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9
2023-06-15
2023-03-19
2023-07-05
2023-06-27
更新时间:2024-01-31 12:49:0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6-29
2023-06-15
2023-03-19
2023-07-05
2023-06-27
摘 要: 科学、系统、客观、公正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与动力。然而,目前我国人文社科成果的评价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到了人文学科的健康发展。本文即分析当前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在评价政策制定中排除“私心”,克服浮躁心态,避免急功近利思想,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成果评价方法,方能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从而引导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关键词: 人文学科 成果评价制度 存在问题 完善制度
科学、系统、客观、公正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是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进的根本动力。制定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鼓励、引导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
目前,高校社科类成果评价标准均由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主制定,且围绕着“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基本指导思想开展工作。为了通过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提高社科类科研成果质量,教育部曾于20_年发布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教社科[20_]5号),明确了指导思想。各高校在诸如“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科研奖励办法”等管理文件中也都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给予政策倾斜和加大扶持力度。这些对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增加、各高校对科学研究工作重视程度提高,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创新性差、水平低的科研成果。这类成果对推动学术发展无任何意义,只会鼓励善于钻营的人在科学研究中投机取巧,而对真正潜心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一种变相压制,是科研发展的阻力。如何通过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系统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引导并激励科研人员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避免科研成果“泡沫”的产生,是科研管理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科研成果评价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部分高校人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总结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对如何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提高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质量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建议、意见,以期对有关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一、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分析
目前,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方面,许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采用定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制定政策。具体程序包括:确定评价指标,对不同级别的论文、著作、项目标定不同的权重分值,建立评价体系;将科研成果按规定折合分值,多项成果分值累加,得出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量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奖励。
在论文成果评价方面,通常分为普通期刊论、论文集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ISSHP(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期刊论文、本校认定的权威学术期刊、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检索论文等几个等级。著作一般分为学术著作、学术译著(中译外)、学术译著(外译中)、词典工具书等级别。权威学术期刊由本校专家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研究确定,一般从大家公认的学术价值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中产生。著作成果的分值标准依据著作级别、获奖级别来确定。
在科研项目方面,纵向项目依照项目来源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等几个级别,级别不同,每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折合的科研工作量的标准不同。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省部级项目包括中央、_各部门批准立项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横向项目单独分类,依据项目经费的数额折合工作量。
相关政策的优点在于政策的实施可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价方法简单明确、易于操作、相对客观。从相关政策条例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从激励的角度分析,对达到预期目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成果质量鉴定不严格
在定量评价的成果评价制度中,依据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分为普通期刊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CSSCI或CSCD期刊论文、几大国际检索论文(SCI、SSCI、EI)等几个等级,这种分级评价方法有其合理性,如分级清楚、标准统一、论文容易归类、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科研成果水平等级,但并非所有核心期刊论文都能体现其内在水平。原因有二:
其一,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引文法是根据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次数的多少评价论文质量,引文法测定的核心期刊虽然能够反映该学科的内容和水平,但文献被引频次要有一个时间跨度才能反映出来,即当前核心期刊的学术价值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代表当前所发表论文价值。此外,论文是否被引用不仅与论文质量有关,也与该论文选题是否为当前研究热点、学科发展趋势及该领域研究人员数量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应用性的学术期刊被引用的频率低于理论性期刊。
