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28省份出小产权房处置方案

更新时间:2023-03-26 17:24:0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xc

以下是i乐德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年我国28省份出小产权房处置方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参加全国两会的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媒体采访,回应了不动产登记、小产权房、耕地保护等热点问题。
  
  将建部际联席会议制
  
  姜大明称,今年6月将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同时将建立包括9个部门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为什么要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姜大明解释,这是落实2023年开始执行的《物权法》。《物权法》提出要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把现在分散在各个有关部门的土地、房屋、草原、林地和海域那些不动产,以土地为核心统一由国土资源部来控制。
  
  “这样做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姜大明说。
  
  同时,姜大明也指出,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没有建立之前,现有的权属证件都是有效的。在地方还没有建立起该制度时,各个职能部门工作还要正常开展,以便企业、民众进行不动产登记。
  
  小产权房:刹风治乱
  
  针对公众关心的小产权房问题,姜大明称,小产权房目前出现了反弹乱象。“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及时发出通知,现在叫做‘刹风治乱’,就是要规范现在在建在售的小产权房的现象。”
  
  姜大明透露,目前28个省(区、市)已拿出工作方案,这段时间主要针对在建在售小产权房“拆除一批、教育一批、震慑一批、问责一批”。同时,国土资源部也在对各地小产权房的情况进行清理、统计,在这个基础上再研究,提出分类处理的意见。
  
  耕地保护:禁占优补劣
  
  姜大明强调,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耕地红线,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
  
  “第二次土地调查,我们账面上的耕地数量有所增长,但这是由于调查手段的进步,以及农村政策的影响,使土地的数量增多了,但实际上我们还是现有的这些耕地,我们的粮食都是在这些耕地上产出来的。”姜大明说。
  
  姜大明承认,耕地占补平衡中确实也存在着占优补劣、占水补旱地的情况。他强调,必须要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 据不完全统计,2023—2023年间,全国每年吊销和注销的企业都在70万户以上

  同期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每年均不足4000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每年约有70多万家企业破产,可申请破产的案件却不足4000件。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数要远远高于破产案件的受理数。一些企业破产后跑路了,有的出现资不抵债,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全国人大代表黄迪南等提交关于修改《企业破产法》的议案,在他看来,很多企业如果能通过破产重整的方式拉一把,就可避免破产。

  现行破产法已实施近七载。 据不完全统计,2023—2023年间,全国每年吊销和注销的企业数量都在70万户以上,仅2023年全国共注销、吊销企业即达73.5万户,而同期破产案件尤其是重整案件数量非常少,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总计仅12983件,每年均不足4000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截至2023年10月28日,共有80多家非上市公司申请破产重整。截至2023年底,共有约40家上市公司申请破产重整。2023年非上市公司申请破产重整的数量虽有所上升,但仍有16个省级行政区全年均未受理任何破产重整案件,并未进入破产程序。

  “这意味着,许多本应通过破产程序实现市场化退出的企业并未依法通过破产程序退出市场。”黄迪南说,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债权债务未能得到及时清理,职工未能得到妥善安置,大量的社会矛盾没有及时显露和解决,等问题暴露时已无法补救挽回。且因滚雪球效应而产生严重的连带反应:一些企业主和高管破产后“跑路”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0月,仅浙江省就有228名企业主出逃,9名自杀;而一些企业“无产可破”及负债资产比畸高,我国2023年1500家上市公司中,资不抵债的公司有380家,但截至2023年上半年,申请破产重整的只有25家;对11家上市公司重整案件的分析表明,负债资产比超过200%的为5家,在100%—200%之间的为5家。

  立法上存在的诸多不足和缺陷已经相对充分地暴露出来。经调查发现,因表面上无产可破而无法支付破产费用与管理人报酬的企业,致使破产程序无法启动,对逃废债务的行为放之任之;倒闭而不破产企业的员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时,需要替代所在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从而产生的债务转嫁对关联企业破产进行实质合并时的立法缺位;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之间的衔接不到位等等。

  “《企业破产法》再次修改的条件也已成熟。”黄迪南建议,尽快启动完善我国破产法和相关法律的立法研究,将《企业破产法》的修改列入立法计划,完善破产保护制度。比如将听证程序作为重整案件受理的前置程序,调整重整程序与普通执行程序的衔接,确保“自动冻结”制度的实施等等。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实施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快速增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不断改进,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存在项目安排分散重复、管理不够科学透明、资金使用效益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为深入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二中、xx全会精神,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23〕6号)的要求,现就改进加强中央财政民口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进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总体要求

  (一)总体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使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更加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显著加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遵循规律。把握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实际,遵循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规律,实行分类管理,提高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水平,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机制。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好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和市场配置各类创新要素的导向作用。加强管理创新和统筹协调,对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各环节进行系统化改革,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坚持公正公开。强化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信息公开,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着力营造以人为本、公平竞争、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的良好环境。

