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1
2022-11-24
2023-01-16
2022-10-27
2022-10-31
更新时间:2022-11-25 16:03:3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xc
2022-10-01
2022-11-24
2023-01-16
2022-10-27
2022-10-31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切实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送教上门”就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桥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方案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与收藏。
牵着蜗牛去散步,静候一路花开
残疾孩子凝聚爱心,自我参与到开展“送教上门”活动以来。差不多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实践探索,累了一点经验,其中的点点滴滴都饱含着我们对特殊儿童的一片爱心和责任心,饱含着我们对特殊教育的付出和努力。现针对我组送教工作进行小结:
1、了解情况,简单评估
我们这组的送教对象共四名,其中孤儿院3名,在街上理发店的小孩一名。由于小孩从没有接受过有效的教育,各方面发展相当迟缓,通过一般的交流、观察甚至评估不能全面了解其情况。我们通过与福利院院长、家长沟通,大概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成员、成病原因、发病规律、治病经历、生理状态、生活习惯等相关情况。并结合学校张贴的建议孩子送教方向设置课程。每堂课做到认真备课,教具准备得当,坚持自带电脑用多媒体给他们上课。
2、走近身边,开启心门
家里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家长难免会心疼、觉得亏欠他,给其充分的溺爱,但由于没有同龄孩子愿意与其玩耍,所以比较孤独,语言能力差,不愿意理人。也由于程度过重,没有办法进行语言交流,给我们送教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我们只能慢慢来,播放儿歌、带各种玩具或食物来吸引他的注意力,争取跟他建立友好联系。经过不懈努力、反复刺激,孩子们慢慢接受我们的到来,并从开始的从不正视、嘴巴紧闭,到后来有了简单的眼神交流。
3、持之以恒,送教到位
爱心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必备的精神,在“爱与责任”的召唤下,我们每月至少一次送教风雨无阻、从未间断,用爱心来抚慰特殊孩童的心灵,让残疾儿童在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福利院的三位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家庭的温暖,但他们与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也有着心理发展的需求,有着与人交流、享受关爱的需要。但要让他在认知、感知等方面的水平有明显提高是相当困难的。我们注意因材施教,从简单常识教起,运用游戏形式,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表扬、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学习意识、树立信心;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送教上门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动作分解,每一个动作都重复多次,更多的是手把手地教孩子,直到孩子能较为熟练地掌握。 开展“送教上门”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送教工作平凡而艰辛,但只要是孩子们的需要,我们将会义无反顾把工作持续下去,不断学习、探索、完善送教工作,把它做实做好。
特殊教育学校 “送教上门”实施方案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确定“送教”方案,全力保障残疾儿童教育平等性。我旗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积极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自治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意见的通知》(内政办发[2014]68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居家教育工作经验,并逐步完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保障制度。
“送教上门”服务的对象为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6-15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服务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送教上门”的原则,注重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教学内容可结合残疾儿童少年的自身情况,合理制定和安排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方法。教育形式主要针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具体情况,采取走进家庭实施一对一的送教上门服务,原则上学生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课时,每学期不少于16课时,每学年不少于32课时,家长课堂每两个月不少于1次,每学年不少于4次。
(一)“送教上门”工作三阶段: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确定服务对象。在旗残联、旗教育局通力合作下,提供残疾儿童年龄、名单及家庭住址等联系方式,在核实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确定 “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确定“送教上门”工作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入户家访,了解学生现状,制定教育康复计划。在旗残联和旗教育局的组织下,旗特殊教育学校组织教师深入调查“送教上门”服务对象所在区域,旗特殊教育学校相关负责老师对服务对象逐一入户家访,制定教育康复计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正式启动“送教上门”工作,由旗特殊教育学校专职教师走进残疾儿童家庭,实施一对一教育康复服务课程。
(二)“送教上门”的具体方案和主要措施 1.建立特殊儿童档案,客观反映学生情况
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发展评价资料,教学过程资料,个别化教育方案、训练记录等。通过首次入户家访,了解学生的病史、原有的教育水平、康复状况、生活自理情况等,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如家庭经济情况、家长以及抚养人的教育水平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需做好教案、每课的教学反思、每月总结等教学过程性资料。
2.定制“送教”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开设选修课与必修课,实施教育与康复双向服务,保证教学康复效果。课程设置方案充分考虑了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课程体系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构成。学生选课模式为“2+2”,即每人每学年可选择两门必修课和两门选修课。
必修课主要着眼于学生需掌握的基本智力技能,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开设的课程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能力课程。
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生活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生活适应能力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选修课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开设的课程有:第二语言、音乐、绘画和手工、感觉统合课程、精细运动课程、言语课程、认知课程等。每位学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特长选择以上课程,或是依据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从缺陷补偿的角度选择课程,从而达到居家康复的目的。
