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5
2023-06-18
2023-07-05
2023-06-29
2023-03-19
更新时间:2024-05-06 14:50:0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7-05
2023-06-18
2023-07-05
2023-06-29
2023-03-19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健康旅游广阔融合发展空间,满足人民健康旅游消费需求,推动健康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健康四川”注入新动力,培育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导向、市场驱动。政府加强对健康旅游的规划引导,提高健康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坚持文化传承、持续发展。把健康旅游作为促进四川健康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健康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促进健康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特色发展、品牌提升。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各地健康旅游发展重点任务,通过重大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发展和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健康旅游领域知名品牌,塑造产品核心价值。
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开展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试点建设,打造一批以提高供给能力、培育消费市场、优化政策环境为主的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健康旅游品牌典范。继续有序稳步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发挥四川医疗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创建集医疗护理、健康管理、康复保健、休闲养生、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医疗旅游服务贸易示范区,培育中医康养、口腔、医美等国际医疗旅游品牌及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力争将四川打造成为全国医疗康养旅游目的地。
到20xx年,全面形成“医、康、养、健、智”五位一体的健康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健康旅游繁荣发展,人民健康及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将我省建设成为全国健康旅游产业强省和国际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一)优化健康旅游发展布局。
围绕“5+1”现代产业体系和服务业“4+6”重点产业培育方案,根据“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统筹全省各地健康产业资源,全面优化我省健康旅游产业布局,着眼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特色,突出产业聚集,强化区域协同,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在全省范围内培育一大批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配套完善、优势明显的健康产业集群。
(二)丰富旅游产品升级消费业态。
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优化配套体系,完善健康旅游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架构,提高旅游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打造多元化旅游消费产品,全面提升健康旅游消费供给。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实现有机融合、错位衔接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1、开发高端医疗旅游产品。依托我省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发展高端医疗、精准医疗、消费医疗,积极打造医疗旅游全产业链,重点开发疑难疾病诊疗、辅助生殖健康、中医保健理疗、整形美容等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社会医疗服务,完善国际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打造集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实体型现代化国际健康服务园区,支持国际医疗消费中心建设。推动旅游景区与医疗机构合作,将健康管理模式引入到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开发中,帮助游客完成寻名医、挂号及病后康复等一系列整体健康管理,实现“健康管理+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医疗康养旅游新模式。
2、开发休闲养生旅游产品。以我省知名森林康养项目、旅游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为载体重点开发森林康养、中西医医疗养生、美食养生、道教养生、藏药浴养、茶道养生、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养生、阳光冬暖养生度假、禅养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风景旅游区设置连锁门诊部开展医疗与养生保健服务,支持中医药体验、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路线品牌建设。持续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出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路线,推广针灸、推拿、足浴及刮痧等系列化的中医理疗项目。继续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巩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交流,拓展海外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务。抢抓我省新冠疫情后健康产业转移升级机遇,构建“研发、生产、治疗、康复、生活、养老”一体的阶梯发展态势。有效整合民族医药与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藏传佛教、历史文化、民间民俗等资源,壮大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产业。
3、开发健康文化旅游产品。结合我省丰富的佛、道、长寿、茶道等养生文化,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四川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加速现代中医药发展,推进“三个一批”建设,支持建设一批主题鲜明、业态聚集和旅游服务功能完备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园区。利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等资源,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文化体验产品,鼓励景区在旅游功能和旅游活动体现中医药文化元素,通过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景观小品、环境设计、名称意象等方式,形成文化度假旅游氛围,支持各旅游景区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开发旅游度假区、养老社区、康养旅游小镇、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项目建设。
4、开发融合型健康旅游产品。依托我省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及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开发多向融合的综合型健康旅游产品。鼓励健康旅游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演艺娱乐、体育运动等有效融合,创作一批健康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与科技、教育结合,支持国家级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开展中医药健康研学旅游,鼓励我省生物技术等机构开展公益性研学旅游活动、企业开展科技旅游。支持康养旅游基地等项目建设;与体育相结合,抢救、挖掘和弘扬具有四川特色的传统运动健身项目,鼓励地方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中医传统运动健身休闲产业。
(三)加快产业集群集聚成型。
1、做强产业发展载体。指导地方依托当地药材资源、制造产业、医疗服务、科技研发等优势,以健康旅游为统筹,以产业融合为特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鼓励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支持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健康旅游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健康产业园区实施景观化工程,完善旅游功能,形成一批国家(省)级健康旅游品牌。
2、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深度挖掘我省历史名医文化、藏羌彝医药文化、彭祖长寿文化及道教、佛教等养生文化,开发中医药观光、文化体验、特色医疗、疗养康复旅游等主题旅游线路。在继承“道教养生、佛教养生、长寿文化、阳光旅游”等主题旅游线路基础上开发“日光、水疗、地热、温泉”等特色健康旅游线路。鼓励旅行社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及推出中医药健康旅游主题线路。通过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合理发展健康乡村旅游。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满足更多游客对新时代旅游的需求。
3、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坚持名企、名品、名牌、名区联动发展,鼓励企业开展品牌营销,支持健康旅游景点在农业、旅游、卫生等多领域申报创建品牌,支持品牌中医药健康企业在制备工艺、临床用途及包装等多方面申请国内外专利。鼓励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与认证。以名优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生产企业为核心和支点,将企业名牌驱动和区域品牌打造结合起来,构建形成品牌优势产业和知名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团队开展朝向旅游应用的源头创新,发展旅游新业态,推动健康旅游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发展,提升旅游业的现代化水平。
(四)创新健康旅游发展模式。