其二,受利益驱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期刊主办单位为了经济利益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或碍于人情关系,从而降低了所刊_文的质量标准。这些论文看似发表在级别较高的刊物上,实则是花钱买来的,或是依靠人情关系刊发的,论文质量并不高。因此学术期刊级别不能完全体现论文质量。
(二)图书类成果质量鉴定不科学
图书著作形式可分为专著、编著、编等几类,其中专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原创作品,其学术价值最高;编的独创性最低,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科研人员都希望自己出版的图书认定为著作,如今图书出版社大多为企业化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对所出版书籍,只要没有违法行为,没有版权纠纷,能够提供足够的出版资金,可在图书著作形式认定方面、学术价值等方面放松要求,因此部分图书成果分类界定标准不统一。对高校科研管理者而言,只要是公开出版物,若非相关专业的权威人士,对出版物的学术水平高低难以界定。
(三)研究报告类研究成果要求不规范
一些立项项目以研究报告作为结题成果形式,而用来结题的研究报告的应用价值只是一些单位出具的证明作为报告实际价值依据。由项目负责人本人找单位出具相应证明比较容易,并不具有说服力,一个项目批复的资金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最终的结项成果如不严格鉴定实则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
(四)科研项目级别界定不规范
一些纵向项目级别界定明确,也得到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随机立项项目,学(协)会类项目、各类项目子课题、自筹经费项目、各类横向项目,项目来源规范性不强,真实学术水平有待严格甄别。通常立项项目级别依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来确定,如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即为省部级项目,这类项目属于常规项目,每年固定时间统一申报,有一定规律性。一些随机申报项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界定不明确,申报时间无规律,因此项目级别界定缺乏规范性。如一些学(协)会类项目,各高校对学(协)会项目来源级别认定不统一。在子课题级别的认定方面,各高校也标准不一,认定标准严格的高校要求在获批的总课题立项书中明示该子课题的名称及子课题的负责人,才能认定该子课题成立,相应级别按低于总课题一个级别确定。认定标准宽松一些的高校则只需总课题负责人出具该子课题立项证明即对该子课题予以认可。
三、完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的方法与途径
(一)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一个人的公平感来自于对自己劳动贡献与报酬比与别人的劳动贡献与报酬比的比较和评价”。如果人们对评价过程或评价结果感到不公平就会采取降低效率、降低积极性及降低努力程度的方式回应,这会对整个高校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以推动学校科研水平为出发点,真正立足于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高校各级领导往往既是科研带头人又是行政管理者,既是科研管理制度制定者又是受益者,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制定过程中难免会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倾斜,特别是在我国官本位意识严重的环境中,权威期刊的认定经常由领导的意见决定。即使采用由学校各学院、系、部教师推荐的方式,推荐主体也经常从自身利益出发选出自己容易发表又相对学术性不是明显较弱的核心刊物。这种方式确定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难言权威性、公正性,往往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不利于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对学校发展,对科研人员科研的重要意义,要真正站在有利于促进学校学术、科研发展的角度,公开、公正、公平地研究确定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二)注重评价体系的长效性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要出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需要教师沉下心来,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积累,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因此,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改变重短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积累、重科研经费轻项目级别的科研管理观念和舆论导向,鼓励“慢工出细活”,减少急功近利、“短平快”。并通过调整或改革科研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营造学术气氛。
(三)注重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多样性与合理性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价值的体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评价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都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对成果本身作出评定,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定量评价是将科研成果依据刊物级别、被引用次数等标准折合成分值,再根据分值确定科研成果的价值。定性评价最常用的是同行评议法,其中包括实行公开评议与匿名评议。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如果单纯采用同行评议的定性评议方法,受成果价值的潜在性、模糊性,评议专家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容易导致评价标准的自由度过大,给主评人人为地拔高或贬低某一成果带来方便,而导致评价失去科学性。同时,科研成果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如果只通过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是否是专著,还是编著等简单划分来确定成果的价值,也不够科学。因此采用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解价值的指标并量化,设定可比的分项指标量、详细的定量标准,消除或削弱评价中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同行评议能在更规范、更清晰的条件下运作,可以尽量减少评估误差,促使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更科学、客观、准确。
2.同类相比原则。
科研成果价值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特殊的知识内容、价值、功能,用同一标准判断很难确认其特殊价值,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必须分类进行。可按学科内容、形式、研究方向分类,对同类科研成果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才会相对公平,分类越细,可比性就越强,标准越易确定,评价结果越准确、公正。
3.排除偏见,容许异议。
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主评人的学术道德、学派、与被评人之间的恩怨而导致的偏见,可能造成对成果价值的放大、缩小、虚夸、否定,也是科研管理机构在组织评审专家时必须关注的问题。由于评价的复杂性、主观性、主评人所处环境及心理因素的干扰,为避免偏差,应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对评价结果提出异议,当出现异议时要重视异议,这样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克服评价的主观偏向性。
(四)抓好项目申报评审工作
