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5
2023-06-18
2023-07-05
2023-06-29
2023-03-19
更新时间:2024-09-09 17:28:2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3-07-05
2023-06-18
2023-07-05
2023-06-29
2023-03-19
欢迎大家来到吐鲁番。提起吐鲁番,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西部歌王”王洛宾,他那“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美妙的歌词,动人的旋律,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吐鲁番,共同去感受一下它的神奇魅力吧!
吐鲁番的地理特点→气候特征
“最热、最低、最旱、最甜”,这是人们对吐鲁番的形象描述,也准确地概括了吐鲁番的地理和气候特点。
游客们,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吐鲁番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东面与哈密接壤,西、南面与巴音郭楞接壤,西北距乌鲁木齐市183、公里,北面与昌吉毗邻。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240公里,面积6.四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4.2%。地形特点是两山夹一盆,博格达山和库鲁克塔格山南北夹峙,中间是吐鲁番盆地。地区下辖二县一市,即都善县、托克逊县和吐鲁番市。总人口约52万。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满、俄罗斯等。
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东部一个东西横置的形如橄榄状的山间盆地,四周环山,北高南低,西宽东窄。由于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塑造了奇特多样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北面有常年覆盖着皑皑白雪的海拔5445米的天山博格达峰,中部有横卧东西绵延100公里的赤热的火焰山,还有火焰山脉中闻名天下的7公里长的葡萄沟,最奇特的是低于海平面154米的盆底艾丁湖,是我国最低的盆地,在世界上也仅次子低于海平面391米的约旦死海,为世界第二低地。吐鲁番盆地集雪山、河谷、沙丘、湖泊为一体,犹如一幅巨型的风景画卷,让人驻足流连。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吐鲁番成了中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每年6—8月,这里平均气温为35℃一37℃之间,极端最高气温达49.6℃,而地表温度超过70℃,所以人们形容这里“沙窝里能烤熟鸡蛋,石板上能烙熟大饼”。当我们的汽车行驶穿梭在村庄里时,还可以看到这样新奇的现象,即家家户户的床都放在屋外,当地的居民就是这样来度过炎热的夏季的。因此从古到今人们把吐鲁番称为“火洲”也是恰如其分的。不过,尽管这里绝对温度很高,但昼夜温差较大,外加盆地中常刮大风,即使白天酷热难当,一旦太阳下山,夜幕降临, 气温也会逐渐凉爽下来。特别是春秋两季,温差更加明显,早 晚和中午,俨然两个季节,“早穿皮袄午穿纱”是吐鲁番盆地气候特点的真实写照。
吐鲁番干旱少雨,这里全年中几乎有10个月不见雨雪,年平均降水量为16.6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降水的季节,主要集中在夏季。由于雨量小、雨点粗、降水时间极短,因此,人们常以“干燥无雨”来形容吐鲁番盆地的气候。作为降水量一部分的降雪量在吐鲁番盆地更是稀少,市内冬季降雪平均不足2毫米。然而博格达峰的终年积雪却为盆地提供了无尽的水源,当地的人们通过开挖坎尔井,将雪山融水通过地下潜流引向地面,灌溉良田,孕育了生机盎然的沙漠绿洲。
封闭的盆地,稀薄的云量,强烈的太阳辐射,极高的气温,形成了丰富的热量资源。天高云淡的吐鲁番盆地,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以上。丰富的热量资源,为瓜果、棉花等喜温作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如驰名中外的吐鲁番葡萄就有20__多年的种植史,品种多达300余个,经检测,吐鲁番葡萄的含糖量高达22%一26%,超过含糖量最高的美国加利福尼亚葡萄(含糖量为20%),是世界上最甜的葡萄。
游客们,在介绍了吐鲁番的地理概况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它的历史:
吐鲁番,古称高昌、西州、火州,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成了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重镇。当地车师人所建的车师前国曾在此称雄一时,两晋时这里是西域都护府所在地,建立了“高昌郡”。麴氏高昌王国灭亡后,唐朝在这里设置了“西州”。宋代漠北 回鹘人大举西迁,又建立了高昌王国。元明两代改设“火州”、“和州”。清设吐鲁番直隶厅。民国2年(公元1913年)设置吐鲁番县。1985年撤县设吐鲁番市。
吐鲁番还是新疆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自汉唐以来,对外交流就十分频繁,来往于中原和印度、波斯、地中海沿岸的商人、僧侣、使节络绎不绝,给吐鲁番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游客们,来到吐鲁番,仿佛翻阅了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 这里有饱经战争沧桑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还有精美绚丽的柏孜克里克干佛洞壁画,以及被誉为地下博物馆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伊斯兰风格古建筑苏公塔等……它们向人们展示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
历史给吐鲁番留下的不仅仅是遗址,还有悠久的文化,这里的民俗风情浓郁多彩,这里的人们热情奔放,能歌善舞。倘若入夜在吐鲁番宾馆葡萄架下一边品尝瓜果,一边欣赏“麦西莱甫”晚会,一定会使您暑气尽消,心旷神怡。
游客们,吐鲁番的概况就向大家介到这里。或许有的游客要说,讲了半天,我还没有把“吐鲁番”三个字的汉语意思表达出来。是的,吐鲁番是突厥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听了名字的翻译再对照前面的介绍,您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但愿吐鲁番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能给您的旅行增加更多的乐趣。
各位游客:
新疆的吐鲁番有两座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高昌故城和河故城,被称为吐鲁番盆地中一对风格不同的“姐妹城”。它们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后,如今虽然只留下断壁残垣,然而当年高耸的城墙依然气势恢弘,深陷的护城河轮廓仍历历在目。下面让我们带着访古探胜的心情,先去参观一下高故城吧:
高昌故城的得名→高昌王国的历史
游客们,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以东45公里处的火焰山南麓,即木头沟河的三角洲地段,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后为麴氏高昌王国和回鹘高昌王国的都城,历尽繁华,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在前往故城的途中,我先来介绍一下它的得名和历史。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中称为“亦都护城”,也就是“王城”的意思。《北史•高昌传》中称它因“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高昌。
据历史记载,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当时称为“高昌壁”或“高昌垒”,汉、魏、晋历代都曾在此设立“戊己校尉”,管理屯田,抵御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公元320xx年,前凉张骏在此设置高昌郡,开创了西域郡县制的先河。高昌建国是在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元年),车师国灭亡,柔然立阐氏伯周为王,称其国为高昌国,从而掀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南北朝时期,这里诸王争霸,但国号仍为“高昌”。公元620xx年,唐贞观年间,高昌王勾结西突厥截断丝绸之路,唐太宗派人平定了高昌王国,将高昌改称“西州”。公元9世纪末,由漠北西迁到此的回鹘人建立了回鹘高昌国,仍臣属中原王朝,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1220xx年,高昌回鹘则顺成吉思汗,称“畏兀儿王国”。1283年,高昌城毁于战火,高昌回鹘王国灭亡,至此,高昌城被废。 纵观高昌故城的历史演变,历经1500多年,其间由盛及衰,演绎了一部西域部族的兴亡史。
