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5
2023-06-18
2023-07-05
2023-06-29
2023-03-19
更新时间:2024-09-04 18:39:1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7-05
2023-06-18
2023-07-05
2023-06-29
2023-03-19
一、开阔了眼界,促进了交流,思维得到了拓展,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此次轮岗教学,使我有机会走进我市的一级达标学校,大校、优校在标准化建设、教育管理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侨中的设备配备完善,有专门的主机房管理室,不间断电源间提供坚实的教学保障。有完善的校园网,有多间设备完好的电脑室,也有很优秀的管理维护专职人才。同时,每位教师都具备独立管理机房日常维护的能力和水平。一年中,我负责初二四个班的教学工作,也在忙碌而紧张的教学
工作之余,学习了很多机房管理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向优秀教师请教和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日常系统故障的维护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侨中的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济济。有专门的教研组集体备课教研,探讨教学方法和效果。在互相借鉴,共同策划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新方法新手段,也有很多不同而新颖的教学设计,大家都专心搜集教学相关的材料、案例,不断的汲取经验,发现不足,令教学丰富科学,乐趣无穷。我参与每次的教研活动,都受益非浅。
二、听课、说课、评课,在学习中进步,把压力变为动力,教师素养有所提升。
听课是最让人开心的事情了,我发现听一节课胜过教十节课,感觉教师们在课堂上的掌控能力都很强,经验丰富。设计的教学内容与课标紧密相连又不会按部就班。师生互动环节气氛融洽,学生参与意识强。而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课程实践中的运用也很到位,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与平时教师的引导和要求有很大关系。整个一节课下来,感觉很完整,教师轻松而有成就感。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有所欠缺的,很多时候设计的教学与实践中有出入,不能很好的掌控课堂节奏,上课时自信心不足。这次听了很多节课,让我感觉到做为教师必须自信心十足的在课课堂上掌握一切。与学生要多沟通和引导,不能只是用传统的先讲后练,而是要努力培养学生先读书,再尝试,教师观察,在评讲总结的模式来授课。虽然说,城里的学生和乡下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有很大差异,基础也不同,但这是一个应该做的尝试。这样,可以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说课,评课这个环节,日常在教学中很少接触。这次有机会做公开课,说课,评课。压力很大,知道自己这方面没有经验,也做得不好。但本着学习进步的态度,我认真做了准备。也得到了各位教师同仁的热情帮助和指导,让我很受感动,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有信心做得更好。
三、教学环节是最好的历练,认真完成本职教学任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直感觉在本校的教学工作很辛苦,有时教学不如预期效果,与学生素质有关系。而这次面对的是一批优秀的学生,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和热情。这让我有了一个全新的尝试教学的平台。以往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教学构想,借这次机会,做了很多尝试,采用新课标新理念进行教学,虽然有时节奏掌握得不太好,但发现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教学模式。他们在课堂上开始动脑思考,而不是一味接受。这让人开心。我对将来的教学充满自信,相信这次有效的尝试会让教学有所提升。
总之,一年来,感谢侨中的领导老师们给予我的无私的帮助和支持。让我顺利和圆满地完成了这次轮岗教学工作,我希望在以后还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做一句优秀的教师。
第一条原则:父母以身作则。这是老生常谈,但是还要谈。子女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如果父母亲自己平常言行起坐,不能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自然无法要求子女,父母亲的话也就没有权威。中国父母对子女最普通的要求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如果你在城市家庭做调查,绝大部分好学上进学生,都出在家庭的父母本身热爱学习。这不是说父母一定要天天读书。学习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文化爱好,热爱戏剧、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历史、热爱科技等等,父母和父母的朋友圈子都有爱好、有文化品位和追求,子女就比较能够发展起上进心。
当然,许多父母本身教育程度不高,但子女也同样好学上进,这类家庭往往父母言传身教、为人正直、勤奋,有良好的道德,使子女明白好好学习是自己的准则。好学上进,本身是一种追求。有调查显示,子女问题比较多的主要是四大类家庭,第一类是父母文化教育程度太低,而家庭又非常富有,那些农民暴发户;第二类是高官子女;第三是父母冲突不断或离异家庭;第四大类家庭,父母本人都不错,可是工作太忙,只忙工作,没有抽时间关心子女教育。
西方人有句谚语,造就一个暴发户只需要一天,造就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中国人的谚语,富不过三代。现在全中国人的理想都是“暴富”。经济富裕本身是好事,但缺失了文化追求与道德准绳的富裕环境,很容易使青少年迷失,失去上进的动力。
第二个原则是:家长要学会保护子女。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两个错误的倾向,或者是完全偏袒子女,不信任学校和教师;另一个是完全信任学校,信任老师,不信任自己的子女。现在的孩子即是小皇帝,也是小奴隶。在学校里压力很大,学业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压力、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压力,不可能个个同学都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实际上大部分同学是学习一般的学生。到初中以后,少男少女还有体相烦恼压力,体相烦恼,对自己的长相很在乎,对同学的评价很敏感,还有生理和身体迅速发育带来的种种困惑与烦恼,等等。
