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5
2023-06-18
2023-07-05
2023-06-29
2023-03-19
更新时间:2024-03-25 14:10:04 发布时间:31天前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7-05
2023-06-18
2023-07-05
2023-06-29
2023-03-19
说明书目录
一、项目剖析
(一)项目概况及规划背景
(二)规划范围
(三)规划定位
(四)区位分析
二、方案设计指南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风格
(三)设计目标
三、设计依据
第一章 立意与设计思想
一、设计理念
二、设计原则
三、方案立意
四、总体布局
五、表现手法
(一)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
(二)环境绿化设计
(三)广场小品设计
第二章 广场分区与景点简介
一、广场分区
二、主要景点
(一)锦屏广场
(二)东南广场
(三)喷泉广场
(四)明珠广场
三、经济技术指标
一、项目剖析
(一)项目概况及规划背景
项目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周围主要是工业用地。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地理坐标为东径113°27′——114°16′,北纬33°24′——33°59′,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北距省会郑州140公里,西78公里是平顶山市,南66公里是驻马店市,东55公里是周口市。境内河流为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淮河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并在市区交汇,滨河城市特色明显。
(二)规划范围:项目西临中山路,东临韶山路,北临香江路,东西长约486米,南北宽约272米,总规划设计面积约公顷。设计区域内现状地势平坦,以农田、果园为主,场地东面杨树林长势良好,基地周围现状主要是农田。广场周围城市用地规划主要是工业用地。
(三)规划定位
1.漯河市城市定位——建设彰显沙澧河魅力和食品名城特色的环境宜人的活力城市
2.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漯河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名片
3.广场定位——市级综合性绿化广场,开发区城市空间的标志性核心区域,城市绿肺
4.广场性质定位——休闲、文化、集会、游憩四位一体综合性广场
(四)区位分析
漯河经济开发区是镶嵌在沙澧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她位于漯河市区东南部,是漯河市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漯河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总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下辖一个后谢乡,31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近10万人。京广(北京——广州)、漯阜(漯河——阜阳)铁路在此交汇,京珠(北京——珠海)、南洛(南京——洛阳)高速纵横交错,形成中原地区独具特色的铁路、高速公路“双十字”架纽,6条国道、省道经市区向周边辐射,具有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到郑州90分钟车程150公里;到新郑航空港40分钟车程100公里;到连云港港口5小时车程600公里;到西安5小时车程600公里;到武汉4小时车程400公里。
项目坐落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区域,软硬件设施的升级优化迫在眉睫,开发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坚强后盾,先天条件优势,因此在提高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
二、方案设计指南
(一)指导思想
1.作为大型绿化广场,首先应注重主要参与者——人的感受和活动模式,要吸引游人,能留住游人,因此重点要求观赏性,休闲性及互动性。
2.广场设计要指导思想明确,立意新颖,格调高雅,具有时代气息。结合当地环境特点,巧妙构思,广场主题明确,设计能够体现出漯河市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3.结合周边规划用地性质,妥善处理好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委会的对应关系。
4.广场整体设计注意动静分开,设计满足城市广场的不同功能要求,功能分区布局合理。
5.综合考虑各种空间要素,如建筑、水体、绿化、小品、地面铺装、夜景照明等,塑造优美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6.注重绿化配置、造景艺术、树种选择,提高景观欣赏趣味,体现地方性、多样性、季节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统一。
(二)总体风格
1.整体上:开放的、大气的时代风格;
2.布局上:自由的、奔放的民族风格;
3.细节上:深邃的、优雅的文化风格;
4.局部上:精粹的、兼容的通俗风格。
(三)设计目标
城市的精华在于“空”,作为大型复合型公共开放空间,广场将使该区域的空间品质空间功能得到真正的提升。作为城市硬质景观群落的牛借点与缓冲剂,更有效地优化城市结构,丰富城市生活,延续生态自然。
三、设计依据
《_城乡规划法》
《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场设计任务书》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五分册
《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 立意与设计思想
一、设计理念
广场做为现代都市人们生活的一个活动空间,有其公共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诸多属性,但它区别于公园设计,所以更多的应是以简练、概括为主,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广场设计有三大基本因素,形象(景观)、功能(实用)、环境,这三大要素组成了人们休闲、集会、学习交流和了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各层面,同时更体 现了一个地区的文明与进步发展程度,它必须充满现代气息和时代感,广场体现的是一个时代主题。
智慧广场——交流的平台,开放的生活以及近在咫尺的大自然。
二、设计原则
⒈倡导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深入发掘漯河民间文化,如剪纸、农民画等;
⒉以人为本原则——充分考虑人的多维感受,致力于景观、绿化、游憩场所与人的互动,鲜明广场游线的可达性,引导性,小品座椅等符合人体尺度;
⒊生态原则——充分考虑漯河气候特征,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广场和区域的和谐共生;
⒋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广场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以后的发展,在协调全局的同时,并为以后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⒌经济原则——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其经济因素,广场构成要素力求在利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的同时,获得环境上、经济上和社会上最大的利益;
⒍分期建筑原则——广场建筑可以分阶段及分片实施。
