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3
2022-07-14
2022-07-14
2023-04-04
2022-07-13
更新时间:2023-12-19 21:05:5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6-13
2022-07-14
2022-07-14
2023-04-04
2022-07-13
戏曲进校园
——主题班会记录
第一部分(8分钟)
主持人讲话导入:穿越斑斓舞台,纵横古今时空。云鬓珠花,长袖盈风,舞不尽生旦净末丑,唱不完百世人间情。今天我们的班会主题是——走进戏曲,探索人生。要走进戏曲呀,首先得了解戏曲。那么关于戏曲,我们知道多少呢?现在请进入我们的第一个环节——
戏曲知识知多少(PPT展示)
首先,我宣布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抢答,一题一分,得分最多者为胜出者。共有六道基础题和三道附加题。
现在抢答开始!(PPT展示题目)……
第二部分(12分钟)
主持人讲话导入:恭喜第二组胜出,其他三组不必气馁,且看第二回合——
巧扮《黄梅戏》
游戏规则是:我手上有4枝长短不一的竹签,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以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谁先抽签。抽完之后,签最长者完成第一题,次者完成第二题,再次者完成第三题,最短者完成最后一题。以表演获得掌声最热烈的组为胜出组!
(在每一个小组演完之后,PPT放映相关视频)
第三部分(20分钟)
(PPT出示“《黄梅戏》之我见”字样)
主持人讲话导入:通过前两轮的比拼,大家对戏曲想必已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现在我们就《黄梅戏》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一次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答案没有对错,言之有理即可。……
主持人总结:《天仙配》的剧情是历史上有关孝子董永的传说演变而来,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重视孝道,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经过民间或野史不断的流传,最终就成了神话爱情故事,其本义也就是宣扬孝道、尽孝能够感动上天,给自己带来好运。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宣扬孝道、尽孝感动上天,给自己带来好运!
现在我宣布:《走进戏曲,探索人生》主题班会到此圆满结束!(PPT展示最后一张幻灯片)
“戏曲进校园”主题班会活动小结
三(1)班开展了“戏曲进校园”主题班会活动,通过这一形式,让更多学生了解和熟悉传统戏曲文化。
此次“戏曲进校园主题班会”活动,是三(1)班在贯彻《xxx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要求,以“熟悉地方戏曲、弘扬传统艺术、传承特色文化、提高审美修养”为目标的背景下开展的,旨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打造传统戏曲特色教育品牌,激发青少年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现在学生接触传统戏曲等传统文化的机会很少,通过这样的形式,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了解戏曲这一传统文化,一同感受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国粹艺术。
戏曲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开展戏曲兴趣小组,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益尝试,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少年儿童艺术修养的有效载体。这一活动 开展,以“熟悉京剧,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素养”为目的,通过面对学生开展课堂教学以及京剧艺术欣赏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戏曲知识,欣赏和学唱经典京剧唱段,提高艺术审美修养,使我们的国粹艺术更加发扬光大。“戏曲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探索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学期,戏曲兴趣小组是一个新开设的活动项目。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我首选了几首经典京剧唱段:适合低年级孩子演唱的传统京剧唱段《卖水》,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还有一段传统念白《报灯名》。之所以选这么几个小唱段,一是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再有京剧的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在这三个小唱段中,均稍稍体现了京剧的“唱”和“念’。(二)学生分析
小组成员的挑选我是以三年级学生为主的。另外有几个五年级的孩子,他们是去年搞“京剧进校园活动”的时候参与过节目汇报的个别学生,这样我觉得对三年级孩子能起到帮带作用。京剧作为国粹,对孩子们其实是比较陌生的,从唱功上来说非常不容易学唱,兴趣的培养是这个学期的关键。
二、活动目标及要求
三、活动重点、难点
1、本次活动重点是在学生简单了解京剧发展史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并产生演唱的欲望,以此激励他们大胆学唱。
2、京剧的四大功底,唱功是最基本的其中之一。因此活动难点,是学生的唱功表现力。因为学生在以前并不曾接触京剧这门课程,而京剧博大精深的艺术涵盖能量,对初学者来说,难度相当大。
四、活动措施
《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 第一节
多彩的华夏之音 戏曲篇
课型:音乐欣赏 课时:一课时 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手段:多媒体多功能教学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几首著名戏曲选段的欣赏,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
2、初步认识有关戏曲“唱、念、做、打”的基础知识,感受和体验各种唱腔艺术。
3、能够模仿黄梅戏的韵味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 过程与方法:
聆听为主,讲授、设问、观看投影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情,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几首著名戏曲选段的欣赏、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基本特征及戏曲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如何模仿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播放动画《说唱脸谱》
三、讲授新课:
1、京剧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 (1)【相关音乐知识】
传统戏曲有哪些不的戏曲种类?