1、创新融合发展模式。鼓励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引入“治未病”新业态,发挥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的服务技术指导作用,对景区“治未病”服务进行推广、培训等。鼓励兴办养生保健机构,鼓励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与景区合作。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在人才、管理、服务、技术、品牌等方面建立协议合作关系,允许公立医院根据规划和需求,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景区医疗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合作。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景区开办中医传承工作室、门诊部及诊所。
2、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放大我省健康产业转移升级机遇,协调具备条件的市(州)承接部分行业,构建“治疗、康复、生活、康养”的健康旅游阶梯发展新态势。鼓励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养生保健产品生产企业、中华老字号名店、博物馆等依托品牌优势发展旅游,鼓励医疗机构自主经营健康旅游项目,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旅游景区协同发展机制,创新开展全权委托管理、特许经营、加盟经营、协助管理、投资参股管理等多元经营管理模式。
3、创新营销宣传模式。将健康旅游列为全省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工作重点,积极运用现代媒体营销、中介机构宣传、举办或参加健康旅游博览会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我省国际知名健康旅游目的地形象。探索举办四川康养旅游文化节,策划“四川十佳康养旅游地”评选、“四川康养旅游免费体验者”等活动。探索发布康养旅游指数,有效引导游客消费。
(五)培养健康旅游人才队伍。
加强健康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开展梯度培养模式,职业化培养健康旅游高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有效充实健康旅游发展的内涵,提升新时期健康旅游发展水平。依托省内著名的医疗、教育机构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和后备支持,打造全国健康旅游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依托我省高层次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中医药院校等优质资源,组建跨学科、专业化的四川中医药健康旅游专家人才库,支持旅游院校与中医药院校合作,联合培养复合型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才。
(一)完善部门协作机制。
依托健康四川行动推进委员会,建立四川省健康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筹协调力度,制订年度实施计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品牌培育、政策研究,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健全相关信息发布制度。各市(州)要强化部门协作,齐抓共促,共同推动健康服务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开展试点示范建设。
联合文旅厅开展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选择具备较好发展基础,布局科学合理,聚集到达一定规模并具备区域特色优势,地方政府资源高度支持的地域,打造一批典型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探索形成一批健康旅游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应用,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三)建立投融资引导机制。
建立健康旅游项目库,筛选确定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统筹省级现有资金渠道扶持全省重大健康旅游项目。加大健康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政府扶持资金引导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健康旅游开发建设,建立健康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健康旅游在建项目动态管理,确保落地见效,为投资长期增长提供后续动力。
(四)健全政策标准体系。
强化政策研究,加大对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市场准入和行业规范建设,制定出台健全健康旅游监管体系的具体措施。逐步建立一套“1+n+m”(“1”指健康旅游,“n”指医疗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养老旅游、温泉旅游、生态康养旅游等,“m”指按摩、足浴、针灸等)标准体系,指导规范各类健康旅游活动,开展统计监测,不断提升我省健康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为提高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泉州市洛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组织对20xx年度乡村振兴专项开展绩效评价。
(一)专项基本情况
年初部门预算安排金额1000.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中央财政资金0.00万元、财政资金-省财政资金0.00万元、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1000.00万元、其他资金0.00万元。
年中调整金额0.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中央财政资金0.00万元、财政资金-省财政资金0.00万元、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0.00万元、其他资金0.00万元。
年度拨付金额756.8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中央财政资金0.00万元、财政资金-省财政资金0.00万元、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756.80万元、其他资金0.00万元。
本年度结余金额243.2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中央财政资金0.00万元、财政资金-省财政资金0.00万元、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243.20万元、其他资金0.00万元。
实际到位金额756.8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中央财政资金0.00万元、财政资金-省财政资金0.00万元、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756.80万元、其他资金0.00万元。
实际支出金额756.8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中央财政资金0.00万元、财政资金-省财政资金0.00万元、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756.80万元、其他资金0.00万元。
本年度结余金额0.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中央财政资金0.00万元、财政资金-省财政资金0.00万元、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0.00万元、其他资金0.00万元。
结余率0.00%,其中:财政资金-中央财政资金0.00%、财政资金-省财政资金0.00%、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0.00%、其他资金0.00%。
(二)主要成效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持续打造12个省市区级试点村、省级特色乡镇、8个市区级试点村、4条市级示范线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本项目绩效自评得分100.00分,等级为优秀,设置绩效目标11个,实际完成11个,具体情况如下:
(一)产出指标
1、数量指标
乡村振兴试点村,目标值12.00,实际完成12,权重10.00,得分10.00。
2、质量指标
(1)力争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洛江示范样板,目标值4.00,实际完成4,权重5.00,得分5.00。
(2)力争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洛江示范样板,目标值8.00,实际完成8,权重5.00,得分5.00。
(3)力争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洛江示范样板,目标值2.00,实际完成4,权重5.00,得分5.00。
3、时效指标
项目时限,目标值1.00,实际完成1,权重10.00,得分10.00。
4、成本指标
补助专款专用率,目标值100.00,实际完成100,权重15.00,得分15.00。
(二)效益指标
1、经济效益指标
探索产业兴旺新路子,目标值1.00,实际完成1,权重10.00,得分10.00。
2、社会效益指标
焕发乡风文明、健全治理有效新机制,目标值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实际完成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权重10.00,得分10.00。
3、生态效益指标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值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提升,实际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提升,权重10.00,得分10.00。
4、可持续影响指标
长远意义,目标值乡村全面振兴,实际完成乡村全面振兴,权重10.00,得分10.00。
(三)满意度指标
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
满意度,目标值90.00,实际完成100,权重10.00,得分10.00。
(一)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定位不够清晰,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单一;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尚存,制约乡村产业发展势头;三是群众助推发展不够积极,影响乡村发展闭环形成。
(二)改进措施
我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立足位处城市延伸段、生态环境优美等资源禀赋,4个乡镇都在“泉州一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坚持以全域旅游为支撑,以项目化管理为抓手,以富民强村兴镇为根本,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持续打造4线15村,开展马甲镇、虹山乡市级乡村振兴整镇推进“五好乡镇”创建工作,达到“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全面覆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洛江都市型乡村振兴样板,全区所有村集体经济均达到20万元以上,30%的村达到50万元以上。其中,以“永安村”为代表的“三产融合”产业发展模式、以“新庵村”为代表的“点绿成金”生态宜居综合发展模式成功入选泉州市20xx年度乡村振兴试点村典型案例;虹山乡全域示范线路入选市级第一批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10月29日在全市乡村振兴现场会主会场上作典型发言。力争到20xx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典型,以点带面形成连片示范效应。