项目研究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条件,没有项目经费的支持与资助,大量的实地调研与资料查询研究很难开展,高水平的成果亦很难产生。因此,在立项支持方面要尽量评出优秀的项目申请书,选出优秀的项目研究人员,将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优秀的项目,这样才能为以后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打下良好基础。一些限额申报的项目,经常要经过层层评审,在层层评审过程中排序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严重,尤其是在标准模糊的情况下,某人与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或领导关系好,或者评审人员本身就是项目申请人,评审排序自然靠前,这样的排序不是依靠项目的研究意义取得的,自然不能选出优秀的项目立项。因此,在项目书评审中应采用匿名评审的形式,尽量减少非学术因素对项目评审的干扰,真正让高水平项目脱颖而出。很多高校在成果认定中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匿名评审产生的项目给予较高的评价,就是因为评审相对公平,评出的项目不是靠人为因素产生的,而是靠项目申报书自身的质量取得的。
参考文献:
[1]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体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_(2).
[2]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教社科[20_]5号.
[3]秦燕娟.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概括介绍监理在验收阶段的重要作用,介绍监理在验收阶段对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内容以及该阶段监理的协调工作。阐述验收阶段监理工作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详细描述资料监理的内容和对两个报告的看法。
关键词:进度控制质量控制 协调工作 必要性 基本要求 两个报告
0 序言
检查验收阶段监理是测绘工程监理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监理工作的成败。引进监理的测绘项目一般都是重大测绘项目,尤其是以航测法数字化测图、国土资源调查、数据库建设和大型工程测量等项目为多。这一阶段的监理工作非常复杂,需要在质量、进度控制和关系协调等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中心的工作是按照监理合同的约定进行质量检查及质量问题的处理,保证成果质量满足项目设计要求,为项目验收奠定基础。
1 验收阶段监理工作概述
检查验收阶段进度控制的监理
测绘生产单位在测绘项目生产过程中应该比较严格地按照合同要求和进度计划实施,但现在的测绘市场中仍然存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已经接近,仍有相当大的工作量没有完成。产生这方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测绘生产合同中规定的上交资料期限不科学和测绘生产单位组织生产不利是最主要的原因。这时,业主特别是业主代表从成果需求或项目管理角度往往催促监理和测绘生产单位按时上交成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作业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所剩工作量有限,该项目在测绘生产单位中属于常规生产项目,生产和检查力量比较容易调配,在不打破正常生产组织的情况下,进度和质量可以得到保障。另外一种情况则可能使监理单位和业主比较棘手,由于招投标或议标过程中生产单位为取得项目夸大自己的生产能力,评标委员会或业主没有发现;监理过程中发现,测绘生产单位的实际进度已经滞后于计划进度,但由于测绘生产的其他项目同期生产,经监理单位和业主催促但无能力增加有效作业力量投入;测绘生产单位对测绘项目后期数据处理工作量估计不足,造成手忙脚乱。出现这种情况时,监理应彻底详细地了解进度情况,尽可能准确统计剩余工作量,客观估计检查工作量及所需时间,并对目前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后阶段的监理建议,及时编制监理报告提交业主。对测绘生产单位提出有关生产组织、进度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和相关建议,确保后期生产在可控状态下加快进度。
检查验收阶段对生产单位质量控制的监理
在检查验收阶段,如果进度正常,监理在该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质量控制,其中督促测绘生产单位尽快完善成果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检查督促测绘生产单位自查自校程序的完备性
国家《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_)规定:测绘产品的质量检验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检查各级检查资料的齐全性和完备性。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应独立、按顺序进行,不得省略、代替或颠倒顺序。
、检查相关质检人员资质和业务能力能否满足本项目检查的需要
监理人员应对此加强监理,检查从事质量控制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若有不称职的,及早发现,及时沟通解决,避免由于检查走过场而影响成果质量和总体进度。
、监督测绘生产单位检查工作的完备性
监理人员应对测绘生产单位成果检查工作进行监督。查看检查方法是否正确,检查的技术指标是否全面,技术参数确定是否合理,检查所采用的仪器设备精度指标是否满足精度需要,是否经过法定机构检定合格,成果检查数量是否符合要求。最终检查是否对过程检查记录进行了审核。
检查验收阶段监理单位的协调工作
检查验收阶段,在业主、测绘生产单位和监理单位之间需要监理做的协调工作比较多。协调的目的是在项目运行后期出现一些问题时,努力使项目正常开展,力求早日按合同实现项目目标。协调的前提是对项目运行情况的详细掌握,如工程款支付情况、实际进度情况、成果质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应了解业主和生产单位之间的合作情况,生产单位是否为业主做了合同外的工作。但当由于多方在项目前期对有些技术问题没有掌握很透,对个别工序的难度估计不够,业主对项目成果并非立即全部需要时,力争在生产合同双方中间进行协调,力争取得工期的延期。
2 监理对成果质量的检查
监理进行成果检查的必要性
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证明了“产品质量是设计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检查本身不能提高产品质量,但通过检查可以鉴别其质量的优劣,堵塞可能存在的质量漏洞,使得不合格的产品不能通过检查,更不能投入使用,防止不合格产品危害国家和业主的利益。在测绘项目检查验收阶段,测绘生产单位已经对成果进行了自检并自我评定了质量。测绘成果或称测绘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是不同的人利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对不同区域的描述,每个单元成果质量都可能存在差异。通过监理直接对测绘成果进行检查,可以验证测绘生产单位对成果检查的完备性和可靠性。为了掌握自己投资的测绘成果质量情况,业主单位一般要组织力量对成果进行一定程度的检查。引进监理的测绘项目,一般在验收前由监理单位对成果质量进行检查。同时,测绘项目验收时需要监理单位提供的必要的检测数据,增强说服力。对测绘成果直接进行检查,也可以反映前期各环节监理的工作成效。
监理进行成果检查的基本要求
监理对作业成果的检查是进行测绘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测绘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保证监理检查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监理单位对最终成果检查应严格按照监理方案和监理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监理对最终成果检查方法与法定机构检查具有很多相同相近之处,但监理检查的比例一般来说高于法定检测机构抽检比例。监理单位在对成果检查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监理检查工作要独立进行。
作为测绘工程监理工程师必须站在第三方公正的角度去开展工作,独立开展检查工作是基本要求。监理要对业主负责,对成果精度等指标要客观、科学、公正的认定。目前有的测绘工程监理在开展成果检查工作时,让测绘生产单位出人操作仪器和进行数据处理,这样的检查已经失去意义。在具体监理工作中,监理一定要独立开展检查工作,为客观评价成果质量打下可靠的基础。