明确:京剧、潮剧、客家剧、豫剧、黄梅戏等。
(a)京剧音乐概说:京剧在中国戏曲中形成较晚,从乾隆嘉庆年间(1790年)徽班进京算起,已有二百多年,但因它久居京城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逐渐在文学(剧本)、表演和音乐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吸收了各剧种和姊妹艺术精华,名角辈出,流派纷呈,艺术成就显著,影响遍及全国以至全世界。
脸谱指的是哪些行当?明确:净角和丑角
传统京剧的着装有哪些特点? 明确:人物性格、等级严格着装。(b)京剧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
(c)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黄和西皮为主要声腔,二黄的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较为凝重、深厚、稳健,适合于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西皮的旋律起伏变化较大,节奏紧凑,唱腔较为流畅、轻快、明朗、活泼,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d)京剧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通常分四类板眼形式:一眼板(相当于2/4拍);三眼板(相当于4/4拍);无眼板(相当于1/4拍或1/8拍);散板(既无板也无眼)。
(e)现代京剧:广义地说:“五四”运动之后直至今天的所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京剧,都可视为现代京剧。
分析对比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有什么区别?(2)音乐分析:
《迎来春色换人间》唱段以器乐前奏为开端,乐队以磅礴的气势和急切有力的节奏,生动地描绘出杨子荣骑马奔驰在林海雪原上的情景。
唱腔一开始:“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这段【二黄导板】,采用了紧拉慢唱的节奏,突出了杨子荣纵马驰骋的豪迈气概,随后【回龙】唱出了“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将唱腔转入抒情的段落;“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坚定有力,增强了音乐的豪壮气势,随后在明亮,悠扬的笛声陪衬下,引出“迎来春色换人间”明朗清新的旋律。
唱腔的最后一段,从“党给我智慧给我胆”开始,由原来的【二黄】转为刚劲有力的西皮,采用1/4拍,旋律激越,一气呵成。(3)聆听音乐,回答后课后问题:
(a)戏曲中()竟然可用动作“做”出来。
(b)管弦乐器往往能鲜明地昭示出不同剧种的特色。如胡琴类乐器: 京剧用()豫剧用()
2、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1)豫剧:
河南豫剧是梆子腔系统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又称“河南梆子”。常香玉独创的新腔,成为豫剧中一支主要的流派。(2)音乐分析:
本唱段是花木兰在从军的途中唱的一段由抒情性的【二八板】与叙述性的【二八连板】交织组成的唱腔。它一板一眼(2/4拍),旋律在“re(2)~sol(5)”之间运行。是典型的豫东调。前四句唱腔均有拖腔过门,唱词多为规整的七字句,后面的速度逐渐加快,一句紧接一句,板起板落,几乎不用拖腔,极富力度的节奏,明快质朴的旋律,生动地表现了花木兰的豪爽气概。(3)演唱者介绍:
常香玉(1923~20_)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张妙龄,河南巩义市人。出身艺人家庭,9岁学戏,10岁登台,13岁主演《西厢记》。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
学生简单介绍《花木兰》剧情?
(4)听赏《谁说女子不如男》
3、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 (1)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
学生简单介绍《天仙配》剧情?
(2)听赏《夫妻双双把家还》
4、聆听《贵妃醉酒》、《红楼二尤》完成教材练习: 音乐知识:
念白:“念”指的是人物吟诵诗句,富有节奏、韵律感,音乐性较强;“白”指的是人物之间的对话,“白”分为“韵白”和“京白”两种。“韵白”是有声调、节奏、无韵律的长短句,富有音乐感,以表示剧中人物庄重、威武的身份和性格,“京白”是北京日常生活语言,口语性强,生动活泼。
5、课堂练习:
(1)这些脸谱分别代表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2)请写出下图中人物的行当。你知道裘盛戎、梅兰芳、杨小楼、萧长华四位京剧名家分别是哪种行当的代表吗?(3)模仿黄梅戏的韵味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 课堂小结: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通过这节课的戏曲欣赏和学唱,同学们对京剧和其它剧种有初步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能更喜爱我国传统戏曲。☆ 课后作业:
《戏曲大舞台》说课稿
唐山六十中学
王志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六十中学的语文教师雷丽娜,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戏曲大舞台》。
教材分析(课件演示)
《戏曲大舞台》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新课改以后,语文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中每单元后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课,这既是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又是语文学习人文性的体现。《戏曲大舞台》这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就是要以语文课堂为阵营,引导学生去探索戏曲文化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情分析(课件演示)
一方面,戏曲这一古老的、承载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艺术,现在的青少年知之甚少。同时,戏曲独特的表现形式,对于中学生来说,也不易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勇于表现自己,新颖的课堂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很容易吸引其注意,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教学目标:(课件演示)
知识和技能:
1、掌握一定的戏曲知识。
2、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浏览戏曲视听图文资料,直观感受戏曲的特点。
2.用表演法自主体验戏曲艺术之美。
3、用擂台赛的形式,巩固学生掌握的戏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接近戏曲文化艺术,培养艺术欣赏的兴趣。
2、领悟戏曲文化艺术的内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情况,我将重难点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一定的戏曲知识。
教学难点:鉴赏戏曲优美的曲词,感受戏曲的特点。解决策略:
传统教学单一的讲授,记背,让原本对中学生来说就很难接受和理解的戏曲艺术,更加枯燥无趣,很难激发学生对戏曲产生兴趣。
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戏曲内容是比较难完成任务的。学生喜欢的100%是流行音乐,戏曲音乐几乎无人问津,面临戏曲已经出现的危机,挽救戏曲,挽救民族文化是我们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进行戏曲教学,使我们学生认识戏曲,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使我们中国优秀的戏曲音乐发扬光大,这是需要音乐教师所思考和努力的问题。音乐老师应该积极地去探索和研究,寻求好的方法和措施。在戏曲教学中,笔者做过很多的尝试和努力,也有很多感悟和心得,愿意和同行一起探讨,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的自身因素直接关系到戏曲教学的效果
