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5
2023-06-18
2023-07-05
2023-06-29
2023-03-19
更新时间:2024-05-03 16:38:5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7-05
2023-06-18
2023-07-05
2023-06-29
2023-03-19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西吉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2万亩,种植马铃薯120万亩。牛、羊、猪、禽存栏7074万头,出栏6775万头,肉类总产量11万吨,优质牧草留床面积7615万亩,实现牧业总产值21亿元。设施农业及西芹总产值21679万元。新建拱棚14598亩,维修日光温室224座,设施农业投入生产17265亩。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9797亩,其中:拱棚37397亩,日光温室2400亩。完成旱作节水农业覆膜保墒面积1633万亩。
马铃薯总产在180万吨以上,全县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55万个羊单位,肉类总产量达到万吨,实现木业总产值亿元,人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到350元以上。西芹实现总产14万吨,西芹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农民人均西芹产业纯收入达到180元。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墒面积万亩,实现农牧业总产值亿元。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成自治区级现在农业示范基地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7个,农牧业科技示范点40多个,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9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33个,生产单位21个,产量达到100万吨,实现产值亿元。全县绿色产品生产企业2家,绿色产品产品数2个,绿色产品产量达到53万吨,实现产值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西吉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论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区域化布局不均衡,基地建设规模扩大比较困难。产业总体上分布不均衡,对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建设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拿马铃薯来说,尽管走向了国内、国际市场,首先高品质的产品数量如果满足不了外商的需求,创汇增收的前景也就不会很乐观。另外,西吉县农业特色产业优势目前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尤其是西芹、胡萝卜、小秋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的扶持种植、加工转化前景没有拓宽。
2.马铃薯支柱产业的问题:
一是加工不足(原料不足)。老百姓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足,执法单位执法不严,导致马铃薯的偷盗情况越来越严重。
二是由于品种的落后、老百姓种薯的选用认识不足。
三是马铃薯没有统一包装,只能卖原材料,导致价格不如区外。四是马铃薯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老百姓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到位。
3.农业产业链条延伸难,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产业链条的长短,决定着农产品转化增值的大小。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仍然停留在原料销售上,只有一个链条节,即使加工,也只是简单的初级加工或粗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低,加之生产上是家庭式分散经营,流通上是各自为政、小打小闹式营销,以致农业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形成产业。
三、改进措施
必须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品牌优势,走农业稳县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咯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巩固马铃薯产业,提升草畜产业,培植西芹等特色优势产业。扶优扶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西吉建成绿色农业经济强县,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1.在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上,解放传统思想观念,跳出农业抓农业。
要以抓企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作为整体来抓,从项目选择到论证、决策,从业主确定到招商引资,从经营机制到项目管理,从市场营销到品牌确立,都进行项目化运作。从原料基地生产到农产品加工,从产品开发到市场策划都按企业化模式运行。从组织贩运到流通销售都按市场化模式营销。特别要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聚集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构建成新型农村农业产业体系。
2.在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上,突出区域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构建大农业、大产业。
要引导农户间相互联合,整合资源,实行大户联动发展,将产业办出规模。特别是乡镇要加强区域间横向协作,消除自我封闭,共同规划发展适宜本乡镇、本区域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确定之后,用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集中生产要素,重点突破,形成规模,凸显特色。
3.在农业产业发展措施上,加快以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为主的各项改革,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条件。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建立良性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重点要强化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之间,外出务工,经商农民之间采取招商租赁、承包权转让等自由流转土地,采取政府扶资、培养技术。联片经营等形式,使土地向大户集中、向能人集中、向农业企业集中,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要组织引导滞留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上的农民,以城镇化来促进农业产业化。
4.在农业产业发展经营上,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
要立足优势资源和地方特色,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结合,积极发展种植、畜种繁殖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导现有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兼并、联合,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鼓励工商企业兴办农业企业。总之,要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产业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群体,增强市场开拓和辐射带动能力。
