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5
2023-07-05
2023-06-18
2023-06-29
2023-03-19
更新时间:2024-03-07 14:03:0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7-05
2023-07-05
2023-06-18
2023-06-29
2023-03-19
[摘要]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学生状况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提出了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并对案例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学;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_)08-215-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基础、又懂得管理原理、具有决策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一形势,许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越来越多在其课程体系中把管理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程来设置。
一、管理学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了管理学课程后虽对基本理论有了一定了解,但实际动手能力偏弱,直接影响到这些学生管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在管理学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的举措之一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循序渐进,合理有效地引入案例教学法。
二、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前提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案例教学的设计中,从管理岗位出发,了解构成管理岗位工作的主要内容,明确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确定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这是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实施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基础上,教师制定合理的案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恰如其分地举出案例给学生进行讲解、辅导,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要点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对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实际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是能够精选典型案例
摘要:从教师的主要工作、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分析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以期能够不断提升市场营销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市场营销教学;案例教学法;市场营销案例
一、教师的主要工作
1.精心设计教学案例要想使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效果显著,就需要对案例进行科学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已经讲授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设计。①查阅各种市场营销类资料,教师可以从以往的资料中找出典型的市场营销事件,并且结合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制作案例。②在相关企业中收集案例,教师可以亲自到不同类别的企业中进行实地考察,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案例进行收集,和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2.布置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保证案例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1]。例如,在市场营销课前,将准备好的案例教学资料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案例以及查阅资料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就必须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的信息点,来查阅相关的资料。此外,教师还应统计学生对市场营销教学案例问题内容的解决思路,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案例问题的谈论以及资料查询,教师可通过分组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交流协作意识,从而在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相关的手段和措施来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2]。例如,教师在对市场营销案例所应用的理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启发学生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案例分析时提出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市场营销教学案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即鼓励学生从不同问题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思路,并通过不同观点辩论的方式,来调动起学生应用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对于学生讨论中有价值的发言,教师可记录在黑板上,这是帮助学生厘清思考问题思路的有效方法。4.总结案例分析情况当学生讨论完教师安排的市场营销案例后,要通过撰写相关的案例分析报告,来总结教学内容的优势和缺陷。这样一来,在日后的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就减少作用效果不明显教学内容的时间[3]。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案例分析的总结报告。首先,评价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讨论积极性情况,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表扬,以增加其自信心。同时,还要对发言所表达的内容思路进行评价,以纠正其不成熟的解决问题方法。其次,通过强调案例中体现出市场营销教学理论的知识点内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最后,从全局的角度总结案例分析讨论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一来,教师就能从不断的经验总结中提高市场营销的教学质量。
二、学生的积极参与
1.进行案例分析前的必要准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当中去,安排学生对案例进行反复阅读,先对案例进行通读,然后详细分析其中的内容,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进行反复阅读之后,学生要找出案例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并结合市场营销中的知识内容对这一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如果案例中提供的数据不够完备,学生还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查找,从而使案例的分析更加完善。例如对某一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如果不进行分组,也可以让学生对其进行自主分析。针对案例中的内容,让学生提出应对策略。学生对这一案例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2.积极参与课堂案例讨论针对市场营销理论知识,每个学生均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对案例进行分析,也会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组织讨论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将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向他人分享。此外,其他学生还要认真分析其他学生对案例的看法。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每组学派出代表阐述对案例的看法。
三、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
1.科学选择教学案例案例选择的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市场营销教学的质量,在市场营销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需要科学选择教学案例,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教师可以遵循着典型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首先在典型性方面,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特点的市场营销案例,针对案例中所存在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展现案例的理论价值,与当前市场营销的实际情况密切相联系。其二需要关注其可操作性特点,使学生能够充分投入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市场营销教学对学生未来工作的客观影响等等,使学生能够真正通过学习获得能够使用的各类知识,解决各类生活中的市场营销问题。2.案例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市场营销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与互动,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看法,提问学生的观点,并通过适当引导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结束语
市场营销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借助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应用价值,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在市场营销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需要科学选择教学案例,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真正发挥市场营销教学的实践应用价值,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巍,席小涛.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_,07(23):62-64.
[2]张娟.职业院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_,01(32):302.
[3]胡文静.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应用中的误区分析[J].当代经济,20_,22(15):94-95.