现在的音乐院校的课程很少有戏曲的选修,培养的学生对戏曲知之甚少,对外国音乐、世界音乐都要去研究,为什么对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瑰宝却弃之不理呢?这是很沉重的文化现象,也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兴趣取向。可想而知,面对戏曲教学,他们将无所适从,有的干脆就草草地欣赏一遍就了事,照本宣科的介绍介绍。学生肯定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老师的态度已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笔者认为,大学里自己没有学过戏曲,没有基础并不可怕,音乐教师应该虚心地学习,多听多看多唱多琢磨,甚至去拜师或者进修,艺高人胆大,你了解的知识越多,更能体会戏曲的精髓,能演唱一些经典的唱段,自己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才能更丰富。
教师对戏曲的态度应该是积极乐观的,只有你用心去体验戏曲,你的优美的唱腔,变换的身段,魅力的表情,才能够让学生对戏曲有求知的欲望,才能被戏曲吸引。曾经观摩过很多公开课,戏曲内容很少见,我想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敢于突破自己的老师才是新时代的教师,音乐教师应该做个全面的敢于创新改革的前沿者,越难的课题,越要去研究探索,这才能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的宗旨。
教师对戏曲的热爱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但是中学的戏曲教学内容要求我们不一定非得会唱很多传统的大戏,毕竟精力有限,教师可以重点熟悉几个地方大戏,如京剧、黄梅戏、豫剧、越剧等,了解唱腔特点、表演特点,会演唱著名的唱段。如黄梅戏的《女驸马》、《天仙配》,越剧的《梁祝》《红楼梦》,豫剧的《花木兰》,粤剧的《卖荔枝》,评剧的《报花名》等等。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戏曲的教学不同于歌曲教学和欣赏教学,可以看着现成的谱子跟着琴模唱就能完成。戏曲有独到的韵味,有特定的表演模式和地方语言特点,教学的时候就必然要很细腻。如唱腔的教学,单纯跟着曲谱学习,是没有效果的,还得跟着老师或者录象模仿,细细品位其中味儿。我习惯让学生跟着我一字一句的模仿,气氛很活跃,效果很好。如教《智斗》的时候,我分句教旋律的同时,还配上动作和表情,学生一本一眼的模仿,让人信心倍增,有这样的学习热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为弘扬民族音乐奉献力量呢?
戏曲教学的内容在一节课里时间是很短的,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忌贪多贪快,一节课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知识或者能唱几句都是很成功的,一个甩腔拖腔的教学就要花好长时间,还得注意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太多的内容让学生有畏难的情绪。曾经看过很多戏曲教学的教案,有很多唱段完整演唱,还有很多表演,事实上根本无法完成,也是难以置信的。如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黄梅戏《谁料皇榜中状元》的教学,一节课只能完成一首旋律,如果演唱很多选段和表演,那就容量太大,内容太复杂,教学效果是非常差的。
三、从简单的戏歌、通俗戏曲音乐入手
简单的戏歌既有戏曲的韵味,又很通俗易懂易唱。京剧的入门从《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等开始,然后到《唱脸谱》,再到现代京剧《红灯记》《智斗》,传统戏曲选段《苏三起解》《铡美案》等等。黄梅戏是通俗戏曲的代表,一般放在戏曲教学的首位,先从《夫妻双双把家还》这首家喻户晓的旋律开始,再学习《女驸马》等选段。越剧的教学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开始启蒙,豫剧从《谁说女子不如男》开始学习。粤剧的教学,从广
东的地方小调的《小卖鸡》开始引入。这样的教学安排,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学生的兴趣也很浓厚。当然,在教学的时候,注意别对学生过高的要求,因为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只要人人都参与就是最大的成功,过分的追求唱腔和表演的完美,反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不是戏曲演员,只要能了解各个戏曲的特点,能模仿着唱一些著名选段,我认为就达到教学的目的了。学会欣赏学会演唱学会简单的动作,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至于有优秀的苗子,可以在课外辅导和培养。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戏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增强感染力和美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想象。戏曲内容通过多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共鸣,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强烈地感受戏曲的魅力,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法国一位著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
戏曲也是声音的艺术,由此看来,戏曲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在欣赏现代京剧《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唱腔和其它组合片段的过程中,在播放画面的同时,我边介绍了京剧的人物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青衣、花旦、刀马旦,什么是花脸、黑头、小生等,在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开阔了视野。真是听之心旷神怡,观之赏心悦目,想之回味无穷。
五、让学生多参与戏曲表演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少一点填鸭式教学。戏曲教学离不开表演。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强,简单的手势、步伐,会让他们觉得很新鲜,气氛会变得活跃,等到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了,再把教学内容、难度进一步深入,必然会收到好的效果。在黄梅戏的教学中,学生们穿上水袖,做抛袖等动作,还和老师一起做单指、剑指等手势,课堂经常爆发出掌声和笑声,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人人参与表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我承担的几次示范课教学中,我也大胆地上了戏曲课,最大的特点是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连听课的老师和同行也和学生一起表演,气氛非常热烈,让我很受感动。谁说戏曲没有学生喜欢,如果音乐教师都行动起来,会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戏曲,领悟戏曲的魅力。在课外活动中,我也培养了一批好的戏曲爱好者,在很多次文艺活动中,我们的戏曲表演都获得了成功。当然,我们接受的都是戏曲的基本知识,要学得精辟,演得专业,还需要进一步
在中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戏曲”教学内容是比较难完成任务的。问题多集中在以下几点:从教材来看,教材编写的内容较为集中,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传统剧目、唱段居多,也不是一俩个课时能解决的;从教师能力来看,现在的音乐院校的课程很少有戏曲的选修,培养的学生对戏曲知之甚少,面对戏曲教学,他们“身无巧技心发慌”,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教师对戏曲教学的态度;学生的兴趣方面来看,大部分学生学生喜欢的是流行音乐,戏曲音乐几乎无人问津,因此造成教师教的草率、学生学着无趣的状况。针对以上问题,我做了以下尝试,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从我做起,身体力行
音乐教师应是“一专多能”,虽然我们没受过戏曲的专业训练,但我们毕竟是有底子的,模仿能力还是有的。因此,音乐教师应该虚心地学习,多听多看多唱多琢磨,甚至可以去拜师学艺,用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虽说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但教师可以重点熟悉几个地方大戏,如京剧、黄梅戏、豫剧、越剧等,了解唱腔特点、表演特点,会演唱著名的唱段。如黄梅戏的《女驸马》、《天仙配》,越剧的《梁祝》《红楼梦》,豫剧的《花木兰》,粤剧的《卖荔枝》,评剧的《报花名》,当地的地方戏等等。当你以优美的唱腔,变换的身段,充满魅力的表情出现在课堂上时,才能够让学生对戏曲有求知的欲望,才能被戏曲吸引。