7.个性创造的特色原则——融合地域特色,提炼独创主题,赋予广场全新的灵魂
三、方案立意
城市广场作为开发区的重要景观节点,承载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释放城市空间,协调人与自然共生的使命。方案构思源自于波浪,彩云,取意发展中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用大海一般博大宽宏的胸怀,兼容并济,广纳天下贤士,乘风破浪,千帆过尽,共谋成功之路。自由而奔放的弧线围合出鲜明强烈的广场空间,而浪尖之上,有明珠随波浮动,光彩熠熠,交相辉映。将玻璃构筑物喻为明珠,使得步行广场弧线愈发生动。广场上大海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我们内心汹涌的一共希望和激情,正是这样的情绪让景色和我们一同变得鲜活,游走于广场绿荫之中,品位每一处精心刻画的细节,海的波浪总能时时浮现,真正开拓人们的胸怀情感。琼海明珠,海在心中,明珠在侧。
四、总体布局
1.平面构图:总体上,运用自由优美、洒脱奔放的布局风格。整体以喷泉广场中心,明珠广场为次心,三轴贯穿形式各异的主题广场及入口广场。主要景点中心喷泉广场、明珠广场、锦屏广场以及春风一渡桥、夏影荷风池布置其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心主题。在广场西南两面,以生态种植为主,作为道路与广场空间的过渡区,同时也是广场最生态自然的地方,植物配置布局更灵活、多样。东南广场有三部分组成——花坛花坛拼图、青石凳、静思林、曲径红园。
一带——滨湖休闲绿带,以波浪的形式卧于花草密林之间,西为绿化渗透带,东有莲池一枚;
二心——由主轴串连起来的明珠广场和中心喷泉广场;
三轴——一横向主轴(次入口-明珠广场-中心广场-锦屏广场)二副轴(主入口雕塑广场-明珠广场-莲花池-花境)、(春风一渡-中心广场-莲花池)。
2.竖向地形设计:广场滨湖长廊下沉米,与整个周边环境形成视线高差,在考虑因地制宜建设广场的前提下, 分割高差,使人在视觉上有一定的缓冲,并达到丰富层次的效果。 广场由主入口进入,映入眼帘的是高低错落的三个透明玻璃山,将远景半遮半挡演变于造园法的开门见山,让人难窥全貌,又不至于产生闭塞感。春风一渡入口处看去,彩色玻璃叠水喷泉随级增高,直到顶层则可上人,蓝天碧水浑然天成,密林鸟语之间,更能感受到一种水汽恢宏的气势。
五、表现手法
(一)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
以形式美体现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以简约的、概括的现代手法为主,细节上以精细的工笔手法刻画,体现出优雅的文化特色及装饰效果,突出景观规划的装饰性、观赏性和时代性。
(二)景观绿化设计
1.整个广场的绿化造景设计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为特色,生物多样性为特色,充分尊重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文化内涵;追求绿地的景观效益,最终形成季相分明、个体优美、群体宏伟的景观效果。
2.绿化景观考虑一定的层次,并采用复合混交林的绿化方式,增加绿化 覆盖面积和叶面指数。 在空间竖向上求得景观的平衡和增加植物的层次美和景观 展示条件。
3.植物配置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意境上的独特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选用多种乔木、 花灌木进行搭配,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这些花木合理搭配形成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景观效果,并使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四季更迭、时间流转和万物生长的变化。 4.在林间绿地,为了不影响广场的采光、通风,在林间种植小乔木、花灌木,设置种植有四季青草、金叶女贞、瓜子黄杨、红花继木、杜鹃、茶梅 的模纹花坛等。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乔、灌、草相互交错的完整的植物群落。
5.充分运用垂直绿化等形式,增加绿化的景观效果,美化广场环境。
设计说明
一、基本概况: 该地块位于道路中心,设计区域内现状地势平坦,广场周围城市用地规划主要是民用地。
二、设计依据: 广场设计要求,具体如下:
1. 该广场建成后将成为新城区一个集市政集会、文化观演、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及标志性的城市中心广场。
2. 要求广场设计功能布局合理,满足集会、观演、市民休闲等多重功能,注重空间的围合感、归属感;环境优美宜人,景观丰富;人文气息浓厚,能够充分展现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特征和人文精神。
3. 充分考虑广场与周边环境的结合,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塑造鲜明的城市空间形象。
4. 注重交通流线设计,考虑广场出入口位置的选择,注意广场内外交通的衔接,静态交通、人行与车行路线的规划;无障碍残疾人坡道的设计。
5.考虑景观节点、景观轴线的设计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6.注重广场竖向设计,丰富空间层次,景观元素的综合应用。
三、设计主导思想:
1.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不同要求创造一个幽雅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
2.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裸露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广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3.广场之中道路力求通顺、流畅、方便、实用。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周围的绿地不仅可以对小品起到延伸和衬托,又独立成景,使全区的绿地形成以集中广场为中心的绿地体系。
四、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可人环境,体现人为生态。 “人”是文化休闲广场的使用者。因此首先考虑使用者的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2.“以绿为主”,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体现自然生态。设计中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中配置高大乔木,茂密的灌木,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
3.“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 在文化休闲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和本地特色树种,要做到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表现手法
1.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 以形式美体现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以简约的、概括的现代手法为主,细节上以精细的工笔手法刻画,体现出优雅的文化特色及装饰效果,突出景观规划的装饰性、观赏性和时代性。
2.景观绿化设计 1).整个广场的绿化造景设计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为特色,生物多样性为特色,充分尊重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文化内涵;追求绿地的景观效益,最终形成季相分明、个体优美、群体宏伟的景观效果。 2).绿化景观考虑一定的层次,并采用复合混交林的绿化方式,增加绿化 覆盖面积和叶面指数。 在空间竖向上求得景观的平衡和增加植物的层次美和景观 展示条件。