当子女与学校与老师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父母既不能无原则地偏袒子女,也决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站在学校老师的立场上批评子女。要替子女设身处地着想,要学会倾听子女倾诉,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如果确实是子女的错,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子女分析,如果不完全是子女的错,更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子女交流,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果确实不是子女的错,而是学校方面的问题,老师方面的问题,家长就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分担子女的压力,而不是与老师一起对子女施加压力。儿童少年是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不成熟不健全是正常的,尤其需要家长的呵护。
家庭和家长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最后堡垒。简单地说,家长要学习在学校的压力下保护子女,学会维护子女的权利,不能够事事都与学校站在同一个立场。许多反面的悲剧例子,导致学生走向极端行为的,许多都是因为家长不问青红皂白跟着老师训子女。
第三个原则是:切忌唠叨,学会倾听,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父母和子女之间总会有所谓代沟的。在初中到高中阶段,是子女容易产生叛逆的一个阶段、逆反的一个阶段。子女生理发育迅速,长成半个大人,个头与父母差不多,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从各种媒体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见,但也常常过分地自以为是。父母的那些说教也听了10多年了,听烦了。加上学业压力大,这个阶段的子女,一般都会非常讨厌唠叨的家长。
要学会倾听子女,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如果子女到了中学阶段还愿意有什么事都与家长交流,那家长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只要子女愿意与家长交流,有什么问题都能够得到比较妥善地解决。
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赚钱,不想听子女的倾吐,认为那是毛孩子鸡毛蒜皮的事。这样就丧失了了解子女、引导子女最重要的一个渠道。
第四个原则是:对子女多鼓励,少批评,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多一点宽容。少年儿童只有在鼓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
第五个原则是:随着子女的成长,给子女越来越大的自主空间,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要学会这一点。有些家长总是想控制子女、管制子女、设计子女。适当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更多地是靠子女的自觉和自律,而且要给子女以自主的空间,要尊重子女自主的空间。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不仅孩子要解决青春期的困惑,父母也要解决好自己与子女关系上的困惑。父母亲过分管制已经长大的子女,是许多子女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分的恋子情结恋女情结,是子女不幸福的重要原因。家长应该明白,子女的快乐和幸福,就是家长最大的幸福,如果子女对家长非常服从,但他/她自己不快乐,那么家长还是失败的。
子女来到这个世界是家长的选择而非子女自己的选择。而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恰如金庸小说里所说:“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学生少年又有那么大的压力。所以,家长有责任创造条件使子女健康成长,而不是使子女完全成为实现家长愿望和要求的机器。
第六个原则是:对子女的学业要求,要实事求是,只要子女尽了努力,就决不能再苛求,还要学会为子女减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适应目前这种学校教育的。有些孩子尽了努力,可是成绩还不理想,家长要学会为孩子化解烦恼、分担压力。西方人说,压跨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总是给孩子施加压力,好了还要再好,一次考试就要达到什么名次,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而且可能把孩子逼上危险的方向。
家长应该懂得并记住,子女的身心健康、个性开朗豁达,比学业成绩重要得多。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只有在父母慈爱而不宠爱、多帮助少施压、多引导少管制、多鼓励少批评、多宽容不苛责的家庭环境中,子女才能逐步发展健康的个性。
第七个原则:要逐渐培养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富裕地区、富裕家庭的一个问题,对子女成长和教育的重视绝对必要,对具体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案可以也应该精心设计。但千万不要把孩子本身当作一个可以设计的对象。孩子是人,是生命,而不是工程师手中的一块材料。在父母的引导和学校的教学之外之上,要给孩子自主的空间,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想法、爱好,不要把孩子当作为学校制造分数的机器、为老师制造教学业绩的努力,也不要把孩子当作为父母争光的工具。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迪生,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因斯坦。人最重要的素质:好奇心、兴趣与爱好、欣赏与追求美与和谐的能力、创造发明的能力、求智爱真的渴望,这些都不是他人能够设计出来的。这些素质只能在一个平等、宽松、自由而又富于文化传统的环境中自发生长。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1)班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我始终兢兢业业,全心扑在班级管理工作上。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我觉得,既然当了班主任,就不要有什么怨言。