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教学手段要灵活
中国戏曲有很强的地方色彩,每种唱腔都有独特的韵味,用通常歌曲教学的方式会使戏曲唱段旋律显得直白,学生难以体会戏曲旋律之精妙。因此,在教唱戏曲唱段时,我依然采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如在教唱《谁说女子不如男》时,此唱段为河南豫剧,唱腔建立在浓郁的河南方言的基础上,学生因不会说河南话,唱起来总是略显生硬,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找出唱段中最有特点的字和词,采用“先念后唱”的方法,先把唱词按照此唱段的行腔念出来,然后逐字逐句的教唱,再让学生逐字逐句的模仿,学生在咿呀学唱中,兴趣渐起,态度积极,再配以简单的身段表演,使这一唱段获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以其声光电
课题:戏曲大观园 授课年级:初二 课型:欣赏课 授课人:刘莉芳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是学生了解戏曲音乐的一般常识,逐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2,欣赏几段戏曲片段,了解传统的艺术。教学重点:
戏曲行当(生,旦,净,丑)和表演手段(唱,念,做,打)。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戏曲,学唱一小段戏曲。教学设备:
VCD机,多媒体设备。教学内容: 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我国的戏曲都有哪些?会唱的可以给大家唱两句。黄梅戏,京剧,河北梆子,豫剧等,除了这些,我国还有多少戏曲的种类呢?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5000年的中国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今天我们了解的戏曲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舞台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她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甚至有杂技等综合而成,它历史悠久,其唱腔又因各地区的文化,历史背景,语言的不同而产生很多戏种,据统计我国大约有360多种戏曲。
接下来,老师唱一首歌曲,同学们体会歌曲所唱的内容,一起进入戏曲大观园里欣赏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舞台艺术。
播放伴奏,老师唱完提问:唱完这首歌,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歌曲唱到了戏曲中
1 的脸谱)
那么脸谱到底是什么样子?又代表什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各种脸谱)。(五颜六色的脸谱,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构造。)那么为什么会用这么多不同的色彩来装扮脸谱呢?
了解脸谱的同时总结:红忠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黄狠灰贪,蓝勇绿暴,神佛精灵,金银普照。
一,唱念做打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一种手段。1,唱
唱就是唱腔,戏曲中以唱腔为主,所以唱局首位,所以我们都把戏曲成为“唱戏”,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圆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但唱更重要的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精神状态,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剧中人的心曲。2,念
念就是我们平常说得“说”在戏曲里叫念白,念白与唱互相补充、配合,也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演员从小练基本功,念白也是必修课之一。戏曲念白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韵白和散白,都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铿锵悦耳,与唱相互协调。3,做
做功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演员在创作角色时,手、眼、身、步各有多种程式,髯口、翎子、甩发、水袖也各有多种技法,灵活运用这些程式化的舞蹈语汇,以突出人
2 物性格、年龄、身份上的特点,并使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更成功。做并不是纯技术性表演,而是各具特点的内涵与表象,一举手,一投足,既有内心的体验,又能通过外形加以表现,内外交融,得心应手,全为塑造形象服务。4,打
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一般分为把子功和毯子功两大类。不仅要有深厚的功底,而且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些难度极高的技巧,准确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气质。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特殊艺术手段,四者有机结合,构成了戏曲表现形式的特点,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舞台艺术的重要标志。造句:张建国是一位文武兼备、唱念做打俱佳的优秀演员。
二,戏曲行当
通过脸谱及人物图像介绍引出戏曲行当。生旦净丑 1,生行中有:
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如:诸葛亮 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如:武松 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红生和娃娃生等。2,旦行中有:
青衣(正旦):如穆桂英、秦香莲 花衫:尤三姐 花旦:红娘
刀马旦、武旦:十三妹
3 老旦:佘太君
3,净行:也叫花脸有正净(重唱功,称铜锤、黑头)包拯 架子花(重工架)曹操
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高登 4,丑行中有:
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
武丑(又称开口跳)时迁。(以上内容给学生播放图片,边欣赏边讲解)四,学唱一段戏曲:《铡美案》片段(出示幻灯片)带领学生演唱,一两句便可。五,总结课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人物行当:生旦净丑。通过行当了解戏曲中主要的舞台表演方式:唱念做打。引领学生学唱唱经典片段,了解戏曲,祖国灿烂文化中的珍宝。本次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从而努力积极传承和发扬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反思
我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也努力并持续的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民间及古代音乐,如给学生讲戏曲,可以说戏曲的题目太大,能挖掘的东西也太多,严格地说戏曲从服饰,脸谱,唱腔,角色行当的划分及文武两场乐队的伴奏特点等,这些东西都太多,太大了,但是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一节课顶多两节课来给学生传授这些传统知识,说得太专业,知识性太强,就不像音乐课了,像讲座,学生必然反感。想面面俱到又不能啰嗦,并且如何能让学生喜欢,如何能让学生接受?这是我一直在探索,在总结经验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生大多喜欢听流行音乐,如何能使学生喜欢上戏曲课,主动愿意去了解戏曲,这也是课堂上一直探索的问题,因此,我举出很多流行音乐的旋律,分析出旋律中吸取了戏曲元素的乐句,甚至有些歌曲,完全是在戏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由此让学生了解到经典的器乐曲,合唱曲,中国歌剧,声乐曲,一直到20世纪出现的摇滚乐,流行歌曲无不大量的渗透着民歌和戏曲之精髓。成千上万的作品哪一个离开了最根的东西?