3.植物配置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意境上的独特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选用多种乔木、 花灌木进行搭配,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这些花木合理搭配形成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景观效果,并使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四季更迭、时间流转和万物生长的变化。 4.在林间绿地,为了不影响广场的采光、通风,在林间种植小乔木、花灌木,设置种植有红花继木、杜鹃的模纹花坛等。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乔、灌、草相互交错的完整的植物群落。
基地概况:
7公顷,基地内现状为公园和苗圃。有一组古建筑和四棵古树,基地的东侧有一山包,等高线的间距为1m,基地的四周为城市道路,有一条东西向的城市支路穿过基地。基地的东侧为居住区,南侧、北侧、西侧均为商业用地。
设计要求:
(1)设计一处环境优美的综合公园,可供市民亲水、休闲、娱乐;
(2)保留基地内古建筑和古树,并对其充分利用进行造景;
(3)注重与周边区域的流线和功能的互动;
(4)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和滨水游线。
设计说明:
本设计本着以人为本、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将用地划分为动、静两块。用地西侧为动,东侧为静。中心绿化与保留的古树、水体相呼应,又与广场相融合。
方案点评:
该方案对基地周边环境作了充分的研究,运用了多种手法进行水体造景,结构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轴线运用巧妙,空间丰富而有层次,且对基地中保留的建筑和树木作了较
恰当的处理,色彩统一,表现力强。不足之处是细节表现形式单一,如对保留树木造景手法雷同,主水景的西侧岸线绿化略显不足。
一、项目剖析
(一)项目概况及规划背景
项目位于xx省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周围主要是工业用地。xx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地理坐标为东径113°27′——114°16′,北纬33°24′——33°59′,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北距省会郑州140公里,西78公里是平顶山市,南66公里是驻马店市,东55公里是周口市。境内河流为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淮河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并在市区交汇,滨河城市特色明显。
(二)规划范围:项目西临中山路,东临韶山路,北临香江路,东西长约486米,南北宽约272米,总规划设计面积约公顷。设计区域内现状地势平坦,以农田、果园为主,场地东面杨树林长势良好,基地周围现状主要是农田。广场周围城市用地规划主要是工业用地。
(三)规划定位
市城市定位——建设彰显沙澧河魅力和食品名城特色的环境宜人的活力城市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xx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名片
3.广场定位——市级综合性绿化广场,开发区城市空间的标志性核心区域,城市绿肺
4.广场性质定位——休闲、文化、集会、游憩四位一体综合性广场
(四)区位分析
xx经济开发区是镶嵌在沙澧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她位于xx市区东南部,是xx市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建立于1992年,总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下辖一个后谢乡,31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近10万人。京广(北京——广州)、漯阜(xx——阜阳)铁路在此交汇,京珠(北京——珠海)、南洛(南京——洛阳)高速纵横交错,构成中原地区独具特色的铁路、高速公路“双十字”架纽,6条国道、省道经市区向周边辐射,具有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到郑州90分钟车程150公里;到新郑航空港40分钟车程100公里;到连云港港口5小时车程600公里;到西安5小时车程600公里;到武汉4小时车程400公里。
项目坐落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区域,软硬件设施的升级优化迫在眉睫,开发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坚强后盾,先天条件优势,所以在提高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
二、方案设计指南
(一)指导思想
1.作为大型绿化广场,首先应注重主要参与者——人的感受和活动模式,要吸引游人,能留住游人,所以重点要求观赏性,休闲性及互动性。
2.广场设计要指导思想明确,立意新颖,格调高雅,具有时代气息。结合当地环境特点,巧妙构思,广场主题明确,设计能够体现出xx市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3.结合周边规划用地性质,妥善处理好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委会的对应关系。
4.广场整体设计注意动静分开,设计满足城市广场的不一样功能要求,功能分区布局合理。
5.综合思考各种空间要素,如建筑、水体、绿化、小品、地面铺装、夜景照明等,塑造优美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6.注重绿化配置、造景艺术、树种选取,提高景观欣赏趣味,体现地方性、多样性、季节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统一。
(二)总体风格
1.整体上:开放的、大气的时代风格;
2.布局上:自由的、奔放的民族风格;
3.细节上:深邃的、优雅的文化风格;
4.局部上:精粹的、兼容的通俗风格。
(三)设计目标
城市的精华在于“空”,作为大型复合型公共开放空间,广场将使该区域的空间品质空间功能得到真正的提升。作为城市硬质景观群落的牛借点与缓冲剂,更有效地优化城市结构,丰富城市生活,延续生态自然。
三、设计依据
《xxx城乡规划法》
《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场设计任务书》
《城市规划资料集》
《xx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立意与设计思想
一、设计理念
广场做为现代都市人们生活的一个活动空间,有其公共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诸多属性,但它区别于公园设计,所以更多的应是以简练、概括为主,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广场设计有三大基本因素,形象(景观)、功能(实用)、环境,这三大要素组成了人们休闲、集会、学习交流和了解社会发展与提高的各层面,同时更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礼貌与提高发展程度,它务必充满现代气息和时代感,广场体现的是一个时代主题。
智慧广场——交流的平台,开放的生活以及近在咫尺的大自然。
二、设计原则
1.倡导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深入发掘xx民间文化,如剪纸、农民画等;
2.以人为本原则——充分思考人的多维感受,致力于景观、绿化、游憩场所与人的互动,鲜明广场游线的可达性,引导性,小品座椅等贴合人体尺度;