5.在农业产业发展流通上,着力建设以农村市场为主的流通平台,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
要结合城镇建设和乡镇主导产业定位,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和功能,尽快启动区域主导产业交易市场,专业市场以及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设,并将其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规划、同建设,使城镇化、市场化同步发展。此外,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择优扶优,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
6.在农业产业发展指导上,切实转变行政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指导服务要从以前包打包唱的行政命令转移到宏观指导、制定规划、政策扶持、培育市场,调节利益上来,走企业面向市场一一政府扶持企业一一企业组织生产的路子,由企业自行规划产业基地规模、开展扶术指导,回收产品、开拓市畅政府只研究扶持、投入等政策,培植社会化服务体系,调解公司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督促企业提高履约率,促进农户与企业从一般的买卖关系变成利益共同体,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利益,而且还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我区绿色食品经历了从产品到产业,从产业到品牌的发展历程,一步一个脚印,宁夏玉西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银川育新枸杞种业有限公司、银川原源食用油有限公司3家企业枸杞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资质,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1个,认证产量吨,主要是枸杞、枸杞芽茶、枸杞芽尖、食用油。宁夏志辉源石葡萄酒庄有限公司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企业,获得有机产品认证4个,认证产品为酿酒葡萄、白葡萄酒、红葡萄酒、桃红葡萄酒,认证产量468吨。西夏区枸杞产业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枸杞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共计5700亩,其中宁夏农垦南梁农场有限公司认证面积2200亩、宁夏玉西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认证面积3000亩、宁夏奇正沙湖枸杞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认证500亩。
综上所述,绿色食品不论从国际、国内,自治区层面上,都非常重视,西夏区今后将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绿色食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安全健康消费需求。
二、枸杞产业发展现状
1.我区枸杞市场受青海、内蒙古、新疆、河北、甘肃等地区的冲击,枸杞价格一度处于低迷,枸杞加工增值环节薄弱,深加工技术也不成熟,枸杞产值不理想。
2.标准化管理整体水平不高,管理不够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深加工产品的品种还比较单一。无公害种植至今未能全面推开,有害化学物质含量仍然偏高,在晾晒加工中的二次污染比较普遍,达不到绿色标准和高层次出口要求,导致枸杞产业始终做不大。
3.枸杞深加工转化能力有限。种植规模较小,发展层次较低,枸杞加工产品品种单一,加工转化率低,主要以干果销售为主,目前还没有枸杞果品深加工企业,产品研发和市场培育相对滞后,高附加值的枸杞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因此枸杞精深加工率低的现状仍然是制约我区枸杞产业健康科学发展的瓶颈。
4.精品枸杞培育还需进一步加强。受前期种植管理成本高、后期加工销售环节严和茨农整体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精品枸杞大规模生产培育有限,导致精品构杞研发推广缓慢。
5.产业化融合发展程度不高。枸杞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融合不够,枸杞文化传承不深。
四、绿色食品和和枸杞产业下一步发展思路
1.我国绿色食品的规模还不大。尽管目前我国的绿色色产品市场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按照人民大众的需求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其所要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要想成为比较先进的市场体系仍然做出不懈的努力。
2.绿色消费观念淡薄。在我国消费者对于购买绿色食品还未深刻的了解,对其对身体健康的积极意义并未切身体会,主要原因在于绿色食品较之一般的农产品价格要高很多,居民对绿色食品并没有很好的认识,从而也就谈不上对绿色食品的消费了。
3.绿色食品市场不健全,缺乏宏观制度的保障。许多不法商家缺少法律知识,冒用绿色食品商标,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市场秩序,致使消费者对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产生疑惑不敢大胆的进行购买,我国在约束绿色食品的产业经营方面,没有一定的法律依据来维护绿色食品健康的交易。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靠某个部门、企业或个人单打独斗。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专班成员单位结合职责分工,出台了用地、用水、科技、人才、环保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厚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土壤”。
去年以来,宁夏一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资金亿元支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各环节,并加强绿色食品产业金融支持和创新服务,各银行机构共向绿色食品企业发放贷款亿元,为全区249家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办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累计保障金额亿元;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绿色食品产业人才培训工作,累计培训各类管理人员680人,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石嘴山市田园食品有限公司位于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绿色农产品科技园区,是一家专门从事古法酿造食醋、酱油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岳秀玲告诉记者,去年一年,企业不但享受了15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打造“田园醋文化观光园”,还从农牧、人社等部门共获取近百万元奖补资金。
作为牵头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实施梯次培育,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壮大加工主体,推动构建全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目前已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园区、聚集区10个,创建国家级产业强镇4个、产业集群1个,支持建设利通区、贺兰县、中宁县3个产业加工强县,还将伊利乳业、塞尚乳业、厚生记等26家绿色食品企业列入自治区“三个100”项目库,给予项目贴息资金支持1185万元。
宁夏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而作为成员单位之一,自治区工业与信息化厅两年来合计拨付亿元支持产业发展。其中,为永宁县、惠农区、利通区、青铜峡市、中宁县、固原开发区等17个农业大县、重点开发区安排综合奖补资金亿元,支持地方因地制宜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对绿色食品项目给予倾斜支持,将重点项目遴选总投资要求由1亿元降低至5000万元,并对重点项目进行月跟踪、月监测,累计为40个食品加工项目给予贷款贴息4131万元;还每月对龙头企业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14家企业纳入自治区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