为使新进员工尽快融入公司大家庭,接纳公司文化,帮助新员工熟悉工作环境,融入公司,更好、更快达到岗位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一、培训对象
适用于公司全体人员。
二、培训的主要方式及要求
通过老员工对新员工的“传”“帮”“带”这一传统而实用的方式,实现公司文化的传承,促进新员工业务技能的熟练掌握及责任心的提高。具体要求:
1、“传”。“传”是传授,传承。就是老员工要将自己掌握的工作技能,工作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新员工。
2、“帮”。“帮”是帮助,帮授。要在新员工工作上遇到困难时给与帮助,生活中遭遇困境时给予关怀,使新员工遇到挫折时感受到公司的温暖,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昂扬的斗志。
3、“带”。“带”是带领,带动。老员工要在工作中率先示范,以身作则,奋勇争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化新员工,带动新员工。
为了规范和严肃“师徒传帮带”工作,师徒关系确定后,一定要在全公司公布,接受监督。二要按照公司及车间的规章制度进行生产工作。
三、负责培训的老员工条件
1、品行端正,乐于助人。
2、工作认真、负责,业务技能熟练。
3、在公司工作一年以上,特别优秀的可放宽到半年以上。
4、思想作风过硬,为人和气,敢于严格要求,善于传帮带。
5、普通话基本过关,检查监督及时。
四、师傅的主要职责
1、传授技能,从基本知识,技能抓起,言传身教。
2、严谨的教学作风,对徒弟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3、把自己的一技之长传授给徒弟。
五、徒弟的基本要求
1、尊重师傅,谦虚好学,勤学好问,服从师傅的教导。
2、勤奋刻苦,不怕苦,脏,累。
3、通过学习,技术进步快,思想有提高,安全无事故。
六、考核与奖励
培养新员工是公司赋予每位老员工的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人力资源部对老员工带新员工的培训情况跟踪考核。
1、学徒期为两个月。如需延长学徒期,由师傅报车间领导审批并向人力资源部备案。学徒期满,公司对学徒进行考核。赞美特别奉献的老员工帮助新员工的句子
2、学徒期满,经公司考核合格的,师傅可获得相应奖励;学徒期不足两个月的,师傅可获得350元奖金;学徒期等于两个月的,师傅可获得300元奖金;学徒期超过两个月的,师傅可获得200元奖金。
3、考核合格后,奖金随工资一并发放。
[摘 要] 基于合作能力培养的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以团队为单元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和有效的课堂组织设计,构筑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景,实现了以合作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多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适合公共管理类本科生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 公共管理类专业;团队合作;合作能力;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_)05-0025-05
0 引言
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取得,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长期的亲身实践;二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学习[1]。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情景模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弥补本科生培养中实践环节训练的不足。案例教学十分契合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与此同时,对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还需要将其培养成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社会,不仅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社会。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多存在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较为薄弱的现象。这种现实现象直接造成了其在各类社会活动中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不足,而以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核心的素质结构正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联系近年来承担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体会,尝试探索了一套基于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的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
1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在解释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之前,必须首先对什么是案例教学加以界定。所谓案例教学,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的教学形式[2]。基于对案例教学的理解,所谓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指在教学组织活动中,以团队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以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核心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教学组织者通过有效的案例开发和教学模式设计,把学生的关注力集中到教学案例所确定的主题上来,形成一个团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以及教师与团队、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充满互动和活力的有效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在其享誉教育界的《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五品”目标,即努力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和发奋好学的“尊严”,诱发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教学的“活力”,造就学生自负其责、自作选择的“自我管理”能力,培育学生团结、友爱、协作的“集体感”,开启学生洞察事物的专注“意识”[3]。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践行上述“五品”的要求。因为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充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兴趣,课堂互动性强,便于激发课堂活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团队为单元组织教学活动,更能实现对集体责任意识的培养。其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如下特征。
1)团队是课堂活动的基本单元。团队是由多个学生个体元素构成的集合。团队作为课堂活动的基本单元,实际上是学生作为课堂活动主体的组织化和扩大化。在课堂上,学生被分成几个既定的学习小组,以小组集体的形式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必须依赖于团队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团队为单元组织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较高的互动性。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与单个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团队以及学生团队之间的互动,因此互动性更强,互动的水平更高;二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公共责任感。责任感是合作精神养成的基础,也是合作能力生成的动力机制。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知识人”,还要培养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社会人”,该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对所在团队的责任感入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集体责任意识。