3.生态原则——充分思考xx气候特征,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广场和区域的和谐共生;
4.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广场设计时充分思考了以后的发展,在协调全局的同时,并为以后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5.经济原则——设计时充分思考了其经济因素,广场构成要素力求在利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的同时,获得环境上、经济上和社会上最大的利益;
6.分期建筑原则——广场建筑能够分阶段及分片实施。
7.个性创造的特色原则——融合地域特色,提炼独创主题,赋予广场全新的灵魂
三、方案立意
城市广场作为开发区的重要景观节点,承载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释放城市空间,协调人与自然共生的使命。方案构思源自于波浪,彩云,取意发展中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用大海一般博大宽宏的胸怀,兼容并济,广纳天下贤士,乘风破浪,千帆过尽,共谋成功之路。自由而奔放的弧线围合出鲜明强烈的广场空间,而浪尖之上,有明珠随波浮动,光彩熠熠,交相辉映。将玻璃构筑物喻为明珠,使得步行广场弧线愈发生动。广场上大海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我们内心汹涌的一共期望和活力,正是这样的情绪让景色和我们一同变得鲜活,游走于广场绿荫之中,品位每一处精心刻画的细节,海的波浪总能时时浮现,真正开拓人们的胸怀情感。琼海明珠,海在心中,明珠在侧。
四、总体布局
1.平面构图:总体上,运用自由优美、洒脱奔放的布局风格。整体以喷泉广场中心,明珠广场为次心,三轴贯穿形式各异的主题广场及入口广场。主要景点中心喷泉广场、明珠广场、锦屏广场以及春风一渡桥、夏影荷风池布置其上,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心主题。在广场西南两面,以生态种植为主,作为道路与广场空间的过渡区,同时也是广场最生态自然的地方,植物配置布局更灵活、多样。东南广场有三部分组成——花坛花坛拼图、青石凳、静思林、曲径红园。
一带——滨湖休闲绿带,以波浪的形式卧于花草密林之间,西为绿化渗透带,东有莲池一枚;
二心——由主轴串连起来的明珠广场和中心喷泉广场;
三轴——一横向主轴(次入口-明珠广场-中心广场-锦屏广场)二副轴(主入口雕塑广场-明珠广场-莲花池-花境)、(春风一渡-中心广场-莲花池)。
2.竖向地形设计:广场滨湖长廊下沉米,与整个周边环境构成视线高差,在思考因地制宜建设广场的前提下,分割高差,使人在视觉上有必须的缓冲,并到达丰富层次的效果。广场由主入口进入,映入眼帘的是高低错落的三个透明玻璃山,将远景半遮半挡演变于造园法的开门见山,让人难窥全貌,又不至于产生闭塞感。春风一渡入口处看去,彩色玻璃叠水喷泉随级增高,直到顶层则可上人,蓝天碧水浑然天成,密林鸟语之间,更能感受到一种水汽恢宏的气势。
五、表现手法
(一)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
以形式美体现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以简约的、概括的现代手法为主,细节上以精细的工笔手法刻画,体现出优雅的文化特色及装饰效果,突出景观规划的装饰性、观赏性和时代性。
(二)景观绿化设计
1.整个广场的绿化造景设计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为特色,生物多样性为特色,充分尊重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综合思考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文化内涵;追求绿地的景观效益,最终构成季相分明、个体优美、群体宏伟的景观效果。
2.绿化景观思考必须的层次,并采用复合混交林的绿化方式,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和叶面指数。在空间竖向上求得景观的平衡和增加植物的层次美和景观展示条件。
3.植物配置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意境上的独特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选用多种乔木、花灌木进行搭配,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这些花木合理搭配构成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景观效果,并使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四季更迭、时间流转和万物生长的变化。
4.在林间绿地,为了不影响广场的采光、通风,在林间种植小乔木、花灌木,设置种美化广场环境。
(三)广场小品设计
小品设计以功能和景观兼容为目的,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到达景观装饰的效果。设计追求细部精致,整体简约典雅,融合本地传统文化元素,让游客在观景中潜移默化地被当地人闻风貌吸引。
(四)夜景规划
夜景规划以喷泉饰景照明和广场饰景照明为主,并以其最为明亮,辅之激光照明,为夜空增添色彩,并并作为主景的背景,丰富夜景效果。交通性照明和地灯亮度次之,但规整统一,便于构成完整的亮化曲线。种植照明最暗,而构筑物饰景照明点缀其中,形式多样,富于创意和变化,增添情趣。
第二章广场分区与景点简介
一、广场分区
整个广场共分为十个区:
1.核心风采区:以喷泉、大树,花境为主,作为整个广场中最大的一个广场,是四方的视线核心,是汇聚天下之源。
2.水上观演区:呼应明珠的主题。三个明主梯台上为观演台,即可供歌舞演艺,也可做观演台用。上下两层空间,下为林海细密,上位开阔。
3.滨湖休闲区:以湖景为主的游览区域。
4.水体游赏区:莲花池及莲花池上的景观小品,游览设施。
5.运动休闲区:位于规划区域西南角,,管理用房身旁,篮球运动场,
6.绿化休闲区:东南广场范围内,私密性区域,以静为主,布置有联排青石凳,六角亭,静思林,以及不规则花坛花境,该区以休憩为主。
7.生态景观区:相对自然生态的区域,经人工雕饰的不多,保存自然元素,让游人更具象地了解植被花卉。
8.文化主题广场:地方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区,民间艺术,文化传统在那里的以细致展现,犹如xx生活的小小缩影。
9.入口集散广场:以疏散分流为主要功能,具有很强的引导功能,可达性高。
10.社会停车场:为远来的客人带给便捷的停车服务。
二、主要景点
(一)锦屏广场:顾名思义,锦屏广场竖锦屏,花架为屏,将屏外景观隔成一个个生动的窗画,广场内外景色隔而不阻,通而不畅,互为借景,充分利用广场及绿化景观,到达广场景观的外延性。弧形花架外为花境,为单调的街景横添一抹亮色。该广场为文化主题广场,呼应xx民间文化艺术,景观小品以剪纸,窗花,舞阳农民画为主题,色彩构成也以体现民间艺术的热情奔放为主。
(二)东南广场:东南广场以花海为主题,运用裁剪和拼接的手法,化零为整,创造出错落有致,变幻中又互为统一的空间环境。该区为静区,以大片的绿地花坛分隔出私密独立的广场空间,如波浪般起伏绵延的绿地花海构成远景,人在林间,坐于青石,倚靠静池,享受属于自我和自然的亲密时光。独具特色的红园,撇开传统的造园方式,不规则的路嵌在半人高的花坛之间,犹如细碎的波光,静静荡漾。红园连接道路景观,作为动静的过渡区,两相辉映,到达广场与道路的完美契合。
(三)中心广场:中心广场以叠水喷泉为视线中心,辅以八个均匀分布的可供观赏,休憩的四季花台。四方奇趣妙景,风姿独卓,俯仰间,清渠留香,和风送爽,水沫成珠,光风霁月。
喷泉泉顶广场,犹如飞来,迎人入景,引景于人,两者互动妙趣横生,充分利用空间引导游人活动,使得广场景观层次更为丰富多样,生动鲜活。
充分利用空间,生态自然,强调引导性,景点与游人的互动性原则。
(四)明珠广场:明珠广场为整个广场区域的次心,以明珠为主题,呼应整个广场规划的设计构思。在浮波之上熠熠生辉的三颗明珠,主题鲜明,设计新颖,既可作为游憩平台,又可作为主体景观,成为广场的地标性构筑物。三颗明珠围合出广场空间,恰到好处地融合了广场的开敞和园林的私密精细。移步易景,犹抱琵琶,半含半露,引人入胜。编号
用地名称面积(公顷)比例(%)
三、经济技1总用地面积