与此同时,对于工业经济稳增长的绿色食品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标杆企业、技术研发创新企业、积极拓展市场份额企业等,政府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激励措施,激发绿色食品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
品牌决定市场。当前,宁夏大力实施全区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已巩固提升农业区域公用品牌13个,做优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品牌10个,培育绿色食品、名特优新产品品牌50个,申报各类绿色食品207个,认证GAP良好农业规范10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宁”字号绿色食品的享誉度,但产品走出去、产业扩容增量依然被“叫不响”所制约。尤其对于许多刚起步的、处于上升期的中小微企业,“酒香”也怕“巷子深”。
记者走访多家绿色食品企业发现,人才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宁”字号绿色食品的品牌竞争力,不少企业表示“求贤若渴”。岳秀玲说,当前企业扩规模、增产能表面上受制于品牌弱、市场小,而实际上缺人才尤其是营销人才是主因。作为一个刚从家庭式小作坊迈入“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小微企业,即使新研发的“枸杞醋”经熟人引荐走出国门受到好评,但依然没走出“熟人圈”。
石嘴山市田园食品有限公司酿醋车间。(受访者供图)
据岳秀玲介绍,公司共有20名员工,从事工种以生产为主,其中大专以上学历8个,其余均为就地就近吸纳的失地农民。“小企业难就难在人才招留上,我是技术出身,管理、宣传上人才急缺。”
数据显示,当前宁夏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高端和实用人才“双缺”,培养和留住人才“两难”,从业人员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2%。即使是一些“专精特新”企业,也难以摆脱“人才短缺”的困扰。
针对引才、育才,做大做强市场品牌,部分受访人士认为,应坚持“引育并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通过挂职兼职、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批学术水平高、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加大绿色食品专业技术实用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建设一支能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绿色食品业实用技能人才队伍。
与此同时,岳秀玲等业内人士还呼吁,设立专项资金为企业定制经营管理人才、高技术人才培训,充分利用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博览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宁”字号绿色食品产业和深加工企业,为企业产品走出去、资金技术引进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宁夏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勇还建议创办细化市场营销专业,一方面可按照枸杞、乳制品等优势特色产品进行细分,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标杆企业营销岗位实训至少半年,定岗实习、学以致用,真正让“宁”字号绿色食品“叫得响”“出得去”“卖得好”。(完)
一、发展现状
脱水菜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于xx年开始起步,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我市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脱水菜企业数量众多。全市现有脱水菜加工企业近100家,总加工能力近卫立正其中较大规模的有30多家,具备出口自主权的有12家。
(二)青红椒产量全国第一。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青红椒脱水菜生产基地,青红椒总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70%以上。全市青红椒种植面积从20xx年以来,多数年份保持在10万亩左右,最高达13万亩,种植农户约6万户。脱水菜成品多数年份产量在1.5万吨一2万吨之间,产值5亿元左右。
(三)广大农民受益明显。青红椒亩产约3.5吨,近年每吨价格约800多元,亩收益在3000元左右,比较效益明显,农民种植热情较高。另外企业生产期还可解决4—5万名季节性用工,生产结束后仍能解决数千人的就业问题。
(四)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脱水菜和羊绒、葵仁、番茄酱等,是我市面向欧美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但我市拥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较少,70%以上的产品都是通过国内其他贸易公司出口。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多、小,散,市场比较混乱。虽有近100家企业,但缺少上规模、上档次、技术先进、业界知名、广泛认可的大企业,与全国第一产地的地位不相称。企业多数规模偏小,技术落后,且各自为阵,没有发挥好主导市场的作用。绝大多数小企业春种时不签订订单,收购时抬高原料价格,使得企业原料成本上升。农民虽—时受益,但长远看弊多利少。生产结束出货时彼此又互相竞争,很容易被外地采购商各个击破,造成产品价格波动过大,行业周期性的出现滞销、亏损。另据了解,国内外每年青红椒的需求量是2万吨左右,而我市产能已近20万吨,严重过剩,应尽快解决。
(二)产品良莠不齐,质量难以控制。多数企业厂房因陋就简,生产设备落后,卫生控制不到位,检测手段不够,产品标准不一,仓储条件较差,特别是卫生、农残等隐患多。
(三)多为低端产品,缺少精深加工。产品都是初级原料,还要通过国内外企业二次加工,然后经国外大企业最终加工包装后,才能上市。也有国内部分企业开始给方便面企业加工终端产品,但数量还很小。总的来说,我市的产地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产品过于单一,有待继续拓宽。我市脱水莱主要是青红椒,另有极少的豆角、番茄、黄瓜等,但事实上胡萝卜、葱蒜、各类青菜等都可以制成脱水产品,国外市场需求也很大,应该向多品种方向发展。
三、前景分析
(一)市场稳中有增。脱水莱产品作为欧美日等国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着较为稳定的消费市场。同时受欧美日等国家生活习惯的影响,脱水莱产品正在逐步进入其他国家。国内随着方便面企业、快餐行业的发展,脱水菜产品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总体市场呈稳中有增的态势。
(二)我市仍具优势。青红椒的传统产区欧洲主产区因病虫害。减产严重,原料品质下降,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国内宁夏、甘肃、新疆、山西等地从种植规模、种植技术、产品质量、出海距离等方面,暂时难以与我市抗衡。我市水土光热自然条件适宜,使得我市成为外商关注的最佳产区之一。