2)以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该教学模式以团队为单位组织教学,同样以团队集体表现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每个成员的最终成绩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表现,而且要取决于团队的整体表现。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单靠个人是不行的,必须依赖于团队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该教学模式设计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同时,还通过教学过程的程序和内容设计实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信心、自我管理、组织领导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3)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论辩式、体验式、角色扮演、汇报式等教学方法。无论哪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均需要以团队为单元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取决于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
4)案例是教学的主线。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对教学案例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普通的案例教学不同,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案例不仅要再现一个过去的情景,案例的选择还要具有较大的争议性,要保证学生在阅读案例后能形成发散性的观点,问题的设计也要能形成争锋相对的焦点。争议性是案例设计的必备要素,这就对案例的选材、案例问题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5)教师是教学进程的引导者。在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案例的提供者、教学规程的设计者,更是案例教学实施中的控制者、倾听者、沟通者和引导者,同时还是案例教学效果的总结和评价者[4]。能否实现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引导,将学生的个体行为引导到增加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上来,这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挑战。
2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准备
实施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工作。
1)课程考核标准。课程考核及评价标准犹如一根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以团队为考核单元,将课程成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50%(学校规定15%~50%),以各个团队小组的课堂表现为评分依据,根据分组情况,团队第一名得满分(50分),其他团队依次根据课堂表现成绩占第一名的比例确定相应成绩,所有团队成员成绩相同;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50%,成绩根据每个同学实际得分评定。除此之外,为了鼓励课堂表现特别突出的团队成员,特设附加分,满分10分,附加分从严控制,主要在于克服集体消极情绪,激发个体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全班同学(30人左右)自由组合分为4组。课堂教学中设定评委团,由教师和4个小组组长组成。根据教学内容和案例主题选择,每次或每一阶段(一般为一周3次)课堂教学结束时,评委团根据每个团队小组在本次或该阶段的综合表现进行投票,评选出本次或本阶段案例教学优秀团队,每个评委拥有1票(不准投给本组),小组得1票计1分。教师提名最佳个人,每次得1分,每次课堂教学每组不超过1人。本门课程教学计划完成后,班长汇总课堂教学成绩,排出名次,分别给出各个小组的最终成绩,并给出最佳个人加分成绩。团队集体表现和最佳个人附加分相结合的课堂成绩评判方式,一方面强化了团队的集体意识,要想在学业总评中取得好成绩,单凭个人的突出表现还是不够的,必须带动本组成员共同努力,通过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于团队集体的责任感,有助于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个体积极性。
2)教学案例开发。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5]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能否具备一套适合课程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兴趣取向并反映实践热点、典型事例的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能否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性保障。就案例来源看,教师要对现有的案例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符合学生实际知识能力和教学设计的需要。学生自编案例是教学案例的重要来源。
为了整合团队力量,激发合作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笔者在教学案例设计中坚持了如下原则:(1)案例应具有争议性,没有明显一边倒的结论。比如农业税的存废问题,适合教师做案例分析,但不适合专门的案例讨论教学,因为废除农业税的积极意义和必要性是明确的,现在已没有讨论存废的必要;(2)案例设计必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且在案例教学的安排上要与理论学习相一致,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不能脱离理论分析而泛泛议论;(3)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应该是一段时期内发生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典型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今后分析同类问题的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选择。基于上面的课程目标和案例开发原则,以笔者承担的《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教学为例,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了论辩式、体验式、角色扮演、汇报式等教学方法。表1列举了案例教学中几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
3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设计及实施步骤
不同的案例主题和教学方法应用,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略有差异。下面笔者分别以上述4组案例为例,对论辩式、体验式、角色扮演、汇报式4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及要点进行介绍。
论辩式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主要借鉴辩论赛的组织模式。“撤点并校”案例选择的背景主要是源于20_年以来的连续性校车安全事件,由此延伸到对校车安全背后的“撤点并校”政策的分析。所谓“撤点并校”,指的是20_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该项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但政策执行结果却不理想。随着校车安全事件的频发,人们普遍对“撤点并校”政策持否定态度,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应该挖掘校车安全问题背后的根源性问题,全面评价“撤点并校”政策。观点的争议性非常切合论辩式教学的需要。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案例背景介绍。教师通过案例背景介绍,补充学生对该案例认识的不足,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辩论做铺垫;(2)案例材料阅读。案例中提供了近年来几起校车安全事件和媒体报道中关于“撤点并校”的评论。虽然课前已经阅读过案例,通过课堂的临时快速阅读,能够使全体同学进一步明确教学主题,聚焦注意力;(3)小组代表发言。正反双方代表开篇立论,陈述本方观点和论据;(4)自由辩论。正反双方同学围绕辩论主题展开充分辩论。教师在该阶段要控制好论辩秩序和讨论情绪;(5)评委团提问。未参与本次讨论的同学就正反双方的论辩观点进行提问,可以指定相关同学回答;(6)评委团投票。评委团投票确定优胜方,教师提名最佳个人;(7)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讨论的要点、重点、亮点、争议点进行点评,教师只是对讨论过程和观点进行复述和点评,而不是简单给出对或错,目的在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是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提升环节。
体验式教学模式