总之,关于传统,我们不能把传统当成文物一样供着贵的音乐精髓!,应该弘扬和传承,让她流淌起来,我们的民族音乐才有生机。若丢弃了她,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大树失去了根,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已经使传统音乐游走在风口浪尖,长此以往我们丢掉的不仅仅是文化,而是我们民族的前途,守住传统,发展传统音乐,才能使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音乐文化长期立足于世界之林。
老戏曲“开新花”需融入时代精神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开头的一段话,对当前的戏曲艺术而言,简直再准确不过了。曾几何时,戏曲曾经是一门主流艺术,甚至是超主流艺术,也赢得了无数票友的拥趸,但“风流总会雨打风吹去”,戏曲艺术的鼎盛与辉煌似乎已经渐行渐远,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毕竟如今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也是价值多元的年代,“乱花渐欲迷人眼”,纷繁多样的各种艺术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占尽了风光,戏曲这种规范、程式化极高的舞台艺术前景确实不容乐观。这是一个客观方面的因素。
当有人慨叹戏曲的没落是时代递进的必然时,戏曲界人士也需要反思一些问题。让“老树开新花”,让传统戏曲艺术再次赢得青年一代的青睐,该如何去做呢?毫无疑问,作为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陈涌泉取得成功的例子,应该给戏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板。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陈涌泉取得卓越的成就,首先源自于自小对戏曲的热爱、敬畏和崇敬,也正是如此,他在面对戏曲艺术不景气、物质条件欠缺的局面,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之焚膏继晷,为之筚路蓝缕,为之百折不挠,也正是秉承着“只有心里有观众,剧场才可能有观众”的信念,陈涌泉才一直跋涉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戏曲作为文艺的一个门类,当然如此。对戏曲的热爱,如果是陈涌泉前行的源动力,那么,他在戏曲创作方面对时代精神的融入,依靠创新开辟传统艺术新境界的做法,更是值得称道。戏曲没落的最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时代精神,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行业内人士的陈涌泉当然更是深刻理解。一味抱残守缺、一味沉湎于过去的时代和唱段,只能会让观众唏嘘离开。
也正因如此,无论是在创作《阿Q与孔乙己》,还是构思《程婴救孤》,还是执笔写《风雨故园》,陈涌泉都能够在思想上解放自己,都能摆脱传统的束缚和羁绊,都能够将传统元素和时代因子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最终都吸引了更多的青年观众。
比如,他在创作《阿Q与孔乙己》之前,市场上已经有话剧版、电影版、地方戏版的《阿Q正传》,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来说可谓难也,然而,他将一个代表农民形象的阿Q,一个代表旧知识分子形象的孔乙己结合到一起,就产生了新的冲突和矛盾,也自然而然引起了巨大反响。而在创作《程婴救孤》时,更是用当代观众的审美,挖掘和阐释“程婴们”身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展现他们的仁爱正义、诚信担当,这也和当前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
戏曲在当下虽然处于没落状态,但由于国家对传统文化扶持的力度逐年加大,在这个呼唤乡愁、乡音的时代,也迎来了“振翅欲飞”的机遇。
地方戏曲现状堪忧,歌者吴杰呼吁抢救走向没落的传统文化
近年,作为我国特有文化现象的地方戏曲剧种,其生存环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剧团数量逐渐减少、剧团专业层级低、演出剧目老化缺乏创新等问题,造成了目前地方戏曲逐步走向消亡的困境。
现状:地方戏剧正在逐步走向消亡 据20_年第4期《半月谈内部版》的调查,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有地方戏曲剧种360多个,到了今天,全国仅有约60到80个剧种生存状态尚好以外,其他多数剧种已实际消亡或濒临消亡,如山西省到上世纪80年代尚有地方戏曲剧种52个,现在仅剩28个;安徽省从建国初的27个锐减至目前的7个,其中的庐剧曾有27个剧团,现在只剩下2个。作为中国“戏曲之乡”的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约65个,几经兴衰与蜕变,目前仅剩30余个剧种,除豫剧、曲剧和越调仍广泛流传外,其余30多个剧种也已濒临灭绝。地方戏曲剧种消亡的颓势现尚在恶化中,可以说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这一文化滑坡的趋向。
