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5
2022-07-14
2022-07-15
2022-07-15
2024-06-03
更新时间:2024-11-29 13:46:0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2-07-15
2022-07-14
2022-07-15
2022-07-15
2024-06-03
【主题教育党课】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共9篇)
同志们: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千千万万家庭有好家风,才能支撑 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家风传承。在 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良好家风感召人向上向善,始终激扬着正能 量。党员干部要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 红色家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继续上好家风建设这堂“必修课”,厚 植家国情怀,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涵养新时代共产 党人的良好家风,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持续用好的家风培育好的作风,保持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信念坚定、壮志在胸、豪情满怀,方能 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凝聚昂扬进取的精气神,意气风发 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根据主题教育安排,我从涵养良好家风的角度,与大家作个交流。
一、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清廉自守精神境界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 德教育资源。在中华民族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崇尚廉 洁、倡导廉洁、奉行廉洁的文化理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主旋律中不可缺少的音符,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思想资源。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 我们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从中汲取反腐倡廉思想营养,在深入研究、思考、品味、自省中做到以史为鉴,坚持道德高标准,让厚重的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焕发时代活力、绽放时代光彩。
(一)以“立志”树廉政之风。"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志向立 得高远,拒绝腐败的能力才可能增强。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就是清简素朴,少一点私欲。 这样,谋私的心不会像火焰一样燃烧,浪花一样翻滚,酒醉一样燥热, 而像镜子被擦拭干净,像池水被沉淀透明,高远纯洁的志向也就自然 浮现。仰望历史星空,清官廉吏璀璨夺目。狄仁杰,身兼多职,为官 清廉,体恤黎民百姓,不畏惧强权;包拯一生清廉朴素,铁面无私, 执法如山;于成龙,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累死在自己的任上。清 官廉吏概括起来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政治上忠君、经济上清廉、 生活上俭朴、工作上勤奋、性格上刚直、敢于为民请命,他们是历史 进步的推动者,不仅为端正官场风气树立了好的典范,也使老百姓得 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清官廉吏身上的廉洁意识、道德修为是中华优 秀传统廉洁文化精髓,昭示着后人勿与贪腐沾染,潜移默化强化中华 民族崇廉尚洁传统,激励着人们修身律己、廉洁用权。在很多家训族 规中,都会写一个大大的“廉”字,这既是对清官廉吏的一种情节, 也是对优秀传统廉洁文化的传承,给予子孙无形道德压力,告诫子孙唯有廉洁万代长。
(二)以“敬畏”树拒腐败之节。陈毅有一首诗,“手莫伸,汝 言惧捉手不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 言惧捉手不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其实这里就说到了一个“畏”字。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不敢伸手,怕的是“党与人民在监督”,怕的是“万目睽睽难逃脱”。中华民族素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传统,敬畏观念源远流
长。孔子《论语 · 季氏》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 圣人之言。”即对自然规律要敬畏,对有德有位者要敬畏,对圣人的 话要敬畏,违背了就会有灾祸。民间的说法更具有直接的教化意义: “举头三尺有神明。”知敬畏成了古人的一种行为准则,蕴含着为官 从政的大智慧。有权不能任性,心存敬畏才能得到保护,严以自律才 会得到自由。权力行使事关人心向背,慎用是最大的价值理念。要牢 记“官”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位,“权”是为人民谋利的工具,越是位 高权重,越要慎权敬权,慎独慎微,自觉把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 洁用权作为原则和底线,从严处理好公与私、情与法、义与利的关系, 对越轨之事不敢想、不敢干、不想干,让为官之路越走越坦荡,越走越宽敞。
(三)以"知耻"树重道德之气。关于耻的文化,中国古代典籍 中比比皆是。《论语》说:"行己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 又说:“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欧阳修也讲过,"廉耻,是立人之大 节”。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 一旦有了羞耻之心,社会上的道 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丧失了耻辱心, 一个人就到了药石难救的地 步,胜己者,胜人。人最大的勇气是战胜自己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 孔子说是”知耻”的结果。心中知耻,手中的权力才有规矩方圆,才 知可为与不可为,党员干部要对心灵做一次深刻的检讨,擦拭那颗知 耻之心,不断学习,从传统文化中体会为官任事之道。良好的道德修 养不是天生就有的, 一定是在实践中慢慢磨确提高的。在社会主义市 场化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面临的不只是经济的高速 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更要面对层出不穷的物质诱惑,如果不磨炼自己的道德修养,就会在各种诱惑中丧失了信仰、违背了道德、违反了党纪国法。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持续性, 注意工作中点点滴滴的细节,不断地磨研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始终 在起起伏伏的物质诱惑中立下身、站住脚。要带头涵养良好的家风, 以身作则培养朴素、高尚、健康的生活情趣,管好自己、管好家人、 管好身边人,以良好的家风涵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始终做一个对家人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的好干部。
二、弘扬新时代良好家风,在清廉家风中涵养遵纪守法、廉洁自 律的优良品质家风,尤其是领导干部家风,关系党风政风民风。新时 代家风建设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家庭观、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又顺应新时代党风政风建设的现实需 要,以家风淳民风,以家风化社风。党员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 位置,带头建设新时代优良家风,推动清正廉洁的党风建设、政风建设 。
(一)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涵养对党忠诚家风。共产党人是群众 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有义务为他人作出表率,必须树立 忠诚老实、公道正派的价值观,始终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对人民 忠诚。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 定,以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激励家人,引导家庭成员涵养爱党爱 国的家国情怀。党员干部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 的红色家风,以忠于职守的责任担当,带动家庭成员提高精神境界、 培育文明风尚。带头营造爱党爱国、报党报国的忠厚家风氛围,引导子女亲属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二)增强廉洁修身意识,涵养清正廉洁家风。清正廉洁,是马
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价值取向和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最重要的还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积极健康的生 活情趣。要好学乐学,努力使学习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既有助 于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也能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能 力本领。要从严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 康生活情趣,本分做人、干净做事,用行动诠释“榜样是看得见的哲 理";与此同时一,守住亲情关,对亲属子女看得紧一点、管得勤一 点,切实管好家人、处好家事。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把“修身”"齐家"两个方面都落到实处,才能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成就“积善之家"。
(三)弘扬艰苦奋斗传统,涵养勤俭持家家风。勤俭持家是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带领中 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中一条重要的 经验就是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勤俭节约的家风。党员干部要率 先垂范,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以俭修身、以俭立德, 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 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自身行为鼓励引导家人热爱劳动、热爱 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营造劳动光荣、 崇尚俭朴的家庭氛围做起,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推动勤俭节约成为时代新风尚。