该种类型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对案例素材有切身的体验。大学生均经历过高考,也即将面临就业。通过同学之间、学生与家长及亲友之间的交流,他们对高校扩招政策比较了解,对就业前景更是十分关心,因而能够有话可说,畅所欲言。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案例背景介绍。教师对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背景及实施进程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该政策有个立体式的了解,启发学生思考。在本案例教学中,明确两组同学重点思考高校扩招政策的积极影响和高等教育带来的收益,另外两组同学重点思考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问题和高等教育付出的成本;(2)案例材料阅读。案例中列举了近几年来重庆、福建等地区高三学生放弃高考的案例,引入学生对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的思考;(3)小组内自由讨论。该阶段主要集思广益、凝练观点,为小组代表发言提供素材;(4)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分别就各自组承担的任务做主题发言;(5)观点补充。在该阶段教师要发挥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和引导各小组对各自和对方的观点进行补充,并就案例材料中设计的思考题进行提问;(6)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讨论的焦点、亮点、争议点进行点评,并给出自我观点和分析。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角色扮演对案例素材要求较高,所选案例必须人物、事件具体。孙志刚事件人物角色明确,主要有孙志刚本人、同事、警察、收容所人员、定点医院医护人员、记者等。故事情节清晰,从进入收容所到被殴致死,相关部门撒谎,再到记者披露真相,这其中情节异常复杂,暴露了收容制度的严重弊端。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案例背景介绍。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孙志刚事件的整个过程,并从政策角度启发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2)角色模拟表演。每组同学分别在对孙志刚事件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孙志刚事件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对孙志刚事件有更加直观的了解;(3)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分别畅谈对孙志刚事件的认识;(4)案例分析。案例材料围绕孙志刚事件的起因、过程、披露以及城市收容制度的产生及发展、城市救助制度出台的原因及意义等设计了系列问题。在该阶段,主要围绕案例材料和案例问题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公共政策终结的理论对城市收容制度终结的影响要素等进行深入分析;(5)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的角色模拟、案例分析过程等进行总结点评,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政策理论分析实践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汇报式教学模式
对于热点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汇报式的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每组同学在课下充分收集相关材料,编写教学案例分析报告,并通过汇报答辩的形式,强化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户籍制度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从媒体上可以收集到丰富的相关资料,学生也能感受到户籍制度带来的问题,而且户籍制度涉及的面比较宽,影响比较大,因此适合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该问题。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教师命题。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需要,为每组同学提出案例研究命题;(2)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以团队小组为单元收集材料,集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3)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提供一套因户籍制度带来的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问题的案例材料,分析户籍制度的利弊;(4)答辩。教师和同学向汇报小组提问,可以指定汇报小组任一同学回答,以检验团队小组其他成员对案例的理解情况;(5)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汇报的优点及不足进行总结点评,并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全面分析案例材料。
总之,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都需要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从而实现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的目标。论辩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观点交锋、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有效避免案例讨论中先后发言者的难度差异;体验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案例选择要切合学生实际经历,学生有话可说,更能激发其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体会深刻;汇报式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学生对案例掌握深入,能够慷慨陈词。
4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基于合作能力培养的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是笔者近年来承担的《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等专题案例课程教学的心得和经验总结,目前仍然处在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在实施本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教学氛围和能力素质发生了变化。
首先,在学习态度、课堂教学氛围方面的变化如下:(1)课堂出勤率大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病事假等特殊情况,几乎没有同学缺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体,而是作为团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承担着对团队和团队其他成员的责任,起到了互相监督鞭策的作用,因而都能自觉出勤,杜绝了无故旷课的情况;(2)学生参与度明显增强。参与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自愿参与是精力投入的一个表现;二是高频率的发言,学生高频率的发言表明学生将注意力和关注点聚焦于案例并且富有成效地投入了讨论[6]。在教学中,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同学们能够慷慨陈词,发表见解;(3)师生互动性明显增强。在教学中,教师走出了三尺讲台的限制,围绕教室进行“旅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互动性明显增强;(4)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课堂教学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生们的笑声明显增多,心情愉悦有助于积极参与;(5)问题讨论的延伸程度明显增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思维得到激活,提出了许多超出案例材料本身的有价值的新观点、新见解。
其次,在能力素质方面,学生实现了如下能力素质的提升:(1)通过以团队为单元开展教学活动,以小组整体成绩作为个人学业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2)通过小组内讨论、情景模拟表演、主题发言、自由辩论、观点总结等环节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3)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有效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效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预期的能力培养目标。同时,在案例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学生对团队的责任意识不强,精力投入不够,影响团队整体效能的发挥,也引起团队其他同学的不满,这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及时发现、有效沟通,这也更加印证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紧迫性;二是课程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改变卷面笔试考核作为必选项的硬性规定(目前规定不低于课程总评成绩的50%),对于专题案例教学课程,学生的学业投入主要集中在课堂讨论活动中,笔试难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此类课程可以考虑取消或者降低期末卷面考试的比重;三是受制于课程考核成绩必须呈正态分布的硬性规定,在小规模班级教学的情况下,“加工处理”后的课程考核成绩往往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学业投入度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_:1.