、监理检查成果覆盖的全面性,处理好详查和概查的关系。
监理单位应按比例或其他抽样方案所抽的样本进行详查,其余部分进行概查。详查部分应按国家有关规范和监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对抽检样本的全部检查项目和技术参数逐项进行检查。对于概查,一要保证100%的覆盖面,二要抓住最重要的、直接影响成果使用功能的和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科学规范地检查各项技术指标。
测绘成果种类繁多,每种成果都有特定的技术参数。监理应针对具体成果,对拟检查的样本列出检查项目清单,逐项安排检查。监理检查必须严格地按照规范要求的程序进行检测,特别是采用仪器设备进行比对性检测的参数更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采集数据。
监理对成果检查方案的制定
宏观来讲,对测绘成果进行质量检查,无非是两种方式,全数检查和抽样检查。对于监理对成果检查而言,基本都要采用抽样检查的方法,对抽取的样本进行详查,对其他成果的重要要素进行概查,主要通过样本质量评价所查成果质量。由于项目情况千差万别,如何使抽样检查比较科学,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全部成果的质量,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检查验收技术要求和监理合同的规定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对于特定的监理项目和作业成果,检查方案主要包括明确检查依据、确定抽样方法和规定检验操作程序三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检查依据。
监理检查的依据就是监理方案和监理实施细则。比较成熟的监理方案和监理实施细则都是针对项目要求制定并经过业主方审核批准的,对作业所引用的各种规范图式和国家有关测绘成果检查验收规定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界定,对主要精度指标进行了明确。在监理检查时必须明确依据,确保主要技术指标具有唯一性。
、确定抽样方法。
目前监理进行抽样可以参考的资料只有《国家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实施细则》。而这两个技术规定抽样方法不同,前者采用百分比抽样,后者采用计数抽样方法。从理论上看,传统的百分比抽样方法存在数学基础上的不合理性,造成同样严格度下宽严程度不一,对大批量很严,对小批量很宽。而计数抽样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对不同批量在严格度相同的情况下宽严程度相同。但应该看到,测绘成果是不同的作业人员采用不同的仪器对不同的区域进行的量测,应该说,计数抽样方法也同样存在两类评判风险。笔者以为,在监理检查中,如果业主坚持,也可以采用百分比抽样法。
、合理确定检验技术参数。
检验批的确定。检验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条件下生产并提交检验的一定数量的单位产品。监理检查确定检验批首先应考虑到批量,批量不宜过大,在大比例尺地图类成果检查时一般不宜超过200幅。同时应考虑到地形差异、作业时间和具体测绘生产单位的不同。
样本大小、合格判定数和不合格判定数。样本大小即所抽取样本的数量,如按百分比抽样即是批量与监理检查比例的乘积,如按计数抽样,则根据批量大小从表中查取。合格判定数就是做出批质量合格判断时,所抽取检查的样本中允许的最大不合格品的数量;不合格判定数是做出不合格判断时,所抽取检查的样本中所允许的最小不合格品数。合格判定数和不合格判定数结合在一起,构成判定数组。
样本抽取。在抽样检查中,以样本质量来评价一批成果质量,为了能够实现评价客观,样本抽取应尽量科学合理。在一批成果中抽取样本的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
监理对自身直接检查成果的评价
不论是测绘单位自查、监理单位检查还是验收单位组织的检查,在具体检查工作完成后都涉及到对成果的评价问题。应该讲,由于测绘成果的自身特性,质量评价尺度不宜掌握。传统质量检查和评价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测绘项目特别是测绘市场项目不论规模还是复杂程度都大幅度提升,对质量检查的科学性和质量评判的客观性要求日益强烈。质量检查和评判逐渐由定性评判向定量评判转化,目前对各种质量指标的量化已经比较全面,依靠最后评分判断成果是否合格成为主流评价方法。但也一定要看到,测绘成果检查存在很多人为因素,而且难以排除。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工作经历甚至性格不同的检查人员对同一个检查样本的评价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采用分数量化也会带到评分当中去,个别指标的评分带有某种勉强性。由于监理检查成果的数量一般大于监督抽检和检查验收的数量,笔者以为,监理对于所直接检查的测绘成果评价应定量为主兼顾定性。
3 监理对项目技术资料的检查
与测绘项目有关的技术文档资料主要有技术设计书及其补充规定、质量检查报告、技术总结报告和项目工作总结报告。技术设计书在项目开工前编制审批,有关监理审核的内容在本书第四章已经进行了讲述。项目工作总结报告多数是业主单位编制,如需要,监理可以提出自己的参谋意见。质量检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是对测绘项目进行检查总结回顾的技术文档,对于项目验收和成果的长期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测绘生产单位编写提交的两个报告(以下简称“两个报告”)的检查加以阐述。
两个报告应包括的内容
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对两个报告的编写要求,对质量检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的编写做出了一般性的规定。报告应包含的具体内容参照有关规定。
、质量检查报告。
质量检查报告是检查工作情况的总结文档,是测绘成果质量情况的自我评价。既是一个独立技术文件,又应与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报告有机结合。质量检查是测绘生产的工序组成部分,质量检查报告应包含生产过程中的各级检查和最终检查,应具有较好的完整性。
、技术总结报告。
技术总结报告是测绘单位在测绘项目完成后从技术角度上对项目情况的总结性材料。其内容应包括测绘项目生产技术路线、全过程的生产安排、质量控制及成果质量数量样式等方面情况。侧重反应测绘项目生产中的工序组织、生产方法、有关技术问题的处理、精度指标的保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
对编制“两个报告”的三点看法
、重视报告的编制工作。
“两个报告”是测绘生产单位对所承担项目的质量情况检查和技术工作的总结,是项目验收的重要资料,也是今后使用者分析利用资料的第一手材料。应该说,“两个报告”代表测绘单位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测绘生产单位的实力和能力。部分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受测绘生产单位技术能力的限制。也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工作态度问题,如总结中存在的相关电子文档盲目复制问题。为了项目合同的顺利履行,取得较好的工作信誉,测绘生产单位应切实重视文字总结材料的编制工作。一般应由测区技术负责人或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起草,总工程师审核,分管质量工作的副院长签发。
、客观地对项目生产作业和质量情况进行总结。
客观地总结分析生产作业情况和质量状况是对“两个报告”的基本要求。技术总结报告应对应技术设计的要求,针对每个工序生产作业的实际情况,讲清楚“怎么做的,做到什么程度,存在什么问题,成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今后成果使用应注意什么”等问题。针对各个工序及最终成果检查的实际开展情况编制质量检查报告,讲清楚“怎么检查的,检查什么了,质量情况怎么样,发现的问题如何处理的”等问题。总之,应使检查者和使用者阅读了“两个报告”后,对项目生产和成果质量情况产生一种全面的了解。
、质量指标总结要全面,数据统计方法要科学,相关图表要齐全。
作为技术质量方面的总结材料,应对测绘成果各种指标进行评述,表明每项指标的具体情况。质量检查数据的统计方法要符合行业有关规范和检查验收规定的要求,尤其是地图类成果外业检测数据的统计一定要客观科学。总结文档应注意发挥统计图表的作用,使总结的文字评述与图表统计有机结合。
4 结束语
监理在验收阶段主要是对测绘生产单位在进行成果全方位总结汇总时的监理工作,是验收前的必要准备,为业主和生产单位同时把好关,使成果满足合同和有关文件的要求,为项目能够顺利开展验收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测绘工程监理李恩宝主编.-北京:测绘出版社,
[2]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24356-20_.