2绿地面积
术指标
3水域硬质铺地面积
构筑物面积
结语
广义上讲,广场即是人群集中的地方。广场最初作为满足人类的群众活动的场所,随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变化,在城市的构成、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广场所承担的职能也日趋多样,从使用层面上升至社会层面。广场不仅仅满足人类需求,同时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面貌与灵魂。所以人们常常在一座城市的核心位置设置广场,这类广场往往是城市环境中尺度较大,功能多样的公共空间,能够体现城市整体风貌,具有全市好处的,而地标性建筑物也多在此地落成。此次广场设计将绿化种植摆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突出体现了休闲游憩观景的职能的。
一、基本概况:
某小城市集中建设文化局、体育局、教育局、_、老干部局等办公建筑。在建筑群东侧设置文化休闲广场,安排市民活动的长虹第、绿地和设施。广场内还建设了图书馆和影视厅等,设计面积约36000m2。
二、设计依据:
1.文化休闲广场设计要求,具体如下:
(1)建筑群中部有玻璃覆盖公共通廊,是建筑群两侧公共空间的步行主通道。
(2)建筑东侧的入口均为步行辅助入口,应和广场交通系统有机衔接。
(3)应有相对集中的广场,便于市民聚会锻炼以及开展节庆活动等。
(4)场地和绿地结合,绿地面积(含水体面积)不小于广场总面积的13。
(5)现状场地基本为平地,可思考地形竖向上的适度变化。
(6)需布置面积约50m2的舞台一处,并有观演空间(观演空间固定或临时均可,观演空间和集中广场结合也能够)。
(7)在丰收路和跃进路上可设置机动车出入口,幸福路上不得设置。
(8)需布置地面机动车停车位8个,自行车停车位100个。
(9)需布置3m见方(9m2)的服务亭两个
2.规划设计图纸一份。
3.规划设计的相关规范。
三、设计主导思想:
1.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不一样要求创造一个幽雅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
2.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构成必须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一样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裸露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广场到达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3.广场之中道路力求通顺、流畅、方便、实用。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色彩、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周围的绿地不仅仅能够对小品起到延伸和衬托,又独立成景,使全区的绿地构成以集中广场为中心的绿地体系。
四、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可人环境,体现人为生态。
“人”是文化休闲广场的使用者。所以首先思考使用者的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2.“以绿为主”,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体现自然生态。
设计中主要采用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中配置高大乔木,茂密的灌木,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
3.“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
在文化休闲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选取适生树种和本地特色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仅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俭,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崇尚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纵观古今中外的广场设计,都以“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作为设计法则,贯穿于整个设计与建造中。仅有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寻求人与建筑小品、山水、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能使环境有融于自然之感,到达人和自然的和谐。
五、具体设计说明:
透过对主导思想的把握,本次景观设计中我们将整个文化休闲广场划分为四个分区,包括休闲区,餐饮、服务区,中心广场区,影视厅。在此,设计了如下方案:
(一)休闲区:休闲区包括篮球场和人工湖及附近区域,在此区域设计的中心思想是要广场的人们有一个户外的主休闲区,户外篮球场的设计使得人们在办公累的时候在户外运动一下,放松一下,舒展身体。人工湖的湖面亭台和湖上长廊供人们散步之用,湖里设计种植荷花,并养一些观赏鱼类,在荷花凋谢的季节能够设计在人工湖岸边带给垂钓的服务。设计采取简洁、大方的设计思路。本区两侧绿化采取有层次的种植,使景观在统一中求变化。大面积桃树柳树的栽植在丰富植物色彩的同时寓意我们国家的公共服务事业蒸蒸日上。整个休闲区的植物布局也同样采取类中轴线对称的形式,在强化轴线的同时,体现出植物景观的一种统一的和谐的美感。
(二)餐饮服务区:餐饮服务区位于规划区域的最北端,东面是图书馆,图书馆四周是香樟等本地特色树种,在间隙有秩的香樟树下种植一些特色的喜阴类花草,是人们走出图书馆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别有特色的世界。图书馆的西面是特色餐厅,餐厅采取是正八边形设计,餐厅和图书馆之间采取隔音设计,防止打扰到图书馆的读者。餐厅的设计主要是方便办公人员的午饭等,使得这些人员能够更方便的工作生活,餐厅的背面是一个次出入口,次出入口能够使一些外来人员来此就餐,更加增加了餐厅的经济收入,方便了更多人。餐厅一共三个出入口,体现了简洁大方开放设计思想。三个门更是连接了三条路,使每个方向的人们都能够很方便的去就餐。
(三)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区位于文化休闲广场的中心部位,北临人工湖和篮球场,南面是影视厅,在中心位置设计主广场照应了本次设计的主题“文化休闲广场的设计”。广场采用圆形的设计,广场中心是一个地下舞台,舞台和广场之间采用水带喷泉式布局,水带里养殖观赏性鱼类。舞台顶部是三角形玻璃顶,采用玻璃顶能够更方便地下舞台的灯光效果。外部广场采用铺装地的形式布局,广场四周种植桃树,特色花种等树种,更加增加了广场的景观效果。广场的东部和西部分别有一个休闲长廊,长廊上种植满紫藤,更加丰富了植物色彩。在两条长廊的东侧分别种植的是桂花,每到规划开的日子,东风吹过,在长廊上的人们能够尽情的陶醉在扑鼻的花香之中。
(四)影视厅:影视厅位于最南端,是原有建筑,南临跃进路。在影视厅的周围设计种植多种树木,如广玉兰,香樟,桂花等。广玉兰高大树木的种植使影视厅与外界的隔音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影视厅里的表演。影视厅位于文化休闲广场的主出入口处,也能够吸引更多外来人员来此观赏,能够额外增加经济收入。
六、其他设计说明:
其他设计说明包括,道路总体设计说明,自行车和机动车停车场,经济技术指标等三个方面。
(一)道路总体设计:此次道路设计的主体思想是以简洁方便为原则,多采用直线型道路为主。道路设计为环路结构。其中西面和南面道路为主干道,宽度为10米,东面和北面以及其中东西方向的其他道路为次干道,宽度为6米。其中,中心广场区和休闲区之间的道路东面是一个幸福路的次出入口,该次出入口的设计采用的是居中的原则。该道路的西面连接的是南北方向的主干道。从此路向北能够很方便看到玻璃覆盖的公共通廊。此道路的设计能够很方面连接东西方向的通行。
