系列报道,每天为读者记写一位“身边好人”。一篇篇鲜活的报道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同时,还得到了中央领导和_的肯定。
20_年1月25日,__常委_到今晚传媒集团视察时,就曾为当天即将刊发的一篇“身边好人365”的报道确定了《背着同学去上课――两个“90后”的仁爱担当》 的题目。
20_年1月,__委员、_部长_也对“身边好人365”的报道内容予以了充分肯定,指出“该栏目开创了都市类报纸报道的新模式。”
采之于民,共荐“好人365”
近两年来,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紧张关系成为了人们的饭后之谈。在我看来,城管与小贩之间时刻都在上演着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城管与小贩为什么就不能化干戈为玉帛呢?
“你摆摊来我追赶,你追赶来我殴打”这就是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真实写照。20xx年3月17日下午,xx和xx两位城管对正在占道摆卖的小贩进行劝导,本已答应离开的小贩却挥刀砍向城管。其中,城管xx被砍七刀成血人即时倒地,但围观群众无人相助。
“小贩怒砍城管”现象的出现,根源何在
当下,小商小贩占道经营成了城市管理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城管一看到小贩就恶语相向,扣押工具,有时候还拳脚相加。这能叫小贩不恨吗?连谋生工具都没有了,这不是叫小贩“_”吗?政府一向任由小贩自由生长,而不加以干预、规范,这不是让小贩像一只迷路的小羊羔乱走乱撞吗?政府实现不了推贩的经营和城市有序管理的双赢,这显然又是一大难题。
没有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管理执法体系是“小贩怒砍城管”的根源。
“小贩怒砍城管”的消息一出,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早前的“城管掐90后女小贩脖子”一案,城管与小贩之间的斗争愈为激烈,政府务必要完善城市摊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城管的思想道德素质。近日,新的城管制服一亮相,人们议论纷纷,高铁头盔、电棍,甲级防护盾,人们感叹:“这是特种兵来管理小贩吗?”一套冰冷的支付拉不近城管与小贩的关系,真要坐到放下干戈,奉献玉帛还需要大家的努力。有关部门应完善当前的法律制度,成立城管巡回法庭,改善管理方式。
“相逢一笑泯恩仇”会成为朋友;“化干戈为玉帛”会成为兄弟姐妹;和谐完美,会成为最秀丽的城市。
评论美食的句子20_-07-22
新闻评论类稿件 范文20_-08-04
新闻评论的种类20_-08-17
逗比评论说说20_-11-05
评论微信搞笑段子20_-10-16
哈佛商业评论案例点评20_-11-17
认识实习报告总结评论20_-11-29
社会保险法20_-06-02
社会语录20_-05-18
社会公共道德20_-05-06
经典广告语评论 经典广告语评论 -广告语广告词
最让人放心的广告:乐百氏纯净水
绿色食品越来越成为时尚所在,以前风行过的_好像有点落伍了。在所有绿色食品中,纯净水是一种特殊的大军,娃哈哈、农夫山泉、乐百氏等比着劲儿阐述喝纯净水的好处,当然前提是必须饮用他们的品牌。那一句“乐百氏纯净水,27层过滤”便足以让无数人开怀畅饮一回了,这种广告主体的诉求深刻、透明,一如它过滤过的水源,让人产生一见忘不了的感受。更为重要的是喝着放心。就像白猫洗洁净广告上那位老大娘说的“这么多年用白猫,放心”。
最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广告:美的空调之巩俐篇
古代人说什么“一笑倾城,再笑倾国”,如果与巩俐相比,便是小巫见大巫了。在巩俐为美的空调所做的广告中,她的这一笑是失败的,虽然她已是雍容华贵炙手可热的国际巨星,虽然也露出了那对可爱的小虎牙,但那一笑令许多观众在今天想起人仍觉得汗毛上竖,浑身起鸡皮疙瘩。其实想想巩俐拍过的几个广告片好像没有一个是有创意诱人的,几乎都是些垃圾广告,一样令人难以接受。
最煽情的广告:西门子之陈美篇
广告多煽情,但煽的方式和力度多有差异,煽得最猛的当属西门子用陈美做的这条广告。这个华裔女孩凭着一把小提琴将世界玩转,当她拉着小提琴扮疯狂扮痴情扮激扬地在屏幕上为西门子煽情时,给人的感觉是够酷、够浪漫、够煽情。于是人们理所当然地记住了创造煽情的西门子。
新飞冰箱:新飞广告做的好,不如新飞冰箱好
这个广告曾经引起争议,语言学术界、广告评论界、竞争对手都加入了讨论的行列,褒也好,贬也好,反正新飞是没事偷着乐,毕竟广告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就是成功,新飞的`知名度不知又提升了多少。
孔府家酒:孔府家酒,叫人想家
1995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王姬为孔府家酒拍的广告,孔府家酒巧妙地把《北京人在纽约》的火爆嫁接到自己的广告中来,而一炮成名的王姬和“千万次的问”成为最大的记忆点,不过人们也记住了“孔府家酒,叫人想家”这句充满中国人伦理亲情的广告语。