三、坚守底线奋发有为,以坚定信念保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这一 代共产党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正在开展的领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我们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通过扎实开展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锤 炼坚守底线、勤政为民的党性,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 睥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一)以主题教育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守牢廉洁自律防线。坚定 的理想信念是干部担当作为的“源动力”。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 求,要自觉用领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 刻领会这一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 一系列要求,包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国之大者",提高政 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 等等,主动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保 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时时刻刻把廉洁自律、反腐倡廉记在心上, 落实到行动上,树立忠党爱国之志和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 念,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素养。把强化党的纪律当作分内之 事、应尽之责,真正把担子担起来。要保持高度政治警觉,头脑清醒、 立场坚定,把准政治方向,对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坚决抵制、勇于斗争,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守住底线。
(二)以主题教育自觉锤炼党性修养,永远保持初心使命。党性 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强党性,就要自觉用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刻领会这一思想 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始 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我们要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遵纪守法等个各方面都较好的发挥着共产党
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做出优异的 工作成绩,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力求率先垂范,发挥着一名共产 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 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要处处用党员的标准严 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党的观念,要注重个人修养,自 觉把牢固树立和践行文明道德风尚融入世界观、人生观,自觉争当政 德建设的模范实践者、引导者。要清正廉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 贫,抵得住诱惑,要始终用心主动、不计得失,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
(三)以主题教育激发奋进新征程动力,真抓实干建功新时代。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开展好主题教育, 要自觉践行领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改造客观世界、 推动事业发展,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识变应变 求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防范化 解重大风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进一步转变工作 作风,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一线认真倾听基层员工的所思所盼 所愿,有效应对群众合理诉求,把调研成果切实转化为解决业务经营 实际问题的具体行动。要从思想、政治、作风、能力、廉政等方面真 正拿出真招实招,做到有问题、有思考、有策略、有成效。要善于运用领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 动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彰显、前景更加光明。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最为关键、最有成效的一役。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 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时时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 不能有片刻放松。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从管好自己、 管好家人、管好朋友做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践行忠 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领袖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树立正确世 界观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领袖总书记提出,要“解决 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 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 议》指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 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今天,我们着重谈一谈"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话题。我们要交流的具体问题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联系观与刺激应变原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发展的三大任务。
一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人生在世,几乎所有人都会产生关于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等问题 的看法和认识。初唐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时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犹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照亮苍穹。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常常通过发问的方式表现出来。伟大 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对天地、自然、社会、人世等一切事物进 行了X 余次发问。唐朝诗人张若虚在月夜春江边抒发了“江畔何人 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 慨。法国画家保罗 · 高更创作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20X 年 x 月 X 日,领袖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历史性演讲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三个“哪里",即“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表达了当今中国对人类命运的关心。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所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 问题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大部分人的世界观都是零散的、自发的。
“人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思考, 这是两个非常深刻且极具哲学意味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思宇 宙之宏大、发人生之感慨时,可能是在关注重大的哲学命题。对于这 类问题, 一些人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有人说,人生实苦,但请足够相信还有诗和远方。
古人说:“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
只有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世界的正确认识。马克思 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领袖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 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 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一一马克思主义。这 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卡尔 · 马克思,生于18X 年 x 月 x 日,逝于18X 年 x 月 X日。马克思去世的第二天, 一家英国资产阶级报纸就迫不及待地刊文 说:“红色博士杜撰共产主义社会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逝世了,在他 逝世之后,他的追随者剩下不足三百。但愿他幻想的学说会随着马克 思之死而死亡。”历史事实与这一愿望恰好相反,马克思成为人类历 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时至今日,他的思想依然深刻而强烈地影响着全世界。领袖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X 周年大会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X 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 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X 卷,X 册, 约X 万字,收入马克思、恩格斯的X 多篇著作和X 多封书信以及X多件文献资料。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世界 观主要表现为其哲学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我们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理论依据和锐利思想武器。在纪念马克思 诞辰X 周年大会上,领袖总书记强调:"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 今天, X 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 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 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 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 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要 经历一定的时间、占有一定的空间,并遵循着内在规律。物质世界发 展到一定阶段,就出现了生命。而人凭借着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产劳 动,将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依次经历 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主要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 和唯物史观等。其中,辩证唯物论包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等;唯 物辩证法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认识论 包括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等;唯物史观包括社会发展观、社会基本矛盾论、群众观等。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 方法论是高度统一的。我们党的许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工作原 则和做法等都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找到根据。例如,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具体运用。党在自己的 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对唯物史观 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具体运用。党始终坚持或强调 继承性和创新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时间观的具体运用。在马克思主 义看来,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时间,除了一维性或不可逆 性之外,还具有持续性或连续性、间隔性或阶段性等特点。正由于事 物在时间长河中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前后的持续性或不间断性,我们必 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和继承事物发展的成果,不能全盘否定。要把 好的、有用的东西留下来,把不好的、没用的东西扔掉,不能搞形而上学的全盘否定论。