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未来的趋势是,只有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的食物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将成为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一个“热点”。目前,国际上类似我国绿色食品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生产和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市场容量也在迅速扩大,这对我国绿色食品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在标准、技术、管理、贸易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相关行业接轨,中国绿色食品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中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精品和名牌形象,促进中国绿色食品的出口创汇。为了进一步提高开发和管理水平,扩大规模效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将继续向农业、食品、轻工、环保、卫生、外贸等相关行业和部门延伸,而且也将形成自身产业发展的一个完整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产品开发体系、市场流通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人才培训体系。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XX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亿元,比上年净增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比上年上升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个和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个和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XX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经营总收入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我市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区域拉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1个。截止20_年底,这21个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加工户)9293个、从业人员79万人,年营业收入2342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利润161亿元、出口创汇91亿美元,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公共服务平台17个、行业协会27个。
从区域布局看,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的主要有:开发区、福山区、龙口市和莱州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招远市的粉丝、黄金及金银首饰加工产业集群,莱州市的石材产业集群,海阳市的针织毛衫产业集群,蓬莱市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栖霞市的苹果储藏及加工产业集群,龙口市的铝及铝制品产业集群,牟平区的肉食鸡产业集群,芝罘区的汽车贸易产业集群,开发区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从行业分布看,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传统行业主要有:石材加工(板材、雕刻品、异型雕)、食品加工(植物油、蔬菜加工、海产品加工、肉食加工)、针织毛衫加工、粉丝加工等。新兴行业主要有:葡萄及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汽车贸易、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
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开发资源、集聚发展型,如莱州市柞村、夏邱镇石材加工和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品产业等;二是由点到面、滚动发展型,如海阳市凤城街道毛衫加工、辛安镇针织服装、莱阳市龙旺庄街道食品加工产业等;三是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型,如龙口市东江镇铝及铝制品、蓬莱市刘家沟葡萄及葡萄酒和福山区福新街道汽车配件产业等;四是规划引领、成片发展型,如招远市温泉街道金银加工、芝罘区世回尧街道汽车交易和开发区大季家街道水产品加工产业等;五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型,如招远市张星镇粉丝加工产业等。
(二)基本特点。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葡萄及葡萄酒、汽车贸易、汽车零部件、修造船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20_年,蓬莱市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产区优势,确立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为“百年立市”产业,经过3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葡萄酒企业达到50家,葡萄酒年生产能力1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5%以上。芝罘区从20_年开始发展汽车贸易产业,建立了胶东最大的汽车交易广场,成立了烟台市汽车商会,目前国内所有品牌和部分国际知名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共设立汽车销售公司、专卖店93家,带动发展汽车装璜、维修、二手车交易等相关服务企业60多家。蓬莱市的休闲旅游、修造船产业,莱山区的机械加工铸造产业等,也都是近几年快速兴起的。
二是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石材、粉丝、黄金、毛衫等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普遍实现了上档升级。招远市的龙口粉丝产业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二次技术变革,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先后研发出80多个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种,推动粉丝产业逐渐向综合开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海阳市的针织服装企业通过为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完成了资金和技术积累,实现了从“贴牌”到“创牌”的跨越,目前已涌现出“申士”、“新雨”等28个自主品牌。粉丝、黄金、石材、毛衫等传统产业的快速提升,同时也带动了机械加工、矿山机械等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招远市的矿山机械产业,20_年拥有生产企业65家、从业人员6500人,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
随着“绿色消费时代”的到来,自治区政府大力倡导消费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逐渐增强。今年,绿色食品产业被确定为自治区九大产业之一,为促进宁夏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在深入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牵头起草了《宁夏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绿色食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达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通过绿色食品等认证的产品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0%以上。
自治区将打造全产业链绿色标准化集成示范基地,努力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到2025年,新建优质粮食5000亩以上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00个;建设千亩以上露地蔬菜和200亩以上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50个;规划新建奶源基地9个,培育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20个,建设300只以上滩羊家庭牧场960个;建设葡萄标准化种植基地100万亩,枸杞标准化基地70万亩;创建100亩以上的自治区级苹果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个;创建国家级及自治区级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基地50个以上。