一、项目描述
1、项目背景
学校附近主要以学生为主,其每月可支配开销在501-800元之间。购物次数多、数额小的显著大众性消费,和主要消费类型决定商店的规模和经营方向。经营规模及主要经营品类:中小型超市,以食品、文具生活用品为主导型商品。期中倡导以饮食类产品为主的布局,在饮食类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中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商店的设计及选址:以简洁大方为主这样既迎合消费者又节约装修成本。
近年来,由于大型卖场的数量不断增加,中小型卖场由于在商品品种以及经营项目、经营理念的落后,加上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引发了业态的变革,从而产生了居于超市和小型杂货铺另外一种业态-----便利店。
据调查,各学校师生整体消费总体能力较强。在课间对于饮食类产品消耗能力较强,学生每日用于饮料、食品等相关产品的消费在5元左右。因此,为开设校园综合商店提供了较强的消费环境。
2、项目宗旨
(1)符合目标消费者需求――便利店因为都是经营的快速消费品,一般选择在店铺范围内比较常销的商品作为其经营商品,主要讲究库存小,周转要快。
(2)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就近的购买条件,可适当考虑送货上门,经营项目要根据周围居民的需求来进行商品配置。
3、项目介绍
经营规模及主要经营品类:中小型超市,以食品、文具生活用品为主导型商品。期中倡导以饮食类产品为主的布局,在饮食类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中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4、管理队伍
寻找有意向的商家进行商谈合作事宜;到工商部门进行相关的注册;确立商店地址进行装修设计;商店经营、管理人员的确立与培训;配货供应体系的明确。
组织结构:
店长1名:主要负责处理校园综合商店的所有日常事务。
会计1名:负责对商场进行日常的财务结算。
收银员2名:负责收银及送货工作。
理货员6名:负责商店布置、理货工作。期中有2名导购,2名送货、2名理货保管员。
5、配套设施
(1)固定设施
天花——便利店的装修不必讲究奢华,只要符合自己的经营特点,且能达到给顾客留下清洁,舒适的环境即可,一般只需要使用白色天花顶或者其他暖色的天花顶即可,但是在布局装饰时比较讲究搭配,比较常见的有白色腻子顶,或者是石膏板
地面——便利店由于营业的时间比较长,加上其基本都是以销售日常食品为主(食品的销售占50-60%),要求店堂的色彩要比较淡雅明快清新,地面由于灯光的反射效果,一般要求店面地板以素色,浅色为主,一般使用乳白色或是米黄色的地板
招牌——便利店的招牌一般等同于店面的临街宽度,制作时不用考虑豪华,只需符合自己特点,能有效的契合企业的经营特点,且能符合便利店本身的特征,必要时为节约成本还可以考虑由企业赞助制作
店前的地面——只要平整,容易搞好卫生,不至于使灰尘太多即可,一般会用素色地板或是直接使用水泥地面
墙面――为保证店堂的光度,便利店一般使用白色仿瓷作为墙面的装饰色调,还可以以突出商业气氛为目的,使用广告图来装饰,使用广告图时一般要求使用反光度较高的灯箱片
照明――白色或暖色的色彩为主,比较多的都是使用白色的日光灯管,正常情况下,需要保持10-15平方一根灯管即可使光度符合经营需要
音响――为保证顾客的舒适的购物心理情绪,便利店一般都配备有小功率的音响,并且主要以开放舒缓的背景音乐。
(2)经营设备
电脑――一般每店配备收银机一台,其功能兼具前后台,无需另行配备专门的后台操作系统。
软件――与总部实行连网,各店统一使用软件系统,以方便总部对其进行管理监控,并且总部能根据系统来进行库存管理(如果是自己开单店侧不需要联网)
收银台――收银台兼管理人员工作台
货架――以平方数计,每4-4.5平方需要一组货架,一般需20组左右,货架只需使用一般的货架即可
冰柜――因便利店是方便于就近的居民,故便利店一般都备有2个冰柜,一个是饮料啤酒柜,另一个作为冰激凌专用冰柜
其他设备――如书报柜,糕点柜,根据经营的项目需要来进行设备的增加
二、产品与服务
1、商品类别
商品结构:主要为食品,重点做熟食、饮料、饼干、方便面等。这些是大学生平时消耗量最大,最可能到便利店购买,且循环购买的商品。熟食是校园便利店自产,利润较高且销量较大。注意不同季节的食物搭配,并且及时调整淡季的食物供应量。其次,日常消费品和药品。这些商品学生一般到超市购买,校园便利店经营这些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大学生紧急需求。再次,报纸、杂志、文具等,贴近校园文化氛围。校园便利店完全可以取代报刊亭的职能。
品牌选择方面: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搭配进货。个体差异有:消费能力差异: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在购买能力上也显示出差异。校园便利店应为同一品种产品配置两种以上品牌,满足追求高档和追求平价两种消费层次学生的需求。
性别差异:男女差异在个人护理用品上特别突出。年级差异: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日常生活必需品上消费较多,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交往消费增多。同时,还要注意经营知名品牌。顾客在便利店挑选过程中,会选择比较熟悉的商品,经营知名品牌可以节省购物时间,也避免给人经营“杂牌”的劣质感。选择符合大学生消费喜好的品牌。
根据前文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喜好是追求新鲜、追求时尚、追求品牌、追求个性。因此便利店所卖商品应该大胆购进新品、包装时尚的产品。校园便利店自主开发的独有产品亦要遵循大学生的消费喜好。同一种商品的品牌不必太多,而是应在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后,将某种商品确定在有限的几个知名品牌。如此可以增加单位产品的订购量,提高采购议价能力,降低进货成本。
商品及时更新换代。便利店的主营商品一般是相对固定的,占经营商品种类的80%,其余的20% 用作新商品和配套商品的销售空间,以适应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和新鲜感,这20% 的商品是经常变换的。
校园便利店的延伸项目中,传统延伸中的打印、复印,电话卡、手机卡、上网卡、交通卡等,大学生这部分的需求量非常惊人。快递服务,由于网络购物的规范和流行,大学生快递需求正迅速增长。dhl、ups等大型快递公司在外国都有同便利店合作的经验。便利店可以成为快递投递、领取的站点。培训报名、旅游服务,这部分利润较大,是可以尝试的区域。修理雨伞、修理自行车、打起补胎、干洗衣物等,大学生偶有这部分需求,但极少有人经营。提供这类便民措施可以进一步巩固校园便利店的“便利”形象。
2、服务策略
营业长度:通常便利店都是24小时营业,但大部分学校有门禁,规定学生必须在晚上某个时刻归校熄灯,不得晚归。校园便利店可根据自身地点(流动客源多寡),及学校情况(门禁时间及学生遵守程度),在充分观察研究后确定营业时间。
营业高峰期:校园便利店的每日高峰期是每日三餐学生出门吃饭时间,以及夜间宵夜时段;每年的淡季是学生放假的寒暑假期间,只有部分学生在校;每年的高峰期出现在开学,学生采购生活用品的时候。
此外,便民服务会损害利润率,但会提高整体销量和品牌忠诚度,从而提高总和利润,增长无形资产。送货上门服务。这是校园便利店必须经营的部分。尽管便利店在距离上已经非常短,但许多大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尤其雨天天气时,不愿意出门,却常有紧急需求。因此,很多学校都有开辟学生自己经营的宿舍零食铺,包送货上门业务。但是这些学生经营不成体系,利润低,经营艰苦,而且学生最需要的熟食无法经营。校园便利店有很好的运营系统、熟食产品,如果能够送货上门,必定深受欢迎。
网上订货服务。结合送货上门服务推出网上订货服务。初期可以使用qq等即时聊天工具一对一地通知销售人员,后期可以拥有自己的订货网站,正规化运作。
无利便民措施。这部分便民措施完全无利,甚至会在某些时间造成一定损失。但却让校园便利店提供完整的“便利”服务的形象深入人心,顾客交口称赞。例如免费微波炉、atm取款机等。如果路面宽敞的话,可在门口安装电视机,热门运动赛季免费播放电视节目。
三、市场分析与选址分析
1、市场定位
便利店定位在价格等同于同类超市,宗旨是“便利至上”。服务时间长,服务效果好,服务更加的便利,在价格上也与同类超市保持相同的价格。便利店的服务宗旨也是以方便、快捷、便利为主。
2、目标市场
校园便利店瞄准的是大学生(及部分教职员工)的现实购买力,作为校园营销的一级市场,同在校大学生有着直接的接触和联系。应该结合便利店优势、大学生消费特点和校园传播模式,选择适合的营销方式,提供令人满意的商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利润收入。
3、选址分析
靠近学生生活区。便利店辐射范围约为500米,因此便利店方圆500米范围内至少应有2500-3000个商圈人口。生活区是学生聚集的地方,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课业繁忙,或出于习惯到临近的便利店购物。有些学校学生宿舍是集中的,校园便利店选址很轻松;有些学校校区较老,没有长期规划,学生宿舍是分散的,校园便利店就必须通过市场调研,确保店址附近有3000人左右的市场容量。
避开校园超市和便利店饱和区域。部分学校有定位于学生的校园超市,虽然面积比不上大卖场,但品种、价格均比便利店有优势;同时,做好市场调查,避开其他便利店的辐射商圈。有一定量的流动人群。便利店商圈小,而交叉性布点的情况比较普通,在稳定性顾客被瓜分之后,必须要有一定量的流动顾客群的支持。可选择车流动线较多的地方,并运用醒目的店面设计。
便利店每月的租金要在一天的销售额内。校园便利店可能在学生寒暑假期间出现淡季,所以在对每日销售额的测算上,应平均视之。控制密集程度。从国外便利店的发展实践看,每2500-4 0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这样可使消费者在2-7分钟到达。同时,便利连锁公司一般是在两到三年内规模达到170 家左右的时候开始盈利。因此,对定位于校园市场的便利店,采取连锁形式,一定程度的密集开店是必要的。方便进货。还要注意选择能让货车通行,方便进货的地点。
四、市场与销售
1、市场计划
学校附近主要以学生为主,其每月可支配开销在501-800元之间。购物次数多、数额小的显著大众性消费,和主要消费类型决定商店的规模和经营方向。经营规模及主要经营品类:中小型超市,以食品、文具生活用品为主导型商品。期中倡导以饮食类产品为主的布局,在饮食类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中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2、销售策略
促销活动一
促销内容:开业期间,到校园便利店购买任何货品满30元,凭收据即有机会赢取一百元校园便利店消费券。当天抽取一张,其次连续6星期,每周送出1 张消费券!同时有大量精美礼品,100%中奖。
相关事项:
1.每张收据只限参加一次。现场当时抽取,抽奖后小票回收作废。
2.参加顾客若赢取了消费券,可在便利店购买任何正价商品。
3.消费券活动期内有效,若中奖者过期使用消费券则属作废论。
4.如有任何争议校园便利店保留最终决定。
5.校园便利店的员工不得参加,以示公允。
促销活动二
促销口号:到校园便利店换抵价券,折扣优惠由早晨开始。
促销内容:开业期间,前五十名顾客排队领取价值十元的抵价券。 去校园便利店买任何正价货品满三十元,凭抵价券,即可抵去相应价格。抵价券不可重复使用。
相关事项:
1.每人每天只限参加一次。
2.参加之顾客赢取了抵价券,可在便利店购买任何正价商品。
3.抵价券活动期内有效,若中奖者过期使用抵价券则属作废论。
4.如有任何争议校园便利店保留最终决定。
5.此项促销活动不与抽奖活动同时参加。
优惠活动包括(此活动长期有效):
1.当天消费正价商品满二十元凭小票可免费赠送精美小礼品。
2.可领取校园便利店积分卡,将每次消费额(满十元)的金额计入积分卡里(一元一分),当月积分满一百五可超于抽奖(100%中奖)。最高奖项为校园便利店五十元消费券一张。
3.实行早餐vip制,在校园便利店预定早餐的顾客可享受早餐送货上门的服务,若预定一周五天早餐的顾客还可享受九折优惠。
4.每天一款特价商品,保证低于长沙任何超市的价格,特价商品限量贩卖。
温馨提示:免费赠品不可与其他优惠促销活动同时参加。
3、销售伙伴
采用合作制,与区域中比较有名气的超市的期中一家进行合作。由超市为校园综合商店提供商品的供应保障同时提供部分校园综合商店的启动资金。校园综合商店则承担起替合作超市分流相关的客源,完成相关商品的销量任务。这种合作模式是有利于双方的,特别是处于启动期的校园综合商店经营方更是有利。采用这种经营模式对于我们即将启动的校园综合商店的主要有如下几点优势:
a.降低经营风险;
b.获得强而有力商品渠道支持;
c.依靠大型的超市的供货渠道可以取得价格优势;
d.可以学习到大型超市的管理模式及经验;
e.提升校园综合商店知名度提高等。
4、定价策略
便利店商品定价一般比超级市场高20%左右,且通常不采用降价促销手段,毛利率较高。这是由便利店的特殊业态所决定的。首先,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消费者与零售商之间存在着某种流通功能的替代关系,零售商为消费者所负担的流通功能越多,消费者为购买流通服务支付的费用就越高。其次,便利店多开设在人流较大的黄金地点,租金较超市高出许多,定价高是对租金的一种补偿。
但是因为校园便利店的目标群体都是经济情况不宽裕的学生,因此,校园便利店应在保证不亏损的前提下,尽量调低价格。可采取以下定价方式:
逆向定价。考虑大学生的承受力,先通过调查得出学生愿意并能承受的价格,再考虑成本费用,以获取圈套的利润。
对比定价。首先,校园便利店宜参考商圈附近3-5家同业商店的定价,而拟就明确、系统的价格策略。校园便利店若经营与超市相同的产品时,价格不可太高,否则会留下价格很高的恶劣印象;经营超市没有的商品或自有产品时,才可拉高价格,用这部分商品互补盈亏。
差别定价。销量大、受欢迎的产品定价不宜过高,有特色的自有产品才是校园便利店利润最高的部分,无利的便民服务尽量做到顾客满意,定价应尽量压低,以树立形象为目标。
付款方式应支持传统的现金、银行卡刷卡消费。此外,一些学校有专用的校园卡,用于饭堂餐费、热水费等,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与校方联系,让学生刷校园卡付款,真正在校园内实现“一卡通”。
五、财务计划
1、经营成本和收益分析
经营成本及经营费用
租金―――――-800—1000元/月
税――――――-500元(国税)+200(地税)=700/月
工商管理――――150元月
水―――――――50元/月
电―――――――400元/月
耗损预估――――400元/月
合计800+700+150+50+400+500=20xx元/月
营业效益
预计营业额600――1000元/日
月计营业额24000元
营业利润24000*20%利润率=4800元
营业外收入300元/月
合计效益4800+500=5100元
年收益=3100/月12月=37200/年
收益分析
收益=效益-费用=5100-20xx=3100元/月
年收益=3100/月12月=37200/年
不可预计费用4000元/年
实际预计收益37200-4000=33200元/
总投入=首期投入+后期追加=22820+120xx=34820
年回报率=年收益总投入=33200/34820=0.953
预计收回投入需1.1年
六、风险控制
根据调查我发现,各种便利店、报刊亭、小型超市教学区为中心点,在外部形成包围之势。在考虑校园综合商店的建设的时候,我们面临着外部竞争者的强烈挑战与压力。因此我们需要合理的利用自身的“先天优势”同外部竞争者展开竞争。我们具有主动参与竞争的优势,同时场地的选择上比外部竞争者有更多的“先天优势”。
我们要以缩小自身的覆盖面、产品面为代价才能取得相应的优势。如:学校的教学区不是生活区,与公寓区较远,在商品供应上只能针对性的提供以饮食类为主,文具类为辅的商品格局。教学区没有任何一家商店,学生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果我们取得校园综合商店的经营权,将得到极大的发展空间。因为教学区人流量稳定且较大。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的场地上针对性的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例如:饮料类,提供更多更全的选择。),不断的壮大校园商店。采用灵活的经营方式,合理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实际效果。但我们需要和校方进行大量的沟通,取得合适的场地。
为深入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落实《“健康中国20xx”规划纲要》及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和文旅发展大会精神,推动健康服务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局《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卫规划发〔20_〕30号)及《“健康四川20xx”规划纲要》《四川省康养旅游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四川实际,提出进一步推动健康旅游发展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健康旅游广阔融合发展空间,满足人民健康旅游消费需求,推动健康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健康四川”注入新动力,培育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导向、市场驱动。政府加强对健康旅游的规划引导,提高健康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坚持文化传承、持续发展。把健康旅游作为促进四川健康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健康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促进健康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特色发展、品牌提升。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各地健康旅游发展重点任务,通过重大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发展和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健康旅游领域知名品牌,塑造产品核心价值。
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开展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试点建设,打造一批以提高供给能力、培育消费市场、优化政策环境为主的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健康旅游品牌典范。继续有序稳步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发挥四川医疗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创建集医疗护理、健康管理、康复保健、休闲养生、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医疗旅游服务贸易示范区,培育中医康养、口腔、医美等国际医疗旅游品牌及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力争将四川打造成为全国医疗康养旅游目的地。
到20xx年,全面形成“医、康、养、健、智”五位一体的健康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健康旅游繁荣发展,人民健康及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将我省建设成为全国健康旅游产业强省和国际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一)优化健康旅游发展布局。
围绕“5+1”现代产业体系和服务业“4+6”重点产业培育方案,根据“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统筹全省各地健康产业资源,全面优化我省健康旅游产业布局,着眼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特色,突出产业聚集,强化区域协同,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在全省范围内培育一大批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配套完善、优势明显的健康产业集群。
(二)丰富旅游产品升级消费业态。
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优化配套体系,完善健康旅游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架构,提高旅游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打造多元化旅游消费产品,全面提升健康旅游消费供给。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实现有机融合、错位衔接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1、开发高端医疗旅游产品。依托我省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发展高端医疗、精准医疗、消费医疗,积极打造医疗旅游全产业链,重点开发疑难疾病诊疗、辅助生殖健康、中医保健理疗、整形美容等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社会医疗服务,完善国际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打造集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实体型现代化国际健康服务园区,支持国际医疗消费中心建设。推动旅游景区与医疗机构合作,将健康管理模式引入到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开发中,帮助游客完成寻名医、挂号及病后康复等一系列整体健康管理,实现“健康管理+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医疗康养旅游新模式。
2、开发休闲养生旅游产品。以我省知名森林康养项目、旅游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为载体重点开发森林康养、中西医医疗养生、美食养生、道教养生、藏药浴养、茶道养生、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养生、阳光冬暖养生度假、禅养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风景旅游区设置连锁门诊部开展医疗与养生保健服务,支持中医药体验、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路线品牌建设。持续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出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路线,推广针灸、推拿、足浴及刮痧等系列化的中医理疗项目。继续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巩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交流,拓展海外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务。抢抓我省新冠疫情后健康产业转移升级机遇,构建“研发、生产、治疗、康复、生活、养老”一体的阶梯发展态势。有效整合民族医药与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藏传佛教、历史文化、民间民俗等资源,壮大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产业。
3、开发健康文化旅游产品。结合我省丰富的佛、道、长寿、茶道等养生文化,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四川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加速现代中医药发展,推进“三个一批”建设,支持建设一批主题鲜明、业态聚集和旅游服务功能完备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园区。利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等资源,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文化体验产品,鼓励景区在旅游功能和旅游活动体现中医药文化元素,通过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景观小品、环境设计、名称意象等方式,形成文化度假旅游氛围,支持各旅游景区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开发旅游度假区、养老社区、康养旅游小镇、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项目建设。