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而不是事情。事业和事情,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两者在时间、空间和性质上,都绝不相同。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做的,就看你怎样去做。一件事情如果你只把它当作一件事情,它就只是一件事情,做完就脱手。如果把它当作一项事业,你就会设计它的未来,把每天的每一步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你把教育当作事业去做,你就会付出自己的精力和心血,而且会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你就会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就会热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你把教育当作事业去做了,你就会自觉加大工作的力度和情感投入。我是这么想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学生,如果是被动地学习,把读书当作是一件苦差事,那么,他就很难学好,一定要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有可能把学习搞好。同样,作为班主任也一样,如果把当班主任当作是一件苦差事,那么,他就缺乏工作的积极性,时时事事都会被动地去做,工作就难以做好。因此,我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增强工作责任心,时时为学生着想,本着“多干实事,少发牢骚”的精神,无偿地奉献一点自己的劳动,快乐着自己的快乐,尽力做好份内的每件事情。
其次,建立完善的班干部队伍。除了学校要求必设的班干部之外,我还设立了专管纪律的纪律委员、专管卫生的劳动委员、专管收取各项费用及班费收支的生活委员等。当然,在卫生方面,值日分工相当明确,并有专职人员检查。
再次,对班级实施品德量化管理制度,狠抓纪律和卫生。开学不多久,我就在教室的墙上贴上了“七年级一班文明班规及处理措施”,并使之成为全班同学行为的规章制度。前面黑板右上方的石英钟,时刻提醒每一位学生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品德量化管理制度看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烦琐。但必须要持之以恒,否则是不会有成效的。通过一学期来的实践证明,它还是行之有效的。品德量化管理办法实施规则要尽可能细,工作必须要做到位。对于奖罚标准必须事先制订好,使他们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第四、确立班级奋斗目标:让学生学会做人,让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学生来讲学习成绩固然很重要,然而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应更多地关注如何教学生学会做人。真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我将学生行为品德的教育放到了工作的首位。自己事事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并在班级提出“先做人后为学”的口号。
第五、正确关爱学生,努力营造温馨氛围,公正对待每位学生。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对待优等生,我从不宠爱,不迁就,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不单学业要优,更重要的是人品好、心理健康;班里的中等生往往被忽略。对他们,我始终如一地尊重、理解、信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
公正对待每个学生也很重要。因此,平时处理班级事务,无论是大事小事(如调座位、评先进等),我都坚持公正这一原则,博得全体学生的信任。
第六、认真细致做好思想工作,积极配合任课老师,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初一的学生对初中生活还不能完全适应,很多同学由于学习内容的加深、增多,产生了畏难心理,成绩常有起伏,对学习会失去信心。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过好这个关,成了我工作的重点。围绕这一重点,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常与学生进行谈心。对于一些经常有违纪现象的学生,如拖拉作业,经常迟到,自习课爱讲话,不能认真做好清卫值日工作等。除了平时经常督促,还分别进行重点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一情,宽容他们但不放纵他们。另外,还与家长经常联系,取得家庭的力量支持。在同学充分认识自己错误的基础上改正错误,并不断地提高自己。
2.积极配合各任课教师,做好协调工作。学生对每位任课教师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部分同学还对有些教师有反感的情绪。因此,我一方面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做好调解说服工作;另一方面,我主动与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不仅了解学生各学科的学习状况,还将学生方面的信息传递给他们,与他们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科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我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让每位学生与每位任课教师之间气氛融洽,能和睦相处。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我所带班级学生能严格按学校常规进行学习、生活,在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还需要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学的班级管理水平;同时将继续努力,让所教的每位学生都得到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健康地发展,健康地成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感谢学校领导为我们搭建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我想:一次读书交流会就是一次自我学习与成长。
曾经我一度为自己没有特长而感到自卑,后来找到一条捷径——读书。因为这既不需要花费许多金钱,而且能让自己变得优雅,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于是,闲暇时抱本闲书成了我自以为的兴趣爱好!