高昌故城遗址→高昌的对外交流→高昌文化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高昌故城遗址。只见残破的城墙全用黄土夯成,倘若登高展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布局似唐代的长安城。外城呈正方形,周长5.4公里,城墙最高处达11.5米,城基宽12米。内城居于外城正中,周长3600米,现仅存西墙980米,南墙850米。宫城居于外城城北。请看,前方那数座高3米至4米的土台称为“可汗堡”,就是原回鹊高昌的宫廷所在地。这里发掘出的绿色琉璃瓦、纹饰华丽的石柱础和巨幅的奏乐图精美壁画,记录了故都昔日的繁华。据史书记载,鼎盛时期的能城有12个门,市内房屋鳞次栉比,有作坊、市场、庙宇和居民区等建筑,总面积为200万平方米。密集的民居和市井坊肆建筑群,风格与交河故城相似,下挖为院,掏洞为室,不用木料,为吐鲁番一奇。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它既是经贸活动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荟萃地。当时波斯等 地的商人,从他们国家带来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高昌城,又从这里带走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造纸、火药、印刷术。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高昌传入内地。当时的居民先后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
高昌王国鼎盛时期;还孕育了丰富的高昌文化,成为高昌的珍贵遗产。麴氏高昌王国十任国王都是汉人,因此汉文化对高昌的影响显而易见。但高昌毕竟属于杂胡地带,车师、回鹘、突厥以至后来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杂居,因此当地人会数种语言,语种形态丰富而有趣。此外,高昌人的服饰也十分讲究,并擅长制作美食。驰名中外的高昌古乐,更是高昌人的骄傲,它以浓烈的异域风情和丰富的艺术语汇在汉唐时流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乐之中,成为中西融合的文化瑰宝。可以这样理解,高昌故城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体底蕴,使之成为代表西域历史的典范和标本。
讲经堂遗址→唐僧玄奘与高昌
游客们,高昌故城废弃以后,被开垦为耕地,大部分地面建筑荡然无存,遗址保存较好的除城墙外,还有外城西南角的一座寺院,下面就让我们乘着“驴的”前往参观。
各位游客,请看这座大佛寺遗址,占地近1万平方米。仔细观察,这座佛寺的山门、讲经堂、大殿、藏经楼、僧舍等建筑布局,仍历历在目。从建筑特征和残存壁画上的联珠纹图分析,其建筑年代属麴氏高昌中期,约为隋代所建。
说起这座佛寺,鼎鼎大名的唐代高僧玄奘还曾到此讲过经。相传公元620xx年(唐贞观三年),玄奘29岁时,为了提高佛学水平,不畏艰险,从长安出发西行,沿丝绸之路到佛国印度游学取经,历时20xx年。由于玄类取经起初并未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持,他只能夹在西域商人中出行,因为没有政府发给的公文,路上还曾受到缉拿。然而玄类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后,不仅从印度取得了佛经,而且返回故土,著书立说,纠正了国内僧侣对佛经种种不正确的解释,成为最具声望的一代高僧。
回国后,玄奘的境遇与出国前迥然不同,他受到了唐朝政府的高度重视,唐高宗李治在为纪念母亲而建的慈恩寺内造了一座大雁塔,专门用来供放玄奘带回来的历7部佛经。玄奘在西行路上,途经伊吾(今哈密),当高昌王麴文泰得知东土大唐不远万里来了一位求法的高僧时,便派人把玄类请来,专门安排在王宫内居住,与玄奘结为兄弟。他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玄奘留在高昌当“国师”,但不能动摇玄类西行探求真经的坚志大愿。高昌王无奈,只好请玄类讲经一月后再走。
临行前,高昌王为玄奘写了24封致西域各国的通行文书,还赠送了马匹和25名仆役。出发那天,全城夹道相送,高昌王鞠义泰抱住大师失声励哭,亲自送至100公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别。唐僧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一段舌古佳话,以致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就有以火焰山等为场景而衍化出的美丽传奇。
各位游客,高昌故城的参观即将结束了。望着这屡经岁月剥蚀的故城,在领略它的古老、苍茫和凝重之余,您还将作何观感呢?“曾经的辉煌将永远让人铭记”,或许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启迪吧!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来到吐鲁番。提起吐鲁番,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西部歌王”王洛宾,他那“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美妙的歌词,动人的旋律,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吐鲁番,共同去感受一下它的神奇魅力吧!