其实地方戏曲剧种的消亡一直是存在的,并不始于最近20年中,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也曾有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消亡,如果说50年代有剧种360多个的话,那么到1995年出版《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时,收录的地方戏曲剧种就只有333个了(除京剧、昆剧以外),像我们曾熟悉的上海周边地区奉贤、崇明、川沙、南汇的山歌剧和苏州地区的苏剧、杭州的杭剧、湖州的湖剧、丹阳地区的丹剧等,“xxx”后就基本上消失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大量的地方戏曲逐渐走向消亡当然是令人惋惜的,它毕竟曾经在过去的时代,给广大观众、尤其是农村观众带来过欢乐和艺术享受,同时也是普通老百姓启廸智慧、道德宣教的启蒙、普及教化的老师,可以说,没有大批地方戏曲剧的剧团种活跃在城市和乡间,许多地方老百姓的人文启豪教育、文化艺术享受将是一片空白。“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方言,但地方戏剧只有中国有,他承载着民间的情感”。“再不保护,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就要销声匿迹了。”保护濒危的地方戏曲剧目,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民俗文化和地方传统戏曲日渐流失的现实情况之下,要像抢救保护文物一样抢救保护这些“活文物”,地方戏曲拥有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浓厚的文化精神,对小说、戏剧、诗歌等的创作来说也很有借鉴价值。
因此,许多有识之士便提出对这些地方戏曲剧种赶快进行抢救和保护。分析:财政拨款可以挽救地方戏曲吗? 吴杰认为:国家近年来开展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拿出资金扶持了一些大型剧团。但是用保护措施来延缓或阻止地方戏曲剧种不致消亡,这种“输液维持生命”的办法,并不是最佳选择,譬如一个垂老病人,已经病入膏肓,成为植物人了,仅凭打点滴维持,能抢救得过来吗?只要客观地、冷静地分析就不难看出,许多地方戏曲小剧种实就像一个“植物人”,即使可以投入抢救的钱再多,也并非一定可以救得过来的。因为当年地方戏曲的繁衍生息,是有历史根源的:
一是交通不发达,经济不发达,人们不可能走出偏远小城镇和山村到大都市去欣赏名剧团演出,所以它才为老百姓所需求,就有了演出的市场,就能养活艺人们;二是由于地方的方言土语存在,老百姓(尤其是乡村的中老年观众)甚至听不懂包括北京话、北方或南方普遍流行的方言、外来语,所以他们只喜欢看本地的方言戏曲演出,地域特色浓烈的念白、唱腔旋律听起来亲切、舒适;三是当年全国性高水平剧团少,高水平舞台艺术传播受到限制,不像现在这样,能运用影视媒介向最偏远的山村传播(直播或录播)它们的高水平演出。
因此,大量的城乡观众便只能看地方戏曲,从而使即使水平较低的地方戏曲业余剧团,在它们所流行的地区也不缺乏观众,这就造成了地方戏曲的繁盛。这正是建立在经济不活跃、交通不便捷、全国性规范语言不普及的社会不发达的基础上的,这种文化上的所谓“繁盛”状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并不值得自豪和留恋。由于这种落后、分散、闭塞的小农经验形态的社会结构,造成了大量的地方戏曲剧种的剧目创作、演出水准、演员个人水平虽然都不高,但却并不缺乏观众的繁盛现象。所以,地方戏曲剧种多,并不一定是戏曲繁盛的标志,更不会与演出水平(即文化水平)高低成正比。而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下,在经济、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地方的方言、土语特色越浓而演出水平(剧目、音乐、演员表演艺术)又相对较低的地方戏曲,便只能被淘汰,即使有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上非常有特色,但由于语言障碍,也走不出偏僻小地区,其演出市场便只能被高水平大剧团和电影、电视等传媒演出节目所挤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最偏远的乡村也能看到全国最高水平的演出(如戏剧、歌舞、曲艺杂技等),当地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就不会再有兴趣去看当地小剧团“土气十足”的地方戏演出。看来,我们并不需要为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消亡太过惋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根源:地方剧种自身存在局限性
除了社会环境进步造成的客层减少的原因之外,编剧水平低、领导(主演)选戏水平低、创作思想观念落后陈旧造成的地方戏曲剧目生产、创作上不去也是地方戏曲剧种消亡的主要原因。
这大致有以下四种状况:一是剧种的艺术语言环境太局限,其唱词、念白只有一个县或几个乡能听懂,在现代化大潮下方言正被融化的境况中,就较难生存;二是剧种本身还不成熟,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表演上没形成规范和特色;三是一些地方戏曲小剧种没有“大腕”演员充当剧种的领军人物,没有“明星”,这在当前的演出市场上就较难有号召力;四是长期以来剧目创作上不去,只能移植大剧种、大剧团的剧目,而自己编出来的戏又水准太低,有时一出戏甚至连剧情故事都编不圆,谁要看?上述四种状况,前三类是“先天不足”,是剧种的“胎里病”,没办法救;后一个是人才问题,创作思想问题,对于许多地方戏曲小剧团而言,这就是苛求了。
而现在的问题是,即使是较大一些的、原先能在几个县地域,或在一个地(市)区、几个地市级地区流行的地方戏曲剧种,现在也面临生存危机,剧团说解散就解散了,其实就观众拥有的潜在数量而言,这些地方戏曲剧种(或剧团)还并没到就要消亡的地步,而且当地政府其实一直是在财政上救它们的,就是救不下来,这就是戏曲界本身的问题了。这大致也是这么几种状况:一是近年由于老一代艺术家退出舞台,剧种没有了领军人物即“大腕级”演员做台柱,剧种(剧团)在演出市场上就失去了号召力;二是剧团内部管理问题多,或不团结,或行当缺乏,或没有演出市场的经营人才;三是剧目创作上不去,剧种(剧团)长期写不出好剧本、找不到好剧本。剧目创作站不住,演员再好,舞台再怎么“大制作”,也还是免不了滑坡。记得上世纪90年初,上海举办华东地区戏曲会演,江南某县送来一台地方戏曲剧目,还安排在开幕式上演出,结果因该戏剧本编得太差,许多专家及普通观众看了一会儿便都坐不住了,只得到场外去“放松”,大家纷纷议论:这个戏想讲的什么啊?怎么也弄不懂啊?可以想象,这样的剧种(剧团)在当前的时代还怎么能有市场? 其实,剧目创作上不去,近年来已成为戏剧界的痼疾,不仅地方戏曲是这样,京剧、话剧、歌剧又何尝不是如此。当然地方戏曲剧种问题更大些,可以说,由于编剧人才的缺乏或流失,大量的地方戏曲剧种或剧团,已经没有或仅有较少能够满足当代观众需求的编剧人才,剧目生产当然就上不去。