说到不能全盘否定的话题,我们就聊一聊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问 题。20X 年 X 月 X 日,领袖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X 周年 座谈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 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主要分为改革 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历史时期有着内在的密切 联系,不能将其割裂和对立起来,更不能用一个否定另一个。20X 年 x 月 X 日,领袖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 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 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这就是“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
前一时期的实践探索为后一时期的改革开放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比如,19X 年 x 月 X 日 一x 月 X 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这为日后的改革开放提供极为重要的国际条件。事物的发展,既具有前后的关联性或不可分性,还具有间隔性或 阶段性,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实践任务。我们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 特点、要求,不断进行变革创新。我们平时所说的机遇或时机,是指 在时间链条上出现的、短暂的,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时间点。所谓“机 不可失,时不再来”“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说法,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20X 年 x 月 X 日,领袖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 会上指出:“我常讲,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 力、内因。我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讲‘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地区、 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 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在, 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现象,‘干 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 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领袖总书记的重要讲 话,表达了什么哲学道理?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 理。简单说,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矛盾,二者 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但二者的地位作用又是 不一样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 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但 必须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贫困群众脱贫的意志、愿望,也就是他 们的自觉性、主动性是内因,是第一位的因素;干部的帮扶是外因,是第二位的因素。只有外因的作用,没有内因的积极主动,是无法真正脱贫的。所以,要高度重视贫困群众自身的作用,启发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志气。
守株待兔为什么不可取,因为这是将偶然性当成了必然性。种瓜 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必然的,但瓜有多大、豆有多少,则是偶然的。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如果把可能性和现实性混淆起来,则是十分可 笑甚至有害的。《燕山夜话》里讲过“一个鸡蛋的家当”的故事。 一 个贫穷的小市民偶然间捡到了一个鸡蛋,很开心地告诉妻子自己有了 家当。他举着鸡蛋和妻子畅想,幻想这个蛋能孵出鸡,鸡再生蛋,再 将鸡和蛋卖掉,用钱买牛,牛再生牛,之后就会有很多钱。这个人越 说越得意忘形,甚至打算用钱娶小老婆,此话一出,惹怒了妻子,将 他的鸡蛋打碎了。这个小市民的想象力很丰富,但却将抽象的可能性当成了现实性,才做了一场虚妄的梦。
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小偷,锁就不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程度; 如果没有伪造钞票的人,银行券的印制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完善;如果 商业中没有欺骗,显微镜可能就不会应用于通常的商业领域。这段话 反映的是事物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 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 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正非在《华为的冬 天》里指出,“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 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居安思危,任正非正是用矛盾思维在考虑问题。
三国时期,刘备在临终前对他的儿子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是说,不能因为是小的坏事就去做,也不能因为是小的好事而不做。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虽然从数量上 看,“善小”和"恶小”都是小事,但是小中见大,积少成多,量变 能引起质变。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偷针是小事,但无数次的小恶终会酿成大祸。
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要关注细节。领袖总书记指出:"勿 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开始就咬耳朵、扯袖子,在执 纪方面抓得很紧,可以让多少人避免违法?过去形成了这么一种现象, 就是不到违法的程度大家都可以‘包容'、'宽容’,到了违法就由他去 吧。这是对党和干部不负责任的表现。空军的同志说,培养一名飞行 员要花相当于其体重一样重的黄金。我们培养一名省部级干部要多少 代价?很多干部从基层做起,慢慢成长起来,最后毁于一旦, 一失足 成千古恨。出问题的人之前就会有迹象,为什么不及时帮助他们认识 和解决问题呢?这就需要把纪律挺在前面可见,如果能在量变阶段就及时指出问题并加以纠正,也是在挽救出错的干部。
二、 马克思主义联系观与刺激应变原理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可能会想,大千世界、宇宙万物究竟是什 么样子。对此,恩格斯早就明确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 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 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现实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 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唇亡齿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些都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等特征。事物之间的联 系主要表现为三个"相互",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在 社会领域主要表现为“刺激一应变”或“刺激一反馈”的作用模式。 通过这种作用模式,联系着的事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实现各自的运 动变化,由此形成了对“刺激一应变”现象进行概括的刺激应变原理。 在社会实践中,刺激应变原理对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在刺激应变原理看来,刺激主体作 用于受激对象,受激对象通过自身应变回应或反馈刺激主体的作用, 从而维持或调整刺激主体和受激对象之间的关系,并促使刺激主体和受激对象在质和态等方面发生变化。
在社会领域,国家间的博弈更能反映“刺激一应变”作用模式的 功能和意义。 一般来说,国家间存在着两个方面九种具体的刺激应变 情况。从刺激方或刺激主体的“刺激”作用来看,有如下四种情况: 第一,干预型,即刺激主体对受激对象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如军事 侵略、经济制裁、文化政治方面的渗透等,促使受激对象发生刺激主 体所希望的变化。这是一种以武力的或不友好的方式进行的“刺激二 第二,援助型,即刺激主体以一种相对友好或和平的方式,往往也是 用受激对象较为接受或欢迎的方式对受激对象进行作用,如经济援助、 技术支持等,通过这种援助或支持,促使受激对象发生刺激主体所希 望的变化。第三,激励型。激励型又分为示范型激励和压力型激励。 示范型激励是指刺激主体自身发生了巨大而强烈的变化,如经过改革 或创新等而变得强大或富裕起来,从而对与其有利益关系的受激对象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迫使受激对象也采取同样的做法以取得与刺激主体之间关系的平衡,这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能促进共同发展的刺激应变模式。压 力型激励是指刺激主体的发展,给一些国家带来了压力,使其采取了 一些阴损性的做法,来阻挠刺激主体的顺利发展。第四,衰败型,即 刺激主体因自身的失误或内乱等原因而发生了衰败性的变化,从而导 致受激对象针对刺激主体的衰败性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入 侵或出手援助等。需要说明的是,当刺激主体发生了衰败性变化时, 就会由刺激主体变成受激对象。因此,对国家来说,维护自身的团结稳定以及在团结稳定的氛围下实现发展非常重要。
从受激对象的"应变"或"反馈"来看,有如下五种情况:第一, 自卫防御型,即针对刺激主体的入侵或制裁或渗透等,受激对象或奋 起反击,或积极补救防御,以维护自身利益。第二,接受型,即受激 对象积极接受刺激主体的援助或支持,从而发展完善自己。第三,奋 起直追型,即针对刺激主体的增强性变化,受激对象不再漠然视之或袖手旁观,而是受此影响或利用刺激主体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机会,通过自我改革或学习借鉴等做法以发展壮大自己,从而呈现出一种奋 起直追、迎头赶上的态势。第四,阴损型或“使绊子”型,即针对刺 激主体的强大性变化,与其有利益关系的受激对象使用各种手段予以 阻挠、破坏刺激主体的发展。第五,反制型,即针对刺激主体的衰败性变化,受激对象进行反制或入侵或插手干预以攫取自己的利益。
刺激应变原理不但能够解释说明大量的国际关系现象,还蕴含着 指导中国发展的方法论方面的启示。根据刺激应变原理,事物之间, 尤其是在社会领域上,彼此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对等的。刺激主体一般 处于主动的、占据优势的地位,能使关系模式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改变或调整;受激对象往往处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对关系模式的状态及走向的影响力有限。在国际社会,有实力的发达国家往往处于 刺激主体的地位,占尽种种优势,甚至一些国家任性妄为、为所欲为;实力弱小的国家往往处于受激对象的地位,被动应付、处处受气。