第二语言——在学生已有语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学习第二语言,如:地方语言、民族语言、普通话以及简单的外语等;对不能使用语言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其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或沟通辅具。 音乐——通过音乐欣赏课程,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质量。
绘画与手工——通过绘画和手工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教育康复训练(感觉统合、精细运动、言语、认知)——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觉、认知、言语、思维、心灵和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咨询和辅导。课程力求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3.教学过程全记录,加强教学效果的督导
为了确保学生的教育、康复质量,加强与学生、学生家长的沟通,班主任每月需整理各任课老师的每课教学反思和每月教学总结,了解每位学生本月的教育康复情况,做好每位学生的档案工作并与任课老师、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将学生的总体上课情况反馈于家长,并解答家长在家庭辅助训练过程中的问题。
4.设立“家长课堂”,开展家庭辅助训练指导
家庭辅导和训练是完成学生教育康复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每一个残疾儿童教育康复的过程中,家长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家长要能理解教育康复的内容,积极参与自己孩子教育康复计划的制定。其次,能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和训练;最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向老师提供信息和检查教育计划的执行效果,进而制定下一阶段的教育计划。但是,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并非教育工作者,也非康复治疗专业人员,面对自己的孩子的各种问题,总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送教上门”方案中,专门设置“家长课堂”,把知识不仅送学生,更送给学生家长。家长课堂每月不少于1次,根据家长时间以及授课内容,采取单独授课和集中授课两种方式。课程主要帮助家长学会观察、理解和安抚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行为及心理解析,同时掌握基本的康复操作方法。
二、“送教”新模式立足实际,亮点多,工作开展稳健、扎实 “送教上门”具体实施工作以我旗特殊教育学校为核心,以“送教上门”服务对象所在辖区的学校老师为补充,针对每个残疾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化教育与康复训练,真正实践医教结合,实施教育与康复双向服务。这样的“送教”模式是经过实地考察、立足实际,最终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送教上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平凡而又艰辛,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关注于心,关爱于行”,用实际行动切实保障这些特殊儿童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体验到受教育的幸福,从而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生命的花开向何处?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红柳一样,敢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为了深入贯彻教育部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通知》和巴彦淖尔市教育局、巴彦淖尔市残疾人联合会发放的《关于在乌拉特前旗 乌拉特后旗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我市适龄重度残疾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送教中心将积极努力开展为我市适龄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的活动,争取把“送教上门”这项“惠民工程”做到实处,现将三年的送教工作做一个简单的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一直本着“让每一位残疾孩子都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的理念,尽量实行“零距离”办学,积极探索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居家接受教育的工作经验,逐步建立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
二、服务对象
送教上门的服务对象是我市内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且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的(0—16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通过摸底排查,送教中心的服务对象将会越来越多。
首先,要在先前就开展过送教上门工作的旗县(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里继续坚持我们的“送教上门工作”。
其次,要针对临河地区和市福利院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进行送教 上门工作。
再次,结合全市重度适龄儿童少年的基本情况,开展其他旗县的 送教上门工作。
最后,把送教上门工作在我市全面铺展开来。
三、工作职责
根据教育局、残联等部门排查出来的数字,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时间的统一安排,将我校的送教上门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并进行下去。
我们要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通过定时、定点、定量的上门教学,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通过智力评估、认知训练、沟通训练、肢体康复、听觉言语个别化训练等多种训练方式对他们进行全面的、适当的、生活化的教学服务,让他们学会自己生活。
在对孩子进行教学服务的同时,还要对其家长进行简单有效的康复训练的具体、实用的理论指导和肢体康复的手法指导。并带领专业的心理辅导师针对家长进行正面的心理疏导和健康、良好的心理教育。
另外,还要结合各地的师资情况,充分利用资源,辅导、培训当地的教师,尽最大力量为各旗县区、各单位培养新生力量,从根本上解决送教上门的师资紧缺的问题,使他们在今后送教上门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自食其力,逐渐成熟起来,并且让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多一些。
四、师资保障
由学校选派责任心强、热爱残疾学生,思想、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送教上门”工作小组,形成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优秀团队,成立送教上门工作领导小组,对工作进行具体组织和业务理论指导。
送教上门工作小组是由肢体康复教师、言语康复教师、智力培育教师和医疗保健教师组成。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到各个旗、县、区的资源教室和送教上门教学点进行专业的巡回康复和指导工作,力求让每一个学龄孩子都能够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另外,由我校的心理辅导教师不定期地对学生、家长、随班教师以及送教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五、经费保障
送教中心应设立相应的“送教上门”工作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学生家庭及个人不缴纳任何费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送教上门”服务教师的交通费、劳务费、餐费等补贴,家长培训劳务费、交通费补贴,购置相关教育教学设备费、教辅用具费以及业务指导、经验交流总结会经费,相关工作人员餐费、劳务补助费等。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方案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实施方案精选3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更多最新优秀资讯请继续关注i乐德范文网网站!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方案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实施方案精选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