一、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分析
目前,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方面,许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采用定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制定政策。具体程序包括:确定评价指标,对不同级别的论文、著作、项目标定不同的权重分值,建立评价体系;将科研成果按规定折合分值,多项成果分值累加,得出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量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奖励。在论文成果评价方面,通常分为普通期刊论、论文集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ISSHP(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期刊论文、本校认定的权威学术期刊、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检索论文等几个等级。著作一般分为学术著作、学术译著(中译外)、学术译著(外译中)、词典工具书等级别。权威学术期刊由本校专家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研究确定,一般从大家公认的学术价值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中产生。著作成果的分值标准依据著作级别、获奖级别来确定。在科研项目方面,纵向项目依照项目来源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等几个级别,级别不同,每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折合的科研工作量的标准不同。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省部级项目包括中央、_各部门批准立项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横向项目单独分类,依据项目经费的数额折合工作量。相关政策的优点在于政策的实施可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价方法简单明确、易于操作、相对客观。从相关政策条例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从激励的角度分析,对达到预期目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成果质量鉴定不严格
在定量评价的成果评价制度中,依据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分为普通期刊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CSSCI或CSCD期刊论文、几大国际检索论文(SCI、SSCI、EI)等几个等级,这种分级评价方法有其合理性,如分级清楚、标准统一、论文容易归类、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科研成果水平等级,但并非所有核心期刊论文都能体现其内在水平。原因有二:其一,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引文法是根据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次数的多少评价论文质量,引文法测定的核心期刊虽然能够反映该学科的内容和水平,但文献被引频次要有一个时间跨度才能反映出来,即当前核心期刊的学术价值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代表当前所发表论文价值。此外,论文是否被引用不仅与论文质量有关,也与该论文选题是否为当前研究热点、学科发展趋势及该领域研究人员数量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应用性的学术期刊被引用的频率低于理论性期刊。其二,受利益驱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期刊主办单位为了经济利益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或碍于人情关系,从而降低了所刊_文的质量标准。这些论文看似发表在级别较高的刊物上,实则是花钱买来的,或是依靠人情关系刊发的,论文质量并不高。因此学术期刊级别不能完全体现论文质量。
(二)图书类成果质量鉴定不科学
图书著作形式可分为专著、编著、编等几类,其中专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原创作品,其学术价值最高;编的独创性最低,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科研人员都希望自己出版的图书认定为著作,如今图书出版社大多为企业化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对所出版书籍,只要没有违法行为,没有版权纠纷,能够提供足够的出版资金,可在图书著作形式认定方面、学术价值等方面放松要求,因此部分图书成果分类界定标准不统一。对高校科研管理者而言,只要是公开出版物,若非相关专业的权威人士,对出版物的学术水平高低难以界定。
(三)研究报告类研究成果要求不规范
一些立项项目以研究报告作为结题成果形式,而用来结题的研究报告的应用价值只是一些单位出具的证明作为报告实际价值依据。由项目负责人本人找单位出具相应证明比较容易,并不具有说服力,一个项目批复的资金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最终的结项成果如不严格鉴定实则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
(四)科研项目级别界定不规范
一些纵向项目级别界定明确,也得到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随机立项项目,学(协)会类项目、各类项目子课题、自筹经费项目、各类横向项目,项目来源规范性不强,真实学术水平有待严格甄别。通常立项项目级别依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来确定,如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即为省部级项目,这类项目属于常规项目,每年固定时间统一申报,有一定规律性。一些随机申报项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界定不明确,申报时间无规律,因此项目级别界定缺乏规范性。如一些学(协)会类项目,各高校对学(协)会项目来源级别认定不统一。在子课题级别的认定方面,各高校也标准不一,认定标准严格的高校要求在获批的总课题立项书中明示该子课题的名称及子课题的负责人,才能认定该子课题成立,相应级别按低于总课题一个级别确定。认定标准宽松一些的高校则只需总课题负责人出具该子课题立项证明即对该子课题予以认可。
三、完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的方法与途径
(一)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一个人的公平感来自于对自己劳动贡献与报酬比与别人的劳动贡献与报酬比的比较和评价”。如果人们对评价过程或评价结果感到不公平就会采取降低效率、降低积极性及降低努力程度的方式回应,这会对整个高校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以推动学校科研水平为出发点,真正立足于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高校各级领导往往既是科研带头人又是行政管理者,既是科研管理制度制定者又是受益者,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制定过程中难免会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倾斜,特别是在我国官本位意识严重的环境中,权威期刊的认定经常由领导的意见决定。即使采用由学校各学院、系、部教师推荐的方式,推荐主体也经常从自身利益出发选出自己容易发表又相对学术性不是明显较弱的核心刊物。这种方式确定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难言权威性、公正性,往往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不利于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对学校发展,对科研人员科研的重要意义,要真正站在有利于促进学校学术、科研发展的角度,公开、公正、公平地研究确定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二)注重评价体系的长效性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要出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需要教师沉下心来,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积累,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因此,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改变重短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积累、重科研经费轻项目级别的科研管理观念和舆论导向,鼓励“慢工出细活”,减少急功近利、“短平快”。并通过调整或改革科研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营造学术气氛。