吐鲁番的地理特点→气候特征
“最热、最低、最旱、最甜”,这是人们对吐鲁番的形象描述,也准确地概括了吐鲁番的地理和气候特点。
游客们,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吐鲁番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东面与哈密接壤,西、南面与巴音郭楞接壤,西北距乌鲁木齐市183、公里,北面与昌吉毗邻。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240公里,面积6.四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4.2%。地形特点是两山夹一盆,博格达山和库鲁克塔格山南北夹峙,中间是吐鲁番盆地。地区下辖二县一市,即都善县、托克逊县和吐鲁番市。总人口约52万。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满、俄罗斯等。
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东部一个东西横置的形如橄榄状的山间盆地,四周环山,北高南低,西宽东窄。由于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塑造了奇特多样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北面有常年覆盖着皑皑白雪的海拔5445米的天山博格达峰,中部有横卧东西绵延100公里的赤热的火焰山,还有火焰山脉中闻名天下的7公里长的葡萄沟,最奇特的是低于海平面154米的盆底艾丁湖,是我国最低的盆地,在世界上也仅次子低于海平面391米的约旦死海,为世界第二低地。吐鲁番盆地集雪山、河谷、沙丘、湖泊为一体,犹如一幅巨型的风景画卷,让人驻足流连。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吐鲁番成了中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每年6—8月,这里平均气温为35℃一37℃之间,极端最高气温达49.6℃,而地表温度超过70℃,所以人们形容这里“沙窝里能烤熟鸡蛋,石板上能烙熟大饼”。当我们的汽车行驶穿梭在村庄里时,还可以看到这样新奇的现象,即家家户户的床都放在屋外,当地的居民就是这样来度过炎热的夏季的。因此从古到今人们把吐鲁番称为“火洲”也是恰如其分的。不过,尽管这里绝对温度很高,但昼夜温差较大,外加盆地中常刮大风,即使白天酷热难当,一旦太阳下山,夜幕降临, 气温也会逐渐凉爽下来。特别是春秋两季,温差更加明显,早 晚和中午,俨然两个季节,“早穿皮袄午穿纱”是吐鲁番盆地气候特点的真实写照。
吐鲁番干旱少雨,这里全年中几乎有10个月不见雨雪,年平均降水量为16.6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降水的季节,主要集中在夏季。由于雨量小、雨点粗、降水时间极短,因此,人们常以“干燥无雨”来形容吐鲁番盆地的气候。作为降水量一部分的降雪量在吐鲁番盆地更是稀少,市内冬季降雪平均不足2毫米。然而博格达峰的终年积雪却为盆地提供了无尽的水源,当地的人们通过开挖坎尔井,将雪山融水通过地下潜流引向地面,灌溉良田,孕育了生机盎然的沙漠绿洲。
封闭的盆地,稀薄的云量,强烈的太阳辐射,极高的气温,形成了丰富的热量资源。天高云淡的吐鲁番盆地,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以上。丰富的热量资源,为瓜果、棉花等喜温作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如驰名中外的吐鲁番葡萄就有20__多年的种植史,品种多达300余个,经检测,吐鲁番葡萄的含糖量高达22%一26%,超过含糖量最高的美国加利福尼亚葡萄(含糖量为20%),是世界上最甜的葡萄。
游客们,在介绍了吐鲁番的地理概况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它的历史:
吐鲁番,古称高昌、西州、火州,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成了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重镇。当地车师人所建的车师前国曾在此称雄一时,两晋时这里是西域都护府所在地,建立了“高昌郡”。麴氏高昌王国灭亡后,唐朝在这里设置了“西州”。宋代漠北 回鹘人大举西迁,又建立了高昌王国。元明两代改设“火州”、“和州”。清设吐鲁番直隶厅。民国2年(公元1913年)设置吐鲁番县。1985年撤县设吐鲁番市。
吐鲁番还是新疆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自汉唐以来,对外交流就十分频繁,来往于中原和印度、波斯、地中海沿岸的商人、僧侣、使节络绎不绝,给吐鲁番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游客们,来到吐鲁番,仿佛翻阅了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 这里有饱经战争沧桑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还有精美绚丽的柏孜克里克干佛洞壁画,以及被誉为地下博物馆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伊斯兰风格古建筑苏公塔等……它们向人们展示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
历史给吐鲁番留下的不仅仅是遗址,还有悠久的文化,这里的民俗风情浓郁多彩,这里的人们热情奔放,能歌善舞。倘若入夜在吐鲁番宾馆葡萄架下一边品尝瓜果,一边欣赏“麦西莱甫”晚会,一定会使您暑气尽消,心旷神怡。
游客们,吐鲁番的概况就向大家介到这里。或许有的游客要说,讲了半天,我还没有把“吐鲁番”三个字的汉语意思表达出来。是的,吐鲁番是突厥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听了名字的翻译再对照前面的介绍,您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但愿吐鲁番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能给您的旅行增加更多的乐趣。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来到吐鲁番。提起吐鲁番,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西部歌王”王洛宾,他那“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美妙的歌词,动人的旋律,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吐鲁番,共同去感受一下它的神奇魅力吧!