寒假前我借了两本书:李敖的《传统下的独白》和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还有研训营布置的《西方哲学15讲》,前两本书的选择只因他们的作者,后一本则是阅读任务。说实话,寒假里一是没静下来读,二是这三本书以我现在的阅读水平读起来还是有点吃力的。所以我便草草读完了事。直到接到通知要求制作ppt我才又把《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拾起来认真读了一遍。读完收获有一些,解读却谈不上。今天我只是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关注的句段向大家汇报一下。借用肖川的话说就是“附庸而后风雅”,于是我把它改一下作为自己汇报的标题,也是我的读书观吧!
下面我借用朱xx教授的两句话开始我今天的阅读汇报
“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
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
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的汇报分为三部分:走进《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的收获和拾贝。先来看一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点幻灯片)简介封面设计。
作者简介:肖川,原名肖贵祥,1963年1月3日出生,湖南望城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特邀作者。出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20多部著作。
内容简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作者历时20xx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其独特之处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与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查微的效果。
整体收获:与其他的教育理论著作不同,这本书多了一些感悟、率真和灵性,在愉快的阅读中,你不时会有一种悠然心会的美妙感觉…
整本书中洋溢着浓浓的人间情怀,在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教育、人生与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认。
如果您用心阅读本书,不知不觉地您的语言会受到影响——不仅是词汇的丰富,还有表达方式的独特
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劳凯声)
在他的追问中,始终怀有一种正当的力量。在肖川美好文字的背后,是人性的多姿多彩,是无数蓦然回首之后的动情时刻。(张文质)
文字的奇迹也可能变为生活的奇迹——我们的认识、阐释、命名和书写能够将人性的尊严以及优美的光辉赋予我们的生活。(肖川)
拾贝:(依次点幻灯片)
1. 教育随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表达方式,亲切、随意却不随便。在轻松、轻盈之中,它透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与庄重。它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的大实话。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
2.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什么是教育?西方有位才子作了意味深长的诠释:“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3.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启发智慧和鼓舞人心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学校首先是书籍。”
感悟:感同身受!给孩子们提供更多阅读好书的机会是孩子的一种内在需求,应予以充分的重视,而非一味地布置作业,默写抄词。
4.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柔情的人,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之人。
感悟:给学生良好的教育,既要让学生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使学生获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性修养,朝着最终达到“得失在所不计,毁誉无动于衷”的生命境界而努力。
5.与经典为友
既然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守经答变,返本开新”。所谓“守经答变”,即坚守、守护那些永恒的真理、古老的智慧、不变的“伦常”,并以此对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给予回应;如果不能“守经”,也就缺乏了根基,“守经”是为了“答变”。
感悟:的确,现在的孩子对于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接触实在太少,包括老师也是如此,文化底蕴浅薄。所以今后在班级中推进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底蕴还是很有必要的。(经典阅读、读写大赛)
6.心存感激
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自大与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与虚荣;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
心存感激,是一种朗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天空因此而变得湛蓝,空气因此而变得湿润,美好的事物因此而变得离我们很近很近。
感悟:感恩教育应该贯穿于我们教育活动的始终。
7.教师的“六个学会”
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感悟:“等待”排在第一位,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不言而喻。“教育是一个慢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8.闲 适
别将生命之弦绷得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
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阴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
急功近利不会有闲适,欲壑难填的人,也不会有闲适。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升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需要闲适。情趣,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美好。
9. 后 记
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
感悟:我们阅读这本书也是要走心的。延伸开来说我们是需要用心灵去工作的。
10.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读这本书只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当然我的解读就更是浅尝辄止。这与我阅读态度不够端正有关,更因为我的底蕴不足以驾驭这些深奥的专业语言。如果你有兴趣或者产生了一些阅读的愿望,就去啃啃这些营养丰富的教育滋养品吧!