(二)自行车和机动车停车场:停车场的设计是以方便为原则。机动车停车场南临跃进路,靠近南主出入口,很方便进入就能停车。自行车停车场位于西面主干道身旁,人们骑车进入之后能够很方便的找到自行车停车场,并且从自行车停车场能够很方便的到各个办公区去。
(三)经济技术指标:
规划总用地360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
道路面积3300平方米
广场面积2500平方米
绿化率62%
规划总用地36000平方米100%
七、结束语:
本次规划设计充分挖掘传统自然文化精髓,延续优雅、独特的文化底蕴,增进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振奋国民民族士气。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纪之初中国经济的腾飞已初露锋芒,和平崛起指日在望。展现传统文化精髓,愉悦国民友人身心,振奋家国民族声威,将把这一盛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开良好的先河。
一、规划设计背景
此广场位于福建宁德市。,南连福州,北接浙江,西邻南平,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是福建离“长三角”和日本、韩国最近的中心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海洋资源、农业资源、水电资源、矿场资源、旅游资源等。宁德有着许多的文化艺术,例如:线狮、剪纸、纸扎、铁技、高跷、线香连舞、饼花、香亭、剪纸。
二、设计理念与布局
此站前广场总体呈一个“工”字形,此广场设计总体采用规则式设计,局部再结合自然式的布局。广场中央为主要人流集散区,此区的设计主要是以规则式为主的,分布着四个主要的景观节点,以展示宁德部分的特色文化。广场下部两旁的两区域为休闲区,主要给人们散步、游览、嬉戏、休憩。
三、交通组织
广场内除主轴道路外,更多的是曲静小道及林间小路。它们作为散步路,这种目前广场绿地内使用频率最高的场地,有着积极创造交往空间,增进广场游人间交流,使物质环境融入更多的人文情趣,形成自己亚文化的作用。沿两主轴线,我们主要采用植物丰富人的视觉感官,同时配以雕塑小品,沿景而行,通过铺装与广场建筑小品的对比使实者益实而虚者宜虚,二者共同构筑石、水、光、风的空间。我们采用亭、廊、构架、花坛、座凳以及形式变化丰富的图案铺地来形成一种抑扬开合的过渡空间,不仅使整条轴线景观情趣浓厚,而且体现了一种韵律美,同时,它使前后景观形成对比或调和的关系,满足主体空间的心理要求,给人们一种缘情或畅神的美感享受。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打破了游人在前一场所形成的认知和思维的惯性,提高了对下一个场所的感知度。
四、铺装设计
铺装是广场设计的一个重点,因为广场是以硬质景观为主。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广场都因其精美的铺装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铺装设计虽应突出醒目、新颖,但首先必须与整体环境相匹配,它的形状、颜色、质地都要与所处的环境协调一致,而不是片
面追求材料的档次。
此广场的铺装大体上与总体的规则式构图想呼应,通过不同铺装材料的运用,通过不同材料的铺装就可以划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间特征,可标明前进的方向,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
五、绿化种植设计
本方案绿色景观设计原则如下:
1.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生命力强的作用。
2. 创造人工植物群落的群体效益,季相色彩效益。
3. 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生态环境。
4.建立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融洽关系,创造回归自然的环境条件。
5. 使绿地林荫等“软质景观”与道路广场等“硬质景观”达到平衡。
6. 把人们的审美及保健游赏需求和创造生态景观结合起来,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植物配置要点:
1.整个广场的植物造景设计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为特色,生物多样性为特色,充分尊重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文化内涵;追求绿地的景观效益,最终形成季相分明、个体优美、群体宏伟的景观效果。 2. 绿化景观考虑一定的层次,并采用复合混交林的绿化方式,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和叶面指数。在空间竖向上求得景观的平衡和增加植物的层次美和景观展示条件。 3. 植物配置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意境上的独特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以香樟、桂花、红枫、银杏等为基调树种,选用多种乔木、花灌木进行搭配,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这些花木合理搭配形成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景观效果,并使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四季更迭、时间流转和万物生长的变化。 4. 在林间绿地,为了不影响广场的采光、通风,在林间种植小乔木、花灌木,设置种植有台湾四季青草、金叶女贞、瓜子黄杨、红花继木、杜鹃、茶梅的模纹花坛等。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乔、灌、草相互交错的完整的植物群落。 5. 充分运用垂直绿化等形式,增加绿化的景观效果,美化广场环境。
设计说明:
将河流进行改造,商业区与水体之间的区域硬质与软质结合设计,供给休憩空间,让人能够休息停留。东侧的区域,以树林和草坪为主,使之成为静谧的景观。
方案点评:
该方案水系和绿地的融合度较好,南北地块的设计风格统一,西北部的水景广场具有必须的趣味性。不足之处是道路系统凌乱,主干道路不清晰,园区东侧缺乏硬质空间,没有主要景点,保留建筑周边环境设计过于简单,缺乏空间变化,且两个圆形的硬质广场衔接生硬,过渡不自然。
设计说明:
景观结构:在南、北两个地块分别设置中心景观,北面为滨水广场,南面为以古建筑为中心的文化区域。功能分区:设置滨水中心广场、健身广场和临水休闲中心,满足市民休闲、健身、游憩的需求。
方案点评:
一、方案设计基本要求:
(一)、主体思想:
1、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广场,首先要体现休闲娱乐功能;其次要有必须的观赏性。
2、要充分体现简单愉快的特色。
3、要有时代气息。
(二)、总体风格:
1、整体上:开放的、大气的时代风格;
2、布局上:深邃的、优雅的文化风格;
二、立意与设计思想
(一)、设计理念:广场做为现代都市人们生活的一个活动空间,有其公共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诸多属性,但它区别于公园设计,所以更多的应是以简练、概括为主,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广场设计有三大基本因素,形象(景观)、功能(实用)、环境,这三大要素组成了人们休闲、集会、学习交流和了解社会发展与提高的各层面,同时更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礼貌与提高发展程度,它务必充满现代气息和时代感,广场体现的是一个时代主题。
(二)、方案立意:
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满足广场建设的目的。
5、贴合广场设计的基本要求。
6、以现代的手法,结合现代的人文景观总体营造。
(三)、总体布局
1、平面构图:
总体上,以喷泉为中心,进行布局,主要景点休闲健身场地、白桦林、小桥流水,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心主题。在广场四个角分别用大树与外界隔离,在大树与广场之间有绿篱隔开,广场及其周围的路和景点用棕榈树、竹子等植物配置,使整个广场更灵活、多样。
2、地形设计:
由于广场喷泉下沉,与整个周边环境构成一个高差,在思考因地制宜建设广场的前提下,分割高差,使人在视觉上有必须的缓冲,并到达丰富层次的效果。
广场由主入口到最高点的长廊,整体升高13米,在视觉上构成仰视效果,从广场的入口处看去,更能感受到一种时代的气息。
(四)、表现手法:
1、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以形式美体现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以简约的、概括的现代手法为主,突出景观规划的观赏性和时代性。
2、环境绿化设计:以生态绿化建设为目的。在设计时,在广场周围植有超多的树木,在广场上植有很多绿篱和大面积的草地,使之与硬质景观分开。绿化手法上以开阔的、简炼的划分手法处理,贴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节奏。
3、小品设计:小品设计以功能和景观兼容为目的,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到达景观装饰的效果。
三、广场分区与景点简介
(一)、广场分区:整个广场共分为三个区:
1、休闲健身区:以休息和健身为主,体现广场的实用性。
2、休闲娱乐区:以休息娱乐为目的。
3、观赏绿化区:种植超多的观赏植物和和草地,供游人观赏。
(二)、主要景点:
广场共分为四个景区:中心景观喷泉、长廊、现代亭子、小桥流水。
1、中心景观喷泉:
由主入口进入广场,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有棕榈树的道路。道路尽头是直径为5米的喷泉群,它有一个主喷泉和一些小喷泉组成。这些高低起伏的喷泉,使人驻足观赏。夜晚的喷泉在灯光下流光溢彩,煞是秀丽。
道路道右侧一块不规则的芳草地,草地上以大面积的草地栽植,寓意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人与环境相融合。
道路两侧高5米的装饰景观灯,给晚间广场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2、长廊:在喷泉群的左边,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橘黄色长廊,它高约13米,再整个广场中,它的存在给整个广场带来了冲击力和渲染力。
3、现代亭子:现代亭子简单的色彩和设计,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它供游人观赏,在整个广场中作为装饰性的小品建筑。
4、小桥流水:在一片绿地的中间建有一个不规则状的湖,湖面碧波荡漾,。湖上架设一造形轻盈别致的小木桥,将主景喷泉与其外的广场地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整体上,以几何对称的方式处理,注重平面和立面结合的效果。平面以大面积不规则的几何线条划分,看似随意而又规整的草地,大面积草地为主,不加任何修饰,体现空旷的视觉效果。
广场四个角上分别种植高大的乔大,做为广场的绿色点缀,树下分别设休息和健身器材,供人们休闲、健身之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植物分别以观叶、观形为主:
1、观叶植物:白桦树。
3、观形植物:棕榈,树形清秀挺拔,四季长绿,有文化树之称。
白桦树栽植于喷泉周围,构成一个半圆状,树下有椅子,供游人休息。棕榈树栽植于广场入口处的道路中间,逶迤成行,清秀隽美。
(四)、灯光照明:
在广场各处分别布置各类景观照明灯,既有装饰效果,同时又满足夜间照明之用,各处草地上皆置以草坪灯,在喷泉,长廊等重要景观部位,分别设置投射灯,增强夜间效果。
(五)、物业管理设施:
广场上设计了物业管理房与公厕等设施及垃圾箱。
四、结束语:
由于这是我第一次做室外设计。所以还不能做到更深入的设计。难免存在不深入、不细致之处,请教师见谅。
寒地城市是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城市广场融合了城市历史文化,体现了城市精神、特质,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和风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铺装景观作为广场景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在营造空间的整体形象上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寒地城市的广场景观设计中,地面铺装的景观设计却往往处于容易忽视的位置。在广场铺装景观设计中总存在一些问题:如铺装的色彩设计过于鲜艳、富丽,形成喧宾夺主混乱的气息;地面铺装选择的材料过多,各式各样的材料同时存在,大大破坏广场景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地面铺装的形式单一,图案缺少变化等等。这都说明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1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现存问题分析
1.1 广场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繁杂内涵不足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存在形态模糊繁杂的问题,过分追求形式和造型上的变化,削弱了空间的表达力及控制力,忽略了广场铺装景观整体形象的塑造。有的铺装景观设计的美感缺失,削弱了广场空间的性格和气氛,降低了广场铺装设计的艺术性,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有的盲目的模仿、照搬照抄国外的广场铺装设计,没有结合寒地城市自身特点,合理好处理继承与发展问题;还有的一些主题广场的铺装景观设计没有对主题烘托、氛围感染力的塑造起到很好的作用。从实体艺术层面上没能反映出寒地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特征。这些都是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的处理不善,造成了寒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认同的遗失。
1.2 广场铺装景观材质设计选择忽视气候特性
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忽视寒地城市气候特点,没有考虑到广场地面铺装材料的防滑性,不能确保行人安全,降低了广场使用率。有的广场为了追求美观,全部使用花岗岩铺装,但是花岗岩渗水性较差,遇到冰雪天气,经行人的踩踏,很容易在表面形成凝结层,使材料的防滑性大大降低。有很多广场所使用的花岗岩材料虽用火烧面、斩假面、剁斧面等方法处理,但由于材料本身的硬度较高,抗压强度较低,这样的地面铺装在使用几年之后经常出现碎角、裂纹的情况,破坏了广场的使用环境,也增加了维修难度。
1.3 广场铺装景观色彩设计运用脱离周围环境
铺装色彩设计如果脱离了环境,就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会降低广场的空间表现力。目前,很多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整体色彩较单一,最常用的色调是灰色,并基本作为广场地面主色调使用;绿色次之,基本以草坪的形式出现;然后是红色、黄色、黑色常作为点缀色出现,黄色调偶尔成为广场主色;最后是蓝色、橙色、白色、粉色在广场铺装色彩设计中也偶有采用。色彩在寒地广场铺装设计中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设计者不但没有很好的考虑环境中的色调的协调性,也没能对空间的限定、气氛的营造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大部分寒地广场铺装的色彩设计的组合变化突破度也较低,形成的花色图案也比较陈旧,弱化了对空间气氛的营造作用,缺乏丰富的空间表情,吸引力、感染力明显不足。
2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方法探析