吐鲁番的地理特点→气候特征
“最热、最低、最旱、最甜”,这是人们对吐鲁番的形象描述,也准确地概括了吐鲁番的地理和气候特点。
游客们,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吐鲁番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东面与哈密接壤,西、南面与巴音郭楞接壤,西北距乌鲁木齐市183、公里,北面与昌吉毗邻。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240公里,面积6.四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4.2%。地形特点是两山夹一盆,博格达山和库鲁克塔格山南北夹峙,中间是吐鲁番盆地。地区下辖二县一市,即都善县、托克逊县和吐鲁番市。总人口约52万。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满、俄罗斯等。
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东部一个东西横置的形如橄榄状的山间盆地,四周环山,北高南低,西宽东窄。由于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塑造了奇特多样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北面有常年覆盖着皑皑白雪的海拔5445米的天山博格达峰,中部有横卧东西绵延100公里的赤热的火焰山,还有火焰山脉中闻名天下的7公里长的葡萄沟,最奇特的是低于海平面154米的盆底艾丁湖,是我国最低的盆地,在世界上也仅次子低于海平面391米的约旦死海,为世界第二低地。吐鲁番盆地集雪山、河谷、沙丘、湖泊为一体,犹如一幅巨型的风景画卷,让人驻足流连。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吐鲁番成了中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每年6—8月,这里平均气温为35℃一37℃之间,极端最高气温达49.6℃,而地表温度超过70℃,所以人们形容这里“沙窝里能烤熟鸡蛋,石板上能烙熟大饼”。当我们的汽车行驶穿梭在村庄里时,还可以看到这样新奇的现象,即家家户户的床都放在屋外,当地的居民就是这样来度过炎热的夏季的。因此从古到今人们把吐鲁番称为“火洲”也是恰如其分的。不过,尽管这里绝对温度很高,但昼夜温差较大,外加盆地中常刮大风,即使白天酷热难当,一旦太阳下山,夜幕降临, 气温也会逐渐凉爽下来。特别是春秋两季,温差更加明显,早 晚和中午,俨然两个季节,“早穿皮袄午穿纱”是吐鲁番盆地气候特点的真实写照。
吐鲁番干旱少雨,这里全年中几乎有10个月不见雨雪,年平均降水量为16.6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降水的季节,主要集中在夏季。由于雨量小、雨点粗、降水时间极短,因此,人们常以“干燥无雨”来形容吐鲁番盆地的气候。作为降水量一部分的降雪量在吐鲁番盆地更是稀少,市内冬季降雪平均不足2毫米。然而博格达峰的终年积雪却为盆地提供了无尽的水源,当地的人们通过开挖坎尔井,将雪山融水通过地下潜流引向地面,灌溉良田,孕育了生机盎然的沙漠绿洲。
封闭的盆地,稀薄的云量,强烈的太阳辐射,极高的气温,形成了丰富的热量资源。天高云淡的吐鲁番盆地,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以上。丰富的热量资源,为瓜果、棉花等喜温作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如驰名中外的吐鲁番葡萄就有20__多年的种植史,品种多达300余个,经检测,吐鲁番葡萄的含糖量高达22%一26%,超过含糖量最高的美国加利福尼亚葡萄(含糖量为20%),是世界上最甜的葡萄。
游客们,在介绍了吐鲁番的地理概况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它的历史:
吐鲁番,古称高昌、西州、火州,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成了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重镇。当地车师人所建的车师前国曾在此称雄一时,两晋时这里是西域都护府所在地,建立了“高昌郡”。麴氏高昌王国灭亡后,唐朝在这里设置了“西州”。宋代漠北 回鹘人大举西迁,又建立了高昌王国。元明两代改设“火州”、“和州”。清设吐鲁番直隶厅。民国2年(公元1913年)设置吐鲁番县。1985年撤县设吐鲁番市。