加大绿色食品产品品牌宣传力度,支持做优知名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品牌50个,培育绿色食品名特优新产品品牌200个。积极开展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每年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数量达200个以上,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数量年增长8%以上。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对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一是龙头企业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各级供销合作社以社属企业为依托,围绕自治区六大主导产业,依靠当地资源优势,特色产品,重点在农资、羊绒、羊毛、乳业、粮油、蔬菜、马铃薯、烤烟、桑蚕、中药材等产业,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流通、加工型龙头企业。全系统现有盟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0个,其中,符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标准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5个。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个。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重点龙头企业13个。
二、参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各地供销合作社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条件不同,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不尽相同,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不同。
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力不强。目前,全系统共有旗县级以上社有企业340个,其中,经济实力强、带动力强的企业很少,多数企业只是勉强维持经营,且企业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效益不高,距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三是国家、自治区扶持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制约了供销合作社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主要的困难是国家、自治区对供销合作社没有扶持政策,供销合作社在争取农牧业产业经营、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项目以及扶持专项资金等方面难度很大,相关的优惠政策基本享受不到。
四是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供销合作社正常的业务经营和发展。农业银行一般情况下不给供销合作社提供贷款。信用合作社贷款额度小,不能满足供销合作社业务经营的需求。
四、对策和建议
一是围绕优势产业,尽快引进、改造、培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各级供销合作社应当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充分利用现有存量资本和经营设施,采取引进、租赁、改造等多种形式,吸纳农牧民入股、参股,整合有效资源要素,开展多方面联合与合作,尽快培育发展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重点发展以当地农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加工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让农牧民不仅得到出售农畜产品的收入,而且还要得到加工增值的收入。
二是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围绕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新建改造基层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有计划地兴建一批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加快组建农牧民各类专业协会,培育和壮大农牧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在经济上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引导、帮助农牧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市场优势。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与农牧民签订产销合同、发展订单农业、设立农牧业抗风险的保险制度、实行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牧民建立稳固的利益联接机制,开放和开发各种生产经营要素,参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多年来,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在深化企业改革,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使供销合作社在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步履艰难,进展缓慢。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扶持政策,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扶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切实加强社属企业经营管理,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方式,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社属企业是供销合作社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深化社属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明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不断提高社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和并购等手段,对社属企业布局结构进行调整,使社有资产向产业化经营领域、有竞争能力的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集中,全面提升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为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xx月xx日,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山水休闲胜地”的目标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全县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2、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县已入驻了旅行社4家;发展了星级旅游饭店1家、星级农家乐8家、星级旅游餐馆3家、旅游定点餐馆3家;培育了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6家;兴建了一批旅游娱乐和购物场所,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3、旅游拉动作用逐渐增强。据统计,我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旅游收入亿元,同比增长33%。