第一,在当今国际关系这张巨大的刺激应变关系网中,中国要牢 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努力使自己通过改革发展一直处于刺 激主体的有利地位。目前,我们在一些方面还处于受激对象的"下位", 如一些硬实力不够硬,软实力又太软,在一些方面还受制于人。因此, 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本论断,努力使自己在许多重要方面或领域处于刺激主体的“上位”。
第二,即使中国在许多重要方面都占据了刺激主体的"上位", 中国也绝不能做霸权国家或蛮横无理的“霸主根据刺激应变原理,刺 激主体和受激对象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经常会发生位移或 互换,因而所谓的“霸权国家”并不会长久。对中国而言,我们只能 走示范型激励的道路,即要通过自己的发展来带动和促进别的国家的 共同发展,使自己的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正能量"。
第三,今天的中国正在通过改革创新走向强大和富裕,但不断发 展的中国还面临着比较大的外部阻力,如一些周边国家包括美日等国 对中国进行围堵,并对中国制造摩擦等。对此, 一些国民感到相当困 惑和不安。其实,在中国不断发展强大的进程中,国外一些国家的反 应甚至是不友好的、恶意的反应都是正常的现象。领袖总书记指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 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事实上,根据刺激应变原理,我国的发展强大在国际上至少能引发两种不同的"应变":一是学习借鉴型或见贤思齐型的应变;二是阴损型或阻挠型的应变。对 此,我们要抱有平和包容的心理,要认识到这是一种客观的甚至是必 然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惊惶失措。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咬定青山 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我们应对任何挑战和考验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壮大及其产生的世界性影响一定要有清 醒的认识。在刺激应变原理的视阈内,中国的发展会导致自身角色和 影响的复杂化现象。 一是,我国目前是“刺激主体”和“受激对象” 的统一体。 一方面,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成为了促进 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些国家也在向中国学习,更多的国家则 要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列车与我们一道前进,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 处在了刺激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我们在一些领域和世界发达国家 还有不小的差距,某些国家对中国进行渗透,企图“西化”甚至分裂 中国,我们又处在受激对象的地位。二是,就我国发展的“刺激效应” 而言,可谓是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统一。一方面,作为维护世界和 平、促进世界发展的正能量,中国的发展当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 方面,由于我国在发展中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如发展方式的粗放、 对世界能源资源需求量的增加等原因,引起了其他国家一些人的误解、 恐慌甚至不满。三是,就对我国发展的“应变”来看,这种应变在作 用上是良性应变和非良性应变的统一。针对这种复杂化现象,我们该 如何应对?总的方略是坚持发展,这种发展是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的整体发展。如何实现整体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中三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发展的三大任务物质世界既是普遍联系的,又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在唯物史 观看来,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人,社会运动的具体方式是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特有的主 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主要包括人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等。
实践与认识密切相关,人的正确认识都是从实践中来的,也就是 所谓的“实践出真知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公安系统出 了一位奇人,叫马玉林,被誉为“神眼二马玉林虽然没有上过学,但 是能从人脚印的轻重、深浅等情况,分析出人的年龄、性别、身材等 特征。无论是在沙土、硬地上,还是在雪地或雨天中,他都能辨别脚 印,进行追踪,甚至能跟随现场留下的脚印一路追到嫌疑人家里,侦 破了无数大案。这一本领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马玉林是内蒙古赤 峰人,小时候家境贫寒,很小便为有钱人家放羊。为防止羊走失或被 盗,他在放羊时总是跟在羊后面潜心钻研羊的踪迹,从羊的走向、羊 蹄着地的硬度、下踏的深浅、步子的大小等痕迹,识别羊的大小、公 母、肥瘦、体征、毛色等。经过实践与摸索,他的判断能力日益准确。在他的羊群里,只要有羊走失或被盗,基本上都能被找回来。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面临的任务或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三点, 分别是逐利、强力和明理。人为什么要开展实践活动?这完全是在自 身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实践是人满足自身需要的根本途径,在需要 的驱使下,人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并将生产出 来的东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获取利益始终是核心要素,起着统领性的作用。
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力量发挥、运用、展现的过 程。也就是说,在人的实践中蕴含着、折射着或体现着一种力量,只 有运用这种力量,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利益。我们称这 种力量为“实践力”。具体来说,实践力主要包括生产力、科技力、 国防军事力、思想文化力以及创新力、组织动员力、调控力、传播力等。
如果只有利益或力量,那么人的实践活动就和动物维持基本生存 的活动没有什么区别,人就会成为人化的“狮子”和“老虎”。人的 实践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显性原因是人会制造并使用 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深层原因是人的实践中包含着“理”的因素、蕴 含着人所特有的理性力量。实践中的理,也称理论工具或理论手段, 是人们在逐利实践中的观念认识、理论指导、行为准则、价值追求等 的总称,或是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之类的东西。"理"的内涵很丰富,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一是从认识论的角度 看,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属性、条件等的认知把握,从而为实践提供认识论的支撑。
《任正非正传》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从北大毕业的高材 生刚刚入职华为,就将自己对公司经营战略等方面的看法写成一封 “万言书”直接交给了任正非。原以为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打动领导, 结果任正非的批复是: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 病,建议辞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 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毛泽东同志的说法表明了认识世界对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二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在把握事物本质、规律、发展趋势等的基础 上,分析探讨人们行动的方式方法、原则要求等,从而为人的实践提 供方法论的指导。三是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探究实践活动的价值意义、 方向目标等,从而为人的实践提供价值观的引领。四是从宣传论的角 度看,通过适当而有效的方式或做法,向其他时空的实践主体或发展 主体宣传、展示、解释“我”之实践活动的做法、目的、意义等,以 获得其他时空实践主体的认可、同情、支持等,起到一种交流互动的 作用,由此产生传播影响力。五是从激励论的角度看,以美好的发展 愿景或发展蓝图激发调动大多数社会成员积极投身于现实的实践活动或发展潮流中去,从而形成发展的合力,由此构成激励动员力。我们看一下利益、力量、道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就利益和 力量之间的关系来看,利益具有源头性、目的性,起着决定和支配的 作用。力量是实现利益的手段和保障。没有力量,也就无法实现利益, 即使获得利益,也无法维护或巩固。 一般来说,有多强的力量就有多 大的利益,这就是"力强则利大,力弱则利小二许多处在贫穷落后状 态的国家,不仅仅是利益上的“穷",更多的是力量上的“弱只有强 大的国家力量才能维护国家利益。所以,要想实现更多自我利益,就要增强力量。
其次,我们再来看利益和道理之间的关系。道理的现实基础和落 脚点是人的利益,利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支配着道理的形成。有什 么样的利益就会有什么样的道理。没有利益,特别是物质方面的利益, 道理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理对利益同样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一方面道理从理论观念的角度,关照、反映、说明、维护、指导着人们以力量为中介的获利活动;另一方面道理对人的逐利活动起着解释、宣传、说明等作用。最后,我们来看力量和道理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道理受制于利 益和力量。“谁的拳头硬,谁的嗓门就大有力量往往有道理。“真理只 在大炮射程之内",也就是说,要想讲道理,就要有力量。另一方面, 道理对力量有重要的反作用,道理对力量的生成及其使用发挥着世界 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通过道理,人们能够认识力量, 把握力量的本质和规律;通过道理,人们也能够获得一种科学的力量, 并使这个力量更好地为自己服务。如果没有道理,力量往往带有粗放 性和野蛮性,道理使力量自觉化、科学化、文明化。科学的道理与科 学的力量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利益。总之,利益是力量的源泉, 力量是利益的器具,力量强则利益大,有力量才有道理,而道理能转化为利益和力量,能使利益和力量合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样也内在地包含着利益、力量和道理这三个关键性要素。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同样承担着逐利、强力和明理这三大根本任务。首先,我们的发展具有逐利性,这是我们发展的宗旨和核心。这种逐利具体表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次,我们的发展具有强力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领袖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的"三个前所未有"科学论断。最后,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在“理”这个方面进行着重大的建设创造工作。例如,我们形成了领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同时,我们在逐利、强力和明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或不足。 比如,在逐利方面,出现了功利化、贫富分化等问题;在强力方面, 出现了协调性、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在明理方面,存在道德滑坡、信 仰缺失、诚信淡漠以及“弱声”“自言自语”甚至“失声”"无语”等 话语权旁落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与我们对逐利、强力和明理的内 在关联性认识把握不够或不到位有密切联系。相对而言,我们在逐利和强力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明理方面就做得很不理想。