吐鲁番还是新疆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自汉唐以来,对外交流就十分频繁,来往于中原和印度、波斯、地中海沿岸的商人、僧侣、使节络绎不绝,给吐鲁番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游客们,来到吐鲁番,仿佛翻阅了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 这里有饱经战争沧桑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还有精美绚丽的柏孜克里克干佛洞壁画,以及被誉为地下博物馆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伊斯兰风格古建筑苏公塔等……它们向人们展示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
历史给吐鲁番留下的不仅仅是遗址,还有悠久的文化,这里的民俗风情浓郁多彩,这里的人们热情奔放,能歌善舞。倘若入夜在吐鲁番宾馆葡萄架下一边品尝瓜果,一边欣赏“麦西莱甫”晚会,一定会使您暑气尽消,心旷神怡。
游客们,吐鲁番的概况就向大家介到这里。或许有的游客要说,讲了半天,我还没有把“吐鲁番”三个字的汉语意思表达出来。是的,吐鲁番是突厥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听了名字的翻译再对照前面的介绍,您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但愿吐鲁番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能给您的旅行增加更多的乐趣。
各位游客:
新疆的吐鲁番有两座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高昌故城和河故城,被称为吐鲁番盆地中一对风格不同的“姐妹城”。它们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后,如今虽然只留下断壁残垣,然而当年高耸的城墙依然气势恢弘,深陷的护城河轮廓仍历历在目。下面让我们带着访古探胜的心情,先去参观一下高故城吧:
高昌故城的得名→高昌王国的历史
游客们,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以东45公里处的火焰山南麓,即木头沟河的三角洲地段,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后为麴氏高昌王国和回鹘高昌王国的都城,历尽繁华,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在前往故城的途中,我先来介绍一下它的得名和历史。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中称为“亦都护城”,也就是“王城”的意思。《北史•高昌传》中称它因“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高昌。
据历史记载,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当时称为“高昌壁”或“高昌垒”,汉、魏、晋历代都曾在此设立“戊己校尉”,管理屯田,抵御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公元320__年,前凉张骏在此设置高昌郡,开创了西域郡县制的先河。高昌建国是在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元年),车师国灭亡,柔然立阐氏伯周为王,称其国为高昌国,从而掀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南北朝时期,这里诸王争霸,但国号仍为“高昌”。公元620__年,唐贞观年间,高昌王勾结西突厥截断丝绸之路,唐太宗派人平定了高昌王国,将高昌改称“西州”。公元9世纪末,由漠北西迁到此的回鹘人建立了回鹘高昌国,仍臣属中原王朝,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1220__年,高昌回鹘则顺成吉思汗,称“畏兀儿王国”。1283年,高昌城毁于战火,高昌回鹘王国灭亡,至此,高昌城被废。 纵观高昌故城的历史演变,历经1500多年,其间由盛及衰,演绎了一部西域部族的兴亡史。