润迅通讯:一呼天下应
润迅是通讯行业里比较注重品牌形象塑造的企业,他们的广告总是大制作、大手笔,“烽火戏诸侯”篇就是润迅的代表作,反映了企业雄伟的气魄。
上海别克:当代精神,当代车
直到通用别克轿车进入中国,才结束中国只能引进国外过时车型的历史,通用别克是第一个引进的当代车型,无论车型还是广告形象都体现了当代车的风范,不含一滴水分也许就是别克轿车当代精神的折射。
奥妮洗发水:黑头发,中国货
当洗发水市场上的民族品牌一个接一个被吞噬的时候,只有重庆奥妮还屹立不倒,而且还大有向国际品牌发难的气势,“黑头发,中国货”就是对国货的自信和信心。
春都火腿肠:春都进万家,宾朋满天下
还记得那个会跳舞的火腿肠吗?当年春都火腿肠可是电视上的宠儿,而这句广告语则充满了热情洋溢的激情,令人感到温暖
(1)问题:你能够在压力状态下工作得很好吗?
分析:很显然,这个问题是要直接了解求职者对压力的反应。
错误回答:我在压力下会茁壮成长,实际上,事情变得越乱我就越高兴。毕竟,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力就不会有成功。相比之下,我更怕无聊。如果无事可做,我就会变得很懒散,但应对压力我就没问题了。
评论:这种回答会让人怀疑:“真有这样的人吗?”除了不可信之外,它还表达了一种消极论调:如果没有压力,求职者就不会得到激励。
正确回答:在从事有价值的工作时,任何人都会在工作中时不时地遇到压力。我能够应付一定量的压力,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还可以承受极大的压力。对我来说,应对压力的关键是找到一种方法控制形势,从而减轻压力的剧烈程度通过这种方式,压力就不会影响我的生产力。我知道任何工作都有压力,如果必要的话,我会在压力下工作得很好。
评论:这种回答表明,求职者对工作压力的本质和程度都有比较现实的期望。这种回答很有说服力,但又没有对压力表现出过度热情。求职者的表述还说明,他(她)在过去曾经应对过压力,而且还制定过策略有效地处理了工作中的压力。
(2)问题:在成年以后,哪些成就能给你带来最大程度的满足?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让面试人很快了解你的个人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你选择要说的话会立竿见影地表明你最看重哪些东西。
错误回答:在我的上一份工作中,我努力积攒足够多的钱不管是奖金还是投资等收益以便实现我的汽车梦。我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评论:除了表明求职者的个人理财能力外,这种回答基本上不能说明求职者的成熟度。相反,由于重视实现个人利益,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求职者没有职业抱负。
正确回答:在我的上一份工作中,老板曾经病了两个月,在此期间我承担了老板的职责。尽管这份工作对我来说相对陌生,但我还是能承担起这个额外的工作,而且能有效地同时适应两个职位的要求。能够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做出响应,并且能妥善解决问题,这确实令我感到满足。
评论:这种说法的好处在于,它与独特的成就联系起来,它强调了求职者的投入和勤奋,同时也表明求职者具有不可低估的能力。通过阐述自己为什么会感到满足,求职者为自己塑造了一个非常令人欣赏的候选者形象一个愿意而且能够表现出很高绩效的人。
(3)问题:你怎样成为一名领导者?
分析:在企业界,领导潜能是一个最有价值的特征。如果对这个问题回答得很恰当,可以使你在求职过程中受到更多的青睐。
错误回答:有些人生来就是领导者,我认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我认为,领导能力并不是教育出来的。你要么天生就有,要么永远都不会有。
评论:除了再次犯下狂妄自大的错误外,这种回答还有几个缺陷。它并没有说出求职者的任何实质性特点,而且还意味着求职者根本不会帮助企业中的其他人,更不会去发展他们的领导潜能。
正确回答:我曾经在几份工作中担任领导职务,负责监管工作,并且一直都很成功。更重要的是,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我感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我能够发现别人的领导潜能,而且能够培育他们的领导能力。对我来说,帮助别人开发他们的潜能,这才是对领导者的真正挑战。
评论:这种回答表明你有成功的历史(加上一个实例会强化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你了解有效领导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从而说明你是根据实际经验回答这个问题的。
(4)问题:如果可以在企业内自主选择工作,你想选择什么样的工作?