因为: 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当我们以古典的心情对待阅读时,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
一、指导思想:
为了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我校以读书活动为载体,每学期每位教师“读完一本教育专著,写好一篇读书心得,参加一次交流活动”,积极为老师搭建交流读书体会的平台。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来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开拓我们的视野。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阅读教育名著,促进专业成长;阅读百科经典,丰富升华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2.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在阅读中提升修养,拓展人生,愉悦身心,静享幸福。
3.让“学习、实践、反思”成为教师职业的行为方式,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勤勉的实践意识、深刻的反思精神,消释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就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三、活动要求:
1、所有教师全员参与,将学习的内容、心得,以读书笔记的方式完成,于20xx年x月20日上交校办室。
2、每位教师从不同侧面交流自己的读书历程,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畅谈自己读书的收获与体会。交流时间为20xx年x月25日(星期五)下午4:30分,地点:各年级办公室、艺体组在四(6)班、综合组在二楼会议室。主持人:各年级组长、艺体、综合组长。
3、各年级组、教研组按人数的50%择优推选出优秀读书心得,开展网上讨论交流读书心得活动。纸质稿件于x月25日上交教导处参加评比。届时将评出奖次若干名。
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想这种享受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的到。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依我看来也需要缘分。缘深,似乎成了书呆子,愚不可及;缘浅,开卷无益,掷书而茫然。
我所说的读书,主要是指无功利性的读书。所谓功利读书,一来读书为升学;二来读书为考试;三来读书为交差。这几种读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我不以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为升学而读书,这是无可奈何之事,如郑板桥之谓敲门砖,门敲开了砖头不妨扔掉。为考试而读书,是上班族常常要应付的,譬如业务考试、职称考试、学位考试等,大多数人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考试,而不在乎能学到什么东西。为交差而读书更常见,这种读书常常是要求写读书心得,我则根本没有认真地读过指定的必读书,到了交差的时候上网一阵狂搜,剪贴拼凑起似通非通的文章,交上去就算大吉。
我所说的读书,没有特定的指向,但凭自己的兴趣,依乎性灵,择己所好,有所会意,有所感受。今天写这篇文章与朋友交流,以为我们论坛的书友较多,其中必有同好者,以书会友,以友辅心,人生乐在遇知音,相知心,能遇知音,上此生一大赏心乐事。
我所说的读书,不仅仅局限于报纸媒体的书刊,看过有本杂志,名为《世界博览》,其所谓读书就是读天地,读历史,读自然,读人文,似乎世间没有一样不可以当作书来读;有支叫做《读你》的歌,歌词是“读你千遍不厌倦”,却是读人。我不敢给读书下定义,况且站的角度不同,观念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分工不同,读着影音、图画、文字……心里感觉着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受,那种感觉区别在于视角迥异。
为什么读书?这本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希望与各位爱读书人能作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在此我只谈点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读书是有乐趣的。这种乐趣是发自内心、无可替代的,五柳先生说:每有会意,欣然忘食,这种乐趣是吸引人的,不为外物所滞,而求于内心的乐趣。有时读书的乐趣可以用放浪来形容,有些书读过了以后,也许我们会手舞足蹈呢。
二、善读书可以陶冶性情。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相信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林语堂的解释是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善读书,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香却在骨里。
三、读书是为了安身立命,是为了不断的精神追求。桃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地,唯有用思想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才是自己心灵的永久归宿。现代竞争的社会人们越来越失去自我而成为空心人,我曾体验到冰凉彻骨的虚无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正是这种虚无感的真实写照。带着这种强烈的困惑,我开始读圣贤书,从他们那儿体会到了人生的智慧。我正在修建自己的精神后花园,这个花园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天地间最伟大的事业在于做一个人。
四、读书可以不断的启蒙自己,更新自己。有一本书曾经讲过这样一个道理,即“久假不归论”,与三人成虎的道理差不多。我们虽然处在信息时代,但我们却经常被蒙蔽。这种蒙蔽有时来自于外界,我们因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而不自觉的就相信了。但更多的是自己蒙蔽了自己,因为懒惰而不想突破,不更新思想就会受蒙蔽,而广泛的阅读显然有助于摆脱受蒙蔽的状态。
以上四点,第一点是总论,后三点可以归之于美善真,陶冶性情是求美,精神追求是求善,启蒙自己是求真。一言以蔽之,读书就是在乐趣之中求真善美!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导向,以课题实验为契机,以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确保教师读书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本学年学校开展了教师读书交流会活动。
(一)教师“被读书”的现象在悄悄地改变
教师的读书行动从被动逐渐变成主动。通过读书交流会活动,每位教师都能按计划进行读书,并按要求写出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计划、读书笔记、小结都能按时上交,并在交流会上分享自己读书的喜悦。
(二)教师的理论水平在提高
教师通过学习与交流,在不同程度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受益匪浅。
每位教师都撰写了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老师们把读书学到的理论思想、观点用来指导、改进教学。教师论文数量与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师们积极写论文。
(三)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读书交流会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师们提高了文化知识素养,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课题研究的水平逐步提高。
(一)交流缺乏深度。
部分老师的读书笔记很简单,只是提纲形式的。阅读不够详细,交流缺乏深度。
(二)交流的内容不够广泛。
大部分老师局限于教育教学之类的书籍,交流文学类的老师不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