明理方面的不足成为我们发展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短板。其突出 表现就是在当今国际社会,我们的话语权还不够强。领袖总书记指 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 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 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 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传播能力不 强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 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 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 境地,存在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 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 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的声音。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一个关键性的举措是要走整体发展之路,既 要建设物质、技术上的大国、强国,更要建设思想文化上的强国,要 加强思想文化上的影响力。领袖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高楼大厦在我 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只有 实现各种力量的协调平衡发展,才能实现强起来的奋斗目标,进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专题党课讲稿:牢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
一、深刻把握“三件大事”的历史性胜利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领袖总书记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首先就指出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 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二第一件大事是迎 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 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 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 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 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主张。
第二件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我国 发展新特点新要求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这里的“新时代”,是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行的重要基础性话语是我们党提出新的思想、新的征程、新的政策、新的部署的根本依据。 新时代的科学论断基于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同时新时代也彰显了新飞 跃、新境界和新价值。从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来看,意味着近代以 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进程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 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人类社会发 展史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 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 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件大事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 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兑现了对人 民和历史的庄严承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 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 标志着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同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根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 进程中,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系统性扶贫减贫行动,书写了人类历史上 最为波澜壮阔的减贫篇章,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 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力量。
二、 全面展示了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壮阔历程和宏伟气象党的二十大报告从16个方面总结概括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全面展示了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壮阔历程和宏伟气象。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揭开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自身建设的 新篇章。政治方面,“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人心;理论方面, 形成了领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新的飞跃;制度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确 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供了有力保证。十年来,以领袖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 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上新台阶。党的 十八大以来,以领袖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 族人民搏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跑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 速度。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腾飞基础,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结了宝贵精神谱系。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
十年来,以领袖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经济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 的奇迹,在新冠疫情中积极向其他国家提供各项抗疫援助,与周边国 家共同分享中国发展经验和成果,以中国之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正确性,必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总结十年来的举措和成果, 能够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 成功对于全党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总结 十年来的举措和成果,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步调 一致向前进的需要;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 风险挑战能力、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的需要。
三、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全方位、根本性、格局性的领袖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牢牢 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二党的二十大 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 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 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全方位、根本性、格局性的,体现在改革发展稳 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在于:
第一,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 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改革发展稳定、 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确保党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为推进领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坚强保证。
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 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以及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领袖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大势, 以高度的战略性眼光,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 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 大时代课题。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 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领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新时代十年变革见证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
四、 依靠斗争走到今天,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