(三)注重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多样性与合理性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价值的体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评价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都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对成果本身作出评定,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定量评价是将科研成果依据刊物级别、被引用次数等标准折合成分值,再根据分值确定科研成果的价值。定性评价最常用的是同行评议法,其中包括实行公开评议与匿名评议。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如果单纯采用同行评议的定性评议方法,受成果价值的潜在性、模糊性,评议专家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容易导致评价标准的自由度过大,给主评人人为地拔高或贬低某一成果带来方便,而导致评价失去科学性。同时,科研成果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如果只通过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是否是专著,还是编著等简单划分来确定成果的价值,也不够科学。因此采用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解价值的指标并量化,设定可比的分项指标量、详细的定量标准,消除或削弱评价中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同行评议能在更规范、更清晰的条件下运作,可以尽量减少评估误差,促使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更科学、客观、准确。2.同类相比原则。科研成果价值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特殊的知识内容、价值、功能,用同一标准判断很难确认其特殊价值,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必须分类进行。可按学科内容、形式、研究方向分类,对同类科研成果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才会相对公平,分类越细,可比性就越强,标准越易确定,评价结果越准确、公正。3.排除偏见,容许异议。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主评人的学术道德、学派、与被评人之间的恩怨而导致的偏见,可能造成对成果价值的放大、缩小、虚夸、否定,也是科研管理机构在组织评审专家时必须关注的问题。由于评价的复杂性、主观性、主评人所处环境及心理因素的干扰,为避免偏差,应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对评价结果提出异议,当出现异议时要重视异议,这样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克服评价的主观偏向性。
(四)抓好项目申报评审工作
项目研究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条件,没有项目经费的支持与资助,大量的实地调研与资料查询研究很难开展,高水平的成果亦很难产生。因此,在立项支持方面要尽量评出优秀的项目申请书,选出优秀的项目研究人员,将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优秀的项目,这样才能为以后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打下良好基础。一些限额申报的项目,经常要经过层层评审,在层层评审过程中排序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严重,尤其是在标准模糊的情况下,某人与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或领导关系好,或者评审人员本身就是项目申请人,评审排序自然靠前,这样的排序不是依靠项目的研究意义取得的,自然不能选出优秀的项目立项。因此,在项目书评审中应采用匿名评审的形式,尽量减少非学术因素对项目评审的干扰,真正让高水平项目脱颖而出。很多高校在成果认定中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匿名评审产生的项目给予较高的评价,就是因为评审相对公平,评出的项目不是靠人为因素产生的,而是靠项目申报书自身的质量取得的。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推进创新步伐,以创新促发展,实施科技兴公司战略,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员开展“三大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根据上级科技管理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第二条公司设立“科技管理委员会”,下设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管理机构设置如下:
1、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
主任:公司
副主任:公司
委员:公司
2、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
主任:公司
委员:公司
3、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
主任:公司
委员:公司
第三条管理机构职能
1、在主任的领导下,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公司的“三大创新”活动进行部署和管理;对下设的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平衡和协调,对出现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2、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在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在科技成果和管理成果两个方面,分别开展管理工作。
第四条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在生产技术部设科技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公司科技工作的日常管理,主要范围包括技术成果、管理成果、QC成果、专利发明、月度创新成果、科技论文等。主要工作内容:项目的立项、监督实施、成果受理、组织鉴定(评议或验收)、申报评奖、资料归档及其它相关的日常工作。
第三章项目的立项及实施
第五条公司级项目的立项。
1、每年11月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公司级项目的立项工作。
2、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根据上级的计划安排,结合公司井发展规划及公司井安全、生产、经营、非煤产业等方面的需要,每年下达一次项目计划,实行立项管理。
3、公司属各单位根据具体工作情况确定研究项目(课题),经各专业负责人审查后,向科技管理中心申报立项。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将申报立项的项目(课题)汇总,报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审批,由公司行文下发到各单位。
4、年度中,各单位自行研究开发的科技或管理创新项目,需要追加立项时,必须经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科技管理中心方可受理。
第六条集团公司级及以上级科技项目的立项。
凡是申报公司级及以上立项的项目,分管专业副总必须组织承担单位课题人员对项目进行广泛调研和论证,填写《公司重大科研项目计划项目立项建议书》报科技管理中心汇总,经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后,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逐级申报立项。