4、开发融合型健康旅游产品。依托我省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及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开发多向融合的综合型健康旅游产品。鼓励健康旅游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演艺娱乐、体育运动等有效融合,创作一批健康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与科技、教育结合,支持国家级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开展中医药健康研学旅游,鼓励我省生物技术等机构开展公益性研学旅游活动、企业开展科技旅游。支持康养旅游基地等项目建设;与体育相结合,抢救、挖掘和弘扬具有四川特色的传统运动健身项目,鼓励地方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中医传统运动健身休闲产业。
(三)加快产业集群集聚成型。
1、做强产业发展载体。指导地方依托当地药材资源、制造产业、医疗服务、科技研发等优势,以健康旅游为统筹,以产业融合为特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鼓励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支持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健康旅游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健康产业园区实施景观化工程,完善旅游功能,形成一批国家(省)级健康旅游品牌。
2、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深度挖掘我省历史名医文化、藏羌彝医药文化、彭祖长寿文化及道教、佛教等养生文化,开发中医药观光、文化体验、特色医疗、疗养康复旅游等主题旅游线路。在继承“道教养生、佛教养生、长寿文化、阳光旅游”等主题旅游线路基础上开发“日光、水疗、地热、温泉”等特色健康旅游线路。鼓励旅行社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及推出中医药健康旅游主题线路。通过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合理发展健康乡村旅游。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满足更多游客对新时代旅游的需求。
3、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坚持名企、名品、名牌、名区联动发展,鼓励企业开展品牌营销,支持健康旅游景点在农业、旅游、卫生等多领域申报创建品牌,支持品牌中医药健康企业在制备工艺、临床用途及包装等多方面申请国内外专利。鼓励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与认证。以名优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生产企业为核心和支点,将企业名牌驱动和区域品牌打造结合起来,构建形成品牌优势产业和知名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团队开展朝向旅游应用的源头创新,发展旅游新业态,推动健康旅游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发展,提升旅游业的现代化水平。
(四)创新健康旅游发展模式。
1、创新融合发展模式。鼓励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引入“治未病”新业态,发挥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的服务技术指导作用,对景区“治未病”服务进行推广、培训等。鼓励兴办养生保健机构,鼓励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与景区合作。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在人才、管理、服务、技术、品牌等方面建立协议合作关系,允许公立医院根据规划和需求,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景区医疗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合作。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景区开办中医传承工作室、门诊部及诊所。
2、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放大我省健康产业转移升级机遇,协调具备条件的市(州)承接部分行业,构建“治疗、康复、生活、康养”的健康旅游阶梯发展新态势。鼓励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养生保健产品生产企业、中华老字号名店、博物馆等依托品牌优势发展旅游,鼓励医疗机构自主经营健康旅游项目,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旅游景区协同发展机制,创新开展全权委托管理、特许经营、加盟经营、协助管理、投资参股管理等多元经营管理模式。
3、创新营销宣传模式。将健康旅游列为全省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工作重点,积极运用现代媒体营销、中介机构宣传、举办或参加健康旅游博览会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我省国际知名健康旅游目的地形象。探索举办四川康养旅游文化节,策划“四川十佳康养旅游地”评选、“四川康养旅游免费体验者”等活动。探索发布康养旅游指数,有效引导游客消费。
(五)培养健康旅游人才队伍。
加强健康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开展梯度培养模式,职业化培养健康旅游高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有效充实健康旅游发展的内涵,提升新时期健康旅游发展水平。依托省内著名的医疗、教育机构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和后备支持,打造全国健康旅游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依托我省高层次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中医药院校等优质资源,组建跨学科、专业化的四川中医药健康旅游专家人才库,支持旅游院校与中医药院校合作,联合培养复合型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才。
(一)完善部门协作机制。
依托健康四川行动推进委员会,建立四川省健康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筹协调力度,制订年度实施计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品牌培育、政策研究,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健全相关信息发布制度。各市(州)要强化部门协作,齐抓共促,共同推动健康服务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开展试点示范建设。
联合文旅厅开展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选择具备较好发展基础,布局科学合理,聚集到达一定规模并具备区域特色优势,地方政府资源高度支持的地域,打造一批典型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探索形成一批健康旅游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应用,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三)建立投融资引导机制。
建立健康旅游项目库,筛选确定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统筹省级现有资金渠道扶持全省重大健康旅游项目。加大健康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政府扶持资金引导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健康旅游开发建设,建立健康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健康旅游在建项目动态管理,确保落地见效,为投资长期增长提供后续动力。
(四)健全政策标准体系。
强化政策研究,加大对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市场准入和行业规范建设,制定出台健全健康旅游监管体系的具体措施。逐步建立一套“1+n+m”(“1”指健康旅游,“n”指医疗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养老旅游、温泉旅游、生态康养旅游等,“m”指按摩、足浴、针灸等)标准体系,指导规范各类健康旅游活动,开展统计监测,不断提升我省健康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为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气候、良好的生态、丰富的物种、多元的文化、特殊的区位等综合优势,抢抓国家和省加快推进养生、医药、医疗、养老、运动、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重大机遇,积极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建设六盘水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强省、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的决策部署,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深入推进旅游业与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发展,着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旅游“四个价值”最大化,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生态文明建设新驱动,将六盘水建设成为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户外运动中心、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综合健康养生基地,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市州的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后发赶超、跨越发展道路。
(二)基本内涵
六盘水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基本内涵是:产业上清洁生产、节能低碳、生态环保、循环高效;业态上运动休闲、避暑度假、健康养生、文化体验;设施上功能完善、人本智慧、方便快捷、安全规范;服务上热情周到、真诚礼貌、文明卫生、诚实守信;环境上大地常绿、空气常新、碧水常流、土壤常净。
(三)发展布局
全市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为“一轴两路三城四带五组团”。“一轴”即以北盘江为轴,从毛口延伸至乌蒙大草原。“两路”即六安城际铁路和水盘城际铁路。“三城”即市中心城区、盘县县城和六枝特区县城。“四带”即沿主要公路干线,打造都香高速(落别至梅花山)、水黄公路(郎岱至野玉海)、水盘兴高速(玉舍至新民)、沪昆高速(英武至胜境关)4条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带。“五组团”:即牂牁江组团(牂牁江、廻龙溪、月亮河、梭戛生态博物馆等),乌蒙大草原组团(乌蒙大草原、娘娘山、哒啦仙谷、妥乐古银杏、丹霞山等),野玉海组团(野鸡坪、玉舍森林公园、海坪旅游小镇等),梅花山组团(梅花山、明湖湿地公园、三池三湖等),韭菜坪组团(韭菜坪、大河农旅景区、月照养生谷等)。