今年7月,领袖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领袖总 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强调:“10年来, 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 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领袖总 书记也回顾了十年前我们所面对的形势。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给我们带来四个重要启示: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百年来,我们党从几十人的 政党发展到今天九千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影响力的大党,从苦难走向 辉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果,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正是因 为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创立领袖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的新论断,把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发挥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关键 所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 越是形势错综复杂、风险挑战严峻、使命任务艰巨,越需要永远保持 赶考的清醒和谨慎,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 运。历史已然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 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光明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前进道路上,只要 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彷徨、不动摇,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是我们党 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明显增多。要发扬斗争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 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
微党课:大兴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
同志们: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今年是全面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 这是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新形势的呼唤。在推进调
查研究过程中,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计于 群众、问计于实践,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一下心得体会。
一 、调查研究要做好“三篇文章”
一要做好"一线调研文章"基层工作的特点就是直面群众,工作 成效高低,体现在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这也就要 求我们基层干部要更加深入实际、更加密切联系群众。要聚焦职能职 责,经常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项目推进一线、企业发展一线、社区 服务一线调研,做到“人在一线、心在一线、调研在一线”。要善于 从细微处、敏感处发现问题所在,并将调研发现问题、特色经验等梳理归类,杜绝走马观花式调研和华而不实的调研报告。
二要做好“分析研究文章”调查研究,并非简单地到一线走一圈、 看一转,要做到有的放矢调研,把调研目光聚焦到实质性问题上,对 调研发现问题,要从主观因素、客观原因等方面深入分析,厘清宏观 政策和工作实际之间的矛盾所在,研判人与事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 剖析工作全链条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联系,力求把问题找实、把差距核准、把短板揪出。
三要做好“解决问题文章”调查研究的核心,在于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可以说, 一次调研成功与否,与解决问题成效高低是成正比 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干部具有发现问题的“慧眼”,但解决 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欠缺, 一线调研有时候变成了"摆问题”"踢皮球", 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胆识魄力亟待提升。因此,我们务必要把加强 业务提升素质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保障,把抓机遇求创新作为解决问 题的生命力,把认可度满意度作为解决问题的衡量标准,方能达到调 查研究的目的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 的工作方案》。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党员干部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决策之要,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牢固树立实事求是、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看家本领,让自身成为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
二、 调查研究要紧盯“三个关键”
一是紧盯前期准备这个关键,不打无准备之仗。调查研究不能浅 尝辄止,必须深入了解才能有实际效果,只有前期做好充分准备,明 确调研主题、工作方向及目标意义,紧盯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 调查研究,才能保证工作取得成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 充分的准备是无法开展好后续工作的,调查研究不是走马观花,没有 认真谋划部署调查研究不可能会有好的成果,更不可能在工作推动上 产生积极正面的良好效果。调研准备应该紧盯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好"脉",才能开出好“药方”。
二是紧盯群众路线这个关键,不搞走形式之举。为人民服务的前 提是搞清楚人民需要什么,调查研究就是要让群众做“发言人”,党 员干部做"记录员"“研究员",记清楚群众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认真 研究怎么解决好这些问题。不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所思所想, 那也就背离了调查研究的初衷,也就达不到最终的目的。“坐在办公室 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李强总理的这句话充 分说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只要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就能找 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研究应力戒形式主义,找准“病”,才能“对症下药"。
三是紧盯落地见效这个关键,不做无下文之事。工作一分部署, 九分落实,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将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作为党员干 部,抓落实是体现工作担当及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举措,万不能出现调查研究风风火火,问题解决拖拖拉拉的情况。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之后,工作重心就应当放在解决问题上。"调查就像'十月怀胎', 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用生动的 比喻说明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若没有“一朝分娩",那么“十月怀 胎”也就失去了意义,若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前面的调查研究也 就成了无用之功。调查研究应把解决问题作为关键,抓对“药”,才能“药到病除”。
三、 调查研究要坚持“三个到位”
一要身入广听到位。要警惕"坐在办公室全是问题"的形式主义, 摒弃"办公室里听汇报,会议桌上讲方法"的官僚主义。要放下架子、 扑下身子、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沉到一线,既要"身入"基层,更 要"心到"基层。要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当中听真话、察实情,既要 听顺耳话,更要听逆耳言。要坚持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了解情况, 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二要心到细看。要发扬“下去调研全是办法”的群众路线。要深 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到生产工作一线、问题凸显一线、矛盾集中一 线、项目建设一线进行实地走访查看,不仅要看“窗口门面”,还要 看"椅角春昆",不能带着观点下基层、带着框子搞调研、隔着车窗 看风景。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既要从个性中归纳共性, 又要从苗头中洞察倾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至深,把实情摸透,把问题看透,确保调研精准有力。
三要笃行务实。要传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成事之道。 成果形成和转化运用是调查研究的目的。要围绕调研主题,提前深入思考,结合实际多谋划设置一些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强的调研议题,多一些深挖细究、较真碰硬的深调研、实调研,防止搞“只听好 不听差、只拍照不走心”的作秀调研、“走经典线路”的形式调研、 “调而不研、研而不行”的空洞调研,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 题的具体行动,让调研报告真切反映基层实际和群众的声音,提出务实管用措施建议,防止调研报告虚无缥缈、肤浅空洞,成为一纸空文。
同志们,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聚焦中心任务,用 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 断提升科学决策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多彩**现代化建设必能蹄疾步稳、无往不利。
同志们: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 史进程中,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历史条件下取得的新创造、 新发展,给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历史根基。下面,由我 围绕领袖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结合X 改革发展实 际和独特文化资源,以“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彰显X 文脉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X 新 X 赋能"为题,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坚定信念、久久为功,不断增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文化强国"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集中表达,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领袖总书记多次就中华文化与文化 自信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为新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精神动力、制度保障和文化条件。
(一)深刻认识文化是鹿续历史传承的命脉。立足历史文脉,我 们的直言义行中,是孔孟礼仪的延绵,我们的举手投足里,是魏晋风 骨的接续;我们衣食住行中,是华夏智慧的结晶。度续传承是为了更 好地坚守,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人类文化史上,由于种种原因,近 代以来,中华文化濡滞不进,在蔽天而来的西潮冲击下避守无力。同 时也应认识到,近代以来,重拾文化兴盛的光荣与梦想, 一直是中华 民族复兴图强的重要内容。 一个民族走向重新振兴的历程,离不开文 化力量的牵引、推动和支撑。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文明之所以能够流传 至今,正是因为我们“以史为重、康续文脉”,经得起岁月的淘洗和 时间的打磨,能够涵养情操、磨砺品质、提振精神,为我们提供去芜存菁、长流相传的不竭力量。