  ——坚持规范高效。明确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和执行各方的职责,优化管理流程,建立健全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二、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的统筹协调

  (三)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设立,应当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中央与地方合理划分事权的要求,明确各自功能定位、目标和时限。建立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终止机制。优化整合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对定位不清、重复交叉、实施效果不好的,要通过撤、并、转等方式进行必要调整和优化。项目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围绕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功能定位,科学组织安排科研项目,提升项目层次和质量,合理控制项目数量。

  (四)建立健全统筹协调与决策机制。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重大问题会商与沟通机制的作用,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部署,加强科技发展优先领域、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等的统筹协调,形成年度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重点工作安排和部门分工,经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分工落实、协同推进。财政部门要加强科技预算安排的统筹,做好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年度预算方案的综合平衡。涉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事项,按程序报国务院决策。

  (五)建设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在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数据库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数据结构、接口标准和信息安全规范,在2023年底前基本建成中央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2023年底前基本实现与地方科研项目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建成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开放服务。

  三、实行科研项目分类管理

  (六)基础前沿科研项目突出创新导向。基础、前沿类科研项目要立足原始创新,充分尊重专家意见,通过同行评议、公开择优的方式确定研究任务和承担者,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支持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开展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对优秀人才和团队给予持续支持,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项目主管部门要减少项目执行中的检查评价,发挥好学术咨询机构、协会、学会的咨询作用,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实施环境。

  (七)公益性科研项目聚焦重大需求。公益性科研项目要重点解决制约公益性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强化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提高项目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保证项目成果服务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加强对基础数据、基础标准、种质资源等工作的稳定支持,为科研提供基础性支撑。

  (八)市场导向类项目突出企业主体。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政府主要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对于政府支持企业开展的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在立项时要加强对企业资质、研发能力的审核,鼓励产学研协同攻关。对于政府引导企业开展的科研项目,主要由企业提出需求、先行投入和组织研发,政府采用“后补助”及间接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资金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以及企业主导项目组织实施的机制。

  (九)重大项目突出国家目标导向。对于事关国家战略需求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应当集中力量办大事,聚焦攻关重点,设定明确的项目目标和关键节点目标,并在任务书中明确考核指标。项目主管部门主要采取定向择优方式遴选优势单位承担项目,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和节点目标考核,探索实行项目专员制和监理制;项目承担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在项目推荐、组织实施和验收等环节的相应职责;项目承担单位要强化主体责任,组织有关单位协同创新,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四、改进科研项目管理流程

  (十)改革项目指南制定和发布机制。项目主管部门要结合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特点,针对不同项目类别和要求编制项目指南,市场导向类项目指南要充分体现产业需求。扩大项目指南编制工作的参与范围,项目指南发布前要充分征求科研单位、企业、相关部门、地方、协会、学会等有关方面意见,并建立由各方参与的项目指南论证机制。项目主管部门每年固定时间发布项目指南,并通过多种方式扩大项目指南知晓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申报项目。自指南发布日到项目申报受理截止日,原则上不少于50天,以保证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申报项目。

  (十一)规范项目立项。项目申请单位应当认真组织项目申报,根据科研工作实际需要选择项目合作单位。项目主管部门要完善公平竞争的项目遴选机制,通过公开择优、定向择优等方式确定项目承担者;要规范立项审查行为,健全立项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项目申请者及其合作方的资质、科研能力等进行重点审核,加强项目查重,避免一题多报或重复资助,杜绝项目打包和“拉郎配”;要规范评审专家行为,提高项目评审质量,推行网络评审和视频答辩评审,合理安排会议答辩评审,视频与会议答辩评审应当录音录像,评审意见应当及时反馈项目申请者。从受理项目申请到反馈立项结果原则上不超过120个工作日。要明示项目审批流程,使项目申请者能够及时查询立项工作进展,实现立项过程“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

  (十二)明确项目过程管理职责。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实施的具体管理。项目主管部门要健全服务机制,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不同科研项目管理特点组织开展巡视检查或抽查,对项目实施不力的要加强督导,对存在违规行为的要责成项目承担单位限期整改,对问题严重的要暂停项目实施。

  (十三)加强项目验收和结题审查。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做好总结,编制项目决算,按时提交验收或结题申请,无特殊原因未按时提出验收申请的,按不通过验收处理。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开展验收或结题审查,并严把验收和审查质量。根据不同类型项目,可以采取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估、用户测评等方式,依据项目任务书组织验收,将项目验收结果纳入国家科技报告。探索开展重大项目决策、实施、成果转化的后评价。

推荐阅读:

  房地产销售代理合同样本

  知识产权合同:著作权在合同中未明确许可、转让

  企业产权转让合同模板

  房地产开发三方合作协议

  产权协议书范本

  2023年产权协议书范本

热门标签: 产权
2023年我国28省份出小产权房处置方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