剧目生产上不去原因除编剧因素以外,还有另一些原因,一是当前戏曲界已与电影“接轨”,导演成为中心而不是以编剧为中心,是最主要的原因,编剧已实际沦为导演和演员的“枪手”,剧本如何编,不是编剧在体现自己的创作思想,而是导演、演员在指挥。二是演员选择剧目题材的权力过大,一些中、青年演员判断剧目题材水准太低,他们选剧本常常选错,这样,观众的大部分便被他们从剧场逐渐“赶”出来了,地方戏曲剧种还怎么会有长进?怎么会不消亡?所以,许多地方戏曲剧种的消亡,除有些是先天不足之外,其实大量的根子还在于自己,自己没能力“长进”、发展,自己长期拿不出好剧目,被时代淘汰是很正常的,并不值得为它们大唱挽歌,也不必去忧虑。以沪剧为例,20_年以前,曾经有过许多剧团,除市级沪剧院以外,还有徐汇、长宁、宝山、南汇、崇明等区县级沪剧团,现在这些区县级沪剧团,有的已解散或名存实亡,有的虽还能不时演出,但已经没什么影响。即便是高水平的市级沪剧院,现在也已经拿不出有影响力的新剧目,创作滑坡很厉害,这种情况下,不是拨款给钱就能解决的。同样的情况,上海越剧界也存在,可以说,从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没有出过一部都像《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那样有经典力量的剧目,现在这些剧院(团)也在不断排新戏,可是,投资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辛辛苦苦排出的一台戏能够连演10场的有几台?能够收回成本并赢利的戏有几部?一个令人心酸的现象是,现在连沪剧、滑稽戏剧种都有人希望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说最好都能像昆曲那样由国家养起来,如果连这样的剧种也要保护,那么,它们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其实相对于一些内地不发达地区,上海的艺术创作资金并不匮乏,但有些沪剧、越剧,近年来剧本的创作和选择水平低下,太落后于时代,剧团鲜少优秀剧作诞生,遑论经典,或去冲击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了?所以,近年某些较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濒危,虽然亦有方言土语的欣赏障碍,有当代娱乐多样化的挑战,但从剧种本身而言,却是自己打败了自己,试想,现在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院团长,有多少人是称职的,有多少人对剧本有判断能力?由于新剧目常常打不响,于是便只能演老戏,《红楼》、《梁祝》、《西厢》、《珍珠塔》、《雷雨》这类剧目反复演,这就是当前地方戏曲剧种的真实生态。
方法:面对地方戏曲大批消亡的局面,我们应该怎么办? 传统戏曲中的一些特点确实已经不适应当今生活的节奏,需要改变,但不能乱改,“祖宗传下来的唱腔不能丢了,群众喜欢原汁原味的东西。要把不好的改掉,群众喜欢的千万不能改,有的地方就把观众改没了”。第一,对待地方戏曲没落这个现状,应从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现象,这是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既不必伤感,也不必慌张,惋惜之情当然可以有一点,但亦不必反应过度,更不应认为是文化建设“滑坡”。过去大批地方戏曲剧种实际上是旧的农耕文化的延续或反映,它们最根本的艺术基础是方言和地域特色山歌、民歌曲调、旋律,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土语的被融汇,它们中的大部分剧种终将消亡或奄奄一息。以江南滩簧戏而言,原有的剧种杭剧(又称武林班或武林戏)、丹剧(丹阳啷当戏)、湖剧(湖州滩簧、浙北难簧)、苏剧(苏州滩簧)已消亡,姚剧(余姚滩簧)也濒危,而沪剧(申滩)、锡剧(常州、无锡滩簧)、甬剧(宁波滩簧)生存状态虽尚较正常,政府支持力度也大。但由于这三个剧种处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长三角地区,这个地区的各地方言面临“生存危机”,因而这些滩簧戏的“日子”本身也很不好过,它们如没有高水平的演出剧目,已很难走出本地区,如甬剧只能在浙东和上海拥有固定观众,锡剧只能在苏南演出,连上海的“地盘”也逐渐丢掉了;沪剧则已退回上海,失去了苏南的“地盘”。所以随着长三角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三个现存的滩簧剧种(还可以吸取评弹的营养)应该赶快融化、归并成为一个新剧种,创造统一的独特戏剧语言,树立自己的表演体系。
第二,对濒危或消亡的地方戏曲剧种,应该赶快做艺术史料的抢救式记录,让它们虽消亡但仍能留下“倩影”。所谓抢救式记录,是把本剧种的原有保留剧目、唱腔、行当、表演等艺术通过录音、录像或文字记述的方式记录下来,使它进入艺术历史的记忆中,剧种可以消亡,但其生存轨迹不应被淹没,何况今天我们有这种条件,也有人力(各地文化系统都有艺术研究机构和文博机构,还有xxx、大学艺术专业研究人员),可以做这件事,有的已消亡了的小剧种,剧团虽没了,老人还在,还可以进行艺术资料的抢救记录,将来这些都是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
第三,要重视地方戏曲剧种的“文化宝库”作用。地方戏曲剧种的价值,不仅是对观众产生的艺术鉴赏上,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宝库。例如地方戏曲中的大量方言、土语、俚语,就是语言科学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语言的变化、发展,地方戏曲中的舞台语言就是很重要的资料。又如地方戏曲中的服饰,便是某个地区服饰文化、生活习俗文化的反映,地方戏曲中的唱腔曲调,就是一部民族音乐的百科宝库。一部在全世界打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来自越剧,今天,民族音乐的发展很艰难,但大量学院派的民乐家,其实很少有人肯下功夫去挖掘地方戏曲音乐这个宝库,不屑于吸取地方戏曲音乐的营养来进行民乐演奏曲的创作,这是极大的损失,甚至连民乐专业的老师、学生都不看戏曲演出。当然,抢救濒危或已消亡的地方戏曲唱腔音乐的记录的工作需要政府文化部门、有志之士去做。吴杰:“芭蕾舞、音乐剧、歌剧,我们不去保护的话自有外国人去保护,但京剧、秦腔等艺术表演形式我们若不保护,就真的没人保护了。”