分析:这个问题旨在了解求职者是否了解现代职场的复杂性。它的目的是考查求职者是否清楚,面试人要招聘的是能为企业做出一系列贡献的人。
错误回答:我最希望企业能把我承担的责任界定得很清楚,同时也能实现我的期望,这是我最重要的标准。我认为很多人之所以工作不如意,是因为他们直到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评论:这种回答描述了员工的一种不良形象,他(她)看得比较长远,但同时又等待着成为牺牲品。它表明求职者并不理解企业的工作重点,不明白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招聘到能适应多种需要的职员。
正确回答:首先,我希望找到的工作能够发挥我的特长和技能,具体地说……(提到一些具体技能)我还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也就是说,这份工作对实现企业目标确实很必要。如果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或者有多样化的可能,那这份工作就更理想了。
评论:这种回答反映了求职者的看法,说明他(她)知道某一工作应该由合适的人来完成。在这个回答中,求职者认为招聘到的人应该具有相应的技能,他(她)的责任应该非常清楚,他(她)的潜力也应该非常大。这种回答给面试人留下的印象是,如果被选中,这个求职者可以为企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5)问题:你是否认为大学的学习成绩能决定你在本企业的成功程度?
分析:这个问题有两个目的。如果求职者在学校成绩很好,面试人希望通过这个问题让求职者知道,工作上的成功与学习上的成功并不一样。如果求职者在学校成绩不佳,面试人希望通过这个问题了解到,求职者是否认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
错误回答:(对那些成绩不佳的人)我不知道,看看DanQuayle(一位美国政治家译者注),他当然做得很好但他的平均成绩只有C.我不认为成绩能有多大作用。
错误回答:(对那些成绩很好的人)是的,我认为,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一个好学校取得这样的成绩,那就意味着你能够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评论:第一种回答明显是答非所问,而且这种回答将政治带入了面试过程,这将产生令人失望的后果。
第二种回答表现出了求职者的傲慢,同时也说明求职者不理解学术问题与工作问题的差别。
正确回答:(对那些成绩不佳的人)我认为有能力取得好成绩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在每个科目上成绩都不佳的话,那就会让人非常担心。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在每一个科目上取得优异成绩。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在个人学习成绩中要有一些突出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代表着一个人的潜力。
正确回答:(对那些成绩较好的人)虽然规划学习生涯不会像管理高难度工作那么复杂,但是我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我认为,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的最大意义是它可以反映一个人追求卓越的决心。
评论:这两种回答都从正面反映了求职者的观点:第一种回答指出了求职者有一些不错的学习成绩,第二种回答指出了求职者卓越的追求。这两种回答都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进行了有效表述,从而避免使自己看起来过于谦卑或者过于傲慢。
(6)问题:在你所做过的事情中,最有创造性的是什么?
分析:除了通过寻找实例验证求职者的创造能力外,这个问题还可以发现求职者最重视哪些创造能力。
错误回答: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在班级演出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实际上我在高中时做了很多演出工作。可以说,那是我最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
评论:这里求职者犯了一个典型错误,即把创造力与传统的创造活动等同起来。不幸的是,大多数面试人很少能看到这种差别,不知道创造活动与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有什么关系。
正确回答:我最有创造性的一个阶段是在大学时,那时我曾经帮助一个朋友竞选学生会主席。实际上,我基本上是在主持她的竞选活动,具体地说,我为她创造了竞选舞台,制定了竞选策略,而且想方设法增加她的支持率。比如,我们所做的一件事情是开办免费咖啡屋,在这间咖啡屋里,同学们可以听到好听的音乐,并知道我们竞选的职位。这是我一生中最有创造力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必须不断寻找新的角度去追求成功。
评论:这种回答的好处在于,它指出了求职者怎样将创造能力应用到复杂情形中。它表明求职者能够以一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去面对一项复杂的任务。通过给出实例,求职者表明自己有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7)问题:在决定这一职位聘用什么人时,你认为哪些资格是最重要的?
分析:通过这个问题对求职者进行反问,面试人可以获悉求职者如何理解这一职位的要求,以及他(她)如何理解企业的工作重点。
错误回答:我会聘用像我一样的人!我聪明、能干,而且能够自我激励。这正是这个职位需要的品质它需要一个迫切希望得到这份工作的人。
评论:在这种回答中,求职者并没有接受面试人的挑战,也没有进一步将谈话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