[2]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_,(10):60-65.
[3]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宇航出版社,20_:4-6.
[4]司林波.本科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教育评论,20_,(4):59-61.
[5]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_:46.
[6]陈潭.公共政策案例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_:10.
【课程背景】:
新员工入职培训引导是一种最常用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法,但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太多企业不能保证这些方案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欠。理想的员工入职培训引导方案应该能够向新员工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组织。另外,入职培训引导是一段很有利的时期:通过这段时间,可以减轻新员工的焦虑,强化组织的价值观,并且激励新员工去做好他们的新工作。然而,很多组织并没有利用这些机会获得上述好处。
【课程简介】:
新员工在进入组织时,面临着许多挑战。他们要学会对于他们有效地进行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和行为,同时,他们还要知道组织和工作团队的规范和期望。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组织社会化”,是指圈外人怎样转化为得到认可的和有效率的圈内人。成功的社会化能够产生对新员工和组织都很重要的结果,包括职位的满意度、工作绩效和流动率。如果组织运用好各种策略来让新员工融入组织,这些策略都会对新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然而,并非所有的新员工都会回应组织的这种努力,可大部分新员工也会在采取行动之前积极收集信息,运用各种战略和不同的信息资源,来学习有关组织和组织期望他们扮演的角色的各个方面。
本课程在帮助新员工转化有效率和获得接受的圈内人的两种方法是:现实工作预览和员工入职引导。
【课程特点】:
职业化:这是一套标准的职业化入职引导与培训方案
操作性:企业可依次标准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的入职培训流程
实用性:实用价值强,弥补了普通企业关于员工入职、培训的缺失
工具性:流程中标准的表格植入是入职培训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享受性:听完这个入职、引导、培训过程,如同享受了一次星级服务的温暖
【课程收益】:
描述组织如何让新员工成为圈内人即“社会化”的内容、成果和过程
陈述新员工进入组织面临的挑战,以及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因素
描述新员工预览现实工作的方法,并解释这种方法能够为组织和新员工带来什么利益
定义并解释员工入职引导的目标。
确定有效的员工入职引导方案所具备的特点。
学习有关设计、实施和评价有效的员工入职引导方案的关键要素。
【课程对象】:
新入职员工、调岗员工、轮岗员工、人力资源部、中高管理者。
【课程时间】:
1天,6小时
【课程大纲】:
一、 引言
1. 研讨:《你是否曾经……》
故事:曹操与刘备的“入职引导”
2. 新员工入职面临的问题——政策解决的问题。
3. 新员工入职引导四大原则——“您”的引导很重要。
二、 社会化:成为圈内人的过程。
1. 社会化的基本概念
职位说明书与“角色”:个人如何做才能适应组织的要求。
角色沟通与角色定位:个人、同事、直接主管、高层管理者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看法。
群体规范:圈内人共同赞同的行为。
期望:对可能的行为、感受、规定和态度的信赖感
“期望”影响满意度、绩效、认同感、流失率
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新员工检验期望
2. 社会化的内容
基础培训
有关组织的培训
工作团队功能的培训
特定职位的技能培训
个人的学习与培训
3. 社会化的结果
正面结果
负面结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