第四,对濒危的地方戏曲剧种,归根到底是要在新剧目创作上下功夫,创排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新戏。上世纪50年代昆曲濒危时,一出《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而沪剧、越剧、锡剧当年的辉煌,也是靠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剧本若站不住,导演再好、演员再好也无根基,其实剧种的兴衰就是剧本创作的兴衰,若一个剧种、一个院团,编不出或选不到好剧本,给再多的钱也挽救不了剧种的滑坡
第五,加强非物质文化教育:当代的年轻人多数青睐流行音乐和电视剧,而对传统戏剧文化“嗤之以鼻”,认为这种艺术形式过于单调,这是由于青年一代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芭蕾舞、音乐剧、歌剧,我们不去保护的话自有外国人去保护,但京剧、秦腔等艺术表演形式我们若不保护,就真的没人保护了。”要从根本上弘扬这些珍贵的地方戏曲剧种,进行扎实有效的挖掘抢救、继承研究。政府要给予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的待遇,高薪返聘还健在的老一代艺术家,有计划招收地方剧种继承者学员,培养演艺人才。
在电脑、电视,甚至麻将的冲击下,欣赏戏曲的人少了,但戏剧不会完全消亡。面对大批地方戏曲消亡的困境,除了放平心态,从历史进化的角度了解并接受其背后的多重社会文化等因素之外,应该积极的理性的投入到抢救地方戏曲的工作中,多做实事,少唱挽歌。
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浸润中焕发生机
戏曲人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课前准备
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欣赏京剧开场音乐进课堂。
2.导入激趣。
谈话导出小组学习任务。揭示碎片的完整图案,揭示课题《戏曲人物》。
3.感知引趣。
分小组交流各自收集和准备的有关戏曲资料,表扬准备了资料的同学。
欣赏戏曲表演片段,学生感受并模仿戏曲表演的动作造型,体验其表演特色。
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戏曲人物,观察分析如何用 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主要特征,体会夸张、变形的艺术。
4.尝试探趣。
依据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心中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大胆自由地造型表现,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学生鼓励与及时提示。
对出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形象拘谨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拓学生思维。
教师总体评价优点及存在问题,评价要点可以是水墨语言的自如运用,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
欣赏不同的材料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
板书设计:
戏曲人物
行当: 生 旦 净 丑
四、教后反思:
戏曲教案《桔树尚且性刚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本 地区主要戏种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剧目, 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对中 国戏剧 艺术的关注,弘扬民族。
教学过程
1.导入
2.播放三段唱段,请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剧种?
3.京剧《 红灯记》选段、黄梅戏《 女驸马》选段、越剧《红楼梦》。
4.介绍越剧发展历史及行当:小生、花旦、老旦、丑角。 5.欣赏《桔树尚且性刚 强》,边欣赏边完成课后问题。6.欣赏《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7.拓展性作业模 拟演唱,积极体验、大胆表现。8.板书设计:
桔树尚且性刚强 京 剧《 红灯记》
黄梅戏《 女驸马》
越剧《红楼梦》
9.教学反思:
戏曲教案《花木兰》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欣赏《花木兰》,进一步感受河北梆 子的音乐特点。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 解豫剧 的历史、表演 特点以及主 要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 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 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
3.了解豫剧的 有关知识:发展 历史、艺术 特点、音乐特点、代表剧目。
4.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 感受音乐风格。
5.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 6.背诵古诗《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7.拓展性欣赏:民族 管弦乐交响诗《花木兰》。8.板书设计:
花 木 兰
《看大戏》
《花木兰》 9: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