第七条凡经公司及上级部门审定并行文下达的立项项目,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要拟定项目实施方案,做到措施、人员、资金、设备、仪器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认真组织实施。科技管理中心人员要全过程跟踪监控,及时了解、掌握、督促、协调立项项目的实施,提出指导性建议,保证立项项目按期完成。
第四章成果的申报和评审
第八条科技管理中心对完成的项目及时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材料整理。凡公司立项管理的项目完成后,承担单位必须及时写出技术工作报告,经专业技术负责人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科技管理中心申报评审。
第九条对所受理的项目成果,由专业技术负责人牵头,汇同承担单位及有关部门,对成果进行现场考察,提出初评意见,为成果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提供依据。
第十条由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的主任,召集委员会成员,对经专业技术负责人初评的项目成果,按照科技含量、技术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综合评议,确定获奖成果及等级,并报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审定。
第十一条凡申报集团公司级及以上评奖的成果,必须经过集团公司及以上组织的鉴定或评议。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协助、指导成果完成单位,按照不同层次成果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出具完备的鉴定或评议材料,提交组织鉴定或评议的部门。科技管理中心负责鉴定(评议)会议的组织和协调,并负责项目成果的申报评奖工作。
第十二条公司鼓励开展月度创新活动,对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节支降耗、降低成本等方面完成的效益、效果突出的创新成果,由完成单位及时整理好评审材料,经专业副总审查后,报科技管理中心登记汇总,按季度进行评审。
第五章科技人员的管理及评选
第十三条对全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实行业绩量化考核管理,具体如下:
1、月度创新成果:每完成1项,记10分,经评审获奖后,加10分。
2、公司级成果:每完成1项,记15分;通过集团公司评议的,再加15分。
3、集团公司级成果:申请报奖后,获集团公司特等奖的,记60分;获一等奖的,记40分;获二等奖的,记30分;获三等奖的,记20分。
4、省部级(包含省局级)成果:申请报奖后,获一等奖的,记80分;获二等奖的,记60分;获三等奖的,记40分。
5、国家级成果:申请报奖后,获一等奖的,记150分;获二等奖的,记100分;获三等奖的,记80分。
6、论文:每发表1篇论文,国家级——记30分;省级——记20分;地市级——记10分。
7、专利:1项专利成果,记30分。
8、对同一成果,属多人参与的,第一名记满分,第二名按第一名得分的90%记分,第三名按第二名得80%记分,依次类推递减记分。论文参照成果,按比成果多10%的幅度递减记分。
9、本管理规定涉及成果级别包括:公司月度创新成果,公司年度成果,获集团公司级及以上级奖励成果;涉及成果范围包括:科技成果、管理成果、QC成果、专利。本标准涉及论文为在国内外公开(含经省级批准有内部准印刊号的)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和管理论文。
10、成果评定级别以证书、公示的文件为准。
11、科技人员业绩的日常管理由科技管理中心具体负责。
第十四条公司对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每年评选出十名“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在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创新人员的评选,参照第十三条规定,以一个年度为期限,量化积分占70%,综合考察其它方面业绩占30%(由科技管理委员会委员投票评选)。
第六章论文的管理规定
第十五条公司鼓励广大职工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发表科技论文,并定期进行评选,择优奖励。本管理规定仅限于科技论文和管理论文,不包括政研论文或通讯报道等。
第十六条论文级别的划分原则
1、刊物级别界定
刊物级别界定由公司评审委员会按照刊物主办单位的级别、发行面向范围大小等要素进行界定,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包括集团公司级)三级。
由国家级部门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科技期刊,或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定为国家级期刊;由省级主办的刊物,包括省局、高等院校学报、煤科总院下属分院(所)主办的科技期刊,定为省级期刊;由地市级主办的刊物,包括集团公司级及有内部准印刊号的期刊,定为地市级期刊。
2、发表论文的级别参照以上刊物级别,按照《论文量化评审表》,由评委会进行综合审定。
第十七条本公司在岗职工发表的科技或管理论文,由完成者本人持发表论文刊物原件及复印件,到科技管理中心登记建档,不登记不予受理评奖。
第十八条符合评奖范围论文的基本条件:
1、本公司在职职工撰写;
2、内容必须与公司生产管理经营活动相关联,经过审核后发表并已备案;
3、论文内容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针对本专业工作所撰写;
4、在国内外公开正式刊物上或有内部准印证刊物上发表;
5、主要包括能够反映我公司改革发展的科技、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及非煤产业等方面的论文,其它不列入奖励范围。
摘要:前期咨询、设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对项目投资效益影响重大,甚至决定项目的成败,所以咨询设计企业项目自我评价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咨询设计企业项目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提出了咨询设计企业项目自我评价的思路。
关键词:咨询设计企业;项目自我评价;项目建设;项目投资效益;项目咨询设计
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_)09-0073-02
项目建设包括项目决策咨询(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实施(初步设计、招标、施工图阶段)、项目竣工验收、项目后评价等阶段,项目后评价是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指项目竣工投产并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通过对项目的立项决策、设计施工、竣工投产、生产运营等全过程进行系统评价;前期咨询(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设计(初步设计、招标、施工图、竣工图等阶段)作为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咨询设计进行评价亦是项目后评价工作内容之一。咨询设计企业对其承担项目的前期咨询、设计进行自我评价,主要是对其完成的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以到达不断提高其咨询设计企业自身水平,它有别于建设项目后评价中所包含的对项目咨询设计的后评价。项目后评价中对前期咨询、设计进行评价,是通过第三方按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开展,其评价的结果经验教训,虽然对咨询设计企业总结经验教训有较大的帮助,但由于我国建设项目后评价主要针对大型项目开展,咨询设计企业承担的大多数中小项目无法通过建设项目后评价这一途径对承担的项目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因此,咨询设计企业对承担项目采用自我评价的手段进行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现实意
一、评价的重要性