(四)工作目标
到20xx年,力争全市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0亿元以上,实现游客接待180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170亿元以上。
(一)山地大健康养生产业
充分发挥六盘水紫外辐射适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农产品有机质含量高、温泉资源丰富、天然大空调、大氧吧等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地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等健康养生旅游新业态。加快推进妥乐古银杏、月照养生谷、青山红豆杉养生园、罗咪期铭镓养生园、胜境温泉、廻龙溪温泉、落别龙井温泉、娘娘山温泉、百车河温泉、野钟温泉、新民温泉、5大国家森林和湿地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山地养生主题乡村酒店(客栈)、农庄、百草园、体验园、生态产品保健基地及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依托农业“3155工程”,大力发展红心猕猴桃、茶叶、刺梨、银杏、红豆杉、核桃、魔芋、小黄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机保健食品、保健品和旅游商品。到20xx年,力争全市健康养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建设2个以上省级健康养生产业示范基地,10个以上市级养生项目示范基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生态旅游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委、市林业局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二)山地大健康医药产业
充分发挥六盘水适宜生物生长的气候优势、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药物有效成分含量高等优势,积极推进医药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山地医药、保健、养生等健康旅游新业态。加快推进黄精、红豆杉、丹参等地道特色优势大宗药材和天麻、三七、石斛等名贵中药材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及药浴、按摩保健、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等健康服务业;大力开发刺梨、红心猕猴桃、苦荞、姜茶等健康保健品,研发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滋补养生药膳、药酒、药茶等药食产品;大力培育六枝宜枝魔芋、盘县天刺力、红豆制药、水城姜业等一批养生健康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宏奇、三特、金大元等龙头医药企业;加快推进梅花山、沙淤、妥乐、月照等滋补养生基地、中医药文化主题园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园区、中医药名村镇建设,打造一批医药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积极创建中医药健康旅游试点城市。到20xx年,力争全市医药产业总产值达30亿元,培育5亿元医药企业1个以上,1亿元医药企业2个以上;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万亩、中药材种植业产值达15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卫生计生委、市扶贫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生态旅游委、市林业局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三)山地大健康医疗产业
充分发挥三级综合医院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医疗旅游服务新业态。加快推进凉都医院、市中医院、市儿童医院等重点卫生项目建设,着力提升“中国凉都”旅游目的地就医条件;积极发展集基本医疗与养老、健康服务、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等特色医疗机构;建立完善商业保险与医疗产业合作机制,积极开发医疗健康商业保险,做大旅游健康服务产业。到20xx年,力争全市医疗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77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17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2、65人以上。(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市政府金融办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四)山地大健康养老产业
充分发挥六盘水夏季气候凉爽、冬季低海拔河谷地带温暖的立体气候优势,良好的生态植被优势、功能完善的现代都市环境等优势,积极推进养老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山地避暑避寒、休闲度假型“候鸟”养老旅游新业态。加快推进六盘水休闲旅游避暑生态养生苑、梅花山养老中心、青山红豆杉生态养生园、月照养生谷、红桥高端养老中心、廻龙溪温泉度假区养老公寓等一批集休闲旅游、度假养生、康体养老于一体的综合养老项目建设,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商业保险等服务。到20xx年,力争全市养老床位数达2万张、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以上,初步构建特征明显的养老旅游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民政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旅游委、市卫生计生委、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五)山地大健康运动产业
充分发挥六盘水夏季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亚高原山地户外运动条件优越等优势,积极推进体育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山地康体运动旅游产业。加快推进玉舍、梅花山、坡上草原等冰雪运动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打造中国南方冰雪基地;加快推进老王山国家聚合式生态型多梯度运动训练示范基地、野玉海国际山地运动基地、乌蒙山山地康体运动基地、韭菜坪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娘娘山山地户外运动基地、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库区山地运动基地、黄果树瀑布源国家级森林公园山地运动基地、牂牁江户外运动基地等康体运动基地建设;继续举办好夏季马拉松赛、山地自行车赛、滑翔伞邀请赛,积极策划举办汽车拉力赛、单绳攀爬(srt)赛、摩托车场地越野赛、攀岩挑战赛、龙舟赛、野钓大赛、露营大会等特色户外旅游赛事活动。力争到20xx年,运动旅游项目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冰雪旅游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以上。(牵头单位: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旅游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旅游文化投资公司等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六)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
充分发挥六盘水丰富的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山地运动、乡野体验、民族民间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山地旅游新兴业态,着力构建现代都市、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四位一体”的山地旅游产品体系。加快推进梅花山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牂牁江湖滨旅游度假区、百车河生态旅游度假区、乌蒙大草原景区、妥乐古银杏景区、韭菜坪景区、野钟景区(含野钟大峡谷、红岩温泉、花嘎天坑)、营盘景区(含九归大峡谷、乌蒙大地缝、牛棚梁子、哈青峰林)、火铺杜鹃景区、新民景区(新民温泉、梯田、羊圈化石群)、哒啦仙谷农旅景区、娘娘山农旅景区、郎岱农旅景区、大用农旅景区、落别农旅景区、大河农旅景区、米箩农旅景区、水城古镇(含贵州三线博物馆)、三池三湖、仡佬镇等重点旅游综合体建设,着力完善景区的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厕所、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打造推出特色一批传统村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公园和生态旅游景区,加快推进盘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到20xx年,力争全市打造5个4a级旅游景区、10个农旅景区、30个特色旅游乡镇、80个美丽乡村和900户农家乐(乡村旅舍、精品客栈)。(牵头单位:市生态旅游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文化投资公司等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七)山地大健康研学产业
充分发挥六盘水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大型公共设施、高等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优势,积极推进科研教育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研学旅游新业态;积极策划举办国内国际重大山地旅游、健康养生、运动休闲、文化体验等学术研讨、节会活动。加快推进野玉海、梅花山、韭菜坪、娘娘山、乌蒙大草原、哒啦仙谷等夏令营、冬令营基地建设,加快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盘县会议会址“九间楼”、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凉都国学馆、矿山公园、地质公园等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加快市科技馆、市文化馆、市美术馆、植物园、农耕院、重点企业(园区)科研基地、民族(苗、彝、布依、白)文化园、盘县丹霞山、盘县大洞、羊圈鱼龙化石、梭嘎民俗生态博物馆等研修旅行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具有六盘水特色的研修旅游线路和旅游商品。(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生态旅游委、市农委、市教育局、市科协、市商务粮食局、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文化投资公司等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一)山地大健康旅游线路体系。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着力构建现代都市、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四位一体”有机统一的山地大健康旅游线路体系。