(二)深刻认识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极。进入新发展阶段, 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是领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对于满足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夯实文化强国建设基础具有重 要而深远的意义。文化资源禀赋是X 高质量发展源源不绝的动能极,我们要把文化充分融入X 县域经济、康养旅游、民生事业等领域,坚持文化为"魂",认真写好“融合大文章",不断提升其他产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三)深刻认识文化是民族特色发展的支撑。先进文化是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民族文化耀眼璀璨的支撑。7月12日至15日总书记在新疆调研时 特别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构筑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随 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各族群众精神文化 需求有了新变化,对文化产品内容、形式和民族特色需求逐渐多元化, 我们应坚持以多元民族融合特色发展为支撑,以坚持改革创新为动力,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新内涵提升文化素养、以新形式表现文化 魅力、以新业态展示民族特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二、 锚定目标、审时度势,科学擘画 X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绚丽蓝图
( 一)深度挖掘X 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 X 历史悠久、文化厚 重,两千余年的历史,秉承着“北达京畿,南通蒙昭”的南丝绸之路 精神。魁星阁、进士第文风绵延;“东方金字塔”一战国至西汉大石 墓群”"九宫十八庙""凤凰文化"等历史瑰丽镌刻着神秘而又绚丽的 古邛都文明。全面系统挖掘X 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底蕴,需要我们 充分在文旅资源普查基础上,联合民宗、社科联、文联、史志办等部 门和乡镇开展历史、古树、古法、古物普查,制定出台保护利用办法。 以“红色文化”“进士文化”串联安宁河、茨达河景区景点,串点成 线,以线带面,打造进士村与和平湖,尽快开放进士第、大陆槽和凤凰阁等知名打卡点,让文化积淀逐步释放璀璨光芒。
(二)深度挖掘X 异彩纷呈的传承底蕴。历史是最好的传承。 X 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目前,全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4人,非遗保护名录涵盖五大类,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州级17项,县级25项。像俅族高腔、葫芦笙、火 草织布技艺、嘎且且撒勒舞多次登上省州非遗展示舞台。但我们也深 知对文化传承思考上还不够深入,对非遗文化“青黄不接”现象还未能 彻底解决。因此,深度挖掘X 传统历史并将之传承弘扬,是我们当 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我们应大力支持文化传承活动,进一步深挖 历史文化、乡土文化、非遗文化,不断强化文化培训交流活动、培养 传承人、邀请企业、专家对文化产品进行文创开发,延伸文化产业链,激发底蕴活力。
(三)深度挖掘X 薪火相传的民族底蕴。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 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X 历来有汉、彝、 像便等23个民族在这里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仅增强了X 文化的 生命力和创造力,也丰富和发展着X 文化内涵,提高了X 各族人民 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一项长 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比较薄弱,民族人才相对缺乏,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 在X 比较突出。我们既要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要推 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 代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在二十大放异彩。
三、凝心聚力、戮力同心,全面汇聚大兴 X 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坚持正确引领方向。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文化建设摆 在突出位置,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 产业,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党和国 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于 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 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为开创党和国家文化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稳步提升文化服务。没有文化幸福感,就没有高品质生活。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领袖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论述精神。把农村文化 建设同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衔接起来,优化城乡文化 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要不断改进完善运行机 制,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更好对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 参与,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健 全机制、搭建平台,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增强农村 的文化“造血”功能。要不断加快实施总分馆建设,将文化设施与景 区建设相结合,实现文化室、图书室市场化进景区,增添亮丽风景。 同时,要积极搭建百姓大舞台,培育龙头文化队伍,舞动X 群众文 化,将凤凰阁与博物馆建设相结合,打造成X 旅游与科普相结合的新地标。
(三)做强文化产业发展。将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发展紧密结合, 用好文化专干,扶持乡村文化能人,带动乡村文化向专业化、特色化 发展。鼓励和引导文旅企业升规入统,激励乡土文化人才、各界人士 参与到文化产业发展当中,指导个体文化经营者、合作社等做大做强,增加就业,扩大影响。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进一步将X 本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打造一批记得住名、拿的出手的文化创意产品。抓住 机会、创新点子,邀请文旅达人、举办赛事活动、引发热点讨论、留 下优质口碑、展现X 魅力,依托新媒体、大平台持续做好节庆文化 的传承和衍生文旅产品的营销,全力办好桑棋樱桃节、端午药膳美食节、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节等具有IP 效应的节庆活动。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领袖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 位,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任务、面临的复杂环境出发,把开展党内集 中教育作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要求全党牢记中国共产党 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先后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党内集 中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动百年大党自我革命开辟 新境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新时代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经 验总结好、学习好,传承好、发扬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创新突破结合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通过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 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动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不断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展现新气象。认识上不断深入:领袖总书记关于党内集中教育的重要论述, 为新时代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 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内集中教育,强调:“在全党开展集中性学习教 育,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重要经验。”在亲 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身参与新时代历次集中教育的实践 中,领袖总书记深刻总结党内历次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着力聚焦 新的时代课题和党内突出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 要指示批示,对党内集中教育的重大意义、功能定位、基本要求、主 题任务、具体路径和科学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作出深入阐发,形成 了关于党内集中教育的系统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一个主题鲜明、思 想深邃、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开展 什么样的党内集中教育”、“为什么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怎样开展党 内集中教育"等理论与实践问题,丰富和拓展了我们党对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有力指导和推动了新时代历次集中教育的深入开展。实践上不断丰富: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聚焦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 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新时代十年,以领袖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成功部署开展了5次党内集中教育。自2013 年6月开始,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 动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2015年4月开始,围绕“严以修身、严以用 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求,“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2016年2月开始,“学党章 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2019年5月底开始,以“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为总要求,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2021年2月开始,党史学习教 育在全党开展,要求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新时代的党内 集中教育,每一次都是我们党勇于推进自我革命、保持生机活力的成 功实践,都是我们党激发干事创业精神、开创历史伟业的广泛动员。 经过5次集中教育的革命性锻造,全党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政治 锻炼、党性锤炼和实践历练,在思想上更加统一、在政治上更加团结、 在作风上更加务实、在行动上更加一致,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 促改革的能力不断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