由于前期咨询、设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对项目投资效益影响重大,甚至于决定项目的成败,加之建设项目具有单件性、复杂性和工期长等特点,给建设项目可行性、效益的分析预测带来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即使最优秀的项目,项目的可行性、实施方案与实际情况均有误差。因此,咨询设计企业做好项目前期咨询、设计的自我评价总结,通过对前期咨询工作中方案的选择、经济性可行性的分析,实施设计方案与原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对比总结,以及对项目预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建立以项目自我评价资料档案库,是提高咨询设计企业咨询、设计技术水平的重要环节。目前咨询设计企业在项目实施后为项目业主所提供的设计总结报告,一般是为满足竣工验收程序的设计文件,大多数情况没有对承担项目的前期咨询、设计成果进行系统性地评价总结,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往往只掌握在主要项目负责人的脑中,不为单位所积累,这不利于单位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面临与国际接轨的挑战,单位拥有技术资源和核心技术,是咨询设计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咨询设计企业只有在拥有技术人才的同时,作好项目前期咨询、设计成果自我评价,不断总结其项目经验,积累丰富的技术资源,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技术资源优势处于领先地位。
二、评价的时间、方法、内容和方式
由于前期咨询、设计工作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咨询设计企业对其完成工作实施后的自我总结、评定,因此如何选择其评价的时间、方法、指标及内容是开展此项工作的关键。
(一)评价的时间
项目后评价的时间一般选择在项目达到其生产能力后进行,咨询设计企业对项目的自我后评价可在项目达到生产能力后,结合项目的后评价同步开展工作,亦可待项目后评价完成后,根据项目后评价成果,结合自己单位情况开展。
(二)评价方法
项目前期咨询工作自我评价主要是在项目决策阶段,对咨询设计企业所推荐方案的技术经济所采用指标的可行性进行验证;项目设计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原设计与实施后技术方案差异对比分析总结。可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1.前后指标对比分析法。根据项目前期咨询、设计主要特征指标与实施后实际运行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进行对比,总结经验、教训。
2.价值工程评价法。通过对项目前期咨询工作、原设计与实施后实际成果之间的价值与功能指标进行评价总结,以功能合理为前提,通过评价项目是否实现了功能最优,从而评价项目前期咨询、设计成果合理性。
(三)评价内容
咨询设计企业对前期咨询、设计工作的自我评价,主要是验证前期咨询工作中各项指标的选择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设计成果实施后是否达到技术、安全、经济、环保等要求。因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评价工作:
1.前期咨询工作成果评价。项目建议书是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则是项目是否可行性主要技术文件。咨询设计企业在前期咨询工作中,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程规范,以市场需求预测为前提,结合自身的技术水平及经验,提出不同的方案,通过对项目的技术、经济、安全、社会环境等可行性分析,为投资者推荐科学合理的建设实施方案。因此,前期咨询工作成果的边界条件建立在假设和预测基础之上,咨询设计企业在项目实施投产后,应对前期咨询工作中项目市场预测、项目规模、工程及设备方案、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环境及社会评价等指标进行验证,评价建设方案的实际可行性及偏差,才能确定其前期咨询工作成果的是否科学、合理、经济。(1)市场预测指标评价。通过对前期咨询工作中项目市场现状调查、产品与需求预测、产品价格、市场竞争力、市场风险分析等指标验证和再评价,评价前期咨询工作中选择指标及预测方法的科学性;(2)项目规模指标评价。通过项目投产后实际达产情况分析,验证前期咨询工作中对资源条件的论证、建设规模及场址选择的合理性;(3)工程及设备方案指标评价。项目投产后实际运行后,分析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的选型、工艺是否满足要求,是否实现项目安全、先进、经济、节能、环保等目标;(4)投资估算评价。通过实施后项目总造价对比分析,评价前期咨询工作中项目估算单价、项目内容及工程量、项目其他费用预测是否合理;(5)融资方案评价。通过项目实际资金的组织运作方式,分析前期咨询工作提出的资金来源选择、资金筹措方式、融资方案是否具备可操作性;(6)财务评价。通过项目投产后实际财务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分析,验证前期咨询工作中选定的财务评价的基础数据与参数选择、销售收入与成本测算,以及进行评价的财务评价指标的可靠性;(7)国民经济评价。项目实施后,分析前期咨询工作中国民经济评价选择的范围、内容、参数、指标对国民经济的实际影响;(8)环境及社会评价。通过对项目投产后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前期咨询工作中选择的评价指标、内容、方法的可实现性。
2.勘察成果评价。在项目整个过程中,勘察、测量成果是保证前期咨询工作及设计科学合理的基础。通过项目实际实施后的情况对比,分析实施后项目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与原勘察成果结论的差异,并对其有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3.设计方案评价。(1)技术性评价。通过对实施方案与原设计方案的分析,对比实施方案的工程规模、功能与原设计方案的差异,分析总结实际方案技术创新性、采用专利技术的情况、存在的设计缺陷等;(2)经济性评价。实际实施方案运行后的经济效益是验证一个项目是否最佳的主要标致,通过实施方案的经济效益与原经济效益测算分析对比,总结原经济分析指标的合理性、财务指标的可行性,确定测算指标与实际指标的误差;(3)安全性评价。通过对项目实际投产运行后的安全性能进行分析,总结设计方案本身的安全性及实施过程中安全性能;(4)环境的影响分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项目实施后在满足技术、经济可行的的情况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在设计方案的控制范围;(5)对社会的影响分析。分析实施方案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影响是否与原设计方案的社会影响存在差异。
4.设计工作质量评价。(1)勘测设计是否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各阶段的成果是否按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计是否有重大漏项、设计差错,从而影响工期延长或投资被突破原概算等,进行对比分析;(2)设计图纸是否满足合同要求及施工进度;(3)设计是否在严格按国家标准、规程规范、定额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业主及施工工艺要求。
5.业主对项目设计的评价意见。设计单位的宗旨是为业主做好服务,工程技术人员在不违反国家相关规程规范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业主意见或建议,并贯穿于项目之中,才能体现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目标。因此,综合收集业主对项目设计方案、设计服务的反馈意见,并分析整理总结,也是做好项目设计评价的重要工作。
6.勘测设计成本核算评价。统计实际发生的勘察、测量、设计成本,与计划工作量的对比分析。
7.对业主评价。统计业主对合同履约率,评价业主信誉度并建立业主信用卡档案。
(四)评价方式
由于咨询设计企业对项目的前期咨询、设计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咨询设计企业选择合适的工作方式,才能有效的开展此项工作,可采用以下评价方式:
1.独立评价方式。咨询设计企业可以成立独立的评价部门,对其承担的项目进行自我评价总结。
2.相对独立评价方式。咨询设计企业的技术质量部门,在管理项目的质量的同时,结合项目质量考评,对项目进行评价总结。
3.自我评价方式。由承担项目的负责人牵头,结合项目竣工验收或项目后评价,组织项目参与人员对项目进行自我评价。
三、结语
咨询设计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咨询设计企业不断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更需要咨询设计企业不断对已完成的项目前期咨询、设计成果进行总结评价,通过总结经验指导新的项目、通过吸取教训防止相同错误发生。因此,咨询设计企业加强对其承担项目的自我后评价总结,是其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应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广浩,周坚.项目后评价方法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
[2]金涛.浅议工程项目后评价[J].重庆建筑,20_,(5).
[3]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