北盘江水域:重点打造牂牁、野钟、龙场、营盘、普古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木城、鲁嘎、扁朝、格支、天门、龙场、舍烹、中兴、新场、牛场、龙河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牂牁江、北盘江野钟景区、营盘景区、娘娘山农旅景区等旅游综合体。
都香高速(六盘水境内段):重点打造落别、大用、岩脚、梭嘎、陡箐、月照、大河、大湾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牛角、抵耳、水塘、木贡、高兴、土发、猴儿关、双洞、大箐、高炉、海嘎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洒耳景区、大用农旅景区、廻龙溪景区、梭嘎景区、月照养生谷、大河农旅景区、梅花山国际休闲度假区、韭菜坪景区等旅游综合体。
水黄公路:重点打造月亮河、郎岱、牂牁、猴场、蟠龙、米萝、玉舍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补雨、阿乐、木城、鲁番、扁朝、补那、法那、裸么、俄嘎、海坪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月亮河景区、郎岱农旅景区、牂牁江景区、百车河景区、米萝农旅景区、野玉海山地度假区等旅游综合体。
水盘兴高速:重点打造玉舍、发耳、营盘、乌蒙、坪地、机场坪、双凤、丹霞、竹海、大山、普田、新民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转山、双井、高峰、坡上、小树林、岩脚、鄢官、水塘、黑土坡、乐民、羊圈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营盘景区、乌蒙大草原、哒啦仙谷、丹霞山、老厂竹海、新民景区等旅游综合体。
沪昆高速(盘县境内段):重点打造英武、刘官、淤泥、石桥、胜境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麻郎垤、岩博、妥乐、沙淤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胜境(刘官)温泉、盘州古城、妥乐古银杏、沙淤农旅景区等旅游综合体。
机场高速:重点打造月照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金竹林、尖山坡、小屯、沙包、大坝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月照养生谷等旅游综合体。
六安城际铁路:重点打造大用、新窑、关寨、陡箐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斗篷、岱港、黑晒、茶山、补林、上云盘、土发、猴儿关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大用农旅景区、陡箐土发“音画食尚·东关e寨”等旅游综合体。
水盘城际铁路:重点打造坪寨、都格、乌蒙、鸡场坪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沿线可视范围的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野玉海、乌蒙大草原、哒啦仙谷等旅游综合体。
(牵头单位:市生态旅游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林业局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
(二)山地大健康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按照“十三五”交通规划布局,加快“快旅慢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到20xx年,力争重点交通项目完成投资210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80公里,建成旅游公路250公里,“快旅慢游”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航空:重点加快推进盘县机场和乌蒙大草原、野玉海、梅花山、韭菜坪、牂牁江等景区的直升机停机坪建设。
铁路:重点加快推进沪昆客专境内段、安顺至六盘水城际铁路、六盘水至盘县城际铁路等快速铁路建设。
公路:重点加快推进盘兴(高速)、六(盘水)威(宁)高速、纳(雍)六(枝)晴(隆)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毛口至坪地、岩脚至梭嘎等一批旅游公路建设;推进主干道至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旅游公路建设。
交通服务设施:重点加快推进三个主城区(各1个)智慧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推进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游客中心、停车场、换乘站点建设(三类设施四县区均不少于10个);推进自驾车营地和房车营地建设;推进三个主城区旅游交通标识、公路旅游交通标识和景区旅游交通标识的建设完善;依托公路加油站站点完善旅游综合服务配套功能。
交通运输服务:重点加快推进旅游汽车租赁服务公司建设;开通三个主城区至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旅游客运专线;开通或加密六盘水至北京、上海、广州、海南、昆明、重庆、武汉、长沙等主要客源城市航线。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公安局、月照机场公司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三)山地大健康旅游食宿服务体系。按照体系化、特色化、规范化、体验化的要求,加快现代都市、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四个层次”的餐饮住宿设施建设。到20xx年,力争新增旅游床位数4万张以上。
主城区:结合旅游开发实际,重点规划建设、改造提升一批旅游星级饭店、精品连锁酒店、产权酒店、第二居所等旅游住宿设施,规划建设一批集住宿餐饮美食等为一体的综合街区、社区、别院等休闲旅游地产。
特色乡镇: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经济型酒店、精品客栈、青年旅舍、分时度假酒店、养老公寓和特色美食店。
美丽乡村:重点规划建设农家乐、乡村旅舍和精品客栈。开发地方特色餐饮,重点开发黔菜系列、风味小吃和保健食品,开展特色经营,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快餐配送和连锁餐馆。
旅游综合体: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如牂牁江游轮及水上居所、梅花山冰雪、韭菜坪石林、乌蒙大草原帐篷、野玉海房车、娘娘山树屋、妥乐银杏舍屋、廻龙溪温泉、野钟悬崖、月照洞穴等度假酒店、主题酒店、企业庄园和餐饮综合体、生态餐厅、养生主题餐馆。
(牵头单位:市商务粮食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旅游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旅游文化投资公司等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四)山地大健康旅游娱乐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六盘水夜郎文化、三线文化、民族文化、健康文化、农耕文化、城市文化等文化资源,加快山地大健康旅游文化娱乐服务设施建设。
主城区:积极利用建成的体育场馆、文化馆、影剧院、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推进主城区大型游乐场建设,开发荷城古城、水城河景观带类型多样的娱乐消费项目。
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结合实际开发具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健康文化等特色的娱乐项目、演艺项目、体验项目,加快娱乐场地设施建设。
(牵头单位: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旅游委、市民宗委、市规划局、市旅游文化投资公司等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五)山地大健康旅游商品购物体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结合旅游开发布局,切实加快山地大健康旅游商品开发及专业卖场建设。到20xx年,力争旅游商品生产总值达25亿元,旅游商品的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15%左右。
旅游商品:突出地域特色,重点开发农民画、剪纸、刺绣编织、民族服饰、民族乐器等旅游工艺品,推进旅游工艺品规模化和产业化,鼓励发展旅游商品专业村和专业户;突出山地特色,重点开发盘县火腿、天刺力、红心猕猴桃、蓝莓、核桃、茶叶、生姜、苦荞、酒业、玄武岩矿泉水等旅游特色食(饮)品。
旅游商品卖场:三个主城区重点加快旅游购物街区、旅游商品超市、旅游商品电商平台的规划建设;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要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区、超市、商铺及电商平台。
(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粮食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旅游委、市农委、市旅游文化投资公司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六)山地大健康旅游市场主体培育体系。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大力培育旅游投资开发、经营管理、服务等主体,切实壮大旅游企业数量和规模。
投资开发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市县两级旅文投公司,组建一批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建设子公司,积极参与全市旅游开发和重要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加快推进野玉海、牂牁江、乌蒙大草原、妥乐古银杏、韭菜坪、百车河等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景区公司治理结构,做活、做实、做大景区开发经营主体。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上市公司、集团公司、连锁企业、品牌加盟商等客商参与我市景区开发、食宿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提升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服务主体:加快引进一批“全国百强社”到六盘水设立分社;鼓励市内旅行社兼并重组和联合经营,组建旅游联盟、旅行社超市、旅行社电商等新型旅游服务组织;加快重点景区、宾馆、车站、商场等场所的旅行咨询服务分支机构建设;加快重点客源市场旅游咨询宣传服务机构的规划建设,积极发展壮大以旅行社为重点的旅游中间服务组织。
(牵头单位:市生态旅游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投资促进局、市旅游文化投资公司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七)山地大健康旅游生态环境体系。围绕“大地常绿、空气常新、碧水常流、土壤常净”目标,加快构建山地大健康旅游生态环境体系。深入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低碳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禁(限)区划定;强化主要公路、铁路、城镇、园区、景区周边的植被景观建设和“整脏治乱”专项整治,积极开展文明诚信单位(村镇、街道、社区、景区、酒店、旅行社、交通等)示范创建,努力打造“三乡·五园”八张国家级生态名片,建设绿色凉都。(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林业局、市文明办;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旅游委、市农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一)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全体会议或专题工作会议,对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和处理。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强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情况的跟踪、督促和调度,定期将调度情况报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领导。(牵头单位:市生态旅游委;责任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