2.1 广场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空间层次丰富
寒地城市冬季时间较长且寒冷多冰雪,必须考虑不良气候条件对人们户外运动的影响,使城市广场在不良的气候情况下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广场是人们共享的城市文明舞台,它既反映作为正常人群的需要,又要综合考虑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寒地城市广场铺装设计要考虑人行为的多元化需求,以及人对空间的感受。在铺装设计时应注意气候的适应性设计。城市广场底界面的多层次化有助于改善局部小气候环境,而且有助于增加空间的趣味性。铺装景观造型的立体化也是寒地城市广场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并可以结合绿化增加其空间活力和趣味。
2.2 广场铺装景观材质设计彰显地域文化
铺装材质的设计可以以传统文化与地域性特色为出发点,选取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要素在底界面上进行视觉性表达,以此表现地域性的真实感。应满足使用要求和气候特点,并提供坚实、耐磨、防滑的材料。材料表面质感也应进行合理选择,如要营造优美优雅、显得冷静的空间可以选择光滑细腻的材料;如要营造坚实,稳重,富有力度的空间可以选择石材。寒地广场铺装材质的设计构思同样需要立意,通过一定的造型、图案和空间组织将其巧妙地表现出来。根据具体环境,运用不同质感、图案和色彩的材料,创造动人的地面景观,表现和加强场地的特性。结合寒地城市空间的历史和现状、城市文脉,赋予广场铺装设计的历史性,使广场铺装设计既立足于现代,又要很好的与地域、历史、文化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广场文化环境。
2.3 广场铺装景观色彩设计呼应环境色调
任何一座城市广场的色彩都不应是独立存在的,均应与广场周边的环境色彩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广场铺装景观的色彩设计应尊重城市历史,切不可将广场的色彩与周围建筑色彩相脱节,形成孤岛式的广场。铺装景观应考虑到铺装色彩和空间性质的符合与统一,与环境气氛相协调,与侧界面文化艺术效果相协调,属于它所在的空间性质。寒地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景观文化,在寒地广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应该通过地域色彩景观文化的表达,丰富寒地景观,体现地域的文化性与历史性,并为市民创造宜人的寒地公共空间,促进人们在空间内的使用和逗留,增加人群户外活动时间,形成良好公共空间氛围。所以要善于运用色彩来营造环境的协调统一性,呼应城市色彩肌理,展现寒地城市特有的文化色彩。
3 结 语
寒地城市广场受气候条件影响具有其特殊性,对于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寒地城市特点,从地域、气候等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对策,对于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设计说明:
本设计充分利用河流景观,将水景都引入园区,创造秀丽美景。
方案点评:
该方案图面表现风格较统一,古建筑周边环境处理采用中轴对称的手法具有必须的特色,但北部缺乏主要景点,可供活动的场地较少,异形水景的形态欠组织,古树处理手法雷同,道路系统生硬,流线不顺畅,显得较凌乱,滨水岸线缺乏变化。
设计说明:
景观主要形式采用弧形,营造强烈的围合空间,公共活动与私密空间有必须的联系,使空间更整体,整个设计将直线与弧线结合,使空间丰富,形式优美
方案点评:
该方案整体风格统一,色调清新自然,水系形态较优美,道路顺畅。不足之处是亮点不突出,硬质空间偏少,对游人使用研究不周,保留建筑周边环境处理过于简单,没用充分利用景观元素进行造景,空间缺乏层次性和丰富性。
一、规划设计构思
城市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客厅,是提供人们散步休息、接触交往和娱乐等的公共活动场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宜昌领导已清醒的认识到,要加快宜昌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为此,他们确定了“以旅游为龙头,以特色壮支柱、以环境引客商”的发展思路,并千方百计做大宜昌经济,所以创建一个能充分体现宜昌文化和特色的广场环境已是当务之急。我们的方案正是与“创建高品质环境质量、塑造特色城市风貌”的构思为出发点的。
二、规划设计原则 拟建的宜昌文化广场位于宜昌市最西南端,与宜都点军相接,该广场三面为镇区道路,一面靠山,规划面积约三万平方米。
三、 绿色景观设计 一本方案绿色景观设计原则如下: 1. 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生命力强的作用。 2. 创造人工植物群落的群体效益,季相色彩效益。 3. 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生态环境。 4. 建立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融洽关系,创造回归自然的环境条件。 5. 把人们的审美及保健游赏需求和创造生态景观结合起来,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二)植物配植要点 1. 整个广场的植物造景设计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为特色,生物多样性为特色,充分尊重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文化内涵;追求绿地的景观效益,最终形成季相分明、个体优美、群体宏伟的景观效果。 2. 绿化景观考虑一定的层次,并采用复合混交林的绿化方式,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和叶面指数。在空间竖向上求得景观的平衡和增加植物的层次美和景观展示条件。 3. 植物配置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意境上的独特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以香樟、桂花广玉兰等为基调树种,选用多种乔木、花灌木进行搭配,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这些花木合理搭配形成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景观效果,并使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四季更迭、时间流转和万物生长的变化。 5. 充分运用垂直绿化等形式,增加绿化的景观效果,美化广场环境。
五、 道路系统及景观轴线分析 广场内除主轴道路外,更多的是曲静小道及林间小路。它们作为散步路,这种目前广场绿地内使用频率最高的场地,有着积极创造交往空间,增进广场游人间交流,使物质环境融入更多的人文情趣,形成自己亚文化的作用。沿两主轴线,我们主要采用植物丰富人的视觉感官,同时配以雕塑小品,沿景而行,通过铺装与广场建筑小品的对比使实者益实而虚者宜虚,二者共同构筑石、水、光、风的空间。对于连接东南与西北的景观轴,更是很好的体现了这样一种过渡空间、“流动空间”的秩序美。美国景观大师西蒙兹曾说:“我们规划的不是物质,不是空间,而是人的体验。”在这里,在这条景观轴线的处理上,我们采用亭、廊、构架、花坛、座凳以及形式变化丰富的图案铺地来形成一种抑扬开合的过渡空间,不仅使整条轴线景观情趣浓厚,而且体现了一种韵律美,同时,它使前后景观形成对比或调和的关系,满足主体空间的心理要求,给人们一种缘情或畅神的美感享受。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打破了游人在前一场所形成的认知和思维的惯性,提高了对下一个场所的感知度。
同时,广场内的休憩、公用设施,诸如:亭廊、坐凳、标志牌、垃圾箱以及各式圆灯等均以人性化设计为本,兼顾功能与美观,体现出绿色生态的现代化要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