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县餐饮、住宿、商贸、交通、娱乐、通信、种植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县委、政府采取的多项措施,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组建了来安县旅游业攻坚指挥部,加强对全县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指导和协调,为培育和发展来安旅游产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对投资万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实行“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旅游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旅游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我县实际,重金聘请专家高标准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出了十大旅游精品项目,为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为“五色两核三带四区”旅游发展布局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建设依据。
三是坚持项目推动。通过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帮办力度,推动和促进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的成功落地和顺利实施,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我县规划实施的旅游项目多达35个,其中续建项目12个,新建项目23个。目前,黄大圩湿地公园、龙窝寺森林公园、莲花湖旅游开发等5个项目正在筹建当中。
1.加快高端精品枸杞培育发展。以品种创新和产品创新为突破口,充分挖掘西夏区富硒枸杞的药用、食用、保健美容价值以及独特的品牌和文化价值,通过规模化、一体化经营和高端市场的开拓,实现绿色高端精品枸杞的高附加值、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3.强力推进枸杞产业转型升级。在镇北堡镇团结村打造20_亩枸杞产业田园综合体,把枸杞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观光、现代农业、休闲养生相结合。通过建设枸杞产业观赏、采摘、品尝和深加工为一体的田园社区、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形成以旅游为先导、产业为核心、文化为灵魂、体验为价值枸杞产业田园综合体。
4.加强宣传推介扩大市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具备实力企业、合作社(协会)等经营主体主动走出去,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林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品鉴会,在全国一二三线城市和重点销售区域设立优质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或直销窗口,拓展营销渠道,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通过组织活动,将外省区经销商、代理商及专家学者、消费者代表请进来,体验当地林产业风土、民俗饮食与产业文化,促进经销商、消费者与林果生产者的融合对接,合力提升产业品牌影响力。
五、今后重点工作
(一)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强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范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设备,鼓励企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行“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积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完善枸杞产业绿色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相关推行机制,用现代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枸杞产业。
(二)枸杞病虫害绿色防控:要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林业科技培训等多种有效举措,不断加快枸杞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推广枸杞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行枸杞产区优质品种示范、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管理、枸杞病虫害“五步法”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树体整形修剪、设施制干等技术,推进枸杞果品统一包装、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认证,加大对枸杞产品品牌培育和保护力度,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协会组织、大户参与、科技引领、服务跟进、协调发展的枸杞产业发展模式。
(三)精深加工:在枸杞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充分利用西夏区枸杞企业、合作社、农场等加工企业现有的技术优势,在枸杞芽茶,红枸杞、黑果枸杞、八宝茶等宁夏特色系列产品上,积极探索枸杞精深加工的道路,为西夏区枸杞精深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良种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西夏区紧邻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和“大学城”的优势,建立产研结合体,积极进行新技术研用,新品种推广,为西夏区枸杞产业健康发展更好的服务。
(五)田间管理:对照枸杞产业标准化基地的建设要求,以实施新建成的枸杞标准化建设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枸杞区域化发展,加强枸杞良种化栽培、水肥标准化管理、病虫害规范化防治,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装备,严格按照枸杞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标准化操作规程,示范引领周边枸杞产业推进标准化管理,提升产量、质量和效益。
(六)市场营销:通过搭载信息化销售“快车”,建立了实体营销、电商、微商多元化现代营销体系,实现枸杞销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银川市西夏区自然资源局
20_年10月16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1.种植规模及品种
近年来,西夏区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扶持、科技示范、大户引领、公司带动等措施,逐步发展壮大枸杞产业,截至目前,西夏区枸杞种植总面积万亩,主要种植区域为宁夏枸杞企业(集团)公司、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镇北堡镇、平吉堡农场及周边等。其中:宁夏枸杞企业(集团)公司(南梁农场)5458亩、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亩、镇北堡镇亩、平吉堡农场亩、其他约1000亩。树龄为3-20年,10年龄以上占70%,种植品种以宁杞1号、宁杞7号、宁杞8号、宁杞9号为主。枸杞干果总产量4500吨,产值亿元。
2.精深加工
根据调查,西夏区现有银川奇源红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宁夏玉西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11家加工企业,其中银川育新枸杞种业有限公司、宁夏宁宝世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2家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枸杞芽茶,红枸杞、黑果枸杞、八宝茶等宁夏特色系列产品30吨,产值达240万元。
三、绿色食品和枸杞产业存在的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