(二)政策保障。优先推进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七大产业”的工商、税务、组织机构代码“三证合一”及联审办理,推进简政放权,规范和下放审批权限,全面清理收费项目,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关于养生、医药、医疗、养老、农业、文化、旅游等行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为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七大产业”和“七大体系”提供用地指标、招商引资、贷款融资、人事待遇等方面的强有力政策保障。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的投入,建立市县两级财政直接投入增长机制。(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市政府法制办、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
(三)统计保障。建立以“七大产业”、“七大体系”主管牵头部门为主体,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覆盖市、县的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统计网络;完善“七大产业”、“七大体系”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报送制度。(牵头单位:市生态旅游委、市统计局;责任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
(四)人才保障。实施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把“七大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完善六盘水市师范学院及六盘水职院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设置,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专业人才,有计划地选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旅游饭店、旅行社等管理服务人员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队伍。(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生态旅游委、市教育局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五)宣传保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和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知晓率、认同感、参与度;加大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对外营销力度,市、县(特区、区)每年均组织不少于4次赴主要客源地开展旅游推介、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媒介全方位、大力度宣传“中国凉都”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品牌,扩大六盘水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牵头单位:市生态旅游委;责任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
(六)监督保障。各县(特区、区)、钟山经济开发区和市直责任部门要尽快组建工作专班,认真制定落实工作方案或计划,明确工作责任和完成时限;市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城市建设,尤其是“七大产业”、“七大体系”发展工作的检查指导,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要牵头组织开展联合督查,督查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负面清单管理内容之一。(牵头单位: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生态旅游委;责任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
甲方:
乙方:
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协商一致,特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投资开发期限、项目内容及投资规模
乙方在县乡村分两期开发别墅群、会厅、特色小吃楼、果园、养殖场等旅游项目(涉及湖区开发以65米水位计算),面积为45亩,总投资为1000万元(具体界址以乙方与权属单位签订的合同或国土部门发放的土地证为准)。整个工程建设分两期开发:
第一期开发时间为________年____月至________年____月;开发内容为:基础设施建设、果园、养殖场、会所、特色小吃楼,开发林地面积为15亩,投资500万元;
第二期开发时间为________年____月至________年____月;开发内容为:别墅20幢,开发林地面积为15亩,投资500万元;
第二条投资方式及合同期限
1、乙方采用独资方式投资,开发区域内的土地、水面、林木风景资源采用租赁或出让方式。
2、乙方投资旅游资源开发土地出让的期限为________年,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计算。租赁(出让)期满后,乙方如需继续延长使用时间,双方可再行协商,在同等条件下,乙方可优先取得开发地的使用权。但应与甲方重新签订土地使用合同,支付使用费。
第三条土地、林木、水面出让(租赁)标准
(一)土地出让标准
旅游项目开发范围内购买土地应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由乙方与相关职能部门签订出让合同,到国土部门依法办理征地报批手续。征地补偿费、报批规费、土地出让金概由乙方缴付,土地出让金标准按评估价执行。
(二)林木植被处理
1、乙方在林地上进行基本建设时,须报经甲方书面同意,并须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如需间伐林木的,还应履行相关的批准手续。
2、乙方在土地上种植其它林竹和观赏植物,免收植被补偿费。
第四条双方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
1、甲方在合同签订生效后应按合同要求及时将乙方所需土地交付给乙方经营使用。
2、甲方保证乙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负责乙方享受有关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的一切优惠政策,并帮助协调乙方与当地各有关部门的关系。
3、甲方负责协调有关部门为乙方适当优惠安装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等,费用由乙方负责。
4、甲方应及时向乙方提供开发区内的有关资料,在乙方不能按本合同规定的期限内进行开发时,有权单方终止本合同的未履行部分(不可抗力因素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直至废除合同,收回土地、林地、水面的使用权。
(二)乙方
1、乙方全权负责项目开发及生产经营管理。乙方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县旅游开发管理若干规定》,并受其制约和保护。依法自主地开展业务,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干涉。
2、为加快项目开发进度,确保项目开发的科学性、合理性,乙方开发的项目必须符合县旅游总体规划,建设项目须得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正式批复后方可实施。本合同签订后,乙方应在二个月内拿出项目可行性报告、开发总体规划和平面效果设计图,按规定程序上报市计委批准立项后方可动工兴建,一期工程必须在________年内全部完成投资,并建成对外开放。
3、本合同签订后,乙方在一年内未动工建设,甲方将收取乙方10元/m2的闲置费,________年内未动工或开工建设未达到合同投资总额1/4以上或未达开发面积的1/3,甲方将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4、乙方必须在合同签订后____日内一次性向县旅游局交纳履约保证金10万元(履约金为投资总额的1%),未按时交纳履约保证金,合同自动失效。履约保证金在乙方按规定程序完成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动工后返还50%,在一期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后再返还50%。
5、乙方注册登记费缴纳期限和标准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武发3号文件有关招商引资的旅游开发优惠政策办理。乙方按国家税法规定在甲方指定地点依法纳税,税收优惠按国家税法和武发3号文件的有关税款优惠政策办理。
6、乙方与土地、山林、水面权属单位签订好出让(租赁)协议后,应及时交付征地补偿费、土地出让金和报批规费或租赁费。出让(租赁)的土地费用必须在合同生效之日起三个月内全部付清。
7、乙方必须有效保护开发区域内的林木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未经批准不得破坏开发区域原有植被,对所排放的废水要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标准后方可排放。乙方在开发期间按国家环保标准对生活、建筑垃圾进行处理或配合县有关部门对废水、废气、生活、建筑等垃圾进行处理。对开发范围内的文物、各类古树、各类珍稀动植物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给予保护。
8、乙方所需员工,应优先聘用所在地居民,也可由乙方根据国家有关劳动用工规定进行招收。须按国家规定办理员工的各项保险。
第五条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应严格履行本合同条款,如有违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处理。
第六条其它事项
1、本合同修改与补充,应征得甲、乙双方同意,经协商一致,形成书面材料,双方签字后方可生效,补充合同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2、有关土地报批、水面使用、证照办理等相关手续由乡政府和旅游局负责办理,费用由乙方负责。
3、甲、乙双方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时,应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解决本合同争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
4、本合同一式八份,正本二份,副本六份,均具有同等效力。甲、乙双方各执正本一份。县旅游局、招商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水产局、乡政府等各执副本一份。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或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或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