制度上不断完善:推动党内集中教育实现制度化、常态化、长效 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领袖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思想建党和 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将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结合起来,从实际出 发,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建章立制。从中央八项 规定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再到《党政机关国内公 务接待管理规定》;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坚持和完善包 括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到“三严三 实"专题教育提出“建制度、立规矩,强化刚性执行,推动践行‘三 严三实'要求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 出把“两学一做”作为“三会一课”基本内容固定下来,到印发《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印发《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提出建立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从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求“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 日常、抓在经常",到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 意见》,党中央先后提出一系列要求、出台一系列文件、规范一系列 机制,构建起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内集中教育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
二、 新时代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鲜明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各有侧重而又相互 联系,辩证统一于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 想之中,凝结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新时代的鲜明特色。
坚持聚焦主题和围绕中心相互结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开展的集 中教育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明确突出改进作风这个主题, 集中整治“四风”问题。领袖总书记在总结大会上指出,“集中教 育活动要取得实效,必须找准靶子、点中穴位此后,围绕特定主题开 展党内集中教育,成为开展党内教育、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形式。” 同时,党的建设是为中心工作服务的,抓学习教育只有与中心工作深 度融合、与正在做的事情有机衔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新时代以来, 我们党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全党工作大局开展集中教育、设定特色主 题,坚持把集中教育同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同破解改 革发展稳定突出问题和党的建设紧迫问题结合起来,同党和国家重大 事件和重要节点结合起来,在做好"结合"文章中实现了相辅相成,有力推动了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不断向前发展。坚持继承传统和勇于创新有机融合。在新时代开展的5次集中教育中,我们党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 评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优良传统,将其作为增强党组织战斗力、 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效武器。同时,立足每次集中教育特点和党员、 干部实际需求,我们党与时俱进地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 断增强集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形式上,坚持集中学习和 自主学习相结合,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开展特色鲜明、 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紧 跟党的创新理论发展步伐,不断进行深化拓展;在宣传引导上,不断 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更加注重运用互联网开展全方位、多维度传播,重视发挥新媒体作用,使教育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坚持以上率下和层层推开相互贯通。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 党内集中教育,大多都是将“关键少数”领导干部作为主要对象,将 “绝大多数”普通党员纳入教育范围,以上率下,自上而下,把示范 带头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 拓展。领袖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高度重视集中 教育部署推进,并切实做到率先垂范,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全党向 中央看齐;各级党组织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履行职能、发挥作用; 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活动的参与 者,亲自抓、走在前, 一级带着一级干, 一级做给一级看;广大党员 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把党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团结奋斗 的强大力量。同时,坚持以党内集中教育引领社会宣传教育,把握广大群众的思想实际,面向全社会组织开展广泛而普及的宣传教育。坚持教育党员和服务群众一体推进。新时代的党内集中教育更加注重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党的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着力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使各级党组织和全党同志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 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 求,历次集中教育都要求做到以知促行,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 民的普通一员,把思想认识和党性修养的提高落实到行动上,切实做 好群众工作,切实克服各种脱离群众的不良风气,立足本职岗位为人 民服务,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 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不断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面做到知行合一。
坚持严字当头和务求实效贯穿始终。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党内 集中教育,在主要做法上都立足于从严从实这一基点,自始至终坚持 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以 整风精神开展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强调以从严从实作风开展 专题教育,防止形式主义,确保取得实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调 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不忘初心、牢记使 命"主题教育把开展教育同落实"基层减负年"的各项要求结合起来, 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防止重 "形"不重”效。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党史学习教育坚决克服形 式主义、官僚主义,强调防止为完成任务应付了事、防止为了博眼球 信口开河、防止肤浅化和碎片化;等等。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 实践证明,只有严要求、动真格,真实抓、抓真实,党内教育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目的。
三、 新时代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十年已经开展的5次党内集中教育积累了宝贵的新鲜经验,为新征程上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把强化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用领袖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领袖总书记指出:“党的历次集中教育 活动,都以思想教育打头,着力解决学习不深入、思想不统一、行动 跟不上的问题,既绵绵用力又集中发力,推动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 上团结、行动上一致新时代的党内集中教育, 一以贯之的就是坚定理 想信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 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一 以贯之的就是在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上下功夫,推动学习贯彻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全 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 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 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 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领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把提高政治能力作为根本要求,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 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领袖总书记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 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 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 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常抓不懈。新时代的党 内集中教育,把政治建设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着力强化政治能力训 练和政治实践历练,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政治方 向、站稳政治立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把党锻造成一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硬钢铁。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关键突破,持之以恒开展正风肃纪反腐,始 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领袖总书记指出:“敢于直面问题、 勇于修正错误,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和优势。”新时代的党内集中教 育,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某一时期党内突出问题为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