高昌故城遗址→高昌的对外交流→高昌文化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高昌故城遗址。只见残破的城墙全用黄土夯成,倘若登高展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布局似唐代的长安城。外城呈正方形,周长5.4公里,城墙最高处达11.5米,城基宽12米。内城居于外城正中,周长3600米,现仅存西墙980米,南墙850米。宫城居于外城城北。请看,前方那数座高3米至4米的土台称为“可汗堡”,就是原回鹊高昌的宫廷所在地。这里发掘出的绿色琉璃瓦、纹饰华丽的石柱础和巨幅的奏乐图精美壁画,记录了故都昔日的繁华。据史书记载,鼎盛时期的能城有12个门,市内房屋鳞次栉比,有作坊、市场、庙宇和居民区等建筑,总面积为200万平方米。密集的民居和市井坊肆建筑群,风格与交河故城相似,下挖为院,掏洞为室,不用木料,为吐鲁番一奇。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它既是经贸活动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荟萃地。当时波斯等 地的商人,从他们国家带来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高昌城,又从这里带走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造纸、火药、印刷术。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高昌传入内地。当时的居民先后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
高昌王国鼎盛时期;还孕育了丰富的高昌文化,成为高昌的珍贵遗产。麴氏高昌王国十任国王都是汉人,因此汉文化对高昌的影响显而易见。但高昌毕竟属于杂胡地带,车师、回鹘、突厥以至后来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杂居,因此当地人会数种语言,语种形态丰富而有趣。此外,高昌人的服饰也十分讲究,并擅长制作美食。驰名中外的高昌古乐,更是高昌人的骄傲,它以浓烈的异域风情和丰富的艺术语汇在汉唐时流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乐之中,成为中西融合的文化瑰宝。可以这样理解,高昌故城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体底蕴,使之成为代表西域历史的典范和标本。
讲经堂遗址→唐僧玄奘与高昌
游客们,高昌故城废弃以后,被开垦为耕地,大部分地面建筑荡然无存,遗址保存较好的除城墙外,还有外城西南角的一座寺院,下面就让我们乘着“驴的”前往参观。
各位游客,请看这座大佛寺遗址,占地近1万平方米。仔细观察,这座佛寺的山门、讲经堂、大殿、藏经楼、僧舍等建筑布局,仍历历在目。从建筑特征和残存壁画上的联珠纹图分析,其建筑年代属麴氏高昌中期,约为隋代所建。
说起这座佛寺,鼎鼎大名的唐代高僧玄奘还曾到此讲过经。相传公元620__年(唐贞观三年),玄奘29岁时,为了提高佛学水平,不畏艰险,从长安出发西行,沿丝绸之路到佛国印度游学取经,历时20__年。由于玄类取经起初并未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持,他只能夹在西域商人中出行,因为没有政府发给的公文,路上还曾受到缉拿。然而玄类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后,不仅从印度取得了佛经,而且返回故土,著书立说,纠正了国内僧侣对佛经种.种不正确的解释,成为最具声望的一代高僧。
回国后,玄奘的境遇与出国前迥然不同,他受到了唐朝政府的高度重视,唐高宗李治在为纪念母亲而建的慈恩寺内造了一座大雁塔,专门用来供放玄奘带回来的历7部佛经。玄奘在西行路上,途经伊吾(今哈密),当高昌王麴文泰得知东土大唐不远万里来了一位求法的高僧时,便派人把玄类请来,专门安排在王宫内居住,与玄奘结为兄弟。他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玄奘留在高昌当“国师”,但不能动摇玄类西行探求真经的坚志大愿。高昌王无奈,只好请玄类讲经一月后再走。
临行前,高昌王为玄奘写了24封致西域各国的通行文书,还赠送了马匹和25名仆役。出发那天,全城夹道相送,高昌王鞠义泰抱住大师失声励哭,亲自送至100公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别。唐僧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一段舌古佳话,以致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就有以火焰山等为场景而衍化出的美丽传奇。
各位游客,高昌故城的参观即将结束了。望着这屡经岁月剥蚀的故城,在领略它的古老、苍茫和凝重之余,您还将作何观感呢?“曾经的辉煌将永远让人铭记”,或许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启迪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